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医学论文

环境医学论文

环境医学论文

环境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要: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不仅是医学革命,也是科学革命,是回归大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渗透,多学科研究的结晶,并因此能攻克癌症。爱滋病、噬人病毒和受内外环境影响的疑难杂症,进而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 键 字:

环境 唯象牙塔中医学 理论 癌症 爱滋病 平衡 文明 复兴

人类正悄然迈入21世纪。

纵观19、20世纪,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从信息爆炸到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东方和西方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最“科学”和“神圣”的经典。但是,给我们以同样深刻印象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消耗了数以亿计的人的生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水、声、空气、宇宙均遭受污染,稀有动物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爱滋病和癌症,原子弹和细菌武器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社会伦理道德堕落,这一切又无不与西方科学有某种联系。难道科学的每一进步发展必须以威胁人类生存根基为代价?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是面对21世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的主题,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果。但其实质,就是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正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正是研究如何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

一、什么是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不仅是医学革命,也是科学革命,是回归大自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渗透,多学科研究的结晶,并因此能攻克癌症、爱滋病、噬人病毒和受内外环境影响的疑难杂症,进而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河图》、《洛书》、《黄帝内经》、易医学理论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自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实证研究、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多学科融合渗透的医学哲学和社会医学。

二、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的基本理论

1.环境唯象理论

“环境”英语中即称“surrourdings”,也称“environment”也有“conditions”(条件)的意思。环境是一事物赖以生存的状态。地球赖以存在的状态是宇宙,人类赖以存在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状态及之外的宇宙。但严格来讲,环境包括唯与象两种状态,即潜与显,也即阴与阳两种状态。唯通微,指微观的超出人们力所能及的无形的状态,而象即形也,指宏观的或显的状态,所以环境——事物赖以存在的状态,既有内部环境,又有外部环境,既有显环境,又有潜环境。内外环境潜显环境相互达到一种适度状态就构成该事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潜环境与显环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不同层次的环境中,内外环境,潜显环境可以相互转化。唯与象可以互为全息反映,整个世界统一于时空环境。

环境唯象中医学认为,环境并不单指自然界这个宏大、恒动不息的外在环境,还指包括人体内部这个循环往复内在系统环境,两者须达到有机结合。故结合养生与治病、通过体内体外物质交换,通过信息与意识作用,由不同的渠道进行人体控制,形成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结合的独特疗法,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加强新陈代谢,用以提高胸腺水平,提高DNA修复率。通过环境唯象药物摄入,环境唯象针灸按摩,配上环境唯象食物,补充人体所需的七大生命营养源(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酶、脂肪、多种微量元素),达到治、养一体、内外一致,从而使人体营养处于一种新的平衡,因而能攻克癌症和爱滋病。环境唯象中医学认为,人类的疾病是由内外环境引起的,通过协调内外环境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问题是人体健康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2.人体平衡理论

环境唯象中医学认为,生命体是有一定时间节律和空间有序序列的系统。而人体则是有强烈意识行为的生命体,故人体有三个特点:节律性、有序性和意识性,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保证。这符合钱学森“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论断,也符合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后者认为,自然界有两种有序结构,如晶体的有序,是以分子作用的距离为表征,可在孤立状态中和不稳定条件下维持,不需要与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但外界信息(物质、能量)稍一介入,平衡迅速破坏,有序马上就解体。另一类有序是在宏观范围内出现的,它只有在非平衡状态下,当其开放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时,才能维持或出现新的有序,如生物体。这正符合环境唯象中医学的人体需要维持不断的能量交换、新旧信息交换,内外环境平衡的观点。另外,人体的节律性决定了人体细胞基因必存在生物钟。人体内的生物钟必须与其外环境中的日月星辰宇宙的生命节律相一致。

人体需要达到内外环境平衡、能量(营养)平衡、意识平衡的高度统一,前两个平衡是基础,意识平衡对前两个平衡有影响。人的意识平衡是指人的意识倾向与行为必须要不损害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会影响能(营养)的平衡。意识倾向包括人的思、喜、怒、悲、恐、惊等七情六欲以及表达方式之一的语言行为与认知行为。

环境唯象中医学研究发现,维系人体节律性、有序性、意识性的机制是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及与之相适应的五脏六腑、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批科研人员经过长期协作攻关,揭示出经络现象是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的。十二经络、奇经八脉是以液晶体传递的方式支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便在此基础上形成第四平衡理论。

经研究发现,活细胞膜可能就是定时器(即生物钟,神经核的感应器),它允许某些虚粒子离子(带电的原子和分子)出入细胞膜,但同时又阻止一些离子的通过。当离子通过细胞膜时,其两旁的电位就升高或触发了感应器;从而使节奏摆动。而最新研究显示,由SCN与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间的新鲜人脑组织解剖发现,SCN是生物钟的唯一组织,它被激素分子约束于脑底深部,松果体定时定量地分泌出metetomm,故通过SCN决定人体睡眠的正常生理节奏。所以,根据这一种神奇的原理及防病治病的效应,可以打败癌症这一影响人类生命的大敌。

3.“文化基因”说

人类已有文明是人类与环境斗争的产物。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整个的人类文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基因。不同文化基因的杂交可构成更优的人类文明。人类各民族的任何体统与文化必有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和”、“仁”、“天人和一”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保存其悠久的文明并从未间断。作为人类瑰宝的中医正是“和”、“仁”、“天人合一”的结晶。中医的特点是综合施治、体治病、治病治根,而西方文明则有其抗争的文化基因,崇尚征服自然,故注重精密的逻辑的分析。基于此,西医治标不治本,甚至以身体致残为代价。环境唯象中医学从中西医结合中提取各自的合理内核,提出治标、治本、治人的“三治”理论,以建立更优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基因,促使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的成果

北京中科前锋科技公司杨晓东常务总裁,著名医学专家彭玉秀女士,国际肿瘤康复专家十豆三教授(抗癌明星),中科院半导体所周旋教授等,利用环境唯象中医学理论,研究开发出“仿生波普治疗仪”,不断调整人体与周围环境能量和信息转换,维系自身的平衡,并与现代科技食品工程相融合,应用研究于食品之中,从而形成以“抗癌浓缩液”为主要成分的营养平衡系列食品48种,以及其他不受环境污染的用品,其中以抗癌镇痛宝为龙头的产品,经过若干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中医理论研究者和药物专家从理论上的探讨,经过上千百次的临床实验证明并通过鉴定。其作用原理:癌细胞膜反馈给基因,调节节奏,摆动,通过染色体上的长环形DNA遗传密码进行有序阅读,在免疫应答和调节过程中,适应内外环境平稳,营养平衡,使其不产生游离原子团,减少产生病变细胞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蛋白细胞介素IS:和神经细胞的活性,增加神经胶质细胞。电镜观察及进行各种动物实验表明,三天见效,一周后客观指标改善。对脑胶质瘤的有效率达69%——88.9%,并通过国内七家附属医院的反复临床证明,取得了在其它癌肿治疗的有效率达88.5%;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率达99%,癌症治愈率达97%,从而证实了环境唯象中医学学说在理论上实证上的统一。

环境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 思想政治 工作 优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但是从体制的角度看,与市场经济发展状况配套的体制相对而言并不完善,相应的问题映射到医院工作环境中,就是围绕经济效益展开的各种激励已经形成,但是对于医院工作人员行为的约束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完善。这种矛盾落实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想要对这种不利影响进行消除和制约,在当前阶段,在相关的制度尚未得到全面完善的阶段,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补足。

一、医院工作环境特殊性以及相关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技术等都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医院环境本身作为知识密集以及人员密集的产业环境,其自身必然受到来自于技术领域的强烈冲击。这种强技术特征决定了医院环境中的工作状态,即学习和工作交替。医疗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程度,以及相关人员对于医疗技术和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其能够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整体水平,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医院组织在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实现,以及其整体效益,因此技术在当前医院环境中,作为核心关键对待。这种以技术和知识作为核心的状态,对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医院工作环境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足的状况形成。

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工作环境中的不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对于其他工作领域而言,更为严重。因为医院工作比其他产业更加需要依赖医护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医护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成为了影响医疗工作质量,服务患者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方面的影响,相比技术而言毫不逊色。

从当前医院工作环境看,职工工作压力大,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另一个方面还要展开工作,加强知识的验证和经验的积累。这种紧张的生活,直接导致医院职工难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活动分配出足够的时间,更加难以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除此以外,当前社会环境中,随着国际沟通的日渐频繁,更为先进的技术涌入的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在碰撞,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助力,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发挥了负面作用。同时医院职工一般具有高学历、良好文化背景的特征,因此他们对于新的思想吸收也比普通社会大众要快。从这样的角度看,如果不能抓紧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其不利后果必然会很快凸显。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前在医院工作体系之下,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层面上的缺失问题已经相对严重。并且进一步考虑到医院发展特征,思政工作的价值又如此重要,直接成为影响医院面向社会发展,甚至于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切实在医院环境中展开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加强,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切实加强医院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医院自身的发展、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患者的切身利益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进一步考虑到医院环境自身的特殊性,想要切实展开思想政治建设,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的实践,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明确发展方向,事半功倍。在医院环境中,必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医院发展实践,将先进的思想武器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理论联系实际,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思想政治工作面向的目标群体实际发展需求为本。只有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医院环境中立足和成长,才能推动医院自身的建设实现。对于这一方面而言,需要注重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先进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当前社会特色的思想理论。只有先进的理论才能为工作指明方向,才能避免发展步入歧途。其二则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将先进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再反馈到理论环境中加以完善。多次反复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实现迭代的发展。

2.实现横向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与基层党建工作,以及企业文化工作在实际的作用领域有所重叠,但同时几个方面的工作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加以深入界定和区分,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能够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另一个方面对于帮助不同领域的工作实现深耕也有着积极价值。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以党建工作作为核心和根本,积极展开外延。基层党建工作更多倾向于面向基层党组织环境内部,面向基层党员并且实现其在工作中的范本作用;而思想政治工作则面向更为宽泛的医院内部群体,提供必要的思想建设指导。二者的结合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而企业文化则更多倾向于在医院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氛围,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提升企业竞争力,帮助医院实现自身价值;对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面向企业环境内部发生作用,但是其服务目标在于医院全体职工。这样如果能够推动二者融合,则可以在人的发展和M织的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统一,并且还能够借助文化的形式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实现更快速有效的传播。

3.配合多媒体环境

医院工作紧张,时间不充裕的特征,造成了医护工作人员很难抽出更多时间用于思想政治领域的建设。但是当前社会,职工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将多媒体技术纳入到自身视线之中,实现这些碎片时间的利用,其工作效果一样不容小觑。实际中可以积极展开医院环境内部网络体系的建设,利用包括微信、网站、博客等多种媒体形式,建立起相关思政部门与思想政治工作受众之间的沟通,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

三、结论

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应与时俱进,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纪虹, 赵骞.浅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7).

[2]孙效平.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新方法.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5).

环境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医学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1-03

Study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YU Xiuping,LIU Dianen,LIU Wenxiu,WANG Xiaoq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42, China)

[Abstrac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has exposed its defect gradually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Especially it can't reflect the importa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uman health.Therefore,we are likely to need a mew 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This paper analyses ecologic view of nature,system theory,ecological ethics and so on,then find there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edical model.

[Key words]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Theoretical basis; Study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提出,当前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则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这一理念也得到了WHO的认同[1]。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传染病,如2003年的SARS、在部分地区流行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等,不仅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同时也对该医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后SARS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作些思考[2]。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看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着缺陷,并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提出了有别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大生态模式”、“四元医学模式”、“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大小宇宙相应模式”、“卫生生态学医学模式”等,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医学模式,应该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与已有的科学概念相融洽。“生态医学模式”就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一个概念,它的产生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随着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也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上认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 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20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及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医学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医学认为,人类本身应与自然环境和体内环境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这也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2 系统论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线性思维方式,它虽然考虑到了致病因素和治病方法不仅仅只有生物方面,还包括社会、心理方面,但是并没有考虑全面,忽视了生态环境等因素。显然,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类医学研究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更先进的方法论及更完善的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态医学模式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医学模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生态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把健康和疾病放在全方位的背景下考察, 认为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取决于这个复杂系统中各层次、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4]。疾病的发生除病原体这一外因外,还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

3 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而形成的一种全世界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但是在社会化、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发了一系列传染病,如疯牛病、SARS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必须吸取教训,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谐。

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便符合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医学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等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都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生态医学模式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摆在了自然界的正确位置上,认为人类应与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达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使人的寿命达到理想水平。

4 学者对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科学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认同。但是随着人类的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该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正确引领、指导医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在如何消除其缺陷、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过。陶功定教授在17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他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倍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

从认识发展的逻辑上来看,树立生态理念,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生态医学模式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5 传统的生态医学思想

传统的中国医学文化中有着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辨证思想,也体现着生态观。

《黄帝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来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医学实践整体运动中贯穿平衡论思想,它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6]。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即从两个生态环境失调论疾病形成的原因。《黄帝内经》还有着顺应环境四时、“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养生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心身健康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等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医学观[7]。

同样,中医学中的生态医学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历史。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施治和治未病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8]。如中医的整体观不仅重视人体自身组成的生态体,同时也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和谐统一,“人与天地相参”,就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在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不能仅着眼于人体本身,应看到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它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证候相同,也可运用同一治疗方法。

6 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医学模式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不断加剧,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方向,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改革方向、总体模式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特别是思考医学模式变革这样重大问题,更应该自觉地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9]。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求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医学模式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生态医学模式持有和谐平衡观,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相互适应。要求在对医学中关于人的健康、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构建时,必须给包括病原体在内的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以相应的存在空间;对于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应通过相互磨合与调整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不适应问题的干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去除或回避。生态医学模式还主张协调发展。某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破坏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医学中表现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医疗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患关系的僵硬、高额的医疗费用等,而这些都有望在生态医学模式中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从而使现代医学回到协调、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同时,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依赖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现代医学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资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都有保障,也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人们真正做到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防治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既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导方向,也是建立生态医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宋立新.疫病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2-184.

[2]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

[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4]谭得俅.以系统论为指导,全方位贯彻现代医学模式[J].医学与社会,1999,12(4):29.

[5]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23.

[6]陶功定.《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溯源(待续)[J].山西中医,2005,21(2):44.

[7]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医,2004,20(3):36.

[8]马伯英.中医学是优质的生态医学[J].发明与创新,2007,1(3):29-3O.

环境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摘要] 以系统论、和谐生态伦理观、生态医学模式观、传统和谐生态医学伦理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以及和谐社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论证了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原则、本质内涵、基本特征、目标体系、主要内容、评价标准及理论特质,拓展了现实维度中的医德实践理念。

[

关键词 ]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 R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67-02

在相关的医学领域中,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称为医学伦理学。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学伦理学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渐改变。随着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医学伦理的类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日益明显,其结果必然促进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体系的建立。

1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提出背景

20世纪中叶,在医学上面临着种种危机,这使得人类在思考,有无更进一步的确定医学伦理学目的的必要性。医学伦理学的目的确切来说是把原来的以治疗疾病的高科技为优先的战略转变为公共卫生战略,以达到照顾无法痊愈的患者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确保患者在精神和身体上的舒适[1]。现阶段的新医学目的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医学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有限卫生资源的公平与公正利用。要实现这两个目的,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事实上做出了一定的约束,即确保保护人类健康的基本方法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因而,需要扩大未来的医院伦理学的价值指向,确保道德关怀的对象是生态环境。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医学伦理学还可以借鉴生态伦理学中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坚持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的协调发展。近几十年来,在全球生物医学模式及其指导下,在医学史上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目前很多医学问题都可以用科技的手段解决。但是随之又带来了大量的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额的医疗费,这几个问题反过来又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此又成为了阻碍社会的持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阻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医学经济的适用性,这样在全球范围内才能够建立起可持续的医疗卫生模式。特别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医疗水平落后,我们更加需要全面的发展和运用合适的技术。在对高新的医疗技术进行发展和应用时,还要对自然资源的可支撑性进行充分的考虑。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体系”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学科体系,从理论上来讲应该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与已有的科学概念相融洽。目前它的产生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

近几年国内流行了很多新的传染病,比较典型的有2003年的非典、2013年初的H7N9流感,这些传染病的大规模发生引发了医务工作者对目前医学模式的新思考,从病理上来看,新传染病的发生都是自然生态平衡被人类严重破坏的结果[3]。目前国内主要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应该把自然环境中更关键的一个因素“生态”融入到医学模式中来,以便形成更为合理和完善的“生物-心理-社会-生态”的医学模式。当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产生后,就必定要形成一套与之对应的新的医学伦理类型,此时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门类—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

2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从原则构建角度审视,可梳理为以下研究脉络:

首先,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原则为:要想真正对人类自身负责,就必须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负责。任何生物科学和医学科学技术(包括研究方向和课题)都必须有助于生存环境的优化,而不能以破坏和牺牲它为代价。

本着这一核心原则,可以提炼出和谐生态医学伦理的内涵即:以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密切关注为基础,善待生命、关爱生命且敬畏生命,确保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可以进行良性的互动及和谐发展,所有的医学活动都应以该理论为基础,使医学逐渐向最高境界—创造更合适的生存状态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最佳。

由这一内涵我们可以领悟到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体系具有系统性、生态性、和谐性3个鲜明特征。由和谐生态医学伦理的3个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出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基础上,对这个整体系统进行放大,使其包含人与自然两个方面。提升和扩展传统医学理论学的解释功能,更好的解释H7N9、“非典”等病症。

相对于传统健康观,该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其概念和内涵,提出健康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与环境的和谐适应和良性互动,即医学必须首先建立在和谐生态医学伦理的价值理想基础之上。对于疾病需要采用多方面、系统的治疗方法。

由此,可以建立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目标体系:实现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对环境的良性互动以及和谐适应,可以更精确、全面的诠释和谐生态医学伦理观。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评价标准,就是以是否对环境平衡有利为尺度,以环境利益为最高价值。总之,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具有着科学发展的特质。

虽然,目前的医学模式在治疗各种疾病、让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各类高科技药物的使用大量增加,细菌、病毒的抗药性也体现出来,高科技医疗设备、高科技药物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环境的平衡,这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医学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之前的治疗疾病、延长寿命,而是把促使人与环境更好的平衡发展作为目标要求。

按照和谐生态医学伦理生态要求,医学学科的建立时,不仅要包括自然界的成员,还要包括这些成员所存在的环境,对于那些对维持环境平衡有不良影响的因素,不能简单的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应该通过成员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相互调整来形成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未来的医学发展,是将以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环境的提高为目标。这正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价值基础与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之所在。

3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学的实践维度

和谐生态医学伦理在现实维度强调的是协调社会与医务人员、患者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间的关系并确保可以相处和谐,互动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一观点[5]。该伦理观把和谐作为前提、把发展当成目的,是一种有序、均衡、发展、系统的伦理观。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维度。

3.1营造和谐统一的医医关系

医医关系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业务往来关系。营造和谐的医医关系应遵循以下平等、信任、竞争、协作等基本原则[6]。

医务工作者之间、医务工作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之间虽然他们的分工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工作性质,那就是“救死扶伤”。医务工作者之间、医务工作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在平时的交往和工作中要能够相互尊重,避免区别对待。还应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达到促进医医关系和谐发展的目的。

和谐医医关系建立的关键是信任。要想医务工作者之间、医务工作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之间互信任,就需要这些单位、个人之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成绩去赢得别人的信任。

协作是营造和谐医医关系的重要条件。目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每个单位只能从事、了解很小一部分内容,而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系统的知识,这就要医务工作者之间、医务工作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必须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病魔[7]。

竞争为营造和谐的医医关系提供动力。社会和医疗卫生部门要为医务工作者之间、医务工作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之间提供完善的机制和公平的机会以方便进行竞争,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水平,保障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3.2营造和谐统一的医患关系

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在治疗和诊断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称为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道德关系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医患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应以互惠互利作为交往的基本原则[8]。医患理念也会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伦理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参与意识的增强而发生质的变化。古往今来,有很多优美的词汇,如“救命恩人”、“再生父母”、“悬壶济世”等,来称赞医务工作者,还经常把看病称为求救、求医。这样就使医务工作者处于一个尊崇的地位,而相对的患者就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随着医德医风的不断改善,新型的医患关系.将会彻底改变过去千百年来形成的那种充满封建色彩的传统医患理念,建立起平等互惠的医患关系。

3.3营造和谐统一的医社关系

社会和医务工作者之间以及社会和医疗卫生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群体性关系称为医社关系[9]。要实现医务工作者、医疗机构之间与社会、媒体的和谐,应遵循公正、公益、效用、协调等基本原则:

公正是营造和谐医社关系的最基本前提。媒体和社会应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公正且客观的评价,既不能贬损也不能神话医务工作者,能够完成媒体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可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改善医患关系。

公益原则的目的就是要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医务人员应当在坚持社会公益这一原则下,采用新技术来提高人口素质,使社会稳定的发展。而在法律法规以及卫生保健政策的制定时,也应该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医疗水平。

效用原则即是指合理、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减少甚至消除医疗资源的浪费,效用原则为医社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0]。政府部门需要坚持效用原则、采取可行的办法,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使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真正需要的人服务。

协调是创造一个和谐的医疗服务之间的关键,要想各种利益群体均衡和谐的发展,就必须以协调为前提。政府在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上,需要考虑不同的人群、地区及部门的需求和利益,保证公共卫生事业能够和谐的发展。在发展各医疗卫生部门、医务工作者和社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还应该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全面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服务。

[

参考文献]

[1]邱仁宗.医学伦理学的国际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

[2]刘远明.环境伦理学对医学伦理学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22-23.

[3]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

[4]Engel GL.The Need of New Medical Model(黎风摘译) [J].医学与哲学,1980,1(3):61-63.

[5]于欢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医学伦理创新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9.

[6]Zhen FY,Peng SH. Introduction to several quantitative review methods[J].Ecological Science, 2011,20(4):73-77.

[7]Oltmer K, Nijkamp P, Florax R,et al. A Meta-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s / Tinbergen Institute,2012.

[8]Hyatt LA, Rosenberg MS, Howard TG,et al. The distance dependence prediction of the Janzen-Connell hypothesis: A meta-analysis[J].Oikos, 2013,103(3):590-602.

[9]Leanne MJ, Wang XZ,Curtis PS.Plant reproduction under elevated CO2conditions: a meta-analysis of reports on 79 crop and wild species[J]. New Phytologist, 2012,156(1):9-26.

环境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医学图书馆;职能定位;素质训练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in Network Environment

HA Jin-xiu

(Tianjin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Tianjin 300070,China)

Abstract:The era of digital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characteristics,member functions and medical library of medical library of quality training were discussed.Fro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needs,the d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ervice,the initiative and full information servic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resources,collecting documents for two times,with th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o carry out special search service,continue to display professional books and periodicals of medical education,show the reservoir,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library facilities and effective use of space for the remote,especially the latest medical science information library of the contact the advantage,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academic readers,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medical library in network environment;emphasize the librar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adhere to strict style of work and serious and responsible work attitud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business skills training i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Network;Medical library;Functional orientation;Quality training

在W络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时代,医学图书馆已经由原来的医学情报信息的采集、整理者演变为网络技术和医学情报信息的导航员[1]。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图书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医学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且经过多年来我国医学情报研究机构业务发生的巨大变化,例如查新咨询、期刊编辑、网络系统与网站建设、文献信息服务、情报研究服务、文献检索教学与用户培训、卫生政策研究、卫生信息统计等业务的建立[2],促使各医学图书馆之间彼此独立和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医学情报信息的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态势,与此相适应的必然是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职能的转变和馆员角色的定位[3]。

1 网络环境下医学情报信息服务特征

1.1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用户的需求是医学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读者的个性化表现在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由于用户不同的知识层次和职业类型以及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对医学情报信息的需求亦各异。例如从医学信息用户分类来看,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与医学院校的在读学生及教师的医学信息需求是不一样的,前者的目的性较强,多为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后者主要是利用图书馆的医学信息从事一些科研类的课题研究。有时候某些用户的属性也表现为多元化,例如一名医生在从事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担任医学教师或科研工作,这种属性的多样性,往往决定了医学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为满足这种多元化信息需求,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针对不同用户多层次组织信息资源,凸显了现代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

1.2信息服务的多样性 为了适应网络和数字化信息时代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和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传统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读者服务演变为以网络和数字化形式为读者提供便捷准确的服务;由等读者上门在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印、参考咨询等服务向馆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操作电脑化和服务人性化迈进[4]。同时,在主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现有的资源和馆员的技术特长,将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特色数据库或学科导航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5]。根据医学、科研的特点和需求,契合医学文献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综合或特殊的文献数据库,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1.3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在网络环境下医学情报信息服务的主动性是适应读者需求的必然要求,这种模式要求医学图书信息服务参与到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为用户提供全程、多方位、多角度的特色服务[6]。在这方面,一些图书馆已经在进行探索和实践[7],例如开展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图书馆主动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首先对读者进行分类,如医生、护士、学生、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管理者。然后根据读者的不同身份,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使她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开展在线咨询服务,通过与读者在线对话和交流,及时解答用户疑问,使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及时、完善的信息服务。此外,优化信息检索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8]、制作数据库检索指南、医学课题立项定题以及读者培训[9]等都是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和探索的内容。

2 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的职能定位

教育和服务历来是传统医学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职能显得更为突出。所不同的是,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国际语言技术的突破,正将传统的相互独立的图书馆推向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医学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用户对医学科技信息的渴求,促使医学图书馆不断创新职能定位以适应读者需求。

2.1多层次组织信息资源,形成信息资源优势。医学图书馆作为医学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具有优良的网络资源环境和强大的信息资源,具体表现在医学科学技术信息全面、系统,知识更新快捷;良好的自学环境,相对于其他学习环境而言,医学图书馆拥有安静而优雅的学习空间,丰富而便捷的信息资料及图书馆员热情而专业的服务,这对于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2搜集整理二次文献,对医学继续教育开展专题检索服务,例如编制“医学新理论专题索引”,介绍医学理论的发展或编制“馆藏医学新技术书目”等。

2.3设立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阅览室,陈列继续医学教育专业书刊以及其他资料,展示新馆藏,使读者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要求。

2.4为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服务,医学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电子阅览室中设置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和保证读者充分利用本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搜集读者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以充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效率。继续医学教育部门也可以借助医学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图书馆本身也可以充分利用本馆的硬件设施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比如电化教学等。

2.5利用图书馆硬件设施和有效空间,特别是图书馆最先接触医学科技最新信息的优势,组织读者开展学术活动、继续医学教育等活动,医学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诸多优势举办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术交流及专题讲座,使医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加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3 W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员的素质训练

在网络化信息和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程度迅速提高的环境下,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3.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同时还应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同行之间善于协作、言行举止落落大方、为人处世热情诚恳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3.2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医学图书馆是医学科技信息集散和传播的平台,是医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后勤部和支撑点,图书馆员作为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应该树立以读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在工作中发扬严谨求实、精诚团结、认真负责和勇于担当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信息传播者和管理者。

3.3加强业务技能训练,精通本职工作。网络数字信息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员的业务技术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员必须是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书管理基础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

3.3.1专业知识:包括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图书馆员就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信息服务和管理的领域里游刃有余;

3.3.2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最新动态:包括信息化环境下的图书馆新理论、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与服务的相关知识等;

3.3.3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国际间各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全球范围内医学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突破性进展的信息需要及时向国内传递。因此,熟练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对于帮助馆员直接从国外网站上搜寻最新医学科技信息、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3.4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同时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很好地为读者服务;

3.3.5由于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专业特点,其受众对象主要为医生、医学生及医学科研人员,因此医学图书馆员还要学习和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医学专业术语及词汇以及医疗实践的进展,这既有利于馆员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与读者建立共同语言从而与读者更易于沟通。

参考文献:

[1]梁玉萍.论医学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2):265-266.

[2]尹怀琼,周文琦,周良文.我国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发展及合作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3):26-30.

[3]王琦,陈文勇.E-research环境下图书馆员角色重定位及其技能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4):5-10.

[4]张华铮.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策略探讨[J].医学信息.2014, 27(10):15-16.

[5]郑鹰.高校馆藏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侵权定位研究[C]//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会第23次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2010.

[6]刘琳,于砚青,所玛,等.医学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发展趋向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4):66-67.

[7]肖频.新时期医学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 35(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