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艺术教学

环境艺术教学范文精选

环境艺术教学

环境艺术教学范文第1篇

一、环境艺术中意境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1、意境的概念内涵

意境可以展现艺术的精神,意境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环境艺术,在环境艺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意境的内涵。环境艺术包括外部环境与空间环境,环境艺术设计要确保人们的生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确保人类拥有健康的生活质量,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依据生态特性进行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循环性的环境艺术设计。意境由意象演变而来,意境是精神的体现,“意”是人们对万物的理解及主观感受,“象”是主观认识的一种形象,意境体现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内心精神,是在意象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内涵,环境艺术通过地方的乡土风情将人类的思想表现出来,实现人们精神与环境的互动。环境艺术设计要关注意境的营造,以设计者的精神为出发点,体现文化内涵,让环境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意境在环境设计中最能体现设计品质,意境是空间的灵魂,意境是空间的情感语言,环境艺术设计师体味大自然的美、民俗情趣、地域文化,传递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行着人与自然的对话。环境艺术设计强调自然脱俗,围绕意境突破创新,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艺术家的头脑,为大众服务。意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体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理念。

2、意境的特点

意境具有自然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特点。首先,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自然美,人们追求自然美,环境艺术作品要体现自然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自然美包括返璞归真的自然和清新的自然美,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其次,环境艺术设计要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与景的统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是环境艺术基本的意境审美标准,体现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情与景的结合形式有三种,情随景生、物我相融、移情入景。景是设计者创作的美感,情是设计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景交融使意境更加有感染力。再次,虚实结合是意境的表现方式,“实”是艺术所展现的事物,“虚”是艺术设计的境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实”是艺术意境的载体,而人的审美通过“虚”体现出来,通过虚实结合的形式展现意境美,脱离了虚实结合,艺术设计的意境美就失去光彩。

二、环境艺术教学中意境的设计手法

环境艺术设计应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特色。环境艺术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现代的审美观念,结合传统文化,体现生活品味,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

1、简约抽象的表现手法

简约抽象法是指设计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抽象与提炼,在保持传统文化特有神韵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结合起来,拓展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简约抽象手法是传统环境艺术形式的升华,视觉上给人一种错觉。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整体认知,教给学生以全局的眼光分析艺术精神,注意整体风格,以简约的形式体现深刻的内涵,运用抽象而简约的方式,体现生活中的美感。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抓住大众的审美需求,从整体上把握,应用传统文化,着眼于作品的整体风格,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效果。

2、嫁接与移植的表现手法

传统的历史文化提供给环境艺术设计师很多灵感,艺术设计师用自己的智慧把历史文化的灵感嫁接到环境艺术作品中,发展传承了历史文化,运用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设计出精美的艺术作品,创造一种新的创作手法。嫁接手法就是一种借鉴手法,从历史文化中借鉴灵感,然后将灵感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品味各个艺术大师的优秀作品,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将灵感嫁接到新的艺术作品之中。

3、符号拼贴的表现手法

符号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图案、元素,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把握细节,使意境的表达充满韵味,把人们熟悉的事物抽象、变形、裂解,使之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拼贴运用,从而使作品新与旧、今与古等元素中带着一定的联系,发挥“小符号”的“大作用”。强调夸张和变形,以多变的方式诠释生活细节,对空间更好的布局,增强设计的美感,表达设计师的理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效果。设计师应用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加以变形,使之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的联系,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运用传统元素的表现手法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使得环境艺术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无论怎样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始终蕴含中内,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激活了环境设计师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师在理解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应用转化为环境艺术作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魅力。生活中存在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体现意境的生动性,树立古今文化融合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传统文化给环境艺术的设计带来活力。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环境艺术教学范文第2篇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

硬件和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指的是教学中的场地、设备和材料等,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实践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实践教学相关要素的齐备与完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应该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不能脱离设计项目实际而空谈理论。由于中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以来,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还有中国很多高校都是以研究型为主,但是很多师资又来自于这些研究型高校,一些教师自然缺乏相关的动手能力,导致不能做到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业模式和技术更新将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但是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基本是不调整或只是课程的结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实践教学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

(三)不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能与行业的有效对接。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方面缺乏,导致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节。缺少与行业一线的教学合作,有的话也只是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能落到实处。

(四)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操作,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实践教学应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行业情况的分析,提出以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

硬件设施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电脑实训综合教室、材料与工艺工作室、木工实训室、陶艺与模型实训室、虚拟设计公司实训室等重要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本清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做不了设计又不懂实际操作的困境中走出。行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推动力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导师扮演着重要连接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到相关专业领域中锻炼,并与行业合作环境设计项目,参与操作项目施工实践,教师与专业一线设计师之间构建良好合作的关系,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观念上改变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依赖,结合环境设计行业的现状,探索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据环境设计人才标准的各项能力所需,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若干实践课程模块,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应该包括:见习(了解项目设计程序、施工步骤见习和设计考察活动);专业实习(项目设计参与、设计成果转化和施工监理协助);创业训练(创新杯、设计竞赛);社会实践(专业市场调查、社会体验、行业分析);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专题设计训练、手绘技法表现、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每一部分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按具体的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分析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看做是简单的课程叠加,第一,在行业动态的前提下有取有舍,重点围绕各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进行整合,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第二,剔除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评价法,注重实践的过程性评价,结合企业和市场对实践教学评价。第三,完善实践教学大纲,面向工程实际,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强化

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结合,推动校内外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不能只依靠校内的资源,这样很难达到情景式的模拟训练效果,需要利用校外企业资源,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可能会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冲突,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积极沟通。例如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师可以联系国内有名的材料商,实践教学课堂转移到材料生产施工的第一现场,企业技术人员与实践导师同台授课,营造直观的教学氛围,达到符合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有很多的实践性课程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行业或工程现场中去,只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

(四)业师同授

环境艺术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空间意识建筑空间传统造型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环境艺术教学范文第4篇

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服务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等行业,从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顺应市场发展与时代需求,符合行业需要。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我们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和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优化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围绕学校“两平台、五共同、三融合”的总体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市场调研我们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让企业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和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共同承担培养的责任,共同设计、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统筹布局顶岗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示范引领等工作,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优化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最终实现“学校培育英才、学生发展成才、企业获得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2、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创新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环艺专业以建构主义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课程理论为支撑,以校企合作共建的一体化综合实训基地为实施平台,学生工作坊、教师工作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全面实行项目课程教学。以真实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设计项目为任务载体,学生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进行任务整合。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担任负责人,组织学生完成从基地调研、方案设计到施工工艺与预算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职业核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行分阶段情景式教学组织模式,以不同项目为阶段,改变传统教学序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指导、组织和调控教学内容,实现开发项目与设计教育相融合,技能强化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构建“双师、双岗、双责”的教学研发团队和“市场、企业、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场。最后通过“作品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三位一体的多元开放教学评价方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把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错误、薄弱点等信息进行反馈,教师调整教学,以达到学生毕业时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力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

3、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践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按“环境艺术项目设计过程”开发课程模块,贯彻“双证”要求,构建“基于项目设计过程双证融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驱动环艺课程教学组织、设计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从通用和专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专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递进增长,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逐渐从艺术人→职业人→创意人的角色转变。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塑造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形态归纳能力、透视理解能力、空间表现能力、色彩认识及表现能力,并把这些向艺术鉴赏能力、空间结构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推移。进行课堂内教学、户外教学,采取艺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交替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艺术人”的培养。第二阶段(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向职业岗位专门能力转化。塑造学生艺术基础能力向环境艺术专业工程识图能力、制图能力、CAD\Photoshop等专业软件运用能力、初步空间方案能力转化。进行专业技能集中实训,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点和校内实训室进行。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完成对学生“职业人”的培养。前置毕业设计环节。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安排在第五学期,组织学生以创意设计综合项目为内容进行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并将毕业设计与前置课程教学贯通安排教学活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参加第六学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前一阶段积淀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导入真实的工程项目,使学生在完整的设计工作过程中形成专业制图能力、软件综合运用表现能力、职业综合方案能力、专业项目流程控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西部环境艺术设计企业中的顶岗实习,完成对学生“创意人”的培养。

4、完善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化到每个具体的操作点。全面实施“职业核心能力达标制”,即学生必须在毕业前通过校内职业核心能力达标测试和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室内装饰装潢设计师、园林规划设计师等)。同时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构建“作品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院不仅通过理论考核,实作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且在每年组织人才招聘双选会期间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术专家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三、结语

环境艺术教学范文第5篇

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文意思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它的特点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专业能技所进行的专才培养,目标极其明确、课程设置也极具专业性、实用性。由于专业性较强,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新学徒制”,即雇主与学徒之间通过合同注册约束,完成专业培训,并可根据级别通过参加国家考试[5]。韩国—“产学合作”模式韩国职业教育具有强制性,根据政府规定,不同的规模企业需按规模或自行负责员工培训,或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雇佣保险金,由政府培训。法制化职业教育,更加快了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同时保证了国民整体的职业素质水平[6]。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即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到教学环境之中。该模式是建立在现有教育系统基础上以学科为单位设置的有针对性的工厂,致力于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用于加强、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并使其应用更加多层次化。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柔性化、灵活性、开放性[7]。

外延性教学模式引入的具体措施

环境艺术课程外延性教学模式的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引入的过程中,必须对所引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以保证与现有环节紧密衔接、同时又对现有环节起到强有力的补充作用,尤其是外延性教学模式中管理体系、教学大纲的修订、思维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更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体措施如下:

环境艺术课程外延性教学模式中管理体系的引入外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引入,与管理体系中两个关键点密不可分:(1)过程控制明确有力;(2)考核体系全面立体。过程控制要做到明确有力,阶段性内容细化是关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门类种类庞杂,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进行有效设计是个难点。其关键在于对设计内容进行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精细化、梯度化、系统化统筹安排,这样才能避免简单、低级、无趣的重复。而考核体系也要一改以往以课程作业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及标准的这种方式,应配合前期考察、资料收集、组织应用等一系列内容作为考核依据,重点在学生对所完成作业的一系列“证据”的收集上,最终的成果以过程为依据,这样学生更重视过程的完成,更能够通过过程的体验掌握设计要领,提高设计水平[8]。

环境艺术课程外延性教学模式中教学大纲的改进以往,国内环艺专业环境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普遍存在专业主干课、实践课学时较短的问题。配合外延性教学模式的引入,教学大纲中各类课程所占的比重也应有所调整,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时整合所学的知识并达到综合运用的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该校将环艺专业环境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分配学分、学时及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所占比重分别为23.2%、23.1%、26.9%,而专业主干课程、实践环节只占14.5%和12.4%。笔者认为,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具备跨专业思考、跨学科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的综合训练才能具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我认为专业主干课程、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应达到25%、15%才更合理,其它课程所占比例如表2国内某校环艺专业课时分配比例所示。通过这样的调整,国内某校环艺专业课时分配比例既满足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通才能力的培养,专业课又兼顾了专才能力的培养。

课程外延性教学模式的种类及方式环境艺术课程外延性教学模式的种类及方式多种多样,在引入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应配合每个阶段理论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安排实训内容应遵循形式不限、领域不限、途径不限、方法不限的方针。外延性教学模式的种类有:(1)观摩影音资料,这一过程教师和学生可对影音资料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分析,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2)教师示范,以最直观的方式将设计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设计到底是怎么进行的;(3)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进行集团设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4)到设计单位进行参观、实习,通过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设计行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对能力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5)校企联合,将学生在学校工作室或实验室模型制作阶段转化为工厂企业的实物制作阶段,进而投向市场转化为实际效益,这种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敦促其更加努力学习的源动力,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6)国内、外各兄弟院校间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将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优化;(7)游历式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对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的切身体验,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内在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8)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环境艺术大赛,这是一个绝佳的开阔眼界、扩大交流、提高综合设计能力的好机会。总之,外延性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并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和显效性,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而如何通过实践进行大胆尝试,是建立、丰富和完善外延性教学模式重要途径之一[9]。

环境艺术课程外延性教学模式中思维开发方法的引入环境艺术过程实际上是线性发展的抽象理性逻辑思维与多元交融的感性思维交织作用的结果,某些时候,同一个空间,理性分析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设计结果却天壤之别,实际上,他们的差别就是在于个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同。环境艺术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决不要去盲目选择,我们的目标就在于突破,在于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方法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走寻常路、不按常理出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性思维实际上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它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方法也多种多样,如:头脑风暴法、综摄法、类比法、联想法、移植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形态分析法、设问法、检核目录法、KJ法、功能思考法、模仿创造法等。每一种方法效果都非常好,例如头脑风暴法,它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与会的人员不超过10人,畅所欲言,针对某一个课题相互启发、激励、取长补短,引起创造性设计的连锁反应;而希望点例举法,它是按照功能空间使用者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各种各样的设想,可以不受任何现有格局空间的限制,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型的创造技法;另外,KJ法也常用法之一,它是日本筑波大学川喜田二郎教授首创,以其姓名的首字母命名,以卡片排列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技法,此法的要点就是将基本素材罗列,通过整理、分类、比较、分析进行发现联想再创造;再比如设问法,即“5W2H”法、“奥斯本设问法”、“阿诺尔特提问法”等,这几种方法非常适合于改造工程的设计,如工程为什么改造{Why}?改造的具体对象和空间是什么(What)?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造(Where)?组织什么人来承担任务(Who)?什么时候进行(When)?怎么设计(How)?最终效果是什么样,程度如何(Howmuch)?环境艺术中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启发学生做设计时要不拘一格、灵活应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