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革工作方案

改革工作方案

改革工作方案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约束为重点,以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际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以增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为主题,通过综合改革,推动转型升级,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配置旅游资源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旅游业发展新机制。

(二)坚持重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重点,突出特色,切实推进旅游业各项改革。

(三)坚持以块为主与条块联动相结合。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尊重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旅游业改革和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旅游业的贡献率。

三、改革目标

(一)阶段性任务:2012年,深化市、县(区)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2013年,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资源整合、综合执法、民营资本注入、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训的新路径、新方法;2014年,全面完成旅游业改革工作任务,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合、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和旅游大企业培育方面实现突破。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4万人次、国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产品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品质相匹配,基本建成集文化旅游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悟道修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基本确立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我市人文旅游资源居多的特点和大旅游发展的趋势,从职能界定、科室设置、人员使用和管理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建立权责一致、运转协调、文旅一体、管理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新体制。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规划审批权,建立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机制,联合审批旅游规划。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参照市局模式,原则上按照一套班子、一块牌子、一枚印章、一处办公场所、一个账号、一支队伍的标准进行整合,确保上下对应、运转流畅。

(二)深化旅游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文化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管理体制,整合全市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市场管理执法职能,实行统一执法。市、县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县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以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为主要改革内容,以市场经营为目标,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合资等方式,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鼓励通过资本扩张、管理与演艺品牌输出、联合营销、涡河水上游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文化旅游企业联合经营、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线路整合上实现全市统一开发、统一销售。

(四)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

1.拓宽旅游产业融资渠道。赋予市文化旅游公司投融资职能,在市政府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行业开发、建设。允许企业以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和收费权质押担保进行融资。鼓励外商和市外资金进入旅游行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旅游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建立旅游目的地消费支付平台。

2.增加财政投入。市、县(区)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市政府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财政每年用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县(区)级不少于500万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形象宣传、项目开发、培训奖励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3.出台优惠政策。涉旅各相关部门要依据国发〔2009〕41号、皖政〔2011〕33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构建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以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市、县区门户网站建设为平台,探索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1.设立机构。市、县区文化旅游管理部门要设立旅游信息中心,为机关内设科室(股室),专人负责旅游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2.开展试点。积极开展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标准化试点工作,每个县区旅游主管部门要选择一家三星级以上饭店、四星级以上诚信旅行社、3A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试点,确保201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标准化工作。

3.建立站群。以市级文化旅游网站为中枢,建立对上链接省旅游局网站、对下链接县区和旅游企业网站的站群平台,推广网上宣传推介、销售预定,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建、信息互通。

(六)开展旅游人才体系建设。

1.摸底统计。开展旅游人才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制定和实施国际化旅游人才建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规划。根据《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市十大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市文化旅游局2010-2020年文化旅游人才建设目标》要求,研究制定《市国际化旅游人才建设规划》,明确旅游人才发展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3.创新模式。建立和实施国际化旅游业务培训制度。抓好现有旅游人才的转型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业务培训和国际性旅游服务企业的实践实习活动。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重点引进旅游项目建设、市场开发、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拔尖人才。依托师专、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学校等教育资源,调整现有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急需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五、实施步骤

全市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自2012年开始,为期3年。

(一)方案制定阶段。2012年1至3月,制定《市旅游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后报省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备案。

(二)集中推进阶段。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各项改革试点任务。

(三)评估总结阶段。2014年10月至11月,全面总结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成绩和经验,向省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报告试点工作情况;2014年12月,接受省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对改革试点工作的评估、验收。

市政府成立市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文化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商务、国资、体育、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旅游局,负责日常工作。县、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制定工作方案,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流域后期治理暨水利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各级领导干部、乡镇、农口部门、水利系统要集中学、重点学。要在学习领会中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中进一步的学习领会,学习与贯彻落实,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在落实上一要大力调整行业用水结构。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用水方式,全力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二要争取实施重点水利项目。抓紧实施景电二期向调水渠延伸工程、红崖山水库淤积治理工程及周边治理项目,争取实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提高水资源调控、监测水平。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监管维护,大力推广各类节水技术、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提高用水效率。三要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深化水权水价改革,推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工信、城建、及农口部门在各方案下要有试点。四要切实巩固近期治理成果。全面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禁止移民返迁“五禁”措施,特别要禁止新移民。加强关井压田区域后续管理,严防被关闭机井和被压减耕地出现反弹,促使植被自然修复。五要持续加强节水意识宣传。

二是迅速调整状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既定部署上来。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艰巨,容不得丝毫地放松和懈怠。各乡镇和各部门要务必克服“年没过完”的思想,心思要迅速集中,状态要迅速调整,工作秩序要迅速恢复,防止和克服在极少数干部身上可能出现的忙于吃喝应酬的现象。今天上午开始,水务局、林业局牵头的水库清淤及周边绿化、景电二期向调水渠延伸工程、青土湖人工模拟飞播等工作全部启动,形成了先干快干、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其他乡镇部门单位也要本着早动手、早准备、早见效的原则,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走出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并力争在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

三是及早谋划部署,扎实启动和有序推进今年各项重点工作。一要盯紧抓实经济工作会议、县委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特别要抓好重点工作谋划和相关责任书制定,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二要盯紧抓实春耕备耕工作。各乡镇、相关部门单位要积极做好信贷资金落实,种子、农药、化肥、燃油等农用物资储备及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地块落实、整地开沟等工作,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不误农时,不误农事。三要盯紧抓实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做好今年新开工项目的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四要盯紧抓实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认真贯彻干部的“四化”方针,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优化人员结构,发挥个人专长,因职配人、保留骨干、人尽其才,建设一支廉洁、勤政、高效、务实,高素质、专业化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执行“三定”方案和“指导意见”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及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全员参与、公开公正和优化组合的原则;坚持改革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原则。

三、岗位设置

严格按照新“三定”批准进行设置,不得多设多定。根据工作需要如有调整必须报经省、市局同意,只可少设不可多设。

四、方法和步骤

(一)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成立组织。(10月初)

第二阶段实施定岗(10月中下旬)

市局机关人员定岗约一周的时间,直属、派出机构和协会秘书处约一周的时间,县、区局人员定岗约二周的时间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10月底)

(二)定岗方法

1、全体公务员按新“三定”方案岗位设置重新定岗;对立案审查未结案的,一般不作为定岗人选。

2、定岗根据工作需要,采取自我选岗、群众推荐、双向选择、组织决定等优化组合的方法进行。

3、人员定岗原则上先机关、后基层,先定各部门负责人、再对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定岗。

4、按照省局党组〔2003〕22号文件规定,各单位人事、财务、监察部门负责人、副科级职务人员的轮岗交流,须履行征求市局相关部门意见的批复程序。

五、组织领导和工作纪律

为保证人员定岗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市工商局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人员定岗工作,并负责协调处理人员定岗工作中的有关事宜。纪检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监察室人员为办公室成员。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工作由纪检监察全程实施监督。

(一)全体公务员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讲纪律、讲团结。自觉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及机构改革等规定和要求。违反者按责任追究办法或相关纪律规定从重处理。

(二)在实施定岗中,不能被优化竞争定岗的人员,另择其他空缺单位优化定岗,如仍不能被优化定岗的,到组织指定的单位待岗,待岗期间停发工作性津贴。

(三)组织决定定岗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违者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定岗人员原工作单位有变动的,一天之内到岗报到,三天之内办理完资产、档案、文件等方面的交接手续,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交接到岗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适当延长。如不能按期到岗的,或拒履行交接手续的,按责任追究办法和机关纪律规定从重处理。

(四)机构改革后,定岗人员不胜任新工作岗位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向组织提出调整要求,经核实后,报经组织批准,该同志随即到下属空编单位优化定岗,如不能被优化定岗的,组织决定其到空编的单位待岗,待岗期间停发工作性津贴。

(五)新岗位未确定之前,原岗位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职,如因不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或延误工作的,按责任追究办法或机关纪律规定追究责任。

(六)严格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执行规定程序,不徇私情,不封官许愿,不借机打击报复。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破坏人员定岗工作顺利进行者,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产业建设,确保林业健康发展。通过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确保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认真总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07年在原已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重点开展好长江三峡、清江水布垭库区淹没涉及村和各乡镇两个村的试点工作。2008年,完成全县集体林地外业调查及踏勘定界任务。2009年,全面确权发证,各项配套措施基本到位,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农村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林业效益增加、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权益平等。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的承包经营权,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本地森林资源状况及经济收入水平,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改革方式,自主确定集体山林经营管理形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3、依靠群众,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林改政策、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依法确保农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过去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对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重点是商品林及其林地和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集体所有宜林地。生态公益林在保证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应明确管护权。对权属有争议的森林和林木、林地,要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调解权属争议,在解决好权属争议后才能进行改革工作,对难以调解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明晰产权。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依法保护农民承包和延包的权利。

(二)确权发证。产权明晰后,要及时进行林权勘验,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原有山林权属证明要依法予以变更或注销。所有承包林地都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一般为五十年。

(三)完善配套改革。创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产品供销信息等各种服务。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流转行为。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交易行为,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合法、有序流转。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拓宽新形势下林业融资渠道。

四、方法步骤

林权制度改革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培训。

1、成立组织。县成立由县委书记龙世洪同志任组长、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太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林改办主要职责:制定工作计划,起草相关文件,组织业务培训,印发林地承包和流转合同文本等。各乡镇要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乡镇、村、村民小组要组建林改工作专班,林改工作专班要有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产生。

2、制定林改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根据省、州林改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林改方案,报州林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各乡镇、村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县林改方案要求,制定各乡镇、村林改方案。乡镇林改方案要报县林改领导小组批准。村组改革方案,必须经1984年“两山并一山”改革时建制村(组)三分之二以上村民(组民)或农户同意并张榜公示,报乡镇审核批准后实施。

3、宣传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改的重大意义和林改政策。乡镇、村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村、组、户,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林改和支持林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专栏等宣传工具,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印发给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张贴通告、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动员。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步骤程序,讲透改革的特点、政策和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开展业务骨干的宣传、培训,以基层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为主,重点培训林改政策、工作方案、确权发证要求、技术规定、有关表格的填写和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内容。

(二)全面勘界确权阶段。现场勘界、明确主体、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1、勘界组织。

由乡镇政府组织各行政村(居委会)成立林改工作专班,核实林权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林改工作专班要吸纳那些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有威望、认真负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参加。配合技术人员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地形图小班勾绘,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登记及资料整理、上报。

2、勘界方法。

(1)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勘界、登记,用GPS定位,并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若面积过小,在1:10000地形图上标注位置,并另附地形方位图。

(2)在《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上现场绘制四至范围图。要求范围图图形准确,相邻地块的所有权(使用权)权利人现场签字确认。并注明小地名、小班号、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居民点、沟、路、渠、河流等。小地名按当地的习惯称呼。

(3)填写《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签订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小地名、小班号及四至范围要与《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完全一致。

(4)面积的确定。采取地形图勾绘和GPS方法计算面积。退耕还林的面积以上报核实兑现补助政策的为准。

3、明确主体、登记造册。

在明确四界及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权属。对目前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山林,原则上应以农户为单位,按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状况好且群众满意的山林,按照有关程序和办法组建股份制林场、专业合作组织或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并张榜公布。农户家庭经营的以户主名字张榜公布。公布无误后,签订承包合同,并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

4、林权登记公示。

林权登记结束后,按照原林权所属范围由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分别在乡镇、村及村民小组予以公示,公示期30天。

5、填表。

经公示无异议后,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

6、争议纠纷调处。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调处预案,明确职责,加大调处力度。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等方法妥善解决。调处完成的再进行第二次公示,调处不成的,暂缓办证。

7、材料整理上报。将下列材料整理、完善,经村级初审后上报乡镇政府:

(1)《林权登记申请表》;

(2)《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

(3)小班位置图(用1:10000地形图)、四至范围图;

(4)林权登记公示及公示证明材料;

(5)申请人(林权权利人)身份证复印件、申请报告;

(6)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记录;

(7)土地承包合同书、协议书、退耕还林证、退耕还林合同书、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8)其他材料。包括各类争议、矛盾纠纷调处材料、有关会议表决、记录材料等。

8、逐级审核,录入上报。

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

(三)建档发证阶段。全面建档、统一发证、理顺关系、规范管理。

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对所有林权登记基础材料进行校对,由县林业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以后,发放《林权证》。做好林权登记基础材料建档管理工作。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

(四)综合配套阶段。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流转、理顺体制、完善服务。

盘活现有森林资源存量,活跃林业要素市场,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推动林业行业协会和林农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现行涉及林农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和收取办法。逐年降低“两金”计征标准,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

(五)总结验收阶段。县乡自查、州级核查、省级验收、总结表彰。

对外业区划勘界、林权登记发证、微机录入建档以及林权流转等进行全面验收,总结完善。验收工作由县组织逐级逐项验收,州级全面核查,最后省级验收。

1、确权发证情况。按合格、良好、优秀三级验收。凡通过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确权发证或换证率达到95%的为合格等次;达到95%以上97%以下的为良好等次;达到97%以上的为优秀等次。

2、林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林业站建立了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整合了职能,组建了队伍,编制和经费落实,林业服务体系健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验收为合格。

3、档案建立情况。林权制度改革文件、方案、林权登记材料等按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齐全归档。

验收结束后,县、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对这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比表彰,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误或有违法乱纪行为的,要限期整改,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和追究法律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协调运作。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任务。各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处理好林权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确保有序推进,不走过场,把工作做细、做全、做好。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分阶段开展巡回督查指导,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视察、督查、指导,确保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

(二)组织分工。按照“政策引导、部门服务、乡镇组织、村组操作”的原则组织实施。乡镇负责本辖区权属界定,林业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各种图、表、册、卡印制、程序把关和《林权证》核发及林业系统的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做好有关工作。

(三)经费保障。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所涉及的文件、图、表、卡、合同文本等印制经费,会议、培训和有关工作经费,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严禁借改革之名非法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加重农民负担,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

六、工作要求

1、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在改革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的精神,把严格执行政策放在首位,对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必须按政策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依据政策的基本精神进行处理。

2、坚持走群众路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要保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改革方案的制定、利益的分配、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都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农户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在改革中,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公示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认真按程序规范操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要把工作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做到政策宣传不留死角,相关情况掌握准确,实施方案群众认可,确权发证全面到户,让改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改革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完善总量分配机制,提高工效挂钩效能,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计划范围内,中国工商银行对工资总额分配制度实行了渐进式、分步式的改革,逐渐加大了工资总额与经营效益的挂钩力度。近年来,进一步完善了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构建了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开放式绩效挂钩平台。主要特点:一是强化价值贡献激励。以国际领先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经济增加值取代传统的利润作为绩效挂钩的核心指标,更真实地反映银行经营业绩对股东价值的贡献,实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工资分配模式,从而构建起新的公司治理架构下股东价值和员工报酬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构建开放式的绩效挂钩平台。按照薪酬管理中收益分享计划的原理,以经济增加值和收益分享比例为基础,设计了绩效工资的提成机制,提高了工资分配透明度。各分行可根据全年经营计划自行预测年度绩效工资,并按照实际经营情况调整工资总额使用进度。三是兼顾现实的经营环境差异,导入薪酬的市场竞争力理念。引入经营难度系数修正各分行基准收益分享比例,使绩效工资分配更合理地反映各分行付出的努力,同时引入同业工资水平比较、地区收入差异等市场性参数,以尽快提高工商银行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薪酬水平的相对竞争力。

转变员工增资机制,推广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按照业绩表现拉开员工收入差距,通过锁定员工固定工资、停止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政策两项措施,彻底扭转了员工对行政性增资的预期。工资增量按照绩效挂钩的原则面向分支机构和个人进行分配,不断提高绩效工资在员工总收入中的比重,进而增强绩效工资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形成以绩效工资为主导的增资机制。

构建公司化职级体系,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后的员工工资由职级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工资三部分组成。职级工资占工资总额的30%-40%左右,实行全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工资占60%-70%,由分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考核分配。新的工资制度采取“薪点制”取代传统的“工资标准值”,具有较好的弹性,兼顾了绩效表现差异和地区收入差异。去年,又明确提出将岗位绩效工资制作为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以薪酬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岗位职级体系为基础、以绩效考评体系为依托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引入岗位、绩效、能力、市场等现代企业分配理念,逐步构建符合现代银行商业化运营的薪酬制度。

工商银行还通过与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合作,自行设计了岗位职级体系,根据岗位价值将全部岗位纵向划分为25个岗位职级,根据岗位职责横向划分为管理类、专业类、销售类和操作类四大职类,在各职类别内部又根据岗位特点和任职要求细分成若干岗位序列。通过构建兼具内在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的岗位职级体系,为分类绩效考核和差异化薪酬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拓宽了新的制度框架下各类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分类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差异化薪酬体系建设,去年工商银行在全行范围内启动了分支行经营管理者薪酬改革,彻底改变了管理者自定薪酬状况,通过实施“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对经营管理者薪酬和绩效的激励和约束。通过引入延期支付、企业年金等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对经营管理者的责积极推动操作类岗位薪酬制度改革。通过提高操作类员工固定工资比重,实行计件工资制和年终奖金为主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基于业务能力的等级通过与各业务部门配合,分类研究个人客户经理、对公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模式,确立了以构建客户经理等级制度和个人业务积分制为核心的客户经理薪酬改革的框架性方案。结合拓宽员工晋升通道的业务职务序列改革,加快了专业类岗位的序列划分、层级设计、薪酬结构和绩效考核方法的改革进程。加强工资分配监督,提高工资管理水平实施工资集中发放制度,以解决工资发放管理的层次过多、上级行对辖属分支机构的工资分配情况缺乏有效监控等问题。依托实时高效的网上银行系统,总行上收了分支机构的工资支付权,实现了以地市分行为单位对员工工资发放项目、发放批次的集约化管理,将少数分支行存在的误餐补贴、特岗津贴等各项工资外津补贴统一纳入工资科目进行核算管理,规范了工资费用列支行为,进一步完善了工资总额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全行员工工资监控分析制度,实现了从总行对网点工资分配的全面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