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治理技术

环保治理技术范文精选

环保治理技术

环保治理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业;环保现状;治理技术

近年来,城市雾霾现象逐渐严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受到影响。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化工行业的环保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

1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等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石油在开采、炼制阶段会排放出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废水组合,该废水中含有盐、油、氨等能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组成成分。废水组成成分不仅复杂,排放量也不可小觑,因此处理显得很困难。不仅对资源利用没有什么益处,对环境保护也一样,而且还会对水体质量造成影响。国内石油化工业的装置都比较复杂,治理设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生产加工这个过程,随着燃料的燃烧会排放由原料与工艺集中生成的有害气体、粉尘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气体,特别是酸性气体最为严重。石油化工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许多以污泥、白土渣与盐泥等为主的固体废物。正式因为这些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处理起来很棘手,也就导致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这是我国现阶段石油化工行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现阶段石油化工行业环保面临的压力

2.1天然气开采

国内陆上的老油田基本上已经步入开发中后期,含水率的上升造成采出水量提高。而且由于受到地层条件的限制,使得污水回注量受到影响,外排增多。低产、稠油、低渗、高硫天然气产出比例加大。三次采油规模逐渐拓展宽,SAGD之类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开采之中。“地上为地下服务”的勘探开发思维对这方面的影响逐渐加深,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地下水与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也被提上议程。其中化石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二氧化碳,特别是黏稠热采燃煤锅炉更为严重。

2.2炼油化工

现阶段,国内炼油化工整体上呈现出高酸、高质、高硫的发展势头。为了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燃料结构中已经开始出现用石油、煤替代油与气的局面,以此提升高硫石油焦洁净化利用问题的解决效率。现在,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2.3石油管道运输

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同消费市场分布严重不均,这样不良的现状使得管道运输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就造成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产量进一步增高。又因其处理难度系数较大,给达标排放、温室气体控制、生态系统稳定的维护等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3治理方式

3.1对污染采取的治理方式

针对石油化工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比如说,石油化工企业就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宣扬环保观念,使企业从上到下都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然后建立起无害型的生产工艺,加强对水的重复利用次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排污系统,做到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其次还可以通过对局部进行预处理,以此提高有用物质的回收。此外,就末端的废水,需要加强集中处理力度,以此才能使废水排放量达标。针对废气,石油化工企业可以选择借助克劳斯反应机理把含有硫气体、硫污水气体的酸性气体之中的硫转化成硫磺。而对于固体废物的处理,石油化工企业可以选择用硫酸把碱渣酸化、对环烷酸与粗粉等进行相应的回收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该过程中酸化条件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环烷酸等物质难以析出,或严重腐蚀石油管道设备。

3.2环保技术

3.2.1采用全加氢环保型工艺

可以引入世界上先进的工艺集中回收处理装置,以此控制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然后再通过环保型全加氢总工艺流程,大幅度降低硫化物的排放。选择用天然气之类的清洁燃料,通过循环过滤回收系统,使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3.2.2超滤与反渗透双膜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可以将超滤与反渗透双膜技术引入到炼油厂污水回用系统中。超滤装置可以有效去除其中的悬浮固体、胶体与细菌。在进行超滤之前,可以选择用爆气生物滤池与MMF法进行预处理,这样有保护UF与RO系统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超滤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用生物活性碳与活性炭过滤器,以此清除有机物。

4结语

针对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必须加大整治与管理力度。在石油化工行业大力推广多种环保技术,宣扬环保重要性,督促各大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宇.石油行业的环保现状[J].环境教育,2009,02:75-77.

[2]杨文良,毛育华,孙建伟.我国化工行业环保现状与发展战略[J].化工技术经济,2001,01:23-28+32.

环保治理技术范文第2篇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包括:

(1)布设监测孔,购置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避免人员伤亡。

(2)按轻重缓急和塌陷区稳定程度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消除矿区地质灾害威胁。

(3)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4)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采取绿化等措施,恢复受破坏的景观。在大范围积水区域,集中设计景观设施,改善矿区小环境,营造休闲景观带;

(5)制定土地恢复方案,采取土地平整、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根据煤矿实际,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主要有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3大类。其中预防保护措施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治理恢复工程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和地貌景观恢复工程;监测工程主要包括地面塌陷监测、地裂缝监测、含水层监测、地形地貌景观监测、土地资源监测等。

2.1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

2.1.1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

(1)应预留保护煤柱,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矸石堆放要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工程。

2.1.2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溶液污染地下水;

(2)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3)采取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减少矿井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1.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耕地;

(2)合理堆放矸石,加大矸石综合利用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4)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2.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2.1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1)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技术措施:一是挖深垫浅法:对于塌陷较深地段,采用“挖深垫浅”方法对地面塌陷实施治理,治理方法是:将地表0.5m左右的表土取走,堆在四周,把沉陷较深地块(积水区)规划成取土坑,先行抽排积水,然后实施深挖,挖出的土充填在浅部塌陷区。确定取土坑位置后,将表层土下深挖出的土垫在沉陷较浅的地块内,然后将熟土覆于其上。取土坑深度视需土量而定,一般4~6m。深挖后的取土坑可进行渔业养殖,浅部充填区域则进行复垦,还田于民。二是疏水排导法:对于地面倾角小于2度,雨季易发生季节性积水地段,可通过开挖配套支渠,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系统,使塌陷区内雨季积水迅速排泄。此类方法工程量小、见效快,可大大节省成本。三是平整法:对于地势较高,潜水位埋深相对较大,地面无积涝现象,而地表凹凸不平地段,动用机械设备将地面平整后恢复耕种。

(2)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根据地面塌陷破坏程度,适用不同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于轻度破坏,裂缝宽度<20cm,延伸长度<5m,对这种类型采用填堵法,即将裂缝挖开,填土夯实。裂缝回填夯实后,要求容重达到1.4t/m3以上;对于破坏程度严重,裂缝宽度>20cm,延伸长度>5m的,这类裂缝变形严重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考虑采用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即首先用粗砾料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再次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用反泥层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生态逐渐恢复。

2.2.2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应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治理,治理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完成后,因拟恢复为耕地的地段包括填方区、土地平整区和地裂缝充填区,各部位土体松紧不一,必须实施土地深挖翻耕,以达到保墒的要求,设计翻耕深度为0.4~0.5m。

2.2.3地貌景观恢复工程鉴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因素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其中的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完成后,在塘堰四周、道路两旁、排水沟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

2.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

2.3.1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地质环境监测是以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问题成因、数量、范围和强度、后果进行监测,是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2.3.2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

(1)监测内容:地面塌陷主要监测地表下沉量、水平移动量;地裂缝主要监测地裂缝宽度、深度、走向与长度、两侧相对位移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开展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民房、道路、河堤、土地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2)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首先在矿区及周边设立水准基点网,利用全站仪、GPS等仪器及钢卷尺、木桩、贴纸等简易方法,对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月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测量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前后变化及发展趋势。

2.3.3主要含水层监测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矿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疏干排水量及地下水水质变化。

(2)监测方法:水位监测利用现有的水井或新施工专门监测井,要求测量稳定静水位。水量监测是对矿井排水量逐日监测。水质监测是通过采取水样,对其化学成份进行监测,重点对矿井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2.3.4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监测

(1)监测内容: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高程、地形坡度的变化以及较大地裂缝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的监测内容与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相同,不再单独设置方案。但对地貌景观的监测,须增加植树绿化效果的监测,监测内容为树种的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等。土地资源的监测,主要依据《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及《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进行,监测内容为土地复垦质量。

(2)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监测方法为现场监测。对植被面积、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现场登记;对土地复垦质量依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进行。

2.3.5矿山地质环境巡查与预警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监测工作,组织监测人员对开采区、采空区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对即将塌陷地块,及时组织搬迁避让。对已产生地面裂缝地段,及时实施地裂缝填埋工程。

3结语

环保治理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呈集中式、爆发式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2016年,国务院陆续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推进环境治理;2014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举措的出台带动了中国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环保产业发展为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环境污染攻坚战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五中全会指出,目前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环保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目前国内环保产业已基本形成领域覆盖全面、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仍有短板,许多关键问题亟待突破。

1中国环保产业和科技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水平稳步提升,部分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1.1环保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环保产业规模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据《2020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1]统计,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3%,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1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3.2%。截至2020-09,环保企业A股上市111家,海外上市25家,新三板224家。据测算,实施生态环境部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战役期间,环保领域的投资总需求约3.6万亿元,其中1.3万亿元用于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从2004年的0.3%上升到2019年的3.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

1.2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首先是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19年,全国重点环保企业企业研发经费共支出158.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占比同比保持稳定,企业平均研发经费额高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31%,其中噪声与振动控制、固废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投入占比高于平均水平,土壤修复领域、环境监测领域相对较低。其次是行业高学历、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较高。环保产业由于技术性和专业化程度较高,对高层次技术人员的依存度较高。目前,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6.1%,同比增长6.3%;研发人员8万余人,其中22.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不断优化的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人才基础。

1.3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环保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环保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中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需求。中国10%的环保技术已处于国际领跑水平,环保装备领域专利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一。2019年,全国重点环保企业专利授权16397项,参与制修订标准1182项。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袋除尘、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电除尘、垃圾焚烧发电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VOCs治理技术与国际接轨;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大多重点领域处于跟跑阶段;在土壤修复方面,异位热脱附和淋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固废处理处置方面,大规模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危险废物、有机固废处理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环保产业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节点,环保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地方重工程轻技术,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目前,中国环保产业的60%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公益性产业活动,40%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等产业活动。地方政府对环保公益性产业活动往往实施工程化组织和管理,以环保企业的资金实力、报价高低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重建设、轻运维,同时对技术的先进性重视往往不足。拥有创新技术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对政府来说一般信用度较低,难以激发创新活力。另外,地方保护、设置排他性准入门槛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大部分企业仍以人力财力投入、销售、工程等作为发展重点,严重削弱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财政资金对企业研发的支持较弱。据统计,科技创新领域的财政经费中,约87%的经费支持了高校院所等研发主体。2016—2019年底,中央财政对环保领域科技创新累计投入经费约93.43亿元,其中对环保企业研发经费支持约11.62亿元,占比仅为12.4%。其中,截至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领域5个重点专项(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固废资源化)中,环保企业共计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7.47亿元,占5个专项总投入经费的10.6%;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企业共获中央财政经费支持4.15亿元,占专项总投入经费的18.2%。2019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9〕689号)中,明确要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不少于55%。但就目前来看,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对环保企业的研发支持相对薄弱,距上述意见中提出的55%的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科技成果多在高校院所,但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水平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国环保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的重要主体,但目前高校院所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中国每年取得的部级重大科研成果超过3万件,仅有20%左右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其中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每年产出专利技术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2]。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较突出。环境领域关键技术目前多处于小试阶段(占46%),发展到产业化阶段的仅为21%。原创核心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薄弱。中国环境监测等材料和精密制造有较强依赖的领域,尚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部分核心元器件(传感器等)和高端仪器(如GC-MS、LC-MS)等仍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长期依赖进口,同时制造加工的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也不高。当前中国55%的环保技术仍处于跟跑阶段,整体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5~10年的差距[3]。2001—2017年,中国环保行业核心专利数仅占全球专利数的2.6%,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水平。因此,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3推动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美丽中国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支撑。《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9〕689号)提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环科财〔2019〕109号)明确,要重点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研立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构建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格局。为促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环保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当前,环保产业迫切需要聚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科技部在2019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统筹推动重大科技突破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社发科技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三个污染攻坚战、推动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系统支撑。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并带动产业发展,从加强科技管理角度,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构建促进先进环保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深入落实有关会议精神,生态环境领域,也迫切需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受到市场环境的限制,具有较高创新水平、但尚未大规模应用的先进环保技术目前应用和推广难度较大。为提升环保产业的总体科技水平,首先要探索构建促进先进环保技术广泛应用的环保产业政策、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治理模式,为新技术、新装备等提供鼓励应用的政策环境,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和创新发展意愿较强烈的地区先行先试,以逐步改观地方政府重工程轻技术的局面。产业政策方面,完善有利于先进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的引导政策体系。一方面,建立环保技术第三方评估体系。技术评估和鉴定是环保科技创新的必要环节,可信的第三方评价有利于增加政府和市场对创新技术的信任度,增大创新技术被应用单位采用的机会,但目前是该领域的缺失环节。国内目前普遍缺乏能够对环境技术进行识别、鉴定的机构[4]。建议政府加强环保技术评估体系建设,引导一批专业化机构对环保创新技术进行鉴定、评估,并与需求端进行对接。另一方面,政府层面制定重点创新产品、技术创新首台套装备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引导推广政策,在政府主导的公益工程中先行先试,为创新产品应用提供友好的政策支持。另外,鼓励作为应用方的企业优先采用环保先进工艺,对于引进新工艺进行试点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奖补和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增大对先进环保技术的投资。标准体系方面,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产业化水平。中国的环保产业总体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90%的企业是小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5]。为推动环保行业科技进步,引导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制定各环保技术领域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指导,带动全行业的整体进步。优先完善水、气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复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技术规范。

3.2推动建立环保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中国的环保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产业技术和设备基础仍较薄弱,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转化创新成果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培育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不少于55%”的要求,加强支持引导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有关国家项目,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并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应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深度融合。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相关重点专项科研项目指南的编制机制,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编制,避免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增加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企业主动了解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并对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成果进行转移转化,形成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共同体;优化重大生态环境科技集成示范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在申报、实施中充分发挥地方科技、环保管理部门的作用,引导地方加强政策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

3.3加强生态环境技术成果的供给、集成和转移转化

环保治理技术范文第4篇

*肯定了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为治理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希望他们扎根实践、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为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今后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指标,要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强环境科技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环境科技工程,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早日取得突破。要加快推广应用环境科研成果,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提升国产化水平,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环保工作的成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等领导出席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作工作报告。会议由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主持。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在讲话中,要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增强环境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动员、团结有志于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形成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共同推进中国环境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谁抢占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中掌握了主动权。重大环境科技的突破,总会带来环境保护某一领域的跨越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曝气复氧技术的利用,在英国泰晤士河污染治理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通过脱硫技术的研发,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削减。

*,我国30多年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是环境科技不断进步的历程。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当前环境科技的现状和能力与国家环保要求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一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缺乏依靠科技的工作机制,许多重大环保决策未经前期研究和充分论证,就匆忙出台,影响了决策的质量。二是近年来环保系统科技工作大幅度下滑,重大研究和调查项目较少,基础数据严重缺乏,部分成果与管理脱节,更有甚者,有的数据失真,不能真实反映环境状况和真实情况,凡此种种,难以满足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种种需要。三是污染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形成产业化,企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达标不稳定。核与辐射安全研究水平较低。环境监测和执法的技术支撑不足,监测预警和执法的基础能力薄弱。环保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四是科技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偏少,部分科研院所热衷于搞经营,长期不做科研,游离于环保科技主战场之外。五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科研基础条件落后。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是环保系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的一项重大行动,是为适应历史性转变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未来5~15年,环境科技要在以下4个方面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第一、以科技重大专项为龙头,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16个重大专题,其中有4个与环境保护有关,充分显示了环境科技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环保总局牵头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参与组织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3个科技重大专项。目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这个专项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将达数十亿元之多,是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总量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

我们将十分珍视党*、国务院对环保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切实把重大专项组织好、实施好。“水专项”要突出3个重点,一是饮用水安全,二是流域性环境治理,三是城市水污染治理。要围绕国家环保目标,通过研究,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要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要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以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支撑,全面实施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标准体系是我国环境科技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环境标准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要科学确定我国的环境基准。确定环境基准,必须依靠科学研究。要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为目的,开展饮用水源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研究,开展必要的基准试验研究,充分借鉴国外相应基准,科学确定我国的环境基准。

二要不断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加快制定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与控制、清洁生产审核、生态保护、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环境标志与环境保护产品认证、环境信息与档案管理、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判定、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等工作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三要严格执行环境标准。环境保护目标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的阶段性环保要求。要使环保目标与环境标准相衔接,首先要学标准、懂标准,严格执行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要根据经济技术发展不断严格排放标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环境保护目标最终与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相衔接。

第三、以提高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为目标,全面实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环保工作规律,以技术政策、技术指南、技术规范、技术评估和技术推广示范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引导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要建立健全环境技术体系。要抓紧制订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公布环境技术发展白皮书,筛选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相关技术指南,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为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大力加强环保设施运营资质审核、注册环保工程师管理工作,实行动态跟踪考核,为建立健全环境技术体系提供保障。

二要加大环保科技推广示范力度。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环境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推广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工程科技水平和建设质量。加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和环保科普工作,鼓励环保科研院所、企业、各类高校和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等,参与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广泛开展环境科技成果推广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批国家和地方环保科普基地,推广环境科技、提高公民环保素质。

第四、以引导企业开展环保科技自主创新为途径,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企业是污染防治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

一要创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实行全民搞环保。国家环境科技计划和重大环境工程项目要向企业开放,特别是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环境科技项目的机制。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业开放。既要充分发挥大型环保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又要积极培育和扶持中小型环保企业的技术研发。

二要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环保科研部门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环保技术研发中心,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三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通过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引导企业重点研发火电厂脱硫脱硝成套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技术、大型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处理技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新技术等,努力提高环保工程科技水平和建设质量,为实现“*”环保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当前,我国环境科技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为了全面加强环境科技工作,需要从落实责任、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环保部门要把环境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亲自过问、组织研究环境科技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重大决策的支撑作用,坚决做到“三个不决策”:不调查研究不决策、不科学论证不决策、不集体讨论不决策。要大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工作氛围,把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融入到思想意识里,体现在工作安排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要进一步深化环保科技体制改革。要逐步形成以环保总局“一院两所”为主体,以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紧密层,主动联合中科院、高校及地方环保骨干院所,构建较为完善的环保系统科研体系。对于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发类科研机构,要支持它们进入企业或向企业化转制;对于从事环境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适应我国环保工作需要的现代院所管理模式。同时要发挥各类环保产业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的作用。

三要加大环境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舍得在科技上花钱。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增加环境科技投入,主动争取财政、发展改革委、科技部门对科学研究、高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环保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为公益性环保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积极拓展外资投入渠道。

四要加强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环境科技创新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用待遇吸引人才,促进人才交流,从项目、经费、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和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留住和用好优秀环境科技人才。

五要以成立“两委”为契机,建立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两委”的成立,标志着建立最广泛环保“统一战线”的构想正在实施。“两委”委员在各自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必将在总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发挥重大作用,必将对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今后凡是涉及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都要充分听取“两委”委员的意见。在这里,我代表环保总局党组,诚挚地欢迎各位委员对环保决策发表真知灼见,勇于不同意见。环保部门的同志们要以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树立全国环保一盘棋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六要不断加强环境科技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性的深度环境科技合作,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难题做出贡献。积极引进国外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扩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科技成果,提升我国环境科技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环保治理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保工程;生物技术;污染治理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植物多样性,导致居民生活环境变差[1-3]。因此,人们要大力推进环保工程,有效保护环境,而生物技术则成为建设现代环保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策略。

1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环境污染主要类型有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4-7]。大气污染会导致空气质量变差,影响人体健康和其他动物生存;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会直接威胁整个生态圈中动植物的安全;固体废弃物会破坏土壤环境,威胁动物植物正常生长,导致农业生产安全。传统环境保护手段存在较多弊端,部分环境保护工程极易造成二次污染[8-10],因此,人们要积极采用新技术,优化环境保护工程。生物技术是一门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研究科目。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生物技术在制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学和生物芯片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食品生产,还可以用于生物体改造和原材料生产,促进工业的发展。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生物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分解污染物[11-13],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环保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工程数量日趋增加。但是,有些问题严重制约环保工程的开展,部分环保工程容易出现二次污染,如废气治理、污水治理和固体废弃物治理[14-16],影响环境保护效果。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没有经过检测就直接排出,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果污水出现泄露或者处理不当,会导致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固体废弃物分为白色垃圾和生活垃圾,不少生活垃圾带有污水,车辆运输期间,污水极易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固体废弃物处理往往采用焚烧法和填埋法。垃圾焚烧往往会排出有毒有害气体,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填埋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农业生产和饮水安全。

3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为了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人们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污染物处理方法,将生物技术应用在环保工程中。

3.1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工业废气

工业生产期间会排放多种大气污染物,污染环境,影响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人们要有效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工业废气。3.1.1生物过滤法。生物过滤法利用微生物来过滤工业废气。首先利用塑料、纤维性泥炭和树皮等材料,构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特殊环境;其次,通过接种来提高微生物的多样性,对微生物进行培育;最后,将收集的工业废气通入充满微生物的填料中,利用微生物来过滤工业废气,经检测合格后,排出洁净气体。3.1.2生物膜处理法。生物膜处理法主要通过微生物将工业废气转化为有机物或其他无污染物质。首先,将微生物放入多孔填充材料中,在填充层利用微生物处理和净化工业废气,将其转化为无污染物质;其次,对已经处理的气体进行检测;最后,排出已经完全无污染的气体。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工业废气,还能消除气体异味[17-18]。同时,生物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缩短工业废气处理时间,提高工业废气处理效果,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3.2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水

水是生命源泉,水污染对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极大。因此,人们要加强污水处理,有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生命安全。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中,能提升污水净化效果,维护生物多样性[19-20]。在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水时,水的酸碱度和重金属含量不同,所采用的微生物也不同。目前,环保工程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酶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二者可以有效处理污水,改变污水的酸碱度,防止污水给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3.3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固体废弃物

不少固体废弃物含有少量污水,因此处理前要将污水分离进行单独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实现自然降解,其间需要设置防渗层[21-23]。但是,受技术水平限制,掩埋的固体废弃物依然会污染土壤环境。因此,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人们要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前,人们可以采用微生物处理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微生物处理法主要利用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和新陈代谢活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效果。其间,人们可以将微生物处理法与植被修复处理法有效结合,综合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双重作用,改善土壤环境。微生物处理法可以有效地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肥料,促进植物生长;植被修复处理法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可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二者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二次污染,最终保证固体废弃物处理效果。工业发展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必须大力开展环保工程建设。当前,环保工程要广泛应用生物技术,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人们要掌握生物技术,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水平,同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有效保护居民的生命安全,保护好动植物。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多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为环保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技术难题。因此,人们要不断地将新技术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提升污染防治效果。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人们要将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在环保工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生物技术,提升污染防治效果,最终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健.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旅游,2018(6):138.

[2]郑浩宇.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147-148.

[3]韩巍.环保工程水处理的超滤膜技术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6):42.

[4]张永晨.环保工程矿产资源处理过程中的超滤膜技术应用初探[J].中国金属通报,2018(2):188-1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