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

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策略

1、帮助家长改变心态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对待孩子不能存在“补偿”的心理,不能处处把孩子当做中心人物,事事围着他转,不管对与错、是与非总是包容他、迁就他,而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将孩子摆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教育他、引导他、尊重他,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是平等的。比如笔者班里曾有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打妈妈、打爸爸,稍有不如意,巴掌就落到他们脸上了,于是笔者给家长这样的建议:“孩子下回如果再打你,你也就打他,但别打脸,在屁股上稍加力度的打,打完你还要告诉他,你打我我就会打你,我是大人,我还会打的比你重,让你更疼。”家长刚开始还有点舍不得,但后来慢慢的坚持着,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这个不良行为改掉了,家长最终也意识到以牙还牙,孩子沾不上便宜,得不到独特待遇,久而久之,他的不良行为也就会逐步淡化的并直至消失。

2、注重榜样的作用

作为与孩子朝夕相伴的家长,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行为多半是在对周围人们的模仿中逐步习得的。父母,作为和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很显然的,他们就是首先被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行为处事上就要多加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选择良好的行为方式,处处严于律己、宽容大度,与人友好相处。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与邻里关系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这个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是父母的做法,他会成为怎样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3、适时的鼓励、奖赏孩子

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鼓励与奖赏。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之间长期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愿望,促使孩子们懂得珍惜友谊,产生与同伴分享的欲望,并且乐于帮助别人。所以,每当孩子有好的行为,我们就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与奖赏,让他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某些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并得到表扬,这样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就会很容易的回想起你上次的反应,也就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适时的使用正强化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孩子有了一件喜爱的新玩具之后,会很大度的和小朋友一起玩,那这时父母就应该及时的表扬孩子,让孩子形成一种正确的意识。当然,表扬一定要具体,不要含糊不清,要让孩子很明确的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对的,而他正是因为这种好行为得到了表扬或奖励。因此,不要总是说“你真棒”“你做对了”“你真是好孩子”“来,妈妈表扬一个”诸如此类笼统的话,而应该具体的告诉孩子“你今天把你的新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你是一个大方的好孩子,你做的是对的,你真棒,妈妈为你骄傲……”。

4、积极创设与人分享的机会

作为家长,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与人交往的环境,将同龄的孩子“请进来”或“走出去”,让孩子们在与同龄人的接触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分享的意识,使孩子们知道有了同伴之后,要互相谦让,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大家轮流玩玩具,并且在日常的活动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活动。如每隔一段时间,就请邻居的孩子们到家里来玩,来时让孩子们都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或图书或食品带来,大家换着玩玩具、看图书,一起吃好吃的,改变家庭中孩子一人独享的状态。

5、多进行正面教育

积极地引导、教育孩子,多进行正面教育,适时的在行为上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说: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有了好吃的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一定不能只是走走过场,而要实实在在的去印证大人的言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有一个孩子,家里来了客人之后主动的挑了一个大苹果递给客人,大家都称赞孩子有礼貌,但当这个客人咬了一口苹果后,孩子马上翻脸又哭又闹还不停的说:“你不要脸,你怎么能吃这么大的苹果”。原来,孩子在家每次吃苹果时都会将最大一个的依次递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但大家总是说不吃,因此,苹果转一圈之后还是孩子的,那么这一次孩子本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但不知情的客人却吃了,因此引发了孩子的暴跳如雷。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总结到:家长是在教育孩子,引导他养成一些好行为,但家长的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孩子已经形成了“走过场”的概念,那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了。

二、结论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在很多的康复机构中,复合型家庭占有很大一部分,其中所暴露的教养问题也比较严峻,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听障儿童最终要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是听障儿童真正融入社会,被同伴、被社会所接纳的前提条件。如何让听障儿童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除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之外同样应关注的问题。

作者:刘青兰单位: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听力语言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