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已经结束,您的教学工作已落下帷幕,这一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年数学的教学工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一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直线与方程等内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

1.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2.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

(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

(2)、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

(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而且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对于个体而言)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

3.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二20_年8月底,学校安排我担任文科班数学教学,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在西安一届高三工作,我很感激杨校对我的莫大信任,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积极探索努力做一名社会赞誉、学校放心的数学教师。

20_年9月,我开始搜集一轮复习资料,单一轮复习全书我就买了三本,以便全面准确备课之需。这时候我也抓紧在网上学习经验,看高三老师的经验总结,可是实践是检验学习的最好标准。9月份底,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高三(2)班的一轮复习的基本思路:即以复习课,讲评课为主,对知识、能力进行回忆、巩固、提升;以《步步高》练习反馈手段。

面对问题,我必须及时纠正,下面具体总结如下:

一、《考试大纲》是考试方向标,十年高考真题更是很好的教材。这方面我做得比较好,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使高考常见考点、题型十分熟悉,能达到熟练举出演变的程度。这样备课上课才能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有的放矢。尽量抽空来写博客(魏竹换教学博客:提供高考备考方法、学法技巧、心理辅导等),使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对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多做能力题,提升自身素质。学生不能陷入题海,但是身为数学老师,我必须深入题海去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班上学生的大路来。老师有一桶,学生那里才有一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是我学习的动力。同时多做能力题,这也是能给学生更高、更深数学启发的重要来源,是数学老师自我提高、自我愉悦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听课,拿来主义,尤其是老教师的课,与自己风格相近老师的课。后来每周我听有经验的教师听课1-2节,学习他们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在上课语速、语气、眼神、板书上观察对比,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后来我逐渐发现或者改掉一些自己的缺点:语速快,板书乱,板书有时该具体的不够具体,字较小,不注意讲题时关键是启发学生的思路,总结解题思路应该注意类比性,经常性。

四、努力抓紧课上45分钟,不打课后弥补的小算盘。强化每一堂课的纪律,每一分钟的自习效率,积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珍惜学生的课堂宝贵精力。随着各科复习进度的推移,各科的难度和容量都膨胀起来,学生的作业压力大,各科抢时间的客观矛盾难以避免,但是可以调和。以后我更应该积极配合班主任张老师以大局为重,同时让学生在数学上多花一些必要的时间,特别是在时间宝贵的文科班合理"抢"到数学应该具备的时间以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善提高。

五、课上重视优化提问,以启发学生思维;重视总结提升思路。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提问,在困难处,重要考点处,学生易错处,舍得花时间,肯变式练习,最后在整个题目思路总结上不敷衍。要重视这个环节才能让学生提炼思路,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每次讲评课也要写好教案,分类讲评,务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六、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解决疑难问题。开始我一直误以为:单独找优生吧,对他们提高不大,找中等生又太多难以顾及,找差生吧,成绩收效短期难以提升。其实,单独找他们,无论谁,无论解决问题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动力的鼓励是巨大的,是事半功倍的。回想一诊下来二班的有效分个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和学生的数学投入有关,各科时间矛盾冲突大,我没有把握好、指引好中上游学生的数学复习,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自觉性高估是严重的错误。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将是我以后课下工作的主要方向。

七、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配合班主任张老师做心理辅导,无条件支持班主任张老师工作。

20_级只剩下146天(20_年1月11日~6月6日),预示着我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一件件地干好,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三__学年我任教高三(_)班和(_)班两个班数学,圆满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在这一年的高三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高三是苦的,然而苦中有乐,苦中有收获,__年的六月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一年的高三教学中,对本人的高三教学工作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切实夯实基础

面对不断变化的高考试题,针对我校目前的生源状况,我们高三备课组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夯实基础。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仍然重视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坚定不移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落实基础,而且常抓不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在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教学中,决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功夫。学生只有基础打好了,做中低档题才会概念清楚,得心应手,做综合题和难题才能思路清晰,运算准确。没有基础,就谈不上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提高能力。

这样的高考复习的方向、策略和方法是正确的。从__年福建省的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今年的数学试卷起点并不高,重点考查主要数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能准确记忆,灵活运用。高考数学试题更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从学生测试与高考后学生的反馈看,成绩理想的学生就得益于此,这也是我们的成功经验。反之,平时数学成绩不稳定,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数学基础不牢固,没有真正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特别是今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中低档题的计算量较大,计算能力训练不到位导致失分的同学较多。高三(7)班的一位同学说:“我感觉我的数学学得还不错,平时自己总是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题上,但做高考数学卷,感到我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扎实,有些该记忆的公式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解,计算不熟练,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等基础题时速度慢,正确率不高”。

2、重视精选精讲,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和速度

夯实“三基”与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解题训练,因而在复习的全过程中,我力争做到选题恰当、训练科学、引伸创新、讲解到位。选题要具有典型性、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突出重点,锤练“三基”。力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选编习题。训练的层次由浅入深,题型由客观到主观,由封闭到开放,始终紧扣基础知识,在动态中训练了“三基”,真正使学生做到 “解一题,会一类”。要做到选题精、练得法,在师生共做的情况下,多进行解题的回顾、总结,概括提炼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形成一些有益的“思维块”。还应注意针对学生弱点以及易迷惑、易出错的问题,多加训练,在解题实践中,弥补不足,在辨析中,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

贴近、源于课本是近年来高考题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如变换课本中例习题的背景、改变图形位置、增减题设或结论等,达到深化“三基”、培养能力的目的。要引申得当,我们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典型题的作用,同时深化推广或变式变形以及引伸创新。复习中我们重视过程,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思想和方法。要讲到位,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指导,揭示暴露如何想?怎样做?谈“来龙去脉”,在谈思维的过程中,应重视通性通法。

3、重视《考试说明》的变化,紧扣《考试说明》复习20__年是福建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今年的高考是稳中有变动,准确了解“变”在何处,及时调整复习方向,意义非常重大。

针对考纲今年变化较大的情况,数学组特别要求每位数学老师都必须认真研究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两年的福建高考试题以及新课程地区的20__年高考试题,特别是海南和宁夏卷。注重研究《考试说明》中变化的部分,凡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必须复习到位,不能有半点疏漏,对于有变化的内容则更加重视,绝不遗漏一个考点,也绝不放过一个变化点。复习一个考点的同时,我们也结合了适当的训练,以期达到巩固的目的。对于资料的选择,我们坚持精选试题,精心组合,不搞盲目训练,有针对性、阶段性、计划性。更不搞题海战术,题不在多,贵在于精,在于质量,让学生练有所获。对于每一次训练我们都必须精讲,而且讲必讲透,重在落实。

4、重视高三数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高三的复习时间是宝贵的,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教师对教学的安排,作业的安排要十分慎重。作业的安排一定要针对性、目的性强。作业留的太多太难是没有必要,一方面耗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影响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可能使一些学生根本不能完成,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而放弃学数学,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我的体会是作业每天要有基础题也要有提高题,量要适中,每天留12-14道习题,作业要重质,不要重量。

第一个学期我组的所有教师坚持每天批改作业,虽然批改量较大,但我们一直坚持到最后,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个学期我们仍没有放松批改,侧重点有了一定的变化。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主观题解题能力较弱的情况,数学组及时采取“每日一题”的办法,即每天做一题综合题,全批全改。通过强化综合题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综合题解题能力。在解答格式上要求完整,答题要规范,尽量要求会就要全;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同时我们侧重于每次大小考试的批改,大小考试也比较频繁。在每一次模拟考试时我们改卷都从严要求,尽量向高考标准看齐,虽然有时候成绩低,不好看,但是对学生效果很好。学生会注意书写格式,书写表达,数学的表述,也就是注重解答的细节。这样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会做的题目都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我在上课时十分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经常示范答题如何规范些,其次将学生的解题的过程进行课前呈现,查找学生存在的漏洞,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问题所在,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并说明为何要这样书写,为什么有些步骤可以在草纸上完成,这样书写的好处学生很容易接受的。

5、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抓好学生的应试能力

考试的过程是紧张劳动的过程,既有体力上的,又有心理上的,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出色的解题能力,还取决于考前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临场发挥。自信心和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态可以确保水平的正常发挥。今年福建的数学高考试题,看似平常,但在基础中体现了创新,平常中考查了能力,突出考查考生基础知识、数学应用意识、潜在学习能力。我们的一些中上水平的学生,平时觉得考试就那么一回事,当走进高考考场,特别是看到今年的试题中新题、遇到一些障碍时,无法调整好心态,不能正常发挥。例如,高三(8)班的一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还不错,而且比较稳定,看到高考题,心如乱麻,一个念头就是担心考不好,心理紧张,无法组织思维,结果基本题没能很好的完成,后面的解答题也做得不好,没办法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向非知识、非智力因素要成绩。高三数学复习,不仅仅是数学教学,而应是数学教育。我们数学老师要用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去影响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工作要有针对性,有数学天赋,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要特别重视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同时要加强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利用周练,模拟考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每次测试过后及时总结,采取单独谈话及集体探讨的形式对每次考试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对难度较大的导数、解析几何试题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放弃,高考试卷对这样的试题一般是分层设问,由易到难,所以我们要求较好学生不要放弃第一问和第二问,从高考实际结果上看基本得到了满意的效果。而对大多数的学生我们教育他们要学会放弃,舍得放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难题舍弃,集中力量做自己能做的题,争取得到更大的收益,能这样做的学生高考成绩较理想。

总结起来我们这一年高考备考的复习方向是正确的,复习方法比较合理,学生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高考之后看,仍有些不足。如少数考生临场发挥太差,心理素质有待提高;(8)班的差生较差也较多,虽然也作了不少的辅导,但是提高他们的成绩仍然缺少办法,今后的教学工作应该更细致些。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范文四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如今的我已由一个懵懂不谙世事的学生变身为一位举止谈吐备受关注的教师。为了今后更好的投身教育事业,争取更大的进步,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教导处安排我教高一(6)班的数学,作为新手的我在摸索中成长,在实践中见证真理。我深知黎川一中藏龙卧虎,要想在教学上出成绩,要想让学生对我敬佩有加,就务必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一、谈吐要得体大方,不讲大话,不随意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时间的匆忙和一去不复返,并能充分的利用好课堂45分钟。

二、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潜力,此刻的学生脑瓜子运转飞速,稍有不慎就会对老师来个闹的教室底朝天,应对这种状况为了树立教师威信一方面要抓捣蛋源头;一方面要找其谈心,让其从思想上意识自己的错误并指导其及时改正。

三、要有深厚的功底,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应对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应对学生的提问似是而非忽悠而过,那样会严重戳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老师。这学期我除了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及时批改讲评作业外,还坚持听黎耀能老师及汪宾老师的课,期望能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教学宝典,经典教学方法,精辟的习题,尽量少走弯路。在业余时间我也不忘充实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习题,研究教学方法,做高考题上。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我发现很多学生数学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思维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初高中数学的区别导致数学成绩徘徊不前。初高中数学的区别主要有:

1、知识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低、知识面窄。

而高中数学知识多而广,它是对初中知识的拓展和完善。如初中你跟学生说一个数的平方可能为负数,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但到了高中接触了复数我们明白i2=-1,在初中学平面解析几何我们明白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但当我们接触了立体几何后明白两条直线还有可能异面。初中研究角度只在0°~360°之间,到了高中就扩充为任意角。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2、学习方法的差异: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透过教师课堂较慢的讲解,加之课后超多习题的反复练习和讲解,相信再笨的学生也能依葫芦画瓢。

而高中数学随着课程开设的增多,每一天用在数学上的时间少了,而且高中数学题型千变万化,只要稍微改一个字母改一个符号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都会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掌握高中数学四大解题思想:数形结合、化归、换元、分类讨论。在多做题的基础之上学会自我分类自我总结归纳,到了高中同学们也要慢慢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能传授给大家的知识也是屈指可数的,而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相当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同学们事半功倍。我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记数学笔记,个性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我外加的一些经典题型等。

2、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到达: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自己制作精美小卡片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我教的高一(6)班整体基础比较差,加之我课堂管理上的缺陷,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进步甚微。但是我有信心,我坚信透过我和学生的真诚交流,

透过我的加倍努力,透过我用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和请教,我最终能克服教学上的种种困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转眼之间,斗转星移,感觉还没从高三紧张的备考气氛中走出来,学生又出现了新的替换。回顾过去的一年,有辛苦,更有欣喜;有困惑,亦有收获。本届高三,是新课程改革新老交替的一届,也是学校实行平行班教学机制的一届,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高考数学成绩直接关系到考生高考的成绩,而试卷的特点是理科难度较大,区分度大,文科相对平稳,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教师职责重大,需要用心付出,才能取得成效。回顾走过的历程,我认为这一年,我们高三备课组的教学工作努力的,用心的,能够说是竭尽所能,效果也是显著的。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这个阶段是高三复习用时比较多,也是务必花费师生大力气的阶段,切不可走马观花,掉以轻心,这是整个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是:1、对于课本上的每必须义、定理、公式都要熟透于心,理解它的本质、变化及应用。2、对于课本的典型问题,既要掌握解答方法,又要思考它的变形、拓展,还应当注意它的应用。3、知识网络的构成,解题小结论的的提炼,一些解题漏洞的防范,解题思考方式的总结。

这一轮复习,我们以《教学与测试》这本资料为主,结合教材。基本上每一讲用2~3课时,第一课时,知识点、考点复习,第二课时,典型例题、习题讲解。这一阶段的训练以通法通性题为主,课外训练以选取和填空为主要训练方向,力争解决学生在选取和填空的速度与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对偏题、怪题进行大胆删减,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提升重点知识综合潜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常用技巧、思想方法进行性针对性地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潜力与应试技巧,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主要对“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导数及其应用”六大板块进行复习,尤其应重点放在“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向量法)、导数及其应用”。这是我校学生重点得分点,一般来说,试题这部分考查比较平和,要求大多数考生能过关。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法、换元法”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潜力。

第三轮复习综合模拟训练考试应对潜力

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应试功能,做必须量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取性和灵活性。2、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3、检验知识网络的生成过程。4、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

这一轮复习以模拟试卷为主,必须要注意试卷的仿真性,以安徽地区的试题为主要选取,把握好试卷的难度和梯度,掌握好考试时间的分配,包括答题卡的涂填,考试用具的要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的几点复习体会:

1、重视对选取题、填空题的训练

选取题和填空题是整份试卷的基础,这部分试题得分高低,直接决定了整套试卷的基础分,它占了近50%的分数,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部分的训练中,以又快又对地找出答案为目的,教会学生用数形结合、特殊值法、排除法等技巧找答案,节省时间,切忌“小题大做”。对艺体类考生的文化课辅导,更应以此为主攻方向。从今年的高考实际看,选取填空题难度不大,得满分的不少。所以,奠定了今年数学试题得分较好的基础。

2、加强解答题前三题的训练

前三题分别以重点考查“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题目难度以中等为主。针对我校学生主体构成是中等学生的特点,重点在前三题上加强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要求学生得到全分,其中立体几何应以向量法求解为主,虽然解题相对花时间多一些,但是方法简单,学生易掌握,能得分。

3、后三题加强计算的训练

解答题的后三题是拉开区分度的三题,以“数列、导数、圆锥曲线”为主,考查学生的综合潜力,包括计算潜力,尤其在数列和圆锥曲线的题中,计算量相比较较大,往往花费考生超多的时间,却不必须得分。所以,学生一般比较怕做这部分的题目。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放下,复习突破方法,首先重视第一问的解决,那里要求学生务必计算准确,能够适当放慢速度,仔细检查。然后进行第二问的计算训练,这部分训练时,不贪多,做一题是一题,直至学生算出准确答案为止。老师能够给出最后答案,但不要帮忙学生进行运算。从高考的实际效果看,基本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基本上把能得到的分数做到尽量得到。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引言: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指生命个体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有专家说过: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心理断乳期”。这个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容易出现认识的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不够稳定,容易出现自控力差、逆反、敌对等心理。因此,中学阶段必然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如果青少年自我处理不好,再加上其他外界因素,很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为父母者,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避免心理疾患,做一个健康、自信、阳光的青少年。

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以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高中三个年级九个班的467人为调查对象,覆盖面广。

调查工具:

此次问卷调查使用的量表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综合测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综合测量表》共包括八个项目六十道测试题,分别从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等多个维度来对高中生进行测量。上两表适用高中学生,本测验对于教师和家长正确地了解和指导孩子,以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研究都非常有价值。 测量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原始资料收集,选择班级在自习课上用约四十分钟完成,问卷及量表有统一指导与和解释,并避开了考试前后及紧张上课时间,以确保被调查者尽可能在正常心理状态下完成答卷,答卷不记名,以打消学生顾虑,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测试结束后将每名学生答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来统计出各项分值,统计时运用了电子表格如下函数:条件函数(IF),求和函数(SUM),平均函数(AVERAGE),计数函数(COUNTIF)。各下发问卷467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62份和466份,接近理想的高校样本数。本次调查精心设计选用健康量表,选择恰当调查对象,安排恰当时机发放,认真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填写,之后,课题研究组成员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地统计与分析,调查方法科学严谨,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健康自信、开朗乐观的,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如下面统计分析表所示:

由表可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情况。

表一反映:

①强迫症状。强迫症状反映受检查者,做作业反复检查,总爱洗手,反复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担心自己的衣服穿得是否整齐,总担心考试考不好等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95人占总人数40.26%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61人占总人数13.20%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3人占总人数0.65%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有3人占总人数0.65%的学生存在严重症状。

②偏执。偏执是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别人占自己的便宜,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适当,对多数人不信任,别人与自己做对等心理问题。调查发现有103人占总人数22.29%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29人占总人数6.28%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11人占总人数2.38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严重症状者无。

③敌对。敌对反映受试者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经常与人争论,容易激动,有摔东西的冲动等等。敌对是由心理健康量表的第19、21、25、50、52、58项组成。调查显示,有95人占总人数20.56%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27人占总人数5.84%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3人占总人数0.65%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严重症状无。

④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反映受试者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和异性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等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是由该量表的第4、17、18、45、51、59项组成。调查发现有170人占总人数36.8%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54人占总人数11.69%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11人占总人数2.38%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严重症状者无。

⑤抑郁。抑郁反映受试者感到苦闷,感到前途无希望,经常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等。抑郁是由该量表的第5、13、14、16、44、57项组成。调查显示有138人占总人数29.87%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58人占总人数10.39%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10人占总人数2.16%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严重症状者无。

⑥焦虑。焦虑反映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定。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总觉得心里有事等。焦虑是由该量表的第6、15、34、43、46、56项组成。调查显示有186人占总人数40.26%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63人占总人数13.64%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15人占总人数3.25%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有2人占总人数0.43%的学生存在严重症状。

⑦学习压力感。学习压力感反映受试者感到学习负担重,上课怕老师提间,害怕考试,讨厌做作业,不喜欢考试等。学习压力感由该量表的第31、33、36、38、40、55项组成。调查显示有162人占总人数35.06%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56人占总人数12.12%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17人占总人数3.68%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有1人占总人数0.22%的学生存在严重症状。

⑧适应不良。适应不良反映受试者对学校生活不适应,看不惯社会风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是由该量表的第1、8、9、29、39、41项组成。调查显示有184人占总人数39.83%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56人占总人数12.12%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4人占总人数0.87%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严重症状者无。

⑨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反映受试者情绪忽好忽坏,情绪忽高忽低,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教师、同学、家长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等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是由该量表的第2、7、27、32、35与53项组成。调查显示有186人占总人数40.26%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73人占总人数15.80%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有10人占总人数2.16%的学生存在较重症状,严重症状者无。

问卷调查一: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MSSMHS)统计结果

⑩心理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分量表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或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好自己难过,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不服气等心理问题。心理不平衡分量表由该量表的第28、30、37、42、54与60项组成调查显示有129人占总人数27.92% 的学生存在轻度症状,有21人占总人数4.55%的学生存在中等症状,较重症状和严重症状者无。

分析与结论

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一般,其中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敏感与紧张等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各项,需要在这些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疏导。

高考、对学业成绩的评价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巨大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与成绩、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深刻而持久,若不能及时疏通解决,就会使他们视学习为畏途,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不良影响。表二调查结果中有289人占总人数62%的学生认为自己步入中学后最大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高中生中大部分人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来自学习,高中课业负担本就繁重,来自各方面的警示压力又在反复告诉他们:高考是个独木桥,过去了就是一片光明,过不去就掉入万丈深渊,再加上走马灯似的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风云变幻的排名榜,使学生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负荷。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从而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思想压力大、焦虑、不自信、讨厌考试、抑郁悲观、对前途的渺茫感。他们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严重的以致逃学、出走都与此不无关系。

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需予以指导与帮助。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深刻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的孩子,他的人际关系往往很和谐,而当人际关系和谐时学生的情绪心态各方面亦会得到促进,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当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时,会对他(她)的学习生活造成困扰,很难安心投入。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国内外学校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去关注,去加以重视。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家长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但少有家长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不听话,不学好等,现在应积极扭转这种错误认识,真正地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他们沟通交流,疏通思想症结,对症下药,对那些已有较明显症状的的学生更应该关心呵护,积极进行干预调适,让每一位青少年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健康、自信、阳光地度过高中时光,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这,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量表的来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来源自王极盛教授(1997)撰写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可以用作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28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150-06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libraries will hav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alent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ies when university libraries have more databases,acquisition expenses for document resources are higher,have more staffs and per-student documents are higher.Therefore,policies must be made to motivate universities to increase input in libraries with the purpose of advancing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of our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resource allo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correlation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与师资和教学设备并称为高校三大支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大学评估中,教学文献、科学文献、检索文献、手册、科技期刊储备数、使用文献的人员比例、图书馆的座位数都列为了评估内容[1]。在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图书量是教学条件与利用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之一。19世纪70年代,哈佛校长艾略特就把图书馆比喻为“大学的心脏”,在美国人看来,在培养人才和做出科研成果上,图书馆所起的作用不亚于教授[2]。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见和突出的,曾经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不只在学校,还在学校之外的许多场所,第一是图书馆[3]。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影响下,把北大图书馆当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收藏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具有现实社会政治意义的图书,他本人和等人认真阅读图书馆所藏的马克思主义书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显而易见,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其中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水平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图书馆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有助于发挥图书馆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具用非常现实的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主要从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高校图书馆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李玉兰等人认为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中主要提供空间服务支持、学科服务支持、个性化服务支持和虚拟社区服务支持[4]。李宝梅[5]、何平[6]等人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大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张逸新等人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并建立了适合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工科高科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结构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适合各读者层面的文献资源建设配置的规律[7]。

1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有学者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呼吁高校图书馆评价要与图书馆对高校教育结果的影响联系起来[8]。Lang G(1996)认为对图书馆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财务预算和馆藏数量等方面,而应尝试测量图书馆对大学生教育结果的影响[9]。

早期国外的研究从投入――产出的理论框架考察图书馆资源与学生学业之间的关系,如Nichols R C(1964)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数量(以学生人均图书量为测量指标)、图书馆规模大小与学生的GRE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关系[10]。Astin A W(1968)测量了高校图书馆书籍总量、生均图书量与学生的GRE成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学生个人特征,结果证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与学生的教育结果之间存在较弱的正向关系[11]。Rock D A(1970)等人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12]。

后来的学者更多的是从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学业水平以及学生受教育结果进行了研究。如Hiscock JE(1986)在《对于图书馆的利用是否有利于学业成绩》一文中提出,学术图书馆要通过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其受教育结果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13]。Whitmire E(2002)使用《大学学生就读经历问卷调查》(CSEQ)[14]方法及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统计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和其受教育成果产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正向关系[15]。

Haruki Nagata等(2003)考察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利用与他们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与其利用图书馆获得的益处之间、其利用图书馆获得的益处与学习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得出图书馆对其有贡献的结论,将Whitmire E的研究又向前是推进一步[16]。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学者Shun Han Rebekah Wongt和TDWebb,通过统计8 701名毕业生在2007-2009两年间借阅纸质图书和音视频资源的借阅数据,考察了他们图书馆利用与其平均绩点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借阅率与平均绩点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系[17]。

1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认为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定性分析高校图书馆对人才的培养影响;国外一些学者从微观的角度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图书馆资源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选用图书馆资源评价指标较少,而更多的学者是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最终学位水平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利用对本科生教育结果的影响。现如今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资源配置(多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定性研究尚未来见到报道,本研究以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名100强的65所大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图书馆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从定性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为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实证依据,从而为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2 测度指标、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测度指标

211 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

本文参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意见修改稿),综合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选择馆藏总量(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生均文献量(纸质)、馆舍面积、数据库、职工总数、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7个指标作为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

212 人才培养质量指标

人才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依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权威性和可靠性等原则,选择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武书连大学排名中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独立变量,人才培养总得分来自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之和。

本文中的所有测度指标和参照标准,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221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变量关系强弱程度和方向的统计量[18]。本文使用相关分析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22 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通过试验和观测来寻找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于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18]。本文使用一元回归来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与图书馆资源配置单一指标间函数关系,使用多元回归来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与图书馆资源配置多指标间的函数关系。

23 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的说明,本文选取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名100强中的65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65所大学的数据来源主要从以下方面收集。一是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主要来自65所大学图书馆主页的基本概况,各大学主页公布的在校生人数,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委员会网站公布的2013年高校图书馆基本数据[19]。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来自2014年武书连大学排名中的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人才培养总得分来自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之和。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测度指标间相关系数分析

本文运用SPSS160对7项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与3项人才培养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在10项指标的两两相关中,大部分在001水平表现出显著正相关。7项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与3项人才培养指标之间,在001水平全部表现出了明显的正相关性,数据库与人才培养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最大(研究生培养得分为0756、本科生培养得分为0763、人才培养总得分0769),其次是文献资源建设费与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研究生培养0753、本科生培养0714、人才培养总得分0752),其他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与人才培养的3个指标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大学图书馆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提供着重要的知识信息保障作用。

在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生科培养得分之间,相关系数在001水平高达0931,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说明本科生培养质量高的大学,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高。

在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中,大多表现出高度相关,符合两两间的逻辑关系。如馆藏总量与文献资源购置费、生均文献量、馆舍面积、数据库和职工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01水平分别为0592、0584、056、0508、0694和0598,数据库与文献资源购置费、馆舍面积与职工总数在001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84和0594。但馆舍面积与生均文献量、数据库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生均文献量与职工人数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32 一元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分析表明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呈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一步建立回归方程来表明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函数具体形式,以一元回归方程来考察两者单一指标间的函数关系,运用SPSS160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以研究生培养得分为因变量的1~7方程中,研究生培养得分指标与馆藏总量(0060)、文献资源购置费(0012)、生均文献量(0159)、数据库(0081)、职工总数(0121)和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指标(0382)的系数通过了001的高水平显著检验,数据库的决定系数R2最高,可以解释研究生培养得分的572%,其次是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决定系数R2,可以解释研究生培养得分的563%。在以本科生培养得分为因变量的8~14方程中,本科生培养得分指标与馆藏总量(0028)、文献资源购置费(0005)、生均文献量(0059)、数据库(0034)、职工总数(0058)和硕士学历以上人数指标(0156)的系数也都通过了001的高水平显著检验,其中数据库的决定系数R2最高,可以解释本科生培养得分的582%,其次是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决定系数R2,可以解释本科生培养得分的509%。由于馆舍面积指标的数值与人才培养指标的数值差距太大造成的,本文中对馆舍面积指标的数值取自然对数进行一元回归,在001水平与人才培养指标表现出显著性,但决定系数很低(研究生培养得分102%和本科生培养得分135%),说明馆舍面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如上述其他几个指标影响大。

33 多元回归分析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很多,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仅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上述一元回归的结果已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考察图书馆资源配置的多个指标共同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如表4~6所示。

从表4以研究生培养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来看,数据库(0043),文献资源购置费(0006)2个指标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1高显著水平的检验,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0133)指标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3个指标的联合解释量达到了722%,其中数据库指标的解释量最大为572%,说明电子资源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生对电子资源的依赖性更强;在图书馆资源配置指标中,数据库、文献资源购置费和硕士学历以上人数3个指标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表5以本科生培养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来看,数据库(0020)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1高显著水平的检验,文献资源购置费(0002)和职工总数(0019)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馆藏总量(0008)在01水平产生了显著,4个指标的联合解释量达到了748%,其中数据库指标的解释量最大,为584%,说明电子资源对本科生的培养也起着重要影响。在图书馆资源配置中,上述4个指标在对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表6以人才培养总得分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数据库(0061)、文献资源购置费(0007)、职工总数(0081)3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均通过001的显著水平检验,生均文献量(0073)指标回归系数也在005的水平上表现为显著,4个指标的联合解释量为762%,其中数据库指标的解释量最大,为592%,上述4个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显著的正效应,投入得越多,人才培养质量越高。

从以上多元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对研究生培养或是本科生培养,数据库和文献资源购置费都有着较大的解释量,说明这2项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馆藏总量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效应,但影响甚微,而对研究生培养没有产生明显的显著效应。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需要知识服务能力强的馆员,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指标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说明这一点;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而言,职工人数指标则对其培养质量产生了显著效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不同需求,应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服务,文献[7]的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4 结束语

本文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1)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增加图书馆资源投入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图书馆资源的共同作用大于单个指标的作用,数据库,文献资源购置费、职工总数和生均文献量4项指标与人才培养质量(总得分)呈现高度相关性,对人才培养质量总得分的联合解释量达到了0762,解释力很强,其中数据库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最大。因此,数据库资源越多,文献资源购置费越多、职工人数越多、生均文献量越大,图书馆对人才培养质量贡献也就越大。研究结果证明了图书馆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在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指标中,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购置费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据库指标表现得更加明显,人才培养总得分、研究生培养得分和本科生培养得分的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的结果已证明了这一点。说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加大数据库配置的数量,文献信息购置费要有充分的保障。

(3)馆藏总量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太明显。在图书馆资源多指标的共同作用下,馆藏总量仅在01水平与本科生培养得分表现显著,与研究生培养得分和人才培养总得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说明馆藏总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不太明显;生均文献量在005水平上与人才培养总得分表现出显著相关, 而与研究生和本科生得分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关系,研究结论与Nichols R C(1964)[10]、Astin A W(1968)[11]、Rock D A(1970)[12]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于萍在研究高校科研得分与图书馆馆藏总量之间的关系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馆藏量的弹性系数最小,对科学研究得分影响力最小,说明图书馆馆藏总量已经很充足,不需要再加大投资[20]。

(4)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有所差别。上述表明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购置费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效应,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其他指标上有所区别。如馆藏总量虽然仅在01水平与本科生培养得分表现显著,但与研究生培养得分没有表现出一点显著,说明研究生更需要专业的图书,图书馆的图书规模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没有太大影响;而本科生阅读的范围比较大,需要阅读更多的图书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图书馆馆藏规模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有所影响的。本科生需要比较多的员工来为他们取得学业成就提供服务,因此在多元回归时职工人数指标产生了显著效应;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需要知识服务能力强的馆员,硕士学历以上职工人数指标的回归系数在005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说明这一点。于萍也认为图书馆职工人数的弹性系数较大,加大对职工的投入会对科学研究得分有较大的影响,应招聘高学历和高素质的馆员[20]。因此,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需求的不同, 应分别配置不同的资源比例。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图书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本文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希望所得出的结论能为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实证依据。高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发挥图书馆的人才培养职能,提升其在大学中的地位。同时还希望有学者结合我国对人才培养的特点,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加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凡.一流水平大学,必须有一流大学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5):59-60.

[2]黄嘉惠.新中国高校图书馆文化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周进良.蔡元培与图书馆――兼论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5,(4):115-117.

[4]李玉兰,吕俊杰,彭晓东.图书馆在大学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18-119.

[5]李宝梅.论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93.

[6]何平.从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看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31-34.

[7]张逸新,徐挺,吴信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理论模型[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625-629,632.

[8]吴英梅.国外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5):11-14.

[9]Lane G.Assessing the undergraduates use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66,27(4):277-282.

[10]Nichols R C.Effects of various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on student aptitude test scor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64,55(1):45-54.

[11]Astin A W.Undergraduate achievement and institutional“excellence”[J].Science,1968,161(3842):661-668.

[12]Rock D A,Centra J A,Linn R L.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70,7(1):109-121.

[13]Hiscock J E.Does library usage affect academic performance?[J].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1986,17(4):207-214.

[14]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EB/OL].http:∥cseq.Iub.edu/pdf/cseqwhole.pdf,2014-11-06.

[15]Whitmire E.Academic library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undergraduates library use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2,24(2):107-128.

[16]Haruki Nagata,Akira Toda,Pivi Kytmki.Students patterns of library use and their learning outcomes[EB/OL].http:∥eblip4.unc.edu/papers/Nagata.pdf,2014-11-06.

[17]Wong Shun Han Rebekah and TDWebb.Uncoveringmeaningful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and library material usage[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11,72(4):361-370.

[18]卢纹岱.SPSS for Winows统计分析(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67,477.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17个世居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演进

本文为了分析简单起见,我们以下仅分析小学、初中、高中(包括中专)、大学(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4种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来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演进。

(一)小学

由表一可知。17个世居民族从1990年开始,其接受小学程度教育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而在1982年接受小学程度教育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低的原因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的比例很大。最高的是瑶族占到了71.82%,最低的是毛南族也占到14.55%,这说明1982年少数民族教育非常落后,很多人都没有接受教育。

(二)初中

通过对表二和表三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和接受初中教育程度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都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增长的速度较快。这说明从1982年“三普”后,贵州省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年限在不断增加,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高中(中专)

通过对表四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高中教育程度人数是不断增长的而且从1990―2010年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同时通过对表五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高中教育程度所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也在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但是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小,只有壮族、羌族、满族这三个民族是超过10%的,这说明贵州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科学文化素质依然比较低。

(四)大学(大专、研究生)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高等教育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保障。通过表六17个世居民族大学程度人数变化的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17个世居民族大学人数不断增长。这说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的发展。而且苗族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148597人。但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滞后性。由表七可知,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82.09%的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的大学教育程度人数在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在4%―7%之间。虽然壮族、满族、羌族蒙古族的比例达到了10%以上,满族达到24.77%,但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总体上仍然十分落后。这将严重制约贵州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贵州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演进所带来的影响

(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指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的55.95%,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是低下,经济发展就越落后。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随着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2011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56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比全省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水平15.0%,高2.2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7.4%,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5.85亿元,比上年增长56.9%,比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2个百分点,财政总量大幅提高。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0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7%,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0.7∶35.0∶44.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提高了1.7个百分点,工业增幅最大,第一产业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对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缓解人口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妇女生育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而人口生育率又直接受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说来,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则生育率愈低;反之,生育率则愈高。凡经济发达、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妇女生育率较低,人口增长率则相应降低;凡经济落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妇女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率相应偏高。由此可见,文化程度与生育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从表八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同时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788025人,下降2.24%。这说明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

(三)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科学素质提高就会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我们从表十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85.29%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63.7%;第二产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5.37%上升到2008年的8.16%,有了小幅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9.35%上升到2008年的28.75%,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已经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三、结语

高中数学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图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图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