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服务投资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精选

金融服务投资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

2014年,公司下达给我们投资部总业绩指标为4100万元。投资业务部现有6名员工,我们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二、“三个强化”管理团队,有效提高团队工作执行力

1、强化制度建设,引入激励机制

在规章制度上,按照公司印发的《业务管理制度》等内部规定,结合我部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为广大客户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维护金融公司形象,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规范》《仪容仪表规范》《员工守则》《部劳动纪律》《部学习及会议制度》等,进一步提高我部的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员工工作执行力。

在岗位职责上,自上而下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统一工作程序,按制度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投资部班子成员抗业务大头,带头遵章守纪,带头学习业务,带头完成任务。

2、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金融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因此,把培养团队的业务素质作为团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同时,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能征善战的工作团队。投资部在政治业务理论上,要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和钻研。在实际操作上,要强化岗位练兵,使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学中干,干中学。树立工作标兵,实行以老带新传帮带,在全部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3、强化日常管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风险管控方面,教育员工树立“宁可千日无事,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严格遵循公司有关的规定要求,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坚决做到合规经营。

在考核体系上,建立与岗位和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改革。2围绕职位明确化、薪酬社会化、奖金绩效化和福利多样化“四化”目标,全面实行薪酬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够充分激发我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用人机制。

4、加强新员工培训,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针对新进人员年龄偏小不够成熟、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上缺乏经验的情况,采取“请进来”与“一带一”的办法进行培训。“请进来”,就是请公共关系方面的教授和专家来我部讲课,讲授公关礼仪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者由部门副总和经理每个人带一个新手,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有意识重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很快由门外汉逐渐成为行家里手,能够利用公司活动的平台主动而艺术地推荐本公司金融产品,发展新的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5、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配合默契拓展业务

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新员工明白,每个人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整个公司形象,明白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因此,要教育员工相互间要密切团结,协调行动,相互关心与支持,相互给力与呼应,组成团队的力量,去拓展业务。同时,组织他们开展户外团队拓展训练,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行营销策略,拓展金融业务

客户群体是金融公司经营的源头,是风险管控、实现效益的重要基础,是金融公司生存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将把发展客户群体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一抓到底。结合辖区特点,实施营销策略,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短信问候,就是在春节、五一等节假日向客户朋友发温馨短信,进行节日问候和祝贺,增进和加深我部与客户之间的情谊。

2、散发传单。在我公司辖区或者闹市街口、社区,设咨询台,散发业务知识传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大张旗鼓宣传我公司的金融业务,以及我部金融服务的种种业务优势,使广大客户群众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

3、实施“地毯式”行动,进行上门服务。对所有的社区全覆盖,进百家门,交百家友,知百家情,使广大客户进一步认识我部、接受我部,和我们建立业务关系。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公司的金融服务政策、内容、特色,热情向客户介绍、推荐我公司的业务和金融产品,使客户能够全方位了解公司的金融政策和服务。并且利用每个双休日,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社会关系资源,深入各个单位、社区发放宣传单宣传金融产品,并且与部分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交朋友,希望他们在我公司开户合作,不断提高我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在业务经营中,积极营销客户,走访辖内中小企业,建立授信档案,稳妥推进中小企业授信各项业务。经过努力,使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实现平稳发展,有效客户数优势地位继续巩固,中间业务收入保持小幅增长,产品发展稳步增长,新产品拓展能力不断增强。

四、情系客户,服务文明规范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养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18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占中国总人口的16.1%,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提升养老金融服务,增加老年人口的幸福感,成为了解决中国深度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并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民生问题,同时可以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表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服务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需要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同时,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对我国银行业养老金融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石莹(2012)指出银行参与和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既可以规避由于“金融脱媒”带来的收入风险,又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养老金融服务,为银行创造更多的盈利。此外,杨燕绥等(2013)在研究中提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由于老年人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缺失所带来的养老风险,需要养老资产和养老金融服务来降低养老风险。从笔者在文献综述的检索中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养老金融服务的研究是从2006年起有一些基础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养老金融服务这一问题重视,文献数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对“养老金融服务”领域的具体研究文献仍然较少,所以笔者对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进行简要评述。

二、养老金融服务概念和理论基础

养老金融服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的特定现状下,为了推动金融领域和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发展与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特定概念。在广义上来讲,养老金融服务是指社会机构为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而进行的各种金融服务活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除传统观念中的储蓄和保险产品,还包括低风险理财、国债和养老特色储蓄等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服务就是为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金融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金融服务。对于养老金融服务的界定和概念,学者们也是有不同的见解,但也大致相同。张佩等(2014)指出,学者们对养老金融不同的界定导致了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对于养老金融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金运作方面,随后逐渐扩展到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及养老金融服务和产品。从整体上看,关于养老金融产品的具体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住房养老金融、长期护理保险、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等。养老金融服务可以拓展到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财产保障等创新领域。岳磊(2017)提出,养老金融服务,指的是金融机构围绕社会成员养老相关的消费、投资及衍生需求进行的金融服务活动,目标是“养老”,重点在“服务”,落脚是“金融”。陈艺(2013)将养老金融服务定义为“与养老有关联的储蓄投资机制,泛指与居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该学者认为养老金融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保障,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近年来,在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下面的几个理论逐渐推动和形成了养老金融服务的概念轮廓,换言之,下述理论逐渐成为支撑养老金融服务这个概念体系的基础。养老金融服务围绕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该理论假设人们具有完全理性,并通过平衡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完全理性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是平稳的,其跨期消费选择具有平滑性。Bodie等(1992)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老年时期的消费而在年轻时进行储蓄与投资,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拥有持续的现金流而不是为了增加现有的财富。Bodie的这一理论为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福利多元化理论是指对于社会福利责任的承担,不是仅仅依靠政府,不同的社会部门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根据福利多元化理论,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银行方,也需要证券、保险等各方力量参与到其中。1903年拉法格提出“金融资本”概念,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产融结合理论,养老金融服务发展需要养老服务业和金融业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将养老服务业和和金融业进行合理沟通,会实现双方的共赢与发展。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可以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养老金融产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需要国家提供制度创新支持;为养老产业专门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更新金融工具,增加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创新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综上所述,养老金融服务是围绕养老提供的各种产品与服务,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普惠性的特征,对稳定宏观经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以及调节资本市场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养老金融服务的研究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三、发展养老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

(一)投入总量不足。刘丹(2016)提出,目前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银行,渠道单一而且来源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金融服务的资金投入,限制了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养老金融产品较少且单一。汪淳(2016)分析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未把老年群体作为主要客户人群,且对老年人群定位模糊,目前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而且目前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期限较短,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高建平(2016)指出针对老年群体开发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色不够鲜明,品种不够丰富,体系不够全面,难以有效契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养老金融产业目前处在摸索起步阶段。陈艺(2013)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养老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处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人的银行储蓄较少,且不足以作为未来养老的依靠;养老金融服务成本费用高;目前养老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开发有限。汪淳(2016)指出我国养老金融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市场主体参与意识淡薄,产业链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匮乏,亮点少,但迎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需求与供给显得不相匹配。

(四)其他因素。除以上三个主要因素以外,还有学者从老年人的养老金融服务意识淡薄、零散的业务发展模式、政策不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有的学者认为目前老年人对于养老金融这一新兴产业了解度较少,而且宣传力度不高,致使老年人想要了解却没有了解途径,这也是制约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的学者认为养老金融业务多是挂靠在零售客户业务或公司机构业务中,这种零散的业务发展模式与养老金融特点不符,不利于其系统化、统一型发展。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研究者们提到的只是上面总结的几种,而且他们只是提出这些因素,对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却少有人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

四、养老金融服务基础发展的方向

从政府角度来说,吴成居(2015)表示政府应该配套并实施老年人的优惠政策。该学者认为,政府对于养老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能够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养老金融的大潮中,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平台,共享养老金融发展的成果。余全强(2014)提出政府要提高财政税收对发展养老金融的扶持力度、放松监管、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对接等。姚大锋(2018)提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和保险机构、医院、养老院四方联合的“养老联合体”模式,提供多层次、多主体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刘丹(2017)提出政府应该健全养老金融服务运行机制,对各个机构进行职权明确划分。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说,李娟(2012)根据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认为金融机构要根据老年人需求,改变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和监管方式,推出适合老年人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杜本峰(2007)认为加强金融创新不仅需要金融制度的创新,还需要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的创新。吴成居(2015)指出金融机构创新要尊重养老金融客户群体的意愿,在金融服务上要做到专业化、人性化,并且金融机构要创新适合老年人的养老金融产品。郭晓蓓(2019)提出要加强养老金融人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从老年人角度来说,相关学者提出要强化老年人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主人公意识,金融机构要积极宣传,提高老年人的了解度,成为养老金融服务发展中的一分子。

(一)银行方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发展养老金融服务,银行作为主要推动力,需要在银行金融产品和老年服务方面共同进行提升来解决老龄化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的方面,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不同。从家庭层面来讲,目前老年人的养老金投资主要以银行存款为主,方式比较单一。而在投资选择上,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且倾向于风险较低的养老金融产品,对于理财、信托等养老金融产品的偏好性比较低。因此,这就需要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提供低风险的养老金融产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投资优化组合,降低风险(柴时军,2015)。杜本峰等(2007)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有较强的储蓄倾向,家庭内部资源的代际转移逐渐弱化,所以可以将银行储蓄与医疗保险结合在一起,还可以将银行储蓄与家庭财产的损失联系起来,开发老年护理保险等养老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家庭内部资源的代际转移弱化产生的需求。因此该学者认为,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应该把保险和银行业务相结合。肖巧等(2015)指出,老年人在养老金融产品的选择上,了解度不够高,可选择性较少,导致老年人不能享受养老金融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作者提出要创新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产品,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对老年人的金融风险教育。王泽天(2015)提出,养老理财产品应该做到“门槛低”和“期限长”,要将短期理财向长期理财、终生理财过渡。另外,为了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商业银行要针对房屋等不动产开发新型合理的金融产品,提供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更多的金融功能。许云云等(2018)指出,银行应该针对老年人推出专属银行卡,引进便利操作式ATM机,便于老年人进行业务操作。由此可见,加快建设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银行方面的作用,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拥有最丰富的金融资源和最庞大的客户群体,理应承担起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的重任,大力构建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二)保险方发展养老金融服务。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的严峻挑战,保险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更多的养老金融服务功能,构建以保险业为核心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保险机构应当加强研究分析市场真实需求和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大创新,科学规划,让老年人更加有幸福感的享受老年生活。李娟(2012)指出根据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保险机构要保证金融保险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姚大锋(2018)提出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的现状,保险机构应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驱动、规模化运营、集约化管理的中心,要整合各个业态,发挥金融创新、投资资金、产融结合的优势,输出资本、人才、商业模型,全面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水平。

(三)证券方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发展养老金融服务,证券行业作为中坚力量,也需要配合政策参与到其中去。李娟(2012)指出证券机构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代老年人投资,降低投资风险。汪淳(2016)提出发展养老金融服务要探索养老资产证券化,利用资产证券化手段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增强资金运用效率,社会资金也找到了适宜的投资渠道,从而实现了整体帕累托改进。

五、简要评述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第3篇

金融服务贸易涵盖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两个方面,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缺陷。保险服务贸易额占比较大。对比十多年来金融服务贸易和保险服务贸易的总额,可以发现保险业务对金融服务贸易有非常显著的贡献,行业内存在严重的比例失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5%,进口占总额的7.8%,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2%。2014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进口占总额的7.3%,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6.5%。这是因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结构尚不合理,后期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另外,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很小,目前还无法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即使与新兴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用该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由此计算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2010—2013年维持在0.3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二、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这样一套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并对违规行为公开处罚,使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营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增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一些鼓励金融服务部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发展政策,让其健康有序地发展,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储备,对外谈判等方式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和出口争取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使金融企业与世界市场接轨。在经济刺激计划的以及可能的经济刺激投资中,要有计划、有提升地向金融企业倾斜,增强其硬件设施及软件装备,夯实其基础,为金融服务贸易提供一片供其茁壮成长的沃土。

2“.互联网+金融咨询”

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正视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咨询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建立相应网站、提供专门热线服务的方式,为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咨询、风险提示、信息咨询、经济走势及对策建议等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使得各个金融服务贸易企业能尽快了解世界现状,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并逐步缩小差距,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

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我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来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服务贸易平台,开拓有市场价值的、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客户的需求。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影响服务竞争力的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并提供了层层的创新理念。创新金融服务贸易产品的关键是具有提供金融服务贸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富有金融实战经验和服务贸易知识,掌握世界金融市场产品运作,精通金融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势在必行。国家层面上应加大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教育投入,培养金融专才对服务业务、创新技能的敏感性和能力;企业层面上建立一套多元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4.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包括进口需求和出口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远远小于进口需求,解决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特别是金融服务的消费特别低,消费结构单一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拓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规模,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需求,直接影响我国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做好外资企业入对我国金融需求的调查工作,在金融服务机构给每一家外资企业建立信息资料档案,方便金融机构及时做出答复。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海外市场来增加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实现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本土化经营,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并购海外金融机构,实现员工的本土化,并借助员工本土化的有力条件,大力开展金融业务,拓宽金融服务对象,拓宽金融服务方式,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有效需求。

5.大力发展相关性支持产业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第4篇

(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保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在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广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生态的恢复、保护和建设;(2)把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3)缩小西部与东南沿海差距。因此广西无疑要加快发展循环、旅游、低碳等绿色经济和比较优势产业,这样会加大基础性投入,导致金融服务需求扩大。二是“两区一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后,按国务院批准的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广西区位优势,建设国际区域合作区;实施桂西北地区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开发,加快水电、有色金属、制糖、石化、装备制造等部级生产基地建设;以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为契机,做好水、道、电、游等几篇文章;以区域内重点城市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构建“l4+4”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等等;这些都会极大丰富金融服务业的需求。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发展论坛在南宁举办;北部湾规划加快实施;广东等东部沿海乃至台港澳因为资源、市场和环境保护、区域规划等原因,向广西梯度转移产业;同样,国际资本和投资逐步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也会推动广西金融服务体系飞速发展。

(二)当前广西金融服务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1.金融服务业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2004-2009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由99.93亿元迅速增长至332.68亿元,年均增幅15.8%,分别超过同期GDP年均增幅和第三产业年均增幅2.49和3.05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上升至4.32%(占第三产业比重由5.44%上升至11.62%),与房地产业(4.32%)和交通运输、仓储、政业(4.52%)相近,无疑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广西支柱产业之一陶。然而,以金融深化系数FIK:存货数总额/GDP即人均GDP增长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广西的实体经济增加对金融发展的前向耦合并不明显,说明广西金融发展不全由区内实体经济增长直接推动,它可能由金融发展的虚拟部分运动惯性和区内外其他因素推动,进而说明广西金融业发展可不限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可先行发展。另一方面,广西的经济增长有相当部分是由金融发展所致,金融深化能有效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故金融业应适当先行,以便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2.金融服务业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1)总量比重相对于广西资源在全国比重明显不足,无论是存、贷款占比,还是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间接金融比重过高。比如2009年,广西保险收入约200亿元,占全国保险费收入约1.6%,保险密度约320元,人,保险深度约1.9%,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作为风险管理、转移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金融业——保险业,广西发展比较滞后。另外,广西资本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比如2009年,广西银行本行币贷款余额仅7360亿元、仅有1家证券公司和32家上市公司(占全国比重1.6%);从海外资本市场筹资190亿元;广西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理财筹资仅200亿元。广西贷款:股票:债券融资三者占比分别为94.97%:2.45%:2.58%,直接融资比重仅为5%,远低同期全国17%的比重。(3)重点地区金融支持不突出,北部湾经济区2007年末存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5%,分别低于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0.25、0.15和0.1个百分点。而作为人民币或者外币清算、投融资结算中心功能的南宁尚发挥不出潜能,国际金融合作欠紧密,层次较低。(4)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组织培育不够合理。到2009年末,外来金融有7870亿存款和5735亿贷款,而地方金融仅有2130亿存款和1625亿贷款,可见地方金融存贷比高于外来金融;政策性金融中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担保公司等未在广西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不是各自总行的重点分行,股份制银行在广西设机构少,外资银行仅有2家人驻;地方金融机构中,除农信社外,有60%的县城和20%的市区没有地方金融分支机构,涉农保险更为缺位;金融机构“散、小、差”,且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协调;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工具应用和金融创新不足。从上面的情况看来,目前广西金融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不相称的,需要采取非常措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融资渠道。

完善广西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统筹兼顾,优化金融结构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设多元金融市场。建立并完善资本市场一保险市场一货币市场一外汇市场一黄金市场—金融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等多元金融市场。另外,鼓励其他地方的保险资金、资本融资进入广西,增加总投资。2.经营两类货币、两岸市场。积极经营人民币一外币丽类货币和本土市场一离岸市场。尤其加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及退税,解决过去鼓励用美元结算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人民币结算。同时,抓住人民币有望发展为区域性货币的机会。从国际、外交及经济体实力等角度看,人民币最易在港澳和东南亚成为区域性货币,因此,加强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尤为重要。南宁作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不妨以此为突破口,以贸易结算为桥梁,以中国一东盟货币交换协议框架为支撑,在境外大力发行人民币债券,像美国对中国等一样,让东南亚国家拥有人民币储备,换回广西急需的资源,密切双方经济联系。3.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首先,要鼓励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投资银行及其中介评估机构来广西发展;鼓励广西区内企业加快上市改制步伐;完善政策性金融,比如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广西设立分支机构;在鼓励外来金融时,注重发展本土地方性金融,加快其改制步伐和公司治理建设;加速组建广西农村商业银行以作为地方金融主体。4.吸引外资金融,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南宁。以此为基础,加强金融业自身建设,按虚拟经济运行规律完善多元化主体和金融产品,开展与银保、银证、银信合作;充分发展股权托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矿权、林权交易中心,推进白糖、有色金属的现贷和期贷交易;对非上市公司、矿山资源或采掘、林权进行资产证券化交易或投资,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支持环保的“绿色基金”,发行化解巨灾风险和影响力大的自然风险资本化保险产品;发展私募风险投资基金和柜台交易市场。5.鼓励区内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向金融机构交叉持股,设立财务公司,走产融耦合扩张之路,促使广西企业多进国内五百强,早进世界五百强。

(二)突出重点,加强金融服务工作

金融服务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制约因素

一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概述

入世以来,金融业与国际接轨使得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的银行竞争不仅局限于传统领域,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网络银行这一业务领域上。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网络经济下传统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模式,现有传统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它是以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为主体,以银行自建的通信网络或公共网络为传播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为操作终端的“三位一体”的新兴银行。

随着国民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个人对理财的需求不断深入,形式趋向多元化。个人金融服务就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和个人家庭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网络银行提供个人金融服务主要是网络支付服务和网上增值服务。网络支付服务是网络银行基于BtoC商务模式下提供给个人支付网上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方式。这一业务构成BtoC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项目。网上增值服务主要是提供给个人的账户信息查询、投资咨询、股票分析、开户、理财、转账、贷款、保险以及通过经济人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等服务。

二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特点分析

1.便利性的多元服务分析

个人或家庭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下进入了网络世界的金融服务,便利性是网络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大关键点。首先,个人用户可以不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营业网点的限制,24小时实现网上个人账户的查询、挂失,改密码、消费贷款、理财等多种业务。其次实现了任意时间下在线支付网上购物、订票、缴费和证券买卖等业务。如招商银行提供的个人银行大众版本中就提供了一卡通理财、存折理财、信用卡理财、网上支付卡的申请和理财、一卡通缴费、存折缴费、国债投资和消费者贷款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则包含了个人储蓄业务、个人消费和住房贷款业务、个人外汇业务、个人中间业务、个人电子银行以及个人理财等。这些多元服务的提供可以使客户足不出户完成所需的个人金融服务。

2.引导性的客户定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的国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银行利率的连续调整,股市的火爆,商品房价的政策控制等多方面都加深了个人或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详细了解自己的目标用户群的偏好、行为模式下结合自己网站的主题,实现清晰的网页和内容引导。改变过去同一化、大众化的服务方式,达到高层次化、专门化的金融服务水平。传统的一些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分层,主要是根据持有可投资性资产的数额进行分类。而网络银行则主要是根据个人客户所需的理财功能的多少对个人客户进行分层。进入招商银行的主页下可以清晰的看到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的链接,进入个人银行业务网页后,客户层次分类清晰的显现。个人银行专业版、个人银行大众版、银证通/银基通、财富财户专业版。个人客户可以根据每一种网上银行服务的系统介绍、功能介绍、功能演示、申请指南、操作指导、常见问题解答来了解和确定自己所需网络的个人银行业务。

3.资讯性的内容认知分析

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交替,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性。网上个人金融服务是金融行业发展出现不久的衍生品,目前我国个人客户对其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普及率还是十分低下。银行在网络上实行个人金融服务就特别注重内容认知这个环节。内容认知主要包含了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认知、操作步骤的认知、安全认知等。在招商银行的网上个人银行的主页上,可以看到一网通、移动数字证书、专业版转账汇款等各种业务的内容介绍;也可以看到各种业务之间区别的内容介绍;同时可以点击安全说明,了解实现网络个人银行业务所面临的一些安全性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功能介绍、演示,能够是个人很快掌握相关的个人网上金融业务的实现和运作。

三发展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分析,截至2007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3700万,其中15%的网民平时会在网上购物;透过网上进行股票或基金买卖的比例有14%;而其它理财等服务为5.8%,还不超过6%。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网络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形式还比较单一,存在很大的上涨空间,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中个人金融服务。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以下所分析的制约因素。

1.个人的文化观念相对落后

首先从中国国民分析来看,大部分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财富的认识还主要是积累现金和储蓄,投资理财的概念还没有转变。其次能够实现网上的个人金融业务的个人,基本要求就是必须配备电脑和文化素质较高。对于家中没有电脑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个人则现目前无法实现个人的网上金融业务,但是这一部分家庭在整个国民家庭中却占有绝大多数。进一步分析,即便是家中配备电脑,文化素质较高,能很快熟悉网络个人金融服务的家庭很多也不愿意参与网上的个人金融服务。因为他们还存有顾虑,交易是否安全,帐号、密码是否容易被泄露,有多大的风险等等一系列安全和法律问题。

2.商业银行的宣传意识相对落后

一方面当前我国的银行主要是从完善功能和技术领先的角度投入了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对于个人金融服务这个潜在的市场的需求了解甚少,而且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个人需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与信用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发展缓慢,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网上按揭等业务的开展也无从谈起;另外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投入大,成本高,业务规模小,总体看得不偿失。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使得银行不愿意过多的投资开展网络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更不愿意冒风险对此业务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只是为了保持该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搭建了这一平台。

3.网络市场环境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

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50年的历史,而我国才进行试点。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许多客户不愿意采用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以现金交易、汇款等方式进行。网络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因此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支持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尽快健康的开展。其次,在网络经济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第三,税务等与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制约了网络银行的个人业务的开展。

4.政府法律、法规制定落后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银行下的金融法律、法规建全的新课题。网上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开展诱发新的网络犯罪,个人与银行之间的各种风险加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管理,保障个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现阶段我国网络银行执行的是在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对规范和引导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银行业务的经营风险和保护个人客户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许多细节与技术问题上仍无明确规定。目前网络银行多采用协议形势,与个人客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现问题通过仲裁解决。然而一旦问题出现,又涉及责任认定、仲裁结果的执行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使得问题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5.具备网络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人才缺乏

网络银行是金融业与高科技行业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网络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是决定网络银行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一批既掌握网络高科技知识,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他们实现网上银行系统与传统的后台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提高我国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应用水平。但是我国现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是在各自领域下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几乎是空白。更进一步的是我国面临外资银行激烈的人才竞争。

四、我国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前景

与国外银行比较,国内银行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个人金融业务方面,主要停留在作为消费节余的存取款范围,理财、支付、信贷等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占有率极低,而对方在理财、支付、信贷和信用资料积累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进驻我国后,势必会抢去这一业务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和经营模式,树立以个人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下,锁定更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业务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人网上金融服务,在面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和自身发展的环境中,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和丽.个人金融服务:银行的热点[J].经济问题探索,2002,9:21-23.

[2]马思萍.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法律对策[J].法学与实践,2006,3:56-58.

[3]王友文.网络银行发展的五大瓶颈[J].西部论坛,2004,11:99-101.

[4]蒋小萍.试分析网络银行的利弊[J].消费导刊,2006,3:55-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