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范文第1篇

一、熟悉审计工作程序,理清写作思路

审计报告是审计之后的报告,审计在先,报告在后,审计活动与写作活动二者密不可分,构成了审计报告写作的两大环节。因此,审计报告的写作不只是个结构写法的问题,还要熟悉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其一,整理原始记录。审计工作非常复杂,千头万绪,工作底稿记录的是审计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始材料。审计材料庞杂零乱,如果不加整理分析,就无法从中发现问题,无法获得审计结果,无法写作审计报告。怎样对审计原始记录进行整理?一般情况下是对审计材料按一定尺度进行分类;或按时间先后对审计材料进行阶段性的划分;或按材料来源进行分类;或按问题性质进行分类。经过分门别类的梳理,庞杂零乱的审计材料方可变得井然有序,同时也为审计报告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鉴别审计材料。首先,鉴别审计材料的真伪。未经核对,就将失实失真的审计材料写进审计报告危害极大。一是会损害被审单位的声誉。材料失实,把合法经营说成违法经营,把遵纪守法说成违法乱纪,这会给被审单位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会损害审计机关声誉。以失实的审计材料写出的审计报告质量低劣,造成恶劣影响,这既影响审计人员的形象,更会损害审计机关的声誉。因此,写进审计报告的材料,特别是数据性的材料必须反复查证、核实,不可有丝毫的差错。其次,要鉴别审计材料的主次轻重。审计工作获取的审计材料十分繁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写进审计报告中,将审计报告变成堆砌材料的大杂烩。这就需要对获取的审计材料进行鉴别,鉴别哪些是能够支撑审计结论的主要材料,哪些是只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材料,哪些是与审计结论关系不大应该舍弃的材料。无论鉴别审计材料的真伪,还是鉴别审计材料的轻重,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其三,理清写作思路。审计报告需要如实反映整个审计活动的过程,需要准确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作出审计的结论,需要使用大量的证据材料来阐明审计问题,证明审计结论,需要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审计报告较之一般的应用文体在内容、结构上更为复杂,更要注意写作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关键是要做到“意在笔先”,动笔写作前先理清写作思路,对繁杂的审计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对审计问题逐一表述。如果不理清思路就动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审计报告势必乱麻一团,让人如坠云雾,不得要领。因此,动笔之前能否理清写作思路,就成为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十分关键的一环。理清写作思路需要斟酌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背景性材料应如何表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怎样展开,审计结论应怎样概括,审计的意见建议应如何提出;怎样才能突出审计的主要问题,用哪些审计材料、证据能够更有力地支撑审计结论,增强审计报告的说服力。此外还要考虑,整篇审计报告如何开头,如何收尾,主体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什么,分几个层次来写,每个层次如何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些问题想清楚后,拟出详细的写作提纲,把写作思路用文字框架固定下来。理清了写作思路,拟出了写作提纲,写作时方能做到成竹在胸,写起来才能顺顺当当。其四,草拟报告初稿。通过审计活动,搜集到各种原始材料、凭据,再对审计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分析,发现审计的问题,作出审计结论,理清写作思路,拟好写作提纲,然后便可草拟审计报告的初稿了。此阶段,关键是按一定的结构框架组织安排好材料,确定写作的基调,斟酌推敲恰当的表述方式、语气和措辞。

二、掌握政策法规,精通审计业务

审计的政策性很强,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审计报告的写作需要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被审对象有没有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单凭审计人员主观判定,而要在掌握充分事实证据的前提下,以政策法规为准绳对被审对象的行为事实进行考量判断。如果政策法规掌握不准,或理解适用上出现偏差,则不能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审计不仅政策性强,其专业性也很强。如果不精通审计、会计业务,在审计活动和审计报告写作中更是寸步难行。从审计的特性看,审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审计者与被审对象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当被审对象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的情况下,这种矛盾甚至具有对抗的性质。这种对抗性通常表现为被审对象为了自身利益,会采用做假账等各种手段,施放各种烟幕,极力掩盖违法违纪的真相,逃避审计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审计活动越深透,审计报告写作才会越有深度和力度。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会计的业务,练就一双过硬的“火眼金睛”,在与审计对象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三、客观公正,段首句明确观点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是独立进行的,他们处于客观公正的地位,不受被审对象的影响、左右。审计结论就如同法官判案,立场必须公正,评价必须客观。怎样做到公正客观?关键是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切忌先入为主,轻信盲从。审计当然是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为主,但也不能戴着有色镜进行审计,鸡蛋里找骨头,没有问题也非挑出问题来不可。要注意消除审计的偏见和成见,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值得肯定之处,即使是审计出来的问题,也要区分是明知故犯,有意造成,还是粗枝大叶,无意过失。审计结束,审计者需要对被审对象进行总结性的评价,作出审计的结论。审计的结论、评价的观点必须鲜明:被审对象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是违法还是违规,程度有多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主观有意还是无意过失,审计报告中必须明确表述,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为了做到观点鲜明,表述审计问题时最好先用首括句(每层开头的第一个概括性句子)进行概括,然后再用证据材料具体展开,加以证实。以审计“销售成本和利润计算的问题”为例,段首使用首括句的写法通常有四种情形:一是指出了审计涉及哪个方面的问题,如“关于销售成本和利润计算的问题”;二是指出了审计问题的特征,如“扩大销售成本,压低利润”;三是指出了造成审计问题的根源,如“内部控制不严,扩大销售成本”;四是揭示了审计问题的实质,如“有意扩大销售成本,压低利润,偷漏所得税”。第一种写法虽一目了然,但只是指出审计所涉及的问题,却未指出问题的性质,也看不出审计者对问题所持的态度。经济写作20第二种写法指出了审计对象违规行为的特征,较前一种写法进了一步,但仍偏重于就事论事,审计者对问题的态度仍不够明朗,掩盖了偷漏所得税这一问题的实质。第三种写法较第二种写法又进了一步,“内部控制不严”是因,“扩大销售成本”是果,不仅指出了违规行为的特征,而且还揭示了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这种写法虽触及到审计问题产生的根源,但审计者对问题的态度仍不够鲜明,仍掩盖了偷漏所得税这一问题的实质。第四种写法既抓住了审计问题的实质和症结,一语中的,又表明作者对审计问题的鲜明态度,大大增强了审计报告的深度和力度,有因有果有观点,体现了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审计报告对审计问题的反映,应尽可能采用第四种表述方法。

四、表述准确,把握分寸

审计活动完结后,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对象进行综合的评价,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这如同法官判案的“判词”,一旦作出就与被审对象的切身权益利害尤关。如属“违纪”则须受法纪处分;如属“违法”则要法办,将面临牢狱之灾了。因此,审计报告在表述审计问题、特别是表述审计结论时务必字斟句酌,准确恰切。此外,措辞分寸感的拿捏也很重要,要掌握好措辞用语的“火候”,所用措辞的轻重与审计问题性质的程度要相称相应,既不可表达不到位,不痛不痒,对违纪的单位、人员不能起到触动、惩戒的作用;也不能表达过火,措辞严厉偏激,甚至挖苦讥讽受审计单位、人员,引起其反感不满。只有表述准确,把握分寸,才能让人口服心服。

五、内容完整,格式规范

审计报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报告 改革 创新

1、篇幅冗长,有待瘦身。当前的审计报告动辄十几页甚至数十页,报告内容繁复庞杂、篇幅冗长、形式化结构过多,让使用报告的人不愿看、看不懂。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编写报告的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所限,归纳提炼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驾驭能力不足,导致内容繁杂,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报告冗长,生涩难懂。另一方面,是由于审计文书的版式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报告必须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与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描述,所包含的内容过多,自然显得“块头”过大。

2、格式多变,有待规范。在当前的各种类型的审计中,除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基本要素内容相对比较规范固定外,其余类型审计报告如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的报告格式不固定、内容不规范,自由发挥空间大,各地创新探索多。特别是政府投资审计报告,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经常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各地根据各地实际,自己做出规定,文书格式五花八门,而且经常变,年年出新模板,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内容方面也很不规范,如基本情况叙述有的过长,审计事项不完整,审计评价不准确、超范围,有的报告有审计评价,有的没有这一部分,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以往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和审计移送问题如何表述等等缺乏统一规定。

3、不易理解,有待去专业化。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往往忽略了报告使用者并不都是财经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审计报告中未能将一些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导致没有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基础的人员难以理解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含义。例如,在报告中用一些诸如“固定基金”、“上解资金”“XX科目”等专业术语,让没有财务基础的人员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外,审计报告还存在主次不分,审计事项描述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审计报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没有做到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所列问题的排序不符合基本逻辑,只是简单的堆砌、罗列问题。重要问题、宏观问题以及审计方案确定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未放在审计报告的显要位置并详细陈述。问题归类不明晰,未将所有问题按性质进行归集分类,没有在分类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概括,直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突出问题、共性问题,特别是有的报告堆砌大量的财务数据,让非专业的人一看就头晕,导致使用报告的人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报告的主要内容。

4、文书功能交叉,有待科学区分。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现场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要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正式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等业务文书。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是以审计机关名义向被审计单位征求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意见的文书;审计报告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结论;审计决定书是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的文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是对审计发现的涉嫌违纪违法需要移交纪检监察、司法机关以及有权处理的相关部门处理的专用文书。前三种文书中,都要求必须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及其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描述,导致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正式审计报告与审计决定书三种文书内容重复。现实情况中,很多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决定书时几乎就是将审计报告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及其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原文照搬,既浪费人力物力,又让被审计单位感觉混乱,审计报告与审计决定功能划分不明显,导致审计决定在实际工作中可有可无,两个文书都要求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期限内整改,一件事两次做出同样的决定,完全没有必要,于是,有的干脆以报告代替决定,一般不出审计决定,有的认为有处罚事项的才出审计决定。

5、评价建议不科学,有待提升质量。审计评价、建议是审计报告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审计人员应以事实、数据为依据,把审计取得的事实、数据放在宏观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问题的根源,客观地陈述相关事实。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审计报告评价习惯于套用一种模板,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做具体区分,审计评价死板单一,缺乏宏观性、整体性、准确性,不择要害胡乱评价一通,没有份量,自然没有什么价值,显得可有可无。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评价不好把握,有的地方干脆不要审计评价;有的审计报告评价用词不严谨,甚至出现了审计评价意见与审计发现的问题互相矛盾的情况,如审计报告中反映存在违纪违规问题,审计评价却是“能够较好的执行财经纪律”;有的审计建议不具体,过于原则和笼统,审计反映出的一些体制性、行业性、地域性问题,在作审计建议时,未能宏观把握,正确区分;有的审计建议没有事实依据做支撑,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影响了审计报告的使用价值。

1、要区分功能,各司其职。各种审计文书功能分工不明确,是审计报告改革的首要问题。审计报告犹如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作出的体检报告,审计决定书则是医生给病人开出的治疗处方,我们应该严格区分两者的功能,避免审计文书之间在内容重复、功能交叉错位,同时也可以减少编审工作量。对于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描述内容尽量做到全面,对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及处理处罚意见、引用

法律法规及审计建议等要素写实、写准、写全。对于审计报告,由于使用报告对象的广泛性,对被审计单位无硬性约束力,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只客观陈述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不提处理处罚意见,在引用法律法规时只引用条目,不必引用条目内容;而在审计决定书中,对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引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则要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执行审计决定的时间要求,告知其司法救济的途径。2、要统一格式,规范行文。当前,《国家审计准则》总体规定了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并对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内容作了一定的补充。然而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自由发挥的空间过大,同一种类型的审计会衍生多种不同版本的审计报告,让人感觉比较乱,也降低了审计报告的严肃性。规范审计报告格式应从细化审计报告内容着手,针对各种不同类别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逐一制定相对固定规范的审计报告格式,当前,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报告要尽快规范统一。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也应该在精简的基础上予以细化规范,建议尽快编撰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和法规引用工作指南,对审计中查出的发生频率较高的问题、定性、法规引用进行统一,既有利于审计人员操作、防范了审计风险,又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报告质量。

3、要增加板块,拓展功能。要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不仅要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当前某些部门单位存在年年审、年年犯的问题,审计建议年年提,年年得不到有效采纳,导致屡审屡犯现象突出。建议可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对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的描述,着重检查被审单位是否依照审计揭示的问题和建议切实完成整改,这样可以防止被审计单位对处理处罚意见敷衍应付,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大打折扣,能有效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对待审计建议,也有助于提高审计权威和审计公信力。又如审计部门由于职能、时间所限,经常会碰到无法完全揭露问题的情况,传统的审计报告未能将此纳入,可增加对此类信息、线索的说明,拓展审计报告的预警提示功能。

4、要提高质量,突出效能。一是要删繁就简,全面瘦身。审计报告要高度概括、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尽量控制篇幅,不要太过冗长;特别是审计报告建议只陈述问题事实,不提处理处罚意见;指出违反什么法律法规时只引用条目,不引用条目具体内容,二是要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尽量将专业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用词要准确规范、通俗易懂,少用太过专业化的术语,充分考虑报告使用者的阅读和理解。三要注重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归纳、整理、分析和提炼,切实找到被审计单位财经违法行为产生的症结,对审计报告中揭示的主要问题,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并通过专报等形式揭示和反映。这样既可以为审计报告减负,又可以提高审计质效,不用什么问题都在审计报告中反映,都依靠审计报告来解决。四要提高审计评价建议的质量。评价一定要全面准确恰当、有高度、有宏观性,做到画像准确,掷地有声,有份量,不偏不倚,不前后矛盾。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存在什么问题,就针对问题提建议,主要针对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要增强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特别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效能。

[1] 吴洪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存在问题及对策》,__省审计厅网站,2014.8.19

[2] 姚海峰,《浅谈如何提高基层审计报告质量》,__省审计厅网站,2013.12.19

审计报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弊;舞弊动因;防范舞弊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因财务舞弊而被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公司逐渐减少,但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却越来越隐蔽且日趋多样化。上市公司舞弊带来的社会后果非常严重,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产生了巨大的执业风险。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舞弊行为的动因、方式、手段,结合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对策。

二、舞弊的概念与方式

公司舞弊又称公司欺诈,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根据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关注点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侵占资产

主要包括:管理层或员工在购货时收取回扣;将个人费用在单位列支;盗取或挪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

2.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

通常表现为:

(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

(2)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

3.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

三、我国上市公司产生舞弊行为的动因

引发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压力因素、机会因素和自我合理化。

1.压力因素

压力是舞弊的行为动机,舞弊的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以及对资本的急切需求。

(1)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方面的动机是舞弊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从舞弊成本来分析。

在我国主要是指直接成本,就是舞弊被揭露的可能性以及揭露出来以后,舞弊主体所要面对的惩罚力度。一般而言,我国的舞弊成本是很低的:①财务舞弊被揭露的概率低。②舞弊事后处罚过轻,违规成本非常低廉。

(2)经营方面的动机。经营方面的动机是舞弊产生的主要因素。①增加每股盈余,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以便增发或配股,鼓励投资者。②公司出于筹集资金及纳税方面的考虑。在企业资金短缺、急于获取贷款时,为了应付金融机构的考察,一些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不得不编制一份“像样”一点的会计报告。公司为了达到少纳税的目的,也会通过会计报告做文章,调整会计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③管理当局为实现上级下达的目标和任务并获得绩效奖金,面临完成财务计划的压力。④公司面临着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降及收益的突然减少,为掩盖面临的财务困难而舞弊。

2.机会因素

机会是企业进行舞弊而又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

(1)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

(2)疏松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规模较大的公司意义重大。如果管理当局垄断权力,董事会或董事会成员缺乏独立性:缺乏审计委员会的有效监督;对重要控制缺乏适当的监控等都可能成为舞弊发生的隐患。

(3)外在监督不力,外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督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但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主要还是救火式,处罚较滞后,处罚力度不够,行政处罚多于经济处罚,致使许多企业敢于铤而走险以获取经济利益。

(4)法制不完善。①法律责任的规定不明确。新《会计法》虽然在法律责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真要对照实施起来,会计法律责任界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操作难度。②民事赔偿尚未建立。中国企业中的违规、造假者受到处罚多是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很少受到民事赔偿处罚,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成鲜明对比,这是由于现行法规的不足所造成的。在《会计法》、《公司法》中都没有涉及民事责任赔偿问题。《证券法》中,只是描述舞弊的责任人应承担赔偿民事责任,如何赔偿民事责任,几乎没有涉及。③现行相关法律之间对于法律责任的表述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会计法、刑法、证券法都对舞弊行为作了法律责任的规定,但现行法规对法律责任的处罚不是太轻就是处罚条款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处理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3.自我合理化(借口)

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在协同舞弊过程中,舞弊者自我合理化的理由就是公司利益:我是为了公司,不是为了自己。这时,即使会计人员单独行为时的道德水平较高,也不会觉得协同舞弊有何不可。这就是集体行为对个人道德标准的侵蚀。管理层在舞弊时自我合理化的理由就是:公司欠我的,这是我应得的。这种观点产生,主要受当前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四、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舞弊手段。

1.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主要表现为,(1)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3)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4)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5)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等方式。

2.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管理当局一方面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

3.利用资产重组舞弊

资产重组有资产置换、并购、债务重组等形式,多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方之间转移。

4.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地方政府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5.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虚构销售,管理当局通常通过自我交易、循环交易、阴阳交易、填塞渠道等方式虚构销售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2)虚构资产评估。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

6.利用关联交易舞弊

这是我国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舞弊手段。我国的上市公司背后大多都有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而整个集团公司就像一个大家族,存在着难以理清的子公司、孙公司、兄弟公司,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通过各种办法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致使一些关联交易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交易。通常,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四种关联交易舞弊方式来虚构利润。7.利用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舞弊

例如对外担保、重大诉案、补税借款的限制条款、关联方交易,或负债、会计方法变更等,未予适当披露。

8.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舞弊

“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垃圾桶”和“利润调节器”,管理当局常常利用这两个报表项目操纵公司利润。一般地,“其他应收款”的内容经常涉及收不回的坏账、已经支付的费用或失败的投资,所以,它是隐藏潜亏的“垃圾桶”。而“其他应付款”则常常是调节各期收入和利润的“调节器”,当收入多的时候,先在这儿存放一下,以备不景气的年度使用。

五、上市公司舞弊的审计策略

作为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揭露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和舞弊行为,但有责任揭露财务报表中的重大差错、舞弊以及对财务报告有直接重大影响的非法行为。

1.询问

询问程序对于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评估舞弊风险十分有用。除了管理层以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其他相关人员,以便从不同于管理层和对财务报告负有责任的人员的角度获取信息。

2.考虑舞弊因素

舞弊风险因素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的总结,对于注册会计师评估舞弊风险很有帮助。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获取的信息是否表明存在舞弊风险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复杂程度、所有权结构及所处行业等,以确定舞弊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重要程度及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

3.实施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在实施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4.考虑其他信息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所获取的其他信息,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5.组织项目组讨论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应当持续交换可能影响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风险评估及其应对程序的信息。项目负责人应当参与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并根据职业判断、以往的审计经验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本期变化情况的了解,确定参与讨论的项目组成员。项目组的关键成员及技术专家都应当参与讨论。

6.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借以发现舞弊

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拟可采纳“错误与舞弊推定”原则,即若未搜索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那么,应推定该公司存在重大错误或欺诈嫌疑。

六、结语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舞弊对社会及公众造成的重大影响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对其进行审计时要保持足够的执业怀疑态度,审计工作中要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规定,并对上述事项予以足够关注。如果发现舞弊或获取的信息表明可能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尽早将此类事项与适当层次的管理层沟通,并考虑串通舞弊的可能性、舞弊嫌疑的性质和重大程序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采取适当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本利: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舞弊与对策[J].科学理财,2007(9).

[2]王海侠:上市公司舞弊的诱因分析[J],会计之友,2007(3).

审计报告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改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落实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体审计人要把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项部署要求上来,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因此审计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审计程序要进一步规范。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布署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惩戒问责的关键环节。当前审计报告存在较多问题相对突出,制约了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理解,无法更有效利的利用审计信息,致使审计作用无法最大化。因此,为促进审计工作改革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对审计报告提出更加有效的、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一、改进审计报告的意义

在当前我军审计体制更加规范,审计地位日益提升,审计结果效用更广泛的背景下,改进军队审计报告是提高军队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全面推动审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审计报告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理论。其实践意义在于使审计报告的内容更加充实、信息更加完整,审计观点更加贴切。审计报告的改进有助于审计工作在维护军费合规高效使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推动强军目标早日实现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含混模糊

审计评价是运用法律依据、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对审计客体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法律法规制度的遵循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的评估和认定,是审计人员向报告使用者提供的一种专业判断。当前部分审计报告所表达的审计评价含混模糊、浅尝辄止,处于某些顾虑而不能反映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审计评价既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通过棍淆概念、使用艰深晦涩的词语,有意引导报告使用者产生错觉等来淡化问题、回避问题,切忌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互矛盾的现象发生。

(二)报告内容不充分

有的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绕弯子,开头总用大量篇幅叙述审计的起止时间、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步骤和具体作法,甚至连篇累犊地介绍被审计单位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等情况,没有直入主题,写各级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关心的是审计的结果。有些审计报告对问题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对一些小事长篇大论却不指出其突出问题,致使被审计单位在解决问题时,不易把握重点。

(三)引用法规不完整准确

当前多数审计报告中引用法规的数量及准确度并不高,仅仅在开篇泛泛的概述审计报告所引用法规及条例。部分运用的法规的时效性不足,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或已废止的法规不具有约束力;同时运用法规的层次性不够,上位法应优于下位法;其次运用法规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待考虑,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法律条文。审计报告法规引用的不完整致使其权威性不明确,更无法充分体现出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审计报告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审计报告内容

审计报告中所列的事实必须清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必须条理清晰。审计报告的内容要结构合理,表述准确,归类并条理化。同类性质的问题应集中在一个段落中进行表述,避免内容交义。内容排列要有序,一般是先摆问题,后定性,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先摆情况,后评价,再提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中的文字表述应力求文字精炼,措辞得当,不应采用文学性语言或假设性语言,不能唯上唯书。同时应注意主次分明,审计报告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对重点问题充分展开,说清讲透,以有助于报告使用者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对影响不大的枝节问题,只需简略提及,甚至可以不提。

(二)明确审计意见及建议

审计意见及建议是审计人员针对并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纠正问题的建议。审计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要注意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讲,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建议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高层次性和前瞻性,做到未雨绸缪。应从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法律层次,在全面分析归纳审计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透过表象发现隐性存在的问题,指出更深层次的审计意见,提出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二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的放矢。应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与被审计单位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达成共识,提出能够真正推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财务管理的可操作的具体建议,避免空洞性和盲目性,便于审计建议及时有效地落实。审计报告就应根据审出的问题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及合理的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为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堵塞漏洞,改进工作。

(三)恰当引用审计法规

审计报告要证据充分,定性准确,用事实和证据作为依据,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做到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对问题定性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恰当、准确,并注明文件名称和发文编号。审计组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应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筛选,从中选出相关的、重要的资料,根据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对重要的审计事实及审计证据进行认真核对,并认真搜集有关法规文献,确保编写审计报告问题与依据对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有理有据。同时审计报告引用法规不应泛泛而谈,在所指出问题的前面应明确罗列所引用法规,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使审计工作更加体现合法性、合规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控制报告风险能力的提高以及审计报告质量的增强,健全审计报告质量监管体系的关键之一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级组织机关必须投入充足的人、财、物力成本,培养具有严谨职业纪律、先进思想觉悟和扎实知识功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同时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政治敏锐性的提高,在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以审计工作宗旨为指导,发挥好审计监督控制职能,固守审计独立性,不被个人情感及被审计单位关系所影响,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审计报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

引言:当前理论界对于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方式有两种观

点,其一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审计对象的模式,其二是以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得拓展模式。笔者认为,第二种审计方式只是当前的权宜之计,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最终落脚点还是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如同资产之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是及其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并提出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

本文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路径导图,设计此图的目的在于理清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审计路径,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模式探索提供试行思路。

本文路径设计图的精髓在于:

(一)明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此路径图基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非常清晰地阐述出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使读者一目了然。从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综合财务报告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国家层面)、收入费用表、附注、政府财政经济状况章节、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状况章节等内容。

(二)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离任审计之间相关关系。本文在查阅相关制度文件和理论文献后,厘清了相关思路并制定出上述路径图。此路径图由上而下,清晰地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四者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即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类资产负债表仅仅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下的一个“元素”,自然资产负债表详细资料只能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定量审计,属于离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集大成者,必定成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定性定量结合审计。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离任干部资源责任审计的方式都是割裂开来看待的,或是出于当前现实情形所困而提出的权宜做法,或是出于理想化的标准理论探讨。但实际上两者的并不能割裂对立。本文的路径图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基于定性和定量的审计模式。一方面,这是当前实际情形形式所致,另一方面,脱离了定性的定量审计无法阐述宏观的绩效环境,脱离了定量的定性审计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建议

(一)加快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文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虽然是大胆的假设,但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预期可实现的,同时本文的理论探索侧面说明了其编制的必要性。

(二)加快研制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审计指标体

系。仅仅依靠传统指标是无法客观地判断一个地区干部施政和治理的状况,如果企业能建立起一套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反映企业高官的受托责任,那么,理论上也能建立起一套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审计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是一蹴而就的,核算内容也不是同时满足核算标准的,就目前务实的做法而言,本文建议以“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离任审计工作,试点先行指的是挑选审计试点的地方选择一定要是自然资源市场成熟的地区。成熟优先指的是能够准确核算的自然资源应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优先纳入离任审计范畴。之于那些市场不成熟,尚未达到核算要求的自然资源,应当在附注中详细列示,暂且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比如大气资源按照污染天数考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