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高职院校实践创新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袁志华(1972-),男,山东济南人,常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创业力培育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1)和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34-03

20世纪50年代,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就开始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大致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更新的意思;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5年,高职院校招生数已达268万人,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之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定性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就业创业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传统高职教育模式往往倾向于培养“技工型”操作人才,不注重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事实上,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大学生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纯粹“技工型”操作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整体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转型,培养树立以创业为核心、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的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实现由就业教育守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换,必须考虑到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诸如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理论功底相对薄弱、高学历师资力量相对偏低、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平台建设相对完善等。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实践创新层面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问题。

一、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运行的。创新教育同样也必须遵循实践的基础地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以实践为基点较之一般高校更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一般而言,对理论创新缺乏兴趣,加之理论知识功底不深,如果以一般的高校基础理论层面上的理论创新作为重点和基础,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能够较好地在实践教学中学到新东西。从学校师资力量而言,高职院校往往也具备很多具有良好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一定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创新条件。因此,需要把握高职院校创新的实践基点,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维度。

1.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实践操作中摸索和创新经验,把实习平台的第二课堂建设发挥重点作用,促进其与基础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相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操作型技工型实干型技术人才,因而对于在实习平台的第二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实践层面的技术操作,往往更能促进创新的成效。

发挥实践平台的第二课堂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务必确保一批具有实干技术的技术专家型人才。这批师资队伍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能深入浅出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娴熟地指导大学生们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动手能力。与普通高校更注重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往往更注重技工型应用性。在此理念下,师资队伍的动手能力往往不可缺少,如有可能尽量要采用一批有过企业技术履历或至少在企业锻炼过的技术性人才。

2.在教育管理上,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效应。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离不开学生工作的实践平台建设。无论是日常学生基础工作还是团委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工作,务必确保大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效果。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要让大学生身心愉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具体专业特点,发挥第二课堂的后续效果。例如机械类的院校可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技术性的车工、钳工、CAD等比赛,既达到了学生工作的娱乐效果,又达到了实用的专业锻炼和动手操作能力效果。再比如,团委等社团组织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性优势与相关企业开展暑期实习和资助办学等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可节省企业人力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创新相关的实践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方案的特殊性,学生工作的实践效果要尽量覆盖到全体学生。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如果学生工作中实践创新的辐射不能到位,将会影响其专业兴趣与第二课堂的操作技能,进而影响第一课堂的基础学习,并最终影响其学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仅使学生群体当中小部分人受益,远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始于创业之类大赛,有较强的精英色彩,竞赛成了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连贯性工作,异常重要。只有从大学入学阶段开始就把创新思维、创业思想教育传递给大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系统当中,并且贯彻于始终,创新创业教育所辐射的范围才不会偏窄。

3.在就业工作上以实践为平台,促进实践创新与现实就业创业相结合。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就业问题与实践技能操作技术往往一进学校就联系在一起。许多高职院校从培养方案开始与特定企业对接,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企业实习、录用。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往往与实践创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较快进入到企业技术型工作角色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和学生工作的专业综合素能锻炼上为其就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相对对口的模式。

目前众多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对于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更是如此。一般而言,普通高校在纯理论方面科研优势要较明显于高职院校,但高职院校在实践操作技术层面和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产学研实训基地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加大在人才、实用技能方面与企业间的合作。一方面,加强其科研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时下的部分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实践创新还为高职大学生由就业向创业发展提供了便捷。创新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实业承载,即创业。创业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就业,就在于一个“创”字,因此创业与创新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只有培育了创新意识,在创业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同样,创新和创业在本质上之所以有统一性,就在于开拓性、开创性与新颖性和变革性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在实践创新中、创业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融合“创新、变革”的核心因子于其中。事实上,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实践创新层面动手能力较强,不拘泥里于纯理论,敢于拼搏,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创业成果,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创新研发成果,由于在实践中产生,与实践技术运用靠得很近,一研发出来就直接投入生产,一些参与研究的毕业生一毕业就直接以本产品成果去注册公司创业。同时,这些创业的成果又会反馈回来促进高职院校实践创新的进一步研发,这在一批成功的校友企业回母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弘扬大学生实践主体性,激活实践创新主体

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在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性、自然性因素。第二,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三,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即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在这里主要代指高职大学生个人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教与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应该发挥其固有的主体性,主动地吸取教育知识,并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分离较重,尤其在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体现得特别明显。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往往在第一课堂上与教师教学很难配合。一方面,理论教学本身枯燥无味,相对晦涩难懂;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知识基础本身就弱,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不知所云。这样,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很难展开。为此,务必发动学生实践主体性,在教学当中极力调动学生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只有调动了学生热情和兴趣才有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其次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当中以实践的现实模式克服抽象的纯理论模式。高职大学生往往是在“行”的体验上促进“知”的丰富性,在实践教学之中促进教与学的科学融合。

在学生工作层面,要在团委学生会等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学生在学生工作中彰显主体性而取得的综合素能也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就业的职业发展空间。据2011年6月9日公布的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而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4%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24%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可见,大学期间主动参与各种活动锻炼的学生在毕业后会更便捷地走在职业道路前列。

在就业创业层面,发动实践主体性,带动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新局面。一方面,学校作为平台把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联系起来,推进就业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方互动和双向选择,因而毕业生自身的主体性异常重要。大学生要创新就业机会、在就业创业层面打开局面必须在实践层面创新自我主体性。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技能的对口性,往往较强依托高校就业平台,但缺乏自我主体性的就业,被动地等待就业,而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创业工作层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提升理论创新力,夯实实践创新科学认识论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点的,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但是创新以实践为基点并不是以为认识活动不重要。实践创新同样也少不了必要的理论创新为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创新理论建设,才能提升实践创新的高度。

在实践创新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理论总结的基本理论创新活动。如前所述,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学、学生工作还是就业创业工作,实践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实践层面的成果务必以理论的形式给予总结。只有在理论总结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给予改进,从而变成最基本的创新形式,进而变成“实践出真知”。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让其熟悉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带动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教学。相反,如果仅停留在实践层面的动动手,没有得到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升华,高职大学生尽管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也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难以做出大成果。

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以实践需求建构创新理论。除了基本理论总结外,理论创新还必须在实践需求当中稳步发展。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形式也必须在实践需求的动力中发展。高职院校由于实践的基础性,也产生众多的理论创新需求,因而理论创新在高职院校也势在必行。比如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活动当中,企业的产品在哪一方面的需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职院校在哪一方面理论创新的成果。再比如在教学活动当中,众多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实践的模式下,CAD,Pro/ENGINEER等理论创新教学成果蓬勃发展。

实践创新离不开实践的基础作用,也离不开理论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在实践创新的过程当中,必须夯实“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科学认识论模式。高职院校的实践创新过程本身也是实践作为基点与理论作为补充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的主体性把实践基点和理论创新有机地结合,进而推动科学认识论模式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陈浩凯,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刘平娥,唐骏,蒋爱民,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

[5]王传中.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6]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2篇

以就业文化为导向的育人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其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实施如下:

1.学习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按照部级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有关要求,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和评估自身条件与未来职业目标的差距,学会正确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让职业兴趣、职业期望与学生本人的职业技能相匹配,以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成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协会开展系列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行业(专业、岗位)分析大赛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激发学习的动力,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就业自助意识,推动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3)党建“三苗计划”与人才培养规划工作有机结合。党建青苗、育苗和成苗计划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分期、分批、分阶段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很好地形成合力。

2.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开设医药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课程围绕“自我突破、人际影响、高效团队”3个模块,着重介绍提升就业能力的自我效能、情绪管理、创新能力和职业礼仪等10个职业素质,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2)成立生命阳光协会。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增强就业能力,挖掘创业潜能,特别成立生命阳光协会,定期举办相应的活动,比如“班级文化风采大赛”、“厚怀学堂”人文精神系列讲座、“读百本(部)好书、吟百首好诗(词)、唱百首好歌”等。(3)加强文化进社区活动。与广州市黄埔区鱼珠街社区合作,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举办送文化、医疗等“四进”社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等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将人文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4)教学改革为就业创业服务。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生科院自2004年开始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设计了跨课程综合性实验的建设方案,旨在理顺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践锻炼与就业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1)加强了就业教育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招聘会,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2)丰富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以学校科技文化节为主题,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比如参加“挑战杯”、“昆山杯”、U势界”以及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等。(3)培养了创业精神。成立了学校首个大学生创业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选拔具有较高科研潜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进入创业中心进行孵化,选择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悉心辅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进行自主创业。(4)提升了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了两种形式的创新班:一种是校外形式,主要是高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学习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重点加强其实践锻炼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校内形式,将实验课主要放在生物制药研究所进行实践锻炼,重点加强其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新的育人体系取得的显著成效

1.学风建设好,就业率高。(1)学风好,考研率高。通过抓就业文化建设,使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规划了学习和生活,了解了专业的学习特点,掌握了一些考研出国以及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学风建设好,考研率也较高,在学校二级学院中名列前茅。(2)能力强,就业率高。由于重视就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为就业实践服务的导向,与同类其他院校相比,生科院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个深受到用人单位的赞扬,近5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4%以上,学院多次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综合素质高,深受赞扬。(1)爱心实践获殊荣。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结合专业特长,开展了系列送文化、医疗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强、素质高和乐于助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院也因此多次获得“五四红旗团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奖”等多项殊荣。(2)综合素质受赞扬。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举办班级文化等大型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一部分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便当上了单位部门的负责人,深受用人单位的赞扬。

3.创新能力强,深受肯定。(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挑战杯”为龙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外科技和创业设计实践活动。近六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铜奖2项,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的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1项以及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金奖多项。(2)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成立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近几年来,组建了多个创业团队,其中花卉组培创业团队成功注册了自己的生物技术开发实体公司,吸引了社会投资者,市场前景广阔。(3)培养了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能力。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课题设计与标书的撰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近年来,我院学生不仅论文多次发表核心期刊上,而且活跃各种创新论坛,例如中国药科大学举办“大学生药苑论坛”、东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等,深受肯定和好评。

三、实施育人新体系的探索体会

1.加强就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高校就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使广大学生得到智慧的启迪、文明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载体。

2.加强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就业文化,引导大学生及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他们点亮进军职场的航标,能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有利于挖掘其潜能,促使他们充分做好职场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三层含义:一是该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要有电影、电视等剧本创作的能力,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基本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要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不与教育部戏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从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上打好基础,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二是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有别于其他院校,进而来凝练专业特色;三是戏文专业生源均为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而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化现象,如果没有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就很难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极有必要设置相关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和创作基础技能的课程。

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戏文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往往比较枯燥单调,因而,传统的理论课讲解并不能充分调动戏文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由课堂讲授延伸到课外研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列出较为丰富的课外参考书目和参考论文,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初步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

三.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在考前临阵磨枪,一番紧张的突击后获得一个好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于实践性教学较强的戏文专业来讲,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剧本创作与实践》是戏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影视剧写作技巧与实践训练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剧本格式的讲授与剧本各个元素、写作技巧等写作实践的训练。这门课程如果采取传统的一张试卷考试方式来进行理论检验,就无法突出本门课程以剧本写作为核心的检验目标,使得平时授课的讲练环节与现有的考试环节严重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比如,采取“自创剧本考试”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剧本创作成绩”的考试方式,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又让他们在舞文弄墨之中感觉到学有用武之地。此外,戏文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例如《表导演基础与实践》、《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等都绝非简单的通过一张试卷考试的形式,就能够来检验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四.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学生自创的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之排演成DV短剧。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和兴趣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情感。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5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区别于课堂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体验创业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创业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路径之一,承载着拓展高等教育格局、开拓就业创业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与社会互惠共赢双向互动等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内涵的理解,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译成“创业教育”。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教育进行时代反思和未来展望,依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阐明教育的长期目标和哲学基础,并就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提出对策性建议。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题为“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该份报告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全新理念:学习不单纯是一种认识和反映,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应成为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懂得了什么,更要着眼于他们能干什么,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应能引导出相应的行为。①这种让学生在“干中学、做中学”的观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早期的研究基础。随后,我国与印度、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9个国家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并在此以后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并积极深入地开展起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活动。②在早期探索中试点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并激励一批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取得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最早经验。经过2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对其实践层面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已成为制约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短板,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体研究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现有出版的研究著作看,学者彭钢1995年编著的《创业教育学》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从学理层面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阐述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看作是“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质的区别,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学者李时椿等2004年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从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人手,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以及百森商学院等典型模式,重点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书内容宽泛,涉及主题较多,但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院校实践的典型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随后,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编写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是现有相对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关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与研究的著作。该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目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实践篇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为案例,介绍了它们在过去几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特色。此后,学者席升阳于2008年出版了《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的著作,相继一些学者也出版了系列关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方面的著作。如学者徐小洲与叶映华编著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梅伟惠编著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牛长松编著的《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李志永编著的《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候慧君、林光彬等编著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以及继2006年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编著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等著作。它们可以称之为当前我国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但也仅将实践层面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关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并未形成系统和体系。

其次,从现有发表的研究论文看,学者李政等人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学者王永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学者陆芳萍和吴静的《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以及学者周青的《共青团组织构建一体化青年创业实践体系实证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等论文是当前对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代表性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关于“分层次、分阶段”等观点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学者徐健和吴如林的《以实习基地为载体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一文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职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和研究。该文指出:依据职业教育以实践性为特征、以训练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要求,确立了以生产实习基地为载体,在不同类型的基地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的创业教育实践。该文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该文的不足是仅限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学者舒铁等人的《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一文结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现状,就高校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实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实践层面的专题化、系统化的阐述,体系化的构建的研究论文成果极为鲜见,大多数研究是将创业教育实践作为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探讨,且在现有的论文中发表的期刊层次较低,多为省级期刊。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精确查询(查询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10日),分别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以年为单位,即从2012年到2011年,以此类推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进行了查询(具体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1915年至今,以“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为题名的论文共有356篇。从1998年始,关于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始呈多倍增长的趋势,近五年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数量的87%。随后,我们又以篇名为“创业教育”并含“实践体系”为题名进行查询,从2000年至今仅有5篇论文。综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研究内容等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正在兴起。但相关研究论文总数还相对较少,且高质量论文和高级别期刊论文极少,研究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第三,在近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当中,实证调查类的研究和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的系统研究开始涌现。首先在实证调查类研究中,有的结论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拓展创业实践新思路,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的研究结论则对我们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启示。其次,一些学者以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方式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余瑞玲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了创业教育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要考虑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问题。王树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创业教育及实践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追溯。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对普及创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2000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应该说,从1998年开始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刻影响,不仅充分证明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国内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长足发展。可以说,在世纪交接的时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开始形成一股热潮,并注定在新的世纪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试点推进、项目引入与政策支持“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

首先,为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上,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2年4月,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引导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2008年,教育部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将试点经验汇总整理,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公开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两本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这一时期,各高校系统梳理了自身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其次,2004-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实践教育项目SIYB和KAB等被引入国内,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与应用,为传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块化、系统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6年,由国家14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强调了创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各类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第三,在2008-2012年教育部陆续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4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专项文件中,有3份明确强调了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系统的开展与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总体来说,1998年-2012年这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试点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及其活动形式,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诸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黑龙江大学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的“八化”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大学的“三级联动”学生创业实践等特色模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系统化构建、科学化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为此,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及其活动发展情况,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或者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经验介绍,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对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乏系统的且具有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已成为困扰我国创业教育长远发展以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创业教育作为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发展很快,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何顺应国际创业教育的热潮,完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虽然国家大力倡导要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有些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没有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认识,认为创业教育可有可无,对创业教育的开展持观望态度,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是存在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不能融入到学校正规的课程体系中,所以就没有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没有形成。相对国外发达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无论从教育模式和教育理论的构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相关体系建设还很薄弱。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和启动的状态,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停留在第二课堂层面的“业余教育”,在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并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将创业教育视为独立的课程纳入到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是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时才会涉及到,实施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因而使得各学科专业教育之间并未形成有机紧密的联系,导致我国大学生在现实创业中脱离专业优势的依托,缺乏创业竞争优势,而且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不完善,仅仅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层面上的一个教育环节,整个创业教育体系并没有形成。

3.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限。创业课程的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它对教师的学识、经历、经验的要求更高。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基本熟悉企业的运营过程,大多都有亲身创业或投资的经历,所以他们完全能够对创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在我国授课的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术型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也缺乏创业经历,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扩展及质量的提高,这就导致目前的师资在教学方法、创业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不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所以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往往束缚在原理上,欠缺创业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创业所需的技能,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的成功率,导致目前的师资在教学方法、创业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不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4.高校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欠缺。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很多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成功率极低。首先表现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一直习惯于闭门造车,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多局限在学校内部开展教学,从课堂到课堂,缺乏和社会的联动,从而导致社会上对创业教育认知度不够,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欠缺。其次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团委举办各种创业大赛或是举行各种实践活动,以此来引导在校生重视创业,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创业者成功创业,缺乏成熟的操作经验。由于缺少创业实践锻炼,一些并不具备创业者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学生在匆忙走上创业之路的同时也为创业失败埋下了伏笔。

5.高校创业教育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创业教育需要系统完善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创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其中,校园文化既体现为一种观念,也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仅仅停留在以保守和求稳为特征的就业文化上,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另外,社会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阶段,政府、企业和家庭都没有完全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无法提供良好的设施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1.建设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实效,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师资力量的强弱,一支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培养并逐步建立一支梯队合理的专、兼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首先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业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从政策和经费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组织教师有一定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体验创业,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参与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升其创业意识、创业实践感知和对经营管理实际操作的认知度,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研究创业项目,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和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第二是积极开发兼职教师队伍,把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本校的自主创业毕业生或校友、有创业经验的教师等请进学校课堂,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或授课,让学生分享他们创业的经验和教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可聘请他们组成专业的创业实践指导团队,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提供相关咨询及辅导,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目前各高校大都开有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但多以辅修、公选课的形式设置,而且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宏观教育理念层次上,缺少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第一,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纳入公共基础课或公共必修课的范围,同时注重创业教育课的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第二,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第三,高校的创业教育除了对全体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理论教学外,还应当增加创业课程的弹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的空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途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管理能力,掌握创业的各项技能,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第四,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还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

3.拓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对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时,首先高校应当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建立校外各种学生创业实践见习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创业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高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结合自己的专业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项目经营中亲身体会创业的过程。第三,积极开发大学生网上创业实践基地。网上创业,具有启动资金少、创业门槛低、经营风险小等特点,相对适合于初涉商海的创业者。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专业网站的网上销售平台从事电子商务,可以发挥整合多种资源信息的作用,快速简约、成本低廉,有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市场观察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等创业所需的技能,同时强化学生对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税务、工商等企业运营过程的认知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基础。

4.营造良好的创业校园文化。高校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利用校园的广播、电视、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使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把校园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使全校师生有学习和追赶的目标,从而增强校园精神的感召力。二是从学生的课堂教育、课外的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设计,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活动的规划等。三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和宣传大学生创业典型,通过布置鼓励创业立志的名言警句、张贴创业者的成就榜、风采照等方式,渲染“人人都能创业”的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四是加大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开展一些与创业有关的讲座、论坛、模拟创业活动等形式,使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中。通过这些丰富多彩活动,树立创业光荣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勇于探索和充满活力的创业实践活动环境,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创新创业的精神,使提倡创业、鼓励创业、尊重创业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进而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胡琳.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关键性因素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

[2]夏永全,茂贵.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3]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