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系论文

教育系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系论文

教育系论文范文第1篇

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风建设的领导,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度,将学习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管理手段,形成全员德育齐抓共管的院学风建设局面。同时,把学风建设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考核的各个环节,拓展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将学风建设同整个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风建设得到广大师生和各个方面的支持响应与全力配合。我系辅导员采取激励政策,加强对学风的建设和管理。在此基础上依据《沈阳体育学院奖学金和单项奖评定办法》,评定获得奖学金的人选、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毕业生和在道德风尚、学习成绩、文体竞塞、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项奖人选,并将获奖情况存入学生本人档案,从而形成对学生整体激励,引导和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发奋成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渠道、勤工助学为主体、助困基金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助学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加强体育系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个人文素质

我系以优化寝室环境为重点,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结合体育学校的特点,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系出资进百万元进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大学生以系学生会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吸引力强、富有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系团委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开办名师讲座。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系以系学生会为载体,开展富有体育特色的科技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的、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联系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延伸,使之成为培养锻炼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

四、发挥管理功能,促进学风建设

我系辅导员制度,按1:200的比例为教学系部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让学生们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反馈制度,自我系自2005级起每周3定为学生反馈日,当天3位主任放下所有工作专门接待学生并就学习及生活方面为学生进行解答。

五、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课上认真听教师讲授,精神状态饱满。课外认真参加早操训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全面拓展自身素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校风的核心是学风。学生工作的重心就是建设优良学风,这对于实现我系“上层次、上质量、上水平”的目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我系学风建设,我系学风建设措施及效果如下:

(1)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考评及奖励办法,形成激励机制。

(2)辅导员深入课堂,严肃出席率严抓三不带,即不带本、不带笔、不带书。

(3)辅导员突击查寝制度,半夜深入学生宿舍,杜绝上网包宿现象。

(4)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建立课堂反馈制度,通过反馈表及时掌握学风动态。

(5)每周召开主题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6)建立后进生档案,家长联系制度,作好后进生工作。

(7)开展诚信教育,严明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

教育系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园已经出现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彰显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幼儿园尚无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政府应将低幼儿童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相应师资准入制度,并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教专业等,以缓解社会需求与教育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推动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3岁前入园,这不仅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的扩大。按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后,基础教育将向两极延伸,即向上延伸到高中阶段,向下延伸到0~6岁。目前,很多省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0--6岁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反映了政府对社会早期教育需求的关注与重视。

一、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社会需求现状

(一)幼儿园出现了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目前不少幼儿园应家长要求,开始开办托班(一般招收1.5岁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亲子班(一般招收几个月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随小班就读(一般是2.5岁至不足3周岁的低幼儿童被编到幼儿园小班生活和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低幼儿童教育。从笔者调查的103所幼儿园情况看,开办托班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3.69%,这说明随小班就读和托班是幼儿园两种主要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其次是开设亲子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20.38%;同时开办亲子班和托班的幼儿园也占有一定比例.为5.83%

(二)随小班就读现象突出

调查发现,虽然随小班就读的低幼儿童数量在单个幼儿园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却较为普遍,许多幼儿园教师把“随小班就读”现象称为“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形式”。从前面提到的数据来看,几乎半数的幼儿园存在随小班就读现象。因此,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其开办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不开设托班是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重要原因,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因为缺乏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而让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0.77%;幼儿园受设施场地限制只能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6.89%;其他原因(如不少家长托关系,想让孩子尽早人园)占11.65%(注:回答此问题时,被调查幼儿园可以进行多项选择)。

笔者在此调查中还发现,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现象大都集中在办园时间长、不愁生源的公办幼儿园,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设施与充足的场地。众所周知,目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的,低幼儿童无法使用其中的很多设施,如在幼儿园配备的厕所里,便坑的蹲距是为幼儿设计的,低幼儿童的肌肉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自立能力差,不小心就会掉人便坑而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园长为目前没有资金投人,改建、扩建园舍,以适应低幼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流露出焦急的情绪;二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由于低幼儿童与幼儿在生理、心理、动作、自立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师资标准与规格、工作程序及要求等相应地有较大差异。而目前我国尚无正规的早教师资培养机构,一般的师范院校与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只有一些民营培训机构看准商机在开展早教师资培训。这些私立培训机构通常缺乏规范,而且大都只提供短期培训,因此不可能培养出胜任低幼儿童教育的合格师资;兰是幼儿园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把0~3岁儿童早期教育纳人正规的学前教育系列加以规划和管理,也就没有对这一年龄阶段的收费做出明确规定,公办幼儿园招收低幼儿童开办托班时只能以幼儿班的收费为参考,但在教师配备上却不能参照幼儿班,因为低幼儿童自制力特别差,言语表达能力低,许多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经常会拉尿在身上,配备的教师少了根本应付不过来,这致使公办幼儿园开办托班的效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影响了公办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

(三)幼儿园托班与亲子班有着巨大的潜在生源

笔者对部分尚未开办托班与亲子班的幼儿园进行了低幼儿童生源预期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回答“肯定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75.73%;回答“可能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14.56%;回答“说不清”的只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9.71%。为了证实幼儿园低幼儿童生源预测情况,笔者还走访了一些私立的儿童早教训练中心,发现其生源的年龄大都在1~2岁之间,其中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2岁9个月,当问及家长为什么不送幼儿园时,接受访谈的家长大都回答孩子年龄小幼儿园不要。从其生源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附近的社区,也有路程较远的其他社区。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就曾见到一位年纪大约50岁的老奶奶,她家距离孩子上的早教中心大概有15公里左右,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当问及为什么带孩子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学习时,她说早期教育这么重要,付出些辛苦也是应该的,居住小区的幼儿园只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而她的孙子1岁半了,找关系托门子,小区里的幼儿园就是不接收。类似的J情况不胜枚举,从这些家长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幼儿园不招收低幼儿童感觉很无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幼儿园开设托班或亲子班的潜在生源的确很充足,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已经十分强烈。

(四)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早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就家长希望低幼儿童进人幼儿园的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0.68%的家长说不清原因外,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是主要原因,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69.90%;其次主要是因为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此类情况占33.98%,说明社会节奏的加快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因为孩子不好管,希望儿童人园接受教育以改变在家形成的一些坏习惯,此类情况占4.85%(注:对此问题的回答,家长可以进行多项选择)。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家长认为送孩子人园是其理想的选择,雇保姆不仅开支较大,而且多数保姆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幼教。这说明幼儿园教育在家长们心目中的信誉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家长之所以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一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每个家庭仅有一个孩子,而社会竟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长由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尽量向下延伸;二是随着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谈到低幼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关键期时,家长都会兴高采烈地交谈个没完没了,这与20年前做家访或讲座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花很多时间向家长解释这些陌生名词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可见,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和政府应重视大力发展低幼儿童早期教育。

二、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开展低幼儿童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三岁前低幼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尚未形成,如果采取集体教养方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以及师资规格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教养方式,也不是幼儿园已有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私立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如亲子园在大中城市应运而生。进人21世纪以来,不少公办幼儿园也开始举办亲子教育,招收3岁前低幼儿童。但总体来看,目前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私立托幼机构看准家长舍得投资的心理,从硬件上高投人,人托年龄过分低龄化,教育形式上则是“洋”字当头,盲目引进外国教育模式,作为吸引生源的招牌,以获得经济上的高回报。这使低幼儿童教育明显地贵族化,有失教育公平;二是从事低幼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早期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使低幼儿童教育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二)幼儿园普遍开展低幼儿童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

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全省2004年学前一年在班幼儿620929人,占全省在园(班)幼儿总数的57.21%。这也就是说,河北省以学前一年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使政府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得不放在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上,而没有太多条件支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幼儿园在满足学前三年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布局不尽合理,或过于集中,或出现盲点。相当数量的农村幼儿园还处于初级办园阶段,“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玩教具、图书短缺,卫生保健工作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幼儿园目前的师资力量也普遍明显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幼儿园没有单独的公办教师编制,还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园又往往以营利为目的,无视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擅自办园,影响了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都无暇顾及低幼儿童教育的科学开展,往往不得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之。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把0~3岁低幼儿童教育纳人国家教育规划,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0-3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把这一阶段的教育纳人政府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而贵州、宁夏等不发达省份到目前都尚未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与深人.0-3岁低幼儿童教育有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当前提出如何保障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及时而值得关注的。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一)把低幼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非常迫切地希望把低幼儿童送人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但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幼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这使幼儿园开办低幼儿童教育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往往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以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河北省为例,在我们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大多数城镇以上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加上没有开设但近期打算开设的幼儿园,基本上接近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面对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并加大各级政府对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的投人、扶植和监管力度,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儿童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学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理想、专业倾向,能够对将来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三)建立低幼儿童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认证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与相对独立性,国家还有必要在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认证制度。除了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自然获得早期教育师资资格证外,还可以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规定科目的培训与考试合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获得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资格证书。设置专门的资格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早期教育师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早期教育师资的来源,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对建设高效、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育婴师资格培训

教育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方法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通过网络满足网民思想政治生活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理论灌输、网络日常教育、网络自我教育、网络规范养成、网络情感熏陶等网络思想政治资源,系统地影响网民的思想政治态度、思想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审美满足,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体系。

一、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灌输体系

一要建好网上教育基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应由“马列网”“红网”等一大批品位高、经典型的网站构成。其基地建构主要加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要选定一些理论性强、对网民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理论著作;中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其方针、政策,中华英烈与当代英模人物的生平事迹、革命文物和纪念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在形式上,版面设计和栏目都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使人们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要大力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网络内容丰富、背景远大、生动形象等特点,便于思政工作者突破传统思想教育空间的局限,便于从事思想调查、分析,进行系统整合、研究,开展系统而深刻地思想政治专题教育工作。

三要积极开展网上“热点”“难点”问题讨论。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一批批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上网,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吸引网民主动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受到启迪,获得提高。

总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从网络中学习、解惑,联系实际体会、升华”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模式。

二、网络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一要加强网上思想沟通。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超时空性等特点,通过E—mai1、BBS聊天室等各种形式,教育者参与网络讨论,与网民进行网上思想沟通,在平等、信任的情境中,进行正确引导,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要扩展“网上党校”效应。“网上党校”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这种紧扣时代和科技进步脉搏的举措,能满足更多人学习党的知识,追求进步的需求。依托“网上党校”这一新载体,开展网上党员评议,网民不用署名即可随时在网上对党员进行监督评议,加强了群众对党员的监督;由于网上评议比较直接和公开,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便可得到有效促进和提高。在网上还可设置党章学习交流版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经常上网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教育者也能上网与党员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三要广辟“网上团校”活动。共青团是广大青年”的“娘家”,在网上建立“网上团校”,开设“学习释疑”“生活指南”“理论经纬”“青年信箱”“就业导航”“专家访谈”“信息新干线”“网上学术沙龙”和“网上团日”等栏目,使其成为广大青年的“信息源”“释疑站”和“导航灯”。“网上团校”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更新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选择余地大,具有传统团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四要注重网上心理咨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网络具有超时空性、隐蔽性等特点,因而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有利于青年学生打开心扉:网络的瓦功能有利于向沟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在建立日常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开展电话咨询等活动外,还应利用互联网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大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日常工作。网上心理咨询比传统心理咨询方式具有特别优势,尤其是情感问题及个人隐私问题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网民更愿意通过“心理在线”寻求咨询和指导。

三、网络思政自我教育体系

一要创设网上社团活动。网上社团活动相对现实社团活动将别有风味,既便于也更能吸收更多的人参加。人们可在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社团活动中享受自我教育。由于网络的平等性与超时空性,网上社团活动将更有利于自我教育。

二要开辟网上第二课堂。开辟网上第二课堂,既便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网上自学,又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好途径。如网上科普课学堂、网上技术革新课堂、网上学术讲座、网上辩论赛、网上知识赛、网上人文素质修养课堂等等。诸如“名著点阅”“名曲点播”“艺术赏析”……能大大丰富网民的人文科学知识、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高深的道德情操、敏锐的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三要大力开展网上思想交流活动。诸如在网上开展演讲等思想文化竞赛活动,其生动性、新奇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均强,网民可在网上一展风采,“兴奋点”高涨,能在兴奋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效果。

四、网络思政规范养成体系

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的严格管理。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健全各种网络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言行,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统一起来,自律和他律有机统一起来。

一要严格网上法规管理。国有国法,网有网规,网上言行必须合法。《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实用。国家保密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等法规都必须严格得到保障执行。高校应建立“网上执法队伍”,通过“服务器控制”来执法。

二要大力倡导网络“乡规民约”。倡导网上“乡规民约”如同倡导驾车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宿舍网络管理条例》等,可强化网上交往的自我、自觉的约束意识。

三要培育网上“慎独”精神。“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信息时代十分需要。要倡导网民发扬“慎独”优良传统,诸如倡导从“七不”做起,加强网络道德修养:一不做网虫,二不做黑客,三不抛垃圾,四不传播、观看淫秽物品,五不毁信誉,六不侵权,七不轻信。导引网民切实做到“慎独”,努力提高上网的自律能力。

四要创建网络礼仪。网络交往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行为本身的特殊性,在这种交往中,尤其需要一种特殊的礼仪表达方式,即“网络礼仪”。它是一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并于网络交往、判定网络行为者是否文明和礼貌的行为方式。有修养的网民应熟知网络礼仪。如电子邮件中的礼仪主要有:输入信件中的头部信息、信件内容尽可能缩短、必要时输入良意符号、尽可能的回信、不要无目的到处随意回信等。

五要强化防范管理系统。网上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恶意信息、腐朽信息、垃圾信息等负面影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不能放任不管。因此,建立完善有针对性的防范管理系统,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建立防范规范系统的几个卓有成效的方法有:一是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二是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限制或禁止访问;三是采取技术措施,防范和抵御内外“黑客”攻击等。超级秘书网

六要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化。尤需加强对电子公告版和“论坛”的监管,因为这些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容易出现的问题多: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论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等。为此,应该采取相应办法加强监管:

(1)建立责任制,加强职责监管。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责任明确的《入网申请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等。

(2)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必须声明,网络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进,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力,并利用这个权力及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网民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别的方式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等。

(3)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五、网络思政情感熏陶体系

教育系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券理论于上世纪中叶由美国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在其《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他主张政府改变对公立学校经费自上而下的投入方式,而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家长,以充抵在政府规定范围内的任何学校的学费或其他教育费用,其目的是试图避免教育权力过于集中,促进公立学校间的竞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又赋予学生和家长自由择校的权利,进而促进公、私立学校间的公平竞争,最终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中,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各种新的模式。对于教育券制度的实践,各国均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直到90年代才在美国、智利等国家或地区开始推行。90年代初,哥伦比亚根据本国的国情在全国实施了教育券计划,该计划所采用的模式、表现出的特征与弗里德曼提出的理论有很大差异,如更强调社会公平,关注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等。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与我国某些地区,如浙江省长兴县正在实施的教育券政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选取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希望该国已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能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教育券计划出台的背景

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地区经济非常活跃的国家,且经济形势较为稳定。1970至1996年以来,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5%,经济增长速度为3.7%,成为西半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整个拉丁美洲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左右。

[1]即使在拉美各国最为艰难的时期,哥伦比亚是拉美地区惟一能按时还本付息的国家,而其他各国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延期还债谈判。较为稳定的经济形势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哥伦比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哥伦比亚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制度,使该国成为文盲率(12%)最低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该国的私立教育也比较发达,私立教育机构约占40%,至1995年,有37%左右的中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2]尽管如此,由于哥伦比亚80年代末以来小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和公立中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中等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公立学校人满为患。虽然私立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然而由于无法缴纳学费,相当一部分出身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失学或辍学。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90年代初期,哥伦比亚政府大力推行改革,将很多中央的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以期使高度中央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向地方分权式的管理体制转变。这一改革思路也充分反映在教育领域采取的各项举措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政策就是在中等教育阶段(6-11年级)开展“教育券”计划(voucherprogram)。政府将补贴的学费以教育券的形式分发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长,用来支付所选私立学校的学费,从而缓解了这些学生的学费压力,保障了私立学校的生源,有效地分担了公立学校的负担。该计划于1991年开始制定,一年之后在全国10个最大的城市开展,最初约有18,000张教育券发放。至1997年,该计划扩展到了全国1/5的城市、近2000多所私立学校,共资助了100,000多名学生。

[3]

二、教育券计划的实施模式及特征

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在制定之初就旨在为贫困家庭子女增加教育机会及择校的权利,通过拓展私立中等教育资源,减缓公立学校的入学压力,从而为拥有各种社会背景的儿童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长远看,该国政府认为在中等教育领域引入教育券计划有利于学校间的竞争,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一)教育券实施模式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的出台背景与目的决定了其教育券计划的实施模式。“教育券”于1955年由弗里德曼首次提出之后,人们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并形成多种教育券的实施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里德曼模式和詹克斯模式,而且两种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弗里德曼模式旨在还所有家长以教育的选择权,即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能自由选择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校,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要求学校能对市场及受教育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在“教育券”的流动中实现学校的优胜劣汰,利用市场的规律改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并适当遏制教育官僚主义的滋长。因此,人们将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模式称为自由市场方式(LiberalMarketApproach)。根据该模式所倡导的理论,教育券应该在全国的范围内发行,面向所有的家长,在任何公立或私立学校流通,教育券的面值足以支付高质量的教育费用,赋予家长和学生完全的择校自由。政府可以适当减少教育投入,从而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虽然自由市场模式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如智利,但在实施过程中遭受较大的阻力,而且也招致众多的批评意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教育券计划的实施使公立学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本由政府统一拨款,地位、生源十分稳固的公立学校不得不为争取生源和教育经费使出浑身的解数,相关利益集团也不会轻易地放弃他们既得的利益。同时,有人指出这种模式具有“非排富性”和“非限制性”特征,它最终使富人得利,因为教育券的面值只是学费的一部分,不包括其他的各种费用,更无法用来支付高昂的学费。通常学费的高低从侧面反映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有了教育券,富人的子女更有条件进入教学质量一流、学费十分昂贵的私立学校,而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不但没有条件享受优良的教育,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交不起各种其他的教育费用而放弃使用教育券。而且也可能使大量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涌入部分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迫使这些学校不得不牺牲质量,从数量上满足社会过剩的需求。鉴于此,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纳了典型的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核心的詹克斯模式,使贫穷的孩子有机会进入私立学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障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在克里斯多夫•詹克斯(ChristopherJencks)看来,教育券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机会的一种方式。他强调整个计划的实施必须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因此人们将他提出的模式称为“社会政策”方式(SocialPolicyApproach),教育券计划更像是一种社会福利政策。该模式要求教育券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其价值等于教育费用的平均值,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择校,一般不需要自己支付学费,学校无权拒绝持有教育券并要求入学的学生;为了加强各阶层人员的流动,低收入家庭在享受普通教育券的基础上,还将享有补偿性质的教育券,以克服来自经济、宗教、种族等方面的障碍。政府严格控制教育券的发行数量,对参与该计划的学校及学生的资格也严格限制,所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排富性”或“限制性”。哥伦比亚政府对教育券模式的取舍,为解决现实困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教育券政策的特征由于采用詹克斯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体现出鲜明的“限制性”和“排富性”的特征。教育券所具有的特征主要由实施计划的目的、模式等决定。哥伦比亚教育券的限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为了使教育券真正地走入低收入家庭,政府对有权使用教育券的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作了明文规定:(1)使用教育券的学生必须来自低收入家庭,小学在公立学校就读,且只有入有偿的私立学校才有效;(2)该券向第六年级的学生发放,每学年结束时,教育券将再次发放,但留级的学生自动退出该计划;(3)一旦教育券供不应求,将采用电脑派位的方式。其次,学生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由学生居住的地区出示相关证明,符合条件的学生再提交申请。获得教育券的学生可以在免费的公立学校和参与计划的私立学校之间作出选择,如果学费高于教育券的面值,将由学生自行支付差价,反之,如果学费低于教育券面值,多余的部分将归还政府。在实施该计划的区域,教育券每年都供不应求,不得不进行电脑派位,只有一个地区是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的排名来发放的。同样,政府对参与该计划的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是否参与教育券计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但是只有处于参与该项计划区域内的学校才有资格使用教育券。而且,这些学校必须是非营利性质的私立学校,并具备传授学术性课程或职业性课程的资格,新设立的学校如要参加,必须提交一份三年的计划书,而且学校每年需要向政府提供入学和学费等相关信息。

三、教育券计划的实施策略

为了使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更加清楚、透明,避免官僚、腐败等因素的影响,哥伦比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在中央,该计划由一个公共部门来管理、监督及实施,即哥伦比亚教育认证及国外培训机构(ColombiaInstituteforEducationCreditandTrainingAbroad),该部门此前主要从事出国留学事宜。它的总部设在首都波哥大,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保证实施,如决定每年教育券的最大面值,监督计划内的学生数量和学校的注册情况等。该机构有14家地方办事机构,主要负责宣传、推广教育券计划,招募学校,发放教育券,每年对参与教育券计划的私立学校进行三次实地考查。教育券所需经费(包括计划的推广、信息收集、宣传、监督费用)的80%由中央支付,其余由参与该计划的地方政府资助。中央承担的费用由哥伦比亚社会投资基金(ColombiaSocialInvestmentFund)负责筹措,教育券的兑现工作全部通过指定的银行来具体操作,即参与计划的私立学校在指定银行设立账户,将教育券交给银行,银行每三个月将兑换好的资金存入学校的帐户。教育券资金流动过程如下:财政部———社会基金———社会投资基金———地方董事会———地方相关管理机构———学校在银行的帐户———学校。在实施这一流程中,哥伦比亚政府较为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方面:首先,教育券的发行总量及面值对整个计划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虽然每年教育券的发行总量由中央政府决定,仅从决策方式而言,是以政府为导向的计划性政策,但是政策制定的依据来自教育市场的信息,即中等教育供求关系、当前私立学校学费水平等因素。

哥伦比亚政府根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利用“中等教育供求差”即小学毕业生人数减去公立中学可容纳的学生数,再结合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数,来估计将要发行的数量。事实表明,每年发行的教育券总是需求大于供给,每个地区获得教育券的学生数占该区全部合格申请者比例的20%到90%不等。教育券用以支付每年一次性入学费用及10个月的学费,因此其面值大小由学费水平决定。如果教育券面值过低,那么大多数低收入家庭不得不放弃使用教育券,如1996年,经济的滑坡及通货膨胀的加剧等因素导致学费大幅上涨,使用教育券的学生不得不自己支付余下的一大笔学费。然而,教育券的面值不可能很大,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实施教育券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私立教育资源,寻求既能节省教育开支,又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良好教育的方法。一旦教育券计划的开支超过一定限度,政府将考虑采用其他方式,如投资建设新的公立学校,扩建已有公立学校等,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教育券的发行量及面值大小要经过科学的计划,并根据各地的教育水平、供求变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因素进行不断地调整。其次,地方及私立学校参与计划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划的成功实施。教育券计划是中央和地方合作的结果,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决定是否参与。虽然参与计划后,地方需要承担该地区教育券费用的20%,但能获得中央资助的大笔资金,这是吸引地方积极参与的重要原因。

然而,到1995年,全国仍有80%的区域没有参与该计划,究其主要原因,是公共部门的信度很低,许多地方的私立学校不愿因为参与计划而失去固有的独立性,私立部门唯恐计划带有政治化的倾向,同时,公立学校教师协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私有化,因为公立学校不愿因此失去公共资源。研究表明,在参与该计划的地区,小学毕业生人数是中等教育机构可容纳学生数的十倍,公立中等学校的平均师生比率很高,而私立学校在这些地区有相当的潜力,师生比率较低,可开发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哥伦比亚政府规定只有当一个地区推行了教育券计划,该地区所在的私立学校才具备申请资格。一般参与计划的私立学校有一些共同点,如学费与教育券的面值大小比较接近,因此能为学校带来一定收益,而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一方面不愿意贫穷的学生进入贵族学校,另一方面认为无参与的必要。同样,对原本收费很低,面向低收入家庭的私立学校而言,教育券计划对它们并不产生大的影响。此外,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多于学术类的中学,因为职业技术类的私立学校在吸引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方面更具优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后更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再次,哥伦比亚政府十分关注教育券计划的实施是否影响教育质量。人们担心部分私立教育机构为了赚取受教育者的教育券而盲目扩招,并降低教学要求,这就违背了政府推行教育券计划的初衷。政府选择教育券方式正是不希望公立学校迫于需求压力而不断扩招,使生均占有教育资源的比率下降,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但教育券计划的实施让私立学校面临扩招的压力,部分具有良好声誉的私立学校往往是众多学生的首选,如果这些私立学校没有做好充分的扩招准备或以牺牲教育质量换取更多的生源,那么贫困的学生还是没能进入好学校,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的教育机会。

因此,哥伦比亚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引导和监督,努力使参与该计划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保持一致,并以学生学业水平和师生比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保证教育券计划的良好开展。四、评价及启示尽管在90年代末,哥伦比亚的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致使教育券计划无法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它仍不失为教育领域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许多国家关注教育券理论,并把焦点置于扩大家长的自由选择权,从而把竞争机制引入公立教育系统时,哥伦比亚政府把教育券计划的重心放在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让更多的贫困失学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之上,这样的选择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有关是否采用教育券的争论主要围绕教育实施的公平与效率。教育券的支持者认为,教育券制度的实施能使教育的提供者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做出更快的反应。[4]然而,这种典型的弗里德曼思维模式遭到诸多批评,因为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系统相当发达,享有更优质、充足的教育资源,富裕家庭的子女多选择名牌私立学校,而被众人指责的公立学校却在接收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弗里德曼模式很可能演变成变相为富裕家庭子女服务,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家长的自由择校权与公、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固然重要,然而这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第二位的,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众多家长拥有的教育选择权十分有限,其权利不是考虑在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考虑有没有条件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正是哥伦比亚出台教育券政策的初衷。哥伦比亚教育券的实践已体现出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首先,能有效地鼓励私立教育机构分担国家基础教育的负担。哥伦比亚居高不下的人口增长速度使学龄儿童人数大大增加,过剩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贫穷、偏远的地区有许多失学儿童,有限的政府投入已无力保证稳定的入学率。

因此,凭借教育券或其他方式鼓励更多的私立教育机构协助公立部门一起承担义务教育的重任,能有效地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推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我国浙江省长兴县也将教育券面向当地的贫困学生发放,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贫困生每学期分别可获得200元和300元面额的教育券。有学者还建议将教育券作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有效手段或提出利用教育券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其次,哥伦比亚教育券政策相对于自上而下的拨款制度更能保证私立学校的相对独立性,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教育券政策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合情合理,因为由政府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担义务教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私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协助政府承担了原本需公立学校完成的教育任务,应当得到政府的补偿。这种通过教育券政策进行的自下而上的补偿方式更能让私立学校接受,因为它能确保私立学校相对的独立性。在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实施之初,一些私立学校担心接受政府资助会丧失许多办学自主权,但随着私立学校对该计划的进一步了解,许多私立学校认为通过政府发放教育券间接资助学校的形式能基本保证学校不受政府政策的制约,拥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能安心提高教育质量以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而且私立学校也不可能因此在短期内盲目扩招,毕竟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其生存之本。同时,这种资助方式比较公平、操作简便,免去许多评估、管理上的难题。这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与哥伦比亚相比,我国民办教育体制正在创建之中,民办学校的发展仍步履维艰,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资助与扶持。我国教育经费十分紧缺,迫切需要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超级秘书网

教育券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并通过政府适当的政策导向,如把教育券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民办学校,扶持民办学校获得更多的生源,提升它们的社会地位,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纯民办学校在人们心中是“二流”学校的状况,从而在公、私立学校之间创设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再次,哥伦比亚教育券计划的开展让更多的家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以往政府把投入直接用于公立学校的办学,人们在享有义务教育时并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社会福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当政府把部分投入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到家长手中时,这种看得见的福利促使家长愿意送子女入学,并支付其他的教育费用。这种方式比强制性地执行义务教育更为有效。而且获得教育券的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留级率大幅降低,这些学生的学习尤为刻苦,因为其教育机会来之不易,一旦留级,将失去政府的继续资助。然而,教育券计划并非万能,且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保证公立教育投入的同时发放用以补偿私立教育的教育券必然需要政府增加教育开支,这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因此哥伦比亚发放的教育券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各地只能通过电脑派位或择优选拔等形式让少数学生享受到政府的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的诸多问题。1996年后,特别是1999年,哥伦比亚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扩张性的财政支出使公共部门出现很高的财政赤字,新增教育券的发行数量逐年减少,教育券面值的提高已无法赶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教育券的作用受到严重的削弱。

而且教育券的发行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公立与私立教育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也要与其他改革措施结合使用,在教育券计划制定、发行数量、面值及方式,以及防止教育质量下降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6月发表的《安曼计划》指出:“(教育)是建立和加强民主的关键,⋯⋯是实现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社会正义基础之上的和平的关键。”[5]教育券政策是人们希望改革教育,追求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的有益尝试,它折射出通过教育机会均等而追求社会正义的理想。同时,哥伦比亚的实践已表明,尽管其教育券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毋庸置疑,它能以一种较为简单、合理的方式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从而使非公立教育更好地发挥基础教育的补充和丰富功能,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徐宝华.九十年代末哥伦比亚经济衰退的原因[J].拉丁美洲研究.2001:(5).

[2]VickyLee&ElyssaWang.EducationVoucherSystem[R].ResearchandLibraryServicesDivisionLegislativeCouncilSecre2tariat.2002.36.

[3]KingE,RawlingsL,GutierrezM,Pardo.C&TorresC.Columbia’sTargetedEducationVoucherProgram:Features,CoverageandParticipation[M].TheWorldBank.1997.3.

教育系论文范文第5篇

1趣味性

游戏的趣味性是前提条件,缺乏趣味性的游戏教育根本不可能吸引到幼儿,激发不了参与的积极性,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无法完成。因此,幼儿游戏教育必须要以趣味性为前提,通过一种简单的情景模拟,渲染色彩艳丽的画面外加可爱、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特效声音,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教育与幼儿娱乐联系在一起,发挥出更加有效的教学。

2激发性

激发性是以幼儿教育提升个性化发展上的某种能力而设定的。游戏中的情景、画面、声音以及色彩都是以激发幼儿学习上的主观能够性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游戏的方式在于简单,识别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在手、眼、耳上的协调能够,对不同色彩的认知与想象区分功能无限扩大化。

3互动性

互动性要求幼师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性,借助于交互式的界面模式,可以在电脑、教育者以及幼儿之间形成一种融洽的互动、协作关系。幼儿教育游戏的好坏可以直接从互动性上得到体现。好的游戏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产生一种主动性的而非被动性的接受情感,体现出教育游戏的价值和开发的目的。

4操作简单性

操作简单性考虑到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以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而制定教育幼儿为主要原则。在幼儿游戏开发中,必须要考虑到游戏是否过于复杂或者说难度是否过大。一旦设计出的游戏操作复杂、难度过大,不但不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能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游戏的体验。既使游戏内容和画面再怎么有趣、生动,都会因为上述复杂和难度大的原因,游戏教育的效果也会大大的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信心理的提升。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1扩大幼儿对审美的认知能力

利用游戏丰富幼儿对审美的认知能力首先体现在刺激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观察以及感受力上。当游戏中加入了色彩丰富的玩具时,可以加深幼儿对色彩的区分和认知。其次,对于幼儿形体以及质感上的审美认知,可以按照学习的进度依此加入一些形状简单到复杂的模型,供不同年龄段或者心理年龄段的幼儿选择。最后,启发幼儿对美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也是扩大幼儿对审美的认知能力上的表现。

2促进幼儿语言能力

提升幼儿的语言美通过游戏时相互交流的机会,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其基本思路时幼师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用语言交流,商讨游戏的方式和办法。另外,重复的童话叙述以及角色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幼儿掌握语言词汇、锻炼语言的能力。此外,对于语言游戏而言,可以首先创造一个虚拟的、幼儿熟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可以自由的发挥出对环境气氛的抽象理解能力,并且通过游戏实践加深对抽象词汇的理解。

3培养幼儿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对于培养幼儿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游戏的设定,让幼儿扮演和模仿幼师上课的行为,带动做游戏的方式以及日常中如何关心幼儿的举动等。这样幼儿可以从老师的视角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消除幼儿嫉妒、自卑、厌倦等等不良负面情绪,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感知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丰富自己内心情感世界。

三、幼儿教育游戏的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