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灾害论文

气象灾害论文

气象灾害论文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1篇

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其中,逻辑结构表示软件的整体结构;物理结构表示软件部署时的总体结构。网站设计采用Web四层结构,自顶部向下依次为表示层、逻辑层、数据持久化层和数据库层。上述各个层级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①表示层。表示层是指网站用户和管理员在浏览器中能看到的所有页面,包括网站所有的页面展示部分,且与逻辑层分离,这有利于网站的制作、维护和扩展。②逻辑层。逻辑层包括用户和管理员的业务逻辑,定义了业务流程和用户交互的过程。单独划分逻辑层有利于重新定义网站和升级业务逻辑,且不会影响其他层次。③数据持久化层。数据持久化层负责所有信息集和信息项的数据持久化操作和增删改查,可接受其他模块的调用和逻辑组织,并具有执行相应的持久化功能。④数据库层。数据库层负责管理系统中的oracle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库。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采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四层用户/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用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化层和数据层。用户显示层可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定位应用服务;业务逻辑层位于显示层与数据持久化层之间,是专门为实现气象局提供明确的业务逻辑的层次,该层次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主要负责业务逻辑的封装,并分离用户表示层与数据库持久化代码;数据持久化层可确保用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主要功能是执行用户数据的持久化工作,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用户应用的程序,并提供固定的持久化接口;数据层是上述模式中最底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晋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公共服务系统四层结构具有以下4个特点:①任何系统都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对于环境和应用条件经常变动的情况,只要对应用层实施相应的改变,就能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②增强了气象对象的重复可用性。气象对象是指封装了企业逻辑程序代码、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对象。③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这种可重用的组件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发商接受。④该系统的四层模式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延展性,可集中管理服务,并将服务统一于用户端。网站在web设计四层结构中各个模块的部署位置。其中,包括1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应用服务器和1台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用于部署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MySql和oracle;1台应用服务器分别部署管理员功能模块和普通用户模块;流媒体服务器可播放视频天气预报。Web四层结构中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化层均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层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分离的方式可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还能提高网站的性能。此外,采用2台应用服务器分离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有助于提高网站的整体性能。

2关键技术

该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有以下6种:①信息中插入图片。采用FCKEditor中的html编辑器,在信息中插入图片后可直接看到效果,从而简化了图片信息的录入过程。②系统安全性。建立了严格的用户校验机制,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实现了对后台管理系统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建立了日志管理机制,可记录系统的登录、退出、编辑和删除等行为。③并发访问。选择了性能较好的Web服务器tomcat,并采用静态页面等方式减少并发访问时数据库连接对资源的消耗。在信息时,可生成静态页面,用户访问时直接读取静态页面,无需从数据库中动态读取数据,大大减少了数据库的连接次数,解决了并发访问时数据库连接耗尽的问题。④气象站与地理信息的结合。选择了WebGIS提供的MapABC,可将气象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结合,并展示于互联网中,使相关用户能自主获得更多的气象信息,且具有良好的并发性。⑤气象探测信息的互联网展示通过统一的编程接口发出,整合了零散的气象探测信息,且能够有效地在互联网上展示,使相关用户能够在气象产品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进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活动和广大科研机构提供了更有效的信息展示方式。⑥在流媒体气象视频展示中,采用了视频压缩技术和多种流媒体服务方式,可向相关用户展示立体的图像和音频信息。

3安全防范措施

3.1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

在业务内网的数据收发过程中,需要在数据收发、身份识别和网络系统等方面具备特别的保护措施,具体可以采用以下4种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①全套接层协议(SSL)是在Internet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保证私密性的安全协议,它能使用户与服务器应用之间的通信不被攻击者窃听,并始终对服务器和用户进行认证。因此,采用SSL协议可有效加密和认证网络服务。②采用SSH协议实现Internet的加密访问。③后台数据文件的安全是该系统最为关键的部分。因此,应采用信息加密工具PGPi实现窗口信息加密、签名文件加密、传统档案加密、文件和磁盘的安全清除等功能。④应独立为系统安装硬件身份识别工具,可保证与第三方CA认证机构单位认证和数字签名系统的良好连接,以确保终端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3.2病毒和恶意代码的防范措施

应安装先进的病毒防治软件。晋城市气象局从2008年起,购买了正版的卡巴斯基杀毒软件,并实现了业务内网病毒库的自动更新,实施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否有病毒存在,从而阻止了计算机病毒的进入。杀毒软件可识别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征,并提出处理策略,比如删除可疑病毒、恶意代码和恢复文件。

3.3黑客的防范措施

黑客的防范措施由以下3部分组成:①安全检测网络、系统、数据库和前台应用程序;②对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前台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漏洞修补服务;③全天候实时扫描和监控入侵行为。

3.4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近年来,晋城市气象局为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新增了5套应用服务系统,根据这些系统的运行状况,任何应用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出现整体或部分的异常情况。因此,系统软、硬件的备份和恢复是十分关键的。晋城市气象实施了不同的备份和恢复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快地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和系统信息。备份不仅在硬件故障或人为失误时可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在入侵者非法访问或对网络攻击时起到保护作用。根据系统中不同信息的安全需求,采用的备份机制为场地内高速度、大容量、全自动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场地外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系统设备的备份和恢复。为了备份该系统,采用了2套完全相同的服务器备份数据。如果系统出现异常,则启动另一台备份服务器即可。

4结束语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气象;气象灾害;气象服务

Abstract: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need of city development, analyz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ity and city 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demand, put forward to the city meteorologicaldisaste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emergency services, and as the core of the city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constructionframe.

Key words: city weathe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P41

一、城市气象灾害的特点

城市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暴风雪、内涝、高温、寒潮、冻雨、冰雹、大雾、雷电等十余种。

2.突发性强。暴雨、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但所造成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3.危害性大。2007年3月4日东北地区的暴风雪天气,造成了几十个城市交通和供暖系统瘫痪。

4.影响范围广。2008年春节期间影响我国南方的冻雨天气,造成了几个省几百个城市供电系统瘫痪。

5.持续时间长。2009年6月下旬持续一周的强高温天气造成北方多个城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城市用电、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6.发生频率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象灾害频发,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二、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气象灾害对城市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暴雨(雪)、高温、大雾、雷电、大风、低温等气象灾害对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很多城市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城市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主要有5个方面:

1.决策类需求。当出现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时,需要城市指挥机关及时作出正确的气象灾害防御决策。

2.生产生活类需求。需要气象部门提前做好暴雨、高温、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当灾害来临时,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气象灾害。

3.社会保障类需求。需要针对气象灾害的特点,加强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4.教育宣传类需求。需要向城市各类人群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宣传雷电安全防御常识等。

5.应急保障类需求。一旦出现气象灾害,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按照气象灾害防御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框架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重点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应急减灾等核心问题。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建立起基本满足业务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集约开放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建立由高空探测站、地面观测站、加密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移动雷达、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等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建立由生态观测、洪涝监测、能见度监测、雷电监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组成的专业气象观测网。构成全市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与专业气象观测网相结合,高时空、高密度、立体化的实时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电、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综合预报方法,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综合应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系统等各种探测资料,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释用,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精细化预报系统、警报系统,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3.气象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系统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气象信息传输、数据管理和应用共享能力,以适应综合大气监测系统信息的快速传输、收集、集中处理技术需求,满足天气预报制作与气象服务要求。加快对现有信息网络系统的升级改造,利用宽带网、GPRS等传输手段,提高探测信息的传输能力,提高监测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利用先进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信息海量存储系统,建立实时资料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库、气象灾害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各种探测资料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并方便异地实时使用。

4.气象信息与服务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与服务系统,通过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通过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通过非气象部门(如公交公司、出租运营公司等)电子显示屏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对灾害性天气系统移向、移速、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等,实时、滚动式预报警报产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平台,开发气象预警信息自动分发软件和自动语音系统,实现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自动分发,使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送到公众和用户手中。

5.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建立气象应急服务专业队伍,配备专用车辆和移动式气象探测设备,如气象应急指挥车、移动气象台等,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现场分析、救灾指挥作业系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训练,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气象应急服务车辆和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力军作用,实时提供受灾现场的各类气象信息,为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王克付,程文杰,王胜.现代城市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内涵的初步探讨.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2008:211.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in-depth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Binzhou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nd needs,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spective.

Keywords: emergency managem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经济损失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及时、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可以明显降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已呈常态化趋势[1],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滨州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主战场,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政策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现代的应急管理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始引起政府管理者的极大关注[3],比如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核泄漏事件;印度博帕尔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等,应急管理已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有着许多成功经验。美国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以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反应快速为特征。

目前,我国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4]。如何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需求。在国内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研究方面[2,5-14],王家义对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危机预警和危机处理并举,对完善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薛根元等以 0414 号台风“云娜”为例,提出了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产略与策略;张庆阳对国外气象灾害的应急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张蕾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气象预案应以预警信号为主线,并使之贯穿于防灾减灾全过程的主张。以上研究对我们开展滨州市气象灾害分析及提出具体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滨州市气象应急管理体制

1、建成科学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滨州市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重要工作进行调度、检查、督导和考核。2012年滨州市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各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应规划及应急预案。各县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全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超过80%。目前,滨州市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局面。

2、建成协调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机构

我局建立和完善了气象服务应急组织机构,将全市气象部门作为一个应急保障集体进行统一指挥和组织实施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明确了应急期间的处置流程和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及24小时值守班要求,并由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应急专家服务小组。同时及时组织和实施人影防灾减灾、保障气象通讯畅通、供电以及后勤服务保障等应急工作落实到人,使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3、建成布局合理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006 年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任务,在全市乡镇、办事处以及沿海区域的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站87个,与原有的7个部级自动气象站组成了有效的气象灾害天气监测网络。每年对探测感应元器件进行标校,投入30余万元用于自动气象站应急配件备份,使应急配件储备保持在现有运行设备的30%,保障了全市自动气象站的常年24小时不间断运行。2008年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的应急移动气象台,可以随时对灾害现场进行实时气象要素监测、现场预报服务会商和决策服务保障,以及气象信息传输等。

4、建成全面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在气象灾害影响前或影响期间,气象部门及时向社会公众免费预警信息,尽力扩大应急信息的受众面。2007年开始建立乡镇级气象协管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到气象预警信息的进村入户。2006年开始自筹资金建立市、县两级气象决策短信平台,在第一时间内,将应急信息能免费发送给市、县、乡、村级和中小学校长,受众人数达5000余人。2012年8月10日,召开了滨州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2012年共制作决策信息191次,覆盖人口达900余万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1、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气象部门还没有专门化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组织机构,具体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构挂靠在办公室,人员多为兼职,力量严重不足,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气象应急响应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上还缺乏有机衔接,对气象灾害预报及对有关地方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度分析和针对性。

2、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完善

综合性的气象灾害越来越普遍,增强专项预案的综合协调性,己经成为当务之急。某些预案在气象灾害中启动滞后或无法达到效果;一些预案虽然启动及时,但没有实际操作效果,预案无法真正落实;预案制定后,很多没有经过演练;处置单位之间的预案缺乏有机衔接,应急联动响应还不到位,应急预案宣传演练不够,特别缺乏各单位之间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3、应急信息的手段还需完善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段不完善,在暴雨、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广大农村地区及偏远山区依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缺乏应急卫星通信、短波电台等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公共网络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段,预警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到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

4、公众气象灾害防范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工作投入不足,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减灾避险意识不强,缺乏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常识。城乡基层社区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不够,社会救助力量不足,在灾害初始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风险意识不足。

5、缺乏统一的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平台

统一的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气象部门与农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四、工作对策

1、建立科学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组织原则,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建立起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形成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合力。

2、建设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建设和完善气象部门面向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在灾害发生前,至少有一种有效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送到受影响地区的领导和群众手中,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采取宣传周、开播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文化站、文化广场大屏幕以及宣传栏等,开展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宣传活动,突出做好中小学生应急科普宣传工作。

4、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防御预案和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预案,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应对气象灾害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应对内容。随着“黄蓝”两区的开发建设,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丽娟,贾化川,杨学敏,等.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J].科技资讯,2011(30):146-148.

[2]肖清华,王孝卿,李树军,等.潍坊市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山东气象,2011(2):53-55.

[4]佚名.美德日三国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官昌贵[Z]

[3]谈媛,缪旭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现气象应急“常态化”——201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11(4):56-59.

[5]姜月清.南宁市气象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0):184-185.

[6]佚名.基于复杂科学理论的武汉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_赵伟[Z].2010

[7]罗文芳,刘贵玲.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的探讨与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2):77-80.

[8]张建荣.江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9]黄雁飞.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唐丽娟.苏州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1]刘晓艳.郑州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

[12]袁琳.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指数,风险分析

 

0引言

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李世奎等【1】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进行了风险估算。朱自玺等[5]、王素艳[6]研究了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论文服务。【7,8,9,10】

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陕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总体而言,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较少【11】。刘璐【12】、李美荣【13】等人分别应用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风险灾损模式分析了苹果开花期冻害在陕西省苹果产区发生的时间、空间风险分布。在风险评估方法中,主要用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但由于气象要素(或其相对值,如降水负距平)受前期天气气候影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为847.4万亩和805.2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连阴雨对苹果着色及采收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在定义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气象灾害指数方法来进行连阴雨风险分析,计算了陕西果区各地苹果着色期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据此将苹果产区连阴雨发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结果表明,有13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中度,有8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自陕西省气象局档案馆。所用资料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陕北地区48个苹果生产县(区)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资料起始时间:合阳自1962年,耀县自1963年,靖边自1965年,佳县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吴堡、延川5县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陈仓自1973年,其余县区自1961年开始。

1.2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定义为:

(1)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连续3天以上的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无降水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轻。

2结果与分析

2.1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

用进行分析仅用到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日数和无降水日数,未使用降雨的具体数量,可减少各地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带来的差异。且该指数物理意义明晰,是运用多年气象资料进行计算的,具有稳定性。本文以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数值做为连阴雨风险分析数值来进行风险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论文服务。

2.2分级结果:

以≤0.3为轻度, 0.3<≤0.5为中度,>0.5为重度对各地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进行分级。有13个县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为中度,有8个县为重度,此分级结果即为风险分布(表1,图1)

表1 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及风险分布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子长

0.29

志丹

0.41

澄城

0.33

靖边

0.22

延长

0.36

合阳

0.31

定边

0.20

延安

0.34

韩城

0.31

神木

0.21

富县

0.44

蒲城

0.34

米脂

0.25

宜川

0.37

富平

0.36

绥德

0.24

洛川

0.40

扶风

0.47

吴堡

0.20

黄龙

0.47

乾县

0.42

府谷

0.19

宜君

0.49

礼泉

0.40

子洲

0.24

铜川

0.45

澄城

0.33

佳县

0.20

耀县

0.40

合阳

0.31

横山

0.19

旬邑

0.48

韩城

0.31

榆林

0.19

长武

0.47

千阳

0.59

延川

0.28

彬县

0.44

凤翔

0.57

子长

0.29

志丹

0.41

岐山

0.54

靖边

0.22

延长

0.36

宝鸡县

0.54

定边

0.20

延安

0.34

宝鸡市

0.52

吴旗

0.49

永寿

0.47

甘泉

0.60

清涧

0.34

淳化

0.43

陇县

0.55

安塞

0.40

白水

0.36

麟游

气象灾害论文范文第5篇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