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第1篇

2001年,心理咨询师被国家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一项新职业的时候,朱建军已经在心理咨询领域趟了十几年,创立了意象对话理论。

然而追溯来时路,却似乎并非想象的那样神秘,只是一个热爱心理学的青年人,找对了路的旅程。

走出气象局,结缘心理学

朱建军从河北承德气象局“出走”,迈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读研究生的时候,距离他参加工作仅仅三年时间,距离改革开放也还不到10年。放着气象局天气预报员结实的铁饭碗不端,偏要去考研究生,朱建军走向心理学的第一步就充满了颠覆。

“我学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个偶然”,因为骄傲自满,高考时朱建军的成绩距离自己心仪的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系差了十万八千里,稀里糊涂地进了北京气象学院(现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学天气预报专业,毕业时又被分配到承德气象局,当起了一名天气预报员。

20多年后的今天,朱建军仍然对那段日子刻骨铭心。生活悠闲得有些堕落,朱建军觉得自己心里捂得发了霉,除了读书,再无所倚。

一天中午,一个同事在会议前,又随口说了一句“我先回家把饭蒸上”,回家蒸米饭,回办公室开会,再回家做菜吃午饭……朱建军说他当时有昏了的感觉。因为这个同事的前一天、前两天……每天都说了同样的话,过得一模一样。而自己这么呆下去,也会重复同样的故事。一瞬间,骨子里蛰伏已久的激情、不甘一起涌上来,一向凌厉活跃的朱建军突然觉得越发对自己当时的生活不能容忍。

那是1985年11月,朱建军当即决定考硕士研究生。

当时,在职人员考研究生是要通过单位批准的,领导不愿意放走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学生,于是只给他一次机会。考不上,就安心留下。惟一的命运选择摆在朱建军面前,该如何把握?

父亲建议他读计算机,朱建军还是觉得有些枯燥。朱建军的兴趣很广泛,对天文、地理、艺术与文化,都很感兴趣。他觉得心理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科,与人相关的知识对心理学都有用。最后,他为自己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人的心理太复杂了,变化太多了。这个工作很有挑战性。我喜欢。”

气象局领导对他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反应,或许可以作为当时普遍大众对心理学的普遍认识:“怎么考了那样的专业!”言外之意,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不正常的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门刚开,西方思潮才开始涌入,心理学尚不能走出书斋,成为为普通大众生活服务的工具。而人们遥望这个学科,也似乎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看不清、有误解。朱建军自己对这个学科的了解,也仅仅来源于家门口的北京市崇文区图书馆6万册藏书中为数不多的几本心理学著作。

一个事物刚刚复苏时,往往是不起眼、丑陋又容易遭到误解的,而往往这个时候才有大把的机会在里面等待,等待对它感兴趣的人前去开掘。选择敲开心理学的大门,朱建军至今引以为豪――这种骄傲,不在于当时他敢于迎着众人惊诧的目光遵从了自已的内心,更在于在很多人冷落了这一学科的时候,他没有盲从。

“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清楚了这三个问题,1986年,朱建军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不是为了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

1986年,被称为中国心理咨询元年。在外界还不知心理学为何物的时候,中国心理咨询在心理学重建的大环境下朦胧地出现了。在这一年跨入心理学专业的朱建军,也同样在这一年开始尝试心理咨询。

“那时来做咨询的青年人居多,比如同校其他专业同学介绍来的人,现在想想当时真胆大,敢找我们这种‘二把刀’来咨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还好还没有治坏的。朱建军印象中的第一次咨询对象就是一个学历史的男生,他有社交恐怖症。开始是不敢见一个老师,后来发展到连自己的家人都不敢见,男生的姐姐找到朱建军,听完情况后,朱建军自己都很惊讶,吓了一跳,觉得怎么还能有人出现这样的问题。经过几次间接了解,最终朱建军的方法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男生对家人不再躲躲闪闪了。

回忆起来,朱建军说当时就是现炒现卖,书上学到的东西迫不及待地往实践中用,而咨询时遇到的案例,有时也要靠现上书中翻答案。心理咨询的模式在那个年代模糊不清,尚未建立。这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那个时候心理咨询领域的真实面貌。

不过,大环境的逐步开放和改善,让朱建军最终受益。“1986年,正好是西方思潮涌入,那时大家对赚钱的意识不太强烈,一般都是在追求思想。”纯粹和快乐,是朱建军对自己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最深刻回忆。大家都很穷,但是很开心。在朱建军的宿舍里,每天早上每个人必须要把自己的梦讲出来,挨个分析完了再起床,每天释梦,一个也不能少。

那时心理学从理论到咨询都没有形成定式,没有一统天下的思想流派。很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这正符合了朱建军的性格。因为有一段时间言必称弗洛伊德,他被大家叫做“朱洛伊德”。但他同时还是当时北京健康人格研究会(主要研究马斯诺)的秘书长,到了开会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几年时间里,朱建军大量地和这些人交流。对于心理咨询方法,他也喜欢什么都学,很多现在才流行的心理咨询方法,朱建军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以致用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合理情绪疗法等,都在他面对不同案例时派上过用场。

见多识广后,朱建军发现,纯粹西方理论有时并不奏效。回想起来,渐成大家的朱建军哈哈笑着说,“这跟我当时学得不够好有关,要是现在拿来用肯定效果就不一样了。不过有的确实跟文化差异有关。”梁漱溟先生曾说:“我不是什么家,我只是解决问题。”在朱建军看来,这话说得很到位。“我一定要把这些人的心理问题治好,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当初他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眼看着心理咨询逐渐被大家接受,而方法和模式却总是照搬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套路,朱建军总觉得不是回事。英国人是纯粹理性思维;弗洛伊德所在的是德语区,有着钻牛角尖的一面;美国人则有牛仔精神,重视实证主义……那中国人呢?他反复琢磨,突然意识到中国人跟外国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重视形象思维。那么对中国人做心理咨询特别好的方法,一定是从形象思维入手。

找到了切入点之后,就是源源不断地地探寻尝试,与意象有关的种种想法,汩汩地冒了出来。

找到切入点,勇于投入

朱建军有个特点:胆大。

按照他的话来说,意象对话理论中很多意象的获得和解读靠的就是“敢从自己下手。”

1990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朱建军,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意象探索之路。周围似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在北京昌平,朱建军住在石景山,每到有课的日子,他就要早上四点起床,赶五点的最早班地铁来到学院路赶校车。长达几个小时的寂寞时光,都被朱建军用来思考之前做过的案例,再想下一步的安排,反反复复地想。他发现很多东西想不清楚,原因是他自己的自我分析就不清楚,对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没有第一手的透彻的体验。

“从人的大脑进化来说,逻辑思维是最后进化的,那把最后进化的部分掩蔽之后,应该就能看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很多原型。”有什么办法能达到这个效果?朱建军知道有一个办法就是吸致幻剂,他咨询过朋友,对方不敢给他;还有一个办法是氧中毒,朱建军就到了一个师姐,提出想进高压氧舱,旁边找人监控,等到他受不了的时候关掉高压氧,结果也被拒绝了。他后来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造成濒死体验,跟好几个朋友说,想让他们在旁边盯着,结果还是没人敢帮这个忙。

这都是能出人命的事,没人敢做。朱建军最后能想到的就是“感觉剥夺”同时催眠,可还是没有条件。1995年,朱建军再次回到华东师大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终于有个好机会让他能将寻找意象的行动进行到底。朱建军的导师曾性初,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心理学系。他是“庚子赔款”留学生,拿着胡适先生的介绍信赴美,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华东师大,曾性初学问一流,要求严格也是一流。朱建军他们刚到他门下时,曾先生就拿出复印的5篇论文说,这是心理学有史以来最好的论文,你们要是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了。朱建军的第一想法是,老先生疯了,这水平估计一辈子也达不到。严厉的要求,让系里很多老师都对曾先生敬畏有加,害怕见到他。正好学校新盖了实验楼,大家索性把旧实验室整个留给了曾先生。曾先生当时年事已高,别的同学用得又少,据说里面“”期间还曾有人上吊,这个旧实验室实际就成了朱建军的舞台。

博士3年,朱建军两年的时间都住在实验室,最后一个学期索性连宿舍都退了。“9间实验室外加一个办公室,全都归我。”朱建军也“疯了”。每天睁开两眼就给自己做催眠。催眠有加深技术,他最深达到加深16层,连续催眠16小时,完全处于闭关状态。当浅层的逻辑思维慢慢退去,深处的原始意象浮现出来,朱建军的第一感觉也是害怕,冷汗一身一身地出,“那应该是对集体无意识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会出现害怕的幻觉。”这是朱建军个人体验最艰难的时候,但他还是坚持仗着胆子往前走。

两年半闭关,朱建军获得了意象对话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之后,基本方法就形成了。“意象对话对原型的阐述和分析,不是靠定义,而是由个体体验向集体体验验证的过程,我的个体体验,在临床咨询中,有的与大家的意象是共同的,这样就可以作为一种常态的解读,形成一种规律。有的可能就是我的个人体验,不作为推广用。”在这之后,朱建军开始给咨询者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大量的咨询案例,不但使他更坚定地认为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存在的,而且在对意象解读的修正中他也发现了意象对话对中国人的效果。

1998年,朱建军开始着手将意象对话理论付诸笔端,2001年,《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出版,意象对话理论基本成型。

做拓荒者,不当偶像

新生事物总是要遭到打击的,朱建军和意象对话也不例外。而在心理学仍旧未被广泛了解的时候进行新的探索,就更困难重重。

有人质疑他是搞封建迷信;有人怀疑意象对话的普遍适用价值;有人甚至污蔑朱建军利用心理学控制人心……很长一段时间,朱建军都很委屈,也很恐慌。他曾经敢于与自己内心最原始的种种原型对话,不管他们美丑善恶,现在却不知怎么样带着自己的理论面对外界。

“我那时经常发牢骚,就是不想干了。哪怕我去做个自由撰稿人也能养活自己。”进入新世纪,心理咨询已经广为人接受,很多人对心理咨询从好奇走向接近,不再觉得心理问题就意味着精神病了。可心理咨询的体系在中国似乎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大家都以原汁原味的西方理论为标榜,很少去真正探索这个行业针对中国人的特点应该怎么发展。

坚持还是放弃,朱建军内心煎熬了很久。最终说服他的还是他自己,在他心里,心理学在中国也应该有一个流派。“虽然从我开头,但是是大家的事业,目的是找到一种方法适合中国人。”

意象对话理论逐渐发展,朱建军有了学生;学生陆续增多,他成立了“意象对话小组”。慢慢地,他开始身兼数职。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科负责人、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他要带研究生,还要讲课;他还要写书,“朱建军意象对话文丛”2009年付梓面世……

他不觉得自己累,因为他喜欢。在他看来,把一个工作做好,就要多付出,而惟有自己钟爱的职业,才能毫无怨言。事实正在向朱建军曾经希望的方向发展:意象对话理论成了很多咨询师手里的宝器,越来越多的咨询师加入到学习、发展意象对话理论的队伍中。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第2篇

武术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根植于武术文化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孕育下的武文化才由一种单纯的人体文化、技击文化由此得以升华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东方文化”的一分子。“本能机制、仿生机制、超越机制是东方人体文化肇端的基础,……在传统武术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伦理、宗教和艺术、民俗都给了武术以深刻影响”[2]118。东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喻为一种融合性文化形态,擅长把各种看似无关的事物通过某种“本源”将其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无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辩证思维与视角,并不缺乏诸如“一分为二”的西方思维,而东方思维则善于在不同之中寻求共通、共存。《易•系辞》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看待事物时“不是先验的、僵硬不变的绝对的理性,而是历史建立起来的、与经验相关系的合理性,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它即是历史理性”[3]39。“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思想体系的差别是无关紧要的,分属不同思想体系的内容是完全可以共存的。多一种教派,多一种选择”[4]9。

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把所有领域的事情,全部纳入做人的视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正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任何事物的发展若不以人为中心,则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传统农业社会所产生出的农耕文明,使人们时刻关注天时、地利、节气等的变化,就连人的出身、出行、婚配、命运也与属相(生肖)、时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属相,并且以属相来推断婚配、命运,为人与象形在各个领域的“结合”提供了典范。所谓“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先人在创造属相的过程中,将动物所表现出的拟人化性格加以改造加工,配以时辰将看似神秘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的如此形象、鲜明。“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民众依赖的精神主体,是以儒家为核心、以道教和佛教为辅助,是古代社会进行精神控制的主要工具。……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即使没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人们也要在三教中寻找精神的安慰”[4]9。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出于自身发展及文化熏陶背景下的共同孕育,其理论的形成、发展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印记。武术理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武术自身的发展,武术也在不自觉中向传统文化靠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无为”观不同;儒家于其中能独树一帜,以“仁”为核心,注重人格完善,培养“文武兼备”的“仁”人;武术中所讲究的“重义轻利”,“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有象形之传统,除了以象形造字之外,中国原始舞蹈的来源与象形也有着密切联系。《尚书•益稷》便载有“……猿猴舞、雀鸟舞、熊舞、象舞”。

东汉名医华佗以虎、鹿、熊、猿、鸟为原形创出五禽戏供后人养生却病,可见以象形为创作原形的象形思维已广泛存在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说文解字•叙》“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可见象形是古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从感性出发趋向理性的必然阶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象形拳以“象形制拳、仿形为艺、借形显艺、神形兼备”著称。明清时期,象形拳术的大量涌现,不仅体现出武术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也为武术最终成形奠定了基础。武术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融入了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多重精神理念,使得单一物质层面的武术,增添了精神和制度层面的更高追求。可以说武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纳的过程,使得武术不再是依靠单纯的技击为人们所习得。被称之为“国术”的传统武术,它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情结,更是为世人崇拜。武术不仅是技击术,在将武术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展示的是武术背后所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将看似与“武”格格不入的“仁、义、礼、信”,却是中国式身体文化所表达出的智慧性融合。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的象形武术,是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展示,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不断改造、升华自身的过程。

二、象形武术———武术由军事领域向民间的流变

象形武术向以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惟妙惟肖,囊括了自然界几近人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生物。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猴拳、蛇拳、鹰爪拳、螳螂拳、醉拳、蛇形拳之外,蟹拳、子拳、鸭形拳、鹰醉拳、白猿二十式、龙形拳、罗汉拳、猫儿拳、鹞子拳、燕形拳等拳术也各具特色,令人眼花缭乱。何良臣在《阵纪》中指出:所谓实战乃“长短器械,错杂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斫,虽转身回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动跳,做作进退,身势手法耶”?军事武术所讲究的乃是共进退,强调作战的整体性、简单且实用性强。与军事武术相比较,拳术则突出了士兵自身的作战技能。明唐顺之在《武编》中说道:“拳有势也,所以为变化也。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而用时则无定势”。可见,拳术适用于单兵作战,侧重于身法、步法的灵活多变与战术的配合应用。

由此得出,军事武术与象形武术,虽源出于一流,但作战风格迥异;在军事领域,难以为象形武术的成形、发展提供先天条件。然而,武术在走向民间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天地,摆脱了军事色彩,整体性、实用性强的束缚,真正开启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武术应用于战争,一开始便与民间形成了某种联系。因战争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大量军队的组成是由百姓齐集而成。由此,看似军事与民间的分隔恰恰由人完成了中间的过渡,只是这种形式尚在民间表现得明显与否。其次,在相对和平时期内,国家无需大量军队,在军中习得的武技本领便由军队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征伐,战争频繁;各诸侯国都重视对军队的建设,练兵习武得到空前重视。《管子•小匡》记载:“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可见,诸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武”在民间的开展。“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则标志着“武”由军队走向民间。与此同时,武术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吴越春秋》记载越女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不失为传统武术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汉朝由于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固十分注重军队建设,“寓兵于农”、“兵民合一”、“劳武结合”,使得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明史•食货一》记载:“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简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以时操练,有事用以征战,无事复还为民”。明朝郑若曾主张“用土著之兵”,提出“以一方之食,养一方之兵,支一方之患。”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拳种林立,门派众多上,而且体现为兵器样式的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即是最好的例证。在宋代,火器就已经开始用于军事领域;到了明代,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形成了冷热兵器共存的局面,冷兵器地位虽有所动摇,但仍未被替代。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促使武术根基在军事领域地位的动摇,象征着国家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制废止,武术开始了军事的边缘化过程。武术从军事领域的退出催生在民间发展,官方亦放松对民间习武的限制。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觊觎民众反抗,对铁器的控制也十分严格,而拳术无需兵器即可习练,较易开展。戚继光认为:“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防身立功,杀贼救命”亦是习武所得之功效,防身自卫功能即“武”的衍生价值受到关注。明代武术家们都十分重视习武的实用价值,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一方面,反对“以图人前之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的“徒支虚架”。另一方面,也承认武艺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故拳家有“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武术家们对拳术基础地位的认同,促进了拳术多样化的发展。《纪效新书》提出:“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教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按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对于拳术技术的分析深入透彻,为后人的创拳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人们寻求习武的防身、自卫功效。商业一定意义上的繁荣使得镖局行业随之兴起,便有了专门从事武学研究、保护商贩,以此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武学家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广泛的招收学徒,以此壮大门派,并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保护。另一方面,武术健身、养生功效也受到人们的推崇。太极拳家明确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练拳宗旨开启武术养生之先河。民间武术家授徒过程中,武术谚语的逐渐形成,既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也凸显出了武术民间化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武术中“四击、八法、十二形”作为习练武术的精髓所在,道出了武术家对“武”最为本质的见解。任何拳种门派的拳术都以此为基础,创编、推演、习练,进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所变化。十二形中“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以最为鲜明、直观的方式让习武者在其意识中构建并想象出人体自身象形化时所应达到的意境,领略到武术的真谛所在。在此期间,武术家们或告老归田以造拳为乐,或创拳以自立门户,也有借他人之拳另行改造、成立新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开辟了武术朝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据传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曾在河南温县任乡兵守备,晚年消退隐居,“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王征南墓志铭有云“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然精微所在,亦得自秘惜,掩关而理,学子皆不得见,征南从楼上穴板窥之得梗概”。

三、中华传统象形养生与象形武术

象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使然,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种族大都经历了图腾崇拜的阶段,图腾崇拜的潜意识中即存在象形的萌芽,以拟人化的方式看待所处的世界,并将其纳入到自身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日烛阴,视为昼,膜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先民视野下的钟山以拟人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无意间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然而之所以为神,总要在力量上超越人,使人畏惧、崇拜,这样的神才具有意义。生存的合理方式在于吸纳,寻求共通。古人从不乏这样的“实用理性”,并将这种“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周易》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其中涵盖了将“天、地、人”纳入同一实用体系的范畴。老子则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最高的“道”来统摄“天、地、人”,并以“道生万物”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通之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象形武术,也有了其存在的哲学依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符号的主流是‘象征’。……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普遍方式,在于它不是从意识出发的一种排斥性二分‘识知’,而是从身体出发的互文性感通的‘体知’”[5]41-44。古代哲学的这种“天人感应”下的“体知”包含了丰富的身体文化。而先人以己之身,象形以物,也由此印证了“天人合一”。自古以来,“象形”元素便深藏传统文化之中,汉字便以“象形”作为首要的构字依据。古人不仅将象形应用于造字,在先人的养生思想体系中也融入了象形文化,古有“窃考伏羲画卦,取象而易成,修道之士,演象以延寿,鹤能养神,鹿运尾闾,龟善纳气,天性各赋,有延年之良能,而人不能,故先哲取意于法象也。……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象,命名于道统,曰象形术”[5]41-44。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军品包装可靠性是指军品包装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2],因而,军品包装可靠性和一般可靠性具有相同点,即需要完成规定的功能。同时,军品包装可靠性又与一般可靠性有不同之处,一般可靠性的焦点是产品本身,而军品包装可靠性的焦点不单单只是包装本身,更强调的是包装军品的安全可靠性[3]。我军气象物资是我军实施军事大气探测和军事气象保障的各种技术设备总称,是军事气象保障的物质基础。其包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对气象物资的保护。许多气象物资从离开生产线到装配部队开始服役,不仅要经历相当长的储存时间,而且要做多次搬运。在此期间包装应起防水、防潮、防冲击、防震、防菌、防污染、防光、防氧化、防电磁干扰等多方面的保护作用,且气象物资最大限度地分散在各种类型气候条件下使用,工作在广泛的地域,要经常、连续不断地对千变万化的大气物理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探测,处于多种气象要素综合变化的作用下,影响因素相互交错,其工作条件的应力因素错综复杂,因此军用气象物资包装可靠性就变得相当复杂。现有的包装可靠性研究常集中于运输包装可靠性方面,利用包装动力学理论对产品的包装进行可靠性分析。这些方法着眼于产品运输过程中冲击、振动及跌落等外界机械力对包装的影响,而由于环境要素、人为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所需的可靠性数据极难获取,无法精确量化,导致这部分因素的影响常常被忽略,而对于气象物资而言,这些因素的影响无法忽略。由此可知,运输包装可靠性分析方法无法全面、真实地反应产品包装的可靠性。专家判断和模糊故障树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环境、人为等因素无法精确量化的问题,且可以全面地考虑影响可靠性的所有因素,为军用气象物资包装可靠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将常规的FTA方法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不仅能对系统的各种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分析系统故障的直接和潜在的原因,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顶事件、底事件发生概率模糊的情形。它采用模糊数对底事件、顶事件进行描述,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目前,在军事气象业务中主要涉及的气象物资种类繁多、型号不一、数量巨大,主要有气象车辆、气象雷达、气象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地面气象观测设备、高空气象探测设备、气象仪器检定设备等。文中以典型的湿度测量设备,国瑞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TFS-1通风干湿表”的包装为例,利用专家判断和模糊故障树方法对其包装可靠性进行分析。

2故障树的建立与定性分析

TFS-1通风干湿表外包装箱采用铝合金外壳,箱体内为EVA减震内衬。根据其包装故障原因,构建了以“包装失效事件”为顶事件的故障树,见图1。定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也就是分析清楚导致系统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底事件或底事件的组合,这些底事件或底事件的组合称为故障树割集。定性分析的关键就是找到故障树所有的最小割集,任一最小割集中所有的底事件发生必然导致顶事件的发生,因此,最小割集代表了导致该系统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故障树最小割集的求解通常采用上行法或下行法,利用故障树结构中的逻辑关系从顶事件向下或从底事件向上逐级分析。TFS-1通风干湿表包装可靠性研究以包装失效引起产品故障为顶事件。由图1故障树可知,该故障树全部由“或门”组成,利用下行法可求出全部最小割集为:{X1},{X2},{X3},{X4},{X5},{X6},{X7},{X8},{X9},{X10}。由此可知,任一底事件的发生均会导致顶事件的发生。假设底事件相互独立,顶事件可以表示为:T=X1+X2+…X10(1)2.3故障树定量分析故障树的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计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底事件的重要度。根据故障树的定性分析知,顶事件等同于所有最小割集的并事件。假设所有最小割集为Ki(i=1,2,…,NK),NK为最小割集的个数,在所有底事件相互独立的条件下,利用容斥公式可得顶事件T发生概率,可用式(2)表示[4]:P(T)=P∪ni=1K()j=∑ni=1P(Ki)-∑ni<j=2P(KiKj)+∑ni<j<k=3P(KiKjKk)+…+(-1)n-1P(K1K2…Kn)P(Kj)=∏i∈KiQi(2)其中Qi为底事件Xi的发生概率。一般情况下,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很小,对于较为复杂的系统(最小割集数量较多且阶次较高),在实际计算中可近似地取(2)式的前一项或几项。底事件的重要度通常包括底事件概率重要度、结构重要度、相对概率重要度及相关割集重要度,这4个重要度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底事件在故障树中的定位和关键程度。文中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仅对底事件的概率重要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其定义是,在已知各基本事件可靠度(或不可靠度)的情况下,基本事件不发生时(假设发生概率为0)与发生时(假设发生概率为1)相比,系统不可靠度的减少量,是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对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偏导数[1]。设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为P(T),则基本事件Xi的概率重要度为P(T)/[P(Xi)]。底事件概率重要度反映了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对顶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它可以用来定量衡量降低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对于降低顶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程度,从而确定对顶事件发生概率影响最大的底事件。这对于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最大的提高系统可靠性有较大的意义。

3底事件发生概率的确定

底事件发生概率的确定是对系统故障树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一旦底事件的发生概率确定后,就可以对顶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定量计算,并可以计算底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底事件发生概率数据一般是通过可靠性试验、现场使用反馈得到的,数据本身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统计性。由于可靠性试验要求真实地模拟实际典型环境,在模拟实际使用的工作条件及真实使用的环境条件下长期工作[5],因此所需的周期相当漫长,获取代价极大。对于气象物资包装而言,其发生的故障与环境、储运条件、使用等环境客观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实验获取的数据的代表性不强,并且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纯粹的依靠抽样的概率方法难以奏效。采用专家判断法对底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模糊评价。通过调查该领域专家对各个底事件发生概率大小的评价,利用模糊集理论将模糊评价语言转化为相应的模糊数据。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等对某底事件的发生概率作出类似“很小”、“较小”等的模糊语言评价。评价分为“很小、小、较小、中等、较大、大、很大”(用“VL,L,FL,M,FH,H,VH”表示)7个等级,用三角或梯形模糊数代替这些自然语言,见图2[6]。这些评价语言对应的模糊数形式和λ截集描述见表2[7]。为提高专家评价数据的质量,必须选取适当的专家进行评价,并且由于专家个人学识、经验等的不同,对每位专家的评价不能作等同处理,必须对他们的评价赋予不同的权重[8]。文中从级别、工作经验、对领域的熟悉程度等3个方面对专家进行赋值,3个方面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见表3。则每位专家的权值可利用式(3)得到,其中WSi(i=1,2,…n)(n为专家数)为专家i的得分。ωi=WSi∑ni=1WSi(3)3.3底事件发生概率计算1)计算平均模糊数W。对于底事件X1,由5位专家对其发生可能性进行判断,5位专家的权重值可利用式(3)和表3求出,分别为0.2314,0.2066,0.1901,0.1653,0.2066,对应的评估意见分别为“中等、较大较大、中等、较大”。可得底事件X1的平均模糊数为:W1=ω1f1ω2f2…ω5f5=[0.2314(0.1λ+0.4)+0.2066(0.1λ+0.5)+0.1901(0.1λ+0.5)+0.1901(0.1λ+0.5)+0.1653(0.1λ+0.4)+0.2066•(0.1λ+0.5),0.2314(-0.1λ+0.6)+0.2066(-0.1λ+0.8)+0.1901(-0.1λ+0.8)+0.1653(-0.1λ+0.6)+0.2066(-0.1λ+0.8)]=[0.1λ+0.46033,-0.1λ+0.72066](4)由模糊扩展理论知,W也为模糊集。令Wλ1=[z1,z2]可得,λ=(z1-0.46033)/0.1,λ=(0.72066-z2)/0.1,则W1的关系函数为:fw1=z-0.460330.1(0.46033<z≤0.56033)1(0.56033<z≤0.62066)0.72066-z0.1(0.62066<z≤0.72066)0(其他)(5)2)将模糊数转化为模糊可能性值FPS。模糊可能性值FPS是模糊数的清晰值表示,利用Cheng和Hwang所提出的左右模糊排序法可实现该转化[6],该方法定义最大模糊集和最小模糊集为:fmax=x(0<x<1)0(其他{)fmin=1-x(0<x<1)0(其他{)则模糊数W的左右模糊可能性值分别为:FPSR=supx[fw(x)∧fmax(x)]=0.6551FPSL=supx[fw(x)∧fmin(x)]=0.4906(7)W的模糊可能性值为:FPS(W)=12[FPSR(W)+(1-FPSL(W)]=0.5823(8)3)将FPS转化为模糊失效率FFR。故障树底事件的发生概率是由专家评价与模糊理论相结合得到的,模糊可能性值FPS并不能表示底事件的发生概率,但却与其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利用式(9)可将FPS转化为模糊失效率[9]FFR,即底事件的发生概率:FFR=1/10K(FPS≠0)0(FPS=0{)(9)其中K=1-FPS()FPS13×0.301。从而可以得到故障树中底事件X1的发生概率为0.008712。通过类似的方法可依次求出X2…X10的发生概率。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概率重要度及重要度排序见表4。利用式(2)可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为0.0705。由定量分析结果可知,冲击和振动是最易引起“TFS-1通风干湿表”包装失效的底事件,其次是野蛮装卸和缓冲材料不合理。由此可见,人为因素是引起其包装失效的重要因素,在包装件的储运和装卸过程中应当加以适当的防范。光照、化学腐蚀、温度和湿度是包装失效事件中概率重要度较高的因素,是包装失效的薄弱环节。为了更好地提高“TFS-1通风干湿表”的包装可靠性,应在其包装中增加对此类因素的防护措施。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95后”;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现状、对策建议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当按照本《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目前,“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而“95后”这一群体的特点:自信,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创新,但辨识能力不足;缺乏明确的目标;依赖网络,忽略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不足。“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创造力较强、自信张扬善于表现自己勇于竞争、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团队合作、依赖网络受网络影响大。这些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目前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95后”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的现状

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00名“95后”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299分,回收率99.7%,有效问卷299份。调查结果如下:

1、军事理论课的兴趣浓厚

调查发现,78%以上的学生能够在军事理论课上收获很多乐趣,而近78%的学生表示对军事理论课有很高的兴趣。有近70%的学生经常观看或收听国防安全方面的电视和新闻的学生,超过70%的学生平时会看军事理论和国防教育相关的书籍。近80%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增加实践环节。所以总的来看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抱着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平时主动关注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新闻。

2、军事理论课实施效果堪忧

调查发现,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有限,超过40%的学生不了解学习军事理论课的目的是什么。50%的学生并不认为学习军事理论课是一件轻松的事;在主动还是被动的上军事理论课这个问题上,完全是被动的占20.4%,存在部分学生不愿意上军事理论课的现象。有11.7%的学生因为老师点名才去上课。从上课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来看,注意力不集中和非常不集中的分别占23.75%、10.03%。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存在走神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近50%的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程。仅有48.8%的学生认为学习军事理论课不枯燥无味。而同时上课时经常睡觉的学生占18.70%。30.1%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在实际生活中有用途不大。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的上课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课程目标模糊

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性质、必要性、重要性和n程设置的目标缺乏必要的了解。有部分学生不明白学校为何开设军事理论课,不知道课程的目的和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一方面与军事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成熟度不够有关系,同时也与教师的授课目的和教学过程的把控不够有关系。对于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调查结果表明,从出勤率、上课的主动性程度、上课的趣味性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等方面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但是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上课的效率存在一定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的上课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愿意上军事理论课,因为担心老师点名才去上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军事理论课用途有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

在军事理论课的师资力量上,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有辅导员讲授军事理论课,缺乏专业的训练和系统的培训,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仍然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特别的少,多媒体运用形式单一,未能按照教育对象依赖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三、提升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建议

1、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课程本身的介绍,使同学们明白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目的,军事理论课内容,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意义,学完之后的收获等。其次,要完善课程建设。军事理论课程内容要结合时展,结合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结合“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将军事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将军事理论教育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完善课程建设。最后,优化课程结构,理论联系实际。军事理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计划应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应该涵盖更广的内容,包括军事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

2、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5后”活泼而有富有生气,喜欢新鲜事物,不拘泥于古板的教学方法。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师生互动的机会较少,强烈建议军事理论课课堂气氛再活泼一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学内容以幽默活泼的形式呈现,充分应用移动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配备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讲老师,大多是有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授课。兼职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所以只能放一些电影,来完成教学课时。这导致学生上完军事理论课,往往不能掌握军事理论知识,原本较高的学习兴趣也受到打击,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必修课,必修课也就要求有一支专门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因此配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呵护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4、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影响学习发生的类型或方式、学习的过程或机制。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起学习的最有力、最持久的动机。“95后”对军事理论课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和学生的成长中呵护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完善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素质,来呵护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傅园洁.基于“95后”大学生的特点谈辅导员工作方式转变[J].管理工程师,2014(2)38-40.

[2] 周青鸟.“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对专职任课教师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8)119.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理论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

 

政治理论教学在加强和改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军校学员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审视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立足使学员全面可持续发展,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政治理论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学员全面发展,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成为新的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坚持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先进、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知识广博、身心健康的学员才是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战争要求的军事人才。当前我军面临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国军队与发达国家军队综合实力的差距短时间内难以缩小,如果将来与强手作战,我们无疑将处于明显劣势,需要有强大的抗“震慑”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既要注重发展信息化武器,更要注重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以劣胜优的坚定信念。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员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确立高尚道德情操、献身国防的精神和军人的特有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因此政治理论教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中具有重大作用。江泽民曾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当前政治理论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军事变革的形势,加快教学改革。

二、政治理论教学要促进学员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军校政治理论教学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对学员进行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灵魂,军事专业素质是主体,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基础。当前政治理论教学仍然要围绕这个基本原则,要突出时代特征,促进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统领,切实打牢思想理论根基。

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对提高学员政治素质具有主导和定向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学始终,渗透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切实打牢学员的理论根基。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国家和军队建设改革的实践,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坚定性,提高政治鉴别力。只有打牢了理论根基,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员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实现院校培养目标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学员走出校门后的健康成长与长期发展有深远意义。

二是加大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培养人文精神。

军校学员将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他们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而切还要有厚实的人文底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科专业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化,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素质结构将难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文素质对启迪思维、获取知识、完善人格、增强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实现文理兼容、文理交融,改善学员的知识结构,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对学员的全面发展异常必要。。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其中八个为荣“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纪守法”、“艰苦奋斗”哪一项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当前政治理论教学主要偏重于马克思理论教育,突出了它的政治教育功能,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专业技术院校更加应该发挥政治理论教学的优势,加强学员的人文精神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军校学员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能力的人;具有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合作,善于共事;具有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积极向上敢于冒险的精神;能够从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追求自身完善,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政治理论教学要向学员充分揭示科学活动和科学事业的人文规律,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种包含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人文精神,对学员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是注重心理教育和疏导,保持心理健康和谐。

心理问题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正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国家,精神病患者的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的碰撞导致的心理困惑与冲突、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人的不平衡心理加剧、社会竞争的加剧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存压力的增大。这些给人们造成了剧烈的“心理震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和谐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军校学员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受到来自社会和军队内部的各种压力,面临学习、工作、婚恋、军地反差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抑郁、焦虑、恐惧、不平衡心理等更为突出。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政治理论教学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学员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四是重视军人战时心理素质培养,强化战斗精神。

现代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在信息化战争中制胜因素中,人的战斗精神、知识智能、科技素养在战斗力构成中越来越重要。军事领域历来是高新尖技术最先涉足、最为集中的领域。现代战争从军事理论到作战样式,从武器装备到编制体制,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这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高技术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具有极高的作战效能,武器装备的质量在决定战争胜负中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而我军武器装备现阶段仍处于相对劣势,且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使人们易于产生悲观情绪;再比如,现代条件下作战行动的机动性、突然性增大,各种大威力、高精度远程兵器已被广泛运用,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增大,在战争初期,人们易于产生慌乱和恐惧现象等等。。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厮杀与生命的脆弱易导致人员产生精神障碍,极大削弱战斗意志,毁灭战斗精神。军校学员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技能,而且需要有过硬的战斗精神、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未来高技术战争,其激烈性和残酷性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对军人的战时心理素质和战斗意志提出了严峻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学员战时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有目的有意识强化军人的作战意识,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英勇顽强的作风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战斗精神是军队的军心、士气、斗志、勇气、胆量、毅力、气节等精神因素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激发官兵的民族义愤,培养军人的爱国情感和为捍卫国家利益而战的斗志和勇气。军校学员是部队未来的战斗骨干,他们的战斗精神直接影响着部队整体的战斗士气。因此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养应该是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政治理论教学要使学员能够可持续发展。

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是军人。教育的可持续性就是不仅要满足当前所处地位的需要,更要为将来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着眼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因此,政治理论教学首先要立足当前,根据学员的需要,有效解决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又要着眼长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想保证学员在政治上永远合格,单靠教育者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终身受益。政治理论教学要确立新的师生观和新的过程观,改进知识型教学,努力实施发展型教学,坚持指导学员进行创新性学习,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现代思维方式、方法、修养的创新型现代军人。所以,政治理论教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军队重大改革举措及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和学员进行探讨交流,解决他们思想实际问题,疏堵结合,积极引导。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巩固军魂意识,树立献身精神。另一方面,要增强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要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既要坚持正面灌输,又要开展民主讨论。既要强化系统的基本理论灌输,包括哲学、历史、道德、法律等基础理论学习,打牢政治理论基础,又要使学员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能够为毕业后岗位任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又能够为将来到地方工作创造良好的个人条件。

参考文献

唐洪鑫等主编. 21世纪军校学员思想 政治 道德教育规律研究. 解放军出版社,2002

薛国安等.世界新军事变革热点问题解答.解放军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