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西南大学一部分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以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理论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因素进行探讨、分析,试图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原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调查;问题研究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由就业的动机、择向、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8届毕业生。

样本:随机抽取西南大学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①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庆市内l16人,重庆市外70人;③性别:男97人,女89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

调查显示,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原因,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选择考研。另外,有l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

(2)就业倾向

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52人,28.1%)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学生愿意回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占14.6%(27人).中小学教师占12.2%(23人),民营企业占10.6%(20人),自主创业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多项选择问题。回答占前四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人、兴趣爱好、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8人,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61人,32.8%),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别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来找工作。

(4)求职影响因素

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题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38人)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学生只有2.9%(5人)。

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照顾和比较照顾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

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调查中.各有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社会上有人戏称之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因素的影响

(1)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达到一致。以至出现某些层次比较高.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

(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相上“热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学校就业教育有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本。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狭窄,功能有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缺乏人生设计。大学生就业不应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引。但实际却是考大学前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模糊不清。

(2)期望过高,对自己没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八成用人单位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等方面H]。大学生一定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