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17-02

在中国国力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的教育被关注的程度逐渐加深,不论声音是趋向于教育制度合理化的讨论,还是针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式的讨论,种种关注都是为了使得教育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果。对于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表现,不仅仅是彰显高校风尚的标志,更是反映社会风气的缩影,同时也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校园文化活动,顾名思义,展示的主阵地是校园,反映的形式是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诞生伴随着学校的成立而出现,也伴随着学校、教育等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初期,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简单地局限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意识形态的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被不断扩充。除了起初所包含的“学生团队活动展示”之外,大至整体学校的校园制度、学习风气、人文环境,小至校园生存环境、校园精神文化。这一系列内容的不断丰富,也说明了校园文化被赋予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字表面所体现的含义,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在不断地被强化。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校园文化,它深刻反映着社会的新文化现象,并且给予了更加深刻的符合大学生思想的演绎方式。处在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在反映着所在地域的独特文化特征,一些古老的文化特征也通过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展示和演绎被其他大学生群体不断地了解。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热点,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所反映的一些内容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群体的关注点。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位爱好摄影的同学,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北京宣武门支队交警孟玉柱的值勤过程,上传到网络后,也使得这位“最帅交警”被人们熟识。这就是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摄像――所引发的热点关注。

上文提到,校园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学校的产生,并且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而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能力和想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不同意识形态和关注点的学生们提供了交融的舞台。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当中最为精彩和丰富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个性和一致的共性,又被称为“大学的第二课堂”。

二、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不仅仅是以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为目的,更多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工作注重的是深度而不仅仅是广度,即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内容是否足够广泛,关键也在于内容的教授是否有深度,学生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东西。在进行必要的课程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育人活动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高校环境的变化对于脱离高中时代的青年来说,别样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很大程度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些挑战。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如何使得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可以用正确的意识形态去处理日常事务,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发挥作用的方面。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并且成为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示的营地。那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引导作用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

1.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难尽人意,尤其是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很容易脱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状况。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想教育活动的一个展示载体,使得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很多形式更加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避免了过于枯燥的教授所带来的厌烦情绪。

2004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目前,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广播台等活动类型,校园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感染,并如春风化雨般地将这种精神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塑造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校园文化活动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观教育的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活动。这就近似于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思想指导行动,而行动又会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到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校园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推广,以此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无疑是一剂良药。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渠道,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各高校纷纷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不同种类的方式来向在校大学生展示中国人的坚强,也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到了地震灾区的消息。同时,也使得大学生们了解到了我国政府为此所做出的工作。2009年是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的美好一年,大学生用自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回顾祖国母亲60年来所经历的苦难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全国人民一起共贺盛世华诞,展示乐中国大学生奋发向上、与祖国共奋进的高亢情怀。这样的活动使得大学生更加凝聚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内容提供了更多符合时展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例如艾滋病防范、排队日宣传、“5・25心理活动周”等活动,这些活动更多的是教育活动的实体展示,通过一系列的舞台表演、影片观看、演讲等活动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鲜活的实际意义。这些与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活动主题不仅使得学生在学校里“不畏浮云遮望眼”,也可以通过高校学生不同理解方式的展示来反映出高校整体的风尚,展现出独特的校园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教育活动也规范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将校园文化引领到更为正确和积极的轨道上,使之更好地成为学生的舞台,且更好的展现出学校文化,这一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无法比拟的。

各高校都有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团将会在这里集结,并且一起统筹举办相关的活动。这一部分活动组成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部分。由相关学生组织以及团体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并且积极地配合了学校的指导方针。类似于一二・九文艺汇演、红五月合唱节等类型的集体性极强的活动,不仅让新世纪青年回顾了革命先烈们的创世之举,也符合了一段时期内团结同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们在脑海里渐渐的形成了极强的集体荣誉感。这类活动反映的红色革命思想,不仅让同学们谨记历史,同时将这类革命精神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还有艾滋病日、排队日宣传等活动,都会在固定的时期有固定的主题,这些主题承载了学校相关思想教育方针,将这些主题利用各社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体现了主题,同时也是用同学们的理解方式来展示方针性的内容,这样会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政策。

4.校园文化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情感中生发出对校园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并愿意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做贡献。“不良”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功利化、背离传统道德等等,会严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新鲜事物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校园,这些内容在校园里的传播速度往往是“超音速”的。无秩序、混乱的校园环境,会造成大学生随意发展、思想混乱;网络上的暴力、色情、等给大学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校园犯罪率升高。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思想教育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在新的时期赋予校园文化活动新的时代印记,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去,理顺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并且要积极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及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2篇

职业素质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共同存在于校园中,他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促使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相互强化,相得益彰。

1.职业素养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思想内容。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主导性,主要表现为活动形式化、功利化和娱乐化,而真正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体现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体现师生共同的社会理想、体现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体现人的道德取向,只有具有主导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够有利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般来说,职业素养的四个方面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都可以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使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更鲜明,更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培养职业素养拓展新的渠道,提供良好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信息、知识具有独特的优势。把职业素养的内容寓于演讲、讲座、竞赛等形式多样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从心理上接受、从行动上践行职业素养的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沈壮海先生说:校园文化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专业技能的教学之中,寓德育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之中,并使之经常化、具体化,变成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之目的。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非常重视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精神发展,侧重于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培养,而在形式和制度上却不拘一格,对我国基于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建立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机制、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设校园文化的品牌项目和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工程。

1.建立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机制。以职业素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一套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作为保证,包括经费保障、审批机制、人员保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充足的资金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同时,规范的审批机制有利于学校筛选主题鲜明、积极向上、与学校办学理念吻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还要求校园文化活动有人员指导、组织、执行,包括指导老师、学生社团、学生个体等。客观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指挥棒,给校园文化活动指明方向,明确学校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使以职业素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持续健康发展。

2.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一般担任指导教师的角色,因此教师的素养、知识结构水平往往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科学的学生观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乐于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以职业素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避免低俗、娱乐、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该专业的职业素养相互融合,把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性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教师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时除了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可根据自身的态度、指导的侧重点调整、控制、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3.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既能够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又能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重点打造、重金投入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项目。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标准:第一,指导思想先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第二,主题突出,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科教育相匹配,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第三,形式丰富,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理解并接受活动的指导思想;第四,组织有序,效果突出,不铺张浪费;第五,能够按照周期开展活动,一届一届地传承,逐渐积淀成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仔细研究,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有力执行,也能够打造出以职业素养为主题的品牌项目。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及创建提升素质教育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讨论校园文化应当关注其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践中,在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应当让校园文化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应是学习功能。因此,设计、营造校园文化必须将重心放置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八大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正确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不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但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坚持正确的方向,任何创新都会失去根本。

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始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明显。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师生思想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使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锐意共进的精神纽带。

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体验,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素质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师德修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管理干部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把管理育人落到实处。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全校上下要形成业精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培育良好学风密切相关。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风建设既要关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助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依照学风建设的要求来策划和开展,学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巩固和加强。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形式而不考虑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参与面而不注意实际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中文专业可开展“中文之光”、外语专业开展“外语文化周”、教育专业开展“美丽教师”等活动,把专业学习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院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还可长期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陶冶情操,进而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以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好“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的关系

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科研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灵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

很多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把物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条件,把建设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精神熏陶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和教化功能。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校园“硬”环境建设要体现美育功能。在校内设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和景墙,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书画、美工作品,重视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建造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美校园。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使学生、教师产生美感,在思想品德、法律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和思维品德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软”环境建设。校园“软”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园“软”环境建设主要涉及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校纪校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软”环境的建设中,应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校精神”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意蕴。

五、正确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的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益的精神食粮。但是,满足需求决不意味着放弃对校园主体文化消费的引导。要在符合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校园文化导向健康、高格调和高层次。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做好清理整顿消极文化现象的工作,把那些有害的、丑恶的东西挤出校园,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它们在校园的影响。繁荣和谐校园文化是清理消极文化的前提,清理消极文化是繁荣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满足需求离不开对需求的引导,否则,满足需求就成了迎合需求。引导需求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需求,是以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愉悦代替粗俗。所以,满足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而引导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六、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与学校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应当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要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既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既要让学生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就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把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和伟大的社会实践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就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心其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团队活动的锻炼中成才;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在集体温暖中成长。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就是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活动、文化沙龙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求知之火,形成奋进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新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与能力、文化与素质同步共进、和谐发展。

七、正确处理好共性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非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就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培养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时,未能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特色不明显。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这意味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师大人淡泊名利、质朴和谐、敬业爱岗。可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个性化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二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三要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八、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既要满足眼前利益的需要,也要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有总体的建设目标,也要有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既要系统建设,也要重点投入;既要统一部署,也要分项落实。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是统一的。没有统筹协调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没有规划目标的引领就难以推进统筹协调。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在统筹协调的思路框架中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校多区或一区多校的办学格局下,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更为重要。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学校校园空间的扩展,更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培育。在进行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进行论证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不仅要在新校区中培植老校区的文化优势,而且要创新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做好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仅要加强新校区的物质建设,而且要抓好文化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不仅要持续推进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而且要统筹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5(12).

[2]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4] 李湘健、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4(7).

[5] 彭磊、徐锋: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对学生管理的物质保障有促进作用

学生管理,即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前提。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师生员工参与的各种校园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如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等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才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首先,通过美丽宜人的校园风景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校园无时无刻彰显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茂盛的植被、合理的布局、名人塑像和宣传栏等,都是校园独一无二的风景。学生长期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能感受来自校园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种优美、整洁的环境下,学生能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达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其次,学术环境,主要指学术科研、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它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影响育人的质量。最后,人际关系环境。这里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校园内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处理和维系,则需要大家保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轻松、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而达到利于教学、利于管理、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校园文化所创设的和谐、正能量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是师生正常生活、学习的基础,以此为导向,可指引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校园活动组织的丰富性和有益性,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及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因此,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情感的凝聚,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培养师生员工之间的信任度,以此实现以学校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还能使每个个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及关怀,而这些都是基于学校规章制度之上的。如何才能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感情?首先,师生之间应不分等级和尊卑,互帮互助,相互协作,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可能组织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娱活动,使全体学生处于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因此,只有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师生情感的凝聚,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促进培养健康心理,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环境和氛围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否优秀,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尤其对学生管理工作更是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将管理变得更为人性化,真正突出学生主体性,其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为目的,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五、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正确、有效地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是目前广大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灵活应用于高校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闫海霞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左宁.浅议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