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中心 网站 信息 技术交流

技术研发工作是企业核心事务,为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部署,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并积极申报国家认定,实现研发工作信息化管理,提高研发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网站,实现技术研发信息交流是企业技术研发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部分。

1 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概况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指出为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成立专业公司承揽企业内外部技术研发项目,进行商业化独立运营;一种是成立专职部门管理企业创新工作,行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业务职能。目前企业技术中心大多为第二种运营模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企业内各专业均建有本专业信息管理平台,技术中心作为本企业技术研发工作专业业务管理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本专业工作信息化管理工具。新矿集团提出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由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报表、内部信息交流、外部信息交流、即时通信、研发辅助七大系统组成。其中内部信息交流系统通常以企业内部专业门户网站形式建设,具备企业技术研发工作信息、交流功能;链接本专业各信息化系统入口实现快捷访问。

2 企业技术中心网站建设相关技术

网站结构搭建一般采用HTML与XHTML组织建设;内容完成后可以通过CSS美化布局,获得更好的内容表现效果;客户端脚本语言一般采用目前最流行的JavaScript,如Ajax技术;应用ASP、PHP、JSP等服务器脚本语言编程在服务器端实现对内容的分析与操作;数据库可以采用Access、MySQL、SQLServer、Oracle等用于存储数据。网站建设的常用工具有Notepad++、EditPlus、DreamWeaver、PhotoShop等,目前许多网站建设采用仿站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网站建设效率。企业内部技术中心网站服务器一般在内网私有ip环境下运行。

3 企业技术中心网站建设主要功能设定

企业技术中心网站应具备系统前台、用户主页、系统管理、权限分级、留言回复、论坛交流、链接功能等主流网站技术功能,实现专业门户、辅助办公、信息、技术交流、链接访问五大应用功能。

专业门户功能实现企业技术中心信息集中,并作为本专业各应用系统的门户系统;辅助办公功能用做企业技术中心日常管理信息化渠道之一,作为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补充;信息功能分类实现技术研发信息内部共享;技术交流功能实现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的网上交流,链接访问功能实现企业内外部技术研发相关系统、网站的链接访问。

按照上述功能要求,企业技术中心网站一般包括:中心简介、通知公告、科技新闻、科技信息、技术供求、论文报告、创新工作、学习资料、荣誉展台、文件汇编、公告板、交流论坛、留言板、管理链接、信息链接、联系我们、用户主页、后台维护等功能模块,并具备单条信息留言评论,功能分述如下:

(1)中心简介:作为网站封面,主要介绍中心体制建设、展示企业创新能力等内容。

(2)通知公告:作为专业通知渠道,企业技术中心日常工作中各类通知公告。

(3)科技新闻: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国内外、企业内部科技新闻。

(4)科技信息:国内外、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相关科技信息、科技情报及最新技术发展动态。

(5)技术供求:企业内外部研发资源、科技成果、推广技术、研发课题、技术需求等。

(6)论文报告:相关重大技术研发论文报告。

(7)创新工作:各级技术研发工作安排部署,及各类创新工作方法。

(8)学习资料:研发管理、技术培训资料。

(9)荣誉展台:企业技术成果获奖,个人、集体荣誉展示,激励内部创新。

(10)文件汇编:各级文件按照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优惠政策、目录文件、规程标准等分类,按照制定部门、年份顺序显示,方便查询、下载。

(11)公告板:以滚动文字形式在首页直接显示重要信息。

(12)交流论坛:按照本企业研发机构分别设置论坛频道,实现各专业研发人员线上交流。

(13)留言板:实现网站留言功能。

(14)管理链接:链接本专业及相关管理系统登录入口。

(15)信息链接:按照政府部门、研发机构、科技团体、相关企业、公共查询、企业站点等分类设置外部网站链接。

(16)联系我们:显示技术中心联系方式。

4 应用实例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建立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专业管理部门。多年来中心不断健全完善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研发层的技术创新体系。并相继投运了新矿集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网站、信息管理平台、创新辅助系统三大企业技术中心核心管理系统。技术中心网站于2013年投入运行,设置按照系统维护、审核批准、访问设置网站管理员、研发机构管理员、一般用户三级权限,安排专人维护内容、完善结构、各类信息,并通过信息留言评论系统及时获得反馈,各专业积极利用交流论坛进行线上交流,据统计网站日均访问次数100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5 结论

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应用网站技术建立技术研发专业门户,及时、交流技术信息,实现技术信息高效获取;通过链接各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入口,实现信息平台集中管理,提高访问、交流效率。网站建设应根据本单位特点,按照需求不断完善内容、架构,持续提高技术中心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Z].2008.

作者简介

巩华刚(1979-),男,山东省费县人。硕士学位。现任新矿集团技术研发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工作。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着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就要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文化模式的认识和研究,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

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企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样式或范式。人们对企业文化模式常常是从企业管理角度进行分析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都联系一些企业案例来说明企业文化模式的概念,提出海尔模式、松下模式等等。有时,人们也通过分析企业文化的各种现象和表现形态分析企业文化模式,例如,有人提出企业文化的模式、立体模式、网状模式、分层模式、思想教育模式等等。也有人联系企业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来说明企业文化模式,认为企业文化模式是由企业文化要素价值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器物文化等等相互结合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具有某种格式的企业文化构成方式,它反映一类企业的一般文化形态和整体文化特征。这种理解,实际上将企业文化模式与企业文化结构等同。还可以联系企业文化存在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概括企业文化模式。例如,有人提出传统企业文化模式、现代企业文化模式、后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东方企业文化模式、西方企业文化模式、政工企业文化模式、管理企业文化模式、营销企业文化模式等概念。这些企业文化模式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企业文化的现实内容和发展的过程。

企业文化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提供了多视角的结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定义和解释企业文化模式,从技术文化角度理解,企业文化也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殊的技术文化。技术文化是一种多种意义上的概念。一方面技术文化意指一种与技术相关联的文化,例如,技术文化可以指汽车文化、网络文化、信息文化等等。另一方面技术文化又意指技术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体现的文化,也可以指由于技术引起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如技术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后现代主义、网络伦理等等。技术文化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概念,当技术文化进入到企业的范围,技术文化则表现为企业技术文化。这种企业技术文化又可以代表企业文化的模式。从广义上理解,企业除了是一个以人为要素的组织,它同时又是以技术为要素的组织,因此,企业是一个技术组织,企业文化也就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文化。企业文化模式就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技术文化模式来实现。

技术史研究表明,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技术以个人的技能和手工技术的形式出现,技术成为制造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手段。这一时期,技术本身及其创造的对象成为一种文化物,企业技术文化表现为个体的行为、手工技术与技能。这一时期,企业技术文化表现出某种模式,成为企业文化模式的具体方式之一。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环境紧密相关。这时,技术被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它成为一个商品或服务的组成部分。另外,现代时期的技术表现为集成性和组织性。技术本身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运用技术的人也形成以技术为中介的群体。这时的企业技术文化表现为群体行为、机器系统和商品世界。上个世纪以来,技术与人类文化的关联更加复杂,以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代表的后现代技术改变了企业的性质、范围、功能、形态等方面。技术也以更加复杂的方式作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这时的企业技术文化表现为社会行为、信息系统、心灵世界。可见,在不同的时期,技术一直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技术在企业中的表现形态成为企业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方式。

技术史的研究还表明,技术在不同时代介入企业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技术创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因此,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实现了技术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必要的方面,因此,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共同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这时,技术创新表现为特别的技术文化形式,一切观念的、制度的、行为的、器物的企业文化类型都与技术创新过程相联系,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同时具有了文化创新的特质。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说,企业技术文化就成为企业文化的具体存在方式。

根据企业技术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前现代企业文化模式、现代企业文化模式、后现代企业文化模式。在前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中,企业人的技能和自然力的利用方法为主要种类。这时的知识以经验知识和工匠传统为主,同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成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在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方面,技术指向于产品的实用功能,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表达制造者个人的理念。在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中,企业的制造技术和机器系统成为核心的技术种类,人所支配的自然力煤、电等成为动力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类型是以理性为核心的科学知识、工程知识和法律知识,社会规范影响了这时的企业文化;技术受到世俗文化、工具理性、意识形态、社会审美观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后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中,信息技术成为企业技术系统的主导类型,企业的动力系统更加体现有机性和可持续性;企业的数据、信息、知识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技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又同时受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的生产、网络化的生产管理、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物流与价值链等企业现实状况的影响;企业的目标是实现综合价值;企业管理者职能多样化,技术人员与管理者界限模糊;强调人性化管理和人文理性张扬,技术表达大众文化理念和社会文化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新 推动 企业技术 创新

1、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市场创新;(4)资源开发利用创新;(5)组织管理创新。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综合各种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其涵义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技术创新是以新的发明或引进新的技术为基础;(3)技术创新包含“硬件”创新,也包括“软件”创新;(4)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增加效益或提高市场份额。

2、企业文化创新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

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和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在影响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绩效。创新文化为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没有创新文化,整个企业的创新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

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导向。技术创新有赖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2)文化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基础,它为机制创新提供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创新,机制创新就是一句空话;(3)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完善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原则。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佩鲁(Perroux.F.,1987)也指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

3、构建创新文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文化的涵义不但指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指文化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创新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即对原有的价值观、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体制等的解构,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它包括创新性物质文化、创新性制度文化和创新性观念文化。在企业内部构建和塑造创新文化,将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快速提升。创新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3.1、求新求变、不甘落后。因为求新、求变,是创新过程的原动力,是创新文化的特质。无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都是从技术、管理和制度内容创新,其动机和目的,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出现新的奇迹,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

3.2、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如果不敢冒风险,不敢承担责任,再好的创意或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创新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投入的物力、财力、人力多,花费成本大,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创新预期结果,其机遇与陷阱同在。

3.3、包容失败。在创新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因此,只有包容失败的心态,才能容忍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也就是说:“要培育一种文化使大家不会对失败感到害怕,创造一种像游戏室的氛围”。

4、塑造创新文化,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进行

4.1、物质文化层面:支撑创新。物质文化是表象层,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包括形象标识、工作场所、公共活动空间等内容。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是基础,它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提供了前提。对于创新文化物质层面的塑造,可从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和实物载体等入手。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态度和行为,对最佳创新员工的宣传实务等。

4.2、制度文化层面:鼓励创新。制度文化是中间层,包括行为准则、运行机制等内容。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主要应集中在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它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程度。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是否进行额外重奖,企业是否重视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

4.3、精神文化层面:崇尚创新。精神文化是核心层,包括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对于集合企业向心力,调动员工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它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这是创新型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应从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员工对创新精神的认同程度、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着手。

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当把企业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就会成为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才会可以形成核心的竞争优势,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产业经济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出发,职教师资应该是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期实现校企对接和职教师资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 :工业文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69-03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质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研究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教师来源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近年来,多数职校年轻教师学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仍高于80%以上。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在课程及教学活动中常忽视劳动教育和工业文化教育,使得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由于其在成为教师之前一直在学校学习,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本行业及企业生产、技术情况和管理现状不够了解。

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仍需提高 要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多数教师在入职前没有企业实际工业项目的工作经验,入职后由于教学任务重以及到企业长时间学习经济和精力方面的实际困难,无法迅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文化带入教学活动中。对工业文化和工作价值观了解不足,无法在教学中更好地与现代企业文化及生产技术相结合,从而将工业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结合度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教学形式上多数仍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方式,教学方法上以理解为主,实践感受不足。教学内容仍以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为主,个别案例已与行业技术现状脱节较大,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与当代工业发展水平同步,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感觉在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内容差别较大,不利于中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时迅速融入企业。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现状

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分工方面,高校具备高学历研究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较高、创新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能力较强等优势,但生产经营和技术应用能力稍显薄弱;企业拥有工业化制造技术、与产业结合紧密、对技术和市场较为敏感等特点。在“做中学”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校教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最重要的环节,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程度。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是现场情境性很强的技术性、程序性知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情境中的应用,即解决产业中某种具体技术问题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企业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并创造效益,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会碰到很多具体的实际技术问题,需要融合个人的技术经验和创新思想来解决,而这些都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无法提供的。

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应来自企业的工作经历和产学研项目的工作实施过程,其表现形式是一种修养、认识和观念,如时间观念、市场观念和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观念等,这些不但要融入高新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更要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职教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初期无法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真实工业产品生产经验,逐渐与产业的技术发展相脱节。

现阶段,中、高职院校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仍然存在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方面通常与掌握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无关,主要是学生在在校期间以及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与制造业产业具体结合的机会较少,不能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与现在制造企业发展中所需的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现阶段职业教育在与行业及产业对接的过程中,也大量存在着学生前期在中、高职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两个阶段各自为战、对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缺乏沟通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正确理解在学校所学技能与企业实践及工业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业文化教育水平,在提高人才队伍技能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队伍的工业文化思想教育,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

“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当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实训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难以跨越教育与产业间的鸿沟,迫切需要一支具有现代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对中职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师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懂专业、懂教育、有理论、会实践是职教师资特定的职业要求,中职专业教师需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换言之,职业教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操作技能、教学技能及相应的工业文化素质。

工业文化根植于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中,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最为紧密,中、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将教学、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职教师资的工业文化素质,对于提高中、高职院校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

“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方法与途径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方法与途径,是职教师资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职教师资培养从生源、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及“双师”技能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它以“双师型”职教师资评估标准为目标,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中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以全面提高理论教学、实训实践技能和工业文化素质为纽带,最终实现技能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如图1所示。

强化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课程,突出工业文化特色 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为主,教师要懂理论、会讲授、会实践、能操作,这些特点是职教教师的典型特点。现阶段,职业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仍然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师范技能及相关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需要改变仅注重学科系统性,忽视以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制度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师范类的学生要同时具有专业技术和师范技能,要使学生认识到未来职业教育更直接面向产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要满足未来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需要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具有针对性。因此,一方面,在教学中要结合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实践课程,运用大量的资料和案例介绍现代工业生产中理论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树立为现代工业生产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将现代先进企业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与实现工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化的发展与产业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形成成熟稳定的工业文化思想。

整合工业文化载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水平 工业文化源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会给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文化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和载体来体现。具体而言,教材、音视频资料、实训、企业管理制度及技能比赛等都是职业教育中常见的工业文化载体,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因为教学课程的设置、学制和经费的原因,这些载体往往很难形成系统性。工业文化思想不只是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包含团队合作、刻苦钻研等非工程的但在工业生产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是工程思想的更高层次——工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与技术,并通过工程案例了解工业生产实际,这是学习最纯粹的工业思想,是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必备的专业知识。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在工业生产中团队合作和刻苦钻研精神,能够在原先熟悉的技术基础上,很好地融入或带领一定规模的团队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并且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另外一些毕业生则很有可能因为安于现状或缺乏刻苦钻研的动力与能力,逐渐被身边的同事超越而影响个人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教师,要通过整合教学中的所有关键环节,通过学习各种技术如音视频资料感受技术、实训实践技术、技能比赛和企业实践工作应用技术等,更多地感受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和内涵。在教学中,除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刻苦钻研创新等更高层次的工程思想,使其了解技术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要想人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其他工作能力。

构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因此,应在现有的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础上,通过开发学校与企业专业相符或相近的课程及教学体系,在提升职业教育师范生的基础性能力、发展性能力、师范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构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业文化,奠定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文化基础,实现校企对接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构建具有技能型、实用型和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企业实际项目和主动接受工业文化熏陶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业文化素质,进一步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加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密切程度,真正深入了解企业技术水平与生产现状,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人员基础,不断提高职校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高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业必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过渡,劳动力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技能且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要从课程开发、校企文化层面合作、工业文化载体整合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进而提高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培养水平和竞争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蓝欣.对适合我国国情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7):73-76.

[2]王宪成.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70-72.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8(3):1-5.

[4]王建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51-56.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从产业竞争理论到企业知识理论

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二是以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为代表,认为企业选择一个正确的产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企业的外部环境,忽略了企业的内部差异,不能解释产业内不同企业所获利润的差异往往大于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战略理论将竞争优势完全归功于行业结构和市场力量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把战略分析的重点转向了企业内部。

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大致经历了“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三个阶段。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是由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即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专有资源。但竞争优势与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只有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深层能源,于是Prahalad和Hamell在1990年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理论扩展了对资源的认识,但并没有对为什么企业拥有核心能力以及一些企业在获得了核心能力后会因出现“核心刚性”而失去核心能力做出解释。

通过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无论是“生产技能”、“技术流派”、还是“积累性学识”,都是“知识”的一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由那些难以编码的、隐含的、与企业的经验和历史紧密相连的知识组成的动态系统,企业知识的竞争力和对知识管理的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长久保持的关键。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即企业知识理论。

二、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作用机理分析

高科技企业所具有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性,决定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构成与其他类型企业有所不同,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和有效管理的科学。知识管理适应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型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有着深刻和积极的作用。

(一)知识管理在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核心技术竞争力是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是培育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下,企业技术创新对象知识含量增加,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知识活动集合而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有知识活动是否有效率地进行将直接影响创新的成功。

1 知识管理能有效控制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知识流动

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2 知识管理有利于防范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是间断性和“蛙跳”式创新,创新过程中发生技术的非连续的范式转移,使原有的技术范式受到彻底的颠覆和毁灭性打击。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3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

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了解其他员工的经验。

4 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保持

技术创新是能够扩散的。一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其他企业将会扩大资源的投入进行模仿技术创新,从而消减了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一方面方便企业的后续者轻松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不断跟踪与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有助于高科技企业文化力的形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成功的知识管理可以塑造难以模仿的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

(三)知识管理有助于高科技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因此,组织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团队学习和系统学习,使企业的运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对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适应环境的变化,培育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学习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开发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四)知识管理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获取、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而作为企业所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厂商名称、地理标记等智力成果可以看作企业的知识财产。作为知识财产重要形式、并需要加以有效管理的知识产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对策

(一)最高领导层需要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重视和支持知识管理

高科技企业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知识资本的’

新理念,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要清楚地知道企业有哪些知识资源,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为企业以及知识管理建立起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灌输到每个员工头脑中,使知识管理始终保持明确而且正确的方向,真正地贯彻和实施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

(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构建高效益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使高科技企业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处理、储存、控制建立在全面、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这样才能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员工的影响表现为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企业现存文化与知识管理目标是否适应,直接决定了知识在企业的分享、流动和转化,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

高科技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知识管理总体战略的领导和实施,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环境保护和电子信息等主体专业分类建立知识管理中心,形成系统的知识管理组织。有了知识的专职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收集、分类,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知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知识产权或通过技术手段来保护知识的秘密,以防止人员的经常流动把技术知识从一个企业带到另一个企业。

(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完善相应机制

高科技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注重员工个性化的发挥,另一方面又激励参与和分享,倡导“团队精神”,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将存储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贡献出来,实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鼓励员工通过个人学习和团队工作不断消化和吸收获取的组织内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六)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知识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管理思想,知识产权则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企业能否有效地保护、管理和运用企业的知识产权,将直接影响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科技企业要注意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定,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