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第1篇

以党的 大”精神为指针,创安工作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保师生人身平安、维护我校稳定为目标,以“平安校园创立”为抓手,依照“平安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平安措施,争取各界配合,全面提高我校全员平安意识、平安管理水平和超前防范能力,杜绝一切平安隐患和安全事故,努力创建管理有序、防控有力、平安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工作目标

营造三个环境:

1.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的平安宣传教育活动。发挥教育行业的精神文明窗口作用,努力营造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

2.进一步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努力营造稳定的校园治安环境;

3.认真排查学校的交通、校舍、饮食、消防、周边环境、网络等隐患。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形成四个机制: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形成坚强的保证机制;

2.依法执教。规范校园平安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3.加强校园平安信息网建设,形成校园平安情况第一时间报送到有关部门的信息机制;

4.健全巩固提高法制校长、副校长队伍建设。邀请专家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矫正教育,减缓学生心理压力,形成有的放矢的校园平安教育机制。

达到五个明显增强:

1.能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维护学校、师生平安的能力明显增强。

2.学校治安秩序平稳。内外部平安隐患排查工作水平不时提高,不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师生的平安感明显增强。

3.依照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平安教育,师生的自我平安防护意识明显增强。

4.学校平安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消防和公共平安突发事件,确保校园平安,预防灾害事故和防范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

5.坚持强化素质。抗击各种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三、工作任务

1.加强平安校园内部组织建设。稳定是第一责任”和“学校平安无小事”学生平安无小事”观念,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隐患。要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确保一旦发生事件,能够迅速依法果断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全面提高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

2.加强学生平安和校园公共平安工作。狠抓校园平安工作各项指标的分解落实,学校的消防、治安、校舍、火、电、水、实验室、财务室、宿舍、等重点部位经常排查。一把手要坚持每周“三个一”即每周检查巡视一次安全工作,听一次下属平安工作汇报,研究一次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和学生安全。

3.明确职责。要层层、人人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评,兑现奖惩,要深入扎实地开展争创“平安班级”活动,积小安为大安,以各位师生的平安来保证全校教育的平安

4.构建“防、控”一体化的工作体系。要严密防范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全面推进校园治安综合治理。防范 功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严禁黄、赌、毒等社会美好现象进入校园,建立高效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5.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平安创建活动的工作目标、工作规范、岗位责任、考核监督、综合评价等工作体系。对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实行“一票否决”

四、工作措施

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学校平安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生长。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采取措施保证学校平安。

1.抓宣传教育。

要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县有关学校平安工作的文件,要经常有效地开展全员平安教育。利用“平安教育周”平安教育课”采用多种形式,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任务、不同环境、不同对象,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熟悉平安法规,掌握平安技能,增强平安意识,明确平安责任,提高防护能力。积极开展交通平安,消防平安,饮食卫生平安,铁路爱车护路等教育。将“平安教育”列入课表计划,有教材,有备课,有总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定于上半年举行的全县中小学生平安知识竞赛,以及下半年举行“平安在心中”中小学生演讲竞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知晓率。

2.抓制度建设。

重点部位平安责任人,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平安工作制度。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七项制度等均要在醒目位置公布上墙。学校平安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原则。一把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负实责,专职平安机构人员负专责,班主任以及教职工人人有责,要层层建立和落实平安责任制。对平安制度不健全,平安责任不明确,平安措施不到位,发生平安事故的学校,县局将实行“三个不放过”即不查明事故原因不放过,不追究事故责任不放过,发现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不放过。建立平安工作“一票否决制”凡是完不成平安工作年度目标,创建平安校园活动通不过验收,特别是发生重大平安事故的学校,实行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取消学校、校长以及责任人年度任何先进的参评资格。

3.抓督查整改。

加大检查的频度。每月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平安检查,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对重点部位要建立平安工作日查、周查、月总结制度。每月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平安检查,做好记录,并向县局书面演讲一次平安检查情况以及平安隐患整改情况。每学期开学前、雨季、台风等恶劣天气及放假前,各校都要重点组织开展平安工作全面检查。检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走过场。发现隐患要及时认真地组织整改。整改做到四个落实”即:内容落实,经费落实,时间落实,责任落实。对于学校无力解决的平安问题,及时向县局和乡镇党委、政府汇报,以便迅速协调解决。各项检查均要建立台账,同时要加强学生“一日惯例管理”对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管理,对学生每日到校、课实行严格核查、登记、演讲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作出正确处置。

4.抓平安学校创立。

⑴要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县局《关于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的通知》和《县创建“平安校园”评估规范》解创建工

加大创建工作组织落实力度,作的目标、内容、要求。通过创建进一步增强平安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形成师生个个想安全、人人抓安全、处处保安全的良好局面。

随时接受县局的明查暗访,⑵对创建工作。及每年进行的考核,努力争创“平安校园”

5.加强法制教育。

⑴深入开展“无毒学校”创建工作。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校园;总体布局;生长;环境;现代化;人文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给教育创建一个现代化、人文化的环境?是我们在进行高中校园建设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集现代化和人文化的校园规划必然是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作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是集生态、自然、现代和人文为一体的。现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思路

环顾当下的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有些校园的布局过于“刚性化”,文化底蕴不强,同时也未能从未来的发展和调整着手,也就是缺乏“生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根”、“无枝”。具体的在新校区的规划上,总体布局短时间一蹴而就,从总体的布局规划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一次性成型,没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可以延续的空间;有些校园是改建或扩建,大多是“见缝插针”,老校园的基本框架被打散,原有的人文韵味被打破无遗,由于没有连续感,导致增加的现代感看上去与原有的传统因素很不协调。

笔者认为,高中校园的总体布局应该具有生长性,这里的生长性指的是现代化气息的自然更新、文化底蕴的继续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发展。采用的总体布局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轴线法

该方法是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最为常用也是进行校园的空间组织最为基本的方法,该布局方法注重均衡性和空间的导向性,轴线的形态可以不一定是直线,但总的让人感觉有总很自然的感觉,具有长度和方向性的特征,从建校的最开始呈现出来的风貌(往往是学校的底蕴所在)向着越来越近的今天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暗示着未来定向生长的可能,该方法特别适合用于新校区的建设及保留老校区人文特征的扩建项目。

2、网格结构法

我们在对校园进行总体布局用到的网格结构指的是平面网格,以几何方形最为常见。这种校园布局方式适应于密集化、城市化的规划形态,具有现代化特征,容易进行标准化的建设,这种方法的出现让现代高中校园的大规模建设成为了可能。

具体而言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将校园的空间划分为N个网格,建设就是向空着的网格局部添加建筑,具有很好的可生长性和建筑的连贯性:

(1)网格的内部如果局部留空,能够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完整的用地,而且布局的现代感和整体性一点不受影响;

(2)在功能的边缘,建筑物可以沿着现有网格方式继续生长。

(3)这种布局方式让校园建设现代感十足,有利于校园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好的融合,为未来校园的有机生长埋下了伏笔。

二、高中校园空间形态布置

高中校园的总体布置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空间布置,它是一项复杂却有规律的综合性工程。高中校园空间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程序,它的存在是未能能够更好地完善校园设计整体性。可以这么说,中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是有效连接在校园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设计之间的桥梁。

现代化的高中校园作为一个场所,其服务对象是高中生,这些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备选场,因此应该将其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激发智慧和陶冶身心的场所,“人文化”让学生心情放松,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觉交流空间环境的自然亲和;“现代化”有利于智慧的激发,大大的提高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笔者认为,校园的空间形态构建应该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系列的开放的空间与半开放空间,应该是多层次、多内容的空间布置形态,自然景观和学习交流等重点要素应是空间布置的重要点缀,总体而言应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上按照“起、承、转、合”四个阶段有序而且丰富地展开。

三、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

整个高中校园最终还是由单体建筑构成的,从校园建筑的功能上来看,高中校园的单体建筑涉及到很多类型,从教学活动上看,涉及到“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实验楼、体育馆、行政楼和教师办公楼等等,从生活活动上看,有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食堂等等。不同的单体建筑有着不同但又具体的功能要求,而且将单体建筑连在一起看将对整个校园建筑形态构成重大的影响。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校园中的单体建筑设计是在客观条件的多重制约下进行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感性与理性同步思维的过程。笔者认为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应遵循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和美观,在单体建筑设计上要充分理解环境条件和人文内涵:

1、充分理解环境条件

重点考虑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单体建筑形态生成的相互作用,把握好校园建筑外部环境的肌理,对校园的外部环境特色进行深入地研究,通过独特的设计将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为现代化与人文化相统一的独特个性,给每个在校园学习过的高中生都去爱她、留恋她、赞美她。

2、营造人文环境

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人文特征。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无论是老校区的改扩建还是异地新建校区,最基本要求就是保留学校历史的片断,特别是在单体建筑设计中用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校园原有元素对她进行新的诠释。校园单体建筑的人文气息可以通过色彩和细部两方面入手来分析校园。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第3篇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就是扶正压邪

(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规范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生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三)筛选作用。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着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须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作用是关键。

(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等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进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学生为本,调动广大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第4篇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校园建设规划要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体到建筑层面就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生态校园、开放型校园等。长久以来,大学教育与社会思潮有着深厚的渊源,社会思潮的流变直接影响大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设理念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早期的大学都是神学的教育,学校的形态模式也沿用了修道院的模式,校园是建筑围合形成的封闭的四方院,与自然及社会封闭隔绝。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渐起,大学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神学转向培养、激发素质的人文科学,使得校园空间向开放化发展。再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多是对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教育,校园主要以国子监、地方官学、书院、经院等形式存在,校园整体环境一直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结构和轴线式布局“。”以来,社会主义思潮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科学”和“民主”成为教育的主旨。此后,以广场为中心其他建筑形成严整的轴线布局,标志性建筑如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象征坐落于轴线尽端的校园建设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2部分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定位

建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基本形成高效能、节约型、信息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建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时代气息强烈、工作学习环境优雅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适应21世纪需要的生态校园;建设一所以人为本、智能型的绿色校园。以上表述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对其校园建设规划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节约型”“、智能型”、“环境友好型”“、高效能”“、信息化”“、以人为本”“、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些也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定位的最新理念。其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节约型校园、信息化校园是大学校园建设必须重视的关键点。

2.1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定位,它要求校园内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较丰富的植物物种,为师生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校园的本意是在尊重大自然规律基础上的覆盖草皮和植入作物,并不是草皮越多越好,奇花异草越多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科学种植。

2.2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基本概念。广义的生态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规划中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其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狭义的生态校园关注于实践操作层面,台湾特有生物中心彭国栋教授列举了生态校园的标准:使用原生物种、多样化多层次绿化、减少使用外来草坪、减少人工修剪与干扰、维持自然与活化的土壤、保存适量比例的荒野区和湿地等。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经历的人大都有过在国外大学校园内碰到松鼠和其他野生小动物的趣事,这才是生态校园的最好展示。美国、英国和台湾的部分高校都是生态校园的典范。

2.3节约型校园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在预期使用过程中对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并通过创新结构设计以增加对上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采用更多的自然能源。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广大师生身处建筑之中就能学习、领略节能的重要性、节能的方法,自觉成为节能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2.4信息化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升级,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工作都越来越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实施,逐渐形成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学校园,为师生提供更多便捷。

3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普适性要求

3.1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自然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和谐校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校园建设规划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都是校园建设规划以人为本的最新体现。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要自觉把生态、绿色、人文等理念贯彻到规划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各个地方。以绿色校园为例,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修建大面积草皮运动场,挖掘人工湖比较适宜,但在干旱少雨的西部应以栽种耐旱、易活的植物为主。在生态校园方面,雨水回收池、贮水罐、自然采光楼、地热取暖浴池、可循环利用物品回收站等都是很好的创意。

3.2校园建设规划要突出环境育人的功能

大学校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中人文景观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进行校区建设规划时可以精心布置若干人文景观,大气的校园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亭台水榭、寓意深远的建筑造型、形式活泼的音乐彩灯喷泉等都是校园中飘荡着的美丽音符,使学生徜徉其中就能受益无穷。

3.3校园建设规划要与学校事业规模、学科特点相协调

校园建设规划是一门科学。校园面积的大小、功能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馆、食堂等)的规模都是按照有关规定,科学计算的结果。规模过小,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规模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学校事业规模的合理预算,是制定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校园建设规划还要与学校自身学科特点相协调。工科院校对实验室规模的要求与文科不同,体育院校对运动场馆规模的要求与一般院校不同,医科院校对实习场所的要求与其他院校也不同。工科院校与文科院校相比,工科院校一般规模较大,建筑整齐简洁,有磅礴大气之美,文科院校一般规模较小,建筑丰富多彩,有婉约精致之美。尽量保持校园建设规划与自身学科特点相协调。协调是一种和谐,而和谐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

3.4校园建筑要考虑“通用性”和“可改性”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第5篇

论文提要:大学是包含物质和精神特性的文化产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质需要融合新的学科功能、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的审美观念。本文回顾了大学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的校园发展历程,强调了加强校园规划设计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对文化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层次作了探索,并针对现阶段工作存在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近几年来我国掀起大学校园建设热潮,短期内建成的众多学校难免会在规划手法上趋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大学本身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产物。校园文化即是一种物质文化(例如通过校园空间、环境景观、建筑形象、雕塑小品等所呈现的文化特质),也包含校园的非物质文化(学校的道德规范、精神文明以及各种文化活动都在此列),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就建设而言,后者难度更大。因此一个好的大学校园,应该同时具备优美的物质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全球化进程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以及城市化过程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体现了当代科技社会发展中人文意识的觉醒和人文关怀这一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大学校园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其发展也受到高度关注,校园文化逐渐成为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重点。

一、大学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政治制度、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1、早期现代大学的文化特质

18世纪欧洲现代大学摆脱“经院式”的封闭校园环境、以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开放式校园得到广大师生以及社会的认同。以维多利亚大学为代表,这些校园文化特征鲜明、空间尺度宜人,其建设模式一直被沿用至19世纪。我国的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早期的校园都可视为这以模式的延续。

2、功能主义与文化内涵的冲突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学科扩展、专业增加以及校园规模扩大,校园规划日益注重解决功能布局的矛盾,加上城市化概念(如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规划等)的引人,功能主义逐步成为校园规划的主导思想。虽然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园扩建中,教育管理者和建筑规划师们都希望传承历史文脉,但在新校园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强调功能的规划思想与保持文化内涵的理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二次大战后,在欧洲重建大学的热潮中,鉴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加速度建设的需要,密集型的模数式校园和教育建筑应运而生。德国教育部门负责人对这种校园的批判,认为其校园缺乏人性化。

3、生态文化校园规划理念的产生

20世纪后期,针对因规模、密度、交通、功能等引发的环境恶化,“生态校园”的理念被提出,以强调生态绿地与环境景观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性。

在强调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必须呼唤校园文化的回归。如何营造具有深层文化内涵且富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以进一步提升校园的环境品质,成为当前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二、校园文化的依循

校园规划设计在文化层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地域文化

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共性,但如果照搬国外校园规划的经验和标准模式,会导致千校一面,校园应有的文化特征反而消失,只有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给校园文化以生命。例如被建筑界视为墨西哥现代建筑民族化道路里程碑的墨西哥大学,图书馆外墙由无数彩色石块镶拼出印地安的文化主题,这是一个成功体现地域文化的优秀校园建筑作品。夏威夷大学希洛校园的校园环境和建筑风格则采用了另一种表述地域文化的手法一视野开阔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椰林、加上红色大坡的屋顶,把夏威夷地域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2、历史文化

校园的历史文脉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老校园的改造和扩建)。历史文化广义上是指整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从狭义上说就是学校本身的历史文脉。在传承历史文脉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如何正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矛盾,并辩证地处理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3、本体文化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应该以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形象对校园行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本体文化”的理解,通俗地说,他应该像个学校,而不能像商业中心,或者工厂、行政中心、住宅区等。有的校园为了强调民族特色,建得如同古老的宫殿,完全不像一所学校;相反,总体布局疏密有致、建筑造型简洁明快的校园,虽然没有反映地域特色的装饰,却也能够体现校园建筑的本体文化。

三、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

塑造文化校园的关键在于“人”的思想意识。这里所说的“人”包括两类,即校园规划设计人员与管理校园的领导者。多数情况下,起主宰作用的是后者,有些设计人员往往为了中标而投其所好,做出一些牵强的规划方案。我们也常常面对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打着“文化校园”旗号的建设却最终建成一个缺乏文化的校园,我想问题在于校园建设者和设计者对于文化校园的错误理解,比如要体现高科技、要现代化、要采用西方古典式样(欧式)、要有标志性(强调与众不同)等。

四、文化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层次

1、总体构想

要打造一个文化校园,首先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对该校园的文化内涵和总体构想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然后进行校园功能、环境与文化的整合与互动,并制定校园规划各要素的文化体现原则。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距离老校园20km,用的面积为老校园的10倍。新校区既要延续老校区的文化内涵,还应体现时代特征,提出了“理念为中、形态宜西、空间为中、实体宜西”的规划构想,在具体的规划布局上则采用了老校园“中轴”、“核心”、“院落”的意境,同时以完整的绿地系统分隔建筑院群,弥补了老校园生态环境匾乏的缺憾。

2、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第二个重要层次,在这个层次里应该对空间内容、尺度和景观的文化性有充分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系统,认真推敲空间环境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关系。滁州学院教学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将文化意识贯穿于整体空间序列,并使其与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融为一体。规划以正对山坡的绿色广场和带有小塔楼的行政楼为中心,将建筑分成左右两组群体,每个组群又吸取徽派文化的精髓,用院、街、场、廊等元素表述了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3、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是呈现校园物质文化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媒介。优秀校园建筑文化的创作要领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建筑风格的恰当选用;现时审美观的融人和当代材料的再创造;设计素养与建筑品位的把握;内外环境的协调。

五、关于矛盾的思考

校园设计中存在着规划设计者与校园管理者在认识上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矛盾。基本矛盾大致有两类—总体概念方面的矛盾和具体规划设计上的矛盾。

总体概念方面的第一对矛盾是前文提及的“本体文化与历史文脉”。第二对矛盾是“传承文化与适时文化”,在理论上容易表述一既要传承历史文化也要考虑时代特色一一但如何掌握它们之间的“度”却是一个难题。“传承”与“适时”永远是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推敲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