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精选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信息平台;科研档案;资源管理

引言

大数据技术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使得档案归档、整理、提取等效率大大提升。但受互联网性质所影响,档案资源极易丢失、系统平台也极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信息资源外泄。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需要考虑其规范性、效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护。

一、科研档案信息性质

科研档案一般是指科研活动研究所形成的档案信息,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科研数据等多种内容。科研人员将科研准备工作、项目申报过程、项目研究成果等记录在一起形成档案,具有丰富的保存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单位重要的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将大量的科研信息分类整理形成档案,包括科技知识、实践技术等内容,是推动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应用的重要资产。科研档案的作用在于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为后续科研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科研档案具备创新属性与技术属性,是对科研人员智慧的总结,可以推动相关行业的变革发展。因此,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保密性,科研档案的管理与常规档案管理模式不同,对档案性质分类、归档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以严格的档案规范为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数据模块实现对各类档案的分类管理,将其储存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之上,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需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策略。

二、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信息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适应时展的新视野

大数据技术发展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效率低、分类难等问题,这是数字化时展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相关机构、部门应具备时展的新视野,根据整体工作发展需要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基于通信技术、模块化技术实现对各类科研档案信息的分类、整合、归纳、分析,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2.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的要求,大部分机构已经开展或完成自己的档案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大量数字档案通过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应用,科研档案的综合管理,均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新兴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办法,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使用的方式与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科研档案管理环境、要素等因素的改变,科研档案信息管理的模式已开启创新之路。科研档案信息呈现出的模块化、数字化特性、档案全流程管理与服务等对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唯有创新管理办法,探寻更优模式,方能实现对现有科研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管理的效能。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战略

传统观念中档案人员以熟练技术为主,信息时代的全速推进促使档案人员必须通过学习各种理论与技能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需要引进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其不仅需要具备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数据平台,可以熟练操作数字软件,将其应用到档案储存、信息分类、模块管理之中,以电子记录的方式进行科研档案储存、传递,实现管理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研究型人才是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核心,唯有在科研档案信息管理方面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方能推进各类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保密性与技术性完善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技术与管理保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科研档案的性质与特点,科研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应具备更严格、更具体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加强加快信息资源保密技术的配套研发与应用,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信息资源泄露的情况。此外,科研档案具备一定的技术属性,需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增强后期利用便捷性的同时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资源混乱等情况,影响档案管理质量。

三、目前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滞后

部分单位尝试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档案管理之中,但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成本,各机构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困难。同时,部分机构的决策层领导一般会认为科研项目的立项、过程与结果比较重要,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技术、方式等重视不够,没有重视科研档案于后续研究工作的积极意义。部分科研单位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使在数字化管理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策略,导致管理效率较低,档案信息使用效果不佳。

2.基础设施薄弱

信息化、数字化科研档案管理需要以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通信设施为保障,计算机硬件、软件平台等是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条件。目前,部分科研单位的基础设施多年来未得到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与落后。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科研档案管理应在档案信息系统平台中具备多元管理功能,设置多元管理模块,其中应包括信息共享模块、档案分类模块、档案修正模块、档案提取模块等,不同模块分别承载科研档案管理的各项功能。除此之外,科研档案应具有保密性,对信息系统平台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应有特殊技术处理。同时,基于知识产权等问题,应在信息系统平台中按照登录账号进行查阅等功能分配,避免出现档案泄露、丢失、破损等问题。目前,很多科研单位的平台功能并不完善,无法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质量的最优化。

3.复合型人才紧缺

练地操作工作软件,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满足信息系统相关功能的要求,实现对档案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利用等目标。以往的纸质管理模式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基于时代背景的变更,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参与科研档案管理。但基于主观印象或人才待遇等问题,从事档案管理专业或复合型人才较少,导致目前科研、档案管理岗位具备专业或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明显紧缺。

4.保密环境不完善

目前,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保密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大量科研信息资源档案的保管需要非常严格的系统环境,该环境搭建需要具有相应要求的网络、系统、平台等。软、硬件的变更存在一定成本,导致部分安全保密环境未得到及时完善,给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较大风险。

四、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应取得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给予更多支持。领导层意识到科研档案对于自身发展、建设的积极效果,将进一步使其融入具体的科研项目开展、落实与优化工作中。加强对信息化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视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领导层给予高度支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科研项目开展各个阶段对科研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按照档案类型、档案内容、档案重要性进行细分,满足科研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其次,充分认识大数据背景下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的要求,领导层针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将科研档案科学管理工作与单位战略发展挂钩,从战略角度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最后,科研单位应注重对科研档案信息化过程路径的分析。大数据环境对科研档案提出新的要求,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需要领导层与管理部门做好部署,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将其应用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

2.培养高素质人才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

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从事档案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同时也应具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操作档案管理软件,发挥软件系统的各项功能。此外,科研档案管理人才需具备专业素养,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前瞻性的思考,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依据。人才培养应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加强人才的信息化能力与管理知识培养。二是加强人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首先,科研单位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引进的人才必须具备相关工作经验,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从而了解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功能,且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自主解决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对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其次,科研单位需要注意人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采取考核、评估等多种手段对人才的专业素养进行了解,科研单位必要时可以提供应用素质教育、培训的方式让科研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对职业规范、职业准则等进行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思维,让他们能够了解科研档案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引进或者培养适宜的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科研单位需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科研档案管理人才。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数据背景对科研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理、分析、整合、归纳,应用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科研档案的上传、整理、传递,对平台上的档案资源进行修正,需要以完善的软、硬件设备设施作为基础支撑,确保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发挥自身的资源管理功能。首先,管理部门应重视基础业务的开展,投资建设支持档案管理的通信网络,配置计算机系统与软件平台合作应用其模块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主要内容,系统平台、硬件结构、软件结构的要求均应明确,符合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需求。其次,档案的搜集、整理、分析、提取等工作均应以数据库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功能的完善。科研单位应建设档案资源库,将档案资源储存在资源库之中,要对储存规范、储存要求进行明确。最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云计算、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均需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科研单位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改进。(2)大数据环境下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科学管理应基于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科研单位应与软件开发运营商开展合作,基于大数据平台设置主控页面,实现对各大功能模块的科学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首先,科研单位应注重信息系统平台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按照科研档案性质与内容,设置相应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类型档案资料的存、管、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登录信息系统平台准确地查阅所需信息,下载档案资源文件,提升查档工作效率。其次,科研档案管理需要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权限。科研档案的审阅与下载权限应针对单位内不同等级、不同职位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避免账号泄露导致科研档案外流、泄密。最后,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科研档案管理需要加强数据库系统的防护。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中有很多重要性文件,为避免黑客通过网络攻击系统,盗取科研档案资料,需要采用多重安全防护手段。通过设置应用防火墙技术、Web加密技术、地址加密技术等,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防护,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创造安全环境。

4.优化管理制度内容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应进行升级变革,传统管理制度已满足不了现有需求。因此,在以往的管理制度上逐渐进行优化,落实新的权责管理与内容管理等制度。科研单位应建立与数字背景相应的管理细则,明确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档案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明确要求。大数据下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重新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落实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准则,进一步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规范其流程与职责分工,整体提升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与效能。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与多元性。相关部门应从上至下加大重视程度,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为信息系统平台的完善提供支持,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的应用潜力,做好网络、系统平台的保密技术防护工作,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相关单位、部门应结合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与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小静,杨晓灵,刘青松.数字转型背景下科研档案资源整合实践路径和方法研究[J].城建档案,2021

[2]蔡盈芳.从某论文事件调查过程看科研档案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档案,2021

[3]蔡盈芳.科研档案工作的原则——《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解读之二[J].机电兵船档案,2021

[4]朱晓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党建档案管理的意义与对策[J].城建档案,2021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基建项目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档案意识薄弱。在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基建档案管理相对处于边缘地位,基建项目管理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层次,对档案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认识。其一,存在对基建档案管理部分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档案标准把握不到位,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不系统。其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和基建部门的配合、协进,监督和业务指导力度不足,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系统性的有效监督。其三,基建档案员身兼数职,由于缺乏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且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在非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加之档案工作未与其绩效考评挂钩,导致大部分基建档案员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给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损失。

2.工作制度不系统,缺乏规范管理制度。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协同作战。对于科研单位而言,大部分不涉及房地产、建筑行业,对于基建档案没有一套统一的、成熟的管理体制,档案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主观性较明显,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异。加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为满足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档案工作一定要以具有相应功能的软、硬件设备为依托。但现今的科研单位,其档案组织的软、硬件设施及其利用技术、服务方式等落后于现今日常活动对档案管理的需要。另外,随着国家对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全过程从严监督检查要求的提出以及科研单位基础保障平台建设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单位将档案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内容,依法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做到监督检查周期化、业务指导常态化。在新规定的磨合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不完善,时常出现节点把握不到位、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工作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工程与档案责任分工不明。在项目建设中,档案材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项目档案的形成往往会历经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和多个人员。由于相关人员忽略项目档案材料收集及时性,或未将档案管理纳入工程日常管理之中不是个例。为此,造成档案管理人员处于工作被动状态,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工程进展情况,不能掌握档案资料形成情况。在档案利用、归档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时相互推诿,也导致项目及档案的整体管理效率低下。

4.基建档案建设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管理队伍不强。基建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周期性长、颇为复杂的工作,目前科研单位对基本建设工程的专注力偏向于工程完成质量,而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所以拥有专业水平较高的基建档案管理团队的科研单位寥寥无几。科研单位对基建档案工作看法的偏颇,也致使大多数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系统性、长期性的专业培训;其档案专业水平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薄弱;对档案材料专业性、完整性、准确性把控不到位,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工程进展、档案资料形成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建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基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1.提高基建项目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档案作为基建工程的软成果,是项目维修改造、维权举证和审计监察的真实依据,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项目建设内容和全过程的历史记录,是项目建设单位档案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基建项目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基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障。科研单位在构建档案管理体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技术、多元化自媒体等有效的宣传、教育培训手段不断增强相关人员有关档案重要性的意识。项目立项后,设立项目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统筹规划、指挥协调项目及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并配备相应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和档案专业人员,为项目及档案工作共同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将档案管理工作渗透到工程建设的各环节之中,运行“三纳入”“四同步”“五参加”模式,即把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的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纳入工程管理保证体系、纳入有关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执行相应检查、考核措施;实行档案管理与项目建设同步开始、同步进行、同步检查、同步验收;基建工程招标、工程会议、资料收集、工程评价及验收过程中,要求基建档案人员全程参加,渗透性管理。

2.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推进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制度如渠,行为如水”,制度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一个优秀的单位一定拥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管理体系。在科研单位中对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档案质量,还可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为此,科研单位应结合科研单位和项目实际,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明确归档工作流程和归档要求、细化项目归档范围、编制项目档案分类表等。建立档案交底制度、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档案管理例会制度、电子档案备份信息制度等制度体系,制定重要的控制措施和工作计划等,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良好工作局面。

3.明确职责分工,落实档案工作责任人。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在基建项目中,项目工作领导机构应下设档案工作机构,主要人员由基建项目档案分管领导、综合档案室、工程技术人员、档案人员共同组成,建立任务明确、层级清晰、相互承接、到岗到人的责任体系,做到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心如明镜”。加强领导,保障档案工作正常开展;综合档案室职责是在基建档案形成过程中对其指导、监督和检查;工程技术人员是归档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施工、监理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把关审核,注重各阶段和环节基建档案形成与收集,及时归档;基建档案员是档案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依法建章立制,编制档案收集目录、档案分类表,对项目档案材料编目,及时跟踪、督促、移交档案。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机构应紧随项目开展情况同各参建单位加强沟通,与项目人员加强合作,积极发挥自身正能量,创建良性的合作氛围,为基建档案的高效、高质量完成提供有效保障。

4.提升基建档案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队伍建设。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工程、园林工程、财务管理等多个专业和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科研单位在基建档案管理人员选配上要考虑基建档案管理队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工作。应挑选会管、敢管、善管,熟悉工程建设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组织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基建档案管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逐步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一定要主动发挥积极作用,要“同时代同步伐”,推进基建档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基建信息系统”“BIM软件”“物联网云平台”等相关专业软件系统对档案的高效管理。逐步实现档案的高水平、高专业、高效率管理。其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工作,科研单位在基建档案队伍建设中要注重“传承”和“创新”,传承档案文化,创新思维拓展、加强档案人员新技术运用能力、注重壮大队伍规模,促进科研单位基建档案队伍建设优化发展,从而建设成一支有责任心、专业能力强的队伍。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晓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科研单位基础条件建设管理工作[J].热带农业工程,2014,38(2):61-63.

[3]于辉,夏耀西.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管理经验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8(1):33-37.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职责与定位

1.1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政策措施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案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的强化,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农业科研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获奖等级和数量上。据统计,从1957年到2007年,50年间,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4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8项。近6年来,6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5项;38个二等奖中,有24项,由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有4000多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培育。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全国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对象,研究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新技术,跻身在农业生产的前沿阵地。

1.2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对区域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解放后,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共培育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4000多个新品种,近70%。粮、棉、油作物品种大致每过十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则能增产10%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现出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国家审定小麦品种,2006年审定通过32个品种、2007年审定通过30个品种,其中2006年有13个、2007年有17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育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着力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力度,已成为区域内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承担着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等工作,对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逾益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2007年公告,全国已建立了稻、麦、棉、油等十大农业产业;兴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60个,有85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领办。

1.3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平台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掌握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能及时地了解农业生产实际需要,把握农业科研方向。通过示范基地的各项试验和大面积生产情况的详细调查,对区域内农业资源、土地状况、气候条件、技术装备等各方面在定性、定量上评估,并作为农业科研的基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直接接触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服务的先锋,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信息,通过反馈信息,确立研究课题,解决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提供政府决策,把握好农业发展方向,区分好长远与眼前利益;处理好农业生产发展的轻重缓急。广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病虫测报等农业科技,向广大农户提供咨询。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信息更加精准、更加快捷。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是农业生产数据的情报中心,是农业发展前景的规划部门,要帮助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农业综合试验基地作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对区域内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二、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几大发展阻碍

2.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主体是分散经营的、面广量大的承包农户,家庭式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普遍性,往往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上产生脱节,显露出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收益的不确定而其它产业高收入的比较,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尽管服务“三农”,再三强调,但地方政府或主要领导缺乏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仍受轻农、怠农等陈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工作量大、收效慢的农业“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难摆放到应有的高度来考虑,亟需重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公益性机构在农区所作的贡献。

2.2科研经费尚缺科研手段落后

据统计,2000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中,政府财政补助(不含科技项目费)人均仅为1.14万元。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的5.7%。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缺口较大,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年农业科研经费按人均经费计算,地市级7.05万元、部级19.73万元、省级9.71万元,经费不足则导致科研手段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有许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办公用房、试验用道路、库房、晒场等,仍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面貌,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2.3学科建设乏力人才培养偏颇

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忽略了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虑,而农业科研单位要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这方面工作日显重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是依据社会发展、农区内农业生产特点、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研究学科进行设立、调整或重组,是充分应用现有人、财、物等要素,增添、补充科研设备与人员,开辟新学科等一系列活动。现在,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盲目混乱现象。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整个过程。

2.4研究与应用脱节科技转化不畅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农业科技重要性的主要指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40%,而经济发达国家该指标近80%。在科研选题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缺乏应用上的考虑。在新型科技与成果的储备和筛选上,仍较为薄弱,对有价值科研项目协作攻关力度不够、技术集成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仍有待加强。总的来说,表现出研究的课题多而应用的成果少,重复研究课题多而有创意的研究少,农业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严重。

2.5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缺乏长期性有效性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过程就是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过程,经常遇到的现象是重科研轻开发或重开发轻科研,保证科研与开发并重的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拨款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弊端。

三、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

3.1提高认识水平,文明和谐得以风行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国有公益型事业单位,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进一步纠正社会上长期形成的“轻农”“厌农”的观点,确实贯彻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发挥其对各区域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确立大局观念,提高科研从业人员学农爱农的道德风范。开发上的良性互动中酿造文明和谐的氛围。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成为研究之所、文明之所、和谐之所。

3.2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按照发展规划,要求有步骤地加大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在大幅度地提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事业经费的投入下,避免重复投入或盲目竞争招致的各种损失。抓住发展重点,鼓励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创新科技,以一流的科技成果提升科研水平,机制创新,以完善的管理办法保障科研与开发的高效,创新模式,以新颖先进的服务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投入,创新能力提高为前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从而站上更高台阶。

3.3积极培养人才,学科建设有了新局面

发展离不开人才。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整合科研资源,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学科,结合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选立优势学科,培植特色学科,使现有的条件、设施,充分发挥效能。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奋发有为的人才团队,迸发的创造力,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呈现出特色学科突出,学科结构合理、科研开发兼顾的崭新局面。

3.4强化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更加畅通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中处于科学研究的末端,而又处于技术应用的先端,科技服务是一大要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方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输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这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与分散经营的现实,尤为必要。认真总结科技服务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完善科技服务上的体制和机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区域科技服务才能有着更加畅顺更加健全的科技服务转化平台。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现阶段,部队己形成了一定的硬件条件: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覆盖全军的信息传输平台,建成超过10km的长途光缆的军事综合通信网,另一方面,各级部队的局域网、军事科研单位内部的科研网、军事院校的校园网等均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开始,部队指挥自动化网多次进行优化升级,成为部队综合行政和骨干信息网的信息交流平台,将通信设备当做部队的支撑,将各级部队的局域网当做依托,使我军各类业务实现网上作业。然而,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部队的通信系统的现代化水平仍然不够高,具体表现为综合性质的军事业务信息的传输能力与军队的野战适应能力与外军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其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程度仍然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诸多专业领域仍然相对为低端,例如情报侦察、辅助决策能力等方面。除此之外,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尽管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总体而言,部队从事信息化工作尤其是网络通信工作方面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不足,同时其结构也不太科学,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部队缺少既熟悉军事理论又熟悉网络通信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仍然未构建起普遍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一些在岗人员对网络通信技术的掌握能力相对较低,成为诱发网络安全事故的一大原因。以上问题告诉我们,我军的信息化通信仍然需要不断改进,要是无法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就会导致部队现代条件下作战的整体作战指挥效能就会很低。

2网络通信对部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国部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网络实时通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实时通信的性质,决定了其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战争、业务建设以及信息管理功能等方面阐明网络通信对部队的重要性。

2.1网络通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发展到目前为止,战争已不再常见,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对战争的爆发时刻提高警惕。另一方面现代化作战对技术的要求变得更高,赢得战争的胜利需要的是近似实时的战场作战指挥与部队的行动,总言之要真正的实现实时的探测、实时的发现、实时的决策、实时的指挥、实时的机动、实时的打击等军事行动,上述各种军事行动成功实现的前提条件即首先要实现实时的战场信息共享与及时传递,这就充分表明网络实时通信在今后的战争中不可或缺,充分体现出其重要性。

2.2网络通信在部队业务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只能够在战场中得到应用,网络实时通信在平时的我军部队业务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的被看成一种具备综合性质的信息平台,能够跨网络、大面积的应用在各级部队网络中(全军网、战区网、局域网),可以非常有效的引入到部队的日常办公工作之中,同时还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我军部队的指挥办公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部队的教育训练效果,部队对我们的部队管理工作进行改善等,对有效解决部队当前网络应用系统中存在的各自为战,各自为政、无法及时有效互通等问题非常有利。

2.3网络通信的信息管理功能作为网络实时通信系统的基础性功能之一,信息管理为作战指挥活动提供信息支撑与决策支持。尽管现阶段系统中的信息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完善,然而对体系作战作用最大的两个能力(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与合理快速流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管理模块只是作为指挥信息系统内部的有机内容之一,功能发挥只是停留在指挥所内与有限的外部共享。所以,为充分发挥网络通信的信息管理功能,需要从指挥信息系统中把信息管理功能进行剥离,构建起专门的数据中心,不断强化其信息资源开发、配置与共享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