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中央以中发2006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水利部门,针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版权所有!

一、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规划

就我县而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主要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治理、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以尽快发挥农村水利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根据全县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我们先后完成了××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县小型病险水利工程治理规划、××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规划、××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利规划的编制。

二、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一)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5年计划解决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根据2005年初我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显示,全县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9万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193.5万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162万元、市县打井资金31.5万元,计划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105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630人。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集中式供水工程扩建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新建4处、打井工程56处,完成投资163万元,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052人。

(二)切实加强病险水利工程治理,5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治理50处,病险防洪版权所有!堤闸治理125处。我县现有中型水库5座,中型河坝4处,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0座,湘江、米水防洪堤92公里,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等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证防洪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今年全县计划投入资金840万元,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1处,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到目前止,已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治理10处、病险防洪堤闸治理25处,完成投资350万元。中型病险水库治理荣桓水库中央和省投资550万元,目前,该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在11月可全面动工。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添砖加瓦型:补充重疾和意外

案例1:小叶,26岁,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经常出差,虽然辛苦,但薪水丰厚。公司仅为员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小叶平时生病,打针吃药都自己花钱,倒没有觉得有太多负担。前不久,她的大学闺蜜因一场重病住院治疗,前后花费20多万元。单身的小叶不禁有些担心:如果自己不幸患大病,该怎么办?

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理财专家建议,针对已经工作但尚未结婚的女性,收入有限,首先应该购买的是意外风险保障类产品。以后随着经济能力的逐步提高,以及家庭责任的日益增加,可以考虑购买定期寿险及重大疾病类保险。

对于小叶这样的情况而言,医保只是基础,她至少需要为自己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寿险。

如“中意阳光相伴定期寿险保障计划”,可以为小叶提供身故保障,并附加重大疾病和豁免保费保障。

该计划提供高额的身故保障,对于意外事故造成的不幸身故,将提供双倍保额的保障。

另外,该计划提供28种重大疾病保障,涵盖6项高发重大疾病及22种常见重大疾病。该款保障计划为客户提供重疾豁免,即客户享受重疾给付之后,可以免缴剩余保费,而依然享有除重疾外的其他所有保障。

同时,该计划每年还会将基本保险金额增加6%,累计最高达基本保险金额的30%,而保费则保持不变。

该计划投保灵活简便,可选择10年期或20年期的缴费期限,保额分别为10万元和20万元两种,客户可以灵活选择。小叶只需要一年支出不超过888元,最低422元,就可以享受到这些额外的保障。

锦上添花型:保障兼顾理财

案例2:阿婕,35岁,某外资公司销售总监,孩子刚上幼儿园。该公司为员工购买了团体商业保险,包含了团体医疗、疾病、意外伤害和定期寿险。但是注重长远规划的阿婕认为,她还应该为将来做好准备,如孩子的教育金,自己的养老金等。

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理财专家表示,已婚女性一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家庭责任愈发重大。在周全的基本保障之上,仍然应该优先考虑重大疾病保障。在重大疾病保障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专门的女性产品。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考虑养老保障.

对于阿婕而言,可以考虑分红险,既有保障又有理财功能。“中意福满金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和“中意福惠金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均可以满足阿婕的需求。

这款计划保障时间长,“中意福满金生”可提供终身保障,“中意福惠金生”可保障至65岁。它提供生存礼金的定期领取,阿婕可以每两年一领生存礼金,每次高达基本保险金额的30%,给付比例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可谓名列前茅,为阿婕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与此同时,该计划提供意外身故保障及全残豁免。如果阿婕在60岁前因意外身故,受益人可额外领取一笔高达18倍基本保险金额的高额意外身故保险金。如阿婕于60岁前不幸发生全残,可享受免交主合同保险费的贴心关爱。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个案管理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医疗成本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在健康保险理赔过程中运用个案管理的意义和实施过程, 总结 了实现个案管理的必须条件,为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赔付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健康保险理赔中实施个案管理的必要性

健康保险赔付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理赔人员必须根据特定的保险对象和索赔事件来开展赔付工作。例如伤病收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发生伤病后不能正常工作而给予的收入补偿,当保险人康复或返回到工作岗位时将停止给付。这类健康保险的赔付与疾病持续的长短以及投保人重新投入工作的意愿密切相关。而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被保险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其中既有与保险动机无关的主观状态,如被保险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 治疗 的效果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又有与保险动机相关的心态,如投保人为了取得保险赔付情愿一直处于疾病状态,将保险赔偿金作为收入损失的一种长期补偿,使其实际收入与正常工作时相差无几。

因此,在种种心态的趋势下,投保人隐瞒病情康复进展,或者不积极参加治疗的现象并不鲜见。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外界因素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如使投保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职业培训效率低下,或者投保人不及时向保险公司披露他们已经重返工作岗位或不同的工作的信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索赔者全面资料的管理信息系统,本着给付应该的赔偿,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的理赔原则,针对具体索赔事件进行个案管理,将是健康保险理赔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健康保险理赔管理中个案管理的实施过程

保险理赔管理自疾病或索赔发生时即开始介入,直到被保险人康复或重返工作岗位为止。个案管理是对传统理赔服务的拓展,涵盖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解投保人的期望,防止投保人逆选择的发生,并预防导致长期索赔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出现;帮助索赔者制定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需要对索赔者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等内容。保险公司本着赔付所有真实的索赔的原则,一旦完成对所有必要的资料的评估,就会按时支付保险金,同时也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止不诚实的或欺诈性的索赔。根据健康保险的特点,个案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调查及评估

这是实施个案管理的资料收集阶段,在此阶段理赔人员要查验与索赔同时提供的资料,并将其与申请者的核保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与保险公司的医疗顾问小组或医生进行初步讨论,对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康复所需的大约时间等与理赔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个清晰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要收集的资料包括:客户的疾病情况、药物治疗详情、疾病病史、专科医生医疗报告及检查结果、职业、具体工作性质、工作环境、 经济 状况、家庭关系、生活安排、 法律 问题和将来的工作计划,等等。理赔专业人员在获取了上述详细资料后,就可以根据索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报告中包括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索赔概况、可能的索赔原因以及预期的赔付风险等内容。

理赔人员在获得与索赔者相关的背景资料时,要注意加强双向沟通。一方面理赔人员要获取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要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赔人员也应当阐明保险公司责任,使客户明确理赔程序,增进与客户的协作,起到客户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作用。此外,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时效,应该在客户提交索赔申请后能尽早与客户接触,尽快建立起一个同客户相互协作的关系,以帮助客户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二)制定个案行动计划

由于个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协作,涉及到医疗康复机构、索赔者个人、索赔者的雇主、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等各相关方面。因此要试图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关系,使相关方都参与到个案管理中,则需要一个充分具体的个案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与医疗机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商议下共同制定的,其中可以包括 治疗 计划、自我锻炼康复计划、定期复查计划、职业培训计划(当投保人不再适合原来的工种时尤为重要)等。在个案计划执行的同时,还要有紧密的时间管理,记录索赔者的复查资料,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将计划执行情况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考察个案管理是否起到了实效,并根据客户的病情和风险水平对个案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同时也不能忽视索赔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客户承担起对计划完成的责任,积极配合,尽快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三)寻求资源与协作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个案管理下,理赔人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他对索赔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在确定保险赔付上,还有许多与降低赔付水平有关的关联服务。在提供诸如治疗建议、康复计划、职业指导的服务时,往往还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协助。例如同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向医生提供关于公司理赔管理方式方法的资料;又比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从心理上对索赔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引导。

此外,理赔部门还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其他部门员工如人员、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核保人员进行理赔管理模式的介绍,使他们详细了解公司的理赔管理理念。将个案管理的思想深入到保险的销售阶段,使其作为营销人员的工具,同时也让客户从一开始就体会到公司人性化的服务。

三、实现个案管理的条件

要营造新的理赔管理模式,在保险公司的理赔管理中推行个案管理,还需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多渠道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保险公司要从公司制度上对理赔规程进行新的概括,对个案管理的积极效应进行肯定。并通过收集个案管理的具体资料,逐步建立个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保险公司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准备第一手的资料。

其次,要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提高理赔员的交流技巧和面谈技能,比如如何采用积极聆听、沉思倾听等技术来建立和谐的气氛,以及进行解决冲突、处理悲痛和伤亡、对峙和谈判情景的角色扮演。通过经常性地组织理赔人员的相互讨论,来交流个案管理的心得。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1基于风险评估原则设计实施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设计实施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在进行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设计时,采用了风险评估的思路和分级评分方法,在纳入任何一项监测项目时都需进行科学评估,从安全性、健康关注程度、政府管理需要、检测分析技术、实验室检测能力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2选择监测的食品和污染物应基于国家或地区的特点

监测的内容国与国之间应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也不应一样,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加工方式、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污染源得到控制又可能出现其他污染问题或有新的污染源被检测到。因此,选择监测的内容也在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优先监测的内容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污染物构成的潜在性健康风险。在评估这类风险问题时,必须考虑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如神经毒素、致畸、致诱变、致癌)的严重性。也要考虑关于目前人群接触污染物情况及危险人群的资料;

(2)含有污染物的食品引起人群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3)肉用动物中某些疾病的流行;

(4)在充足数量的样品中,用可靠的方式测量污染物水平的可行性;

(5)食品在全部饮食中的重要性,对主要的食品应加以特别注意;

(6)有关食品的经济重要性及进、出口国家对污染物检测的法规;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续性、普通性以及存在的量。其对降解的抵抗力以及转换成更具毒性的物质及其在食物链中蓄积的可能性;

(8)通过工业产生和来自居住区的空气、河水、近海水域等的污染物数量。以及除食物之外的,在其他环境成分中的污染物水平;

(9)在农业、园艺、林业中应用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品的性质及用量,动物饲养所用药物;

(10)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及制备中的卫生状况。

1.3采用多样性方式监控食源性疾病

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应当不断收集和分析食品生产链所有环节和人类疾病发病方面的有关数据,以便评价食源性疾病的趋势和来源。监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食源性疾病的更可靠的信息资料,主要内容应当有:

(1)了解在人类、动物、食品和环境定病原体的存在及其危险性;

(2)对食源性疾病爆发和散发病例的调查;

(3)核对和解释所获得的资料,取得有效的证据;

(4)快速而有效的信息传递。WHO认为,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都应当建立专门的跨学科监测小组,由所有相关部门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参与,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反馈。由于主动监测的信息范围不一定涵盖所有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内容,不同实验室数据监测的范围有所不同,因而实施带有管理性质的调查很有必要。要完成以上内容的监测活动,还应当包括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各个部门的协作,如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食品进出口管理、卫生和医疗机构等的分工与合作。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以“地方-州-联邦”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框架,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FoodNet)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常规的主动监测,通过国家抗生素耐菌性监测网系统(NARMS)进行食源性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专家网(OutbreakNet)和脉冲场实验室网络(PulseNet)及时获得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信息并参与爆发的调查和控制。一旦确认有食源性疾病爆发,州或地方的卫生部门则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电子系统(eFORS)上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电子网络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和处理效率提供了保障。美国通过FoodNet实行了主动监测和相关研究,包括基础实验室监测、临床实验室的调查、内科医生调查、人群调查和配对流行病学研究。

1.4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经济有效地开展风险监测需要采取跨学科协调的办法,由“从农场到餐桌”整个环节所有部门参加,还应当包括公共卫生部门的相关专家。为了促进沟通联络和协调,建立一个由相关方参与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1976年,WHO、粮农组织(FA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努力设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项目(GEMS/Food),旨在掌握各成员国食品污染状况,了解食品污染物的摄入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贸易发展。有超过70个国家和组织参与该体系。GEMS/Food体系要求每个成员依据本国国情进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收集相关的污染水平数据,通过电子网页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给GEMS/Food,并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验室能力水平制定了一套不同监测水平的参考目录(核心名单、中等名单和全面名单),供各成员国进行选择。在美国,全国性的监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完成的,数据信息可以达到相关部门的完全共享。丹麦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使一系列食品安全监测和控制计划能够得以成功实施。丹麦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由行业、政府机构和科学界的代表参加的委员会负责监测计划的技术协调,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和遗传病学专家积极参加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1994年1月丹麦成立了人畜共患病中心,承担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该中心收集国内所有人畜共患病调查和控制计划的数据,对于“从农场到餐桌”的人畜共患病情况进行不间断分析,包括查明疾病的发生、评估人类食源性疾病来源,并进行基本流行病学研究,每年出版丹麦人畜共患病趋势和源头报告。近年来,其他一些国家或组织,如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联合国等也建立了类似机构,以改进调查及促进交流和协调。然而,就当前世界各国监测状况的总体而言,国家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十分脆弱。

1.5有效共享和应用风险监测结果

国际食品安全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是将监测数据用于预警和应急管理的成功范例。INFOSAN是WHO与FAO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及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食品安全当局之间的合作,INFOSAN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多部门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协调统一配合。RASFF是一个覆盖面广、运转良好、反应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它通过系统的信息的收集、提供、传递、评估、、跟踪和反馈等,实现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提供了信息保障和依据,增强了欧盟消费者的信任。数据共享是发挥监测数据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美国农业部(USDA)将每年的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均公布于USDA的官方网站,可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各联邦州相关机构免费利用,所有的利益相关集团均可共享。EPA将该结果用于农药残留在膳食摄入情况下的暴露评估,也依据食品质量保护法(FQPA)的需求用于农药重新登记等工作,还为该国参与食品法典委员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2我国风险监测的进展情况

2.1风险监测制度的总体要求

我国风险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目标是主动收集、分析食品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因素的检测、检验和流行病学信息,对食源性疾病有害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减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危害。为了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综合利用不同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检验机构,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和风险评估技术平台、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建立覆盖到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对食品中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新发现物质的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能力。在监测工作机制方面,应当建立起能够“先发制人”的监测机制,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对食品原料、配料、添加剂等开展主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

2.2风险监测仍然面临复杂和高风险形势

我国食品工业长期以来高速发展,近10年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虽然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尚不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掺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传统的食品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又不断产生。种种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方面,我们既要面对传统的常规风险,不断加强对传统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又要注重防控在食品中掺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应对非常规和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

2.3现行风险监测制度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法》有关国家建立风险监测制度的规定,原卫生部于2010年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卫监督发〔2010〕17号),该规定是目前开展风险监测的具体制度规则。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年度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风险监测方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构建起相关工作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具体的技术工作,初步形成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核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为主体,其他部门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国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虽然上述体制和机制已在全国成功运行,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风险监测计划的系统性设计不足,监测的内容和信息收集尚不够全面,风险监测结果的作用发挥方面尚不够理想等问题。

3对完善我国风险监测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现行做法和国际经验,本课题组认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应加快实施。

3.1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工作总体规划,逐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

风险监测是一项需要较大经费和技术投入的活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利用合理的投入取得理想的风险监测结果,是牵头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需求来看,需要通过风险监测提供高质量的危害特征描述数据和高质量的暴露数据,前者如人群健康危害数据、剂量-反应数据,后者如食物消费数据、食物成分数据、食物分类、职业暴露数据等。从指导政府监管方面,需要了解与风险控制相关的不良行为及对危害程度的影响等数据。从指导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正确经营和消费方面,需要监测不同食品类别、不同食品链阶段的食品污染状况以及不良加工方法所导致的食品危害等。而从目前风险监测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看,还难以满足上述需要。与此同时,监测的一些内容又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如全国污染物监测计划中的农药残留监测与农业部门的农药残留监测的工作重复。因此有必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层面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同时,制定每一项监测活动的针对性目标和效率评价标准,合理分配和设计相关参与部门的监测任务,尽量减少部门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为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强风险监测的总体规划:

(1)根据风险监测的目的和作用,进一步规划国家风险监测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

(2)细化监测项目的分类规则、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汇总和沟通方式;

(3)明确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测设计;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验室网络,充分利用部门、大专院校和有关科研技术单位的现有资源;

(5)提高实验室数据、监督管理信息以及食品行业发展信息的收集效率和汇总分析能力。

3.2完善多部门参与和信息沟通机制,进一步丰富风险监测内容

现行监测计划只包括部分对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环境中化学性危害物、生物性危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而对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人畜共患病危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污染物等尚没有在现行监测计划中体现,缺乏食品源头污染方面和产地环境的长期、系统的监测资料,势必影响风险监测制度的完整性,难以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科学系统的数据要求。扩大风险监测内容势必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为完善风险监测的部门协调和参与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参与风险监测的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国家层面成立风险监测专家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数据标准化框架,并分别设立消费数据专家组、环境和化学污染物专家委员会、农业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等,负责指导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技术工作,为科学设计和利用风险监测数据提供技术平台;

(2)将风险监测扩展到食品链各个阶段,收集食品链各阶段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危害因素。根据现行部门分工,食品监管、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进出口食品监督检验等部门的相关监测内容都应当纳入到国家风险监测计划中来,相关监测内容可由专家委员会向主管部门提出技术建议;

(3)建立风险监测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监测工作纳入相关考核和经费审计范围,将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协调配合成效作为食品安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立国家风险监测统一数据库框架结构,建立一个有多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平台,为信息报告、交流和共享提供技术条件;

(5)最大限度公开风险监测信息。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都要求其工作内容的公正、公开和透明,这就要求其采用的数据也应当是科学、公开、可追溯的,同时也为风险交流提供数据支撑。风险监测信息公开,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高风险危害实施针对性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3.3加快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工作机制,增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食品安全性与食品链各个阶段是彼此密切关联的,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和更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与食品链各阶段相关的危害因素及其发生的风险,这也是国际上积极开展的危险性分析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应当由疾病报告系统、实验室主动监测系统和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3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分工,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分析等工作分布在传染病管理、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等内容中,并且分别由不同机构按照不同机制进行管理,尚未建立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所需要的工作机制,存在数据整合和分析利用困难,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数据库难以完整建立,一些重要食源性疾病尚缺乏基本发病数据等问题,难以掌握目前食源性疾病整体情况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没有很好发挥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监管和交流的指导作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问题,应当开展或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规划和管理,明确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信息管理和汇总机制。按照不同危害的性质,配套建设实验室网络,提高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监测和信息收集能力。会同农业、畜牧业等部门,收集与人类食源性疾病有关的动物和植物疾病或污染数据;

(2)改进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核实调查机制,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水平,尤其是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调查。建立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及时捕获早期食源性疾病信息机制,实施更加快速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地调查、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

(3)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实验室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性提高食源性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新致病因素的检测能力,针对性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强检测手段的研究和更新;

(4)将食品消费数据、食品成分和分类、职业暴露数据、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食品污染物数据同步规划,提高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系统风险的预测预警作用。

3.4以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不断改进风险监测管理的方法,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1)改革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方式,实施固定项目与临时项目相结合的监测计划。将国家层面需要的持续性监测内容,结合国家规划的实施,每5年印发并修订一次。在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情况的变化,以年度为期限制定补充监测计划,同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临时应急监测计划。这样有利于监测技术机构做好技术准备,稳定工作安排,又减少国家层面的工作量,提高科学水平;

(2)进一步扩大不同部门和地方监测内容的灵活性。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大,食品生产、加工、消费的方式和重点品种有很强的地域性差别,以往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生鲜乳三聚氰胺掺假事件”以及诸如“大米镉污染”“皮革水解蛋白镉污染”“多宝鱼含硝基呋喃药物”等事件,反映出食品污染问题很难通过事先设计的计划来发现。应当树立只有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实现全国的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监测计划中为不同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留出一定的可利用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大病保险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P34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水库现状

据统计,我国内地现有的水库87085座,其中大型水库510座、中型水库3260座、小型水库83135座,绝大多数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由于建设年代的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设备的局限和半个多世纪的使用,很大一部分水库存在工程质量安全差、防洪效率低下、水库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工程老化溃坝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使得我国病险水库的存在数量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万座病险水库,病险水库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巨大的安全隐患,也对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建设的思考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病险水库出险加固的工作十分重视,在我国一些地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已经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已开始发挥着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甘肃省的小海子水库、内蒙古自治区的岗岗水库,都在除险加固过程中或是除险加固完成后出现溃坝等问题。在实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例子中,除险加固工程的溃坝率要比水库大坝综合溃坝率要高。在这些问题出现后,我们应该对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及时查找原因,以求得解决方法,尽量减少类似溃坝现象发生。

基于对于甘肃省的小海子水库、内蒙古自治区的岗岗水库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再结合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的现状及现场工作环节的调查,得出目前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中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和制度、除险加固的目的、设计方案、建设管理、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现场运行管理等6个环节。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和制度

建立较完善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和制度,是能有效的完成除险加固计划的前提保障。法律法规等相关软环境的不完善和除险加固制度的不健全,容易导致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缺乏长期稳定性,也就对后面的建设管理埋下了隐患,如,项目法人组建的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的缺乏和技术力量的匹配不足,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除险加固的目的

根据病险水库的病险程度和其对周围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重要程度,对病险水库进行合理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来减少或避免病险水库存在的潜在危害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三)设计方案

在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中,除险设计方案是整个项目建设管理的灵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除险加固的专业人员对病险水库的诊断结果具有非常高的认识,如,加固的先后顺序准确安排、对基础资料的准确掌握、具体的建设周期和最后的审核环节的严格把关等等。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除险加固的设计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贯穿于整个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工程中,有好的建设计划和制度、明确的除险加固目的和优秀的方案设计,没有一个良好的建设管理体系,对于除险加固项目工程来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也是苍白无力的。这其中,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项目投标工作的不规范、缺乏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监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对合同履行意识差等等。

(五)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

资金管理将整个除险加固建设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预算计划到最后的工程质量管理及其最后工程的维护和检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资金能否及时到账,资金量对于每个除险加固项目环节的支配额和实际的变动调整情况,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中基础设施设备的购买价格变动等固定资产支出。

工程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中后期,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每个实施环节的质量的管理,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其整体质量的验收管理,这需要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安全检测的重视提升到一个高度,也是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的一个难点。

(六)现场运行管理

现场运行管理,顾名思义,在整个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项目中,对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也是现场运行管理人员对安全监管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单位对安全意识的缺乏、工作人员对工程安全的态度几个方面。

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的优化策略

从我国目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现状问题出发,结合一些已经成功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实践经验,给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的制度化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德政工程,因此它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详细而周全的建设计划和完善的制度,不能只为达到时间效益,而忽略了其除险加固的根本目的。因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认识,将其运用到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制度中,并不断的完善。由于我国大部分水库的建设时间在20实际60年代左右,所以目前我国的病险水库数量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的变化,一些原本正常水库也会慢慢的演变为新的病险水库,使得病险水库必然会长期存在且不断增多。面对水库的现状,这就需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团队在战略指导上上升到一个高度,如,对整个除险加固过程做出全盘、动态的考虑和认识。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东部地区的经济相比于中部和西部而言比较发达,这方面的地方政府政策制度也相对较完善,合理有效的资源也比较丰富,所以国家应该在行业政策上的规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引进有效的资源。

(二)除险加固目的的明确化

除险加固旨在降低病险水库的危险性,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除险加固要始终贯穿在对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通过除险加固工程不能够降低病险水库的风险,就应该实事求是的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的实施是根据其设计方案来执行的,换句话说,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精确性直接关系到除险加固项目实施的成效。针对于这一方面,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团队需要加大其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工作的鉴定,按照规范合理的展开病险水库的地质勘探工作。上文中提到的两宗溃坝的案例,在设计方案上都存在这一些设计缺陷,这与地质勘探工作和安全鉴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建设管理制度化

第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质量管理监督机制。首先,需要建立明确有效、长期稳定的除险加固规划;其次,落实岗位责任人制,加强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执行进度和质量管理;最后,加强学习,提高各级政府对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认识,保证其对除险加固工程的检查和指导,尽量避免安全隐患。

第二,建设管理集中化。在实际的除险加固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多的地区,进行建设管理集中化,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效率,保障除险加固项目的建设管理的规范化。

第三,除险加固分步化。针对我国的病险水库较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设备的限制,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除险,主要针对水库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另一种是达标,在除险的同时还需要在管理设施设备、工程形象、通信和运输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五)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化

资金管理应该侧重于资金预算和拨款及时到位,在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来执行,对于资金的使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合同条款和除险加固方案设计进度执行。

工程质量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切实落实质量责任制。根据除险加固建设工程的进度进行分阶段的安全鉴定,并严格把关其安全鉴定标准。

(六)后期运行管理责任制

对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水库就此彻底除险加固,仅仅表示水库具备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在其开始正常运行后,后期的维护管理也至关重要,合理有效的维护可以延长水库安全使用的年限。在后期的运行管理中,可以通过责任制来提高水库管理者的安全风险意识,在思想上有了警惕,在工作态度和实际工作中就会执行,合理的控制水位、定期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尽早采取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四、结论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我国的水库现状、我国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结合实际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完成后除险溃坝问题案例,分析出六点问题以及在实际的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得以改进的策略。

目前,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学习,提高其对除险加固的认识水平;其次,对于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目的、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的重视;然后,对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监督应该贯彻到每个实施环节中;最后,积极的探索后期运行管理模式,来提高和延长除险加固项目完成后的水库的使用效率和年限。

参考文献

[1]李泽江. 来宾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9).

[2]张士辰, 杨正华, 郭存杰,董秀好. 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管理对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