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类专业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作为传统文科,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改善,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在新文科学科融合的未来趋势下,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传统文科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升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新文科”的四个特性:创新性、融合性、战略性、发展性出发,探讨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并分别从“新文科”和“新金融”的角度,研究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促进“新金融”建设、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新金融;交叉融合

一、引言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最早提出了“新文科”这一概念,旨在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共享,将人文学科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2018年6月,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文科创新教育”,并于同年10月公布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涵盖多个不同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该计划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后,新文科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旧文科之间,除了内容上有无中国特色之外,还体现在“旧文科”特别强调“分科治学”,而“新文科”较为讲究“学科融合”。文科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要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四大关键突破”,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2019年,“新文科”成为时代热点之后,学者们围绕新文科的内涵、任务、发展路径以及各类学科建设模式展开了广泛探讨。“新文科”的“新”在于新的育人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融合。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变革,着眼于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在新时代坚持新主张,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1]。樊丽明认为“新文科”有四点“新”: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1]。夏文斌强调四“新”: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新要求;二是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三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2]。马骁、李良华、孙晓东最早提出新财经概念,并从培养理念、目标、模式、质量监控、教学体系、支撑保障等六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3]。就我国“新文科”来说,也非仅仅局限于专业重组、学科交叉,还有许多新的特征,如强调中国特色,强调走向世界舞台等。因此,在对“新文科”概念尚无权威定义之前,可参考“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内涵作为分析前提。

二、新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一是其核心应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这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方向;二是其根本在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三是其基础在于完善协同创新制度,突破“科学共同体”局限,这是“新文科”建设的着力重点。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新文科”最大的特点是文理交叉。在方法论上,传统的人文社科方法,应转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特别是要运用算法,统一文科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彰显新文科的科学性。新文科要加强建设,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新课程,引入新的信息技术,结合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实践,促进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形成[1]。总的来说,新文科背景下新金融教育主要有四个特点:创新性、融合性、战略性、发展性。

(一)创新性

“新文科”的“新”不仅是新旧的“新”,更是创新的“新”。立足新科技时代,把新技术融入金融学专业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4]。新文科的“新”体现在学科协同、信息融合和培养模式等方面[5]。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来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和技术人文性,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合作[6]。

(二)融合性

“新文科”建设涵盖了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及拓展,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即文理层面的交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社会学科内部的交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专业之间所进行的交叉尝试,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对传统文科的升级改造,在更大跨度内进行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也是新文科的应有之意。以金融类专业为例,现在研究除了利用数学、系统科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之外,越来越多地综合利用多个学科。实际上,商业分析(BA)和商业智能(BI),就是集商业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商科与理工科紧密交叉结合的产物。

(三)战略性

“新文科”建设要服务于国家,来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服务,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包括: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与文科国际化[1]。新文科助力于文科转向中国话语体系主导之下,讲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原理、道理、学理、哲理、法理和事理,为世界知识界、思想界、学术界贡献学术新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四)发展性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新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层出不穷,且问题解决并无固定模式,需要不断探索、调整、日臻完善。新文科建设需要构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这四大体系,并在强化价值引领、打造数智人文、彰显文科“质性”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实现“新文科”的建设,满足时代需求。

三、传统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陷

从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金融行业将被智能金融所取代,而仅仅依靠传统的通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传统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创新能力较弱

对于金融类专业而言,知识传授是基础,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培养紧跟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顺应时代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及时创新,紧跟市场发展需求的步伐。目前,教学课程大多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容易忽视实践方面的培养,与具体的场景实事联系不紧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还有待提高,教学方式不灵活,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较弱。另外,案例分析和情景教学等方式的应用率普遍不高。

(二)教学设施老旧,实训平台有限

高校中往往会存在新设备重复购买,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新设备重复购买是因为相关购置人员在设施管理上缺乏前瞻性,对所需的教学设施没有合理的估计,需求调研不足,导致已有设备数量与教学需求不匹配。与之相反的,一些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因为实践教学大多只进行简单的专业知识指导,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学的专业,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大多数高校虽然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以参观企业、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致使所学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三)学科层次偏低,师资力量不足

新文科培养的核心与关键在于教师。提高和培养教师的能力,也是新文科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目前金融类专业的学科建设来看,师资力量仍然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高校普遍以高学历为主要硬性指标来招聘教师,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往往专注于学术研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教师授课技能,不可避免地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难以结合实际的经验和理解来指导学生,而且也会影响后期教研需求的匹配。

四、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随着电子媒介更新换代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日常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新文科”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息息相关,为满足时展与科技创新需要,新文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从完善培养模式、促进产教协同、引领创新理念、优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推进其发展之路。

(一)完善培养模式

“新文科”所主张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提升与超越。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不够明确等问题,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素质的达成方面还有待优化。高校培养模式要服从和服务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需求,要把社会需求作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第一准则。新时代高校教育完善培养模式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与国家需求相匹配,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等相衔接。

(二)促进产教协同

协同机制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资源融合、深度共享,实现1+1>2的效果。探索构建跨院校、跨行业、跨专业、跨国界的协同教育机制,促进了由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和行业企业组成的“产教命运共同体”。协同机制使企业和高校实现深度合作,将双方的资源要素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如行业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基地、联办学科竞赛、联合授课、联合建设金融实验室、共建金融实验班等。作为“产教命运共同体”,不仅利益共享,风险也需要共担。为了防止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一方利益受损的情况,双方应在合作之初建立相应的风险共担机制,选择相应的合作模式,让产教融合更好的协同发展。

(三)引领创新理念

“新文科”建设的要点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来解决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创新理念下最主要的任务是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探索新模式、建设新课程、构建新理论等[1]。随着“互联网+教育”不断普及,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打造高质量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比如举办“模拟股市活动”、股评大赛、模拟银行、理财规划大赛、银行技能等竞赛。

(四)优化保障机制

在“新文科”背景下,校企双方需要不断优化保障机制。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度是校企双方合作时权责明确、互惠互利的基础,对双方均有有效约束力,避免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在践行校企合作中“单相思”,从而保障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公平性、可持续性。资金保障差异化与运营平台缺乏,也是目前保障机制的痛点和难点[7]。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校企双方长期有效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资金及平台运营保障机制,为企业和院校之间搭建桥梁,促进行校深度融合。

五、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在特定时期内,金融类专业作为传统文科,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办学成本较低,导致前期专业分布点较多,招生范围较广,规模比较大。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金融类专业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迫切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明确后期的发展路径,缓解供需结构的错配矛盾[8]。

(一)加强能力培养,优化教学队伍

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访学进修、职称评聘等,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另外,高校可以以客座教授的形式,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比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上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知识指导,形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培养“双师双能”的教师团队。对教师和相应课程进行综合考核,淘汰不合格的教师和课程,着力推进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完善师资调配机制、学科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明确规定科研教师的教育分工、经费分配和业绩分成等[9]。

(二)转变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新文科”背景下,“新金融”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宏观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既懂金融理论又懂专业知识[8]。在教材编写和选用方面,应在统编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自编教材的质量,形成一套理论体系,突出跨学科融合特色,使不同的课程能够有效互补,构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理念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结合现代金融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将“金融+智能+技术”充分运用,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9]。虽然在发展“新文科”的倡导之下,社会对于文科生的素养需求更多地融入了科学技术素养,但是仍然要尊重并保持文科的思维培养的自身规律,新文科必须保持文科的发散性思维特征,不能因为强调学科交叉而丢失了文科培养的本质。

(三)丰富课程体系,打破知识壁垒

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引下,应加强金融类专业与其他文科、理工学科交叉融合,促使金融类专业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对新科技的兴趣与热情,掌握更多的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同时,也需要将金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加强融合,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一些信息技术类课程,例如,python程序语言设计与金融计算、spss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新文科的建设旨在改变现有文科教育模式,推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组织模式的改革,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科的全盘否定。因此,新金融不能因为学科融合,而失去自我,应坚持学科的主体性,以专业理论来分析中国故事,真正把金融由“脱实向虚”转向“脱虚向实”落到实处。

作者:童藤 张紫诺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