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隧道汇报材料

隧道汇报材料

隧道汇报材料

隧道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隧道工程;公路隧道;采空区;探地雷达;处理技术;监控量测

中图分类号:U445.49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随着中国公路网向边远山区的进一步延伸,以及公路等级的提高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隧道工程在公路建设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伴随而来的是隧道穿越特殊地质体的灾害处理。各种形式的采矿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的私采滥挖及无序性开采,遗留下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采空区,而采空区深埋地下,上面又常有较厚的覆盖层,当隧道不可避免要穿越采空区时,若配合施工的探测不及时,会对施工过程造成隐患;若相应的治理技术不当,后期的沉降和不均匀变形会成为运营隧道的严重病害,甚至破坏其主体结构。近年来,关于隧道下伏采空区处理的相关报道较多,对于隧道上部采空区和穿越采空区处理的文献报道较少,煤炭系统工作者在对采空区处理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1]。目前,公路隧道穿越采空区的处理主要借鉴其他构筑物下伏空洞的处理方法,但是公路隧道工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埋置在地层的衬砌结构所承受的荷载比地面结构复杂、对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要求严格以及附属设施较多等,因此,处理方法选取的原则和技术规范也有别于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23]。本文中笔者结合某在建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采空区,本着综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从理论和实际可行性方面探讨了采空区的探测与处理方案,为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该研究成果对其他隧道穿越采空区的处理具有参考意义。

1采空区探测

1.1工程概况

根据地质矿产部门提供的资料,隧道所在山体是当地石膏的重要来源地,且具有久远的开采历史。该山体为富存的石膏矿的矿体和中软弱、软弱岩体,采矿方式普遍采用房柱采矿法,即留设矿柱支撑采空区,以合理的采留比使采空区保持足够的长期强度。当地居民长期对该区域的无秩序开采,在山体内留下大量的未塌落的、呈不规则形状、结构不稳定的采空区,而且采空区的形状、位置以及范围都不确定。

当隧道穿越采空区或采空区距离隧道较近时,采空区对隧道影响比较大。因此,公路设计部门对该隧道所在山体进行了前期地勘,地勘资料表明:该隧道穿越的山体地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所经山体暗含形状和范围不明确的采空区,在设计图有简单的采空区标定,但是标定的采空区的位置、大小可能和实际有一定的出入。

1.2雷达探测

1.2.1探测的依据

该隧道所在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带,根据相关地质资料可知,山体内遗留采空区内的充填物主要是空气,空气和周围的围岩介质存在着明显的物性差异,这种物性差异形成的电性分界面是探地雷达进行采空区准确定位的理论基础,探测出电性分界面的情况,即可得出采空区的位置、范围、深度等。

根据雷达探测理论,采空区在雷达剖面图像的特征是界面反射,属于强反射,反射波为高幅、高频、细密波型,出现采空区被侧壁强反射所包围,且常伴有弧形绕射现象;在采空区内,由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单道雷达波型呈现长距离大幅震荡状态[4]。

1.2.2探测的结果

由于探地雷达探测精度高,并有揭露的掌子面地质资料作为参考,在本次隧道探测中,采用美国GSSI公司研发的SIR20探地雷达探测仪,探测方式采用线测和点测相结合,主要参数指标见表1,探地雷达可探测出掌子面前方约35 m范围的围岩情况。图1为技术人员在现场采集数据。如果掌子面前方35 m范围内存在采空区,探地雷达波剖面图像上就会出现反射波波幅和反射波组随采空区的变化横向上呈现出一定变化的现象。

在K21+600处掌子面上进行探测时,得到如图2所示的原始雷达波剖面,经过偏移聚焦处理后的雷达波剖面如图3所示。探地雷达波剖面中出现了强反射,雷达波同相轴出现弧形异常,结合具体的地质情况,推测掌子面前方约10~15 m处,即K21+610~K21+615段存在采空区分界面。后经表1主要参数指标

在K21+511~K21+514处位于拱顶位置的原石膏矿开采遗留的运输巷道相对较小、结构稳定[58],采用了常规的充填封闭处理;而在K21+610处的采空区规模较大,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但是针对工程要求,要充分考虑采空区的形状、大小、位置、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技术等因素,选择一种在经济上合理、技术方面可行而又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处理方法。

2.1采空区支护方案对比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了2种支护方案:方案1,采用钢拱架和墩台对采空区进行支护,并用轻型材料填充;方案2,采用片石(干砌或浆砌)对采空区进行回填。

2.1.1计算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2种支护方案均采用相同尺寸、地层参数以及相同边界约束条件的平面应变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区别仅在于采空区的材料参数有所不同。根据目前技术研究结果可知,有限元模型所选取的隧道开挖后引起的塑性扰动范围为隧道开挖半径的3~5倍[2]。因此,横向两端各取隧道跨径的4倍(跨径为10.8 m);隧道底部向下取隧道跨径的4倍;隧道埋深为实际埋深,即60 m。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为:在地层左右边界固定其x方向位移;底部固定其y方向位移,上边界为自由边界。具体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见图6。

利用ANSYS软件,经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到第1种、第2种支护方案下拱顶上方y方向应力分别见图7,8,第1种、第2种支护方案节点荷载分别见表2,3。

Support Project in y Direction (Unit:MPa)通过对比2种支护方案相同位置的节点荷载,可知第1种支护方案在受力方面整体上小于第2种支护方案,并综合考虑节省费用的因素,推荐采用第1种支护方案进行设计。

2.2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分析

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选取上述方法模拟第1种支护方案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台阶法施工过程中围岩的位移和应力变化。图9为上台阶初期支护弯矩,图10为上台阶初期支护剪力,图11为上台阶初期支护轴力。

从图9~11可见,上台阶初期支护后,边墙和仰拱连接处的弯矩和剪力都特别大,出现了应力集中的现象,弯矩最大值为228.745 kN・m,而拱顶和仰拱处的弯矩都比较小,分别只有3.614 kN・m和33.908 kN・m。剪力最大值为350.613 kN,位于拱脚部位,剪力最小值为-34.567 kN。边墙的轴力比较大,而拱顶、仰拱处的轴力均较小,由拱脚分别向拱顶和仰拱处递减,轴力最大值为-2 140 kN,仰拱处的轴力最小值为113.193 kN。图12为下台阶开挖后y方向位移,图13为下台阶开挖后y方向应力,图14为下台阶开挖后支护剪力,图15为下台阶开挖后支护弯矩。

由以上计算结果,综合分析上、下台阶开挖支护后隧道内的稳定性,所得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上、下台阶开挖支护后隧道的变形量分别减小了0.85 cm和0.75 cm,表明支护结构的施工对围岩的位移起到限制作用,并且能够使围岩稳定性能有所增加,说明第1种支护方案符合开挖要求,可以采用。3施工设计与监控

3.1施工设计

由于采空区底板位于隧道顶板之上3~7 m,且采空区的空洞较大,对隧道的危害严重。在施工设计中除进行砂浆片石砌筑墩柱外,为了提高隧道开挖后所形成的塑性区范围内的支护强度,防止出现大的变形,还增设了I18工字型钢拱架进行支护,并在钢拱架间填充聚乙烯轻型材料(或废旧海绵、泡沫塑料等)。

3.1.1墩台设计

墩台高度为石膏矿采空区底板至石膏矿顶板。对于局部已塌落的区域,要清渣至未风化完整的采空区底板,片石墩台砌至顶板,不留缝隙;片石、块石采用未风化的坚硬砂岩或灰岩,砂浆强度采用M7.5;表2第1种支护方案节点荷载

3.1.2钢拱架和轻型材料设计

采用I18工字型钢拱架,其纵向间距为80 cm,并在纵横向用Φ22钢筋连接,以增加钢拱架间的强度和稳定性。轻型材料可选用聚乙烯轻型材料或泥灰岩碎块,填充在拱架间,其目的是填充钢拱架的空间,对采空区起到填充作用,以阻止采空区的变形和坍塌。

3.1.3施工原则及方案

对受采空区影响的隧道段落,施工应在采空区处理之后进行。施工中应严格遵循新奥法设计理论[8],坚持“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早闭合”的原则,当变形严重时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支护模式与施工方法,以确保衬砌结构安全[914]。由于采空区底板距隧道顶部较近,隧道支护按Ⅴ级浅埋围岩段设计进行施工。隧道初期支

隧道的施工监控量测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反映出对隧道采空区的处理效果,也是判断围岩和支护是否稳定、保证施工安全、进行施工管理的主要手段。采空区里程为K21+610~K21+645,采空区最大宽度位于K21+618处,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K21+615和K21+625处增设2个量测点,以对采空区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将现场量测到的水平收敛值和拱顶下沉值经过温度修正后绘制成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及位移速率时间关系曲线,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图17。

伏,20 d后趋于稳定,变形均在0.1~0.2 mm之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围岩变形规律存在一定误差,这主要是计算模型的简化与岩体材料的各向同性假设以及平面应变模型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时,由于无法考虑隧道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使得计算值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围岩的位移变化趋势和变形规律还是与实测值吻合的,这说明使用ANSYS进行平面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能够得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性状变化整体趋势,从而可以指导现场施工。4结语

(1)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采空区探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将探测结果与实际开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合理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对隧道的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针对该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采空区,应用ANSYS软件,采用有限元法对2种预备的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推荐了具体的支护方案,即采用钢拱架和墩台对采空区进行支护,用轻型材料填充,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原则。

(3)将具体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的数据信息和仿真模拟数值进行对比,说明该支护措施是合理的,且采用的有限元位移场和应力场模拟分析是可行的,该体系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1]黄磊,卢义玉,粟登峰,等.公路隧道穿越急倾斜采空区的治理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2012,29(11):8085.

HUANG Lei,LU Yiyu,SU Dengfeng,et al.Treatment Technology of Highway Tunnel Through Steep Inclind Goaf[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29(11):8085.

[2]李晓红,姜德义,刘春,等.公路隧道穿越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J].岩土力学,2005,26(6):910914.

LI Xiaohong,JIANG Deyi,LIU Chun,et al.Study on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Highway Tunnel Through Working Out Area[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5,26(6):910914.

[3]汪波,何川,吴德兴.深埋特长公路隧道三维初始应力场的回归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27(12):112117.

WANG Bo,HE Chuan,WU Dexing.Regression Analysis of 3D Initial Geostress Field for Deep and Superlong Highway Tunnel[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0,27(12):112117.

[4]张高青.大运公路介休至霍州段灵石隧道采空区处理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ZHANG Gaoqing.Treatment Technology of the Vacancy in the Dayun Road from Jiexiu to Huozhou[D].Xian:Changan University,2010.

[5]姜岩,雷华阳,郑刚,等.循环荷载下结构性软土变形预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11(1):1318.

JIANG Yan,LEI Huayang,ZHENG Gang,et al.Deformation Prediction of Structured Soft Clay Under Cyclical Load[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1,11(1):1318.

[6]颜斌,倪万魁,刘海松.公路黄土地基流变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9,22(4):1519.

YAN Bin,NI Wankui,LIU Haisong.Research on Rheological Model of Highway Loess Subgrade[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9,22(4):1519.

[7]张洪亮,边祥芹,王玉兰.重复荷载作用下路基土粘弹塑性永久变形预估[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2):2933.

ZHANG Hongliang,BIAN Xianqin,WANG Yulan.Viscoelasticplastic Model of Permanent Deformation of Subgrade Soils Under Repeated Load[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0(2):2933.

[8]JTJ 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JTJ 042―94,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Tunnel[S].

[9]刘宏.隧道下穿重载运煤通道施工技术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3,30(8):8284.

LIU Hong.Study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unnel Beneath Heavyloaded Coalhandling Passageway[J].Road Machinery &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2013,30(8):8284.

[10]陆俊,游日,牛志国.高速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27(5):2427,37.

LU Jun,YOU Ri,NIU Zhiguo.Application of Highspee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in Detecting Quality of Concrete Lining in Highway Tunnel[J].Road Machinery &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2010,27(5):2427,37.

[11]李兵,金爱兵,王宇,等.深长隧道断层带施工方案优化[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6):6671.

LI Bing,JIN Aibing,WANG Yu,et al.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Deepburied Long Tunnel Through Faults[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1(6):6671.

[12]王华牢,李宁,褚方平.公路隧道衬砌厚度不足对衬砌安全性影响[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9(2):3238.

WANG Hualao,LI Ning,CHU Fangping.Effect of Lining Thickness Lack on Lining Safety for Highway Tunnel[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9,9(2):3238.

[13]潘雪峰,乔粉剑.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4,31(7):9092.

PAN Xuefeng,QIAO Fenjian.Research on Protection Scheme for Ming Great Wall Traversed Underneath by Highway Tunnel[J].Road Machinery &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2014,31(7):9092.

[14]朱正国,陈明长,孙明磊.双连拱公路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2):7579.

ZHU Zhengguo,CHEN Mingzhang,SUN Minglei.Calculation Method of Pressure of Surrounding Rock on Doublearch Road Tunnel[J].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0(2):7579.

《空间结构》2015年征订通知

《空间结构》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全国性专业科技期刊,1994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建筑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空间结构》主要刊载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分析设计、试验与实测、建筑造型、施工工艺、管理经验、工程实例、信息报道及有特色的空间结构工程照片等方面的内容。读者对象为科研单位、设计院、生产施工单位、质检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

《空间结构》为季刊,大16开本,96页,每期定价15元,全年共60元;兼营广告,10月起征订下一年度广告。《空间结构》自办发行,请直接汇款至本编辑部订阅,发行组收到汇款后即寄发票并按期寄给订户,务请在汇款用途栏或附言栏内注明订购《空间结构》份数及年限。订购款按以下方式汇寄:

开户行:工商银行杭州市浙大分理处电话:(0571)87952414(带传真)

账号:1202024619914482876邮编:310027

隧道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在施工单位进场前,设计单位已经完成了机电的施工图设计,因此,项目部与设计方的协调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在与设计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项目部请设计单位现场交底,以便正确解读施工文件,了解设计意图及工程要求,查漏补缺,协助设计院完善施工图设计;2)对施工中出现的情况,及时汇报,并按业主、监理的要求及时处理,且配合设计方修正一些设计瑕疵;3)根据招投标及本路段的具体情况,在设备材料采购时,虚心听取设计方对机电设备、材料等选型选材意见;4)协助设计解决不可预测因素引起的疑难问题。3与监理的协调在与监理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按照监理方要求上报有关的报监文件;2)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月计划进行质量和进度管理,在施工班组“自检”和项目部专检的基础上,接受监理师的验收和检查,并按照监理要求,予以整改。3)此外,要严格执行设备材料的进场报验,严格执行工序报验,格使用招投标的品牌、规格的材料,严格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监理例会,或随时召集的其他会议;无条件配合监理工程师工作,接受监督检查。

2与供应商的协调

在与供应商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项目部在采购前,制定严密的采购计划,在保证施工的前提下,合理减少库存;2)采购经理负责主持采购协调会,一般情况下,以周为单位进行协调;3)签订完善的合同,根据合同来履行设备材料的采购任务;4)制订应急措施,对某种或某几种材料不能按时到场的情况事先确定应急方案;5)项目部及时通报设备供货进展状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督促设备材料的适时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与其它友邻协作标段的协调

与其它友邻协作标段的协同配合,确保工程总体效果和工期、质量要求,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避免标段间产生冲突、矛盾,必须对各友邻协作标段交叉工程的作业内容、界面、衔接等有清楚的认识和积极地协调搭接。在与其它友邻协作标段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协调好界面,包括与石峡管理站所属标段、路面标段、隧道土建标段、消防标段、绿化标段、管道标段、外线单位等的界面协调;2)西和隧道的所有反馈信息均送至石峡管隧道理站,控制信号也来至该隧道管理站,因此,应与石峡管隧道理站所属标段,就前端和后端的信号、接口、协议等的统一和兼容性方面达成一致,这在订货前就必须确定;3)此外,做好与路面标段、隧道土建标段、绿化标段、管道标段、外线单位的协调工作,协调过程中,均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进行。

4与地方的协调

在与地方的协调中,项目部把握的基本原则为:1)客观正确对待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要求;2)重视自身素质建设,与当地政府和群众搞好团结,认识到项目部与当地政府群众只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是处理企地关系的根本前提。对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绝不能采取对立态度和过激方法;3)此外,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关心当地群众利益,取信于人,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公私分明,善始善终。

5结语

隧道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隧道现场施工 质量 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59.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公路隧道工程是高等级公路重要结构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公路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公路隧道工程是人们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最大化人类生产环境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早已将地下开发工程作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开发能力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我国隧道工程建设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已然总结了一大批系统而先进的隧道工程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部分隧道工程依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因此加强对公路隧道工程的质量管理势在必行。

1.公路隧道工程现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中叶,虽然经过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但是在设计、施工、检测和管理等工艺上还存在不完善、不成熟的情况。笔者调查了相关资料,将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问题统计如下。

1.1. 衬砌裂隙

衬砌裂隙是隧道工程中衬砌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引起该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了外力或者环境作用,如滑坡、岩层松弛、气候变化引起盐害、酸害等。如果工程设计和施工不规范,并且其材料性能较差,也会出现设计缺陷、施工裂隙等情况。

1.2衬砌漏水

公路隧道工程在穿越含水层时,如未进行专业的防水、防漏设计,就会出现漏水情况。隧道工程将原有的地下水通道截断,地下水必然要通过隧道工程位置来进行水循环。这时如工程质量不过关,就必然形成漏害情况。

1.3衬砌腐蚀

衬砌腐蚀包括隧道内部金属部件锈蚀、混凝土侵蚀破坏、砖石砌体出现风化等。

1.4. 衬砌剥落和压溃

衬砌在设计时未考虑全面,或者出现意外外力而导致衬砌被挤压出现闭口型开裂情况。当外力继续增加时,衬砌将失去其承载能力,出现压溃情况,进而形成衬砌剥落,最严重时会出现崩塌情况。

1.5. 衬砌位移和变形

衬砌位移是指衬砌整体或者局部大范围出现倾斜、平移、转动或者上台等情况,衬砌变形指衬砌在内外应力的作用下出现了尺寸或者形状的变化。

1.6. 洞口病害以及洞门裂损

公路隧道工程在洞口出一般会有风化破碎的围岩,其地址条件较差。一旦出现不利的自然条件或者昼夜温度较大,就容易出现病害。

1.7. 隧道冻害

隧道冻害通常发生在严寒或者高海拔地区的隧道中,这是因为围岩积水或者其他水流冻结,体积膨胀产生应力,作用在隧道各个部位或者相关的设施上,最后导致相关作用部位出现病害情况。

1.8. 隧道通风和照明不良

目前,我国隧道工程的通风技术较为滞后,相关的防火、通风技术有待加强。

2.我国公路隧道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究其根本,我国公路隧道工程的质量问题发生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公路建设工程包括隧道建设工程的建设周期较短;二是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总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我国相关的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标准较为滞后,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监理部门无章可循。部分施工单位相关技术水平较为滞后,并且存在部分偷工减料行为,在实际施工监管中随意性较大。我国虽然有专门的隧道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单位,但是其研究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检测评价体系。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加强对我国公路隧道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的中心体现为建立一套完善的、涉及隧道工程的所有环节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

3.加强公路隧道现场施工与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在施工管理体系中质量的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施工质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就是心脏,施工质量对于业主来说就是对以后运营质量的一种保障,只有确定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这就必须有规范的施工,建立领导团队,实行岗位责任制,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掌控现场施工的状况,对工程定期进行全面检测,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监督实施。

3.2 注重关键环节

在衬砌混凝土的施工缝施工中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特别注意止水带不得被钉子钢筋和石子等刺破,如发现有裂纹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在固定止水带和灌筑混凝土过程中应防止止水带偏移,注重混凝土的振捣,防止出现气泡,使止水带和混凝土能够紧密结合,合理确定止水带的材质和止水部位防水层在铺设前,喷混凝土层表面不得有锚杆头或钢筋头暴露;对凹凸不平部位要及时整平,以保证混凝土表面平顺;当喷层表面漏水时要及时做好排水工作。

3.3.建立健全公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评价体系

公路隧道质量检测评价体系需包括工程的全部环节,从材料采购到施工技术,再到检测技术。对隧道工程所有参与的人、物、技术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保证隧道工程质量,保证公路运行的安全性。

3.3.1材料检测

隧道工程规模较大,其需求的材料分为两种:一是常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二是非常规材料,包括防火材料、防冻材料、防水材料等。材料检测需根据已知的国家标准和相关的规范制定出准确而合理的检查内容、检测方式和评价指标,并且还要制定出严格的质量检测报告。

3.3.2施工检测

施工检测需要根据隧道工程的施工程序,将工程分为开挖检测、初期支护质量检测、二次衬砌检测、防水系统施工检测、仰拱施工检测、明洞施工检测、检修道以及电缆沟槽检测、混凝土路面施工检测、洞口工程检测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填写相关的质量报告。

3.3.3竣工检测

公路隧道工程竣工检测是隧道投入使用之前的最后一道也最重要的一道程序,这要求质量检测验收部门需在工程竣工后将洞身衬砌、隧工、洞口工程等验收工作,对验收工程进行分部、分项,将工程划分为一个个细节部分,然后进行细致、科学的进行验收检测。可以将隧道工程竣工验收检测划分为洞身工程、洞口工程、隧道路面、防排水系统、隧道净空、照明系统、通风系统和其他设备等 8 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还可以进行细分。并且在检测时需将每一个项目的竣工验收单独立项后,再进行相关质量报告的填写。

3.3.4公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

管理系统将工程材料、施工、竣工检测数据进行汇总,通过 Delphi 语言进行系统编制,构建一套完善的公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给予相关的监理部门提供参考,为以后的其他隧道工程质量管理检测提供数据支持。

4.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相关的隧道工程数量也得到了极大扩张。加强对隧道工程的质量管理检测,可以有效保证我国交通运输正常运作。也是满足地区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我国公路隧道工程还存在不少质量问题,这是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涉及隧道工程的所有环节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从人、物、技术上进行全面的管理检测。这可以有效减少工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保证公路隧道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立国,董小昆.公路隧道防渗漏质量控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隧道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营铁路 隧道病害 治理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U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85-02

1、前言

隧道工程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的构筑物,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各种复杂地质情况。诸如地下水发育,冻胀性岩土,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带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层出不穷,造成施工和后期运营中发生塌方、渗漏水等病害,轻则留下安全隐患,重则中断铁路行车。而对于铁路运营隧道来讲,受行车条件限制,其病害治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查明隧道病害形成的原因,必要时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为隧道病害治理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

2、隧道病害

大准铁路鸡鸣驿隧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隧道里程为K169+975~K171+568,全长1593m,由1号和2号两个隧道组成。其中1号隧道最大埋深50m,2号隧道最大埋深98m,洞身穿越浑河右岸的中低山地带。近年来,由于隧道自身结构老化,隧道边墙至拱顶部位多处出现渗、漏水现象。隧道内部分地段排水不畅,冬季结冰冻胀,导致排水沟局部开裂,水流下渗引起路基下沉,对铁路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3、治理设想

(1)对隧道附近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现场调查与测绘后,进行宏观研判。

(2)采用勘察手段查明了隧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根据物理探测方法,分析隧址区含水低阻异常体的位置和分布形态,查清隧址区地下水分布于情况,并结合工作钻探结果进行验证。

(3)通过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试验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得到围岩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以及矿物化学组分,为隧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技术资料。同时,为相似地质条件的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参考。

4、隧址区水文地质勘察与分析

隧址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侵蚀性黄土高原地貌。场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黄土和太古界桑干群片麻岩。地下水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其埋藏类型均为潜水。

4.1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调查发现,隧址区大气降水一部分沿地表从山脊向两侧沟谷汇流,一部分则沿基岩裂隙渗入地下。基岩裂隙水的流向受节理裂隙控制,流向变化较大,但总的趋势是流向浑河河谷。(见图4.1)

4.2 地下水化学特征

为判断隧道内渗水来源,分别进行了水质简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水质简分析结果显示,各水样中的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阴离子主要为HCO3-和SO42-离子。

从图4.2中可看出,各水样水化学类型基本一致。根据舒卡列夫分类,隧址区地表水、泉水、隧道内涌水及基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SO4-Na-Ca型。水中Cl-离子含量较少,隧址区地下水交替活跃,矿化度均小于1g/L,属低矿化度水。这说明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通过裂隙通道或破碎带,部分从隧道内部渗出,部分继续沿基岩裂隙补给山前松散冲积层,最终向浑河河谷排泄。

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见图4.3),隧道内泉水、涌水及各钻孔所采水样均接近全球大气雨水线,显示其来源于大气降水。图中虚线为推测的当地降雨线,与全球大气雨水线接近。

综上所述,隧道内渗水、泉水、基岩裂隙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

5、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隧址区基岩裂隙水水量小,无法满足单孔抽水试验。采用渗坑试验、钻孔注水试验及室内试验分别求取各岩层的渗透系数。

5.1 地表强风化片麻岩

地表强风化层渗透系数的求取采用渗坑试验,渗坑位置设在SK9号钻孔附近;渗坑尺寸为30cm×30cm×40cm,底部铺设碎石5cm,试验时间共计2小时;求得地表强风化至全风化片麻岩渗透系数约为0.6×10-2cm/s。

5.2 中风化至强风化片麻岩

该层渗透系数的求取采用钻孔注水试验。钻孔施工中SK9、SK10号钻孔岩心整体较破碎,选取SK9号钻孔进行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见图5.1。

SK9号钻孔孔径为Φ110mm,终孔孔深90.3m;全孔上部为强风化至全风化,下部为中风化至强风化片麻岩,岩心破碎;注水段为下部中风化至强风化段,试段长20m,该孔静止水位埋深52m;采用常水头注水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Q―注入流量(cm3/min);

F―形状系数(cm);

H―试验水头(cm)。

通过试验,求得中风化至强风化片麻岩渗透系数为1.5×10-3cm/s。

另外,采用SK7号孔,求得微风化片麻岩渗透系数k=6.6×10-4cm/s;通过室内渗透试验,求得细砂的渗透系数为5.37×10-3cm/s,粉土的渗透系数约为30×10-6cm/s。

6、隧址区含水异常区的分布

为了查清隧址区水害通道及含水低阻地质异常体的分布,采用了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物探方法进行了探测。

通过物探资料分析,结合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钻探成果综合分析,隧址区含水低阻异常体可划分为两段。第1段:基本介于SK6号孔与SK9号孔之间,并以SK9位置为低阻中心,大气降水沿基岩裂隙向SK9破碎低洼带汇集,最后分别向下、向SK6方向沟谷径流。第2段:基本介于SK10与K170+230之间,经补给,大气降水沿基岩裂隙向SK10位置汇集后,向其北侧沟谷径流。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隧道渗水主要集中在1号隧道K170+260-650之间。根据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其来源为基岩裂隙水,且隧址区的地下水补给源为单一的大气降水,水害通道为上覆片麻岩节理裂隙和破碎带。

隧址区含水低值异常体主要分布在K170+462-K170+732段及K170+252-K170+318段。该区段岩体电阻率低,岩体风化破碎较严重,不仅为地下水渗流的良好通道,也为地下水的富集储存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7、治理措施

(1)拱顶注浆堵漏

采用Φ42钢花管进行拱顶注浆堵漏处理,注浆深度3m,注浆孔间距1.0×1.0m,梅花型布置,采用水泥-水玻璃混合浆液,并在压浆区及其周围的原有衬砌表面涂刷“优止水”。

(2)边墙凿槽埋管引排水

对渗漏水严重段落的隧道衬砌边墙施工缝处采用凿槽埋管引排水措施治理,排水管外侧铺设硬质聚氨酯类树脂发泡固结保温材料。边墙PVC排水管外侧预留自控温伴热电缆接口。

(3)基底破碎带及涌水整治

对K170+500~600段道床基底涌水及K170+850~870段基底破碎病害采用注浆加固。

(4)排水沟改造

对于隧道排水沟改造采用清淤、修复和增设保温层等措施进行综合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德华,王梦恕,谭忠盛. 风火山隧道围岩冻胀对支护结构体系的影响[J]. 岩土工程学报, 2003,25(5):571-573.

[2] 赖远明,吴紫汪,张淑娟,等. 寒区隧道保温效果的现场观察研究[J]. 铁道学报, 2003, 25(l): 81-86.

隧道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过程;控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隧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隧道越来越多,其长度也越来越长,跨度也越来越大,隧道施工技术也越来越专业化,更好更多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工作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对隧道施工的过程控制工作。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隧道所处之地山岭较多,并且一般情况洞口场地也较狭窄,加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其工作面也是非常窄的,但是隧道施工时所需的材料和设备都很多,面对如此多的资料和设备,如果不做好安排工作,那么很容易造成相互干扰,从而使得施工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隧道施工之前,必须把施工调查工作做好,绘制施工场地总体布置如图,主要根据隧道工程规模大小、弃渣场位置、洞口地形特点、工期要求、机械设备、劳动力安排、材料用量等因素来进行。

二、开挖与支护控制

首先,开挖控制。对前方围岩进行超前预报并按照要求来进行,把掌子面前方围岩基本情况掌握好;可行的爆破方案的制定根据超前预报情况来进行,对超欠挖本隧道全部采用光面控制爆破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光面爆破取得预期效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爆破参数进行控制。其前提就是对炮眼直径、炮眼间距、炸药特性、装药集中度、装药结构、岩石强度、施工精度、起爆技术等因素。

其次,支护控制。喷射混凝土是封闭围岩、一致变形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喷射混凝土时要对各种原材料的掺配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混凝土施工的和易性及喷层强度稳定得以保证;喷射时一定要密实,为了铺设防水板,表面要平顺;要积极采用新技术进行喷射,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大多数都是采用干喷法来进行。初期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监控量测,现场监控量测是隧道工程现代化施工管理及应用新奥法设计与施工及喷锚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模筑混凝土施工提供可靠数据;根据开挖长度、围岩变形情况模筑混凝土选择恰当时机施作

例如,某隧道全长2400米,该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隧道有效净宽10.5m,界限净高7.10 m,最大开挖半径为6.844m。隧道右线出口RK77+265~RK77+365段设计为浅埋偏压衬砌结构,此段地表横坡25°~37°之间,地表纵坡约15°;在隧道出口30m处,里程为RK77+335~ RK77+365,洞顶埋深厚度1.4m~36.8m,属超浅埋偏压段;地表覆盖层为砂砾粘土层,平均厚度2米左右,中部是松散破碎层,强风化板岩,约3~5米厚,下部全为弱风化板岩;在RK77+350和RK77+290处有Fw13和Fw11断层,断层裂隙发育;区段内主要为含水构造体,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极大。此工程开挖循环进尺应控制在50~60cm,保证能够达到立拱的条件,立拱过程中要抓紧时间,组织好人力,加工的成品料,螺栓螺帽,电焊机,斜撑和施工平台架等,拱架、网片、系统锚杆、锁脚锚杆、连接板和连接筋,安装固定就位后应立即进行喷浆作业。每部分开挖完成后,都立即支护与临时仰拱和临时中隔墙连接成环,起到及时封闭成环受力的作用。该隧道施工技术方案在隧道右线出口偏压段的实施结果隧道结构安全,山体稳定,施工进度快。此方案为新隧道右线的贯通赢得了时间,为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了基础。

三、防排水施工控制

隧道施工防排水应与永久防排水设施相结合,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为原则,选择合理的排水措施,从而使得围岩稳定性、隧道施工安全性得以保证。根据隧道区域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隧道的防排水采用以“防、排”为主,“防、排、堵、截”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防水措施主要做以下控制:洞外设置截排水沟,将边坡积水引出隧道区,进入天然沟中排走;洞内设置土工布与塑料防水板组成的防水层,混凝土衬砌设计为防水混凝土,共同构成防水体系,同时对各种施工缝、工作缝、沉降缝专门进行防水处理;为保证排水,每10 m左右设置环向盲沟一道,纵向5 m~10 m设置一道引水管与中墙顶部、边墙底部的纵向排水管相通,汇集后将积水引入边沟排走。事实证明,此种“防、排”并举的措施在该隧道起到了良好效果。

四、监控量测控制

监控量测是在施工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技术措施,是监视山体和支护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判断设计、施工是否正确合理的主要依据,是监视施工是否可靠安全的眼睛。根据隧道围岩组成特点,选择了拱顶下沉量测、地质与支护状态观测、周边位移量测、地质超前预报、地表下沉量测五个必测项目,为了保证量测结果的准确与可操作性,本隧道委托富有丰富经验的航天检测中心予以检测。以详实、准确的数据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施工各工序的安全进行。

五、结语

隧道越来越多,隧道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在隧道施工时,自然环境差、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就必须结合实际,注意对隧道施工中的每个环节的控制,注意技术的更新,灵活运用,从而使得隧道施工的质量和成本的节约以及安全施工都能够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岚. 高等级公路隧道施工及监控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 2003.

[2] 李凤刚,黄仰收. 隧道工程施工关键工序管理的初步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