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与治理

环境与治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环境与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环境与治理

环境与治理范文第1篇

1地质环境背景

弥勒山心村露天煤矿项目区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的滇东岩溶高原湖盆地亚区西南部,为南盘江北侧弥勒山间盆地南端的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属中亚热带气候,具有四季如春,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区内断裂与褶皱变动均不强烈,构造较简单,工程地质岩组有黏土、砂质黏土、砂砾层多层土体、粉砂层多层土体、半坚硬巨厚层状砂砾岩岩组,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属松软岩组,强度低,稳固性差,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属层状松软弱岩类为主的复杂类型,水系为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甸溪河由北向南流经盆地东部,至新哨折向西经师宗渡,沿山心村井田西南流出。

2矿山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区范围的确定,以矿业活动范围为中心,结合矿山工程的布设情况、矿业活动开展对周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范围及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适当外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质地貌单元。评估级别主要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

2.1现状评估

现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露天采场滑坡、崩塌和潜在不稳定边坡,自露天采矿以来时有露天采场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地质灾害,随着露天采矿不断推进和剥离,同时也对边坡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清理,也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虽然滑坡现状稳定,未见明显滑动,但在雨季水量增大时,河水水面可能上涨冲蚀坡底,会造成边坡坡底岩土层因受水浸泡岩性变软流失或片帮现象。危害到采场内的采矿作业人员、设备的安全,危险性大,危害性大。崩塌现象一般规模小,是露天采掘作业及岩层岩性较弱等综合因素形成的,一般存在露天采场的边坡上,虽然对露天采掘活动的影响不大,但由于其构成因素较多,也容易对露天采场及采矿工作人员设备等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矿山的多年开采已揭露到地下水水位以下,对该含水层结构形成破坏,随着露天开采进一步剥离和清除了采场的含水层和隔水层,造成不同的含水层发生的连通,无有效的隔水层阻隔;露天采矿活动还破坏了该区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条件,由自然向低洼河谷排泄变为向露天坑汇集最终人工抽排。矿业活动直接压占和破坏土地资源集中分布于工业场地、矿山公路、露采区及排土场,破坏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现状采矿活动对地表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破坏程度严重。

2.2预测评估

露天采矿活动会产生工作帮、非工作帮和端帮,非工作帮为顺向边坡,地层倾向倾角基本一致,工作帮为逆向边坡,顺向边坡稳定性较其它边帮要差,根据赤平投影边坡分析可知属于较不稳定边坡,再则雨季地表水沿着滑坡体的台阶面、煤层露头线等下渗,加之河水流对深部地层的地下水补给等都将加剧现状发育的滑坡进一步失稳;可能引起露天采场边帮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对露天生产采场产生危害,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总体破坏影响程度属严重。排土场工程实施时会形成人为的高边坡,其边坡稳定性与排土场排土的岩土体类型和相应的密实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排土场下覆地层的力学性质不好,也会对评估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估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稳定性也就是其形成的高边坡的稳定性。其高边坡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大。矿业开采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流向,使得原本沿着含水层层面、构造面自然径流的地下水改变径流方向,转向露天采场内径流,转由人工疏干抽排,含水层破坏会直接影响周边的村庄的生活用水及植被、耕地所需水分,其影响程度为较严重。进一步的采矿活动增加了直接压占和破坏土地资源,对地表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影响面积大,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影响程度严重。

3恢复治理分区

结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险性,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难易程度、防治费用大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进行治理分区,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主要包括露天采场、排土场、地表工业场地、河流沿岸及附近村庄;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

4防治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分2部分,北排土场范围最终地面线一部分是根据现状矿山地质环境,对评估区重要场地、设施、危险性区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主要以预防措施为主;另一部分根据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预测可能新诱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相关的工程治理措施,并进行维护、管理,最终减轻或消除采矿活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矿山开采活动,严格执行设计留设相应的边坡角、台阶的帮坡角和台阶、边坡高度,露天采矿剥采产生的渣土,严禁随意堆放,需要全部堆放至排土场,加强对排土场的的运营管理,防止排土场失稳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露天采场的各帮边坡建立完善的监测措施,并且定期进行监测,发现边坡严重变形应及时进行处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措施,主要有对地质灾害点设置监测点,加强巡查、警示等,对露天采场的各帮边坡,先及时建立完善的变形专业监测系统,并定期持续对边坡进行专业监测;先期主要以全面监测为主,根据监测结果对危险区域加密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及时对变形严重区域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露天开采对矿区地形地貌破坏影响程度严重,采矿结束后难以将露天采场恢复至原始地貌,治理方案设计尽量将该区地形地貌恢复后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场地内现状已经实施工程建筑物、场地、设施,不利于恢复耕地的作物生长,矿山闭坑后对整个工业场地地面设施拆除并实施植物恢复治理。

5效益措施

1)社会效益。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科学、系统的恢复治理,可改善矿山周围生态环境,达到恢复生态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或消除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为矿山和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对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效益。

治理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恢复矿山及周围的植被和自然环境,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矿山周围及下游的土质和水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环境效益显著。同时保护了矿区及其附近的水土资源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生物治理,可以增加矿区的植被覆盖率,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3)经济效益。

治理工程实施以后,减小了地质灾害、矿山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提高矿山的社会声誉,从而增加矿山的矿产收入,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同时还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保障矿山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宏观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6结语

环境与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矿山资源;地质环境;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原则;现状;矿山开采;水土流失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推动了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因矿山开采导致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因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与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如何实现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达到该目的,必须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贯彻,加强矿山自然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从全面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用出发,统筹安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达到生态环境恢复、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原则

伴随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全新经济时代。在该经济环境中,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资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始终坚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全面提升矿山开采技术水平,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竞争的有序性。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勘察开采矿产资源活动中,需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事前防止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以此对矿山地质环境出现的新问题加以遏制,并对已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进行积极治理与恢复,确保最大限度降低矿产资源开采中出现的地质环境破坏情况。

2、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协调性,将传统粗放开采方式进行有效转变。不仅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有序性,还要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对矿山地质环境加以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矿产资源开发的单位或个人,应对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具有保护的义务与责任。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如单位或个人存有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都应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责任,并做好损害补偿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的单位或个人,则具有优先开发矿业废弃地的权力,更具备相应的经济效益。

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根据矿区所在地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及矿山地质存有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目标的合理制定,应将工作重点突出,做好重点治理工作,并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充分结合,确保其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开发矿产资源必然带来一定地质环境问题,该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具体如下:刘云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郑州450016第一,植被、景观破坏,打破矿山区域生态平衡。废弃矿山采场多在中心城市周边、交通干线两侧暴露,采区岩面裸露、植被不长,将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开展,通常选取多种植被恢复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水土流失、污染环境严重。采区岩面裸露、堆放废渣不规范,将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特别是严重地区因水土侵蚀已呈现出冲沟现象,大量淤泥塞积溪沟,致使土地涵养作用的丧失,并严重破坏生态结构。采区、碎石区碎石粉尘到处飞散,不仅导致空气内固体颗粒悬浮物含量增加,造成空气污染,更加大了地质环境保护的难度。第三,安全隐患多。部分矿山开采没有严格遵循相应规定,如由上到下、分台阶开采,导致开采具有较为陡峭的坡度、较大的岩面落差,进而增加边坡的不稳定性,产生滑坡、崩塌等安全隐患。第四,土地侵占与破坏。大部分采石场都需若干个碎石场、尾矿堆放场地,这都需要占用土地,并会对土地耕作层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第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现阶段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企业虽已缴纳恢复治理保证金,但在生产成本内其所占比例较小,在破坏矿山地质环境后,企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不佳。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山设计论证环节

第一,分析矿山开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由矿产资源整体规划、资源存储量保障程度等方面对选址的合理性加以确定,全方位分析、比较矿业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程度,为矿山规划进行相关材料的提供。第二,为避免生态环境破坏,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先进采矿、选冶工艺的选择,并与当地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对矿山闭坑后矿地的最终利用作用进行设计,对预设最终利用作用所使用的资金进行测算,严禁与准入条件不符者进行矿业开发领域。第三,对矿山建设和矿山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制度进行全面执行。并与矿产资源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等相结合进行项目评价。

2、矿山开采生产环节

该环节主要以实现矿业活动规范化为目标,尽可能降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从根本上对已出现的问题加以科学治理。以此对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并对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矿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矿山的创建,要求必须对采矿、选冶工艺加以优化,确保开采方法与技术装备选择的正确性,尽可能降低资源存储消耗,对矿产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全面提升矿业资源利用率。实现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大力开展,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低耗、高效合理利用。选取由上到下水平台阶式作为露采矿山开采方式,对开采坡度、高度、台阶宽度等严格控制,并在矿山开采生产时做到恢复矿山环境及矿地利用预设功能的工作,保证能够有效恢复治理矿山环境。如矿地可用于建设用地,可根据建设用地规定实施矿山开采及管理,并做好相关工作;如矿地所在位置可用于景观改造,应将其功能充分展现到采矿过程中,以此对景观价值岩石加以保护;如矿地可用于农地复垦,需在矿山开采时对表土积累加以重视。矿山加工阶段,应重视工业用水循环问题,做到废水零排放,有效利用收集粉尘,对暂不能有效利用的废渣需做好合理堆放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同时,采矿权人应当加强对采矿废石、废渣及尾矿的管理,防止其自燃、溢流、渗透、垮塌。废石、废渣、尾矿堆放场应当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提倡少排或无废石、废渣采矿。现阶段大多数大中型矿山企业都选取生物药剂添加凝固、淤泥干化离心及泥沙分离技术,对尾沙实施多层次回收,并净化废水,实现水循环利用。或进行封闭式加工厂房的建设,避免粉尘对外排放,并将吸尘设备设置于粉尘集中位置,实现有效回收、处理、利用粉尘的目的,并对粉尘污染进行有效降低,这样不仅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更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有效提升。

3、矿山闭坑终结环节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平提升为矿山闭坑终结环节的重要目标。利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修复,可达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最小化与生态再造最优化,矿山用地再次利用的作用。但必须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要贯穿于整个采矿过程,不能只用于闭坑矿山。针对生产矿山,需根据论证环节对矿山用地预设功能开采进行设定,规范作业、严格管理,由源头上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处理;针对闭坑矿山,需因地制宜,对矿山土地占用的规划用途进行有效确定,实现环境生态治理,为矿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选取“边坡生态复绿、土地平整复垦”治理方式,可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最大限度消除,通过乔、灌、木有机组合可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地,并利用复垦土地进行建设开发。如选取“同步设计、造绿添景、互为结合”的方法,可有效结合矿山治理与景观建设,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景观成效,还能有效治理矿山边坡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管理规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此拟订产业和区域的供地政策、矿权设置政策,统筹协调国土整治和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为宏观经济运行、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许蕊.呼伦贝尔能源矿产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李艳,王艳君,谢敏,王月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1(01)

[3]蔡锦辉,张帆,汪雄武,王晓地.中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现状与恢复治理分区[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8(02)

[4]宋常胜,赵忠明,李洪波,李德海,张四辈.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机理及岩层移动模型的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5]吴兴付,张品楠,夏继忠,孙健.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方法总结[J].西部探矿工程.2015(08)

[6]唐朝晖,刘楠,柴波,周建伟.合山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06)

环境与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勘查与治理;矿山复绿

1概况

1.1项目概况

石家庄西部山区内北山项目区位于太行山北段东麓山区与平原区的接壤地带,属于构造剥蚀丘陵亚区的丘陵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经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地形整体呈簸箕形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侧北侧为掌子面,下部采坑。原始地貌已经完全破坏,地形发生很大变化,海拔标高178~286m,地形高差大,山体坡度在35~85°。由于矿业活动形成了一系列陡峭的掌子面,基岩裸露,原有植被遭到破坏。区内微地貌主要表现为掌子面、开采台阶、平台、残山、渣堆、浮渣为主。

1.2地质情况

(1)地质构造。本区处于中朝准地台(I2)之山西断隆(Ⅱ23)内五台台拱(Ⅲ29)与太行拱断束(Ⅲ211)交接地带,四级构造单元为赞皇穹断束(Ⅳ232)北部,北部紧邻阜平穹褶束(Ⅳ231),构造方向呈NNE-SSW向。项目区位于井陉盆地的北东边缘,紫荆关-灵山深断裂东侧,属紫荆关-灵山深断裂NE向构造带,地层为一套单一斜层,主体倾向南东,倾角一般在20°以下,局部近于水平。(2)地震。据地震历史资料分析,项目区附近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项目区全新世以来断裂活动微弱,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区域地震对本区影响较小,属地壳相对稳定区。(3)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属地下水补给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裂隙岩溶水含水层主要为寒武系灰岩,其富水性主要受构造及岩组控制,项目区寒武系中统和上统灰岩节理和裂隙不发育,一般水位埋深大,水质好,富水性极不均匀,项目区为弱富水带,单位涌水量小于5m3/h·m,由于地形较陡,大气降水渗入后迅速向下游径流排泄。(4)地层岩性。北山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中统张夏组(∈2z4),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长山组(∈3c)、凤山组(∈3f)和新生界第四系(Q4)等。

2勘查目的和任务

2.1勘查目的

(1)查明项目区内地质环境(掌子面、渣堆和平台)现状,分析对项目区及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2)查明项目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其危害及发展趋势,并制定防治工程方案;(3)查明项目区拟建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并提出工程地质参数,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2.2勘查主要任务

(1)收集与项目有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等资料,掌握项目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通过地形测量、地面调查查明项目区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并对发展趋势做出评价;查明渣堆等分布的位置、规模、几何尺寸以及对地表植被、土地资源、地貌景观占压破坏程度及不稳定边坡等可能形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并评价其稳定性;(3)通过地面测绘、现场勘查等,查明项目区内的地层岩性,拟建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4)调查项目区的水电、原材料供应、施工道路、作业场地、工程占地等施工条件;(5)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勘查报告,提出适宜该项目的治理工程方案。

3勘查手段

勘查主要以地形测绘、地质测量、槽探工程为主;野外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规范,并严格遵守三级质量控制制度,完成该项任务。

3.1地形测绘

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采用全站仪、GPS-RTK技术采集数据,利用南方CASS7.0测量软件成图。主要工作内容有控制测量、地形图修测、剖面测量。

3.2地质测量

开展测绘工作前编写了野外地质测绘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表格和技术要求,布置观测路线和观测点,详细调查掌子面、渣堆、平台,准确定名岩土,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3槽探工程

主要目的为揭露渣堆厚度、地层岩性及成分。探槽开挖过程中由技术员负责质量控制,编录以及取样等工作。每一勘探点由技术负责逐一进行现场核实验收,对原始资料及时整理,并编制展示图。

4勘查结论

4.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危害

北山项目区内不合理的矿山活动形成的掌子面、平台、渣坡、渣堆等对区域内的地貌景观、地表植被造成不可逆转的毁坏;大面积的基岩、矿渣裸露,仅靠自然恢复,短时间内很难消除矿山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4.2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北山项目区内矿山环境问题为矿业活动造成的地貌景观和地表植被破坏,大量的弃渣堆积造成了粉尘污染和水土流失,并且存在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等隐患。这些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4.2.1破坏地貌景观。项目区内形成的掌子面、渣堆、平台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很难自然恢复,与周边环境极其不协调。渣堆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重,遇到大风天气,造成粉尘污染等。这些现象严重危害周边生态地质环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4.2.2水土流失。项目区内渣堆结构松散,主要为废料渣块石、粉末等,项目区内的地形地貌、原有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4.2.3不稳定斜坡。项目区内的渣堆边坡在长期风化、重力作用及雨水冲刷下,发生垮塌。若渣堆遇到暴雨情况,可能会发生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不进行人为治理,这些次生灾害隐患将无法消除,可能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4.3工程地质参数建议

主要针对拟建挡墙等具体工程部位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查。揭露了拟建工程部位地层岩性,结合《工程地质手册》选取物理力学参数,确定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特征值,满足勘查要求及施工图设计需要。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5.1防治目标

通过对项目区治理,最终达到以下目标:(1)改善生态破坏、重造地貌景观破坏、消除次生地质灾害、减轻粉尘污染等问题;(2)通过对项目区治理,达到乔灌草相间的立体绿化模式。

5.2防治原则

通过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生物绿化为主,辅以适量的工程措施,保证生物绿化顺利实施、效果明显。

5.3防治方案

北山项目区内,现状下存在掌子面1处(编号B1)、开采台阶5处(编号BT1-BT5)、残山2处(编号BCS1-BCS2)、渣堆1处(编号BZ1)、采矿平台2个、采坑1处、开采台阶上约12724m3的浮石浮渣及掌子面上5处危石。掌子面整体稳定性分析:矿山开采剥离后,出露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以及泥岩灰岩夹层。岩层产状270~305°∠9~18°,节理裂隙发育,表层岩体风较严重,岩石较破碎,分布多处危岩块石。根据现场测量主要发育两组裂隙:裂隙1为构造裂隙,产状90~110°∠65~73°,由于风化和重力作用,表层局部裂隙变形较大;裂隙2为层理裂隙,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270~305°∠9~18°。该斜坡呈半环形形状,选取西北侧典型坡面和裂隙产状的平均值,进行赤平投影分析(图1)。裂隙面交点a位于坡面以内,判断结果稳定。开采台阶均位于掌子面坡面上,共分部台阶5处(BIT1~BIT5),均为矿山开采形成。开采台阶总长度1631.8m,平均宽度在11~23m;开采台阶向坡面方向倾斜,坡度均小于10°,总面积23425m2;台阶分布浮渣共计2980m3。开采台阶基本特征见表1。总体治理方案为“开采台阶覆土绿化+浮石浮渣整治+清除残山及危岩+渣堆整治及绿化”。5.3.1开采台阶覆土绿化。整个掌子面难以进行绿化,通过开采台阶覆土,台阶外侧种植侧柏一排,内侧种植紫穗槐或火炬树等多树种增加改善掌子面整体地貌景观,各树种呈带状种植。台阶外侧边缘和内侧斜坡坡脚部位种植爬山虎,通过爬山虎藤的向上攀沿和向下垂吊来遮盖掌子面,达到绿化效果。为了保证开采台阶覆土后不被雨水冲刷侵蚀携带走,在开采台阶外侧修建石坎,每隔20~30m修建横向石坎,来稳固覆土,避免纵向及横向土体受到雨水、水流的冲刷。树中间撒种草籽,减少覆土被冲刷、水土流失,并增加绿化效果。侧柏,株行距为1.0m×1.5m,种植坑尺寸0.8m×0.8m×0.6m,侧柏株高1.5~2.0m,地径3m~5cm。紫穗槐,株行距为1.0m×1.5m,种植坑尺寸0.8m×0.8m×0.6m,紫穗槐为3年生,地径2cm,高1.5m。火炬树,株行距为1.0×1.5m,种植坑尺寸0.8m×0.8m×0.6m,火炬树为3年生,地径2cm,高1.5m。平台与陡壁交界的底界种植爬山虎,爬山虎株距0.3m,覆土区域撒播草籽,撒播密度30g/m3。5.3.2浮石浮渣整治对开采台阶浮石浮渣进行清理,填埋台阶低洼处,或平整平铺于台面之上,使厚度不高于基岩面20cm,然后才能在台阶上进行覆土绿化,浮渣清理整理方量为2980m3。5.3.3清除残山及危岩残山清除。对残山BCS1的下部进行部分清除,修整成台阶,进行覆土绿化,清除残山BCS1长33m,宽10m,高9m,体积为2970m3。对残山BCS2的上部进行部分清除,修整成台阶,进行覆土绿化,清除残山长32m,宽8m,高7m,体积为1792m3。残山覆土绿化工作量划归为开采台阶绿化工程。清除危岩。对项目区内5处危岩全部清除,做到一次性消除灾害,清理方量598m3。5.3.4渣堆、平台整治及绿化。北山项目区共分布有1处渣堆,治渣整治量为2800m3,开挖回填不平衡时,回填渣堆南部平台BP2区域。坡面整治坡度1∶2放坡,覆土绿化,带状种植侧柏,紫穗槐。坡面采用穴状种侧柏与紫穗槐,内侧坡脚种植爬山虎。种植规格、间距要求同开采台阶绿化。渣堆坡脚修建挡墙共布置挡墙1道,编号为2#挡墙。将渣堆BZ1多余不能平衡的矿渣回填到此处,回填厚度约0.70m,然后进行覆土绿化,种植毛白杨、侧柏和爬山虎,树间撒种草籽。白杨树种植株行距为1.5m×2.0m,种植坑尺寸0.8m×0.8m×0.6m,毛白杨株高6.0m,主干高3.0m,地径4~6cm,冠幅2.5~3.0m。其他种植规格、间距要求同开采台阶绿化。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6社会效益分析

治理工程实施后,其社会、环保效益体现如下。社会效应,保证在工程治理后不再形成灾害。在保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效应,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景观、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治理和绿化工程建成后,能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设施的安全,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重要意义,其社会影响极为深远。治理效果图如图2所示。总之,对北山项目区矿山治理是必要的、技术可行的。其治理工程措施,对环境影响效果显著。促进地方的社会稳定,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BV50026—2007[S].

环境与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榆林;矿山地质环境;工作机制;绿色矿山

引言

榆林市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矿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矿产资源的开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其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近年来,榆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和人民对于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关注也持续提高。对此,榆林市政府打造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破解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矿山资源开发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源头预防,过程控制,闭坑达标”,严格准入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积极构建适宜榆林地区的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实现科学化矿山开发、清洁化矿物采运、无害化气液排放、生态化矿区建设[2]。本文在榆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新建(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历史遗留(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1基本概况

1.1矿业的地位和作用

榆林市地处渭北—陕北煤、石油、粘土、铝、建材原料成矿区,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国内最大的内陆盐田和陕西省唯一的肥焦煤资源,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之一。优势矿产资源有陕北侏罗纪优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和岩盐、铝土矿等非金属、金属矿产。截至2015年底,已探(查)明矿产资源18种,主要矿产资源地180处,除建筑用砂石和砖瓦用粘土矿山外,大中型矿山占其余矿山总数量的72.36%。煤、石油、天然气、盐矿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陕西省总量的83.12%、43.4%、99.9%和100%。

1.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神木、府谷、榆阳等地区[3],煤矿采空区面积220.3846km2,塌陷区面积12.2037km2。其中,神木县煤矿采空区面积149.9132km2,塌陷区面积3.1243km2;榆阳区煤矿采空区总面积29.9108km2,塌陷区面积3.3416km2;府谷县煤矿采空区面积40.5606km2,塌陷区面积5.7378km2。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

榆林地区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设立了4个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总面积为4332.78km2,具体见表1。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3个,分别为神府煤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府谷县滴水崖水库库区黄河岸边采石场治理、府谷县张家塔沟泥石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恢复面积1580hm2,其中矿区土地复垦面积328hm2,具体见表2.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1新建(在建)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

对于新建(在建)矿山,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行业法规,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在矿山开发前,编制对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经审核通过后报有权批准(备案)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备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要求的“三同时”制度,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治理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政府部门应严格审核,对于不合理的矿山开发和环境治理方案,坚决不予批准,对于环境保护不到位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项目,应要求立即整改,否则不予备案。

3.2生产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

对于生产矿山,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同步进行,严格执行“先保护后开采、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对于矿产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应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恢复治理[4]。另外,对于生产矿山,需依据国务院颁布的监管要求“双随机、一公开”规定,要求矿山开发企业必须严格落实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义务和责任,对于未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企业,应责令整改,并给予相应惩罚;对于拒不执行的企业,应将其列入违法黑名单;对于整改达不到要求的,不再批准其相关手续办理,如采矿许可证申请、延续、变更、注销等。贯彻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出台相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优惠政策及奖励措施,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改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状况。

3.3历史遗留(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

明确治理责任,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新模式[5]。拓展“谁投资、谁受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用地、用矿政策,鼓励各方力量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实施重点工程,改善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1580hm2。

3.4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在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疏干排水的,矿山企业应编制合理的疏干排水方案,经专家论证审核后,报送县级以上相关部门批准,并在开采过程中,严格依照批准的方案进行疏干、排放或回收利用,严禁私自乱排、乱放。矿山开采企业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监测,疏干排水过程中,若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及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应当立即暂停疏干排水,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治理,确保没有问题后再继续进行疏干排水。

4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机制

4.1建立责任制,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义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矿山环境治理落到实处。各级政府为废弃矿山治理的责任主体,切实承担治理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重点做好政策制定与落实及经费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矿山环境治理责任义务,并将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成果作为年度考核重要参照。

4.2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动态监测体系,打造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和修复的综合系统体系。加强灾害的预警和预报,尤其是矿山开发可能引发的“三废”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和土地退化、重金属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对于矿山环境污染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及恢复措施,使矿山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综合整治[6]。

4.3调查、监测和防治常态化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形成调查监测和防治常态化,形成公众参与、行政监督检查、企业自查的综合监管体系,充分利用科技、宣传、政策、法规等手段措施,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产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于未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企业,应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限期内仍不能达到地质环境治理要求的,并给予相应惩罚,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4.4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治理效益

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创新,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废水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矿产资源及相关衍生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和鼓励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国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和改善榆林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水平。

5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矿山业务发展。对于新建矿山,以绿色矿山建设为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对于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绿色矿山要求。推行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绿色矿业理念灌输到矿山企业、政府及社会民众[7],未来几年,力争大中型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率达到80%以上。

5.1严格准入条件,强化监督管理

依据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强对新建矿山的矿产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土地复垦等方案的审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各项活动。严禁选用国家禁止或污染严重的矿产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确保新建矿山达到绿色矿业要求,实现矿产开发、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5.2政府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有利于绿色矿山建设的资源配置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从开采总量指标调控、矿业权投放和矿业用地等方面向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鼓励矿山企业做强做大,积极为繁荣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建设和谐矿区。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

通过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和完善税费等经济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各项工作。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5.4科技创新,提升矿业开发水平

环境与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滑坡;采空区;煤层

1矿山基本概况

某煤矿在经过资源整合后,批准开采13号煤层,设计可采储量为1453.02万t,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年。本矿井服务年限为8.65年。资源整合后,矿山现处在建设阶段,尚未投入生产。矿山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995m,相对高差235.1m,总体地形从西南到东北,从低中山区过渡到低山区。矿区水系属黄河水系,矿区内沟谷较为发育,但大多为雨季排洪通道。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2.1矿产资源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开发现有矿产资源时进行环境保护。同时,该原则要求在进行矿山环境资源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资源保护和当前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当前各部门和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实现环境资源保护和综合回收利用。也就是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以合理性和有序性进行整体建设,让开采更加具有规范性。在开发资源前提下,对现有地质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实现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目标。

2.2坚持突出重点和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

根据当前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用科学的开采方法对资源进行开发,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问题。所以,矿山资源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现有矿区所在区域经济情况和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突出整体资源开发工作重点。这也就是说,在进行治理目标制定过程中,将保护工作重点突出在资源治理工作,将矿山资源合理保护和优质治理。这样可以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和充分交融,使整体治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实现治理的预期目标。

2.3坚持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

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需要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之前,对现有的地质环境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现有开采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将已出现的地质问题作为整体活动开展的重点和前提。通过前提的掌握,防止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时出现新的破坏现象,造成新的地质问题。同时,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应该对现有已出现的地质问题或是被破坏的环境,以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和恢复,最大程度降低再次开采行为对现有资源环境的破坏。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对开采过的采空区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时,及时采取就近人工挖土,运土并对裂缝进行填埋土、再碾压等措施,以减少地表下沉量。2)崩塌、滑坡治理工程。由于该滑坡虽然为小型滑坡,滑动方量不大,但前缘临空面高达十多米,如卸载后恐引发后边连锁反应,不宜采取清理松散物地进行彻底治理。仅在滑坡前缘修建一挡土墙,对其下滑的第三系沉积卵石层进行阻挡,使其影响不到道路。

3.2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矿山林地恢复主要为已枯死的树木进行人工补种。根据评估区内所处的位置及气候等条件,补栽树种主要考虑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有较高生长速度、种植较容易、成活率高的树种进行补栽。乔木选用侧柏(株高1m~2m)、油松(株高1m~1.5m)、国槐(胸径5cm)、合欢(胸径5cm),种植密度为650株/hm2;灌木选用沙棘、连翘(三年生),种植密度为2250株/hm2等。

3.3开采环节中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树立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原则。各地在进行矿山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时候,应该以生态保护作为生产主线,进行各个环节的实施。要改变以往传统对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所采用的粗放性质开采方式,应该以适应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资源开发。这样能够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和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在众多开采环节中,要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的使用目标和原则,尽可能实现开采前后自然环境不出现较大变化,从源头上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应该在具体开采的过程中强调生态治理的理念,以科学先进手段和开采方式对资源进行开采。通过这样的行为和开采手段,可以降低整体开采环节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减少地质环境破坏问题。

4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矿区内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解决矿区内因采煤造成的含水层破坏给村庄居民生活用水带来的紧张问题,可有效避免并解决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危害、可避免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引起群众性上访事件的社会问题,有效的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与安定团结,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

4.2经济效益

4.2.1减灾效益

工业广场边坡崩塌、滑坡,地裂缝及沟谷泥石流防治工程费用约1567.59万元。其危害对象为工业广场的建(构)筑物、机具设施及其工作人员,5个村庄约4519人及其他设施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后,可以达到消除或削弱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增强受灾体对危害的抗御能力;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减少建设方财产损失,经济效益可观。

4.2.2增值效益

经预测,煤矿开采对评估区内的耕地、林地等破坏程度严重,将使评估区内的190.36hm2耕地减产或者绝收,118.28hm2林地,43.16hm2草地受到破坏。如果不对这些土地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严重影响区内农业生产,从而增加企业赔偿费用,给企业造成持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等级,土地使用价值下降。

参考文献:

[1]石国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要点[J].城市地质,2014(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