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本科论文

历史本科论文范文精选

历史本科论文

历史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历史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1.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问题的描述、假设、分析与解决,演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过程,着重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而不拘泥于理论和方法的阐述,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

2.项目研究式教学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国内外教育专家在此理论上提出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凯兹博士推创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或设计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项目研究式教学模式,是吸取了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的优点而得到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实施步骤和课堂教学

1.实施步骤

在本科课程中开展项目研究式和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1)方案制定。“因材施教”既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也包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方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教学需求,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成立教学研究小组,需要组织多次专题研讨,如:教学对象特点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方面的专题研讨,通过专题研讨,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方案执行。在教学开始之初,需要根据课程情况和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凝练典型项目(案例),将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要求划分成多个篇章,如基础篇、进阶篇和扩展篇,对应的项目为基础型项目、提高型项目和拓展型项目,并将所讲授的知识点都包含在项目(案例)之中。在考核方式上,需要改变传统的闭卷笔试,宜采取理论考试、实验考核、课堂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细化考核项目,同时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纳入考核成绩。在实施过程中,要多次组织教学研究小组成员进行教学检查、小结、反思,以查找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3)效果评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衡量一个教学方法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增强、知识积累是否增加、综合能力是否提高。教师可通过学生学情问卷调查以检验学生对新方案的认可程度,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的成绩以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

2.课堂教学

与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因此,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学生学习进度,安排不同的授课方法。

(1)陷阱教学。通常的教材都教授对的知识,按照书本的要求逐步实现,肯定能完成课本上的示范实验,但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演示错误的地方,只有将最常用的错误都掌握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顺利解决类似的错误。因此,在授课中,故意制造陷阱(错误),让学生去踩,再集中讲解,使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豁然开朗,以加深学生对该错误的记忆。

(2)示范教学。在讲解实例项目时先给学生演示实例的结果,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能,如在“EDA技术与PLD设计”课程中讲解多种波形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调试时,可以先由“数字雷达、数字电视等都用数字器件实现调制和解调,那如何产生调制、解调用的载波信号呢?”引出问题。

(3)个别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在授课过程中就不能一锅端,需要因材施教。在具体实施时要安排好多种支线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4)随时中断教学。一堂课是一个整体,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可能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学生没有想到但却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及时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5)项目研究式教学。按照提出要求、结果示范、过程分析、实验检验四个步骤开展项目研究,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的问题。其中过程分析分成设计和实现两个部分。

三、复合式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通过示范教学法示范项目需要达到的结果,通过陷阱教学法举例并排除常见错误,通过个别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单独帮扶,通过随时中断教学法及时解决问题。

1.课程情况分析

“EDA技术与PLD设计”课程主要学习VHDL语言,具有程序编写、软硬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按章节讲解知识点,再开设配套实验,而一个简单的VHDL程序通常包含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因此,拟采用案例式、项目研究式相结合授课,精选14个项目(案例),囊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以问题引导、分组讨论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过程。

2.教学内容安排

经过梳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基础篇、进阶篇、实验篇三大篇章。在此基础上精选了14个项目(案例)针对性的项目。

(1)基础篇。授课时先讲解绪论,以明确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选用基本实验项目进行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VHDL编程语言,能用VHDL语言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数字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进阶篇。课堂组织围绕一个或多个项目的研究展开,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细化项目,并以问题引导、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全过程,最终将项目细化成每个可实现模块。在项目实现时采用自底向上方式逐模块实现,最终完成整个项目。通过进阶篇的学习,以加深学生对VHDL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建立整系统概念,并提高学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实验篇。所选择的14个实验内容都需要在实验箱上进行调试实现,通过硬件实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3.考核形式

“EDA技术与PLD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考试、实验考核、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其中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试(占20%),实验考核包括平常实验(占20%)和综合实验(占40%),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占10%)、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占5%)和课堂纪律(占5%)。

4.实际效果

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全部学生都已掌握VHDL语言,能熟练使用VHDL语言编程,少数学生能独立完成较大系统的设计、编程与调试,学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能力、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编程习惯,学生建立整系统概念。

四、小结

历史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一)“质量工程”内涵认识不清自从2007年“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在此项目建设上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诸多高校对于申报结果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项目建设本身,这个问题不容小觑。许多高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建设项目的审批,将各种优势资源集中在一个项目上,竭尽全力组织少数高水平的学术人才进行主持参与,将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耗费在外部包装上,做“面子工程”,就是为了能够申请到更多的项目建设资格和建设经费。可是回过头来,最根本的项目质量却被忽视,最基础的是否能够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不仅没有达到这个项目申请本来要达到的培养本校人才能力水平的目的,也忽视了“质量工程”建设旨在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对于是否真正提升了办学水平、提高了办学的质量,并没有真正给予关注。

(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认识不足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在“质量工程”中,教师同样也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各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中来,“质量工程”才能顺利地开展。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对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认识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教师根据校方的导向,忙于追求科研经费与成果,而忽视了本科教学的质量与强度,导致教学精力不足。

(三)项目建设过程缺乏监管在项目申请成功,建立的初期,也存在很大问题,建设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费使用也没有达到资源效用最大化,造成大面积的“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质量工程”的时效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一旦申请项目成功后疏于监督和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遵守,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责权不明晰,奖惩制度以及实施措施也不明确;另一方面,从上级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教育厅等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监督措施也不是十分完善,对立项后的项目的管理监督条款比较宽泛和放松,没有严格的控制。这两方面都严重地影响了“质量工程”的效果和意义。

二“、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一)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本科科学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专门的领导团队和工作小组。因此在质量工程的启动前期,各高校需要专门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可以由学校的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等主要领导人担任,为质量工程建设提供切实的组织保证和人员保障。

(二)推进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工作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轻视本科教学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加强教师考核制度为手段,以相关行政规定作为保证,实实在在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进程。学校实施任课教师的定期资格审查制度,对于本科生所用的课本、期中期末的考察方式等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规范的规定,同时提高教师中教授的比例,提高提升职称的要求,对教授本科生的授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从政策和制度上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1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历史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1.1课堂重讲授,实践教学力度弱

高校教师大多是经历学科教育的培养,书本的理论建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的情境和内容项目也多是来自书本和网络,真正来自于物流行业或企业的第一手知识材料较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了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讲授;而指导学生实训、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欠缺,实践教学力度较弱,不能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践技能模块的要求,毕业生学而不会用,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产生差距。高校也已注意到实践教学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师资不足情况下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会做不善说”,缺乏高校课堂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