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第1篇

一、利用案例的趣味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案例一:我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前,首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多米诺骨牌的视频,同学们很感兴趣,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研究一下多米诺骨牌能够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回答的结果在意料之中,我说很好。紧接着将问题转入本节的数学归纳法,我引导学生通过下表的对比,进一步说明数学归纳法的一般原理。同学们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而且化深奥为浅显,使学生在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方面受益多多。我趁势给同学们讲解了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这一典型问题的解答。正是我抓住了知识特点和问题特性结合点,创设了有效案例,才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学习欲望和内在潜能的挖掘,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利用案例的概括特征,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每一节数学课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同时还与其他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案例作为教师知识教学有效载体,就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知识要点等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可讨论性,并能够切中知识点要害和关键点的问题,将知识点内容及内涵关系有效渗透到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问题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知,在探究思考过程中,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请用类比推理完成下表:

此案例是我在讲解类比推理一节时设计的一个案例,我让学生利用上表进行比较,猜测空间四面体体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相似之处。此时学生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将三角形的内切圆类比为四面体的内接球,然而,在将三角形的周长进行类比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如有四面体的所有棱长的和,有四面体的侧面积的和,有四面体的表面积,等等。我提示学生,部分同学在由二维向三维类比时,相关量显得不够协调,如三角形的周长即三边长之和,在三维中应类比为四面体的什么量?

我们知道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就越可靠。虽然由类比所得到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但它所具有的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功能,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和事实却是十分有用的。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最令人感到困惑也是最引人入胜的环节之一,就是如何发现新的规律和事实与怎样证明规律和事实。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原本呆板的数学公式,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不但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新课改,新理念,新要求,广大教师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紧扣学生这一关键要素,认真探知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置典型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稳步提升和有效教学活动的跨越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必要性 高职高专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数学是高职高专的重要基础课,在新形势下,推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其教学水平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其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则是通过具体的案例组织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实际生活中有关数学原理的情景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一、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数学课的兴趣不高,主要就是认为数学没什么用,所以如果课堂上我们仍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只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和运算的技巧性,而忽视基本思想的阐述及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就会感到抽象难懂,不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具有教学主体的高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角,并且两者是互动的,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教学的前提,而教师是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正确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学生的思考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作能力。因而,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一)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所选择的案例就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边际分析时,当我们学习了边际分析这个内容后,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边际”这一概念。

2.针对性原则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尽可能地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来选择。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认识到数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案例法的施行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深化对其他专业及学科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趣味性原则

有趣的案例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比如在讲最优化方法中的黄金分割法时,可以举例:同学们最喜欢春夏秋冬中的哪个季节?大家听到这个问题后,必定会说出自己所喜欢的那个季节,可能大家的意见会不一致,这时教师可就人体的生理机能、生活节奏等方面,结合0.618法分析得出结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者,而变为案例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案例作深入分析,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对案例分析的情况,向学生提问,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适时地引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案例,以便学生能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知识群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习。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挖掘根源,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够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

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应用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第3篇

数学课堂时间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下不断压缩,既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保持科目时间的均衡性,又要完成数学课程目标,这种时候“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更为抢眼.下面将就导学案的特点与使用两方面来谈论.

新课改的提出意味着数学这门在高中学习阶段占比极重的一门学科不能拘泥于传统只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更要讲究思维的过程,追求更便捷的、多样的解题思路.灵活掌握数学知识,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将导学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就来谈谈导学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导学案放在数学中的理解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极强的科目,对于数学的导学案准备更不能就是将别人的资料借鉴组合或是单纯的题海堆砌而成.数学学案要能做到导学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使得学案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主要围绕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既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能给学生带来数学知识上的启发.

二、侧重点

这里所说的导学案的侧重点是相对于教案对比而言.

1.注重问题探究

改变“讲解―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问题探究,让问题探究成为导学案的关键落脚点,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问题探究中让学生增加对知识更全面的认识.

在教师准备学案时,要实现其备案的目的――让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学案备课时对“一解多题”的运用就凸显了注重问题探究这一着力点.

2.注重知识的全面性

在学案中,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将知识整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能实现学案导学的目的.

在进行试题讲解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全面性是最好的时间,例如“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这道题可运用到的多种解题方法即“一题多解”就从侧面印证着知识的全面性.

解题的方法众多,根据高中的学习范围选取集中方案如下:

解法一:函数思想解决法:由题可得y=1-x,由于x属于0到1,由我们已学的函数头像和性质可以求出,当x=12时,x2+y2取最小值12;当x=0或1时,x2+y2取最大值1.

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三角换元、对称换元、基本不等式、解析几何思想等方法来求解.知识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好像离开集体的木板就再也不是桶.

3.注重课后练习

所谓课后练习并不是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进行题海战术,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讲究练习的针对性,让巩固练习成为学案的另一着力点.实现学案导学目的,推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三、导学案的创建与使用

1.创建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初始就是教师要创建学案.创建学案的原则如下:

(1)参与性原则

导学案的创建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这就要求学案的多层次性,要面向各个成绩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特别是高中的学习,每个知识的连贯性都特别强,缺一堂课,不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好像独木桥的中间断裂,只能远望河的对面却不能真的渡过.学案的创建要对学困生的难点提出针对性的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实现学生的全体参与性.

(2)实用性原则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在学案的创建上,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要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很好地过渡到课本中来.

例如,必修4中《三角函数》中学习周期时就引入了钱塘江的潮汐现象;在学习不等关系时通过例子“芭蕾舞演员表演时通过用脚趾支撑,来增加下半身的长度”引入;以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拉面馆中面条不断拉伸现象来引入等比数列走进正式教学.这种源于生活的具体事例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也让学生在加深数学实用性认知的时候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建立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点细化,分解化,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为教案创立的参考.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不因为学习而学习,由兴趣来学习.

2.导学案的使用

在学案的创建后就是使用.

(1)教师方面

学案的使用有三个时间段,课前、课时、课后.课前的导学案使用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预习力度,了解学生的难点的同时实现教案的更加完善;课后的使用主要是防止学生对知识只是片面、短暂的理解,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课时的使用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方面

导学案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就是主动参与课堂,自觉配合老师.课前根据学案有目的性地进行预习,记录自己的疑惑点;课时配合老师,将思维追寻老师的指导,有条件性地自主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要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知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懂之处要积极与同学探讨,与老师交流.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堂导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题海战术和抽象理论灌输,代之以契合学生实际认知情感和规律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不能去堆砌他人的理论说教,而只能从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定对应的教学流程。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扩充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课堂认知速率,我们就可以通过设置导学案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导学案教学概括地讲就是学生在实现编好的学案引导下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课前“先学”,课内再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后导”,其整个过程以学生主导,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课堂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功能。

一、怎样整合导学案

导学案本质上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备课后根据学生认知给出的新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方案。为了博采众长,导学案通常由科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设定,这样便于吸取每位数学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更能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具体操作中,第一,要明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细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应的时间设定,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及对应的分析和启发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导学案真正实现导学价值。第二,要注重基础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给出的概念和案例掌握基本概念。第三,要完成初步练习。导学案要在预习环节设定对应的基础性练习,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初步完成知识迁移。第四,要引导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和反思一定要结合起来,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根据导学案设置的反思问题进行反思,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并能及时完成易错易混等方面的自我总结,有效完善课堂认知。

二、学案如何导学

学案导学环节是实现学案价值、提高学生认知速率的核心环节,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从认知时间分配上选取课前预习与课堂导学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分析与讨论。

1.课前预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的过程是对新事物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这样才能达到“预则立”的学习效果。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高效预习的探照灯,它可以有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重点问题,并能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初步探索,完成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圈点,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这里就拿高一阶段看似比较简单的集合教学为例。如果没有导学案,许多同学可能一看这节内容比较简单就不重视,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导学案问题引导就会让他们发现细节:①集合的性质是什么?②例析下面几个选项哪个是集合:A.花草树木(该选项考查大家对集合确定性的理解);B.{9、5、5、6、8}(让学生意识到集合的互异性);C.集合{甲、乙}与集合{乙,甲}是一个集合吗(强化对集合无序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学案引导,学生可能在阅读中不会发现知识细节,而通过学案启发学生就能深入思考,全面掌握和理解集合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课堂导学

有了学生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就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导学。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登成导学练习来掌握他们对预习环节的掌握情况,只有抓住学生的导学反馈,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课堂导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学习。

这里拿映射和二次函数的学习为例。函数到高中阶段切入到以映射的思想和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函数就是由定义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针对概念来说同学们的理解肯定比较笼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导学:

(1)基础题:如果有f(x)=4x2+5x+6,请求f(x+1)

这道题体现的是最基本的映射概念,我们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展示:f(x+1)=4(x+1)2+5(x+1)+6=4x2+3x+15。然后让他们根据映射的概念分析:根据映射的定义f(x+1)就是定义域(x+1)到值域集合f(x+1)上的映射,那么参照给出的f(x)的映射法则,我们就可以直接将x+1带入到4x2+5x+6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完成这样的演练和解说,说明他根据导学案进行了预习和自主探索,掌握了基本的映射思想。

(2)拔高题:反过来加入f(x+1)=x2-4x+7,怎么求f(x)

这其实就是在映射的基础上拐了一个弯,需要进行逆思维思考,我们可以选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来完成:

先看第一位同学的解法:f(x+1)=x2-4x+7=(x+1)2-6(x+1)+12,他是通过将代数式转化成能体现f(x+1)映射法则的方式进行替换来取得结果f(x)=x2-6x+12。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配方过程烦琐。但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吗?谁还有简便方法?在我的鼓励下第二位同学这样解答:设x+1=a,那么x=a-1,这样的话就有:f(a-1)=(a-1)2-4(a-1)+7=a2-6a+12,所以,f(x)=x2-6x+12。这样结合代数的思想进行逆向思维有效化简了问题,值得大家深入学习。

通过上面的课前预习和课堂重点探索的学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导学案在课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发现知识细节,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在课堂上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及时调整,有针对性地启发大家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最终通过重难点问题的探索与讨论,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在有限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识探索过程。学生认知新事物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及时弥补学生的认知漏洞,提高课堂学习速率。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自学能力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这些成为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所以对于新的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它相对于“教案”而言,更侧重学生“会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有利于三维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良好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另外,研究结论为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特点

1.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精编,让学生多交流讨论

(1)新学案编制突出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同时要注意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比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函数这一章节,对于这一新内容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

(2)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这一章节,对于立体感差的学生,老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实物进行分析引导,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让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做到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