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全球化发展风险整治思考

金融全球化发展风险整治思考

金融全球化是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各国、各地区在货币、资本、货币政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逐步联合成一种全球化整体趋势的状态和过程。绝大多数国家从金融全球化中受益,金融全球化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也大为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尽管各国金融危机的具体原因和特征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各国的危机都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风险的增大相关。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有限,加之尚不完善的金融体系,其遭受金融危机的次数和深度都较发达国家严重很多。因此,从金融全球化角度剖析金融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货币全球化的风险性

货币全球化是货币替代现象发展的必然结果。[1]最初的货币替代只是外国货币在价值储藏功能上对本国货币的替代。随着该国通货膨胀率的持续攀升和货币汇率不稳定的加剧,一些大宗交易就可能以外国货币来履约,甚至某些大宗商品也可能以外币标价进行交易。此时,国内货币的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功能就逐步丧失,外国货币便同时在这三个层面上深度替代了国内货币。众所周知,当一种货币在一国同时具备了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3个功能时,它便成为该国的法偿货币了。货币全球化是货币替展的高级阶段,即一种货币已经成为多个国家的法偿货币了。

货币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领域。根本的一点是,货币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主权和金融主权,从而可能使该国经济沦为发达经济的附庸。比较突出的是,货币全球化将引起国内货币供求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可能危及一国的货币稳定。

在固定汇率下,本国中央银行通常将本国货币盯住外国货币。这样,外国货币就可能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替代本国货币。从供应方来看,如果外国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直至超过自身对货币的需求,那么,外国货币的超额供给就会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本国货币供求。不妨假定贸易完全在两国之间进行,由外国货币超额供给所引起的外国国际收支赤字将体现为本国国际收支盈余,这势必会使本国货币当局增加结汇所需得本国货币供给,而这必然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的增加。或者说,来自供给方的货币替代会使国外的通货膨胀压力传递到国内。其次,外国超额货币供给将使外国货币的借贷成本下降,相对来说,本国货币的持有成本增加,于是人们将调整持币结构,即减持本币,增持外币,这样将引起国内货币存量的减少,并可能造成国内通货紧缩。

在浮动汇率下,由于各国央行之间不存在净的货币流动,国际收支差额始终为零。于是,浮动汇率制就使本币和外币在供给方完全不存在替代关系。但是,需求方的货币替代仍然存在。货币替代的现实存在增加了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如果货币当局完全漠视货币替代的作用,坚持按照单一规则增加货币供给,那么,来自货币替代的外部冲击就可能使得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偏离国内对货币的需求,或者引发通货膨胀,或者带来通货紧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发展中国家,货币全球化可能产生紧缩效应。由于本币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外币的实际收益率,资金由本币转向外币以求保值,就很难避免。这样,本国居民将减少国内消费支出在国内收入中的比重。而且,货币替代常常与货币贬值同时发生,因而本国货币购买金融资产尤其是外币资产(如偿还外债)的能力相应下降。这样,货币替代就等于把较多的本国购买力转移到了相同数量的外币资产上,从而导致国内总需求萎缩。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的紧缩效应将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本全球化的风险性

金融全球化之所以会影响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是因为金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扫除了资本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加速了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这就必然增大一国国内金融体系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1.金融资本运动全球化的风险性

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国际资本和货币流动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也为发达国家的数万亿各类金融资本之间的投机和套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它们凭借其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和经济实力,不断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投机炒作,牟取超额投机利润,甚至引发金融动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世界各地流窜的国际游资达7.2万亿美元,仅投机性极强的对冲基金就有3000亿美元,它们可以调动的基金更达6万亿美元之巨。

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加大,首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增加。例如,通常以外币计值的国际银行贷款同时伴生着汇率风险,而且由于采用以国际利率付息的方式,一旦国际利率(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或新加坡同业拆借利率上扬,债务人的负担会突然加重,容易引发发展中国家的信用风险,如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发生的债务危机。其次,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机构通常是主导性金融中介,从境外流入的巨额资本将有相当高的比例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从而使银行体系可贷资金大规模增加。在银行可贷资金大规模增多的情况下,银行就会贷款给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或者信用较差的借款人,这样就会导致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并有可能带来信用风险。第三,全球性资本流动尤其是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突然性冲击。国际炒家可以利用巨资造市,从中牟取暴利,更加剧了市场风险。目前全球性国际游资高达7万亿美元左右,只要动用几个百分点的资金就足以破坏经济小国或地区的金融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几乎都与此相关。[2]

2.金融市场全球化的风险性

金融全球化会加快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加强各国证券市场的对外联系,使各国证券市场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产生强烈的相互连动效应。在此情况下,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的波动,都会迅速的波及其他国家。在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中,原有的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市场上的风险随市场的全球化扩展而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金融交易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而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和服务交易总量的2.5倍;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体经济交易和投资有关。[3]全球性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风险和市场风险急剧增加,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且滋生过度投机、金融寻租和经济泡沫,剥离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肉联系,使实体交易量、金融原生品交易量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其脆弱性和危险性不言而喻。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震荡会产生巨大的放大效应,以至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稍微波动,都可能引发这些国家证券市场的激烈动荡,并引发股票市场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其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证券市场规模相对狭小,外国资本投资的比例因而相对较高。其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金融证券市场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缺乏和信息扭曲问题。

3.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的风险性

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的跨国发展和它们的国际性的经营战略。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的跨国发展是指它们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分支机构,以适应日益扩大的上述各种交易的需要。当代,跨国银行除了通过不断扩大在海外开设机构以壮大实力外,更主要的是借助兼并收购业务使其实力迅速膨胀。外资金融机构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本土金融机构来说,无论在资金规模还是在资金营运效率上都略胜一筹。金融全球化使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加入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会极大的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形成金融业过度竞争的局面。而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会迫使银行一方面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利润率;另一方面,银行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率低微,会使许多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而放弃稳健的经营原则,大规模发展高风险业务,从而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此外,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渠道迅速扩大,许多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转向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使得银行只好转向利润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从而使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风险性

各国在经济封闭的条件下,金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它的确定主要基于国内经济因素。但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在金融领域中的联动性增强,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营运,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影响。

1.金融全球化消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首先,货币的国际价格不仅受货币的国内价值的影响,而且受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心理预期等的影响;本币利率的变动同外币利率的波动紧密相关。其次,以本币面值计价的金融工具的价格与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国际价格和收益率所左右。再次,一国货币的供给量要受到该国国际储备量的影响。第四,一国通货膨胀也会传递到其他国家,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金融全球化消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率

金融全球化为国际货币市场的投机者提供了更多的逃避东道国国内货币政策控制的渠道,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溢出和溢入效应”,[4]国内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因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或因国外货币政策的波及和干扰而降低甚至偏离原来的目标。例如,当一国货币当局试图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减少国内货币供应量时,它通常可以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水平,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等方式操作。但这些政策手段往往会提高国内利率,扩大国内外利率差异。结果导致大量的国外资本流入,国外资本流入增加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使原有的货币政策的初衷落空。

3.金融全球化使央行的监管制度面临挑战

发展中国家极易受到金融炒家阻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其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极易被金融炒家利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金融监管的范围、信息披露及资本标准、金融管制程度等都差别很大,金融监管的制度性落差,造成国际上的监管套利现象,一些机构利用制度或政策的差异,将高风险金融业务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由于监管技术落后或监管很松,往往成为这些机构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如果采取谨慎性的监管策略,那么相当多的资金将撤离本国,而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又急需资金;而发展中国家采取宽松性的监管策略,就会给国际炒家有机可乘,埋下危机隐患。所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经常面临两难选择。

综上所述,在金融全球化的同时,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也在扩大和加深。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三次国际金融危机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从时间来说,东南亚危机延续的时间比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长;从涉及范围来说,前者也比后两者宽;从对经济的破坏来说,前者也比后者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遭受风险的程度和损失要比发达国家严重。根据IMF资料,新兴市场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次数四倍于发达国家,危机直接损失占GDP比重也比发达国家高2-3个百分点①。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正好是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化相一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在危机爆发之前,没有科学的预警系统以及金融体系的有效风险约束和监管机制;在危机爆发之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中并不存在最后的防线,明显地缺乏全球性金融安全保障机制。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方式和手段等也远不足从容应对风险日益提高的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金融全球化未必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天下太平,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其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尤为严重,如果金融监管的步伐跟不上金融全球化的速度,那么金融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也许是噩梦。

注释:

①笔者根据IMF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美]丹尼•罗德瑞克.经济全球化走得远了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申卫平.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对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4]徐明棋.市场经济中的金融重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