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范文精选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环境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意境人性化虚实相生文化品性

一、线条飞动与住宅设计的人性化

古人云:“无线者非画也。”油画是色彩、块面的艺术,而国画的主要艺术语汇却是线条。国画的线条首先具有造型功能,它以线条的流动婉转为主旋律,以线条的明快、犀利、多变来表现、勾勒不同物象的形态结构和质感。人物画常用的有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等数十种线型,顾恺之用线如春蚕吐丝,细匀遒劲,韵律感强;李公麟的《五马图》《维摩诘图》淡墨轻毫,线条富于节奏变化;陈洪绶线描质朴简练,清圆细劲,有金石味。粗细长短不一、刚柔曲直各异的线条,或细腻描绘,如须发勾描、衣纹处理;或概括、摄取客观物象的神质,离披点画,简洁流畅。山水画多以线条勾取轮廓,进一步地描绘则用“皴”。披麻皴、劈斧皴、折带皴都是用笔不同而造成的线的变异形态。披麻皴运笔舒缓,延绵重叠,疏密相间,柔和闲远;劈斧皴短粗有力,豪壮顿宕,棱角分明,一气呵成。树木高低倾斜地排列,溪水回旋曲折地流走,峰峦起伏连绵地配置,也都是线的集结、交融。

国画的线条还具有情感功能。它不仅标明客体的式样性质,而且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体现了它特有的主观性和表现性。它是画家借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注情思意趣、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语言,较之块面的运用,线条的抒情显然更自由尽兴。

线条是人的主观创造,是抽象认识的结果,是绘画艺术表现客体物象的视觉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对客体对象的超然把握。中国传统绘画始终贯穿着这种传神写意的精心构筑,贯穿着运用线纹再现、表现客观形体本质和画家主观精神的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画论特别重视骨法用笔。从线条概念的“一笔画”理论到清代石涛的“一画说”,都认为它不仅仅作为勾勒物象轮廓体态的媒介,而且渗透着主观意向,连贯着艺术构想,运笔造型,缀合意笔,统领心物,左冲右突,纵横飞扬。油画的线条遁迹立形,抚摩着形体,显露凹凸,以把握坚实的感觉;中国画的线纹则飘洒流畅,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显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也就在抽象点线的皴擦滑动之中,国画得以超脱形相实摹,而摄取万物神韵,创造意象,表达人格性情与意境。

现代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设计中应根据线条飞动的特征,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平面关系,使各种居住行为减少相互干扰,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各功能空间应有良好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避免相邻住户的视线干扰,起居厅和卧室应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视野;保证各功能空间的自然通风,提高空气质量;室内装修尽量使用无污染的绿色建材等。

二、水墨交融与环境的自然化

画论曰:“墨具五色”“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淬。”(《历代名画记》)在国画中,墨是与线条紧密相联、并列依存的另一语言形式。中国画遗形似、尚骨气,薄彩色、重笔法,以墨调色,以水墨浓淡晦明稀释表现种种变化,“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没有彩色的喧哗炫耀,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①

其实,中国早期绘画对色彩运用并不贬抑,半坡彩陶纹样约略可证。民间年画、寺庙壁画、宫廷绘画设色也都相当繁复艳丽,即使文人画的墨色在绘画中的作用,也主要是钩斫轮廓,再现物象本色,其独立的文化属性没有得到艺术上的张扬。唐代中晚期后,水墨逐渐取代色彩,成为重要的造型语汇,成为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说是水墨强化、催生了中国画的写意特性,不如理解为中国画的写意需求选择了水墨媒介。国画由“丹青”到“水墨”的递进演变,进而对水墨的强调,实质是绘画艺术由俗到雅的转换,是古代绘画文化意识的自觉,是绘画语言形式的发展与丰富。它从形态上淡化了绘画的装饰性质,突出了绘画的认读性,为绘画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重要的是,它为国画传神写意开拓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驰骋空间。“它削弱了绘画艺匠式画的成分,进一步强化士子文人写的意趣”。②墨花飞舞情了无寄,超象立形心物交融,并以梅兰竹菊等客观物象的符号性简写,传达出画家的心志和情怀。

中国有句古话“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描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居住理念的精华,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存观念的一种反映。中国传统民居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极为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审美情趣。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城市住宅小区,注重环境的绿化建设,关注人的心理需求,降低噪音、通风采光、隔热保暖、节约能源等,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设计原则。优美的景观起到赏心悦目效果的同时,消除了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惫,安抚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绿化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它可调节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改善气候,并且有防风降尘之效用。近年来,政府进行城市绿化、美化,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质量。

三、俯仰自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每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基于其写真摹实特点,油画的空间意识是尊重实景的几何光影式焦点透视,对客观物象的描摹表现有着视角的制约、限定;国画的空间意识,从传神写意出发,不拘泥形态实相,分别由四面八方抽取其神态风姿,融会于心以至胸有成竹。流动视点突破了目之所极而所见不周的视域局限,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立足整体观察部分,主体心灵察罩全局,畅神呈意,灵动自由。因此,国画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人物大小、树木高矮、峰峦远近、河流有无,都可依据表现内容与意趣题旨,充分调动作者的想象能力,以意之所游补充身之所容、目之所瞩,以意使法,自由安排。它不必如油画写生,更习惯凭借艺术思维,虚拟和人物精神气质及作者情感意绪相映的山水花草、树木禽鸟等自然环境,在情景统一中塑造形象,抒写性灵。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即首先着笔屈原忧思郁愤、行吟泽畔、形容憔悴、遗世独立的内在性格特征,最终完成屈原形象的传神写照。文人山水的淡逸荒寒也并不说明客观物象本身的季节或时序特征,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精神行为,拿追光蹑影之笔,抒通天尽人之怀,寓情于景,对景造意,借以完成画家或孤傲高洁、或清润淡雅、或简逸秀美等思想情怀的抒发。这种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以景物连缀不同时间情节的技巧,日益为现代居室环境设计所借鉴。

传统民居天井用渐变的方式达到内外空间的过渡。檐廊、栏杆、屏门使得天井与室内空间的过渡转换具有了渐变的特征,而坡屋顶、披檐的处理,使内院天井具有向上逐渐扩张散发的趋势,同样以渐变的方式向自然外部空间渗透。而传统建筑的立面装饰展现于内院天井,表现了一定的室内设计理念。现代室内庭园是室外化庭园的实现,通过时空结合、借景与对景创造优美意境,是现代居室环境的发展和新的生活体验。

四、虚实结合与有无相生

虚与实,是中国画论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显、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生动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可以说,任何一幅传统国画都是虚实的有机统一。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国画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突出一个极具召唤性的暗示空间,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中国画的留白和虚静,中国画的零度空间创造,包含着远比实景更丰富更浓厚的内容。作为画面的组成因素,作为独特的色彩语汇,它表现了画家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感悟,渗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在形式构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了画面构图的完美和谐。计白当黑,实景衍伸,我们感到虚空中也有生命在静静流淌、跳动飞扬。虚空的利用,扩大了绘画境界,使画外的意味变浓;虚空的利用,对应着国画的内在节奏追求,从而,节奏对比变化愈益明显,抒情写意的自由度有所扩展,画面更加含蓄空灵。虚,不是绝对的空,白之虚象容纳万景,它打破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鸿沟,变旁观为参与欣赏,国画的意境品格,就在这黑白交错、虚实互生的“妙境”中映现出来。

虚实结合是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在中国美学中的具体深化。在实为有、为物,在虚为无、为境。实制约着虚、规定着虚;虚则自由地扩大实、丰富实。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中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文化重视虚更胜于实,这一点在民居室内设计艺术中有充分体现。现代居室环境设计经常采用“以虚破实”,化“实”为“虚”的手法来表达意境。如结构装修的玲珑剔透、内外互渗;室内色彩的淡雅空灵、见素抱朴;书法、绘画的写意传神、计白当黑;文学语言的隐喻象征、弦外之音;厅堂供石的漏透虚灵……概而言之,实是虚之躯,虚是实之魂。

五、简率冲淡与道法自然

中国画尚简,画作以简洁为上。它不讲究视觉表现的真实,也不追求客体对象的细节描绘,而注重以简洁的笔墨把握审美物象的内在特质,抒发胸臆,创造意境,简淡幽微,逸笔洒脱,它鄙睨技巧的刻意流露,转求离披点画的浑化无迹,视荒率处最为得神,一点一拂气韵蓬松,简率冲淡竟调自别。

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孤儿聊以自娱耳!”他的画有意无意至疏至淡,传达出天荒地老似的孤冷寂寥。中国画意韵和静、诗趣浓厚,墨气含意无尽。它以意趣情思统摄笔墨,以有限的物象描绘无尽的思趣。意境深邃淡远,或柳溪归牧,或寒江垂钓,或秋雨溟泊,或孤兰幽放,得之目,寓诸心,形之于笔墨画幅,尺素千里,意兴万端,雅静恬适,冷傲野逸。

中国古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认为道法自然,从而在烦嚣而狭隘的城市生活空间里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江南民居。而反映在室内设计中则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种种追求。通过自由随宜、庭院式的平面空间结构使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互相融合、流动成为有机整体。通过装修的通透、开启、移动、转换使室外自然成为室内空间的图画。江南民居用材多为各种天然或地产材料,遵循顺依材性的原则,注重表现材料形、色、质等自然形态。室内各种家具、雕刻、绘画、书法、文学都以各自独特丰富的形式体现着物与我、与自然的交融和亲和。

此外,中国画诗、书、画三体兼备,齐集众美,人文意识、文学意识浓厚,有着丰富的文化品性,这种境状使现代居住环境越来越新潮。现代主题风格的文化小区,群楼云叠,栉次林立,有欧式的、法式的、日式的、中西合璧的,有古典的、现代的,极大地丰富了居住环境的文化品性,让人鲜明地感受到自然、人文与艺术共造的现代经典居住环境的优美意境。

结语

中国画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自然抱有一种由衷的敬仰。“意境之美”是中国画的灵魂,虚实相生、时空结合、创造意境对现代居室环境设计涉及到的思想、情感、意境、风格设计有极大启迪。现代居室不是简单的“休息室”“工作室”,现代居室环境设计也非单纯的空间、形体组合,其实是一个审美活动的场所,一种民族的、个性的文化设计。在中西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今天,着重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深层把握现代居室环境的美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注释:

环境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1993;Bouma,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CSD,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浪费的人工与资金=企业环境成本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servicesforgood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environmental”shareofintegrated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shareofoperationalplants)。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costsofnon-product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flow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辉.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74-79.

[2]JaschC.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ProceduresandPrinciples.NewYork:UnitedNations.2001.

[3]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55-59.

[4]周舜年.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9):70-71.

[5]张瑾.对环境会计成本与收益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6,(6):57-58.

环境管理范文第4篇

黄土高原的黄土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有人曾形象地指出,新近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历史是藏在大自然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笈”当中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解释和读懂三本这样的“秘笈”:一本是深海沉积,一本是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还有一本则是中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黄土高原﹖

首先,与极地和深海不同,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另外,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中国的土地上拥有这样的一本“秘笈”,而且已经被读懂了一部分,这令我们深感幸运。当然,还有很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释。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挑战。黄土高原秘密的不断发现,提示着地球科学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至少在亚洲大陆上是如此。

作为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

黄土高原是由黄土构成的。什么是黄土﹖形象地说,黄土就像人们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的产物。2002年3月18日北京就出现过一次特大沙尘暴。近年来,人们对北方频繁发生的沙尘暴非常注意。国家业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而产生的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地,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沙尘暴的物质成分来看,它与黄土十分接近。黄土是一种风成沉积,主要由粒径为0.01—0.05毫米的粉砂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60%、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7%—30%。黄土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以近代沙尘暴作为黄土形成过程的参照来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黄土的发生和沉降记录表明,黄土高原是一个积累了至少2200万年、基本连续的实验数据的实验室,一个可供重建220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演变历史的实验室,可提供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情景。

黄土高原这个天然实验室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研究今天干旱化的环境及过去和未来的景象。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黄土和古土壤可以直接指示其物质来源区的干旱化过程,风力搬运的动力学机制;沉积速率、粒度变化等气候指标还可以和其他两本“秘笈”中的章节相对应。它可以告诉我们黄土沉积的时空特征和规律,也就是它自己的“历史”,同时帮助我们解读其他两本“秘笈”。

黄土高原简介

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45度之间,总面积约380842平方公里,黄河贯穿其中。在同一纬度,欧洲和北美的黄土地带构成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带,西方人称之为“面包篮子”。黄土高原占据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5,养活了全国1/5以上的人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通过黄河输出的泥沙为16亿吨,是尼罗河的30倍、密西西比河的90倍。

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的古侵蚀地形;

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安东南的蓝田县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直立人、化石和石器。塬区的黄土地层最为完整和连续,因此地质工作多集中于塬区,以此为突破口来解译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并告诉人们它所经历的故事。在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中,共发生了6次较大规模的破译黄土高原密码的科学事件。

六次破译黄土高原的密码

一红色土地层的建立

黄土作为一个地质单元为早期来华工作的西方地质学家所注意,始自19世纪。庞培利、李希霍芬、奥勃鲁契夫、安特生等认为中国黄土系风力搬运并沉积于草原的产物。中国地质学家于1920年起开展黄土研究。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作了黄土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这一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们将黄土高原黄土划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部称马兰黄土,下部称红色土。这是一个以“观察地质”为主要工作方法的以分类定名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时代。他们第一次把中国黄土高原厚达300余米的黄土划分为马兰黄土,红色土A、B、C等四层,并按其中所含古脊椎动物化石定为现在仍延续使用的第四纪的早、中、晚期,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未分期的一个突破。尽管囿于当时的认识没有解决红色土的成因问题,但他们严谨的古生物和地层划分工作已经成为后人典范。

二古土壤层的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的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建筑工程的地基础工作和对人民群众各种疾病的防治等,对黄土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开始了黄土与环境研究的新阶段。20世纪50年代年,土壤学家朱显漠、石元春等对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表明,黄土层中所夹的红色条带,即德日进和杨钟健所称的红色土,实质上是一种褐色土型的古土壤层。在黄土高原的董志塬,洛川塬等地都可以发现多次黄土和古土壤相重叠产出的状况。

对黄土和古土壤序列的认识破译了红色土的红色条带之谜,使人们对黄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古土壤的确认对黄土成因问题的讨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黄土和古土壤都是在风力作用下、气候环境的变化下所形成的,而这是一种干旱的气候环境。以黄土作为干旱化的标志的认识虽不十分明确,但对黄土作为风力搬运的沉积的时间认识则由十多万年,向前推进到了260万年。认识了巨厚的黄土高原是260万年来风力以沙尘暴的形式所形成的;而干旱的沙尘暴时期中间又有多次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王挺梅、朱海之等发现黄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颗粒粗细自西北而东南逐渐变细的特点,并把黄土高原的黄土划为砂黄土、黄土、粘黄土带,这一划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泥沙中粗砂的来源区以及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黄土地区地基的湿陷性问题研究,也从黄土地层的划分和分布、年龄的新老关系等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取得了新的进展。黄土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总结。中科院刘东生与前地质部张宗祜以《中国的黄土》为题,在1961年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的第六次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60年代末期,对中国地方性疾病克山病的研究取得了成就。

三古地磁研究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新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认识黄土的手段不断进步,破译密码的能力不断加强。黄土的研究从肉眼观察形成概念阶段进入到观察与测量和实验相结合的阶段。这也是一个从实验数据形成概念阶段。

黄土与古土壤层的磁化率,随黄土与古土壤中所含磁性矿物的种类和丰度而变化。测量结果显示,黄土与古土壤的磁化率可以用来作为反映地质作用、环境变化的气候要素的替代性指标。这一进步促使我们将黄土高原沉积与深海沉积进行对比;冰芯的研究结果也与黄土高原进行了对比,是黄土高原研究从建立区域性特征到进行全球对比的起点。这一时期总结性的工作为《黄土与环境》一书的出版。

四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标志

认识到中国黄土与古土壤的磁化率作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以后,人们得到了大陆沉积和深海沉积这两本秘笈的对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黄土为什么和怎样能够记录全球性古气候变化的问题。黄土和古土壤是通过什么机制把全球气候变化记录下来的﹖安芷生提出黄土和古土壤分别代表古气候环境的冬季风盛行和夏季风盛行的模式对了解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成和解译其环境秘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代气象观测告诉我们,中国的沙尘暴事件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有关;而黄土高原的降水则主要是受来自东南方向的夏季风的影响,同海水的温度和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距离有关。

黄土高原的主要气候控制因素—冬季风和夏季风如实地把全球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状况传送到亚洲大陆内部形成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和古土壤层则忠实地把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气候信息记录于自身的密码之中。

丁仲礼利用黄土和古土壤中粒径<2微米/>10微米0.002毫米—0.010毫米的颗粒含量的比值作为冬季风搬运尘颗粒的风力强弱的代用指标,讨论冰期和间冰期环境的变化。他所得到的曲线,可以与深海沉积中同时期的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吻合情况较好。

宝鸡的黄土剖面有160多米厚,在260万年的时间内共有32次黄土与古土壤的配对。它们代表了32次的由暖湿到冷干的变化。这一结果证明了大陆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性,丰富了以前认为大陆仅有四次冰期的理论。

在大陆上无论是何种冰川,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均表现为冰川和冰盖边缘的进退。一进一退,后者往往破坏了前者所保存的信息,所以在地球的大陆上几乎找不到冰川消长的完整物质记录,因而它的记录也很难与深海沉积所记录的冰期与间冰期的结果相比较;而反映气候变化的连续的黄土与古土壤层则弥补了冰川的这一缺陷。黄土高原这本“秘笈”不仅记录了冰期与间冰期这种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能显示更为微细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正堂利用甘肃西峰镇和陕西长武黄土塬区的剖面黄土与古土壤中的析出铁和全铁代表的风化强度比值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夏季风强盛时期,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其风化程度加大,在黄土形成时期则相对地风化强度减弱。这一代用指标较常用的以磁化率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有其优点,也可以与深海同位素研究的结果对比,说明其具有全球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以磁化率作为气候的代用指标,到90年代以颗粒比值代表冬季风强度,以风化指数代表夏季风强度,中国黄土研究逐步跨人了多种代用指标并存的时代,亦即是用更多的方法解译黄土高原秘密的时代。这一工作为后来认识上新统红粘土为风成沉积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米兰柯维奇周期的启示

当前关于驱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气候变化的学说以米兰柯维奇的天文周期假说较为普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总量和太阳能量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配。季节性的太阳光线在高纬度的变化,可以降低夏天的温度。假如夏天温度变凉,夏天的时间变短,则前一冬天的所积冰雪可以保持下来不被溶化。这样一个机制会导致冰川的增大,冰期的到来。轨道的变化在中纬度和高纬度会导致冷与暖的交替出现。Berger计算寒冷期的时间和第四纪冰川发展的冰期相吻合,所以他的结论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导致第四纪冰期的出现。

现代计算指出,仅是轨道变化本身不能导致冰川的前进或后退。轨道周期引起的地球系统的其他方面的变化则能够导致并增加这种变冷的情形;而这样一个相对较弱的初始的颤动可以被放大直到形成巨大的气候变化。有人研究认为,高纬度气候寒冷导致大面积森林消失,使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被反射,导致地球变冷;冰川因而加大再反射更多的太阳能,致使冰期出现。

全球冰量的增加,特别是北极地区冰量的增加会导致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这一增强可能会使得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黄土高原的形成可能更多的与此有关,而青藏高原的隆起也促进了干旱化的形成和黄土的沉积。

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可能和深海那本“秘笈”一样都有一个形成过程“简单”的特点,不像河流、湖泊沉积等形成过程复杂,因而对再造古气候历史比较有利。受米兰柯维奇周期理论的启发,人们对于2.6百万年来、特别是1.8百万年来气候波动的历史和形成这种波动的原因、驱动力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和发现。

六青藏高原让风吹干了亚洲大陆

郭正堂等通过对董志塬的黄土和黄土下的上新世红粘土以及甘肃秦安的中新世晚期古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即以前称为甘肃系的地层的研究,认为亚洲内陆荒漠化起源于2200万年以前,由此到620万年之间为较稳定的干旱化和气候波动时期,形成了秦安的黄土。自620万年到500万年是一个干旱时期,500万年到360万年这段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时期。360万年以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60万年这种再次增长加强,第四纪黄土大量沉积。

在这研究阶段,以黄土作为干旱的象征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增长了近十倍。这在亚洲大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国内学者对中国干旱化历史的认识有两次大的突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把亚洲干旱的历史由13万年放大到260万年;一次是90年代到现在,把干旱的历史放大到600万—800万年上新世红粘土的重新认识为黄土,再由600万年又放大到2200万年。如何认识2200万年前开始的中国大陆北部的强烈的干旱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今后应当考虑的问题。

2200万年以来的一段时间虽然在几十亿年的地质时间表中不是很长的一段,但和人类的存在的时间相比较还是相当长的,既使从600万年起来算也有好几倍。这种持续的风力和今天环境中的风力同是地质营力。

环境管理范文第5篇

(一)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核算材料耗用和环境成本的方法。材料会计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跟踪材料流动以体现投入与产出,目的是评价资源有效性以及环境改进的机会。环境成本会计是关于怎样将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并分配到物资流中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对环境和经济业绩进行管理。虽然它可能包括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但是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包括寿命周期成本、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战略规划。

(三)Bennett和James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总括、分析和使用以使公司环境和经济业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成本的典型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中环境成本是核心,而且问题颇多,接下来把对环境成本的类别做一介绍。

(一)传统成本会计分类

传统成本会计分为批别成本和步骤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历史成本和标准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

(二)按可计量性分类

按照可计量性分为传统成本、间接隐性成本、弱有形成本、或有成本、社会成本(外部性)。可计量性成为许多环境管理会计案例研究中的焦点。

(三)按质量分类

按照质量分为预防成本、评估(评价)成本、内部控制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四)按寿命周期和作业分类

按照寿命周期和作业分为寿命周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等;作业基础,包括单元、批别、产品维持和设备水平成本。

(五)按目标对象分类

按照目标对象分为内部(管理层和雇员)和外部(股东、税收机构、环境机构、供应商、信贷人、大众、本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

一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适当性取决于管理的职能、具体的决策、价值链中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的级别以及评价系统。

三、对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

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是通过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来体现的。理论和实务界对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一,企业认为环境成本是不重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USEPA1995年对环境成本的5级分类法中以及大量案例发现企业只重视内部成本得到证明。

批评二,间接环境成本大多被归集在企业一般间接费用中。

批评三,业绩评价技术太狭隘以及太短视;尽管平衡计分卡方法包括了长期的货币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但是在实际中却极少应用。

批评四,投资评价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尽管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计算净现值,但是却没有把选择权价值考虑进来,往往这种选择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批评五,缺乏对存货流动清晰度的重视。

批评六,仅仅重视制造环节。

批评七,财务会计规则的限制(极少在会计原则或制度中考虑环境因素)。

批评八,环境动机效果(在规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没有环境动机)差。

批评九,外部性会计缺失。

四、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

目前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可以说不胜枚举,涉及的领域也很广阔,包括成本分析、投资评价、业绩管理等方面。由于案例千差万别而缺乏一般性的结论,所以有必要为此建立起组织之间的联系以便于纵向研究(过去的研究过多的侧重于描述性的研究而缺乏实证研究)。同时,为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有必要引进制度理论和或有理论。另外,大多数案例仅侧重于污染大户或者是大企业,但是中小企业整体的比重还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每个人都在做微小的改变,那么这个世界的变化就会很大,因此需要专门对中小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现有的财务制度更重视货币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如果要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信息与财务软件的对接问题也值得考虑。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自身的问题,环境供应链管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环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关系问题也应当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界定,它将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的准确定位。业绩管理中融入环境业绩评价问题可能会对管理层的责任范畴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环境成本外部性问题一直是公认的难题而被学术界深入研究。成本会计自身存在着固有的问题,正如Thomas在1974年就指出,有些分配是无法纠正的,也就是说,在一项投入产生两项产出时,就不存在着理论上分配成本的公正性。由此带来的环境成本所导致的成本低估以及交叉弥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进一步的使得清洁生产成为空谈,因为什么样的产品更清洁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作业成本会计也不能彻底解决成本被任意分配的问题。会计信息是政治规划和控制的一个内容,预算和标准的制定就是一个政治议价的过程,在考虑怎样使用环境会计信息时考虑行为因素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