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迎来了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主体。新媒体的虚拟性与开放性、海量性与迅速性、有趣性与诱惑性,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要阵地的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德育功能,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提升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道德教育教育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空间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脱离传统道德教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如何应对新媒体空间以及新媒体使用群体的道德教育,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新媒体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问题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已经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博客等方式开展德育研究和实践,但往往忽视虚拟空间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的融合与互补,使二者相脱离,虚拟空间的德育没有很好地汲取和继承现实德育既有的一些优良传统,也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有的德育模式,虚拟空间的德育与现实德育的脱离影响了德育效果和目的实现。

(二)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传统道德教育历史悠久,并且由于可以运用灌输等方法,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方面可以兼顾内容的主导性与方法的有效性,而由于虚拟空间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又因其与现实道德教育在内容与形式选择上有所不同,需要在注重主导性教育内容的前提下,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来吸引学生参与,但目前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相对比较单一,教育性与观赏性的融合、寓教于乐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德育网站采取了把现实德育内容原封不动搬到网上的方法,大多数学校由工作网站来发挥德育网站的作用,过分注重工作宣传,而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较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使得很多德育网站作用的发挥还没有达到现实德育灌输的效果,更谈不上互动和交流了。

(三)运用新媒体开展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不强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道德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环境,但无论是德育工作者还是社会,都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道德教育中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目前高校建立的专题德育网站较少,大多由学校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的网站代行德育网站的职能,但由于这些网站大都以宣传本校的学生工作为主,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所以其工作宣传的职能要大于其教育作用的发挥。而由于一些德育工作者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目前高校建立的德育博客也较少,有些辅导员建立了博客、QQ群等,也都以对学生下达通知为主,其教育作用发挥仍不明显。社会机构和企业建立的网站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他们更多地关注信息内容的娱乐性,较少关注信息内容是否具有教育价值。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自律状况不佳

新媒体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全球共享性、虚拟性,使得新媒体空间环境呈现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监管松散的状况,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自律能力创设了较为理想的环境,但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自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自律状况不佳,在新媒体空间中,在无外界舆论监督、意志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学生基于价值判断的道德选择能力以及道德自律水平还有待于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念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教师主体理念在现实德育中较易实现,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但面对新媒体的环境却表现出不适应。其一,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在传统现实道德教育中通过灌输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其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空间里如果只一味强调一元主导的理念,不包容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就会造成德育假、大、空的局面,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道德教育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脱离的状况,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二,新媒体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空间,新媒体使用者的高度自主性、互动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交流的主体,如果只强调教师主体的理念就会无法进行新媒体空间的教育;笔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应坚持以下指导理念: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

(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当前,道德教育内容、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不符。道德教育只注重学生表面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价值、道德选择的引导,忽视了深层的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得教育内容不深入,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新媒体空间的德育内容有待拓展。德育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规范、身心健康、法律法规等教育内容外,还应增加新媒体文明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环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应根据时代要求和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教育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强调道德自律;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伦理规范建设,发挥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和运用能力;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

(三)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中的道德教育队伍应该包括教育、宣传等政府部门,社会网站等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种机构的相关人员组成。从当前状况来看,这三支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综合素质、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的意识都没有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其一,社会网站虽然信息素质和能力较强,但是德育意识较为淡薄,把追求商业利益放在首位;其二,教育、宣传行政部门人员和高校德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但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其三,没有重视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的建设。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弱化,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难免优劣并存,新媒体舆论多元化的特点容易造成社会舆论过于分散。因此,应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的新变化,拓展德育队伍的构成,抓好新媒体管理队伍、高校德育队伍、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四)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

我国对道德教育的评价大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估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评估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的方式,较少体现社会、家庭在德育评价中的参与度,由于家庭没有参与德育评价,使许多学校的德育与家庭教育脱钩,而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学校,致使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既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于维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