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与化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过程进行思考与总结,其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具有普遍性,采取的一些做法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育资源、教师培训等要素,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应整体推进,要求几个要素同步向前发展,只有这“几条腿”同时驱动,才能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迈进。
一、硬件环境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
1.重视网络设施、网络安全设备的建设。这属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其他终端设备(升级频率大于网络设备),对网络设备应加大投人,主干选用性能好、可管理的网络设备,对网络性能、网络安全有决定性的作用。
要点:主干千兆光纤,百兆到桌面,采用可网管的交换机设备,便于全网监控,接人主干交换机上的网络过滤设备镜像从防火墙接人的外网连接端口,实现对外网信息的访问控制,防火墙把内外网隔离,保障内网安全,服务器区建立在防火墙的DMZ安全区,增强服务器的安全性,减少网络资源占用。
2.划分区域,控制网络访问权限。采用Vlan技术,把网络从逻辑上划分成若干个虚拟工作组(网管组、办公组、教室组、学生机房组等),这样既可以控制流量提高网络性能,也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3.做好设备技术文档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设备应有的效率。网管人员掌握网络关键设备的使用,根据实际应用状况,正确配置网络设备参数,对提升网络性能,增强网络安全,排除网络故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重视网络技术文档的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网络管理工作。
4.建设有特色的合作学习教室。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
5.学生机房采用上网方式。多台电脑同时上网,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严重影响其他用户的网络应用需求。学生机房采用上网方式,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每间机房可独立配置一台服务器,把机房设备隔离单独管理,学生机共享服务器的连接。这样既可以减少学校公共IP地址的占用,服务器的缓存功能,又能提高机房的网络访问速度,减少公共网络带宽的占用,还有利于任课教师对本电脑室学生上网行为的管理。
6.改变班级设备配置方案,确保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进人班级,但学生课后擅自使用,上网玩游戏、安装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软件、擅自更改系统设置、感染病毒致使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配置带有VGA接口(到投影机)、用45接口(网络)、音频接口、电源插口的多媒体设备控制面板,只需购置班级数一半的笔记本电脑就足够支持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这样一来既方便管理,杜绝了因学生因素导致的使用问题,又不会因个别台笔记本电脑的故障而导致某教室不能正常上课,并可减少设备投人资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考虑建设校园无线网络接人系统,方便教学上的网络连接应用需求。
二、加大软件投入,建立学校核心的信息化数据库模型
现阶段的软件市场的相关资源、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不统燕存在较多设计不规范、兼容性差的问题,导致数据不能自由转换,一些软件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笔者建议学校在建设软件环境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性文件应作为学校软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学校应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制订软件环境发展规划;根据标准性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学校核心的信息化数据库模型;学校应主导自己的软件平台建设,而不能被市场主导,要求软件开发公司应在学校建立的核心数据库上开发学校所需的各种应用。
三、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目前学校的资源内容主要来自购买商业化的资源库和学科教师自主开发。商业化的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较差;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但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教师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成为中坚力量,学校在建设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库时,最重要的就是搭建一个网络资源管理平台,让教师愿意把自己的辛苦劳动成果(资源)放入学校的资源平台。要做到“愿意”,最重要的是平台的建设要以教师个人的信息化需要为本,让教师感觉系统是专为之服务的,能体现个性化,能作为展示其成果的平台,能让其分享别人的成果、自主决定属自己所有的资源的使用权限。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建设成一个有学校特色的、有用的、高效的网络资源库。
一个合理的资源信息汇集流程还只是个基础,围绕该流程,以人(教师、学生)为本,提供完善的系统功能服务是资源平台建设的关键,资源平台系统提供简里应用,满足初级应用是必须的,一些复杂的·高级砰钾需求同样必不可少,这样才能确保资源系统应用能持续发展。
1.教师个人主页系统是教师信息化应用的平台。建立“教师个人主页系统”,实现教师个人教育信息应用管理的需要后,作为学校整个网络平台下的一个子系统,该子系统必须充分考虑教师信息化应用的需要,提供完善的、从初级应用到高级应用的需要。具体说来:(1)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教师可以自主创建管理资源栏目.收集、上传、管理控制资源。教师主页在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所提供的这些功能,其实是集成网络存储与网站信息各自的优点,让教师对属于自己的资源有完全自主控制权,这样才能让教师个人感觉系统是“以人为本”。(2)个人成果展示。教师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展示平台上、管理各类成果,在主页模板和自由创建主页两种模式中,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模式。(3)交流互动。在主页上提供留言板、教学辅导讨论区、收件箱。并集成个人E-mail管理、QQ即时通讯等。就能满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的需要。(4)学校的管理单元。学校管理部门也经常要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换,提供的信息、文件群发与收件箱功能把管理部门与教师联系起来,为学校的现代化办公管理奠定了基础。 2.资源库建设采用基于“教师个人主页”的建设策略。教师个人主页就是一个小小型、微型独立式专题知识资源实库,这些小型资源库在教师个人各自的管理更新下,就能确保学校的网络平台有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流入,成为学校建设好资源库的有力保障。
因此,将学校资源构建应与教师的个人主页。系统可以采取教师在上传资源文件到自己个人主页的同时,由教师选择要置入资源库的位置的办法来汇集来自各教师的资源文件,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质量的保证自然就由学科资源管理员来监控,只要投于其相应的控制权限。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家各负其责,一个极具学校特色的资源库就可以形成。
3.教师个人主页与资源库的关系图
4.资源库的效益。基于教师个人主页系统的资源库建设策略,其资源将发挥最大效益,就像前面提到的.教师最接近学习者,教师筛选、加工处理、自制的资源最适合学习者的使用,教师在评价资源对学习者的效用时,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源结构,因此,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资源库的效率是毋庸置疑的。
四、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确保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在网络安全建设有一基本,仗里的“七分管理”,这里面蕴含着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再好的技术、设备,如果网络管理员不懂得使用,就不能发挥技术设备的作用和效率,同样道理,学校投人巨资,建设校园网络的软、硬件环境.教师若不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也将是巨大的浪费。
关键词:血脂;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高蛋白的饮食已成为人们的饮食主流,因此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脑血管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疾病,而脑CT、B超、血液生化检测等在早期诊断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上有着一定的作用。经研究发现[1],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病理,同时也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则是最受重视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血脂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6月~2014年12月32例怀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严重肾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疾病的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疾病、无肢体瘫痪级语言不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5~88岁,平均年龄(67.54±11.6)岁;对所有患者实施临床检查及CT检查,本组中27例确诊为脑梗死,5例未发现脑梗死,该5例患者中B超诊断3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2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27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中18例诊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5例;9例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3例。
1.2方法 B超采用美国多普勒彩色超声探测仪,其探头频率为7.5MHz。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所用试剂及定标液均为配套产品。操作方法[2]:患者需空腹超过10h,采4ml静脉血进行血清分离。超声检查[3]:患者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保持头部抬高,自头部向开始检查;检查顺序为:右侧颈动脉、左侧颈动脉、二维观察颈动脉管壁厚度、斑块大小、性质及部位;测定颈动脉管壁内膜-中层厚度,如有一侧厚度超过0.9mm即为管壁增厚。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27例脑梗死患者中19例检出存在斑块或颈动脉管壁内膜-中层厚度超过0.9mm,所占比例为70.37%;8例为现病变,占29.63%,见表1。
3 讨论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是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3倍,很多调查表明,脂质代谢紊乱的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其他因素诸如年龄、基础病、性别、吸烟等对动脉粥样硬化均存在促进作用[4]。临床认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可能是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或内皮下巨噬细胞摄取了低迷地脂蛋白胆固醇而形成泡沫细胞所致,从而造成血管内膜增厚、变得粗糙,管腔相对变窄,降低血液流动速度。
B超检查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病,颈动脉硬化会对脑部供血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容易引起脑血管病的发生[5]。本文中27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8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如果脑部供血的通道受到硬化和斑块形成导致的管腔变窄、血流缓慢,从而诱发脑部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进一步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脂类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着密切关系,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6],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无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合血脂检查,在早期预防、诊断脑血管疾病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学兵,王琦,王宏,等.血脂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检验医学,2009,24(1).
[2]蔡玉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
[3]肖青.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
[4]刘嘉眉,陈广原,叶慧玲.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
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是指各级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并能完成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从而保证自己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教师个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终生学习的能力通常应包括: 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职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等。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既可以间断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也可以求师访友,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但由于现在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有些学习方式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如何顺利地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数字化终身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者首先得具有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1 数字化学习环境
1.1 什么是数字化学习环境通常来讲,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包括数字化图书馆、互联网网页、各种数字化光盘和多媒体资料、网络讨论区 BBS 等在内的一种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其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因此,所谓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就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而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以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信息处理智能化,管理人性化,现实场景虚拟化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征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倾向于多媒体化。
1. 2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与相对传统学习活动相比较,数字化学习环境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协作学习和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二是共享的且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如电子百科、网上出版物、虚拟图书馆、网上数据库、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 三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性,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1. 2. 1 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信息量巨大,既有学习资源方面的,也有财经、新闻、军事等,还有娱乐消遣方面的。在学习资源方面,各种专业、学科的各种课程学习资源也相当丰富。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开放的,自由的。尽管在互联网上信息繁杂,但都是分类设计存放的,并且各自有各自的数据库,在网络中搜索资料时,还会有多种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同的搜索引擎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 检索学术论文,有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具有权威性的数据库; 检索某个问题的答案,可用百度、soso 等等。
1. 2. 2 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获得知识方便快捷,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几乎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工程中都了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尤其是微课的出现与应用,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同时,还有很多大学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教学互动平台,把现代数字化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以新的方式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以利于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
1. 2. 3 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因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网络是开放的,资源是共享的,学习者的学习不像传统学习那样受这样那样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需求,自己安排学习规划、学习地点和作息时间。他们可以利用博客、QQ、论坛、移动学习工具等介绍进度、交流心得、讨论问题。尽管山川阻隔,时光飞逝,但在网络上能搜索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的文化知识,真正的突破了时空限制。
2 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念。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3 数字化环境中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可知,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是自由的、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的媒体具有网络化的分布特性、形式的多样性、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进行,同时对学习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终身学习,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尤其重要。
3. 1 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已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某个时期学习而终生受益的观念,它强调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一直到老。需要每个人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身体等各方面的协调一致,统一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和愿望,持之以恒地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以使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相应的培养策略:1) 终身学习理念策略。通过网络等媒体途径,让学习者感觉到面对各种竞争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自觉地通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等多种途径培养锻炼自己。2) 超越性策略。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3) 主动性策略。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习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4) 毅力策略。学习是持之以恒的事情,培养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多数人在自主终身学习时,不会很顺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遇到困难时能坚持不懈达到目的,完成学习任务。
3. 2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者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工作、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各级各类教师们要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就需要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相应的培养策略:1) 全面发展策略。在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全面发展的策略,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以塑造学习者完美的人格为出发点,做到获取能力与人格塑造同轨。2) 适应性策略。学习适应性策略是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超越学习情境中的一些障碍或者克服困难与学习环境相吻合( 适应)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能力,即学习的适应能力。数字化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3. 3 探求协作创新,培养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习者对问题的想象、思维、判断和解决等能力的综合体现。相应的培养策略:1) 筛选策略。数字学习环境中各种信息量较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精辟的也有粗略的,这就要求学习者有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2) 方法性策略。在终身学习中,知识的获取和积累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在自主学习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学前制定学习计划、学中做好学习笔记、学后搞好复习小结并要反复练习巩固等,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3)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学习中心,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习者体验参与探索研究,在体验乐趣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了解学习与科研的相似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领悟科研的精神。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的、愉快的、探索的创造过程。
3. 4 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者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进行学习是现代人学习时的必备能力。学习善于使用数字化环境学习。数字化环境中信息量大,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使用媒体进行学习都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相应的培养措施:1) 技术策略。学习技术能力培养,包括应用网络的能力和学习网络的能力,网上的知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操作方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然后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2) 选择策略。学习选择能力培养,由于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也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对信息判断的能力,熟练运用学术数据资源库和公共信息库,并在网络中寻找关键他人和关键群体,了解他们的知识动态,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适时同他们沟通。
3. 5 培养学习者组织管理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下自主学习,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要想让学习更有趣味,还可以采用协作学习,在网络中寻找同类学习者,或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研修平台等与其他人一起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较强的团体意识和人格魅力,能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相应的培养措施:1) 自我管理策略。管理别人,先要管好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中能抵制各种垃圾网络信息,寻找优秀网络教育资源。学会处理好学习的细节问题,做好自我管理。2)分享策略。在学习中及时与其他学习者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在时间上要合理调配,及时处理学习者之间的同步与异步信息。
3. 6 加强实践动手训练,培养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虚拟实验条件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习者实践操作能力。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借助于虚拟现实、仿真和多媒体等技术来实现实验目的,所获取的实验数据及效果与在真实的实验操作中一致,甚至更好。
3. 7 培养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学习者需借助各种平台 QQ、BBS 等聊天工具或可张贴工具,采用文本、图形、图像、图表、甚至是视音频等媒体形式自己的学习结果、心得体会和实践报告等,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学习中的这些活动既是学习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图表数据表达能力等。
3. 8 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创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对知识的探究,自主地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寻找相应的知识,学习掌握新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总之,在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将学习放置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因人而异,培养以适应每个人的暂时的和永久的学习需要。
我校从建校开始,就确立了抢占信息化制高点的目标,经过20年的发展,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广东省首批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校网络千兆到桌面,千兆出口、双网覆盖整个校园也即将实现。有了这样的网络架构基础,我们将通过虚拟化技术对资源进行梳理规划,把一卡通建设作为学校的数据中心,通过统一的身份验证,方便用户对资源的使用,实现学生考勤、消费、违纪管理、教师会议考勤、电子门锁等功能,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随着2012年上半年资金到位,我们打算把电子阅览室建成特色项目,由原先的固定区域的电子阅览室扩展到全校范围,把学校的电子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并通过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让电子阅读和绿色上网通过不同的终端变成可能,同时,这个项目还有三大亮点。
旧物回收再用。按照教育局资产报废年限标准,报废下来的电脑,可以二次使用。我们通过把资源放置在服务器上,客户端设备只是一个接收装置,所有的计算处理在服务端进行,那么客户端设备性能不用过多考虑。我们对淘汰下来的100多台电脑主机进行检测更新后,放在电子阅览室里重新使用,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由于电子阅览室有约50个座位,剩余的电脑可作为备用机,一旦某台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备用机可即插即用,不需任何配置;换下来的电脑经检修后可以再次作为备用机。
电脑桌面随身带。教师上课要拷贝资源,既花时间也不方便,甚至有可能给班级电脑带进病毒。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把班级电脑的原电脑桌面和“云桌面”相结合,“云桌面”的物理空间放在服务器端,不管教师在办公室、班级或者家里,通过简单拖放操作,均可以实现桌面共享,同时也为教师备份文件提供空间,实现具体效果如下:实现电脑桌面随身带(目前只考虑校内),解决班级上课资源拷贝难的问题;为不同应用配置不同的桌面模板文件,解决需临时安装软件给维护带来的不便;通过虚拟桌面的实现,解决因班级电脑配置低导致某些软件无法安装的问题,把数据的处理和存储交给服务器和存储设备;通过使用备用电脑,即插即用,解决因班级电脑临时故障而影响教学的开展;对教师办公电脑实现双桌面,为资源的存放带来方便;扩展传统电子阅览室的空间,实现校内无处不能的阅读环境;通过在服务端统一部署杀毒软件,避免给每台机器安装杀毒软件而影响客户机的有限资源。
电子阅览全校化。传统的电子阅览,需要学生到指定的教室。受时间或人数的限制,电子阅览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为了改变这种模式,我们将把电子阅览室延伸到学校的公共区域,特别是当南山区实现中小学双网覆盖后,随时随地就可以用不同的终端在校园里进行电子阅读。为了更加特色化,我们将把学校的电子书籍、南山信息网电子资源及通过上网行为控制下的绿色网址进行梳理分类,甚至还可以把学校的一些校本资源,包括优秀课例、学校安全等视频在公共机上进行点播和宣传。
另外,我们还在食堂以及走廊上放置触摸屏等终端设备,数字化显示校务公开的相关内容。我校的云服务架构如下图所示。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功能,主要包括:改善学校网络,以IPV6技术为标准改善学校上网环境,实现双网覆盖,为师生的教与学创设环境;整合中小学的硬件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和存储的“池子化”管理;以一卡通用户信息为基础,整合软件资源,统一认证,并通过云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以公共阅览室和学生班级为着手点,利用云桌面,为设备维护和教学实施提供方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设备和网络的有机结合,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把中小学两个学部以光纤连接,实现学校的一体化管理;加大软件的投入力度,实现教务和资产等管理的数字化;重视教师培训,以示范引领全体,提高设备和软件的使用率。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交互平台上,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核心,以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的运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为手段,注重全球视野与全球思维的培养,构建绿色生态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面对这次工业革命?
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课程、轻实践,重知识、轻素养,重传授、轻批判,没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教育立法基础比较薄弱。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成为中国教育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障碍。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来说,离开了能方便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与学的环境,自然无从谈起。因此,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全新的信息化教与学的环境,也就成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们通过12年的摸索实践,探索出教学资源建设及环境搭建的流程:
问卷调查(需求分析)——成立项目组——技术调研——方案设计——技术研讨——环境体验(测试)——方案实施——试运行——总结完善。然后通过教师培训,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当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困难和挑战。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随着信息化的提升,对专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现有的技术人员如何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要提高管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转变一线教师观念,使技术能够促进教与学的开展,学校管理层如何落实?教师培训及后续设备维护,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能否得到保障?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82-01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类型,该类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进展性加重,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最终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导致患者残废或者死亡[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的标准[2]。观察组中有23名为男性,17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58.22±5.24)岁;对照组中有25名为男性,15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60.89±5.3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探查步骤严格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说明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主要包括动脉斑块的发生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数量、中度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等等。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试验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情况
3 讨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致残或者死亡,因此,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等各项信息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会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就会导致血管狭窄发生,最终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3]。目前临床上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性斑块、复合病变期斑块、以脂质为主的软斑,前两种属于稳定性斑块,后两者属于不稳定斑块。通过从斑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它主要包含了脂质核心、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帽。脂质核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游离的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和胆固醇,这种物质也是斑块稳定与否的主要鉴别因素[4]。核心部分的脂质在不稳定性斑块的体积中大约占据了百分之四十;纤维帽的组织成分主要是胶原、来自平滑肌细胞的蛋白聚糖、弹性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朱丹[5]等研究发现,不稳定性斑块中的纤维帽较薄,并且其含有的细胞外基质数量也比较少,一般不含有平滑肌细胞。在钙化性斑块和纤维性斑块中往往分布着大量的胶原组织以及平滑肌细胞等细胞外基质,由于纤维帽的厚度比较大,因此不容易发生破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生不稳定斑块,由此表明,不稳定斑块是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血管狭窄,尤其是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通过本次研究还发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以证实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诱因。
参考文献
[1] 卢锡林,姚晓黎,尚延昌,张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9,12:1089-1091.
[2] 李敏,薛群,董万利.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9:2021-2022.
[3] 张琪,车琳,陈晓光.浅谈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黑龙江医学,2010,0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