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培训师资队伍 建设 专业发展 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09-04

一、问题的缘起

1.校长培训师资的缺乏

几年的教育干部培训尤其是校长培训工作实践,感触颇深是难于、苦于培训师资的缺乏。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及后备干部培训的师资力量靠本校自有师资与外聘兼职师资相结合;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直接送到高校校长培训基地培训;2010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理论培训在本校培训与外送到高校培训相结合。在本校培训外聘师资与外送高校培训原因都是自有师资的缺乏。本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师资,可谓“无米下锅”,难于、苦于“无米之炊”,只得“借米下锅做饭”、“外送借力做饭”。外聘师资和外送培训有诸多困难和不便。外聘师资的困难:繁忙的本职工作与外出讲学的冲突,时间难安排,自然有来不了的;外出讲学太劳累婉言谢绝;外聘师资和我们外送受委托培训单位的师资同样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效果良好;有的老师只是知识理论的堆砌与灌输,缺乏实际经验,效果不佳;有的将已定的专题临时更改,“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讲什么”,无法按需施训。外送培训涉及住宿、就餐、交通、安全、管理、成本等一系列事情和问题。培训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学校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教育政策法规及参训校长的高要求的理想应然与培训师资实然的差距

我国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中小学校长一般来说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理论的接触。按常理,作为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应在理论上有深度、广度,在实践上也要有深厚的积累,自身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意识和行动,施训机构经常能提供较多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胜任校长培训的任务,但在实际的校长培训中,培训师资的情况离理想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许多培训师资难以将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小学教育管理实践完美的结合,致使培训效果欠佳。就培训机构而言,一些教师缺乏基层教育实践工作的经验,不太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培训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将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这种情况也存在于聘请自高等院校的客串培训教师中,倚重于理论知识、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也缺乏实践的融合与对接,也使得校长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当然,有些培训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的依托;有些培训教师理论的容量、高度和实践经验两者都欠缺。校长培训,教师若既能上得理论殿堂,又能指导校长的实践课堂,这样培训效果就会好,参训校长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那么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师资队伍要求则更高更综合了。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师资队伍现状怎样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的现状

1.总体师资力量薄弱,不能胜任校长培训工作。

如笔者所在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6名,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5.9岁;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6人,占16.7%,大学本科17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占64%,专科7人,中专(高中)学历3人,高中以下3人;学科结构:缺很多学科的老师;专业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16.7%,高级职称6人之中只有3人上课,中级职称18人,占50%,中高级职称占67%。能、会教学的人员(专任教师)15人,只占41.7%,能给中小学校长上课的就更少了,非教学人员比例高达58.3%。按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要求,专职教师数要达到所在地区专任教师5‰,应有50多位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要达到20%以上;培训者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占95%以上;中高级职称比例应占80%以上;要求具有特级教师称号或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至少3人。存在“两高两低现象”即年龄结构偏高,非教学人员比例偏高、学历偏低、职称偏低。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校长培训的需求。且基层教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

2.校长培训师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胜任校长培训的需求

在学历、职称结构上,如上例基层培训机构一样,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达不到示范性培训机构的标准,甚至差距很大。综合型、复合型的培训师资更是欠缺,而校长培训正非常需要这类师资。校长培训师资的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能力结构上。培训机构的师资构成比较复杂,大部分师资过去从事中师或高中、中专或成人函授教学管理工作,很少有校长任职经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即使是从大学或学院请来的兼职教师,在培训讲课中,只顾知识的传授,缺少“点石成金”的点拨,理论不能升华,难以转化成对校长能力的促进。如此的理论学习,对校长管理实践缺乏具体指导,无实效意义。校长培训需求是注重问题解决取向的、以教育实践困境的实际解决为目的的,需要的是对自己如何做好校长的教育理论和领导管理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要用实践知识来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到更好”。而理论知识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如果培训教师缺乏校长实践知识,只关注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与校长的实际工作相去甚远,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也就缺乏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校长培训师资解决的措施:东聘西请、兼职为主

我国没有对校长培训师资资格的专门规定,校长培训不属于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大多数县级培训机构的老师担任教师培训,只有少数几个能给校长上课。基于以上情况,在校长培训时,找培训师资很困难,靠东聘西请来完成培训任务,可谓是请“消防员”救火应急。尤其是像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要排一个月的理论培训课程,真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费煞苦心!校长培训师资大部分以外聘兼职为主,一般聘自省级教育学院、市级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学院和资深中小学校长。外聘的兼职师资中讲课好的毕竟有限,有的工作很忙根本出不来,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应人设课”、“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讲什么”的现象。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胜任校长培训的优秀教师,即缺少专注于校长培训,对校长培训有研究能高效培训的教师。于是聘请校长培训师资是困扰培训机构的难题,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师资,往往以试错的方式进行,好的继续留有,不好的下次另请他人,找不到人就只能将就使用。培训师资的选用缺乏稳定有效的机制,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由于东聘西请校外师资,事实上对外聘的师资不存在实质性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缺乏对外聘师资的必要管理,也挫伤了本校教师进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本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这几个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优质的培训师资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发展指校长逐步适应专业标准,得到持续发展、完善,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任何职业的专业人员在进入专业岗位前和进入专业岗位后,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培训,校长也一样,接受经常性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在人力资源的效能提升和校长自身的自身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一些校长由于很少接受培训而成为只拥有常规管理技能的“简单劳动者”,而另一些校长由于重视参加培训,其劳动价值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得以升华,逐步向“专家型”校长迈进。在优秀师资团队的指导引领下成长更快、效果更明显。

2.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水平决定了校长专业化培训的有效性

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的培训理念,新时期校长培训的重心是提高校长专业素质,树立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走向专业发展的理念;通过培训,增强校长的专业化意识,构建校长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校长的专业品质与能力。二是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置在培训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有高水平的专业化课程才能有高质量的专业化培训。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也是提高参训校长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三是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改变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单一方式为多样化的方式在培训教师指导下的、由学员进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引导学员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注重培训方式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促进发展。四是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强化管理保障培训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校长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中小学校长渴望优秀校长培训师资的指导与引领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因研究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之故,编制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于2009年10月22日发出150份给中小学正副校长填写,到12月12日为止,收到51份,回收率为34%,其中一份为无效卷(共3页的卷子只填写了1页)。《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30项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其中一项为“校长培训的师资水平”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影响很小、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选影响很小的没有,选影响较小的1人,选影响一般的6人,选影响较大的30人,选影响很大的13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两项之和为43人,占86%。从中可看出,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校长培训师资水平对其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渴望得到优秀培训师资的指导和引领。

四、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构建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已逐步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的新阶段。”“要按照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改革和研究。”这就对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

校长作为学校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办学水平及质量与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这种专业化水平中的专业精神和态度的转变、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校长培训工作息息相关。校长专业化需要校长培训专业化,培训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应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支持。尤其是培训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就很难确保校长培训的高质量和好效果。

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培训者个人:自主建设和自主发展策略

在职业自觉和专业自觉的驱使下,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个人自主建设与发展,属于培训者自我内需驱动下的成长。校长培训教师自觉的自主更新、自主建设、自主发展,是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内因、第一动力,也是建设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为辅的培训师资队伍的根本所在。

(1)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培训者不是学不学,而是要主动学会怎样学习,怎样使自己走向培训的专业化,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不仅要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学技能,更要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会学习就要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广泛的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培训者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在学习的同时善于思考成人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思考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训师资的聘用、培训绩效评价等;如何增强培训课堂的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如何与参训者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互动。

(2)在研究中实现自主发展。现在的校长培训已不是培训者与校长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二者共同研究学校相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训者必须是一个有学术基础及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研究的内容源于校长办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基于问题解决、具有实践取向,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是促进培训者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首先,培训的多元需求分析与研究,既强化了培训者的研究意识、提升了培训者研究能力,又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培训者要分析研究的需求包括:参训校长个体需求、参训校长的学校需求、教育行政部门需求和培训机构的需求。

校长个体需求,是指校长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也就是个性化需求。这个层面,要分析校长知识结构的现有基础和水平及要更新或补充的内容,理论与经验、知识与能力的现状;分析校长学习的需要与动机,明确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确定促进校长有效成长的途径与策略,或校长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

学校层面的需求主要是根据校长任职学校的层级类型、学校的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发展水平、办学层次与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校长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一样,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但同类型学校存在共性问题,因此必然有基本相同的需求,培训内容要适合学校的办学与发展要求。如薄弱学校会存在:教师涣散、教学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管理混乱;校风、学风、教风不好;教育质量低下等情况。参训校长渴望通过培训获得如何规范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过课堂改革以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改进现状,实现发展。

其次,培训专业化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走专业化的培训之路,培训者需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要研究培训对象的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规律,并建立自己的培训观。培训观是一个培训者应追求的培训理想或境界,其中涉及培训者对培训的性质、培训的对象、培训的特点、培训的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清晰的、明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二要研究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并建立自己培训课程观。课程是校长培训的核心,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但校长培训的课程又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有自己的形态和特点。从表现形态上看,它应是菜单式的专题性课程,即每个课程菜单由相互关联的不同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有围绕该模块核心内容的不同专题构成。从课程的特点来看,它具有问题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第三要研究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是围绕培训目标形成的,由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程序、培训结果等因素有机构成的结构化、程序化了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具有可复制性。

再次,培训主题的确定与研究。现在的校长培训已不是知识更新或能力补偿性的培训,而是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问题或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核心内容的主题式培训或专题式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如“领雁工程”的校长骨干培训班,顾名思义是校长中的“领头雁”,能起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其他校长实现“群雁齐飞”的目的。所以笔者把义务教育阶段“领雁工程”的初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题确定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教育领导力”。这种变化向培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培训者能够从需求调研与分析中确定可行的有效培训主题;要求培训者必须对主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特别要与自己的研究专长有机结合,以达到自己能够驾驭并有效推动主题研修的目的。当然,强调培训主题研究并不是要把培训做成课题研究,而是要求培训者与校长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真正做到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

教育研究、培训研究过程是培训者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培训者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研究、培训研究,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由经验型的培训者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培训者转变。

(3)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思是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培训者非常注重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化的实践和能力。反思,特别是经常性、系统性的反思,会使培训者认识自己的局限,突破狭隘的经验限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问题深入思考,多问“为什么”,可以改进吗?怎样改进?对每个环节的活动结束都要及时总结反思,多问“怎么样”;哪个细节、环节没有做好,怎样深入,如果更加深入、投入又“会怎样”?对在培训过程中有什么感悟、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行为改进、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作用的帮助很大。

2.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的驱动策略

(1)把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成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团队是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增强全体成员的学习力、奉献力和创造力的组织模式,具有正确的共同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学习型团队是能够预知变革、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学习是每个成员的责任,但团队在营造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培训机构打造学习型师资团队可从校本培训的方面做以下事情:

其一,结合校长培训实际,引导、指导团队学习。在团队中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引导培训教师们结合校长培训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通过学习,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改善,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而培训工作的改善和培训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又极大地激发教师更强的学习欲望。这样,学习与培训教师队伍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质上有效地推动培训师资队伍成长发展。

其二,构建全员学习网络。只有构建全员学习网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学习型师资团队。学习网络的构成有“学校――科室――个人”三级。其中教科室主任、其他科室主任很关键,因为他们是学习型团队的中坚力量,是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示范者。只有他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师教育、校长培训的重要性,带领全体培训教师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培训任务。

其三,搭设平台,丰富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是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重要载体,是培训者成长的抓手。创设学习实践平台,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内容,丰富培训师资学习内涵。如专门学习研讨“培训主题的确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的有效性”、“培训的专业化”、“教育规划纲要与培训者:理念和行动”等问题。

其四,激励和强化学习成果。如对参加学习的教师颁发证书;对认真学习和通过学习能力提升、主动发展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大会上给予表扬和肯定;在学习时给予口头表扬;对团队和个人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鼓励;在会议上安排时间汇报学习经验等。建立学习评价制度,将学习成效、工作绩效等考核和奖惩机制有机地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培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工作潜能。

(2)“压担子”促成长策略。培训机构要创造机会给校长培训教师压担子,让其参与适当的管理实践活动,在管理中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弥补实践的不足。培训教师在课堂上给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讲课,自己却没有参与过管理工作,难免有不切实际的地方。校长具有宏观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能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要想校长学员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的教师首先要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否则课讲得再好也会让人怀疑,缺乏说服力。

(3)组建校长培训师资库,实现培训机构之间的师资共享策略。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的培训质量。接受培训的校长来自不同的学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困惑,对培训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除了优化培训师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外,更重要的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培训队伍。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对象来源广、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层次不齐、课程多、计划灵活、考核办法多样的特点,这决定了培训师资队伍必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培训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师资人才库,具有建设性意义。培训师资库可以由培训机构的专任教师、高校教师、资深校长、教育专家和学者组成,只要是通过培训师资资格认证的,都可以纳入培训师资资源库。县级、地市级、省级和部级的培训机构都可建立自己的校长培训师资库,当培训需要时根据校长需求安排课程,从培训师资库中寻找合适的教师。当某培训机构自身师资不足,可从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库中请人,同层级或不同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库中的人才资源实现共享。当然,也可将资源库中的培训教师向校长开放,由校长选择满意的培训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可激励培训师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赢得校长学员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自行选择教师,参训校长在培训过程中将会更有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培训目标。

(4)教研活动驱动策略。组织校长培训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校长培训教研活动,及时研究培训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办班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协调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如专门为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举行主题为“教师培训的理念和行动”的研讨与培训会,研讨培训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怎样树立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提升培训者的综合素养和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专题研究“高效的校长培训课堂”,分管干训的领导还撰文《高效的校长培训:实践性、主动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上。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推广实践操作,加快培训团队建设和发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也是加强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之一。

3.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结构:组织制度保障策略

(1)校长培训师资的选用、培养和考核管理制度保障。慎重选用,严格准入制度。无论是选用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慎重并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知识体系、身心素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只有严把准入关,才能确保队伍的高素质、培训的高质量。当然对兼职师资的审查难度会更大。所以建设重点在本校的专职教师,以专任教师为主。

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培训机构鼓励培训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为了使校长培训师资的教学内容更详实和贴近学校工作实践,使教学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让他们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会议并研读有关的文件,及时了解、掌握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工作重点及有关改革措施等。

对专任教师的考核管理。可规定校长培训的师资必须在五年内参加相应学时的进修,否则不予培训师资资格证书的验证和晋升,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培训工作。

(2)培训者定期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在我国的校长培训体系中,上一级的培训机构承担者对基层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指导的责任。如果下级的培训结构能获得有效的培训,则会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以满足校长培训的需求。如今年温州市教师教育院组织各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者高级研修培训,大家一致认为感受很深、收获大、启发大、效果好。

(3)建立挂职锻炼机制,深入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校长培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校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践取向的,要求校长培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在培训教师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送培训教师到中小学校挂职锻炼,这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挂职学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挂职学校的校长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指导性。这样,从培训师资培训来看,通过向有实践经验的校长学习,通过解剖挂职学校,通过调查研究,通过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实践可大大丰富实践知识;从挂职学校来讲,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也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楮宏启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2 汤丰林、方中雄.中小学校长培训者的多重角色及其养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

3 李文科.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与培训工作专业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开发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每个阶段、过程所涵盖的内容都非常系统、细致。一是开发管理。开发管理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提,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可行性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主要对象、授课教师的选取以及确定招生宣传方案,培训方案、培训地点的选择与确定等相关的问题。二是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主要指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规范、有序、有效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对学员来说,主要是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考核,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管理,对任课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反馈、管理。三是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培训的总结评估、资料存档工作,培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必不可少,只有总结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做法,才能为今后的培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做好收集工作主要包括培训学生名单、成绩档案、培训授课教案、考试试题等材料。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

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完善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范文第3篇

学校坚持“提前发现、及时培养、梯级发展”的教师培养工作思路,用文化兴校的理念引领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为核心目标,以实施“3395名师工程”(3名市级骨干、3名县级学带、9名县级骨干、5名校级骨干)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实现文化自觉,将践行“真・实文化”提升到新阶段,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素养全面的教师梯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干部为组员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形成了“计划―检查―汇报―总结―评价”的流程,通过全链条的管理,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由计划到实操层面的落实。

构建完备的校本培训制度,从组织、制度、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通过制度的建立,统筹协调培训各方面资源,从而使校本培训有序开展,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实施“统筹+分层”的管理模式,学校总体统筹校本培训工作,同时分解各层次培训管理,设置语文培训部、数学培训部、科任培训部、班主任培训部、后勤培训部,通过分层管理,在培训中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实施“1+N”校本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实效性。“1”为“一课制”研究培训为主导,“N”为多种培训方式参与相结合。即以团队为单位,围绕研究专题,开展富有实效性的“一课制研究”,形成“聚焦课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课堂研讨反思―再次集体备课―再次课堂实践―再次研讨反思―形成经验”的培训流程。同时,借助教学论坛、学习辐射、自学自练、分层帮带、专题讲座、信息技术等方式,构建横纵一体化的学习格局。

整合培训资源,一是充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立足学校实际;二是开拓校外培训资源,建立校外资源地图,联系好市县培训机构,联系好市县兼职培训专家,引入家长培训资源,通过多元资源的整合,优化培训结构,改善培训环境,提高培训效能。

实施评价“双轨一体制”,打通教学与培训的层面联系。“研、评、培”一体化,体现培训的实际需求与价值,将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学校整体工作评价相结合,体现培训即工作的理念。每次培训活动做到“八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内容、有主讲、有活动记录、有考勤、有评价、有音像资料。学校还研制了《教师培训手册》,引导教师把日常教学、教研、科研、培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家长的期待,努力实现“研、评、培”一体化。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真・实文化”建设培训,主要有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真・实”校园文化理念培训、“真・实”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主要有钢笔字培训、岗位技能服务培训、E-CLASS平台应用培训;班级管理培训,主要有班主任培训、优雅教育培训、心理健康培训。通过模块化,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促进培训落地转化。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范文第4篇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先后批准了66所部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各地也纷纷建立了省级、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另外各中职学校正积极寻求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所有这些都对中职教育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巨大意义。然而与种类繁多的教师培训相比,对这些培训基地及校本培训质量的评价工作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评价工作具有独特性,之前对其的评价仅仅停留在个别因素,而由于其是涉及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教育活动,因此构建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培训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面临着主体选择的问题。本课题组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所涉及的内容,确定了四类评价主体,即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以及送培单位。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送培单位分别是基地培训的四种主要价值主体与利益主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要,分别占有培训的不同资源并获得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的某种权力,因此成为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四类主要评价主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中职师资培训而言,不同的培训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关注也各有不同,如下表1所示,了解这些不同主体的关注内容,对构建中职师资培训评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从而开发出可操作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评价体系。

表1 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关注

点的区别[1]

针对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本课题组借鉴了综合集成方法论(meta-synthesis methodology,msm)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综合集成方法论(meta-synthesis methodology msm)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于1990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从整体出发认识和研究系统,按整分合的解决问题方法——即从整体出发、分解综合、循环迭代。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精髓体现在“人—机结合”,即把人的“经验”、“心智”、专家的知识模型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高性能计算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一思想引入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中,把各种评价信息、评价技术、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水平与计算机复杂的模糊数学计算推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2]。

在综合集成方法论的经验与智慧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复杂性以及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能够全面、客观、整体、系统的对各培训基地以及校本培训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提高中职教师师资培训的质量。

(二)实证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级各类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本课题组运用此评价体系对云南大学部级师资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及贵州省内贸学校的师资校本培训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最终结果见表2。

表2 实证调查结果

以中职部级培训基地云南大学为例,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以及培训学员三个评价主体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将上述结果与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出学员对基地的优、良、中、差的评判结果为(0.311,0.458,0.217,0.014)。从定性的角度看,按最大隶属原则(0.458最大),则评价为良;从定量的角度看,上面四个值分别乘以评判集的数量化值再相加,得出的分即为最后的分值:

评判集v=(优,良,中,差),假如数量化表示为:v=(100,80,60,50),则总得分为:

100×0.311+80×0.458+60×0.217+50×0.014=81.46,评判结果为良[3]。

与学员评价过程相同,培训管理者的评价结果为92.9,结果为优;培训实施机构的评价结果为88.76,评价为良。

通过本课题组开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将质量结果量化为一个分数,跟同等培训机构之间横向比较,了解其在所有培训机构中大致处在哪个位置;也能够通过定性的研究了解培训过程的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努力和调整,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基于实证分析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模型的调整

(一)评价主体的调整

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的评价主体都是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培训参加者以及送培单位,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因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类型不同调查的具体主体也不尽相同。培训管理者是指负责中职师资培训的相关管理部门;培训实施机构是指培训学校中负责师资培训的相关管理部门(不包括授课教师),但在实际的调查中,这个概念的界定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学校的管理部门,有些人将它看作是培训的管理者也有些人将它看作培训实施机构,学校的管理部门确实存在管理者和实施机构的双重身份,因此在实际调查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具有双重身份的部门进行身份的判定,确定这些部门的主要身份;培训参加者又叫培训学员或参培学员,是指实际参加到培训中作为学生身份的中职学校的教师;送培单位是指这些参培学员的原所在单位。

转贴于

具体来说,在部级、省级及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质量评价中,培训管理者一般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即部级、省级培训基地的培训管理者是省教育厅的相关负责领导,市级培训基地的培训管理者是市教育局相关负责领导或学校校长(院长);培训实施机构是各培训基地负责培训的人员,一般是基地的教学主任。校本培训的质量评价主体与前几级培训基地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培训管理者方面的不同,因为校本培训是由学校一级发起的校内培训,所以其直接管理者是指学校校长;其二在校本培训中,送培单位与培训实施机构重合,因此只有培训管理者、培训实施机构(即送培单位)与培训参加者三类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的调整

本次调查的评价范围主要分为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和培训效果六个大方面。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的个别具体评价内容不同。第一,在培训方案中的培训模式与培训方式,部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基地应能够运用“基地培训+企业实习”的培训模式,而校本培训则是“校本培训+企业实习”的培训模式。第二,培训条件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调整,有校内教学设施、校外实习实训设施、生活服务设施、课余活动设备和其他教学资源,这些指标在参加部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基地的参培学员调查中,学员能够根据自身在学期间的体会进行评价,但是校本培训中则应强调是用于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应设施,而不是学校的整体设施。第三,培训管理方面,在校本培训的调查中需注意关于管理制度、管理队伍、日常管理和档案资料管理的调查是对教师培训管理的调查,而不是学校整体管理的调查。

(三)评价标准的调整

作为一套客观、完善的评价系统,其中的评价指标需要具有一致性,这样才能够使各级各类师资培训基地所得分数具有横向比较性。但是中职师资培训的评价指标具有混杂性,即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其中确定性的指标指一些定量、静态及微观性的评价内容,而不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往往具有模糊性,是不能精确量化、动态及宏观比较的。尽管都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进行的评价,但是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所应达到的标准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根据各类培训机构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制定相应的标准,才能得到多层次培训机构的横向比较。在这套评价体系中,需要根据培训基地类型而调整的指标有:其一,培训内容中的授课教师的数量与结构,由于校本培训大多针对全校老师,在组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比例不能与部级和省级培训基地用同一标准评判,但仍可以用是否是“双师型”团队来评判。其二,培训方案中的培训课程设置也需要相应调整,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校本培训往往不是采取像部级和省级基地那样集中授课的方式培训,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培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比例不好统计,这时可以用理论课和实践课在一年中分别开设的次数来评判。其三,校本培训的培训数量需要采取不同于部级、省级和市级培训基地的标准,部级、省级和市级师资培训基地可以直接用培训学员人数来评价,但校本培训由于学校教师总数的相对固定性,则应用参培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来评价。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质量评价结论比较

(一)存在的普适性问题

1.重培训,轻调研。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基地和学校确实做出了努力,如配备了精良的装备、优秀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等。但是由于忽视了对中职发展现状的了解,对参培教师、派出学校、地方教师行政部门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不透,造成培训效果不明显,满意率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三个培训机构的学员对于授课教师对中职教育现状、特点的了解程度一题的打分都比较低: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有22%的人选择了优,48%的人选择了良,还有30%的人选择了中;河北工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仅有15.8%的人选择了优,57.9%的人选择了良,26.3%的人选择了中;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调查中,学员对授课教师对中职教育现状、特点了解程度一题的评价相比前两个基地较好,但仍有17.6%的人选择了中。对这一题的评价整体低于总评价的得分,可见,由于忽视了对学员参培需求的调研,导致授课内容没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授课教师对学员面临的现状了解不足,学员满意度低,影响了培训效果。在三类培训机构管理者维度和培训机构维度的调查中也能够发现此问题的存在,例如河北工院管理者维度对河北工院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需求调研情况选择了中,贵州省内贸学校培训机构维度对本问题选择了差,可以说,三类培训机构都没有详细的调研报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2.重理论,轻实践。各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在培训内容方面仍然存在内容设计职业性不突出以及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习实践内容衔接的合理性不足的问题。职教师资培训如果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必然导致培训没有针对性,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导致师资培训一般化、形式化,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学员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设计满意度不高,例如对河北工院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仅有26.3%的人认为培训内容设计充分体现培训目标要求,占多数(36.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设计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目标要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而有5.3%的人认为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培训目标不一致,与被培训教师的职业实践相差大,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在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方面的课程学时偏少,在30%以下。通过对学员的访谈我们发现,尽管理论课安排得很好,但实践课程的缺失也极大抑制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参培热情,也使职业教育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得不到体现[4]。

3.重校内,轻校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各培训基地的校内教学设施基本都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网络及会议室等,但与之相对应的校外实习企业却问题百出。有些培训机构的校外实习企业稳定性不高,有些学校的校外实习企业数量较少,总体来说,各师资培训机构的校外实习企业均没有达到教学要求。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的调查中,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的学员对实训的评价60%都处于“中”的水平。在河北工院参培学员的调查中有5.3%的人认为企业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参观的要求,并未满足顶岗实习的要求;培训管理者在对实习企业的种类、先进性与稳定性一题也选择了差等级。贵州省内贸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在一些专业中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中却忽视了校外企业的实践实习,几乎没有安排过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培训。各类培训机构都对校外实习企业的安排较为松懈,中职教师培训中企业实习环节安排得少或者即使安排也是“走马观花”的问题在全国来讲都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较少,稳定合作的时间不长,所选择的企业示范性作用不突出,所有这些都挫伤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成为培训效果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转贴于

4.重制度,轻管理。各类培训机构本身有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管理制度,但大多数学员并不十分了解,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也并没有按照既定的制度有效地实施,这也是中职师资培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河北工院的调查中,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实施机构均给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打分为优,但却有10.5%的学员选择了管理制度不完善即差等级。在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实施机构的自评问卷中,组织者认为学校虽然有相应的师资培训管理人员在负责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但是这支管理队伍并不够健全,人员不稳定,在培训中的作用也不突出,这也使得培训工作的开展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教师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而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培训考核松散,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管培训考核仅仅是“走过场”而已。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没有相应的反馈制度是导致中职师资培训效果一般,培训对教学质量提高无明显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

(二)存在的特殊性问题

1.各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员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水平良莠不齐。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从部级、省级到校本培训呈依次递减的水平,在各类培训基地参培学员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培训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是否有帮助一题中,云南大学师资培训基地的大部分学员选择了“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有比较大的帮助”,仅有2%的人选择了“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在河北工院师资培训基地的学员调查中,尽管没有人选择“无帮助”这一选项,但在“有非常大的帮助”、“有比较大的帮助”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这三个程度依次递减的选项中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分别有42.1%的学员选择了“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15.8%的学员选择了“有比较大的帮助”。而在贵州省内贸学校师资校本培训的调查中,则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帮助较小,甚至还有6.2%的人选择了“无帮助”。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中等职业院校关于师资的校本培训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学员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还有所欠缺,并不能正确认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2.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培训很少针对学科,仅看重“班主任培训”、“管理培训”等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实践实习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当然这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其一是在一所学校内,每一学科的人数不多,单独组织聘请专家培训所耗费的成本较大,对于学校来说分别统筹各专业的培训难度也较大;其二是学校和各专业群体的关注点不一样,很难安排好每个专业的理论与实习培训工作。然而如果学校忽视针对学科的教师培训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培训,必然不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影响校本培训的质量。

四、对策

(一)前提——将培训需要调研落到实处

培训调研是制定各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前提,在安排师资培训之前做好调研工作是基础,这个工作不仅要做,而且要细致与周到。由于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日渐缩短,也导致职业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因此将培训需求调研制度化、具体化也是中职师资培训的发展方向之一。培训需求的调研应包含参培教师、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实际需求,还包含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现状的了解。培训需要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二)重点——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合理

现在各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亟需改革的方向是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职教师资培训的目标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有职业教育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专门师资的特有教学能力。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职业中学培养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因此,在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应注意理论与实习实践课程安排时间分配合理,内容衔接得当;实践课程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三)核心——采取更为灵活的校企合作

中职教师培训中企业实习环节不能仅停留在参观、观摩形式,而是应该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深入企业内部,做到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各类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应该搞好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长期稳定的合作,必要时也可以进行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建立这种长期的稳定合作实习关系不但可以满足实践和教学的需要,也能够为企业选拔人才打下基础,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围绕专业(群),而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培训更有效。

(四)支撑——建立专业化精英管理队伍

首先要树立培训意识,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只有形成师资培训的职能部门,才能名正言顺的开展各项工作,使其在培训中发挥突出作用。其次,要有系统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适时出台指导性制度文件,工作指南与流程规范。围绕具体建设项目,逐层细化,形成目标清晰的改革与建设愿景,并能根据培训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最后,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了解培训制度,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培训管理规范,能及时提交各培训阶段的计划和总结,能对培训教学实施有效监控,反馈渠道畅通。形成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和能够产生长远效果的有效的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

(五)关键——加快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

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既要按照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中等职业学校恰恰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类型,因此,各类师资培训基地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宣传,牢牢抓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培训使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两方面都得到提升。

(六)突破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各职业学校可以按照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从而开展校本培训,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通过细化服务面向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原则,整合现有专业,形成学院以专业群布局为特征的专业结构体系。各专业(群)共同设立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师资培训。

培训机构校长总结范文第5篇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79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曾为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它表明,党和国家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寄托于年青一代,老一辈把开创科学未来的希望放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从此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就我国而言,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校内科学课程和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两个渠道进行。承担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协调和实施的机构,主要为教育、科技、科协、共青团、妇联等主管部门所属的各级青少年科技指导站、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和青少年宫(家、站、中心)以及相关中小学校。

上述各级校外科技教育机构,通过其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专职的又称为科技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参与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承担着组织、指导和传播等具体工作。以成立于1977年11月的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简称少科站)为例,这个仅有34名教职员工的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多年来认真履行长宁区学校科技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建立了区、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网络。少科站围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全过程,强化学校科技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纵向衔接,校内、校外、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市、区、学校相互协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新格局。

为了了解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科技教师(亦称专职科技辅导员)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现状。我们选定长宁区的校外科教机构――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为评估对象,于2009年9-12月间,对全站科技教师进行了统计调查;另外对全区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和部分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科普活动示范学校的科技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4份,有效答卷121份)。最终对上述两项调查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和研究。

一、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现状

1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

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场科普讲座,也可以是一次校级科技竞赛;可以是一堂进入科普教育基地的课程。也可以是每学期固定时段的科技培训活动。但无论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如何,它的设计、组织和落实等依托的仍然是学校教师,可以说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因此,作为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除了在典型学校直接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以身教进行示范外,更多的是通过专项培训,对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组织和开展学校科技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可以说,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已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

例如,2009年,区少科站科技教师不仅每两周开展一次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培训活动,还每月开展一次幼儿园科技总辅导员培训活动。同时,在27个青少年科技项目中开设有16个项目的教师培训活动,每两周一次定期举行,由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围绕项目发展和学生培训等方面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在参与调查的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中,84.3%的教师参与过区少科站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而其中72.55%的教师认为围绕青少年科技项目发展的教师培训活动对其在校组织和开展活动是有所帮助的,也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一项(见表1)。

但在对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以“组织者”开展工作表示认同的同时,被调查者也对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如69.42%的学校教师希望得到少科站科技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68.6%的学校教师希望得到少科站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和实施方面的指导。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科站科技教师在直接(或间接)组织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仍有不足之处。

2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培训的直接(或间接)传播者

青少年科技培训是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开展工作,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形式之一。2009年,区少科站科技教师除去在双休日面向全区学生开设免费科技培训班外,还进入学校,承担了43个校级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的培训任务,直接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同时。区少科站科技教师还为各学校教师提供教材、讲义和纲要等培训辅助材料,通过他们间接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调查也表明,近半数的学校教师在开展学生科技培训工作中获得了校外科技教育机构提供的教材、讲义、教学纲要或教学指南等材料的支持(见表2)。

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区少科站2009年设有27个青少年科技项目,其中16个项目开设了教师培训活动,但仅有环保、生物、化学、车模、船模、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和摄影这9个项目拥有较为稳定的教研组教师队伍。而从调查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102位参与区少科站教师培训活动的学校教师中有66位是来自于这9个项目。这表明,区少科站在各项目教研组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存在失衡,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全面发展。

3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

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是专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队伍,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能够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使他们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科技创造才能,并通过相互交流获得提高。2009年,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在双休日开设的学生科技培训班达52个,其中专门提升青少年科技能力或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有24个,占总数的46.15%。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市级以上科技单项竞赛获奖学生的主要辅导教师有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参与的为39.67%,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等重大竞赛中获奖学生的主要辅导教师有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参与的为45.07%。这些都说明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是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见表3)。

但调查也表明,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因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希望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对竞赛学生的指导。而相关案例也表明,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在直接(或间接)提升竞赛学生科技技能和课题研究能力的高

层次培训的指导上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二、提升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效果的对策

上述调查表明,作为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通过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学生科技培训的直接(或间接)传播者和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体现了其所从事科技工作的有效性。它不仅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区域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还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调查也反映出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由于自身素质、所处环境和政策导向等相关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校外科教机构的广大科技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经过分析、研究,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通过建立项目发展新规划,进一步明确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目标

作为科技教育,要达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正规教育,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非正规教育。具体到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大军这一总目标下,将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与校内科学课程的教授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良好育人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青少年科技项目发展新规划。将培养目标细化到不同项目中,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将科技项目划分为三类――普及类、特长类和研究类。明确普及类项目是根据教师专长和校外科技教育发展趋势等各方实际情况,只需在学生中开展科普活动的科技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只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即可,而无须对学生开设专项的高层次技能培训。特长类项目是在普及基础上,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技能特长培养的科技项目,绝大部分的校外教育科技项目应归属于此类。对于这类项目,除需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外,还应对学生开设专项的高层次技能培训班。研究类项目则是在技能特长培养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科学探究并尝试论文撰写的科技项目。原则上,大部分的校外教育科技项目应努力达到这个层次。对于这类项目,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应在做好科学普及和技能特长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努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

2 以培训和教研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能力

要想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师必须先行。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断上升,工作能力持续提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结合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职业特点、校外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和各科技项目规划发展目标等实际情况,我们可对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实施分类培训。各类别培训对象原则上由校外科教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愿望进行推荐。例如,我们可将培训划分为活动类、技能类和研究类,在活动类培训中主要向教师传授科普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开展方法等;在技能类培训中主要向教师传授某一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研究类培训中则主要向教师介绍各前沿科学技术、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可结合不同的项目规划发展目标和教师的自主选择,建立不同的教研组,通过多元化的教研方式为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搭建互助合作的专业发展平台。例如,围绕研究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实验类教研组和工程类教研组。实验类教研组以化学、生物、环保等项目为主要成员,进行实验类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工程类教研组以创造发明、机器人、信息技术等项目为主要成员,进行工程类作品制作、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围绕特长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培训类教研组,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围绕普及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活动类教研组,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开展等方面的教研活动。

3 探索教师激励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