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风险管控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精选

金融风险管控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1.美国

健全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和保险机制。政府担保制度是各国分散风险的普遍做法,其中以美国的政府担保制度最为完善和具有代表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LC),为抵押贷款提供资金,债务由联邦政府担保,并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1934年成立的联邦住宅管理局(FHA),成功地降低了抵押贷款银行的风险,改善了住宅标准和条件,帮助HOLC建立了全国性的抵押市场。二战后建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VA),实施对抵押商的贷款保证,为退伍军人争取更优惠的抵押贷款条件。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即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为发放住宅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大大降低了这些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完善的二级抵押市场机制。为了转移和分散房地产贷款风险,美国建立了完善的二级抵押市场,使一级市场的金融机构对其创造的抵押贷款可以转售给其他投资者,也可以以抵押贷款为担保发放抵押贷款证券。为了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美国政府出资成立了三家国有企业作为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买卖造市商,即联邦全国抵押协会、政府全国抵押协会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等三家金融机构,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把住房抵押贷款卖给这三家造市商,也可以从这三家造市商手中买入住房抵押贷款,从而降低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在美国的二级抵押市场,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起主导作用,它们既可以较多地发掘出全社会的资产潜力,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具有竞争性和选择性的资金来源,又通过产权重组,分散和转移了房地产贷款风险。

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业务资金来源多种多样。资金来源包括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房地产信贷、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房地产抵押贷款基金、房地产债券(包括市政建设债券、产业债券、抵押收益债券、公司债券)、捐赠基金。众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参与房地产,构成了房地产融资的多元化基石。

2.英国

房地产金融机构专业化,避免了分散经营风险。英国金融体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各金融机构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或者说是一种专业化体制。如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工商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商人银行专门从事贸易票据的承兑业务,不仅各金融机构的资金用途受到严格限制,而且资金来源也受到严格限制,并且不同的金融机构遵守不同的专门法规。住房协会是英国专门从事住房金融业务的专业化金融机构,200多年来,它一直是英国最大的住房金融机构。按照英国政府法律的规定,住房协会只能专门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它的资产规模在1988年时达1900多亿英镑,占全英存款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9%,其中抵押贷款达1530多亿英镑,占全英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70%。

政府对房地产金融采取积极支持的政策。由于住房协会以吸收居民小额储蓄为主,而贷款对象又是分散的居民个人,因而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等都较高,从而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因而英国政府遂采取一些优惠政策予以支持,使之能够同其它金融机构展开公平竞争,并能求得不断发展,以保证住房协会发放贷款能有充足的资金,规避资金短缺风险。

房地产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住房金融创新。英国住房金融领域的创新十分突出,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创新就更为迅速,其又主要反映在住房金融工具和住房金融技术的创新上。住房协会提供的存款种类相当多,从传统上只开设股金户头,到开设存款户头;从只开设普通股金户头到开设特别股金户头;从开设无提取便利的股金户头到开设有提取便利的股金户头;从开设普通储蓄户头,到开设特别储蓄户头,总之通过提供种类众多的存款“品种”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要。

二、对中国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借鉴意义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 风险防范 ;创新改革

一、引言

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在改善资金运作环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投资者的经济收益。然而在获得高收益以及良好金融发展氛围的同时,不断出现的不良数据指标、债务数量增多等现象,使得金融市场建设边缘化风险逐步加深[1]。因此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管控力度,扩大金融工程的实施规模,已然成为了提升金融市场整体实力,进而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目标所经历的必然选择。

二、现阶段推行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工程的组成结构。建立金融工程的本质在于解决资金运行、收益比例、风险调控等方面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在一定阶段内保持区域内金融秩序稳定,是一种实践性强的经济管理方案,同时也是近些年兴起的创新型金融调控工具[2]。其目的表现为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实现对金融提质增效的建设目标。其内部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理论设计,依照出现的问题类型所进行的理论性研究,而另一部分则为实践操作部分,对现有金融技术手段和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升级,整理合并产生出新的金融类产品作用于风险管理。

(二)工程实践的实施步骤。一是诊断勘察阶段,对金融产业现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准确掌握,以此来判定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产生的运行后果等内容[3];二是进入分析阶段,对于造成困境缘由,依照经济学理论以及金融行业发展形态为基础,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其中包含了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此外还有对产生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三是研发创作阶段,基于前者所做的准备工作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四是定价阶段,遵循经济收支平衡的原则,保障金融收益持续稳定,需要对设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4];最后则是表现为推广应用到各型各类实际金融市场内。

(三)金融工程的运行特征。一者表现为系统性。从构成要素中可以得知,金融工程的组合是通过对金融、财政、资金、货币、产业等多部门、多种类资源的整合与再次利用。各环节之间相互配合紧密相连才能实现金融工程效益最优化[5]。二者表现为创新性。区别于传统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其最大亮点在于将原有单个、独立的经济要素逐步统一起来,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将目标、开发、修正、拓展等一系列工程应用问题一一相互串联,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解决思路。三者表现为时效性。金融工程中衍生出的技术、产品等方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区域经济具体形势的变化而转变。

(四)开展工程建设的意义。一方面金融工程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管理结构束缚,将形式新颖、目的明确、操作便捷的金融管理方法引进来,促使金融同行业之间能够开展公平合理的竞争操作,获得金融收益的渠道逐步被加宽[6]。另一方面构建金融工程使得现有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呈现出扩大化。信息资源与数据指标通过金融工程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其产品覆盖范围逐步向外拓展,在沟通中能够得到新的投资商机,金融运转周期缩短效益率提升,多样化的资金流通窗口,使得更多人愿意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

三、当前金融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风险种类

(一)从风险因素影响范围来划分。1.微观金融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内,参与经营活动的主体要素,因金融环境变化、投资失误、信息缺失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所产生的风险因素类型。例如:投资企业在进行涉外项目投资期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美元等国际货币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对原有项目的投资收益大幅度缩水,影响了企业资金链条持续供应,银行贷款到期无法及时得到偿还,导致还款逾期在企业信用中形成不良记录。加之跨国经济业务管理费用,包括交通、合同、结算等相比国内企业要高出许多,这也给有限的资金储备带来了较大使用压力,从而容易产生资金链阻断、收益比例下降、股权股息下降减值等金融管理风险。2.宏观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政策性风险,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国家所采取的土地、税收、环保等政策,会对金融企业未来长远规划产生变动影响;市场风险,其中以行业周期波动、同行业之间竞争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风险类别较为突出。基于资金结构、流通方式以及收益变动等因素,使得金融行业始终处在周期性变化当中。而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促进经济增长效益,则加速了金融业成员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二)从金融机构的设置规范划分。1.银行风险。目前构成银行风险的因素主要存在两部分:一部分为信贷业务,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往往需要通过借贷方式,向银行机构进行用款申请以确保资金供应链条完整,然而受借款者经营业绩、银行基准利率变动等方面的限制,到还款期内无法按时偿还借款,银行机构将面临占用较大份额资金的营业风险。另一部分为储蓄业务,企事业部门以及居民所进行的存取业务,根据自身工作生活习惯以及银行推出的储蓄产品办理业务。而主体部门或个人行为习惯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增加银行储蓄业务量。2.信托风险。信托风险存在与否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投资者是否在完成项目投资之后,其投资本金及利息能否依照前期约定如期归还,是建立在一种对金融机构信任、经济形势明晰基础上的信任投资,这也使得其风险主体存在于委托投资方,即银行、信托机构、投资公司等机构。该类机构稳定的体系运行为金融业务操作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而如果发生坏账、呆账等资金运转不正常现象,以及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约定,则无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也导致受托方单方面将面临着严峻的信用危机,业务量骤减、资金储备量下降、营业收益缩水等一系列经营风险逐步显现出来。

四、金融工程在风险管控中的应用方式——以股票交易为例子

(一)确立金融管理目标。股票作为当前金融市场内普遍存在的有价证券种类,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促进经营资本合理、规范,符合当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使得资金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循环利用,这也表明了其管理目标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其一,尽可能多地为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展资金来源渠道,促进资金流通以及周转期限,进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二,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应有的股息或分红,对自身风险投资予以充分认可,使自身所持有的定额资金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此外还可以促使投资市场更加活跃,吸纳更多的社会成员进入到股票交易市场。

(二)针对市场风险评估。选择股票交易种类的过程,同时也是投资者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从横向目标来讲,则需要对股票发行方所涉及的各类经济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行业定位、企业资质、发展前景、经营业绩、政策导向等。例如:近些年在创新科技板块内,IT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实力强劲,经济增值较高,获得了广大股民的青睐。从纵向目标来看,则需要对股票的类型、结构、发行方式、收益期以及自身所持有的投资本金数量进行考量,并对预计在发生风险因素期间,所产生的影响范围以及发生损失程度的概率和损失后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股票风险控制操作。股票交易所产生的风险体现在对股票投资收益的高低区分,即随着转让、出售等交易活动的完成,使投资者在期间能够获得比股票票面价格高的价值差额,从而获得股票红利。而进行规避风险的方式主要由以下构成:首先对于股票基本概况的分析测算,重点是以股票所属机构为侧重点,对其组织结构以及运行体系进行研究。其次为金融动态分析,具体指的是预测股价与实际交易股价之间的差异波动,在一定交易期内根据线形图分析股价走势。其三为发展演化分析,将以股市波动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对其环境变化、波动幅度以及可塑性进行结构分析。

五、目前金融工程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一)如何增强工程各部门相匹配。金融工程在推广实践中,不仅需要投资机构本身进行运作,更需要来自职能部门、社会市场、行业领域三方面共同操作得以实现。例如:金融工程的计划提出需要由政策作为引导,需要市场动态为资源补充,行业趋势提供相关信息数据。然而在实际建设当中,整合资源存在缺陷、信息传递渠道不舒畅等状况出现,使得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统筹协调,致使建设投入使用后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正常的金融交易需求而适用性不高,所包含的安全可靠性下降。为此解决来自各产业归口和数据信息,增进工程各部门之间相互融合,是确保金融工程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如何缩短金融工程建设周期。根据上述工程操作环节可以得知,从工程立项到开始进入到诊断分析、设计规划到技术论证,再到最后定型推广,所经历的各类实施环节使得其建设投产周期较长。特别是应对应急突发型金融风险,快捷、稳妥的工程技术可以有效缓解、降低风险所产生的负面限制。与此同时,各环节中管理措施的落实执行,则需要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考核,这也就拉长了工程交付使用的周期。金融工程短时间内达到的“治病就医”效能无法充分发挥。

六、加强金融工程建设推进金融市场风险管控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对金融产业布局的调整。第一,进一步加强对金融产业的关注力度,在确保经济建设平稳、构建和谐金融秩序的前提下,增强对金融产业在政策、方针、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扶植力度。推进实现金融创新改革,以新模式、新计划推动金融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并优化营商环境,结合实际逐步放宽金融管控。第二,建设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为实行金融工程发展营造优越的经济氛围。其重点在于打破现存经济主体的行业垄断地位,推动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避免出现产业结构“一支独大”的状况,同时将多种类资源引入到金融市场内,为金融工程建设提供物资保障,并为金融工程跨产业区域应用搭建桥梁。

(二)结合实际调整内部管理结构。要进一步明确金融工程管理目标,在确保降低投资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原则下,按照不同实施阶段分层级确定管理目标任务,将有可能形成金融风险的活动内容纳入到工程目标内。要逐步增强工程的适用效益。重点强化工程技术的辨别能力,根据工程覆盖范围和效益影响,调整推进工程各环节设置,简化合并多余重复的金融工程建设科目,将实施工程的侧重点放到前期理论数据的采集、金融技术实践论证上,以此来增强处置风险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的科学要求。

(三)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持续更新。首先,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技术充分融合,形成高新科技、智能化的经济类工程。将电子计算机、移动信息终端等技术应用到金融产品的研发过程当中。并将产品研发阶段以模块化的形式分类进行重组,与市场、监管、投资等部门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其次,严格管控金融技术的实施标准和操作规范,以阶段性要求为基础将云计算、大数据库、5G网络等驱动技术,根据工程进展速度和金融中心信息处理能力强弱,进行无障碍化信息数据对接,确保金融参数精准无误。例如:信贷管理中个人征信服务,依托网络平台将个人银行存款、消费以及贷款等信息链接起来,通过风险扫描与身份核实,进入到终端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可靠的理论参考。

(四)建立持续完善的工程监控机制。一是要将现行金融工程纳入到国家经济监管体制中来,特别是对于金融科技等技术类产品监管,应当在不改变现有监管机制的前提下,增加对金融工程的监控内容,包括:形式、类别、数额上限等。二是要对实体与虚拟金融工程实现监督管辖,从而实现监管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安全性为主,重点强化对巨额资产来源、现金流向、贷款风险、高息集资等事项的监控。三是要保证金融产品监控能够做到集中控制、布局合理、操作便捷、美观大方的设计要求,并且能够抵御网络病毒入侵,对于超高或不正常金融数据及时做到警示。

七、结语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3篇

金融风险的来源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金融风险的防范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结语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4篇

我们深深感到,在强大的金融风暴来袭之时没有哪个人、哪个企业、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次,金融风险还有一定的叠加性和积累性,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发生虽然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但却不是突如其来的,它的发生需要一定时间酝酿,是由一系列金融问题、经济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形成的。因此,金融风险有可能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去预判,当发生不利因素时,积极地做好应对和防范措施,可能会减少在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再次,金融风险还表现出消极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用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的去对待金融风险管理,才能起到最佳的防损效果,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金融活动中稳定生产、稳步发展、稳获利润。

1.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1.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2.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3.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3.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3.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4.结语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乱象;校园贷;风险控制;消费心理

0引言

“校园贷”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第三方的借贷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在消费、投资创业面临资金短缺时,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一种结合“互联网+”的新金融模式。“校园贷”的产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新颖的便捷的资金来源,但是“校园贷”也催生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和灰色地带的产生。总体来说,“校园贷”急需法律方面的规制和金融方面的机制改良,以避免金融乱象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不仅在大数据实证分析、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以及法学方面都有很完善的研究,而且在教育系统、监管制度以及征信系统等风险控制手段上也有较为全面地分析,但是缺少深入探究大学生金融行为背后的深层因素及其对于风险形成内因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基础数据,结合行为金融学和消费心理学,通过研究金融行为与风险内因的关系,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建议。

1校园贷的现状及其特征———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南京工业大学19-23岁之间的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73份,收回150份,回收率86.7%,内容包括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程度、校园贷的消费与偿还以及校园贷的风险等问题,目的是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提供数据支持。

1.1大学生对校园贷认知的片面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48%学生使用过校园贷。大学生了解校园贷的途径较为丰富,相较于传统的校园宣传和朋友介绍,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途径占比达到54%,逐渐成为校园贷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网贷平台的费用项目和收费标准,55.6%的大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无视网贷平台的具体款项说明,只有31.9%的学生能仔细阅读平台说明。对于借贷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50%的学生平时缺乏了解,需要时才会刻意去寻找,基本上不了解同学占42%,仅仅有8%的同学有一定了解。由此可见,使用过校园贷的大学生,大部分对校园贷的认知程度较低,存在很大的认知片面性,导致其极易陷入套路贷等非法校园贷陷阱。多数大学对校园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也做得不够,校园普法工作亟待加强。

1.2使用校园贷人群中女性和低年龄段占比较多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使用校园贷或有使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62.5%为女性使用者。在年龄结构方面,50%的校园贷使用者为大一学生,43.1%的校园贷使用者为大二学生,剩下的6.9%使用者为大三学生,没有大四和研究生的使用者。这种现象表示出校园贷的使用具有低层次效应,年龄较低,所学知识较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校园贷,校园贷本身的风险不易被缺乏相关经历和经验的对象发现。

1.3使用校园贷的消费行为非理性化和偿还行为自主化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贷的使用中奢侈品消费占比69.4%(104人),学习提升型占据11.1%(17人),剩下的19.4%(29人)则在生活方面进行消费。校园贷在使用上存在非理性和从众性现象,较多的大学生使用校园贷满足自己在奢侈用品上的消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校园贷的偿还过程中,86%(129人)的大学生用自己的生活费进行偿还,也有通过自己的打工收入来偿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1.4使用校园贷的高风险性

校园贷的风险结构主要涉及隐私泄露问题、隐形费用问题和暴力违法催债行为,校园贷的风险层次分布包括成本、法律、监管等三方面的风险。据调查数据显示,72%(108人)大学生对市场上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有一定的警惕性,也知道有一定的风险问题;28%(42人)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并规避风险。遇到问题时,超过60%(90人)大学生会采取向有关部门,向学校、老师、向法务人员求助等积极主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解决。

2大学生校园贷的金融行为特点

2.1大学生使用校园贷时的金融知识匮乏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校园贷缺少必要的认知,大部分同学仅仅了解校园贷具有风险,对于风险来源只有大致的认知。首先,在使用校园贷的同学中有过半(55.6%)的大学生对于网贷平台的费用项目与收费标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视或无视网贷平台的具体款项说明。校园贷平台的宣传经常会利用“日利率0.05%”等标语吸引大学生客户,容易诱导大学生认为校园贷年利率远远低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年利率。其次,校园贷平台存在额外费用,以服务费、人工费、手续费等类型存在。这些额外费用通常会隐藏在校园贷平台借款协议中,难以被缺乏金融知识的大学生发现,无形中增大了经济压力。

2.2大学生使用校园贷时的攀比性和羊群效应

从客观层面上说,大学生刚从高中学习生活进入大学的半社会半学校生活。作为“准社会人”,大学生对于形象消费和社交消费的需求大大增加。形象消费和社交消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让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攀比和从众心理。同时,大学生经常以群体进行活动,容易形成以模仿别人的群体非理性行为,即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和攀比心理两者的结合,会导致大学生陷入非理性消费的泥沼。由于大部分学生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是生活费,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的弹性需求,而通过校园贷进行消费就成为一种满足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可行途径,容易激起大学生内心的虚荣心和欲望,进行非理性的超前消费。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时间的增长,大学生对于校园贷产生的利息会逐渐麻木化,使用校园贷会逐渐变成一种消费习惯。

2.3大学生使用校园贷时的过度自和心理账户现象

从行为金融学文献中可以得知,人们会系统性地低估或高估信息,导致人们对未来抱有过度的乐观主义,而过度自信更会导致借贷人在进行融资行为时,高估自己的资金运转能力和还款能力。这种现象同样会出现在大学生身上,甚至影响会更加严峻。由于大学生群体使用校园贷成功还贷的次数较多,普遍认为校园贷的风险是可接受的,从而会误导大学生忽视自己有限的、不稳定的生活费收入,导致其在校园贷使用上过度自信自己的还款能力。对大学生来说,生活必需品和享乐休闲开支占据消费的主要部分,于是固定的生活费会被划分到生活必需品开支账户,而享乐休闲开支往往采用校园贷等方式获取资金。大学生会把平时父母给的生活费和校园贷获得的贷款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从而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在校园贷使用者的消费途径中,奢侈品消费比例远远高于大学生使用平时生活费消费奢侈品的比例。这种行为意味着大学生的金融行为符合心理账户理论。对大学生来说,平时生活费的心理账户符合风险规避型消费策略,校园贷的心理账户则符合风险追求型消费策略,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2.4大学生使用校园贷存在实现理想自我的倾向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迫切地需要在新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概念的构建。在陌生新环境中的大学生会倾向于用感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来塑造自身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自我提升动机。这种自我提升动机会在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中获得明显的体现。然而对于未拥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心理透支了大学生的购买力,从而转向于校园贷等金融产品,是校园贷给大学生提供了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然而,不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费)和日益扩大的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迫切性促使大学生产生使用校园贷等金融行为。

3校园贷金融行为的风险形成机制

3.1大学生收入结构导致的风险

大学生收入来源主要是父母给的生活费,缺乏其他独立稳定的经济来源,具有依赖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因为生活费不是大学生自己劳动获取的,导致大学生缺乏对金钱价值的认识,从而有更高的可能性进行非理性消费。生活费的数量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与大学生实际消费相当,留存的盈余会较少,如果进行大宗消费,容易透支大学生的购买力。生活费的特性导致其无法与校园贷等金融产品的消费形成收支平衡。这种收入结构的特殊性意味着大学生天生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资金短缺风险。

3.2大学生知识结构导致的风险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教育,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对利率计算公式以及金融产品的风险性并不熟悉,对校园贷最后的还款数额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除经济学外的其他专业并不会开设金融课程的学习,致使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依然缺乏相应的金融学知识,导致大学生进行金融产品使用和消费时缺少客观的判断依据,其金融行为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

3.3大学生消费结构导致的风险

大学生独特的消费结构是其金融行为产生较大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大学生金融行为存在攀比性的特点,会导致其消费结构中有较大的非刚性消费占比(如奢侈品等)。而较大的非刚性消费占比会压缩刚性消费占比(如食物等),导致显著的生活质量降低,从而增加大学生使用金融产品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增加意味着大学生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其次,由于大学生金融行为的羊群效应,会导致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不可预测性、变化性和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从众的消费行为会导致大学生的收支极易失衡,这种高概率的收支失衡会增加大学生使用金融产品的可能性。校园贷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借款流程,具有放贷速度快、手续简易、成本低等特点,高度契合了大学生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从而使大学生群体面临更多的风险。最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也会受到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理财能力往往过分高估,导致大学生在短期内为实现理想自我时增加计划外的巨大支出。由于大学生收入结构的特殊性,这种巨大支出很容易打乱大学生的收支平衡,导致大学生使用金融产品的几率大大增加,面临更大的还款风险。

3.4校园贷信用评级机制缺失导致的风险

校园贷本质上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P2P借贷合同签订,其风险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信用评级机制的缺失。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则是借款用途实证性审查的缺失,网络贷款交易的贷后监督成本较高等。校园贷平台多半是民营资本,本身资金与规模较小,缺乏独立可靠的监管机制,无法合理管控风险来源和应对风险,特别是借款方无法准确判断贷款方的信息评级以及未来经济状况,所以极大程度上促使校园贷平台采取较高的利率和一些灰色条约,在机制上降低自己所承受的风险。为了吸引贷款方、借款方存在选择性忽视信用审核,给高风险借款人借款以获得借款管理费和利息管理费。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这些高风险只会转嫁到大学生群体身上,迫使大学生承担更多的经济风险和心理压力。

3.5相关法律与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的风险

林立成(2019)的研究显示,校园贷的保证担保和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校园贷的监管体系也存在问题,不同的监管机构在执行职能上有重叠也有漏洞,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忽视了放任资本的危害性。校园贷的低门槛特性存在较大的制度风险,相关法律监管体系难以覆盖到校园贷的平台。极低的身份认证要求和信用凭证缺失,导致网络贷款缺乏信用评级等考察手段,大学生极易获得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贷款,更容易进行冲动消费。学生的冲动与不成熟导致这个群体很容易忽视校园贷所存在的法律监管问题,掉进法律漏洞的陷阱。非法催收的难以界定导致本身执法权利受限的警察无法对私权进行干涉,刑法更是无法介入,公安部门难以找到解决校园贷案件的普适性方法。不仅出现了“裸贷”“暴力催款”等行为,还产生多起因为校园贷无法还清而被威胁逼迫,直至自杀的悲惨案例,给执法造成了较大的难度。这种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存在,给大学生使用校园贷时带来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和压力。

4校园贷的风险管控和解决方法

4.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与金融知识的教育

校园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借贷主体———在校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与还贷能力不匹配,导致购买力透支和收支不平衡,从而债务堆积,难以偿还。首先,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理性的金钱观与消费观,遏制不良的消费心理,谨慎消费。其次,父母不能一味迁就儿女过分的需求,培养其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减少从众心理。再次,学校应当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避免养成攀比从众的不良习惯。最后,大众媒体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宣传弘扬勤俭的消费价值观,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环境。另外,大学生在使用校园贷前要自学相关的金融学知识,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金融知识讲座和金融学公开课,主流媒体也应该引导社会上形成一种对网络贷款谨慎对待的观点,从而让大学生能做出更加理智和正确的消费选择。

4.2建立合理征信机制,强化信用等级评定

为避免校园借贷平台转嫁风险,应该建立良好的征信机制,对贷款人各方面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和信用评估,力求学生的贷款数额和还款能力相匹配。可以引入独立权威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包括借贷用途、资金来源、还款计划、历史借贷记录等信息,依照信用评估机制建立阶梯式贷款额度管理机制,设定不同等级的贷款数额和还款期限,最大化降低双方的风险。在各平台之间要形成信用等级互通,防止低信用用户转移平台以降低个人借贷风险。对于有违规行为的校园贷平台,信用评级机构也应该降低平台信用评定,减少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时的风险。

4.3明确各主体应负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校园贷风险的加剧和恶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明确各方在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所以在监管方面需要明确的责任分配和全面完善的监管体系。监管主体要加强对平台的审核机制,规范化借贷过程,防止校园贷平台出现违规转嫁风险的行为,保护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不对称的大学生群体。监管机制的强化管理和征信机制的推行,必然能确保信用评级行业在法律准绳下合理收集和运用个人信息,避免借贷主体利益受到侵害。行业间的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等级互通,更是监管机制的重中之重。监管主体需要引导平台间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换渠道,同时将个人信息备份到央行的征信系统,确保信息安全性和隐蔽性。

4.4完善借贷机构的运营,应对借贷机构的典型催讨

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于国有银行等主体,除了缺少公权力的监督外,也缺少公权力的帮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借贷如饮水,而伴随而生的便是还款问题。在借贷机构无法如期获得借出的本金甚至利息时,不得不求助法院等强制机关,但仲裁、诉讼等纠纷解决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耗时费力,很难满足中小借贷机构的运营需求,因此,机构自行讨要还款便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受制于借贷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借贷机构在同时承担大量的借贷项目时,风险呈指数式上升,为了保证借贷牟利的预设期待,暴力催讨就变成了“高效有质量”的方式。为了避免校园贷平台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也为了给借贷方提供合法的、高效的手段收回本金利息,可从三个层面出发进行规范。从个人层面来说,大学生要积极运用民法、刑法等实体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从借贷机构层面,校园贷等金融产品平台要积极利用除法条外的各项指导意见与行政法规进行借贷利益的维护,并且采取“担保连带为原则、不担保连带为例外”的放款条件预设,用合法合理的途径维护自身收利目的;从法律规制和执法层面来说,要制定单行法律或针对性法规,对市场上公权力控制范围外的金融机构进行权责的划分,明确借贷的数额范围以及标准程序,执法机构应针对暴力催讨进行溯源及因,适当加大打击力度,并将典型案例判罚规制情况公布,给市场提供一个方向和警示。

参考文献

[1]应绍桦,谷雪,许玉红,等.P2P平台校园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高校学生P2P平台校园贷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市场,2019,(4):33-36.

[2]龙欣懿.投融资中的过度自信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

[3]史小坤,董雪慧.网络借贷平台道德风险治理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1):53-66.

[4]张延峰.P2P网络借贷风险与管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8,(7):85-88.

[5]林立成.多因共振下的校园贷整治难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6):154-160.

[6]朱迪.当代大学生的信贷消费与“校园贷”风险[J].青年研究,2019,(6):49-59+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