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从1月1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到4月28日广东省委书记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宣布,广东将在扶贫“双到”道路上再走三年。这个闻名全国的扶贫“双到”工作定调要再接再厉。

一个以往很难和扶贫工作扯上边的沿海发达省份被纳入到扶贫开发工作的版图,并逐步在全国农村扶贫工作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广东的扶贫“双到”工作仍将在未来三年发挥它的威力。它的影响不仅是广泛的发动,更是细致入微的分析,颇有解剖麻雀之法,从这点说,广东的扶贫工作,正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总结、表彰、再出发

2012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向全社会做出承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是本届政府最后一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相关规划开始编制和启动实施。

2013年1月1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宣布剩余的5个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标志着全国11个片区已经全部启动。国家和社会对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关注点都放到了片区上。

而此时的广东,从2009年开始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扶贫“双到”是继续还是“随大流”搞集中连片开发?所有参与者心里都没底。

过去的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逐步强化“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但在广东,中央给予扶贫方面的真金白银和实惠政策并不多,更多的管理工作落在了省总负责和市县抓落实上,省委领导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视与否,对于广东粤东西北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这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的一条表述,对于广东来说,显得尤为适用。

过去的三年,广东的扶贫工作在全省3407个贫困村上发力。如今三年已到,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于2012年12月20日至今年1月20日针对240个省直中直帮扶单位,21个地级以上市、顺德区和83个县(市、区)三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核验收。

数据最能反映成果:3407个贫困村脱贫工作平均得分为98.72分。90分以上3362个村,优秀率98.68%。其中省直单位帮扶村170个,优秀率100%;中直驻粤单位帮扶村70个,优秀率100%。

三年时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7762元,比帮扶前增长近4倍,也高出最新的国家扶贫标准3倍多。按广东省年人均2500元的脱贫标准计算,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率达到100%。贫困村平均集体收入11.09万元,比帮扶前增加10.50万元。全省共投入帮扶资金227.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667.2万元。

数据也最能说明问题: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村1159个,优秀率99.91%,粤东西北地区自身帮扶村1963个,优秀率98.20%。帮扶工作开展存在不平衡状况,农业产业化组织和生产经营水平还比较低,部分群众还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意识及能力还有待加强。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认为,三年“双到”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扶贫开发工作局面仍尚未打开。“目前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仍然是阶段性的,还面临很多困难和薄弱环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提高扶贫标准后,贫困面还比较大;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仍不健全,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稳定脱贫存在不确定性;个别地方和单位对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被帮扶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

“东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要进一步加大对所属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这是《纲要》中强化扶贫开发责任对于东部地区扶贫工作的要求,这一点当然也针对广东。而《纲要》中扶贫开发工作基本原则的最后一条――“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则是直指广东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应该在扶贫创新和贫困地区对外开放力度上有更大的魄力。

今年1月,广东清远市成为东部扶贫改革试验区三个入列城市之一,积极探索开放式扶贫新途径,不仅考验着广东,更考验着主政者。

“十个广东” 扶贫尤重

2012年12月,在陪同总书记视察完广东后,卸任广东省委书记一职。三年前,就是他在这个全国最富裕省份极力推动三年扶贫“双到”工作,扶贫“双到”到期,他也要离开广东了。12月18日,从内蒙古南下广东履新广东省委书记。

从寒冷的北方的一下走到了湿热的南方,使扶贫开发成为内蒙古头号民生工程的割舍不掉的是扶贫情。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密集走访珠三角、粤北、粤西地区的11个地市,马不停蹄地在广东基层进行调研。

这一个月的时间,都在调研什么?在传媒发达的广东,这个问题同样引起媒体同行的关注。

网络媒体南都网就综合了各个新闻媒体的报道,梳理了一个月的广东调研路径。

2012年12月25日至28日,先后到深圳、东莞、广州、佛山4市进行调研。这是他到广东任职后首次工作调研,也对上述四个沿海发达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

2013年1月4日至6日,前往韶关、清远两市调研。他深入企业、园区、工地、农村、社区、学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实地考察两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民生工程、扶贫开发等方面情况,并在清远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两市工作汇报。

充分肯定两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干部群众干劲足、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强调粤北山区与珠三角相比,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努力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

2013年1月8日至10日,自广州南下到中山、肇庆、江门三市调研,实地考察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两新”组织党建等情况。

2013年1月13日至15日,调研走到了粤西地区湛江、茂名市,实地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两市工作汇报。

说,近年来虽然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总体发展水平仍不高,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湛江、茂名是人口大市、经济小市,人均GDP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发展。要确立发展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两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个月的时间,先看发达地区,再访欠发达地区,来回“折腾”了两次。虽辛苦,但他在舟车劳顿中把脉广东,谋划今后上述两类的地区和谐发展路径。对分属粤西和粤北欠发达地区的韶关、清远、茂名和湛江四市提出了要求:落后地区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利用“双转移”时机,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3年1月17日,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个月时间的高强度调研,广东经济、民生发展得怎样?未来该走什么路?这些都在作的大约1个小时的报告中有了深刻的阐述――未来广东实际上就是“数字广东”。

在报告中,用“十个广东”描绘了广东的目标,涵盖了从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均衡发展到社会法治、民生幸福等领域。不过,被放在第一位的,是“忧患广东”,这也是这位南下的扶贫倡导者对于广东扶贫局面最简单的概括。

在报告中指出,做好经济工作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广东发展现在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省内还存在大量欠发达地区。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有13个市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放在第三个的是“均衡广东”。强调,要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难题,也是广东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要坚持两个战略并重。一是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二是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放在第五个的是“民生广东”。谈到,改善民生要落实到真金白银上,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困难群众的生活是民生保障的重点。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认为,广东已经不具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优势,并切实感受到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要做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真抓实干。他特别强调,要推进“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等工作。

“不要想着新书记来了就有新思路,省委既定的部署、正在开展的工作,要继续做好,不‘翻烧饼’。”说。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广东的工作,是遵循既有工作部署、方针、路线的,广东的扶贫工作也应当不会例外。

新一轮双到,又三年

4月28日,广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终于在多次推迟后于五一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举行。在广州主会场,三四百名参会人员将偌大的会场坐得满满当当――旧三年“双到”工作要总结,新三年“双到”工作要部署。

新一轮的《扶贫“双到”方案》将2011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623元、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2571个村列为重点帮扶村;认定重点帮扶村内2011年末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3093元、有劳动能力的20.9万户、90.6万人为贫困户、贫困人口;认定韶关市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东源县、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连州市,梅州市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揭阳市惠来县、揭西县、普宁市,潮州市饶平县,汕尾市陆河县共21个县(市)为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市)。

在今后三年广东扶贫攻坚战战略目标中,基于广东扶贫开发实际是首要的前提。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府党组成员李容根在会上表示,该《扶贫“双到”方案》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广东当前实际,力求保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政策机制的连续性、体现创新性。

扶贫工作稳定和开放创新,被认为是这份《扶贫“双到”方案》最内在的生命力。对于扶贫重点县,明确提出着力帮扶重点县发展县域经济,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双转移”为载体,鼓励和支持珠三角地区低耗能、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到重点县(市)产业转移园区集聚发展,积极实施粤东西北综合运输通道重点推进项目;对于重点帮扶村,各帮扶单位不仅要落实干部长期驻村制度,还至少要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重点帮扶村驻村工作,并指定1名联络员负责与被帮扶方和有关单位沟通联络,建议帮扶方与被帮扶方(重点帮扶村、贫困户)双向互动机制,签订扶贫协议。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村级扶贫工作计划

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年均增幅,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和“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目标实现。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双联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双联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双联村位于务川自治县浞水镇东北方,东与茅天镇接壤,西与浞水镇鹿池村接壤,南与浞水镇青茶村接壤,北与浞水镇鹿池村、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龙塘乡接壤。

双联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玉米、高粱、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核桃、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水源较少、辖区内无大江大河流过,个别地方人、畜饮水困难。

双联村是浞水镇十个村镇之一,共有人口3439人,耕地面积3795亩,现有干部7人,其中农村干部4人,共有5个党支部,4个自然村,14个行政组。其中桥地坪组是双联村政治、文化中心,田坝组、上茶组、双竹组以发展烤烟为主,水碗坪组以发展水果为主,化力组以发展核桃为主,且有金银花种植大户刘宋兵等,双联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双联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4个自然村,14个行政组,其中10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火烧岩、化力、屋基坪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期末农村人口3439人。调查扶贫对象为184户92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7%。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前进组、沙坡组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双联村地处边远,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已经没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亦困难重重,双联村村级卫生室设备普遍简陋,药品不齐全,重大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双联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双联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双联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184户,贫困人口920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双联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双联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双联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在田坝、水碗坪、双竹、上茶园、四合头5个组实施烤烟种植20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水碗坪组实施柑橘种植400亩;计划在水碗坪组实施金银花种植500亩,对种植大户刘宋兵进行扶持。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田坝、四合头等5个组的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金银花、柑橘等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硬化青茶村至双联村村公所7公里通村道路,需投入资金880万元,同时修建鹿池村至双联村四合头组烟基路12公里,需投入资金220万元,可解决涉及14个组789户3439人的出行问题;计划实施硬化桥地坪组至田坝组3公里通组公路,需投入50万元,同时可解决涉及1个组92户403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为认真贯彻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关于甘肃省网络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7】19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推进网络扶贫行动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突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网络扶贫工作机制

在金昌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扶贫办牵头,县、区及其他市直机关等部门参与,建立网络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按照《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制订了《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进度,落实配套政策和资金,确保网络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提升服务,实施网络覆盖工程。

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以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现“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拉近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拓展农村创新创业空间,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截至目前,我市贫困地区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乡镇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95%以上,行政村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突出平台建设,加快研发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

支持和引导网信企业定制研发面向贫困地区的简单易用、成本低廉的移动终端,研发少数民族语言定制终端,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做好宣传和推介,引导农牧民合理使用。打造集扶贫政策解读、农业技能培训、农业动态、农资及农机信息、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农时信息、农业灾情预警等信息,电商、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

(四)突出培育主体,壮大电商扶贫发展载体

按照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三有一能”建设目标,建立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覆盖到全市13个乡镇,优先覆盖15个贫困村,切实为农民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积极开展“双创”工作,支持金昌华博众创孵化园、永昌县具创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金昌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电商企业在全市各个行政村的推广和业务开展,构建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提升电商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

(五)突出强化培训,提供电商扶贫人才保障

将网络技能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充分利用甘肃干部网络学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网络培训平台,整合组织、科技、农牧、商务、旅游等部门单位的培训资源,分行业、分层次、分片区定期开展电商扶贫、网络安全、互联网法规等相关培训。要求县区开展互联网知识及实际操作、电商知识、旅游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知识、服务技能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永昌县培训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职校师生、残疾人和妇女主任等1500人次,并专门为残疾人和妇女分别举办了培训班,效果非常好。为永昌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特色农产品,宣传我市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电商扶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突出人才储备,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又精通扶贫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与经验,指导贫困户通过网络获取生产经营知识信息,推动开展网络扶贫各项工作。从每个贫困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及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中选取网络扶贫带头人,加强对带头人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的作用,配合当地政府广泛宣传扶贫政策,指导和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网络扶贫行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网络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一是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程序研发力量薄弱,新农合报销、惠农补贴、扶贫贷款等“一站式”精准扶贫服务管理应用程序未能上线运行;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大多数企业、合作社习惯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产品,对新型电子商务认识、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普及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物流与信息化基础工作相对滞后;四是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滞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统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6〕10号)精神和全国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议精神,研究制定《〈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8年实施方案》,指导引领全市网络扶贫工作,推进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螃蟹村地处偏远山区,是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红旗村”。当得知自“双到”活动开展以来,这个仅有1600多人的贫困村在帮扶单位和乡贤俊彦的投入和支持下面貌大变样,过惯了穷日子的村民们有了新生活、新希望,很高兴。强调要狠抓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不留死角。

而螃蟹村,也只是主政广东后下乡实地调研过的众多村庄里的一站。从清远市连南县大古坳村到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东坝村,从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红山村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中冲村……几年来,书记一直心系全省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足迹丈量着南粤大地,丈量着广东的扶贫大业。

“但愿苍生俱饱暖”,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党的宗旨所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解决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

而在广东,这几年,扶贫的号角更是嘹亮。广东扶贫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知“耻”后勇

挂着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沿”、“中国第一经济强省”、“GDP全国第一省份”诸多顶闪亮的帽子,广东还需要开展精准的贫穷围歼战?这委实让人意外。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广东“二耻”语出省委书记,这更让人意外。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富广东”,早已全国闻名。从1989年开始GDP连续十几年经济领先,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2年保持全国经济总量第一位置,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后又超越中国台湾……广东,一直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在公众的一贯印象里,广东离“富”很近,离“穷”很远。

然而,“富广东”背后,却又不少鲜为人知的艰难世相。

426户人家,1397人。2007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150户,452人。这是2007年12月12日,连南县大坪镇大古坳村摆在刚到广东履新的书记面前的沉甸甸的数据。

大古坳村的情况,只是“穷广东”众多贫困村的一个缩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土地面积占全省70%多,人口占全省60%多的粤东、西、北14个地级市,经济总量仅为全省20%。据广东省扶贫办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广东还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特别是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有3409个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其中,粤东、粤北的一些地区,农业人口贫困比例高达41.2%。

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却同时拥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这是真实的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成了影响广东科学发展的一块最大短板,成了“富广东”之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广东知“耻”而后勇。

在系列调研规划之后,广东确定了扶贫工作的基调:新的载体、新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扶贫的规划对象和责任主体。2009年6月25日,广东省召开扶贫动员大会,正式拉开广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帷幕。

2010年,“双到”开展第一年,广东省委常委会专门召集了七次会议,听取21个地级市扶贫汇报。省委13位常委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分别挂钩联系一个市,并负责督察各自挂钩市的“双到”工作,各市县党政一把手也纷纷挂钩一座村庄。而书记自己,则挂钩在了肇庆。

为使扶贫济困活动“常流水、不断线”, 2010年起,每年的6月30日成了广东“扶贫济困日”。

“富的人看不起穷的人,穷的人仇视富的人,贫富之间的对立情绪将严重影响一个地方的长治久安。”

“要从群众最盼望、最需要的事情做起,规划建设一批惠民项目,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要‘抓票子’,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地增加收入;‘要盖房子’,完成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两不具备’贫困村移民搬迁和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两大任务;要‘强班子’,帮助贫困村加强‘两委’班子建设。”

“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 才是根本和长远之策。要在‘靶向疗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做到标本兼治。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关键要号准脱贫致富的脉,找准症结,开好方子。”

强调扶贫开发要重点培养造血功能,并对扶贫开发能否给群众带来实惠特别关切。在他看来,“幸福广东不是少数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如果没有广大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广东就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双到”有力

2011年5月,还是连南。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调研组就扶贫“双到”工作前来调研。历经走访、考察之后,调研组认为,连南县的扶贫“双到”工作具有创新性,特别是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安置、“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扶贫孵化研究基地”和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双到”工作联席会等做法有示范意义。调研组将对此形成报告,为加快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双到”工作下的连南人民尝到了美好生活的甜头。这些年来,在省市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连南以“一体化科学扶贫”为核心,探索出“十大模式”整体推进“双到”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帮助310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全县贫困户由9916户减少到6810户; 9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投资4亿元建设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目前首期工程竣工,112户贫困户顺利入住; 131个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和人士投入3000多万元帮扶资金,4225名干部结对帮扶6810户贫困户,落实脱贫项目100多个。

连南的成绩,只是广东全省“双到”工作结出的多个硕果之一。如今,生活面貌正在发生巨变的,不仅是连南,也有散布于粤东、粤西、粤北的3409个贫困村。

据2010年考核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广东省共投入资金近44亿元用于“双到”扶贫,平均每座村庄近130万元。至2010年底,全省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162万人;全省3409个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2410元,人均增收822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达3.1万元。

真扶贫、扶真贫。“双到”实施官员问责,派驻帮扶干部的力量也是前所未有。两年来,3409个贫困村,一共派出了3451个工作队,驻村干部达到11524人,真正实现了村村都有驻村干部,村村都有工作组。在“双到”责任制下,对口扶贫单位和干部调动与共享资源的能力得以充分施展,“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在“靶向疗法”的倡导下,各村因地制宜,涌现了农业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医疗扶贫、智力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区域经济协作扶贫、特色旅游扶贫等多种新模式,让“造血式扶贫”成为了主流。不少曾经抱着“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村庄在“双到”的帮助下,绽放出了罕见的生机和活力。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能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18年底,现有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549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双辽市委、市政府作出庄严承诺:2016年、2017年分别脱贫11253人,2018年脱贫2449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领导、精准布局、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包保――双辽正以“五个精准”的如椽巨笔,书写合力攻坚的历史篇章。

聚焦・精准领导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

农民群众有期待,党员干部有责任。双辽市全面压实领导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大力落实“三项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是落实市级领导责任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市、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工作责任书》,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狠抓落实。形成了市领导包片主抓、乡(镇)领导亲自抓、村组干部具体抓、驻村工作队精细抓的合力攻坚工作格局;二是落实定期调度制。召开市委常委会3次、市政府常务会4次、四大班子联席会2次和专题调度推进会9次,按要求、按步骤对精准脱贫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三是落实督导检查制。由市纪委牵头,组成联合督导组,深入全市各乡镇街村、各包保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做到有记录、有结果、有反馈。重点查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和庸懒散奢等现象,对情节严重者给予党政纪处分。制定出台市级领导、乡(镇、街)、村及包保部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脱贫攻坚考评管理办法,对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及广大党员干部抓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量化打分,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日常工作绩效,实现考评管理常态化。

聚焦・精准布局绘就脱贫攻坚作战图

政策叠加,产生最优聚合效应。双辽市突出顶层设计,将分散的资金统筹综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给予政策倾斜,产生聚合效应,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从中受益。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脱贫攻坚“四有三到五覆盖”工程(简称“435”工程)。“四有”,即有带富能力强的村级领导班子,有脱贫致富项目,有脱贫致富措施,有好的人居环境;“三到”,即电商便民服务站到村、危房改造到户、保障兜底到人;“五覆盖”,即屯路硬面化、宽带网络、教育培训、安全饮水、医疗保障全覆盖。

市委书记侯川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指出:抓好“435”工程,打好组合拳,双辽市的贫困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全市19个乡(镇、街)、190个行政村都列出了“脱贫清单”,挂出作战图,详细列出了全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包保负责人、脱贫计划、脱贫措施。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重点研究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脱贫致富项目3个,其他村至少研究脱贫致富项目1个,带动发展特色增收项目。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策,因户施策对症开方。

总投资20亿元的河湖连通工程,在双辽南线和中线同时开工;总计划3210.6公顷的万民大造林工程,已经完成669公顷;省级村村通水泥路项目已经落实152公里;正在积极推进145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旱田水浇、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增产和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开工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广场90个;投入资金1300万元,完成33所村级小学校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学、体音美卫等设施装备和19个贫困村小学标准化校园建设工程;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7%,村级卫生室全面入驻;成立脱贫专业合作社331个,引导和带领贫困户组团脱贫;采取统一设计、统一建站、统一管理、按户分红的方式,在47个贫困村建设集中可更换式扶贫光伏发电站……为贫困户脱贫上了多重保险。

截至目前,全市共协调到位扶贫专项资金1732万元、政府债券用于扶贫专项资金3290万元、国家首批电商进农村试点县专项资金1500万元。

聚焦・精准识别迈好脱贫攻坚“第一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双辽市构建起精准识别“四个体系”,夯实脱贫攻坚的工作基础。

一是构建精细摸排体系。先后召开5次工作部署会,对各乡镇街、村的立档建卡“回头看”进行细致部署和安排;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对辖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复核、再识别;创造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六步工作法”(一进、二看、三议、四评、五定、六公开),包村干部进村入户看住房、看生活现状,村委会委员、老党员、屯组长参议,村民代表评选定人员后,通过张榜公布的方式公示,确保符合条件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做到有序进出、动态管理;二是构建科学分类体系。从贫困人口结构、分布、居住条件和环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类,搞清楚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三是构建脱贫目标体系。明确市、乡、村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和质量要求,逐乡、逐村、逐户、逐人确定脱贫计划;四是构建扶贫措施体系。根据不同情况,明确具体帮扶措施、扶持项目、包保单位和脱贫年限,确保每一步都精准到户,每一招都产生实效。

聚焦・精准施策量身定制十大“脱贫菜单”

精准施策才能拔掉“穷根儿”。双辽市实施的“十项工程”,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菜单”。

一是产业脱贫工程。主抓光伏电站、电商进村、合作社三大项目。注册成立双辽市金太阳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统筹推进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集中可更换光伏电站项目;推进电商进农村全覆盖,打造具有双辽特色的电商品牌,形成全市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大平台;依托合作社,发展棚膜、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二是基建脱贫工程。全市各部门统筹协调,合力攻坚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医疗保障工程。组建“双辽医疗扶贫志愿者服务团”,开展“医疗巡检进万家”活动,为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归档跟踪管理。加大村卫生所基础设施投入和人才技术投入,方便贫困户就近就医;四是教育扶智工程。组建“教育科技志愿者服务团”,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提高其科技生产生活水平;五是保障兜底工程。推进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帮助1450户危房贫困户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六是社会扶助工程。引导民营企业、社会成员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展精准扶贫“微捐助”和精准扶贫书画摄影作品义卖活动,所得善款进入双辽市精准扶贫公益账号,用于解决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和贫困学生就学难题;七是乡村旅游工程。积极打造王奔镇至一马树森林公园旅游精品线、永加乡旅游精品村和孟益村生态旅游示范村项目,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八是生态建设工程。落实“河湖连通”工程,沿线建设生态乡村。加快推进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建设,积极申报双辽部级白鹤自然保护区项目,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九是金融扶贫工程。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村延伸服务网点,实现金融机构对贫困村全覆盖。加快推进贫困户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强化资金支撑,实现贫困户增收;十是就业创业工程。对缺技能的贫困对象,免费开展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

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健康讲座、技术指导300多场次,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全覆盖。吉林省春光种植养殖联合社与160余户贫困农民签订了400多公顷的高粱种植订单合同。联合社在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的同时,对订单高粱进行保底价格收购,每公顷收入将达1.7万元。

聚焦・精准包保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精准扶贫就是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双辽市采取党员干部“5321”包保贫困户脱贫方式,即副市级以上领导每人包保5户,正科级干部每人包保3户,副科级干部每人包2户,一般干部每人包1户。实行定岗定责到户到人,签订帮扶责任书,不脱贫不脱钩。2名省级领导、9个省直部门,8名四平市级领导和17个四平市级部门、15个四平市级企事业单位,96个双辽本级部门、4000余名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扶贫第一线“集结”。

选派66名市直机关干部,到基础较差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统筹协调驻村帮扶、精准扶贫等事项。

实施以“能人治村、富人领村、文人理村、艺人活村”为主要内容的四大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全市190名村党组织书记都有致富项目,引导和带动贫困村至少要培植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确保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双辽市有38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成功当选村党组织书记,成为脱贫攻坚一线的骨干力量。39岁的韩维申在今年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王和村党总支书记,他把自己在省城年纯收入达50多万元钢材公司转卖出去,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脱贫创业。两个月时间,组建了农机、种植、养殖3个脱贫合作社,将全村有劳动能力的11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当中,合作社种植300多公顷“稻花香”优质水稻,每公顷能增收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