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范文精选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交互式面对面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校内课堂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因此很难在近期大规模发展;还有一种是传统的函授教育,但这种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人类学习的新方式。利用远程教育网进行教学可以让异地的学生加入同一个教室,教、学方式更加自然,学生们可以加入网络上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任何人均可得到一流教师、一流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的组合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应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那种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主宰着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1.2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

现代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是一种近距离的教育形式,而函授、电视等教育则是一种远距离教育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如边远农村、山区等无法获得和城市相同的教育条件,因此,远距离的教育形式可以在以上地区得以大力推广。另外,由于教育的终生需求,近距离面对面的教育即使在城市里也难以满足需求,也需要采用远距离的教育形式。只有实施远距离网络教育才更能满足这种需求。它具有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缓解教师及资金的短缺,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将学习安排在自己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中,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度,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1.3形象生动、交互性强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远程教育如电视教育是一种单向传播的从教师到学生的教育,但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反应则无法直接反馈给教师。因此,具有双向交流的、交互式的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才更贴近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互联网技术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基础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使得远程教育获得类似于面对面的教育形式,并促使教育过程更加互动,教育对象更具针对性,使教学问题更加科学化和明晰化。多媒体技术应用突破了一般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或者跳转,或者暂停,或者快速进退。根据其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有以下优势:可控性;能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使用环境;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现象直观、明了、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与教师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独立性。

今天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始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真正的应用,他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交流、远程教育网络”同步处理传输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解决传统的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模式与现代产业对人才需求之间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超越了人类生活中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碍,把教学方式由课堂讲授为主逐渐转变成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主动获取信息知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给多学科、多课题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培养复合型的跨世纪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确保更好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并发挥其巨大优势。

2.1多数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容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笔者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3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有利于学生学习。

2.4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论”

现在许多学校打着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幌子来进行招生宣传,而有许多家长、学生也都迷信这一套。要知道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目前开发的软件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作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自己学习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1)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

(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考试考核方式等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范文第2篇

教育技术是指应用各种理论和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的作用。

(一)能够支持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生化。教育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实现教育民主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能够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学生能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教师很难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因此,传统的教育教难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技术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和学习资源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三)能够丰富教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

首先,教育技术打破了教材的单一形式,使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者视频等。这将改善以往僵硬的教材形式,提高教材的表现力。其次,教育技术有助于突破预先确定、固定不变、封闭的传统教材体系。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不再局限于使用某一种信息或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

(四)能够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技术学范文第3篇

教育技术学的审美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教育技术诞生之初所追求的是实用和效益,也就是追求真(科学)和善(功利),这并没有错。但如果片面的强调真、善,而忽视了美(自由、和谐),势必导致重技术轻教育、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科技轻人文等一系列的问题。人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成了限制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枷锁,对真、善的追求造成了美的异化,显然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初衷。马克思说,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样要依照美的尺度。依照美的尺度,就应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就应该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在人的自觉(合目的)自由(合规律)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之中。按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育技术学的审美研究不仅能使教育技术学深入发展更加完善,同时也会促进相关学科,比如教育美学、技术美学、审美心理学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应用性学科,在其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促进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范畴和相关学科

构建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体系,意味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它的逻辑起点,它的主要范畴,与它相关的研究领域等等。

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在教育和技术的交叉点上寻找,同时它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按照这个思路,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审美。审美作为主体对教育技术中美的感受、领悟、欣赏、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实践,它是教育学和技术学共有的范畴。审美是教育技术中美的现实运动的出发点,也是反映这一运动的观念的出发点。

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主要范畴是教育技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技术中的

感性显现。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形的物质工具手段和无形的智能方法。有形的技术是指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无形的技术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方法或系统方法,也有人将其简称为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美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手段美(媒体美)和技术方法美(教学设计美)。这两方面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从本质上说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系统方法,因此教育方法美(教学设计美)是更为基本的。

什么是技术美?或者说技术何以是美的?技术之所以美,或者说技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之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所谓的精神的满足是人从产品中、从设计制作的技艺中确证了人的创造能力、智慧、热情、理想、情趣,体验到人对自然的超越。“庖丁解牛”的审美价值就在于“游刃有余”,因为“游刃有余”体现了人的自由。技术美学是由研究产品的工艺设计发端的,目前技术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和劳动环境的美,而对于设计思想、技术方法或者技巧技艺的美似乎关注的不够。

技术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功能美。有人认为功能美是技术美的核心,因为技术的价值取向是与产品的功能目的相联系的。也有人认为技术美和功能美具有不同质的内涵与规定性。技术美是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基础上对合规律性(真)的突出,而功能美是在两者统一的基础上对合目的性(善)的突出。

与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相关的领域除了技术美学还有教育美学。教育美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美学研究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美,而广义的教育美学除研究教育自身的美外,还研究审美教育。教育美是教育美学的主要范畴,教育美包括教师(教育者)美、学生(受教育者)美、教育内容美和教育手段美,教育手段美中又包括教育活动中方式方法的美和物质媒介(器材、环境)的美。

三、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审美研究的方法和课题

目前教育技术的审美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近几年只有少数有关课件设计美学的,缺少完整的研究体系。当然一个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使用文献法,借鉴技术美学、教育美学、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技术学审美研究的对象、任务、作用,对教育技术美的本质、产生和发展、存在的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从高校的网络教育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分析和抽象出教育技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具体的课题有以下几类。

一类课题是比较具体的,与教育技术的审美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比如网络课件的美、美感和审美评价问题。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网络时代的学习资源极大的丰富,教育信息的传播时空扩大,同时,也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分离。网络课件中不仅有原来印刷教材的内容,还包括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乃至部分模拟实验。原来教育要素中的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在网络教育中只剩下了学生与课件。课件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还需要教学设计专家和课件制作人员,制作过程变得更加工业化。课件制作的质量决定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而课件的美感(包括知识内在的逻辑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网页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等)是课件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网络在带来自主学习的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量、师生分离、情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使得科技和人文、理性和情感保持平衡,课件的美感和审美评价是首先需要研究的。

另一类课题是比较抽象的,或者说是思辩的,比如虚拟美的问题。网络的特点之一是虚拟,虚拟是思维和存在的一种中介方式,它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现实性的虚拟,实际上是现实的模拟,比如对飞机和汽车驾驶的模拟。第二种是可能性的虚拟,比如对科学实验结果的虚拟。第三种是非现实性或不可能的虚拟,比如人在火星上生存的虚拟。虚拟开拓了人的思维空间。虚拟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何在?这是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审美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还有一类课题是比较长远的,比较宏观的,带有世界观性质的,比如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如何和谐的问题,或者说如何使教育技术成为美的教育技术的问题。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功利性与教育技术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以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这一对立面如何转化并达到和谐是教育技术审美研究中始终要关注的问题。教育技术不仅要求真(科学)求善(效益),而且要追寻真善美的统一。美在这里表现在各种关系的和谐,其核心是教育技术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着想的教育技术才能培养出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性化的教育技术才是美的教育技术。

四、结束语

教育技术学范文第4篇

所谓教育,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简言之“教育即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一)、要想了解教育关键在于对“人”要有正确的理解。按吉林大学高清海先生的说法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人之第一种生命是他的种生命;人之第二种生命是他的类生命。所谓种生命即人生来就有的自然生命;所谓类生命即须后天努力去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1]。类生命是其根本生命。这与马克思所讲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说法是一致的。然而人非生而如是的,一个初临人世的婴儿是不具有任何类生命属性因而也算不得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这与动物不同,一个动物一生下来既是它本身。而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非要靠自身努力建构不可。建构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学习。“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2]。模仿性、学习性是人的本性,教育则不然。教育是以学习为基础的存在,是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之先的高等动物既已有简单的学习,教育则自人类始。可以说教育是学习的衍生物、附属物。教育是为学习而生,它是生来为学习服务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学习。。教与学构成的矛盾是非对称性的,其非对称性表现在(1)在教与学构成的矛盾中居于从属的地位,教育是对学习的能动、是学习的类自觉化;(2)教与学矛盾的临时性、暂时性,对人而言学习是终身的,教育则非。例如当受教育者成为成熟的主体即可不再受教育而进入自学阶段。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即此之意。所以现在提倡“终生学习”是对的,至于“终身教育”对一部分人则是不必要的甚或是多余的。

(二)、人可以说是当今已知世间最复杂的存在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人是什么样的教育就应是什么样的,教育应是与人“同构”的。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就应按人的本性来进行教育。(1)人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思维)、情绪(情感)和行为三部分组成,通常又简称“知、情、意”。这三种心理成分又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智力)、情绪能力(情商)和行为能力。[3][%]根据教育与人的同构性,教育也应是三种能力兼顾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主体存在——完整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还只停留在认知能力的初级阶段(仅仅是“知识灌输”),即使少数达到“智力教育”阶段的,也未超出认知能力的方面。至于情绪能力、行为能力还远未涉及。试问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吗?教育的片面性必然导致人的片面性,只有全面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的完整的人性。要知道“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成功,只有大约20%依赖人的智力(认知能力),其余的80%由情绪能力(情商)和行为能力决定。”[4]所以有必要开设情感教育(含成功励志教育)课,这是人的本性所使然。由此必然导致教育由表层教育向深层教育转化,即由过去简单的、单调的“知识传输”向真正的人的教育转化。因为只有深入到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才是教育之本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其言至真。

二、关于技术的本质问题

说到技术也要由人说起,因为技术本身即人的造物。人是活动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人是在目的驱动下的理性的活动物。即是说人之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指向人的目的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方法、有手段的。方法又有优劣好坏之分。并非所有方法都能使人成功的,如“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之类的方法就属劣的坏的,可称之为垃圾方法。反之,依之而行不但成功,而且还省时省力即有一个“巧”字在里面,这类方法就可归入技术之列了。所谓技术,狭义的定义是:“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最终起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7]这里强调的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亦即“有效性”的方法方为技术;广义的定义如埃吕尔的是这样叙述的:“在一切人类活动的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具有绝对有效的各种方法的整体。”[8]在这里埃吕尔着重强调的依然是“绝对有效性”,可见只有有效的方法才称得上技术。人是活动的存在,人之活动是有方法的,故技术是内蕴于人之活动中的,是人之活动的内在逻辑。所以技术是人之本质的构成要素或曰人之本质的一定层面。人之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娱乐活动等等。故而技术又可分为认识技术、实践技术或征服自然的技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术、驾驭的社会技术、思维的技术、管理的技术等。当然这些于学界尚有争论,本文只就实践技术而论。对实践而言,技术即是实践的内在逻辑。也可说是实践的操作方面的理性。技术的特征即它的有效性。对效率的追求是它的本性。技术总是追求最优化的。技术还要求它的扩张性即它的推广性。技术被创造出来,只有为社会所推广所应用,它的价值才能体现。所谓推广,即是要模仿、要重复。以此可见并非唯独创造有意义。模仿、重复也是为世间所不可少的,也自有其价值在。

三、关于教育技术的本质问题

从逻辑上讲,揭露事物的本质,就是回答一个事物“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采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给事物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属概念要把这个事物包括无遗,种差要把这一事物的特性表达清楚。那么关于教育技术,我们可以说教育技术首先是一种技术、是有效的方法,这是它的属概念,这还不够,还要加上它的种差——教育活动的特性,即教育技术是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的方法、是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实践活动,确切的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特殊性表现在:“这类实践是以实践主体支付脑力、输出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因此可称之为‘信息型实践''''。”[9]这类实践主要是通过信息、通过思想的力量影响人的。教育活动是信息型实践,也可以说是“主体建构型实践”,它主要是给学生传输信息以思想的力量来影响建构学生的心理人格、造就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的这种影响、建构学生的能力或力量,我们不妨称之为“教育力”。相对于“教育力”,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势能”,简称“教育势”。教育技术按其本性工具器物与知识,也非现实的力量本身。它是一种潜在的力、待发的能。就如同蓄满水的大坝,只要一决口,水就奔涌而出,发挥出其功效;就如同张满的弓,只要一松手,箭就飞驰而去,彰显出其威力。教育技术只要一投入教育活动其“教育势能”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教育力”。教育技术是教育这种思想力发挥作用的程式和保障,它保障思想传输发挥作用的有效性。教育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外推力和内驱力。我们以往进行的教育诸如:知识灌输以及单纯的智力教育基本上是靠外推力发挥作用来推动学生学习的。它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内部,相对于学生是外在的东西,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所谓内驱力就是依靠情感教育或曰“心灵的对话”所激发的学生自己驱动自己奋发向上的“激情的爆发”。只有达到如此境界的教育,才算得进入了全面的深层的真正的人的教育的大门。情感教育本身就是带有强大的“势能”,它能驱使学生自己奔向成功,起到了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否应把其归入教育技术之列呢?还有待研究。或许它就是另类教育技术吧。

(二)教育作为信息型实践主要是一种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又有低端脑力劳动与高端脑力劳动之分。所谓低端脑力劳动就是重复性脑力劳动,主要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模仿、克隆、复制,起传播、推广的作用;所谓高端脑力劳动就是指创造性脑力劳动,如科学研究、技术设计、创作等精神生产型的脑力劳动。教育活动一般说来属于重复性的低端脑力劳动。教育本质上不是精神生产,而是人类精神文化延续,通过模仿、克隆、复制而生成新个体。这也是教育技术的本性所使然,技术本身就要求最大限度的推广、克隆、复制,以发挥出最大效用,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三)相对于人类,教育是手段,是实现培养人的目的的手段。故教育本质上即手段、即技术。马克思曾说过:“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0]以往的教育,教育技术只是处于原初型态、萌芽状态。以至教育技术于上世纪开始发威之际,人们还以为教育技术是于教育之外长出的东西,而不知其即教育自身之组成部分。之后人们才醒悟教育技术原来自古即有,教育技术本来就是教育之本质的内在构成要素。教师即为中介、为手段、为教育技术的化身,也即原初教育技术的唯一代表。后来的影视音像传媒手段、网络技术的运用不过是教育技术进一步发展,教育技术不再以教师为唯一,它已初具系统形态。教育技术系统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技术系统化必将导致教育的技术化,从而达到教育的高级阶段。到那时,教育方显其技术本性。只有实现了技术化,才是回到了教育的本真——完备的成熟的教育形态。

教育技术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应用

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已日益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94定义讲到: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

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硬件配备;另一个就是软件方面,通常可以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能力。经过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在2005前,多媒体教学室为38个,2005-2006年为48个,2007-2008年达120个,并设有多媒体教学控制室,全面监控多媒体教学室的使用状况。在硬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0余万元/年,在软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余万元/年。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日益强大,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装备上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层次。

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我们每天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余讲座,学术报告等。利用网络进行工作与业余学习,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术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图、文、声、像等多感观、多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缩短教学时间等。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越来越自觉地翻阅资料并自制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二、校园网络

1.对教师:校园网络组建多年,实现了网上办公、数字校园、网络课程、学生寝室上网、学生校园一卡通等一系列网络自动化设施。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电子备课,资料查询,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从认知理论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融为一体,教学媒体是硬件资源,那么教学手段就是软件资源。教学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数字校园、网上办公系统为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不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教师课堂上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寝室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校园图书馆的网络化也给学生查询资料提供便利,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课外学习,远程学习,不光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学校组建的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为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便捷。

三、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这里教师的所指,应该是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溃乏。

2.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尽管我们每年至少会针对教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多媒体技能培训,但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不想学,有的认为没必要学,教学与技术脱节。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3.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因此教师参不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上不上多媒体课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把课上好就行,当然这与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关。

4.教师制作课件的随意性大。我们说课堂教学的课件可以不如比赛课件那么做得精致,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每堂课都做得精致。但是我们要懂得一般课件的基本要素,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选择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课件画面要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不一定要很美,但是要觉得合理。一个课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满屏文字的出现与传统黑板教学没有区别。近年来,学校提出要把好课件质量关,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课件不予以在多媒体教学室上课,我想这一举措对提高课件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教学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与质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教学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先进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我们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