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学专业建设

审计学专业建设

审计学专业建设

审计学专业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自2012年国家审计署要求实施“金审工程”以来,我们与福建省审计厅商讨筹划开办计算机审计学专业。2013年度开始招生。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建设情况,具体内容是:“金审工程”建设亟需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人才;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 :“金审工程”;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署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审办计发﹝2012﹞119 号)明确指出,“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衔接期间审计信息化工作有十五项。单从技术上看,主要有: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力度、继续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功能、研究提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功能、逐步扩大联网审计范围、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等。在这个背景之下,2012 年11 月福建省审计厅与我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我们就把开办计算机审计专业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开始调研与组织申报工作。2013 年4 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3〕4 号),我校申报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获批。2013年9 月我们已经录取了64 名计算机审计专业的新生。现将我们对于对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情况简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参考、赐教,帮助我们办好这个全新的专业。

一、“金审工程”建设亟需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人才

现在,许多被审计单位正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采用集成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都在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这样企业经济交易就处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之中,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因此,只有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以下简称CAATs),才有可能对那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并搜集证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换言之,CAATs 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CPA 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福建省的高校教育还无法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省内几所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场所,但会计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学校的会计与审计的实践课与目前的“金审工程”严重脱钩。在我省各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是遇到采用先进而复杂的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非常复杂,大学里根本没有接触过,毕业生就会显得束手无策。目前,我省审计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招不到掌握CAATs 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只能是先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进修与培训,然后才可以勉强上任工作。因此,在“金审工程”的压力之下,我省审计系统不得不对于本系统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成立了由会计学教授、计算机学教授、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等资深专家组成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家筹备组,进行了10个月的调研活动,制订了具有福建特色的计算机审计专业培养计划。

二、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是按照社会对不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求来设置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把计算机与审计两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二为一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本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制订等等。重点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是把传统的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在我国目前“金审工程”的大好形势下催生的新型专业。计算机审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审计工具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的审计方式。通俗地讲,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与对象包括两个方面:(1)管理数据的计算机;(2 )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多学科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小组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财会队伍,其知识结构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帐薄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以及审计业务的发展,目前审计功能与审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功能从原来的经济管理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公共绩效审计等功能;审计对象也从单一的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核算、对比、评价。由此可见,审计学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体,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多学科为基础,打破文理科的界限,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制订高质量的具有计算机审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计算机审计专业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培养研究性、创新性的人才,提高研究性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比例,正确认识、恰当处理学历教育与国内外执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走进以国际执业教育课程代替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教育的误区,联系实际而不流于实用主义,会操作同时也具备开发与研究能力。

(二)以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与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专家筹备组调查的结果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的,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这种设置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审计这些内容?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什么技术来进行审计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譬如,我们的审计人员掌握了会计软件,就可以审查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但是,在无纸化交易的条件下,舞弊者(或黑客)通过舞弊程序以及远程控制方式,可以随时篡改,或者已经篡改了你的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那你怎么办呢?结论非常简单:审计人员仅仅掌握软件应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我们以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的直接原因。

课程是按教育规律对学科中相对稳定的知识进行

取舍、剪裁、排列、组合的。学科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在以财务审计与审计方法(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算机审计的学科建设的条件下,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相应地以学科为导向进行设计与调整。所以,最能体现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两大类课程:一是审计学原理以及方法的课程(传统审计学专业课程);二是电子审计工具方面的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此两大类课程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比较全面地诠释了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必须指出,传统的纸质的审计专业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非常重要,谁也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无纸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三、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我们对于计算机审计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开设课程的标准,通过合理设计计算机审计课程及其开课顺序,认真协调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课时安排适度,开课先后顺序正确,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在此省略。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是我们设计的专业课,希望专家与教授赐教。

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编程技术、财务报告分析、计算机审计、内部审计等。

系级选修课有: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成本会计、专业英语、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经济效益审计、政府审计、舞弊审计、可视化编程技术、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基础会计模拟训练、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计算机审计实务、内部审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所以在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计划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以计算机课程为基本平台,以现实的审计业务为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实践环节或实践课程。

1.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高等教育中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法。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因此,今年(2014)我们通过福建省审计厅广泛收集、认真遴选、精心编写计算机审计教学案例,尽量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理论相关性。通过省审计厅目前“金审工程”的平台,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也不断充实与完善了计算机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

2.强化实验课

实验课是增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计算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从而适应“金审工程”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实验课程设置方式有三种:一是手工模拟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二是实验室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三是参与“金审工程”建设的实地试验(由省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计算机专业教授、审计学教授等三方专家与教授负责),这种试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功能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在这个模式下,教授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可以带学生一起做课题,使得产、学、研相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在分析“金审工程”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确定审计软件实训过程中应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审计软件,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与操作审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审计信息化的素质。

课题名称:

本文系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E0500353)《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审计学专业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工程审计;工程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学科知识平台,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所谓工程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的活动。近几年,随着我国工程审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工程审计内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尤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对工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又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置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程审计的人才需求。

1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所组织的审计,均属于国家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界定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涵义,即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项目,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并要求审计机关对此类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国家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通常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协助其完成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从事建设工程审计活动,而由于建设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很强,没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而仅仅具有审计知识的人员将无法胜任这一岗位,尤其是需要对建设投资项目开展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等跟踪审计时,缺乏工程背景的审计人员就显得尤为吃力。当前我国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多为工程造价等咨询类人员,也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知识在工程审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展开,在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受审计方面的知识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从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既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很好的契合了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要求。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工程造价课程为例,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开设72学时的课堂教学(含必修和选修)和两周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为学生做好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再增设一门工程审计类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审计的知识框架,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工程管理知识,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展开研究,并出版了一些工程审计方面的著作,如赵庆华主编的《工程审计》、朱红章主编的《工程项目审计》等,这将为工程审计课程的开设做了教材方面的准备。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是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一条可行且有效的捷径。

3工程审计课程的设置方式

鉴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合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即在学生在具备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建设法规等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本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领悟工程审计的真谛,从而为未来从事工程审计业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工程审计内容点多面广,建议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过少将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完备和教学质量),并注意将课时在各知识点上合理分配。由于工程审计是审计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工程审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重审计知识和审计技术的讲授,并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设置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审计、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招标投标阶段的审计、合同审计、造价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知识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特征,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审计知识、审计技术规范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明晰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主要审计内容、主要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文件的编写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等。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工程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将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编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按照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讲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审计方法之后,把学生们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3至5人为宜),将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每组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对工程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精心设计的工程审计问题,逐一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他们各组的研讨成果,重新研讨、梳理、剖析问题,形成一份新的成果。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工程审计的内涵和实质,教师可以适时的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最后,教师对每次的案例教学进行总结,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在工程审计教学中将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还可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4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需要大量的工程审计人才,加上工程审计更为强调工程背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是一条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可行且有效的捷径。对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最好在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即在大学四年级开设32学时的选修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和“实践”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利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赵庆华等.工程审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2.

[3]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4]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3-85.

审计学专业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

二、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

学科建设从宏观层面应当抓好以下两点:一是学校调整学科布局结构;二是集中力量建设若干优势学科,即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布局结构优化是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重点建设学科是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于这类高校而言,个别专业仍可面向全国,保持学校已经形成的学科特色,与此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原有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在主要为地方服务的同时,仍应满足部门、行业对部分人才的需求。既然属于地方高校,就要承担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与贡献智力成果的重任。类型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层次上根据学校的实力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定位在以本科为主,适当发展应用性的研究生教育或高职教育。因此,在学科布局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定位,构建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布局,同时保持面向行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重点建设的学科应着重考虑三个领域:一是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的独特性学科;--是原有的优势或特色学科;三是满足行业需要的不可替代学科。

在微观层面上,学科建设应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学科建设方向与目标、组建实用的学术梯队、协调进行软硬件的积累。学科建设方向与目标应以有利于转化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课程、能够产出快速适切地方与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成果为基本标准。学术梯队建设,应在注重培养原有人才的同时加大引进新毕业的硕士、博士力度与吸收用人单位的相应人才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构成实用的学术梯队,不必一切唯院士、博导、教授马首是瞻。在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缺少资金的大环境下,这类调整隶属关系的高校的经济资源也十分匮乏。这些高校除了要广开财源,更重要的是要协调投资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做到人与物的匹配,不同类型人才的匹配。不能为了宣传或应付评估,购置大量无人能驾驭应用的设备造成设备闲置;不能为引进一个不符合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实际需要的博导、而置几个甚至十几个符合学科建设实际需要的副教授甚至讲师培养于不顾。在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软件建设。

三、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

没有科学研究,就谈不上学科建设。但是,科学研究有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类型可能而且有必要有所区别。学术成果促进学科的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但也决不是唯一目标。一般来说,由于学科研究层次水平的差异,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的学科建设对推动学科发展上的贡献要小于研究型大学,但它们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可利用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和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高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类调整隶属关系的高校几乎没有研究型大学,以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为主,其人才培养的地位更为重要。如何培养人才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进行研究,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于大多数高校与院系(相对于师范院校、院系而言)属应用研究,即以教学、教法研究为主,兼顾把研究成果和本学科知识进行选择组织的课程研究。

学科建设要落脚在人才培养上,这是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根本不同之处。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鉴于此类高校的大部分学科建设目标不是(最起码主要不是)学科自身的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本校的学科水平,达到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目的。其科学研究除了在类型上以应用研究和课程研究、教学教法研究为主外,在队伍上也不应把研究与教学队伍对立起来。大部分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师资队伍与科研队伍需要相当程度的重合;少部分队伍可针对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在科研方面办出亮点。这是因为优秀师资本身就很少,少数能做科研的人员往往也是优秀教师的主体,不能因科研妨碍教学,否则,得不偿失。

四、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必须搞清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原因之一是历来非研究型大学不重视学科建设,或对学科建设认识不清;原因之二是这些院校大部分学科的科学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原因之三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时间不长。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学科知识是构成专业的原料,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通过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切块、组织来形成课程以及一定的课程组合的方式来满足。所以,专业以学科为依托,有时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有时某个学科又下设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是由适用于其需要的若干学科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不是由若干学科中的所有内容构成。从这个角度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学科建设是基础,专业建设是成果,中间通过课程这一桥梁来连接。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的变化引起专业的调整,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动力之一。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有很大的区别。第一,学科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研课题、研究仪器设备、学科建设管理人员等;而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师、课程、教材、实验与教学管理人员等。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的人或物有时会重合,但其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第二,学科建设主要是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以产出研究成果;而专业建设主要是专业人才目标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的成果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原料,但也可以有非专业建设的用途,例如可以作为直接为当地生产建设所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于专业建设以完成人才培养。总之,如果学科建设不以专业建设为鹄的,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反之如果专业建设不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则其专业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五、案例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前身是南京财贸学院,由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因为资金限制,为了学院发展只有走联合办学之路,自1987年开始,办学经费由审计署负责,归审计署管理,根据协议财贸学院更名为审计学院,当年暑期面向全国招生,但每年招收新生江苏省、南京市占有一定比例。

1999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部委不再管理高校,交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2000年2月将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主管部门分别由国家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合并为新的南京审计学院。学校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共建,以江苏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过去由部委负责,主要为部委各相关部门服务,面向全国,划转以后,实行江苏省政府与国家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建,服务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直接影响到学校职能的具体发挥。学校能否迅速协调矛盾、顺利定位、很好发挥作用,其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学科建设。

南京审计学院目前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共7个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共有本科专业20个,其中经济学(5个)管理学(10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5%,学科专业设置重点非常突出,其中审计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被列为国家审计署和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审计学专业被列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涵盖了所有经济类目录内专业;管理学科的专业涉及5个大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馆档案类的前3个大类,工商管理管理类专业占绝大多数为7个,审计学为目录外专业,目录内专业仅舍弃了与学校整体发展关系不大的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行政管理学这三个管理类专业是审计学的重要工具学科或应用学科,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设置形成集团优势,与学校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专业一个都不能少,与发展目标偏离的专业坚决舍弃。

审计学虽然是一个目录外专业,但在我们国家它是一个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专业,作为国家审计署与江苏省的重点建设专业,要办出特色、也要办出水平。它积极探索“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培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英国注册会计师特许公会(ACCA)合作,开展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培训。独立设置国际审计学院,与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法政学院、应用数学系合作,实现学科融合,办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含CIA)、社会中介审计、IT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综合审计6个方向,把审计这一目录外专业办成一个大审计学科专业群。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设有江苏省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公共管理和绩效评估研究院、内部控制设计研究院、审计研究所等进行审计方面的科学研究,为审计学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直接参与了国家审计法规、政策的起草工作,参与审计署组织的审计工作,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能量,使审计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

学校开设的会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法学等专业,都是积极与审计进行对接,培养出具有扎实审计基础的复合性人才,并且办出特色。如果说审计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地位,是可以面向全国的优势学科,那么这些学科专业能够培养出以面向整个江苏省为主的人才,与江苏省其他高校培养出的会计学、经济学、法学等互补型人才,都打上了审计的烙印。

审计学专业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沟通技能;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国玉.市场营销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审计学专业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