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1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就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的熏陶,当体育文化变成一种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时,学生就会在潜意识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规则,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要遵守这些体育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一定会受到相应惩罚或是大家的谴责,所以,体育文化的熏陶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改变不良行为,及不断完善自己.

1.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校园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如开展运动会,加大奖励制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校园的体育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体育文化有很多特征,但是体育文化本质上就是竞争,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增加这种竞争意识,将这种劲头也会带入到学习中.体育活动讲究团队精神,在活动中,为了赢得比赛,参赛学生就必须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如趣味运动会,在运动会中设置混合项目,如男女混合跳大绳等团体活动,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观念.

1.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养成学生优秀的品质.如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认输,遇到极限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遇到伤病时咬牙克服,等等.当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后,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变为经典,并不断地传承下去,让其能够造福更多的人.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全面的文化工程,是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需要学校、师生、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1学校方面

(1)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体育教学、项目竞赛、课外体育兴趣培养以及与兄弟学校体育交流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文化思想建设,学校应加强对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视,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长期工程对待.应采取多种手段发挥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学校、学生受益.学校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等手段,向学生普及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和学校运动员参加重要比赛时的动人事例,鼓励学生学习、感悟他们的体育精神,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体育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要为体育文化开展提供宽容有效的教学机制.在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考虑到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订制不同的体育课程.鼓励女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应该注意结合女学生的生理结构,迎合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安排开展女学生喜欢的,又符合她们身体承受强度的体育活动,进而达到女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如啦啦操、基础舞蹈、剑舞、篮球、瑜伽等课程.

(3)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需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育规章制度,在规章的限度内安排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弘扬体育文化.学校要重视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体育锻炼环境.

2.2师生方面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坚实后盾,其言行举止、体育水平、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这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2)开展校外体育活动.学校应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体育锻炼观念、提高体育素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对弘扬校园体育文化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3)建立以培养兴趣、强健体魄为主要目的的社团组织.学校应支持建立如篮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等官方社团,可在教师中选拔有兴趣、有能力的教师担当辅导员,指导社团工作,带领学生骨干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学校应在资金上给予一些援助,为体育文化的普及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参与活动,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校园风气,成为一种时尚,进而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2.3社会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高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本文论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应该摆正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地位。并结合实际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营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意识,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风格特点、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寓乐、美、学、文于一切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之中。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全的组织文化构建凝聚群体意志和力量的团队精神,这对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凝聚力、组织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及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特点:就体育文化而言,它不是对单一的文化活动的开阔和描述,而是以深逢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群体文化。在高校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传播中,从精神理念的设计到具体部门的实施,都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体协调。

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特点:校园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不管是从学校层面、管理层面、教师教育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继承、发扬、修正、完善的过程。也称为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文化的凝练和形成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工作部署与实践活动来实践、传播、运用、灌输与推广。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客体对象相对应的校同文化建设的承担着、执行者和受益者,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术论坛、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媒介宣传引导、各类的竞赛活动等。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作为文化现象,体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高校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具思想性、学习性的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在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每一个校园人;也加速校园人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有效抑制与大学生要求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突出的德育功能,提高了校园人热爱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拼搏、刻苦成才,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正好突显了为集体拼搏的竞争精神,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激发人们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合成巨大的内聚力,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三)高校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开展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能够强有力地调动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校园文化工作离开了体育工作就缺乏应有的牛机和活力。我们在抓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注重以有效的体育活动相配合,鼓舞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高校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学生在运动场中最容易传递真情实感,最容易赢得同场竞技者的喜爱和尊重,也最容易得到战友般的信任,并在“是对手更是朋友”的轻松氛围建立新友谊。在运动中,校园人学到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如何实现合作,如何把握适度忍让和情感表达,“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具有传播导向效能。高校体育活动能陶冶、感染、规范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关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文化对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下面就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与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民办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个办学发展的契机,为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民办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特色鲜明。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与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办高校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其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档次也一直在发展,水平逐渐与公办院校相接近,甚至超过了普通高校。本文对陕西的几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规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扰,这里对如何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能训练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体育才能的舞台。因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给青年学生注入了活力。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表现,和校园群体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体育文化则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

二、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其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余群体活动,训练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等。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具有超前性,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的作用,还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

2.校园体育文化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情感和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用体育拼搏精神刻苦追求科学的真知,从而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感情”的目的。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多数人认为民办院校的学生素质要比公办的差一些。这是指文化方面的差异,但在体育文化方面要比其他高校活跃得多。陕西有名的六大民办高校都建有塑胶田径场,草皮足球场,塑胶的篮球、羽毛球场地等。有的民办高校主打体育,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体育竞赛表现自己,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展示自己的精神风采,通过这种荣誉感实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3.制约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民办高校这几年都在大力发展校园建设,其中就包括体育场地的建设,也投入了较多的经费,修建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虽然室外的场地条件好,但是这几所民办高校几乎一半都没有室内体育馆。这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现实需要,学校经费紧张,目前尚不能满足建馆的要求。第二,学校的可使用土地面积有限,不能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形成了需求矛盾,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第三,对体育下拨的经费不足,造成了各种体育组织不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第四,还没有标志性的体育地标。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体现出办学者的综合水平,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应由学校领导层拟定一个基本框架,然后由承办部门具体实施。

2.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校内各学生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组织实施,引导他们通过体育愉悦身心,形成气质,陶冶情操。组建体育代表队,举办有民办大学特色的体育节。

3.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用标语、图片展、广播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提高参与程度,提高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4.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雕塑和有标志的建筑是校园的代表,是智慧、意志、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要加强体育场馆、雕塑建设。

四、结语

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展示自我、张扬青春的舞台,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特殊的功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民办高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楷.论现阶段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J].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11(4):201-202.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层次结构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现象。这实际是高校进入自主发展、自我发展的新阶段后,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从文化发展上对学校进行自主特色定位的体现。但是,由于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对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众多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不加区分地罗列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校园体育文化现象,既无助于认识深化,也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带来操作上的困难。据此,我们必须按照校园体育文化结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并立体地把握校园体育文化,这是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层次结构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多形态多层次交叉结构中的质态层次结构进行了探索,为下一步全方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学生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运动过程。[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它主要以体育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精神文化包括身体观、健康观、运动观、体育观、审美观、道德观、人际关系、体育意识、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实践能力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理想、信仰、意志、态度、情感及行为,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浓浓的人情味,要创设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的精神氛围,来养成全体师生员工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态度、情感及行为方式。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体育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体育精神风貌的一种学校体育精神形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但并不一定每一所学校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精神。学校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就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如清华体育,源远流长。体育传统的形成与保持源于校方及体育教师的重视提倡和悉心指导,其思想根源在于清华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2]

2.校园体育艺术文化

2.1体育艺术文化的内涵

体育艺术文化既不同于体育物质文化,也不同于体育精神文化,它处于二者中间。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间不断地靠近、接近与汇合,出现了一个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广阔领域。前苏联学者莫・卡冈说:“在最远古代时代体育运动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仅限于舞蹈的范围内,再晚些时候体育运动――艺术的混合性成了杂技艺术的基础。现在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的影响愈益广泛和多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们今天,体育运动取得了这样的群众性,这样牢牢地进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早操、生产操、中学和高等学校里的体育课,群众体育团体的工作的形式,最后还以在露天或卫视转播节目中观看的表演形式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体育技术同物质生产技术一起要求当代艺术掌握它的资源,以使艺术语言尽可能与当代人的世界观相符。由此产生了这种新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成为如此普及的――艺术品种,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冰上芭蕾,花样游泳,群众体育检阅节。”[3]因此有学者曾预言,未来体育的发展将走向艺术体育。苏珊・朗格曾指出:当今艺术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连体育也有重返艺术的迹象。[4]已退休的前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我们把体育与艺术看作是一回事,艺术和体育就是我们奥林匹克的定义。”[5]今天人们观赏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者的优美动作既可作为“流动的艺术品”供人视觉观赏,在他们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即兴创新动作等又作为“物质中的思维”和爱国主义与个性的张扬联系起来。他们这种具有双重意义的表演难于用其它符号表达,故它应该隶属于体育艺术文化体系。

2.2体育艺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体育艺术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体育绘画;(2)体育雕塑;(3)体育建筑艺术;(4)体育表演艺术;(5)体育欣赏。体育表演艺术――体育表演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校园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动作表现自己的美,提高对美的表现把握能力,它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二是观看别人表演,提高自己欣赏美的水平。体育欣赏――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选择的重要内容。这些比赛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运动技巧和拼搏精神特别适合发泄观众的感情,这是任何表演所难于达到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有时会产生一种“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和艺术的追求是很相似的,从体育中产生的“身心一致”、“天人合一”、“返朴归真”、“溶于自然”等体验具有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难以侵害的特点。

现代生活中体育与艺术或艺术与体育的广泛融合现象,是体育游离实用中心向着艺术逐渐推移,艺术游离审美中心向着生活实践领域(包括体育运动)逐渐推移,双向互动,动态生成的结果,是文化发展史内部方向相对,作用不同的两种历史性律动形式相反相成的结果。[6]

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体育章程、条例、规定、办法、公约、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等,它们保证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和作风,倡导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健康观、审美观一致的学校体育风气,是体育精神文化在学校各个方面管理上的体现。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及相应的机制表达出来,就难以转化成客观的体育文化存在,形成不了新的体育文化风尚,就起不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进步的作用。当新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转化到了制度上时,既标志着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播,又标志着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落实。一所高校包括体育制度创新在内的体育教育创新,本质上是体育文化创新。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健康观念,相对来说高校现行的部分体育规章制度还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成为阻碍高校体育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阻碍。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同时,体育制度创新是体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正如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的:“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没有不断的体育制度创新就不会有体育体制改革的真正深化。

4.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的体育建筑、生活设施、校园教学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力图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客体作全面认识和综合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在环境知觉的指导下,人在空间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空间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人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理解,对分化的空间做出自觉的安排和使用,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各种各样的体育物质文化。它们既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规模甚至质量。体育物质文化处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层,一方面是因为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建筑结构风格、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建设上,积淀着师生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是是否自觉接受先进体育精神文化的指导,校园体育物质形态上所承载的体育文化含义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建设上,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最直观区别高校有无体育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优秀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丰富和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反之,不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不仅影响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健身活动的开展,而且不利于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著名学府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形态,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是其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体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体育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体育物质文化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体育物质文化中领会特定体育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健康观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教学性、学术性、各种健身活动、各种娱乐性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利用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身体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表达情感、态度,最直接感受的活的体育文化形态,它与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大不同。相对于体育行为文化来说,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便有了资源性或环境性的作用,从内部支撑着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并形成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活跃“界面”。由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因此它比内层文化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与生活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一方面要受支撑它的内层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接受体育艺术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对内层文化有反作用,它总是在承受现在的内层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内层体育文化有所改变。校园体育文化正是内外层文化这种承受与改变的交互活动过程的产物,不断在各层次间内在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发展动力。

6.小结

从体育文化的质态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及改革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的外层,即物质文化层次与行为文化上。涉及体育制度、管理组织的改革较少,而对于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艺术文化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P:27.

[2]王向阳.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P:91.

[3][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三联书店,1986.P:258.

[4]转引自:王岗.文化结构法则与民族体育的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1.2.P:8.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教学与实践这一特定的范围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在学校特殊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广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等,与高校积极提倡的德育文化、智育文化和美育文化等文化形式,统一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2.2高校党建工作对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2.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健康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经历着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势必影响到在校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形成。而高校党建工作可以为和谐校园建设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因此,通过积极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可以发挥其先进导向功能,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的理念发展。

3.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工作部署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为各基层在创新精神下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以持续健康发展为第一要义、师生为治学之本为核心、全面协调校园体育文化各构建单位为主要内容、统筹兼顾各职能部门持续发展为根本方法等基本要求,努力督促科学发展观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落实和体现。

4.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得以实施的物质保障,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行为制度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工作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工作重点也放在了这三个方面。首先,党建工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持和保证,并通过修建雕塑、定期举办党建工作会议等形式向在校师生宣传党建工作的先进性,发挥党建工作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引导人们在党建工作中遵守各项条例制度,规范自身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行为举止,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精神支持;其次,高校党建工作可以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师生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作为和谐校园建设者的重任和拥有健康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精神,使人们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产生深刻的感情影响,进而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培养师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校园体育文化集中反映了校园内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和知识理念,校园体育文化在不断孕育的过程中一旦形成,会象一种无形粘合剂对人们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通过高校党建工作在教师和学生团体中的开展,引导党建工作的先进思想同校园体育文化联系在一起,使长期处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的人,对党教育事业中的教学目标、教育思想、规章制度、行为道德准则等产生认同感。此外,校园体育文化对师生的亲和力还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建设等方面,学生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与否很大程度反映了他们对学校的认同。因此,高校应将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中来,通过完善党建工作的行政策略,增加党建工作在校园体育文化整体规划中的比重,营造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校园体育文化,建造优美、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增加师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亲和力和自豪感。当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他们将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健康思想意识向社会传播,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2.1研究结论

1.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积极促进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基本要求。而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引导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实效。研究表明,高校党建工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并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培养师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和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契机高校校园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阵地,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师生员工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校园体育文化人的主人翁精神,在党的先进性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使校园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沿和阵地,为高校和社会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将高校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为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2建议

1.加强高校院系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高校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积极围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开展。首先,高校党建工作要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各基层组织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努力做到党组织与学院设置、专业设置和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有机结合,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高校党建工作要完善政策制度,使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有理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提升党建工作的生命力。

2.加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于党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和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目的和任务要保持公开、公正的态度,积极向广大党员和师生宣传,接受师生的监督和建议,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机制,加强党内建设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保障高校教学管理的稳定发展。

3.发挥师生党员的积极作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中师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在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做好在优秀师生中新党员工作的开展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党委应重视师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对其思想教育和引导,进而提高党组织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并且以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素质作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为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保障。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