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文章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其策略和战略,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发展的趋势。

一、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

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二、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的战略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一些创新的逻辑。比如,原创优先问题、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问题、路径依赖问题、知识的非线性迭加问题,等等。在创新的实践中要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的管理,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2、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3、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4、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5、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6、国际性的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7、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本使命8、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9、风险资金成为支撑创新的金融支柱。10、创新战略成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影响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内部分部属和省属高等学校为调查样本,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属院校13所。分别向各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单位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学生抽样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5.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学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但此后,湖北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在对20所学校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占75%;“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占50%;“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占9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占100%;“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占96%。同时,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因此而多样。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见表1)。

1.1.3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87.5%的学生表示应“大力支持和关心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7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谈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时,88%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75%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7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下创业成才基础”。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1.4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例,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湖北地区参赛高校逐届增加,武汉大学还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活动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湖北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1.2.1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在对湖北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见表2)。

在对关于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调查时,15.3%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并不想参加,28%的学生有欲望参加,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但是仍有50.9%的学生对于该项竞赛了解甚少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1.2.2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10%的学校认为“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25.4%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32.3%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

1.2.3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明显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上明显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如被调查的20所高校连续四届都参加了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在评选结果中,省属地方13所高校获奖总项目数仅占全部获奖的45%,且三等奖和优秀奖居多,高级别的成果奖几乎空白。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

3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崔玉娟,周凯,龚瑜.科技挑战未来,创新凝聚人才[N].中国青年报,2005-11-17

3沈炯.对影响科技创新制约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4薛绯,管桂香.构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与路径[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9)

5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心工作,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较为圆满地

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有了新成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和全市农业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

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局完成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

要》的编制及《*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立法调研,并制定出台了《贯彻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的意见实施细则》、《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有关财税政策的实施意见》、《*市专利技术产业化补助办法》等鼓

励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为推进我市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年,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30余项,其中“973”前期专项1项、“863”地方引导5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火炬计划项目7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7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0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

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达到1*1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14件),获

国家专利授权6*6件(其中发明专利达200件),分别比去年增长34.1%、51.9%。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我市顺利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考核验收,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验

城市。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利税、出货分别达到1960亿元、1955亿元、230亿元、70亿美

元,同比增长28.1%、31.8%、23.8%和34.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4.6%。新增国家级高新技

术企业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目前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5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2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2家。鄞州区新型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四是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自主培育出“千雪”白茶等农业新品种(系)7个,其中“慈抗”转基因杂交棉、“宁海土鸡”等3

个品种通过了国家与省级农业新品审定(认定)。新品种推广应用进程明显加快,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乌贼全人工繁育

和养殖”、“利用昆虫性息素防治蔬菜害虫”等50余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生物种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等特色农业高新技

术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已有85个主要农产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出

口菠菜等一批创汇农产品,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配合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在16个基地创建了技术核心区,推进了我市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五是科技合作交流迈出新步伐。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国*人才科技周”、“20*中国(*)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等重

大科技合作活动10余次,签约项目109个,签约金额4.3亿元。组织了13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外出展示交易,达成交易意向协议3.146亿

元,其中技术交易额达2.577亿元。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已有150所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与我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科技合作项目

342项,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5家。科技合作网络逐步完善,市县联动科技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合作有重大进展,初步形成

以高校、研究院所为骨干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一批企业走向国外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二)所做主要工作

一年来,我局围绕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着重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宣传培训,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为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动我市科技事业繁荣发展,我局着力加强了宣传和培训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科技培训。自年初开始,我局组成由局主要领导带队、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巡回宣讲团,分赴县(市)、区和部

分高校,就当前国家和省、市鼓励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科技计划体系与项目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

权战略等方面进行宣讲培训,并发送《科技统计工作手册》等宣传资料,共有120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的2500余名科技管理干部参加

了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基层科技管理干部、一线科技人员加深了对目前施行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为企业、科研机

构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提供了帮助,受到了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的普遍欢迎,同时也激发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

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利用媒体加强科技宣传。在重点办好*科技信息网、《*科技》的同时,我局加强与科技日报、*日报、*电视台

、*电台、中国*网等宣传媒体的联系,以新闻报道、政策解读、专题专访和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宣传。通过各种媒

体的科技宣传,使广大市民加深了对我市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的了解,进一步营造了科技创新氛围。

三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防震减灾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知识。特别

是科技活动周期间,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我局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大型活动26次,各县(市)、区组织科技活动100余项

。通过组织科普报告、科技下乡、实用技术培训、发放影像书刊资料、社区科普画廊展板、巡回科普展等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

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和广大市民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2、结合我市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编制科技发展规划

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由局领导带队,先后开展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立法调研、高新技术企业重

点研发项目绩效评价调查、*市2001-20*年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调研、*市内企业赴国外建技术开发机构的专项调查、民营企业专

利运用情况调查等系列调研活动,并与市政协一起开展了*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我市科技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为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同时,按照全市自主创新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要求,我局集成各方资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

针,组织编制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从战略高度谋划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目前,《*市中长

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十一五”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科技发展三个专项规划也已定稿。

3、强化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省自主创新大会和省农业科技大会精神,20*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和全市农业科

技大会,作出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贯彻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

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实施细则》、《*市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经费补助暂行办法》、《*市科技创

业投资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有关财税政策的实施意见》、《*市专利产业化补助办法》等

政策性文件。

为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和管理,在对原有管理规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我局制定或修订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暂

行办法》、《*市星火示范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市专利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办法》、《*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

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化知识产权导向,以指导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实现良性发展。

4、培育创新载体,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

按照省、市自主创新大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局以创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进各类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创新

型城市建设。

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经积极争取,我市与深圳、东莞、无锡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六城市

(区),首批列入国家科技部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区)。按照“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局制订了创建工作实

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并积极组织创建方案的实施。

二是积极推进研发园区建设。为尽早发挥研发园区作用,我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大企业工程(技术)中

心、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向研发园区聚集。目前已有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等34个项目(中心)签约研发园区,另有一批有

意向入驻项目正在洽谈中。

三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为加快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我局着力加强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积极实施国家孵化器体系建设工程,促进科技企

业孵化器的发展,经综合评估,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保税区科技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企业工程

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面,经综合评估,新培育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其中省级14家,国家级2家;新增市级重点实

验室8家,*大学“多媒体通信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此外,积极扶持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

*市科技文献资料检索中心”已投入运行,“*市家用电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市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

服务平台已初步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四是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扶持和管理。为促进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我局加强对企业

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绩效评估工作。经综合评估,“*电力监测与诊断工程技术中心”等1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和“*市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良,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学新型功

能材料及制备科学实验室”也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同时,加大支持力度,对去年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和评估结果优良的工程技术

中心分别给予建设经费补助,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评估结果优良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也按政策予以经费支持。

5、推进产业技术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围绕“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重要任务,我局积极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促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以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我局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与企业联

合,推出了一批重大攻关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经专家评标,有4个项目中标立项,带动企业科技投入1*0万元。同时,按照突出

“产业关联性、技术先进性、自主创新性”的立项原则,组织实施市级科研攻关116项,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66项,高新技术企业重

点研发项目27项,新产品试制1200余项。此外,积极组织推荐优秀项目申报国家科技计划,经积极争取,20*年我市新列入国家各类

科技项目230余项,其中“973”前期专项1项、“863”地方引导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火炬计划项目72项、科技型中小企

业创新基金项目27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7项。

二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我局以组织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为抓手,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的指导,培育高新

技术企业。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1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60家。目前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5家,其中国家级82

家、省级342家。同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跟踪管理,把好高新技术企业的门槛关。通过对88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格复审,对其

中不合格的10家企业予以摘牌,对6家企业提出黄牌警告。并按照“重点突破、优先支持”的原则,对创新活动开展得好、科技投入力

度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研发项目费资助。此外,组织实施“春苗计划”、“创业之星计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和科

技创业项目予以择优支持,并通过给予投资企业投资额贴息补助,以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科技创业项目。通过引导和扶持,一批市场竞

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逐步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以培育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抓手,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

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

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新培育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37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3家,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2家,国家级

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同时,加大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培育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年我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

,达到1*1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14件),获国家专利授权6*6件(其中发明专利达200件),分别比去年增长34.1%、51.9%,

专利授权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位居第三,居全省第一。另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有47件专利获得美国、欧盟、日

本等国家授权。

6、加强科技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

为有效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我局着重抓好重大合作活动组织、技术需求征集和横向合作交流等

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合作活动。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我局先后组织承办了“中国*人才科技周”、“20*中国(*

)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等10余次重大合作交流活动。特别是作为“中国*人才科技周”主题活动之一的“*高新技术成果

交易洽谈会”,邀请了中科院、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和4家风险投资公司,携900余项高新

技术成果和近5亿元风险投资资金参会;有840多位企业代表与参会专家进行了项目洽谈,达成合作意向84项,技术交易额达6400多万

元;有35个项目正式签约,项目合同金额超过2亿元;4家风险投资公司与近20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了洽谈,对6个项目表示了进一

步综合评估的兴趣。

二是加强国内横向科技合作。在继续开展以“两院两校”为重点的国内外科技合作的同时,针对我市区域块状经济特点和产业发

展规划对科技合作的要求,拓展与西安、成都、武汉、长沙等科技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城市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组织参与了“第十

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20*沈阳•*周”、“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军转民技术博览会”等重大科技合作活

动,重点开展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形成了重点突出、面广深入的科技合作格局。

三是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通过中科院*材料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项目合作,有美、俄、

德、日、澳等12个国家29所大学、科研机构与我市建立了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关系。*大学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的“贵金属和

半导体纳米颗粒与铒共掺的溶胶-凝胶薄膜和平面光波项目”等3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被科技部批准立项。中科院材料所与日本GMC

Hillstone株式会社合作建立了直线电机国际联合实验室,兵科院*分院与保加利亚科学院金属所达成了在甬建立“中保金属材料

联合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市农科院与日本大和农园株式会社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瑞士分中心在花卉、育种及农作物

病虫害综合治理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我市海天集团、拓普集团等7家民营企业先后走出国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产品

研究开发能力。中欧智能公交系统和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项目经过中欧双方3年的合作和相关单位的积极推进,目前已在我市公交网络

上安装了智能公交示范系统,并在330路等17辆运营公交车上试点应用。在莫桑比克科技部长来我市访问期间,双方就如何加强科技合

作、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7、加快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

一是突出重点,组织开展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与科学研究。针对我市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涉及面广、技术力量分

散的实际,我局加强了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推出了“优质抗病甜瓜及瓜类砧木新品种选育研究”等14个重大攻关项目,其中进行公

开招标5项,择优委托4项,组织联合攻关5项。组织实施了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新品种选育、农业疾病防治、医药卫生等

领域的科技项目77项,以提高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的组织实施力度。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的组织实施力度。20*年共立项实施市级星火计划项目

36项,有30个星火计划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立项评审,争取到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170万元。为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还制定出台了《*市星火示范基地的认定办法》,并对“宁海土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星火示范基地”等16家星火示范基地建设进行

支持。

三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针对我市农业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我局以近年来取得的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性较强的一批重大科

技成果或先进适用技术为切入点,加大推广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性强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工作力度,整理制作了“甬优

系列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宁海土鸡生态养殖技术”等一批基层需要的多媒体教材,供广大农民和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同时

,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项目,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缓解农村缺技术、缺

人才、缺信息的矛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推进乡镇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本着“抓住一般、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抓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体系建设的同时,将工作重

点放在地震应急体系建设上。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及组织专家论证,我局起草的《*市地震应急预案》已由市政府印发,并编印

了《地震应急处置操作手册》,拟定了《*市地震应急指挥演练总体方案》,从实战的角度制定了从预案启动到结束的整个应急处

置的流程。同时,加大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地震台网新建和改造工作,*市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二

期工程)基本完成了地震勘探、地脉动测试等野外调研工作,完成了北仑中学井下摆测震台建设、余姚梁弄测震台改建等台网建设任

务。

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年来,我局积极开展专利纠纷的行政调处工作,共受理各类专利纠纷案14件,审结19件,有效遏制了各类恶意侵犯专利权的违

法行为。同时,针对我市专利执法力量薄弱、专利纠纷案件多的现状,我局加强了专利联合执法机制建设,建立了专利行政执法委托

制度,在慈溪、余姚等专利纠纷多发、行政执法条件成熟的县(市)、区进行委托执法,以及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从而形成了市、

县两级协同配合、专利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相协调的专利保护体系。此外,积极参与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市工商、外经贸等

部门组成知识产权投诉办公室,对“第八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20*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创新设计展览会”等大型

展会期间的有关专利侵权投诉进行处理。

9、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能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

年来,我局以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增强为基层、为科技人员的服务意

识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

一是努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认真组织党组中心组和全体机关干部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

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文选》,学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树

立科学发展观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论述。通过领导授课、专家辅导、座谈讨论、撰写体会文章等形

式,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文明机关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为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增强机关

服务意识,我局组织开展了“四少”、“五感”、“六个一”活动。此外,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征求意见、社会监督员征求意

见和深入基层、企业、农村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努力查找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通过一系列工作,我局的

文明机关创建和效能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

三是廉洁自律、干净干事、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局党组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经常性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

定期研究和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建立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目标责任制度,警示谈话制度、任职前谈话制度和廉政短信寄语制度

,做到警钟长鸣,保障了科技局机关党风廉政有关规定和廉政准则的较好遵守。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我市科技基础起点低,科技发展仍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与创新发展模式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反映在

以下几方面:

一是全社会科技投入依然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年我市全

社会R&D经费强度仅以0.69%排在第10位。据浙江省统计局《20*年度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20*年我市科技经费投入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例、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6%、0.88%和0.97%,列

全省11个市的第五位、第四位和第十位,而杭州同期上述指标分别达到4.67%、2.29%、1.45%。

二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我市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需的技术仍以引进、模仿为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

技术,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低,迫切需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但由于自身人才缺乏、研发基础薄弱、产品集成度较低,企业的

技术水平滞后于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不少企业仍然连基本的技术开发队伍和相应的开发机构都未建立,难以开展研发活动

。“十五”期间,我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3.94%,远低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市科研基础比

较薄弱,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依托产业、服务企业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将技术创新转

化为经济竞争优势的服务水平比较低。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渴求与区域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的矛盾突出。

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紧缺。20*年我市人才总量达到48.5万人,其中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34%、3.5%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33568人,其中从事R&D活动人员12473人,仅为深圳的1/2左右。创新型人才紧缺,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

,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仅为545人、高职称人才为1263人,平均每个企业仅为2.28人和5.28人,特别是在我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创新主体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但与企业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相比,其科技创新主体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其内在结构是由“教学组织(院系)——科研组织(所、中心、研究室、实验室…)——教师”三者构成,而且只有在教学组织的基础上,科研组织才能有效组建,而各研究者往往隶属于某一专业,其组织基石是以学科方向为纽带而构成,而企业与独立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则是以项目为核心构成。高等院校往往特别强调“学科方向”,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而企业与独立研究机构则要突出“项目方向”。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1调整与凝练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体的特色与优势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和集成创新三个层次。高等院校应将自身创新目标重点放在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上,而非技术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从高等院校之所以要将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在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上,是因为这两个层次的创新既能有效规避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的弱点,又能充分将其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首先,高等院校拥有极为丰富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人才资源,极为有利于理论和技术的原创性创新。其次,高等院校的学术氛围宽松,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氛围比较自由,谋取短期利益的市场压力相对较小,这使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能较好地从事具有长远价值的原创性创新。再次,高等院校文献资源极为齐全而丰富,这为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最后,高等院校是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机构,由于学科门类齐全,易于形成学科交叉,创造出新的知识及知识体系,形成了强大的集成创新优势。

而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则往往是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专长,由于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引进,使其内部研究机构有较多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设备,给消化吸收之后形成再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由于核心技术往往无法进行引进,所以这种创新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往往缺乏原创性创新,是一种持续的小修小改,是在别人划定的藩篱内的创新,而集成创新由于企业缺乏足够异质性研究人才往往难以有效展开。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科技创新目标定位上与企业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2着眼基础,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培育科技创新优势的关键,能够使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创新的价值得到尽可能的体现、尊重和激励,从而使原创性科技创新的供给不断增加,使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院校应该针对原创性科技创性和集成创新的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此类创新的制度环境,其核心是需要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与构建合理的激励体制。

高校的科技创新主体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高校在建立科技创新主体的评价机制时既要区别对待这两种任务又要力争将其有机融合,使二者能互为促进,要尽力避免使二者出现相互割裂的倾向。在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应该从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入手,既看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有新意、手段是否多样化等;又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是否得到了课本以外的但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等。针对科研的评价机制,高校应当将学术评价制度的改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引导科研人员将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与效益之上,切实转变目前学术评价方面唯数量是从,忽视质量与效益的浮噪气氛。

制度构建要充分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使制度真正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根据人的行为动机的起源可以把科研主体的科研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的推动;外在动机是指不是由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从这两种动机的定义可以看出,激励的切入点主要是激发行为主体的内外部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以达到组织的要求。高等院校科研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主体;二是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主体。不同类别的科研主体其科研动机是不同的,因此激励模式也应该不同。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主体进行科研,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感和获得声誉的愿望。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主体的科研动机,除了内部动机即自身的兴趣外,则是获得声誉、利益和发展空间的愿望。高等院校应该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主体的科研活动进行激励。要相信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自觉性和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实现动机的功能,对一部分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年度科研业绩考核,应逐渐倾向于以定性为主的考核指标,并试行年薪制,改变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成果数量,单一按科研成果数量分配资源的考核政策。

3凝聚高素质人才,优化学术组织建设

确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构建和谐的研究梯队以及培养能够激发灵感的学术气氛,是科研创新的三大要素。高校的科研主体除了以教师个体为表现形式外,一般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存在,如课题组、研究室、项目组、研究所、实验室等等。高校的学术组织应该为科研主体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团队组织因素,构建和谐的研究团队。优化学术组织,应关注以下要素:①充分的自由度。指学术组织的科研个体有足够的权利决定自己做什么和如何做,以及科研个体能控制自己工作主观感觉,不能因外在压力扭曲其研究行为。②富有挑战性。指学术组织的科研目标应该具有前瞻性、重要性,同时又有一定艰难性。③充足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科研主体为了科研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助以及信息等资源。④优秀的领导风格。学术组织的领导能够平等地与成员进行学术交流,能根据科研个体的具体情况为组织成员设置适当的工作目标,并积极地支持科研个体的工作,重视科研人员的贡献并能够成为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工作榜样。⑤发扬合作风格。协调的团队合作是组织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术组织也是如此,要鼓励组织内的科研人员彼此信任,互帮互助,互相竞争,杜绝反对分歧的现象,形成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以增强学术组织的凝聚力。⑥合理的奖励认可方式。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论资排辈,不能存在对工作的完全否定或威胁性的评价体系。⑦构建具有宽容和支持奇思妙想与异想天开的组织氛围和机制。

4注重创新质量与效益,切实扭转“唯论文是从”的导向

高校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目的是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排除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合理等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让科技创新主体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进行科研活动,并能拿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然而目前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高校虽然出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拿到市场上时,发现许多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果仅仅满足了科研主体评职称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人力、财力、时间上的极大浪费。综观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固守科研模式,认为搞科研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写论文、评职称,不注重挖掘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缺乏市场意识,仅仅“唯论文是从”,因此高等院校在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时应该高度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与效益。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认为搞科技创新的成果是其写论文、搞鉴定、评奖金的依据,应该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质量、市场意识,尽快扭转过去在高校形成的科研与市场经济两张皮的现象,高度关注市场需求,避免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作为科技成果产出方的高校,要想产生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从而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就必须把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放在首位,改变过去科研体制下高校只注重科研立项数量,忽视其研究成果效益的状况,做到科研选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使科技成果自立项研究、中试、直到产业化都同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效益,在制度层面上防止科研人员出现研究的方向性偏差。

5衔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促进成果转化

与企业不同的是,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由于距离市场较远,其成果的产业化远比企业困难。而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当科技创新成果具备市场价值时,高等院校应该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一方面,应积极创办大学科技园,高校创办科技园的优势是:①解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试基地问题,使科技成果顺利找到转化平台。②大学科技园作为技术开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的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直至成果转化的积极性。③扩大学校的科技规模,开辟科技成果的转化经费筹措渠道,从而进一步激活高校的科技资源,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而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着产品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多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找准产、学、研结合的需求点,逐步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采取:①由企业、大公司、集团为高校提供资金,资助研究,高校的科技成果无偿供其使用。②由企业、集团根据自身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提出来,与高校联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③高校的科研人员带科研成果、技术进入企业、集团。除以上两个措施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获得政府支持,增加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解决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2赵菊扬,戴志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

3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把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非凡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爱好。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续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熟悉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熟悉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轻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治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四周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练习,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经常是从碰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四周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究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轻易扼杀学生的聪明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爱好。

爱好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爱好,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爱好,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非凡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爱好,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轻易直接引起学生的爱好;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爱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考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爱好、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爱好、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