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

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

摘要:教育始终以育人作为根本,始终坚持德行先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高超的技能,成为更优秀的人。当前时期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同时也将其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在任何教育阶段都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学生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贯彻党的指导下的教育方针,也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途径,同样是教师应尽的工作责任。本文主要分析大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三项立德树人教育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最后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提出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教育;德育教育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都离不开青年,而大学生作为其中重要的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要人员。因此大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社会整体的德育教育的水平。大学时期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化社会行为作风。大学生在毕业后即将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自身需要具备明辨是非和理论分析的能力,而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冷静的思维和优良品质面对即将出现的各种机会和困境。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德育水平,才能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和教育的基本要求,并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人。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阶段,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定自身的原则,了解自己的重要价值,在工作和学习中以正确价值观念为导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量,其自身素质也是社会整体素质的体现。所以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要积极进行引导性教育,促进学生积极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并始终坚持自身价值观念,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思想已经实现独立且已经发展成熟,价值观念也已经初步形成,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因材施教,不断的优化改进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认知结构。避免机械化的德育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到价值观念的内涵后,以理解性的方式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

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原则

(一)价值导向性原则

价值导向性以社会主旋律价值观念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一意识,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思想追求,从而在社会群体中应用价值导向来促进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1]。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理念的优势作用,以这一理念作为教育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来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高校在现有教育模式当中,教师不仅要在教育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此来引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2]。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启发性教学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和个性,让德育教学更加系统全面,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思想。

(三)思想动态性原则

思想状态通常是处于动态发展的形式,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想意识,但是思想观念还并未发展成熟,外界的因素很容易就会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以及变化趋势,再结合这些信息调整教学细节和教学规划,有效确保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三、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高校当前普遍面临德育教育开展困难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独立的思想意识,参与各项活动通常都是以自身的兴趣和意识作为主导[3]。高校虽然也在积极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但是依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因为缺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阻碍实践活动在校园内的普及。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成年,思想观念相对独立,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这就导致渗透性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

(二)教育途径缺少针对性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完成。高校要将立德树人贯彻于思政教育的各项环节中,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思政课程是最主要的途径。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此也就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根源问题所在[4]。当前高校的德育教学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不仅价值更加多元化,生活也更为风度,因此也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变化也就更复杂,应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造成束缚,不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和批判意识。并且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没有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缺少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网络环境的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发展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受到广泛的应用,全民都逐渐进入到网络化的发展潮流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比较活跃,容易被网络中的信息所影响,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并且当前网络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极易引导学生的思想。例如大部分新媒体信息平台,用户都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力,因此也就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网络环境。但是当前网络中所流通的信息,已经按照受众者的需求做出具体划分,如果个体长时间处于网络的固定空间内,也会被网络中负面信息所影响,对学生主流价值观念思考产生不良影响。

四、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和谐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更为愉悦轻松的进行学习,促进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通常健康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大学生的身心实现健康的发展。在校园内部构建德育环境,可以借助环境来育人,实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以完成服务育人的德育教学目标。在构建德育环境时,学校在建设整洁、文明的外部环境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环境的内在感受,让学生可以在德育环境中获得良好的思想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学生的意志,为德育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当中,教师要积极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更便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环境,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秀品格和积极情感,促进个体优秀品格的形成。这样的方式也能有效解决高校德育教学氛围不足的问题,以趣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思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5]。大学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多样的社会环境,为走出校园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发学生对环境的感悟,因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强,通过实践活动会比课堂授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可以以参观革命博物馆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革命人物的历史事迹和历史故事,有效带动学生的情绪,以历史氛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短视频来传播正能量,组织短视频创作竞赛、摄影比赛等活动,这样可以在趣味活动中融入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社会人文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各类竞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作,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有效推动德育工作进展。将主旋律思想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三)改进德育教学形式

在大学教育中,思政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要想实现高效的德育教学,首先要改进德育教学的现有形式,将德育教学和思政教学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德育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还能强化学生的思政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6]。大学教育中思政教育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两个方面,德育教育也意在文化影响力来培养学生的优秀素质和精神品格,这两项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将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既能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也能强化大学生的思政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当前阶段的社会形式,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思想准备,从而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两者的结合,不存在任何冲突,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即使是处于社会环境中,面对困境和机遇依旧要正确选择。在开展教学时,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分享自身想法,例如未来想成为什么人?自己眼中优秀的品格品格主要包含什么?帮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了解学生,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思政和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内涵,两者的结合可以让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政治素养协同进步,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且这一方式也能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净化网络空间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净化网络中的信息,减少网络环境对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认真审核网络信息,运用高科技手段过滤掉不良部分,针对不良信息的源头要及时寻找处理策略,严格把关网络信息空间[7]。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利用它来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观看社会时事,搜集红色文化和家国情怀内容的视频,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信息的讨论,让教师在网络空间中以积极建议来引领舆论信息的发展趋势,借助舆论来引导网络空间中保存有的价值观念。教育职能部门也要在网络空间中围绕思政教育的主题,传播社会文明、社会公德等信息,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8]。

(五)创新德育教学内容

在教学工作的大部分阶段都存在德育教育,学生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的内容。但当前因为学生整体素质存在差异性,所以德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9]。首先教师要从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立足于学生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背景,有侧重的开展德育教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授课的形式也要确保多元化,不用局限于教材中,甚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成长方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教育内容也要结合时事和社会现状,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教育的基本要求。

(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教学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10]。师生关系建立需要教师重视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探究学生的个体行为特点。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让学生能够实现乐观和健康的发展。教师只有充分的信任学生,与学生保持积极的沟通,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在积极关注和关心,在思想层面认可教师,认同教师的教学引导,从而逐渐使高校的德育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还要应用欣赏性的教育,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有的差异,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也能在工作中建立自信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具备分辨是否的能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德育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德育教育具有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从而为学生未来实现良好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在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要始终以价值为导向,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坚持思想动态性的教育原则,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德育学习环境,根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不断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优秀的德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武建竹 陈有玲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