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教育范文精选

临床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总则中指出:“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增设专业。”《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指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提出,“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些文件明确了拓宽专业服务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现实必要性和原则要求。

临床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一、预防医学教学在临床专业学生中的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片面地认为熟练地掌握临床课程知识即可,《预防医学》课程知识对以后工作没有帮助,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课题组以前的调查发现,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学生仅占45.6%,另外有调查表明,仅有不到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有兴趣,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安排实践教学。但临床学生具有着眼于微观个体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特殊属性,仅仅靠预防医学的课堂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和全局观,很难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综合职能如何实施及其有何社会意义。

3.预防医学教学滞后于时展的需要。随着中国新型卫生体系的建立,需要基层医疗工作者具有“六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很显然,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仅仅重视临床医疗能力培训的模式还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仅仅增加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六位一体”综合能力也不合时宜。不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具体需求,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内容与模式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或不能很快地适应基层工作岗位。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1.教学内容应更贴近临床工作的特点,真正做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另有学者认为目前预防医学本科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过于偏重理论,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讲解,学生费力许多心血学习,到头来收获很小,并且所学理论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用不上,理论脱离实际。本科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让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算达到了目的,而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为科学家。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应脱离实际一味地从理论的角度灌输预防医学的知识,应更注重与临床有关的实践性内容,以弥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裂痕”。

2.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个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质。

3.教学效果。预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三、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探索的意义

1.社区综合实践有利于学生转变服务观念。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定位于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传统公共卫生机构,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习安排等方面都欠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岗位技能培养的模块。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主动服务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

2.社区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保健服务活动并进行调查研究,不但可以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学生科研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实践相结合,注重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四、结语现阶段,我校预防医学社区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合我校的预防医学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探索。

作者:汤艳罗彬贾红李爱玲单位:泸州医学院

第二篇:高职临床医学教育论文

一、对象和内容

我校级药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我们在传统模式教学的同时,随机选取3个大班学生,对该课程10多个章节约20多学时进行了改良PBL教学模式探索,并将其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二、方法和结果

(一)课前调查

为了让学生对改良PBL教学模式有所了解,并能积极配合,除了争取班主任的支持以外,我们在开课前给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以及改良的做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学生对药理学课程教与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表回收率为97.5%。调查内容和结果是:认为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查资料、讨论、发表见解,最后小结这一教学方法较好的占60%;愿意成为学习主体的占80%;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困难时问老师或同学、通过手机上网或查书、搁置不理的各占33%;认为多看书、上课认真听、多借几本辅导用书、上网查就能学好药理学的各占27%;老师不讲课只提出问题,愿意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占30%;成立学习小组讨论问题,认为小组规模10人较为合适的占85%;认为小组讨论需要记录、整理的占60%;认为小组讨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人意见,提出自己看法,把讨论做成提纲向全班汇报,容纳不同意见化解冲突的各占32%;能对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运用的占40%;能对以上的学习方法作自我评价的占45%。调查问卷一方面了解学生对教与学的需求,尽量做到学生需求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改良PBL教学模式的过程。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在突然改变教学方法让其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实施改良PBL之初,必须给学生充分的介绍说明。

(二)课前讨论

每个大班随机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每组定1名组长,提前1周给学生病例、问题、参考资料,根据不同病例、不同章节每次课可设计8个问题。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答案,归纳后由一人作记录并写出提纲,每个小组每个人每次轮流记录并准备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三)课堂发言

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章节内容的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自己评价对错和打分,再由本组同学和别组同学补充和评价,老师评价并小结。为激励学生发言,对课堂上每个发言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对补充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现场的鼓励及表彰,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热情。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可作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如果学生将问题复杂化或偏差过大、离题太远时,教师可及时引导和纠正,以免耽误过多课堂时间。学生回答问题都予以记分作为平时成绩。

(四)期末调查

学期临近结束时,为了解改良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学生学习态度、素质、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等,我们设计了期终调查问卷,调查表回收率为98%。调查内容和结果是:认为改良PBL能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占85%;愿意培养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能力的占45.8%;愿意培养综合归纳问题能力的占85.5%;学生发言、争论的勇气和胆量,竞争意识要多加强的占86.3%;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课堂回答问题发言最好用自己语言表达的占90%;成立学习小组后上改良PBL课前,每次要进行讨论问题的占40.4%;小组讨论能记录整理归纳的占65.7%;小组讨论对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很有好处的占83%;改良PBL能更好地消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占79.6%;通过改良PBL,课后能逐步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占83%。

(五)期终考试

期终采用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对改良PBL教学模式的章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章节进行对比,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作相关成绩分析,结果如下:传统教学模式x=62.94,S=14.226:改良PBL教学模式x=81.31,S=5.913,两组平均相差18.37分。经配对分析,t=12.446,P=0.000,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与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改良PBL设计的问题是书本中现成的理论问题,就会导致学习停留在低级阶段,改良PBL也就失去了意义。可是若问题过于复杂、深奥,高职学生根本无法回答,就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改良PBL也失去其意义。好的问题应具有真实性,不复杂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联,并符合大纲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开始不够积极主动,有的声音较小,有的照念讨论题纲甚至书本,根本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是一个适应改良PBL教学模式的过程,因为长久以来上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经多鼓励、反复练习和一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都能适应。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改良PBL教学效果,我们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注重对参加PBL教学的学生的调查,在改良PBL课前、期终分别设计了调查表调查学生的变化。通过课前调查结果与期终调查结果的比较,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归纳、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积极发言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通过考试成绩结果统计定量分析,改良PBL教学模式章节的得分比传统教学模式章节的得分明显高出许多,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改良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

四、不足与改进

我院高职学生高中时期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而改良PBL课上所授内容会少于传统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忽略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改良PBL教学强调自学能力,为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要在讨论课开始前一周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所需要的资料,若消耗时间过多,可能造成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减少,对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已形成依赖性,不太适应改良PBL教学。学校财力不足,网络设备、图书资料和基础设施都不能完全满足改良PBL的要求。受传统考试体制的限制,大多数PBL教学模式目前的评价体系,多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与主观印象。PBL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不适宜的,建立规范全新的评价体系是改良PBL教学模式面临的重大问题。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大班临床医学概论理论教学改革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今后准备进一步加以探索和完善。

作者:宁天杨广林黄维真

第三篇:见习临床医学教育论文

1临床见习教学现状

1.1医院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些教学医院对见习教学管理相对松懈,没有明确的硬性指标及约束机制,如:教学带教质量与晋级﹑评优评先无必然联系,导致带教老师对临床见习教学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性,尤其是近几年来医院规模的不断壮大,带教老师的临床医疗任务越来越重,会出现应付带教的现象。同时,见习生无考核的压力以及临床带教的“放羊式”管理,学生们在临床上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价值,因此,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严重影响了见习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1.2教学精力不足及教学模式的单调

一方面医学类高校不断扩招,医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有经验和资格的带教医生数量还不足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实习医学生,这就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和不足。在学生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一个人要带教多名见习实习学生,无暇进行过多的现场指导和讨论,造成“填鸭式”教学,从问病史﹑查体到病例分析全程讲解,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动手机会减少,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而带教老师认为学生不用心学习。

1.3见习学生意识淡薄,灵活度低

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还不能够举一反三。学生由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变,应变技巧比较差,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加上技能还不熟练以及与病人沟通不够流畅和准确等原因,导致他们畏惧与病人和家属沟通交流,不愿意与患方多接触,见习效果差。

1.4见习学生缺乏医疗法律常规

学生刚接触临床,对相关医疗法律常识没有明确的概念,见习过程中,只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而忽视法律法规,而医学院校对此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自己获得相关知识途径的缺乏,结果出现一些侵犯患者权利的行为,偶尔也会出现医疗纠纷现象。

2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见习教

学质量制定临床见习带教奖惩制度文件,通过临床带教督查﹑学生评教﹑各科室督导等方式评价临床见习带教质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个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对学生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和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本门课程结业考试成绩。双评结合,不仅督促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重视临床见习,而且保证了学生的临床见习质量。

2.2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临床带教老师应打破常规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带教过程中,应提倡学生提问题为主,带教老师答疑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引入,从问诊开始,由带教老师指导书写病历,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知识,如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等。

2.3加强岗前培训,统一规范

见习生进入科室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医院管理制度﹑临床基本操作﹑如何与病人沟通﹑医疗知识等),统一规范。岗前培训,对于学生,不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而且还可以批判性的学习;对于临床带教老师,既方便带教,又可以促进带教规范。

2.4加强见习教学后期总结工作,积累经验

见习期结束后,可组织带教老师﹑学生针对见习过程中优点与不足进行交流,并让老师和学生对见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中掌握学生见习情况,并吸取精华,查找不足,争取提高临床教学工作质量。

3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见习是临床医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临床见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由理论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医学生成为高素质医生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临床见习工作是学校﹑医院﹑相关科室带教负责人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才能够把它做得更好。

作者:齐文龙高坤赵亚南欧阳运政王姣姣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第四篇:仿真训练医学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资料

选择中南大学临床医学生和非临床医学生共23人,在虚拟仿真训练器下进行切除操作训练。其中,临床医学生14名,非临床医学生9名。本实验使用瑞典ScienceSurgery公司生产的虚拟仿真训练器(LapSim系统)进行。

1.2实验方法

把实验者分为“临床组”和“非临床”组。两组都进行虚拟仿真训练器下的组织切除训练,分为初级课程和中级课程。每个人的初级课程通过后,才能进行中级课程。而且,根据每个人的训练情况不同,操作的次数也不一样。在组织切除课程中,实验者双手分别握持虚拟仿真器的两根操纵杆进行操作,其中,左手操纵杆模拟的是超声刀,右手操纵杆模拟的是抓钳。具体操作方法是:抓钳夹起屏幕中的血管一端(另一端连接着组织),拉伸直到血管上的白色区域部分可见为止;用超声刀夹持白色区域的血管,脚踩踏板,直至血管切断为止,抓钳一直不能松开;用抓钳把切割下来的血管移至旁边的内镜置物袋袋口,等到置物袋变颜色后,抓钳才松开(只有把切割下来的血管正确放在置物袋时,置物袋才会消失)。每一次操作一共需要切割三段血管,每个人均进行五次操作。每一次操作完成后,LapSim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成绩表,同时会列出每一个参数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值、通过范围(最佳、通过、没通过)和分数。

1.3统计学方法

排除实验中无关干扰因素引起的无效数据(例如系统故障,电脑死机等)后,把数据资料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一共有23位学生参与了课程训练,所有人均进行5次操作,并且所有参与者都通过了初级和中级课程。临床医学生初级和中级课程的平均加权数分别是91.36和87.92,平均通过率是53.33%和28.53%;非临床医学生初级和中级课程的平均加权分数分别是88.67和90.25,平均通过率是53.70%和46.11%。3讨论从得到数据来看,全体参与者的加权成绩偏高,是因为系统对于操作者的每一个评价参数的权重是一致的[7],但对于最大拉伤和最大损伤这两个参数来说,是大多数参与者不能达标的评价角度,而这两个角度是课程通过的重要指标,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过率偏低[8]。传统的外科医生训练方法是“师傅带徒弟”“,徒弟”一直观摩和学习“师傅”,但每位“师傅”的能力不尽相同,有高有低,导致“徒弟”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9-10]。虚拟仿真训练器(LapSim系统)提供了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别的内镜技能操作课程,使临床医学生在摄像机导航、器械导航、协调、抓持、提升、切除、施夹、精细解剖、缝合等内镜操作基础技能方面进行集中和强化训练[11-12]。并通过手眼协调、双手配合、深度感知、方位和心理运动技巧建立信心[13]。虚拟模拟训练可将内镜手术技能操作训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4]。同时,为外科医生手术技能训练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平台,医生不在患者身上直接“试手”。虚拟仿真训练器能够有效训练基本内镜操作技能。

作者:黄安妮袁野巫放明张阳德单位:中南大学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第五篇:人文精神临床医学教育论文

一、将医学人文知识的多少等同于医学人文精神的高低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教育者更多关注人文知识的“灌输”,很少思考人文精神是否提高,认为人文知识的学习就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提高,更有甚者以学生人文科目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事实上,这二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职业理性自觉,也是对医学人文不断追求的精神提升[1],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应用医学人文知识的实践过程中,引发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而最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医学人文知识是学术界对医学人文所取得的共识性认识,是人类对医学人文认识的成果,它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1]。它是医学事业长期发展积累和总结的知识体系,是客观的、被动的。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授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既包括医学人文知识,还包括接受者情感、意志、信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重视医学科学教育,忽视医学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翼,也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历史传统[2]。正如杜治政所说,大学的教育不应该只培养会技术的“机器人”,而应该培养出有血有肉,能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有用人”。医学生的培养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伴而行。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以科学精神主动探索,以人文精神涵养人性,才能正确地实践和实现医学解除人类病痛的崇高目的,才不会成为增加病人痛苦的庸医[3]。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是最应该体现人文的学科,现在却是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领域。虽然医学生课业繁重,但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使学生成为只盯着疾病和过度关心局部的书呆子。《黄帝内经》中提出,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者若不能将天文、地理、人事融入到医学实践中,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真正为患者解edicineandPhilosophy,May2014,Vol.35,No.5A,TotalNo.50079除痛苦。然而随着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本应作为“精英”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也在学校发展的“”中沦为“大众”教育。为了实用性与经济性,一方面,医学科学教育地位不断被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不断被削弱,使临床教育本身迷失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临床实践等各方面都得不到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社会的功利化驱动了高等教育的功利化,以“看病”能力的培养为唯一目的来界定临床医学课程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意义,是造成临床医学生从功利角度看待医学人文课程的原因,造成医学生价值体系的崩塌,已形成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误区[3]。此外,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落后,课程体系陈旧,医学人文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专业课教师缺乏参与,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制约医学人文教育前进的障碍。

三、将人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但作为以人为本和以人性为轴心的人文精神,其主要内容是世俗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基本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1]。无论国家、种族、宗教有何差异,无论社会地位、学识有何差别,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关爱,对生命权的尊重都是一致的、平等的。纵观中西方医学发展史,无论是我国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还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人本主义”,无不诠释着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文,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阶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的灵魂,它远比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很多医学院校并没有明确认识到两者的差别,甚至有的医学院校长期将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由思想政治课教师讲授医学人文课程,有的是一名教师讲授多门人文课程。这些都导致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偏差,为其带上了“有色眼镜”,完全迷失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四、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的定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医学人文课程应该包括什么现在还存有争议。一般情况下,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为医学导论、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而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哲学、历史、文学、美学、教育等都属于文化素质教育,所以它包含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但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远远大于人文,但不是随便开设几门文化教育课程就可以称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其特定的内容。其次,文化因民族、国家、宗教信仰不同,所反映出的特点不尽相同,但是人文教育却是普世的,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把人的尊严、生命、权利放在首位。最后,人文的精神是积极的、正面的,而文化明显具有双面性,包罗社会众生万象。现在很多的医学生毕业之后人文素养较低,与患者沟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书写病历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对待患者欠缺责任、冷漠机械、缺乏同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简单地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医学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使其必须有与之学科体系相关联的人文教育课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

五、错误定义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是对立的,似乎重视了人文就忽略了科学,医学科学的进步就必须牺牲人文教育。医学教育就像一个“框架”,“框架”中被定义了时间和空间的参数,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不能脱离这个“框架”,这种限制导致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此消彼长的对立。但这种对立是体制和机制造成的,不是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本身造成的。无可否认,医学人文具有约束和评判医学科学的作用,但从未排斥过它,相反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它。医学科学也因为医学人文的引导,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的方向发展,服务人类的幸福,实现人性化医疗。所以,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医学人文和医学科学二者是互补双赢关系。我们强调医学人文教育是希望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更好地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是忽视医学科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应该形成共融平台,实现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齐头并进,最终实现临床医学人性化发展[4]。

六、浮夸的技巧教育掩盖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

临床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医疗法律

一、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也日益健全。医疗法律法规无法与医疗卫生条件形成配套关系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就目前现有的医疗法律来看,有关部门只对患者的利益保障和权益维护有着足够的重视,而忽略了临床工作者的应享权利和待遇。因此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的在维持新医疗环境发展的前提下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下医疗、教育、法律等多方领域的工作者们需要认真面对并加速解决的问题。虽然从事临床医疗的执业医师们得到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的部分法律保障,但并未见有关部门出台任何法律法规有关于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方面,这种情况已经对我国当前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造成严重影响,致使相关法律法规对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保障缺乏严重的现象甚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详细规定了有关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要求了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学生对应该接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育基础标准。临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临床医学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训都是由临床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的。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将临床教学规定为全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满足培养方案中的要求,才能培养出优质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受到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影响

(一)从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临床教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最常产生冲突,最易发生矛盾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医学生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有直接的针对性和专门性,并循序渐进熟悉工作内容。由于我国当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医学生操作临床试验的标准过程或者划定具体临床医疗的工作范畴,因此,临床教学大纲和依序的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是当前医学生所遵循的临床教学的准则。其中包括对查房工作进行规范教学,对疑难病例进行深入讨论,对大病历的书写进行规范练习,对基础临床进行实践操作,对医疗文书进行标准化书写等。我国当前所具有的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对医学生可以承担的医疗工作内容和能够承担的医疗操作的程度进行明确规定。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尚待改正的地方存在于目前临床医学生的医疗工作中,例如在出现紧急医疗发生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获得处置权;由医学生所书写的医疗文书所具有的效力能否得到法律的认可;若学生承担了一些本应由职业意识才能操作的医疗诊疗,能否获得法律的许可。针对以上常见问题,还未在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得到明确的规定。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工作能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下顺利展开,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医疗效果。若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合理的处理,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医患纠纷等问题。

(二)从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通过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详细分析就会发现,临床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对象多有差异。不同的情况承担着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的医疗责任,不同的医疗责任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担负的法律责任和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临床带教教师都以详细的法律和全面的法规作为标准来实行医疗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学生实在没有完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医疗活动的,因此,也无法对操作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规范或是受到法律的保护,仅仅通过提高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和加强医学伦理方面的知识,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并不能满足医疗工作中的约束力度和对医学生们的保护力度的需求。众所周知,临床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险大、技术含量高,其中风险因素充斥于医疗诊疗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中详细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由医方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经鉴定后,事故责任应由相关医疗机构和临床教学基地承担。因指导医师或临床带教教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事故责任应由指导医师或临床带教教师承担。”除此之外,若有不合医疗规章制度的操作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其临床带教教师和所在教育基地也要担负一部分责任,因此,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机构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三、临床医学管理教育针对受到相关医疗法律影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目前为止,独生子女占据了在医院实习的大部分医学生,沟通能力薄弱、不善于主动关心他人、对人文关怀的缺失、为人处世太过自我等诟病是他们常犯的弊病。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对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能与之比肩的即是医风医德的教育。医务工作者以“维护患者利益,保证治疗效果,摒除杂念怨言,全心全意服务。”为临床工作过程中的首要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者要将对医风医德的教育贯穿于教育学生过程的始终,加强建设医风的意识,规范遵守医德的行为。同时,临床带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约束自身,言传身教,使医风医德的教育始终贯穿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并与实践操作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教育机构对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择也要要求严格,选择一些自身心里素质过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的责任感,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纯洁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合理有机的结合医学教育和德育教育,向医学生们传授专业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操。在授课过程中,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临床带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以身作则,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好每一个示教的机会,树立榜样,维持医患之间和谐的关系,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具备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治病解痛,疗病治伤是医生的天职。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学习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心怀感恩,感谢患者为我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还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试验品,而是临床学习过程中教授我们实践经验的特别教师,让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专业知识,得到专业技能。若想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作用,就要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而只有对患者完全尊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益于此,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二)强化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医学诊断在科学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专业化,治疗过程也随之日趋复杂化,通过法律手段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方面要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要求已然成为了当下临床医学教育管理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强化法制观念是临床带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要灌输给学生的主要思想之一。为不断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应定期为临床带教教师安排与医疗法律法规有关的培训和针对医院规章制度内容的检测。从而达到使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都能熟识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有关法律知识的目的。也只有充分做到知法懂法,才能正确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临床带教教师要将法制意识从始至终的贯穿于临床教学的方方面面,将规范临床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例如:书写医疗文书必须及时,且保证内容的准确性,若在医疗文书的书写过程中私自篡改病历、对病历内容进行隐瞒、对检查结果进行伪造、在未得到许可的前提下,对医疗文书材料进行销毁、出具超出本人职业范畴之外的医学证明文件等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严重者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进行医疗诊疗的过程中,要将详情依依告知患者,不得隐瞒,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知情权,并要求患者本人及其监护人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签字确认,同时,应反复对学生强调法律效力对医疗文书的影响。临床带教教师需严格检查指正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对文书中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并要求其加以改正。除此之外,带教教师要带头做好榜样,使正在经历实践过程中的同学们能够逐步熟识到自身在参与各种诊疗工作过程中所能涉及到的最大范畴,能够对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进而能够从多个角度全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擅做主张和擅自行动的情况发生,从而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不断对学生渗透医风医德的必要性,加强医风医德的教育,提高学生们对医疗法律法规的熟悉度和对医德医风的认知度,同时还要强化学生们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加强学生严格对自己来自法律角度的医疗行为和来自伦理道德角度的言谈举止的约束力,对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改善不良的医疗背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连续出台的多部法律法规中,虽然有部分法规可以作为医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的准则和保障的依据,但就处于当下医疗环境中的临床教学工作,目前出台的法律法规不足以满足当前医疗教育工作的需求。支持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事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保障医学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临床知识和医疗技能,维护患者的多元权益,为患者接受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保障,是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最终目的,因此,寻求法律机制对临床教学进行保护和建立法律法规使临床教学工作有法可依已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梁秀文.医疗改革给临床医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健康大视野,2007(1):105.

临床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1.1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知识轻人文的弊端。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许多学校虽已开设人际交流方面的课程,但多为选修课,学生对医患关系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学期间偏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质修养、交流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估计不足,造成只关心病、不关心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医学领域中电子技术、超声、激光等先进仪器与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医患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物的对话。同时由于法律上的“唯科学性”规定,为了确保医疗上的“科学性”,也为了尽量杜绝医疗纠纷,医生依据各种化验指标、图像、仪器检测的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目前的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诉说不再重视,医者与患者的直接交流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医生在感情层面上忽略正遭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导致医患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医学工作的对象变成了疾病而不再是病人本人,患者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似乎变成了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临床教学是医学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最后教育阶段,在医疗实践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的阶段。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增长才干。临床实践也有利于增进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弥补传统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不足。

1.2职业道德操守的相对滑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不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学校都过于重视卷面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学生们因此每天陷于题海之中,只重视考试成绩。到了大学阶段,仍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学习成绩的高低又决定了奖学金及将来的就业状况。学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接触,对社会了解少,缺乏人际交流经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致使有些医学生存在急功近利,重业绩轻操守的思想。

2加强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

2.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医学生如果缺乏人文修养,没有高尚的医德,医患沟通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医学教育要注重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提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的方式,把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医学生的气质、修养、人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2.2转变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转变传统的“以医为尊”的观念,树立现代的“以患为尊”的观念。通过观念的转变,做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的需求,包括对治疗的需求及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到温暖,对医生产生信任感,从而增进医患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摒弃“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不能将患者只看作某种疾病的“载体”,而应该意识到病人首先是一个正在遭受病痛的鲜活生命个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思想观念与医疗行为上,全面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治疗思维。其内涵在于医生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心情,了解患者的需求,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顾虑,改变“看病不看人”的医疗不良习惯。医学生要意识到,患者因为受高度的生理和心理敏感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以及医疗风险等问题会出现与平时不尽相同的表现。所以需要培养对患者的同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而更好地弥补由于医患角色不同而导致的情感体验差异,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

2.3加强医学生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能的训练良好沟通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一方面,医学生要认识到绝大部分患者不能真正理解医学专业术语的含义,所以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通俗性。与患者沟通时措辞要通俗易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用打比方的方式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另一方面,医学生还要认识到不同知识背景的患者在理解能力上的差异,面对不同知识层次的患者,要注意应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同时要加强非语言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一些肢体语言的特殊含义,从而避免因不恰当的肢体语言引起患者的误解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关键是要学会以心换心,用自己的责任心换取患者的信心;用自己的耐心,换取患者的安心。

2.4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体验沟通技巧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知识,要想很好的掌握,除了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见习、实习期间的临床教学是重要的环节,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场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与“医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角色扮演,让患者体会患者的心情,锻炼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改进医学生的交流方式,并提高沟通能力,树立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思维习惯。

3临床带教教师的自律

临床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认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目前临床专业教学“重临床、轻预防”的传统思想和行为依然存在。师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合理等,导致“预防医学”课程没有真正被临床医学生掌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学教育认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主要目的一是评判教育项目是否达到基本的质量标准,二是鼓励医学院校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教育质量发展。[2]这种质量评价机制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导和推动的质量保证模式。[3]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安排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保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培养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医疗人员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跨专业的学习机会。

2对照《标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认证专家反映,目前已参加认证的医学院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未普遍有效实施,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开设综合性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横向、纵向整合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表现在讲课多,自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本科生参加科研,进行科研训练机会不多等。

3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3.1贴近职业需求吸纳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

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5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36名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86.9%的学生就业意向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83.9%的学生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只有6%学生表示会考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针对该情况,修订了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认知实践课程中,增设了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相关内容。这有助于临床医学生贴近职业需求,了解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和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业趋势等,明确预防医学对于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吸纳并树立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

3.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参照标准,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邀请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用人单位和专家参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和考核大纲的修定。这促进了临床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有的92学时“预防医学”课程改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门课程共120学时,每门课均由16学时理论和24学时实验课组成。实验总学时由原来的26学时增加至72学时,大大提高实验课占比。修订后的“预防医学”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国家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医疗观念。

3.3围绕社区临床预防服务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教师定期带临床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开展居民健康资料收集与健康宣教、居民健康危险度评估以及健康维护计划的制定等系列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整合预防医学相关实验内容,加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了解,强化临床预防服务意识。改革前的实验课“健康危险度评估”仅让学生对给定案例进行分析评估。改革后,要求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到医院或社区对1名40岁~70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其健康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至少三种疾病的健康危险度评估,再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通过实验课程的改革,锻炼了临床医学生的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4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统合课外活动

鼓励临床专业学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组队参加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竞赛,竞赛共分四站:临床基本技能、个体防护、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卫生处理。通过竞赛的开展,加强临床与预防融合,促进两个专业学生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时,注重指导学生跨专业构建研究团队,基于公共卫生问题进行选题,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让临床专业学生重视预防知识的实际应用。

3.5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契合点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加强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为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第一、每年学校和教学基地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互访,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商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第二、每年选派1-2名青年骨干教师去疾控中心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更好地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预防医学案例教学。第三、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第四、通过联合开展活动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培训,规范带教,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如在郴州市卫计委的牵头下,与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合作开展了2018年郴州市霍乱疫情应急演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了2017年、2018、2019年“全民营养周”大型宣传活动;每年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医院合作开展“艾滋病宣传日”活动、“肺结核防治”志愿者活动等。

3.6以落实学生学习中心地位为聚焦点统筹多途径立体改革

第一、为避免“填鸭式”教学,减少了理论课学时,而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常见案例有机整合,通过开展PBL和CBL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第二、建设了精品在线课程“预防医学”,将大量的课程拓展知识放到线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学生线上互动。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往的课程考核办法是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20%,平时表现10%。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考勤。现在根据《标准》要求,加强了过程评价。比如实验成绩,除了实验报告,还参考问卷设计质量,实验课上案例讨论时的表现、在社区实习实践的表现;平时成绩除了考勤外,还参考线上课程学习互动情况、学术讲座参与情况等。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