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各级领导对这次研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做好远程研修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更有效探讨分散学习教学管理的方法,XX教研室于X月15日下午召开参加远程培训的各学科、简报编写组成员会议,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对于XX年年秋季远程研修培训的实施方案和班主任工作要求,并对分散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组织各班主任分组进行 深入的探讨,各班主任积极发言,为培训顺利开展献计献策,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思想上和工作环节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分4个小组学习,小组 长“网上检查,电话督促”的工作方法,为XX年年秋季远程研修培训工作顺利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紧接着在X月19日下午,初中XX班40多位学员怀着喜悦的心情聚在实验会议室召开了XX年年秋季远程研修培训的动员大会。会上,班主任详细讲解了XX年年秋季远程研修培训的学习目的与要求。随后,学员们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大家分担着存在的困难、分享着能参加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的喜悦。最后大家表示,一定会合理安排时间,克服一切困难, 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在学习过程中,班主任通过上网、电话、聊天等途径及时了解各学员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改正,在后阶段发现有的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分别给学校领导打电话督促其完成作业,至学习结束我们班全体学员基本都按规定完成了作业(有三个特例除外―这三个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转到其他科目的培训)。对好的现象给予及时表扬,如罗XX老师作为我们班的简报编辑员,在第一阶段结束后,自己觉得自己在简报的编辑中还有一些技术性的知识未掌握好,觉得自己所编辑的简报与别人的还有一些差距,于是联系到上一期的简报编辑,利用暑假最后两天时间不远几十公里赶到县城向那位老师请教,回到家后还自己不断地练习排版、编 辑图片等等,正是有了她的不懈努力,我们班的简报才能多次进入课程简报中的简报揽胜。

指导老师梁XX老师在研修过程中,对我们学员的作业及时的批改和鼓励,促使我们班的学员学习热情一直高涨。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员尽管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停电、电脑上不了网、电脑不够用、遇上上级的各种检查、出差等等,但我们的学员都能想尽办法解决,有的从乡下专程到县城上网学习,有的白天没办法进 行学习,就利用深夜时间进行学习,有的甚至买电脑上网专程为远研学习,研修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陶XX老师在班级交流中说到“越是缺少监督的学习,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员们种种克服困难的办法和精神真的很令我们感动,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罗XX、冯XX、邓XX、韦XX、陆XX等。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fined basic process of primary maintenance support concept, based on support test data of some equipment, the paper quantitatively evaluates mean interval time of failure and some maintainability and supportability parameters,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primary maintenance support concept and gives optimization advices, and validate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failure law follows Weibull distribution, and then, in the form of acceptable section optimizes the maintenance interval of the equipment and puts forwards the reasonable optimal advice.

关键词: 维修保障方案;试修;评估;维修间隔期

Key words: maintenance support concept;test maintenance;evaluation;maintenance interval

中图分类号:{V2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318-04

0 引言

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制定不同的保障方案,其优化也是一个动态调整优化的过程。通过相关资料的研究,对使用中成熟的维修保障方案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局部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初始的维修保障方案优化的研究较少;战时维修保障方案多以理想化的作战想定、保障方案为背景通过建模进行理论研究的较多。在维修保障方案优化研究中总体上是以理论研究理论[1-5]。文章以修理试验为基础,并基于故障信息统计,选取特定参数评估优化初始维修保障方案,为合理地制定维修保障方案提供方法和理论上的支持。

1 维修保障方案优化流程

初始维修保障方案通常需要通过保障试验、初步使用等来收集各种故障信息和维修实践分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确定可行、较合理的优化方案;然后在装备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后通过使用,再不断的优化。具体方法上可以从时间、维修资源、维修能力、可用度、装备完好率、维修效率、总费用等方面进行优化,可以根据需要单因素地优化,也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优化维修保障方案。初始维修保障方案的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FMEA表示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RCMA表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RSM表示可靠性、保障性、维修性。

2 定量评估分析

2.1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试验中对采用点估计的方式对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里程)时行初步估计,其中故障数包括所有的故障。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试验期间使用时间总和与故障总数之比。根据统计计算,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点估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号车平均每12.5摩托小时/299公里发生1次故障,2号车平均每13摩托小时/274公里发生1次故障,3号车平均每7.9小时/84公里发生1次故障。总体上看,该装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2.3摩托小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为247公里。即使不考虑作为试验备用车的3号车,总体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里程也分别仅仅为12.7摩托小时和288公里。根据分析,此装备可靠性低、故障率高,对维修保障要求高,因此在等级修理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保养和使用检查的频率。根据经验与上述分析,二级保养周期可设置为12小时。

2.2 维修性参数

2.2.1 平均修复时间(MTTR) 装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故障修理时间与修复的故障次数之比。根据统计,MTTR为:

MTTR=■=■=129(min) (1)

ti——排除第i次故障所用时间;N——故障次数。

2.2.2 百公里平均修复性维修时间 百公里装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故障修理时间与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并乘以100公里。根据统计,百公里平均修复性维修时间为:

■=■=27(min) (2)

ti——排除第i次故障所用时间;S——行驶的公里数。

2.2.3 重要部件拆装、更换时间 根据统计,如整体拆装动力舱、整体拆装炮塔、拆卸与安装轮胎、拆卸与安装减振器、拆卸与安装球笼等重要部件的平均拆卸、更换时间为:

■=■=■=128(min) (3)

Ti——某一重要部件拆装工作时间;N——重要部件数量。

通过维修性参数的统计定量评估,可以看出平均修复、更换的时间达到2小时还多,超过基本要求。并且试验中有三个优势条件:试验中由专业院校的教练团维修人员保障,有专业维修教员进行指导,修理能力明显高于基层级机构;为专业院校教学服务的教练团维修机构的设备、机工具的配套保障率高于基层级维修机构;平时的修理环境明显不同于战时。因此,在制定维修保障方案需要注意两点:

①要注重设备、机工具的配套,设计相关机工具或对其进行改进增强其有效性,明确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便于在装备使用过程优化维修力的结构与编配;②要对等级修理的维修内容与深度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小修的维修内容和修理深度、增加中修的维修内容和修理深度。

2.3 保障性参数

2.3.1 装备完好率 装备完好率为试验期间装备完好的天数与试验期间总天数之比。经过统计,装备可工作时间162天,三辆车的不能工作天数分别为47天、 37天、54天。装备完好率为:

(3×162-47-37-54)/(3×162)×100%=71.6% (4)

2.3.2 使用可用度 使用可用度为试验期间可用时间与试验期间总时间之比。试验期间总时间为162天(11664小时)。不可用时间包含因故障修理产生的不可用时间和维护保养时间,三台车因故障修理产生的不可用时间共计为2423.08小时。每台车每天的维护保养时间在2.5小时左右,乘以“能工作天数”后3台车维护保养时间总计为870小时。使用可用度为:

(11664-2423.08-870)/11664=71.77% (5)

2.3.3 百公里维护保养工时 百公里维护保养工时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维护保养时间与试验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再乘以100公里。

百公里维护保养工时=2436/(9491+549.3+9464)×100=12.49

2.3.4 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 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故障修理工时与试验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再乘以100公里。

1号车修理工时为:2.5×4+1.67×3+8×5+16×5+6.33×5+4.67×5+21.5×6+20.67×10=525.7

2号车修理工时为:1.83×4+1.33×3+32×13=427.33

3号车修理工时为:5×6+1.83×2+1.5×2+7.5×9+9.5×3+18.33×11+24×3+8×4+3.33×5+1.67×3+0.92×5+35.67×6+10.5×9+8.17×8=838.41

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525.7+427.33+838.41)/19504.3×100=9.18

2.3.5 百公里预防性维修工时 百公里预防性维修工时为试验期间消耗的预防性维修工时与试验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再乘以100公里。其中:预防性维修工时包括维护保养总工时和小修工时。

三台车完好的天数为481天,维修保养总工时为3367人·时,小修总工时为900人·时。

三台车总行使里程为:13000+549.3+24380.7=37930公里。

百公里预防性维修工时为:(3367+932.2)/37930×100=11.33

通过保障性参数的统计定量评估,可以看出:

①完好率与使用可用度基本相同。这里的“完好率”相对于“使用可用度”是大尺度计算方式,如果故障能够快速修复,统计条件下完好率要大于使用可用度一个等级。这说明装备一旦故障,修复时间较长,装备当天无法再使用。百公里保养工时和百公里修复工时都远大于8个工时,也已证明此分析;

②完好率与使用可用度都明显偏低;

③各类维修工时较长。平均的百公里保养工时达12.49,基本达两个工作日,说明保养工作量大,维护保养的方便性、可达性较差;平均的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达9.18,说明维修性较差,机工具、设备的配备与有效性明显影响保障能力(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比如,在试修中发现有多次故障,属于部组件损坏,需要换件修理,然而需要吊出动力箱;如更换转向助力泵、起动电机等,过程复杂、要求高,时间长(仅拆装动力舱,4~5名修理工拆装各需要约2.5个小时),为了保证装备的战备完好率,及时修复故障装备,建议基础修理分队具备吊舱修理能力。通过检修发现,随车工具中应补充一些常用工具,如主离合器制动液加注漏斗、变量泵与三联阀连接管接头拆装扳手、球笼结合盘固定螺栓拆装扳手等。并且为了提高修理质量与效率,优化设计制作了动力舱吊装工具、专用支架、轮毂专用拆装工具等7种。

④对基层级维修机构来说,等级维修内容与范围需要进行部分的缩小。

3 故障原因统计分析

根据记录统计的故障信息,表2列出了故障原因分布。其中,产品质量问题和装配质量导致的故障最多,分别为38起和24起,占故障总数的34.2%和21.6%,设计缺陷导致的故障约占10%,使用、维护不当导致的故障占12.6%,自然耗损和使用环境导致的故障各占8%。

由表2可知,在所统计的故障中,有高达56%的故障属于产品质量和装配质量问题,该装备的可靠性较低。产品设计缺陷和使用、维护不当导致的故障也占较大比重。

另外,通过对故障排除情况的分析,在所需器材和设备满足的情况下,80%以上的故障可以依靠试装队的维修力量修复,应当说明的是,试装队依托的是学院教练团修理营的维修力量,维修能力要高于部队基层级修理力量。因此在维修保障方案的优化中需要强调:

①提高装备设计生产质量,改进设计缺陷;②提高装备使用、修理人员正确使用、维护与维修装备的技能,提高保障能力;③加强器材、维修机具设备的配套建设,确保尽快形成维修保障能力。

4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维修间隔期优化

4.1 数据处理 分析装备的故障分布规律需要设计统计方式并统计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为装备保障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定期维修间隔期的确定提供客观的依据。表3、表4分别列出了1号车和2号车的故障时间分布数据。

由于在试验初期, 1号装备和2号装备的技术工况不同,1号装备为试验定型阶段样车,已经工作约250个摩托小时,为了保证两台装备的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对表2中数据进行处理,即在相应故障摩托小时的基础上增加250个摩托小时,以模拟装备从初始运行阶段以来的故障历史,准确地计算相应的故障分布参数[6]。

4.2 维修间隔期优化 在试验过程中,事后维修仅仅使装备恢复到能够执行规定功能,并不能使装备恢复如新,假设每次维修的结果是“修复如旧”,可以认为维修并未对修后装备的故障发生规律产生影响,即假定装备故障事件是独立同分布的,上文试验数据可以直接用来拟合故障分布函数。

威布尔分布是可靠性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类分布形式,它特别适应于电子与机械故障的分布形式。因此,装备故障函数取为威布尔分布形式,采用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函数来拟合装备的故障分布规律[6][7]。根据威布尔变换,令y=ln(-ln(R(t))),x=ln(t),则:

y=y(x)=β(x-ln(η)) (6)

设共有n个故障数据,使其按照增序排列,令t(i)(i=1,2,…n)标记此列有序数据,xi=ln(ti),yi=ln(-ln(1-i/(n+1)))。以1号车的故障数据为输入,(xi,yi)威布尔分布概率图如图1所示。该直线的斜率即为β的估计值,直线与x轴的交点给出ln(η)的估计值。

由图2直观分析,图中数据点基本沿一条直线分布,因此可以认为该装备的故障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规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对分布参数进行估计。若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η,β),则它的极大似然函数为:

L(η,β)=f(x1;η,β)f(x2;η,β)… f(xn;η,β) (7)

η和β为待估计参数,当L(η,β)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η和β值为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8][9]。

利用表1所示故障数据,对1号车的威布尔故障分布参数进行估计,得到η=661.95和β=3.42,α=0.05条件下,η的置信区间为[610.45,717.79],β的置信区间为[2.79,4.19],其期望寿命为594.86个摩托小时。利用表2所示故障数据,对2号车的威布尔故障分布参数进行估计,得到η=593.50和β=3.91,α=0.05条件下,η的置信区间为[542.06,649.83],β的置信区间为[3.00,5.10],其期望寿命为537.26个摩托小时。则1号车和2号车的故障概率密度函数如图3所示。

根据上述结果,求得中位寿命分别为594.68小时和540.39小时,可见两台装备呈现的故障规律十分接近。实际上,由于装备在部署初期存在初始故障期,导致故障多发,因此2号车的故障发生频次较高,而1号车虽然已经工作250个摩托小时,但在本实验阶段已经进入平稳故障期,同时试验前的维修也相应地降低了该装备的等效役龄,因此出现了2号车的中位寿命比1号车低的情况。

总体上,试验得到的数据充分地反映了在正常工作环境下,装备的实际故障规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根据上述分析,装备的定期维修间隔期应控制在[540,575]之间。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应根据装备的具体故障历史和任务载荷等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

5 结束语

初始维修保障方案的优化涉及间隔期、修理级别、各级别的维修范围与工作内容、各级的维修人力、维修器材、维修保障设备等各种保障要素与相关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文章在对修理试验中的部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初始维修保障方案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优化。而如何选取参数,如何在没有大量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分析故障的规律,如何根据故障规律划分修理级别、确定维修工作内容等问题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段振华,郭建胜.航空装备预防性维修工作确定与优化[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36(2):119-121.

[2]王东南.面向任务的维修保障能力评估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徐航,张会奇,陈春良.基于遗传算法的战时维修保障系统优化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20(5):1-4.

[4]杨小松,张建华,廖苓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12(5):29-33.

[5]陈宝雷.战时装甲装备保障方案确定与优化研究[D].装甲兵工程学院,2008.12.

[6]高萍.基于可靠性分析的复杂设备预防性维修决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7]莫布雷.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石磊,谷宁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2012年任务。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宁河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作工作报告。

2011年工作回顾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志办的指导下,2011年,我县方志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方志工作机构恢复建立。如期完成《天津区县年鉴》供稿任务。编辑《宁河年鉴》,年底出版。《宁河县志(1979-2010)》续修完成初稿修定工作,县志续修工作处于攻坚阶段。方志资料丛书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即将出版。

以下从机构建立、志鉴工作、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理顺志办隶属关系,方志工作机构重新建立。

年内,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报县委领导研究,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2011年11月,恢复宁河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常设机构,隶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副局级全额事业单位。县志办工作机构的重新建立,充分体现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1年初,我县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后,各单位成立了方志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方志工作形成县政府领导、专门机构管理、各单位分管领导负责和主笔人员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天津区县年鉴(2011)》供稿工作如期完成。

2011年4月底,完成《天津区县年鉴(2011)》供稿工作,供稿文字4万字,涉及概述、大事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乡镇章节内容,提供随文图片20张、彩页2版,刊载照片9幅,所刊照片重点反映了宁河园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载体建设的新成果。

三、2011年《宁河年鉴》印刷出版。

在《宁河年鉴》编辑工作中,坚持“三审四校”制度,严把质量关。供稿单位主笔完成初稿后,分管领导修改、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领导审定后上报稿件,体现了年鉴工作的严肃性,稿件质量逐年提升。县志办责任编辑初步修改后,由主笔人员审校并合编,形成蓝本,报县领导审定。编辑过程中,市志办领导及相关处室人员,跟踪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地图版权问题。印刷排版过程中,县志办责任编辑反复校对稿件,确保年鉴出版质量。彩页设计水平、封面装帧质量与印刷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

该书由全县127名主笔人员撰写素材,52名摄影人员提供照片资料,县志办11名同志参与编辑,所刊载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县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书设置23篇,分目126个,编辑文献16篇、动态条目981个、荣誉录4种、统计资料3种、附录23件。编辑彩页32版、随文图片35张,文字总量42万字。所记述的内容准确,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时代性、区域性、资料性和便查性七大特点。新编彩页重点反映了我县园区经济建设与民计民生工程建设的新成果。

在年鉴编辑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总结年鉴编辑工作经验,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篇目结构,完善记述内容。《宁河年鉴》从2009年创刊到2011年,已经连续出版3卷,依据新情况,每年都有新的局部调整,都力求反映时代进步的特征。

(二)丰富的基础材料,方便取材,提高了编辑质量。多数单位的基础稿件条目和文字总量超过框架条目要求的数量,从总体上说,方便了筛选工作。志办工作人员阅读与编辑的文字总量约500万字,从中择篇选目;搜集查看照片1.2万幅,从中选取彩页与插图,浩繁的工作量保障了编辑质量。

(三)反复核实,求真务实,提高了年鉴的准确性。如,对领导名单、基础数字、荣誉奖项等内容,反复校对,力求完善。对各单位领导名单以及任职情况的核实,由专人负责,到组织部完成校对工作。

(四)注重实用,基础数据的连续刊登,便于不同年度鉴书的对比。利用统计资料编辑《2010年宁河县乡镇农业经济情况表》、《2010年乡镇经济数据表》和《2010年天津市五区县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表》,重点反映我县经济发展状况,突出年鉴实用性。

(五)规范综合性条目编写,确保记述要素完整无缺。重点对概况内容进行规范,要求组织沿革、基础数据、地理位置、户数人口、耕地面积、主要职能、工作业绩等要素齐全,排序一致。

(六)应用网络办公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窗口,县志办与撰稿人员在工作指导、反馈意见、材料编辑与信息传输等方面,随时沟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结2011年,年鉴编辑工作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丰富了年鉴记述内容与反映形式。依据年度新情况,综述部分增加了《宁河县“十一五”期间发展概述》;文献部分新增《宁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目中新增了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服务、粮食储备、农村社会调查、邮政储蓄、汇鑫商贸、中行等10个单位的内容;新增了各单位副职人员的记载。年鉴内容不断完善,提高了年鉴资料的综合性。

《宁河年鉴(2011)》彩页中更新了《宁河县行政区划图》,添加随文图,以图文并茂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各单位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提升了年鉴的耐读性。

(二)适时调整篇目内容的分布结构。2010年政府部门实施了机构改革,据此,我们对部分篇目结构的设置和内容的记述重新进行了调整。如,将人事工作归并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目下记述;将物价、粮食工作调整到发改委分目下记述;将林业、畜牧兽医、农机中心工作调整到农工委分目下记述;将编委办工作调整到县委工作序列中记述;将县志办工作调整到政府工作序列中记述;将潘庄工业区升格到县级工业经济园区篇目之中。篇目布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年鉴的时代性。

四、全面组织、整体推进,县志续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县志续修总体规划》和《县志续修年度计划》,2011年县志续修按篇目结构设置要求,依次展开业务培训、搜集整理资料、编辑资料长编、编修初稿、意见反馈等工作。截止2011年12月,123个单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编写资料长编500万字,并且上报初稿,县志办完成133万字稿件的合编工作。初选照片1880幅。年内,邀请顾问参与前志补遗工作,该项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聘请市志办专家授课,讲解志书体例特征。在年初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以会代训,参考外省市二轮志书编修经验,志办重点讲解志书编修方法。编辑《修志辅导手册》,发行130份,组织主笔学习与交流,重点指导搜集资料与初稿撰写技巧。县志办深入卫生系统等单位进行行业志编纂的指导,加快了整体工作进度。

(二)充实编修力量。县志办聘请15名富有志鉴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为修志补遗工作顾问,并颁发聘书。年内,杨霞副县长主持召开两次补遗工作座谈会,收集补遗材料4.5万字。政府办等单位聘请续志工好者帮助工作,充实了修志力量,为按时供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重搜集基础资料,长编资料力求完整。教育、文化、人口中心、公安、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都及时到档案馆、上级部门搜集、复制资料,制作卡片,编写长编。公安、文化、水务等部门的基础资料均在10万字以上,保障了资料的全面性。气象与社保等部门充分利用图表体例,反映本单位发展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值得借鉴。

(四)实行责任编辑分编、总纂通审制度。县志办深入供稿单位协商解决资料搜集与初稿撰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责任编辑分篇初审、志办主笔二审、总纂三审的流程,完成初稿合编工作。

五、开发方志资源,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文史资料编研取得新成果。

县志办研究制定了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编研计划,地方志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逐步规范,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发掘宁河历史文化,弘扬宁河人文精神,推动宁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继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第一辑《古代巨泽七里海》出版后,与市志办、市档案局联合编审宁河地方志文史资料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完成印刷前的准备工作。该书设置《梁城阁老》、《初登仕途》等22章,计15万字,详细记述了原籍宁河镇的杜阁老一生的业绩。为编审此书,县志办人员三赴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文史档案资料,核实历史事件,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可靠;深入杜阁老后裔家中座谈,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核实相关情况;聘请天津古籍出版社专家审校;征求市志办及市档案局的意见和建议,协商解决业务规范、印刷质量等问题,确保出版质量。

六、加强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有了新提高。

强化学习意识,方志工作人员注重研读前志与外省市志书,钻研市志办业务规范。注重积累材料,将统计年鉴、乡土教材、总结、报告、报刊文摘等相关资料汇集于县志办。及时总结经验,在已出版的年鉴书籍中寻找不足,不断完善新的年鉴结构。和谐共事,县志办与供稿单位的沟通能力逐步增强。强化职业操守,责任编辑在校对稿件过程中,觉察某单位贷款余额增加值的计量单位不合逻辑,立即核实,再行定稿,体现了志人性格。

积极组织全县修志人员学习应用排版与图片处理专用软件。研究出版流程,缩减不必要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注重提高摄影技术、图片处理与传输技术。为提高彩页质量,自行拍照2000余幅,从中选优。排版与彩页设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版《宁河年鉴》实现自行排版。

总结2011年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稿方面存在“迟”、“缺”、“重”、“片”、“残”、“代”、“多”等现象。

――“迟”:因搜集资料难度大等原因,个别单位上报稿件较迟缓,影响整体编修进程。图表和人物资料上报整体较慢。

――“缺”:因材料搜集不细致等原因,部分单位上报的材料存在“缺项断线”等问题。

――“重”:因沟通不畅等原因,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职能部门的上报材料,存在重复交叉等问题。

――“片”:因个别单位综合协调缺乏力度,加之主笔人员年轻,对本单位工作不熟悉,上报材料不完整。

――“残”:因个别单位上报的材料体例不完备,“志体”多“述体”少;文字多、图表少;事物多、人物少。

――“代”:因业务规范不够熟悉等原因,存在以总结代替志鉴供稿的现象。上报材料存在论述性、报告性语言较多,不符合志鉴体例要求。

――“多”:因修订不够细致等原因,造成上报材料的文字过多。个别单位的初稿超过6万字,给志书编修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二、编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志办人员综合素质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需要尽快了解掌握全县的重点工作和各单位的主要工作。

二是志办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志鉴编修能力,掌握编修规范。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工作沟通与指导。

以上问题,急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部署

2012年,宁河县地方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市志办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次人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认真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依法组织开展志鉴编修、文史资料征集编研、方志理论学习研讨等工作,传承宁河优秀历史文化,弘扬宁河人文精神,充分发挥方志社会功能,为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宁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继续开展《宁河县志》续修工作。按照《宁河县志续修规划》,在2011年县志资料长篇和初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精心修改,形成蓝本初稿。

(一)组织县志办编辑人员,集中力量,整合、浓缩各单位上报的资料长篇和初稿,完成篇章无题序的撰写,形成较为完整的合稿。

(二)按照横不缺主项,竖不断主线的规范要求,面向各供稿单位征求修改意见,甄别与核实数据、充实内容、优化节目结构。

(三)邀请前部《宁河县志》编修人员、二轮志书编修顾问及我县方志爱好者,广泛征求意见,对合稿内容进行补缺纠错。

(四)组织县内档案、历史、法律、经济、军事、保密等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志书合稿的特定内容进行专项把关。

(五)邀请市内志界同仁,对篇目框架结构提出修改意见。

(六)汇总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合稿进行全面修订,完成总纂,形成蓝本初稿。

二、编辑2012年版《宁河年鉴》。依据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状况,适时调整完善年鉴的框架结构,使其更具时展的特征,符合年鉴的规范要求。紧紧围绕201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着重记述“三重”工作、民计民生工作和改革发展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力求全面、系统、完整记述我县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工作。按照年鉴规范,精益求精,突出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和宁河县区域特色,力将《宁河年鉴》打造为精品佳作。

三、高质量完成供稿任务。一是按照市志办统一要求,3月底以前完成《天津区县年鉴》供稿任务。二是按照市档案局要求,6月底以前完成《天津档案志》供稿任务。

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宁河县地情资料文献。深入研究我县地理、历史、人文演变发展的历程,发掘、征集、整理、编研具有历史价值的史志资料。年初,出版史料丛书第二辑《清初良相杜立德》。年内,编审历史名人《清代侍郎廉兆纶》,启动《当代宁河名人》资料征集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完善管理、加强培训。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晰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及时顺畅的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积极参加市志办组织的赴外省市学习交流活动,开阔眼界。适时邀请市地志专家进行辅导讲座,系统学习地方志业务知识。走出去,向先进区县学习,不断提高我县地方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六、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发挥地方志书的社会效益。在中小学校举办“学家乡历史,爱宁河现在,为宁河未来发展做贡献”的主题宣传教育讲座活动。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初中数学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者 英汉视译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差异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研究领域,较少在视译研究领域。而如今,视译作为重要的口译训练模式,逐渐开始在口译教学中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出现,同时在更多国际会议中凸显出了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及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对视译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一、“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维度

释意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代表人物包括Seleskovitch和Lederer。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维度已有学者得出过相关结论。虽称呼不同,但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

Setta与Motta (2007)在基于释意理论对有稿同传译语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英法同声传译中四个“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维度:1)一类解释E1――娴熟的、语境化的词汇选择;2)二类解释E2――额外连词,额外解释或衔接,额外参考说明;3)一类复述P1――句子成分顺序重排;4)二类复述P2――源语意义在目标语句法中重塑。

孙海琴(2012)则参考了这四个维度,总结出了英汉同声传译中四个“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维度:1)句子顺序重组;2)解释(无对应表达的处理、修辞手法、文化概念等的处理);3)添加、删除或转化连接词;4)词汇与表达的创造性(单词和表达少用标准对应词,而是根据语境自由表达)。

本研究便是在此基础上,在英汉视译语境中对初级口译学习者与高级口译学习者“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的差异进行探讨。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采用以测试法和实验法为主,由有提示回忆法和半结构化访谈为辅的综合性实证研究设计,以国内某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硕士一年级学生和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各1名),通过对比两者的英汉视译测试的译语,观察是否都存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若存在则分析两者表现是否存在差异、从哪几个维度呈现差异。

三、研究过程

鉴于阅读能力对视译表现存在影响,本研究对被试进行了英语阅读能力水平测试,以此确保其阅读能力水平差距落入可控范围内。

正式实验中,在主试向被试说明各环节、被试充分了解并熟悉提示纸内容(中文主题导入和专有名词)后,方进行测试。本研究为了控制时间变量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的影响,将测试材料设为以约95词/分钟的速度(试实验后做出的调适,由原来的每行呈现6s调整为每行呈现7秒,制作软件调速最小单位即为1秒)滚动呈现。该呈现速度是同声传译信息输入值的(100-120词/分钟) (Gerver, 1969)下限。被试单击鼠标左键开始测试,此时电脑会以5行L动形式、每行呈现10-15词不等,在显示屏上呈现测试材料。总计919词,总时长10分9秒(含间隔时间)。

主试会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录音,同时在记录下被试在视译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表现,如漏译、错译、反复修改等。在测试结束后,立即针对被试的特殊表现(如漏译、错译、反复修改等)进行有提示提问(如“此处为何译成...?”),让被试对该视译过程进行回忆与解释。最后,针对材料的主题、难度、呈现速度等问题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其视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在正式实验完成后,首先将对收集的测试录音进行译语转写、对齐;其次对转写译语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进行特殊标示并予以统计;之后对测试后的访谈录音进行转写与整理,以备结合量化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加丰富的阐释。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实验数据分为量化数据和质化材料。量化数据包括被试译语中的有效译出信息比,以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各维度的分布情况。质化数据指通过对被试的译后访谈进行的转写与分析所获的材料。

1.有效译出信息比率。本研究在语料分析过程中采用“proposition-based meaning unit”即基于命题的最小意义单位,将可操作的“命题”单位定义为:带有述谓关系的逻辑成分(包括非谓语动词结构、具有独立所指的名词化成分、独立主格结构、表意的介词短语等)和带有主谓结构成分。

以此标准,经过语料统计,视译测试材料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命题为163个。经计算,初级学习者的有效译出信息比率是47.9%,丢失信息比率是52.1%;高级学习者的有效译出信息比率是73.0%,丢失信息比率是27.0%。(有效译出比率 = 译语总命题/源语总命题;丢失信息比率 = 100%-有效译出比率)。

2.“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经统计,被试译语中主要出现五类“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具体分布频次如下表。

差异:1)初级学习者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出现频次整体低于高级学习者,各个维度出现频次也均比高级学习者低;2)初级学习者的译语中未出现“逻辑关系隐性化”表现,高级学习者也仅出现1次。

共性:在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译语中,“句子重组”表现出现频次最高,“逻辑关系隐性化”表现频次最低,“补充性翻译”、“逻辑关系显性化”、“创造性表达”出现频次分别为2、3、4位。

这与孙海琴(2012)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孙海琴的研究中,14名被试译语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词汇与表达的创造性”。但孙海琴的实验被试是职业口译员,而本研究的实验被试是口译学习者,这其间存在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论。

3.质化材料。根据访谈内容来看,被试对所选材料的语篇难度(词汇、主题)、呈现速度、测试时间的感受有所不同:初级学习者反映语篇主题不陌生、词汇大多认识。信息呈现速度偏快,测试时间偏长。测试方式陌生;高级学习者反映语篇主题不陌生、词汇大多熟悉。信息呈现速度适中,测试时间适中,“稍有疲惫但可以承受”,测试方式陌生。

初级学习者的译语中有出现多处词汇、句子错译现象,大段漏译,数字错译。结合测试时的观察及测后提问,可得出以下缘由:1)在测试过程中有遇到消极词汇,要么译错、要么因反应时间过长而错失下文信息;2)材料呈现速度偏快,无暇修正;3)句子结构复杂,来不及加工;4)句子过长时,来不及修正语序;5)数字翻译不熟练,反应时间较长;6)由于时间限制,有紧迫感,压力很大。

高级学习者的译语出现少量词汇错译、漏译,结构复杂句错译、漏译。结合测试时的观察及测后提问,可得出以下缘由:1)测试材料呈现时间但太过均匀,缺乏灵活性,“它(本研究测试)对时间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平常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它(平常)只是总体时间有限制,但它(本研究测试)对你单句话有限制”;2)长难句呈现时间过短,发现错误也没时间修正;3)试图给长难句“脱壳”时,因为时间有限,产生压力,造成失误。

此外,高级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经验均比初级学习者丰富。初级学习者课内口译课程学习32课时,已完成了初等记忆训练、信息分析、复述练习等口译辅助技能训练,课后自主练习时间甚少,没有其他培训经验;高级学习者,已有3年口译学习经验,课内口译课程学习共计264课时,课外参加多种形式培训实践项目共计118小时,自行训练时间未计。

五、结论与局限性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1.初级学习者与高级学习者在英汉视译中均存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2.二者“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具体呈现在五个维度:句子重组、补充性翻译、逻辑关系显性化、逻辑隐性化、创造性表达;3.总的来看,初级学习者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出现频次整体低于高级学习者,各个维度出现频次均低于高级学习者。4.“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如下:1)被试在测试中承受的压力不同,初级学习者大于高级学习者;2)被试对视译技巧的熟练程度不同,初级学习者的学习、练习时间均短于高级学习者,因为熟练程度不够,难以运用自如;3)视译测试语料本身特点限制。

M管有所发现,但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被试数量少,因此目前的实验结果只能用于参考,接下来会增加被试数量,以提高本研究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被试的失误、修正表现各有不同,虽做了记录但尚未进行具体分析,可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erver,D.The effects of source language presentation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taneous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P?chhacker,F.& M.Shlesinger(Eds.).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C].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69,53-66.

[2]Nilsen,A.B.&M.B.Monsrud.Reading skills for sight translation in public-sector services[J].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2015,7(3).

[3]Setton,R.,&M.Motta.Syntacrobatics: Quality and reformulation in simultaneous-with-text[J].Interpreting,2007,9(2):199-230.

[4]孙海琴.源语专业信息密度对同声传译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程度的影响――一项基于口译释意理论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张咪(1993-),女,汉族,浙江兰溪人,研究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