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教学中,我不会轻言放弃学困生,而是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退。”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行,从而整个班级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2)用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如:华罗庚从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这一发现。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这样做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4)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概念很多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统计中路线的问题等。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三、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适度性原则。

防止形式主义,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3.系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情感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

5.重点性原则。

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

6.策略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重在经常性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社会主义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爱国主义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记得七年级有一次月考,我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与收获。一个学生的总结是这样,说第一次月考我没有努力,数学考了35分,所以我这次努力了,结果考了30分,努力还不如不努力呢!你想,这个学生以后还能学好数学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对学生大发脾气。自己能高兴吗?自己不高兴,讲课能有激情吗?学生有考好的,有考不好的。挨批了,考得好的无缘无故挨了批,考得差的本来心情也不好,挨了批。全班都不高兴。教师讲课会精彩吗?所以说德育教育首先让自己快乐,才能传递快乐,才能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数学教学知识性较强,和学生进行交流不如其他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更为直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把这门课程的思想、内容传播好。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空洞的说教,比如,前面提到那个学生努力了却没有考好,对于数学,这是很正常的事。发生这样的事,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教学中,学数学,如何能让学生感觉有进步、能学习,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从思想上觉得数学不难。比如,布置作业,我们都有一套配套练习,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练习。相同的练习我们把作业让学生今天完成多少,明天完成多少。从思想上不要让学生恐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是学习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有上升的空间,快乐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奋进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如何让这种差异变不利为有利,我通过教学实践,把学生进行分组。学会的学生怎样提高效率呢?教师很多知识都知道,为什么教师之间有差异呢?讲课方式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说,不会讲题的学生说明没掌握。让优秀学生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也激励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习差的学生多问,捡自己会的讲一讲,增加一点自信。中学阶段课程多,学生多,只靠教师怎么顾得来?在教学中分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锻炼,组长把每天的基本题型做个小测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讲一个自己掌握的题型。学会哪个知识要学会讲给自己的同桌。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种团结合作的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品质,又为班级的管理带来有利的条件。“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合作,自私减少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责任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问题是个大问题,数学如果计算过关,成绩应该没问题。有理数、实数、分式的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这些纯数学的知识对于多数的学生应该没问题。但正确率就不敢说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看错、抄错?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想清楚先做什么?能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认真化,认真问题重复化,重复问题创新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考试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实力需要靠结果来证明。我们会的知识做错了,这种情况可不少,我们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规范做题技能,把难题化为易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程序化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做数学在计算过程中,哪步出错了,需要我们记录下来。坚决克服。在解题过程中经常鞭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边读边画,数形结合。摸清问题再难也要一步一步地解决,多归纳、多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就能鼓励学生去克服一些困难。品德养成是一种习惯,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加强习惯养成,能重复问题,就能把问题简化。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二元一次方程应用中,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想,建中有变。让学生在思考中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习惯。不感情做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结语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数学的美无处不再,如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等等,这些美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示美的画面,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数学中的各种美。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创设出一个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让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现在正是春暖花开,外出活动的好时节,让我们一起到轴对称图形王国去走一走吧!”然后利用动画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轴对称图形,例如漂亮的蝴蝶、可爱的小蜜蜂、逗人的青蛙等各种小动物,0、3、8、B、E、D、Y、H、K等数字与字母以及雄伟壮丽的天安门、美丽迷人的艾菲尔铁塔,庄严肃穆的天坛、历史悠久的故宫等中外名胜古迹等等。在这些漂亮的画面中,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蕴含着对称美的事物,进而能够激发出他们去主动认识美、发现美的心态,并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又例如在讲圆的时候,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圆,让学生们认识到圆的美丽。然后再打出一个圆,并告诉学生们这个圆就代表我们的班级,然后再依次将学生们的名字标识上去,并告诉他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班级“圆”上的一个点,然后学生们:“如果我们的名字没有在上面,那么我们的这个‘圆’还完整、美丽吗?”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圆是一个集体,断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完整,都不能够体现出圆的美丽,进而增强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感。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反思问题;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47-01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运算之外,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度。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同时要求老师要在家教学课堂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促进效果,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在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思想灌输,理论学习与德育学习互相融会贯通,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1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

1.1 对小学德育渗透观念意识淡薄。

小学数学课程上的教学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在感性认知上通过实践基于一定的引导作用,而在德育教育问题上的挂念渗透意识淡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方法布局多元化、形式内容单一,就会造成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感,从而削弱了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老师本身对德育观念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的首要服务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习惯的对错等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普及。很多老师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来,很难适应现代教改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变化出现不伦不类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不会达到教改要求下的知识吸收,也不会达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效果,进而导致德育渗透工作很难更好的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得以实施和运用。

1.2 德育渗透方式单一,学生兴趣感不浓厚。

教改后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少、形式多,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要积极地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老师恰恰忽略了在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地位,主观上操控课堂,让学生们被动的吸收数学知识的计算公式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直接吸收知识的状态下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有直接的影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灌输也就无法正常进行。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较强,找好小学生的兴趣切入点极为重要。在教学环节中老师只顾死板的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其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及时的向学生做引导。老师对数学学科中开展德育渗透的内容不能及时的进行正确认知,只讲解数学理论运算知识的教授,不掺杂实践生活的课堂活动就会在内容上略显空泛。实践内容的思想引导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让学生对数学学科贴近生活的道理有一定的认知。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

2.1 加强德育认知观念,丰富数学渗透方式和方法。

首先校方要加强教师内部队伍建设,对教学进行课改教学目标观念的渗透和普及。校方加大力度对德育渗透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措施,促进教师对其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教师提起重视的前提下,就会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流程做规划革新。开展数学课堂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就是数学学科中最好的德育渗透途径之一,对吸引学生兴趣感作用较强。老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编制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创设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以适应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让情景教学情结搭载德育意识功能。学校要积极配合老师开展团体实践活动,走出课堂在实践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算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参照物,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在情景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观念进一步加以引导,促使学生自愿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知识的吸收过程。加强德育认知观念,丰富小学数学渗透方式和方法,促进德育工作的在数学学科中的有效落实。

2.2 注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对小学生这一生源群体来说,渴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认可和赞许。对于来自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认可尤为重要,这是满足小学生刚刚萌芽羞耻心理的阶段。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朗的面对每次成功与失败等德育教育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积极的运营评价体系,开展数学学习小组合作式解题方式。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数学题进行审题、分析、探讨解题方法,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同学分享整个解题过程,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融进每个小组的学习氛围例,对学生们的看法和解题思路做及时的更正和观念上的正确引导,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细心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和肯定,在学生们思想错误表达时避免正面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找到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避免引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老师对学生不断肯定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思想创新能力等德育教育观念的渗透。

3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与德育渗透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汇贯通。在创新能力、语言表达、感性认知思维等德育教育内容方面都有所提高,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力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迫在眉睫,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做贡献。不仅仅是小学数学一门学科,其他学科也与德育教育内容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小学的任课教师首先要全面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质,在自身具备高水准德育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观念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羽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04).

数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57-0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1],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背景,促进德育生活化,增强德育实效性,是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整体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对学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各种德育要素全面设计和充分运用,整体构建高校德育途径体系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生活化,发挥德育的整体效能。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改革开放对高校民族学生德育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及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定位和前途规划中出现思想困惑、信仰迷茫和情绪不满,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国际环境给高校民族学生德育带来新挑战

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与我国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而高校民族学生又是“”渗透和破坏的重要目标,这种形势下,高校需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保持一致。

(三)互联网使高校民族学生德育增加了新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上网人数不断增加。庞杂多样的互联网信息冲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向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渗透的主动性也极强。面对互联网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带来的挑战,必须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有害的封建思想、极端宗教思想、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等不良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和“”在网络上的侵蚀。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要求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从小生活在交通不畅、教育落后和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状况、独特的风土人情、民族心理素质及,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心理观念、思维方式及知识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但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关注不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途径和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要,降低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克服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负面影响的要求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生活化。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比较落后偏远的山区农村,有浓厚的宗教意识,面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想深处不可避免地进行着宗教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如地区收入差异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确立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强大冲击。大学生朴素的民族意识和情感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影响民族团结思想的确立,甚至造成地方民族主义的危险。此外,党的民族政策被利用成为违纪违法的保护伞,对违纪的民族学生惩处力度不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路径

德育途径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承载体。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类途径

课堂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也理所当然成为高校民族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这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方法让教学紧密贴近学生,充分贴近实际,全面贴近生活,保证‘入座率’,提高‘思考率’,扩大‘参与面’,使学生走出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用的怪圈。”[2]同时教学内容注重体现民族特色,有机融入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之类的内容。其次,将德育渗透各门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引导激励每位教师树立德育理念,从不同视角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切入点,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

(二)实践类途径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修养、自我教育和不断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高尚的品质再外化为自觉的行动。首先,借鉴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文化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纳入民族文化传统活动。如开展对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手工艺品展览等文体文娱活动,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庆祝民族节日,学习、理解民族歌舞和文化知识中,感到自己被重视及本民族的文化被尊重,感悟生产、生活的快乐,体会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共处,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其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组成小分队,到民族聚居区、山区、落后地区开展包括对口支援、社会调查、技术指导、理论宣讲以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通过具体的服务活动,既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增强对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感知,对民族人民群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高贵品质的感受,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民族地区建设的热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三)环境类途径

民族高校优化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是影响塑造学生的一种综合教育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利用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意蕴的物质文化如园林雕塑、凉亭长廊、民族人物展墙等传递价值取向,陶冶性情,使各民族学生在校园内都能感受到体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支持,体悟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实现全氛围育人。优化学校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环境和体现学生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精神文化环境,如民族院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校训、校史、校风、学风和师德等方面的建设、积累、升华和宣传,同时“把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规范性渗透到校园精神环境、文化秩序里”[3],则能以情育情,以情染境,以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潜在规范滋润学子的心灵,进行人文关怀,提升民族认同感,规范约束引导支配学生行为。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影响和造就新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品质。

(四)组织类途径

党团工作是民族地区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关键路径。大学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大学生容易在思想上进行交流,情绪上互相影响,行为上互相模仿。党团群体的兴趣或既定态度能影响大学生个人政治态度的习得和取向。学校党委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把要求入党的少数民族学生组织起来,采取党员分人负责,长期联系等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全体少数民族同学。通过“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干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动态”[4],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共青团及其所指导的社团等学生组织在青年学生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不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民族联谊活动,而且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种充满亲情的氛围中,感受到关爱和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德育实效。

(五)管理类途径

管理教育是德育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要努力使管理者将管理育人的因素融化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要搞好管理教育,应该做到:首先,要依据党的德育方针、德育规律和德育目标的要求,制定出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系统平台,使管理走向正规化、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其次,加强民族高校德育管理者的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机制,提高管理者管理教育的自觉性。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观念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深入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德育工作者更好地融入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第三,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关爱是管理育人中拉近师生距离的纽带。管理工作者要以平等、信任的态度,注意民族特点,尊重民族风俗,体贴民族感情,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从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管理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己优秀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可能发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助减免机制的积极作用,为贫困生解决燃眉之急。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资助帮扶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用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学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照顾和关怀,并通过勤工助学等机制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

(六)辅导咨询类途径

心理咨询有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对促进德育生活化,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成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语言交流的不畅,的影响,加之面临学业、就业、学费、人际交往等多种难题,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孤独感、压抑感等,造成人际交流障碍、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困惑、自我评价障碍等,若不及时疏导排除就有可能发展成内在的心理障碍,甚至“通过不良的途径爆发出来”[3]。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和现代社会生活,排除学习、生活上的精神压力,克服不良的认识方法、消极情绪和薄弱意志,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充分地认识与把握自己,以积极、健康的心理迎接各种挑战。一是为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定期在学生中开展心理调查和测验,及时了解排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培养他们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增强抵御外界一切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方法,如自我激励法、情感升华法、合理补偿法、词语暗示法等。三是建立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健全心理防卫机制,开设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咨询。四是创造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培养他们正确的咨询观。

(七)传媒类德育途径

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构成了对大学生生活的巨大影响,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和平台。首先,民族地区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既要坚持导向性原则,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同时要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网民。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建立集思想性、教育性、指导性、服务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开辟专门的思想教育网页,设立网上德育讲堂,挖掘民族地区的德育素材,综合运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和德育软件,采取形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吸收优秀精神文化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教育论坛,引导广大同学就热点问题、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讨论,对校园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还可以以重大节日、突发事件、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为切入点,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由精通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或者开设教师个人主页,或者担任论坛和邮箱的管理者,即时或定期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此外,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网上不良资源的免疫力,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

[2]江宗超.学习型政党建设背景下《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3(2).

[3]张超.校园精神环境、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黄羽新.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Moral Life Path Discussion of University Minority Students

JIANG Zongchao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53509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