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职教育 教学管理 应用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他们不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文化,而且深入地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下面我们从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出发,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探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设计,使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高职学生克服依赖老师、不爱主动学习的坏习惯,符合高职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我国近年来对职业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九五”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作了专门阐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学质量分析是一种大型正规性考试或检测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并对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或建议性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是学院领导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反思,制订下一步的工作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改变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探索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但是,就当前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应用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是通过教学培养的,一切高职教育改革都应当围绕教学改革这个核心进行。

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世界大学城的推广,加快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大学城空间是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方法,这种开放式学习、开放式教学、交流展示、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现实性和便捷性。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法落后、单调,部分教师知识陈旧,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课程评价沿袭传统考试模式等问题,这是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体现,也是高职教学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将教育目的、课程蓝图变为现实。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职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职称管理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效、便利的需求,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提升职称管理的效果。在构建职称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Web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充分满足构建要求,本文中,以Web为基础,重点研究职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旨在为职称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Web 职称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实现

当前人所处的时代为信息时代,各个行业工作的开展均不同程度的依赖于信息技术。职称管理工作属于行业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工作,其管理效果会受到信息的规范性、数据收集效果及传递控制的影响,为了提升其管理效果,职称管理的发展方向必然为信息化。Web技术中,可有机的结合多种信息资源,而且展示信息资源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为信息管理及检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综合职称管理的需求及Web技术的优点,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设计出便捷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职称管理的有效性。

一、基于Web设计职称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一)降低操作难度,提升人际互动性

以Web为基础,设计出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多的优点,Web结合数据库后,Web的功能明显扩展,通过B/S结构,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难度降低,用户网络正常时,即可进行职称管理工作,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利用。

(二)提高职称管理的效率

职称管理工作采用传统的方法时,用户需要整理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误写、漏填现象比较容易发生,导致职称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基于Web设计了称管理信息系统后,用户需整理的数据量减少,减轻其负担,将职称管理工作的效率明显提升。在开发职称管理信息系统时,其运行平台可以以Win2000 Server平台为基础,数据库模式采用B/S结构,由此一来,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实现,同时,可管理及利用处理数据库中的信息。

(三)系统实现简单性增强

Web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的结构模式为B/S结构,具有简单的界面,而且还不需要专门的客户端数据库软件支持,同时,时间及地点均不会对其使用产生影响,可相对简单的实现系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设计与开发职称管理系统时,采用的数据库结构即为B/S结构,提升了系统实现的简单性。

(四)方便管理职称信息

传统职称信息管理工作中,管理及利用数据库时,需要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多数情况下,用户在对职称信息管理的数据库利用时,应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后,方可良好的利用,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很大一部分用户难以进行。而在Web的基础上所开发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则避免了这一问题,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时间及空间均不会限制其应用,提升了职称信息管理的便利性。

二、基于Web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开发环境

开发职称管理信息系统时,采用的为ASP技术,后台数据库采用的为ACCESS,页面设计时采用的为Dreamweaver,测试平台选择为Windows组件IIS。

(二)体系结构

以B/S结构作为系统设计时的体系结构,系统功能包含三类,分别为人机交互、应用业务处理、数据管理,三者之间相互分离。在服务器上,完成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需求、应用程序执行操作,用户在界面的操作及简单业务逻辑的实现则通过客户端完成,此种设计方式实现了客户端的“瘦身”,提升了客户端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体验度。用户在访问数据库时,不能直接进行,而是需要通过Web服务器,提升了数据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而且数据库的可扩展性也比较好。

(三)数据库设计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要论证前期可行性,明确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需求,以分析结果为依据,确定数据库设计中包含的数据表格。由职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的需求分析结果可知,设计的数据库中共包含5个数据表格:第一,Admin,该数据库的主要功能为描述管理员的属性,以及管理员相关的权限信息;第二,Zc_hy,用户注册本系统后,相应的注册信息存储在该数据库中;第三,Zc_sb,用户在系统中进行职称申报后,相关信息存储在本数据库中;第四,Zc_xk,存储学科评议组信息;第五,logs,用户登录系统后,日志信息存储在该数据库中。

(四)功能设计

基于Web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与开发时,子系统共包含两个,一个为前台用户系统,一个为后台管理系统。设计前台用户系统的功能时,主要包含的功能项目比较多,比如申报用户的注册与审核功能、用户个人信息的添加与修改功能,而且申报者的职业类型不同时,申报内容也存在差异,这些均需要在进行前台用户系统功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的。设计后台管理系统时,系统功能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系统设置,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包含膝盖网站名称、修改主页路径、对系统开放注册功能进行控制等;二是批量审核,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为审核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如通过,用户可登录到系统中,进行相应的操作;三是申报信息管理,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为审核职称申报者的申报材料。

(五)主要功能实现

以某民用航空学院的职称管理为研究对象,实现本系统的各项主要功能。第一,职称材料申报页面,在本页面中,申报人员根据页面中的内容填写,并进行上传,登录到系统中后,点击申报材料填报,如为飞行系统,则选择飞行系统,否则选择非飞行系列,进入到页面中,填写姓名、单位、现专业技术职务、取得时间、申报职称、申报级别等,完成后,等待审核;第二,后台管理页面,用户申报材料完成后,由后台管理者进行审核,同时,维护系统基本的运行环境。

结论: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与开发时,以Web技术为基础,简化了操作界面,降低了数据库管理的难度,便于用户的使用及操作,而且后台维护时也比较方便,提升了职称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的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当前,基于Web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结果还不完善,还需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进一步的提升系统的运行速度。

参考文献:

[1] 孙晓娟.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

[2] 胡小林,刘晓东,王晓林.基于Web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1).

[3]任媛媛,温明,郑长青.组件技术在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5(13).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拥有强烈开展信息化教W崽愿的中职教师。木研究对C市某高等职业学校1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纳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因素,结合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五个调节变量,构建了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模型,并依据此模型进行实址研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院校支持、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学科文化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性别、年龄、敦龄对使用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职称、所在系部对使用意愿不会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提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加快了教育领域变革的脚步,从而推动了信息化教学进程。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南国农,2004)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信息化教学是指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方法为指导,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特定的对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群拥有强烈开展信息化教学意愿的中职教师,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他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又该提出何种提升策略以改进现有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Hassan Mirajani等人采用定性的方法访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教师,归纳出领导的支持与指示、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足够的教学知识与资源是影响教师利用ICT开展教学的主要因素。(Mirzajani H,etal,2016)也有一些研究者从教师ICT能力的技术层面与教学法层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操控与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基本软件的应用能力、多媒体展示能力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技术层面利用ICT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学计划、教学环境、教学创新点以及技术资源的合法来源构成教学法层面的影响因素。(AImerich G,et al,2016)

另外,也有研究者从教师与学校两个层面对其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教师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学经验等变量,学校的外部因素则包括院校支持、机构角色扮演等变量;教师的内部因素包括教学方法、对待ICT的积极想法、参与度、自信心等,学校的内部因素则包括财力支持、管理机制、奖励措施等。(Drent M,et al,2008)

从已有文献看,国外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教师利用ICT开展教学的视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但由于“信息化教学”属于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为高度概括化的概念。因此,上述文献研究不能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另有一些国外研究从分层的视角对学校因素与教师因素进行了探讨,却未考虑学科文化的差异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以C市某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该所中职学校教师的自身属性,并纳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客观存在因素,依据构建模型开展实证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策略。

二、研究模型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得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会受到技术环境、个人特征以及院校组织等因素制约,而Davis所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论为阐述与解释信息技术与个人意愿之间影响因素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以TAM为基础,将中职教师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等)作为调节变量,结合前人总结的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外部因素,构建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了相应假设。

(1)易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

易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是TAM模型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易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主观认为使用该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有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主观认为该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其工作绩效的有用程度。Davids所提出的TAM模型表明,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感知会直接影响使用意愿,有用性感知也会直接影响使用意愿,而易用性感知也会影响用户的有用性感知体验。(Davis,F.D,1989)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必须使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或工具,理应符合上述研究。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有用性感知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直接正相关影响。

H2:易用性感知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直接正相关影响。

H3: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直接正向影响。

(2)院校支持

院校支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所在的组织单位所提供的经济、政策或技术上的支持。国内外研究发现,组织或机构所提供的经济、政策或技术上的保障可影响用户对技术的使用意向。Hassan Mir ajani等人通过访谈法总结得出,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支持能够很好地促使他们将ICT融合至教学内容中;(Mirzajani H,et aI,2016)Fadillah Yassin等人发现,院校支持在组织层面对人们使用ICT分享知识的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Yassin F,et aI,2013)朱艳调查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领导重视有着紧密联系,院校领导的积极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朱艳,2016)Escobar-Rodriguez T等人研究发现,提供培训等支持手段能有效增进学生对Moodle平台的有用性感知与易用性感知。(Escobar-Rodriguez T,et al,2012)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4: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感知。

H5: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易用性感知。

H6: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3)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是指学科领域内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一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胥秋,2011)研究指出,由于学科本质的差异,造成了师范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态度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有着截然差异,如“B1校物理专业的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已表现常态化,而B1校的中文专业老师却觉得使用信息技术会限制学生想象力,不会轻易使用PPT”。(杨宁,等,2014)范家柱等人通过调研发现,一线中职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对课堂信息化教学有着较大影响。(范家柱,等,2016)因此笔者推测,学科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故假设如下:

H7:学科文化显著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4)个人特征

Venkatesh&Davis在提出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表示,性别、年龄等调节变量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Venkatesh V, et al,2003)结合该所中职学校教师的特有属性,本模型中增加了职称、教龄、所在系部这三个调节变量,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8:性别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9:年龄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0:职称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1:教龄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2:中职教师所在系部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三、数据收集与信效度分析

(一)数据收集

样本取自C市某高等职业学校124位教师,考虑到实地发放问卷填写效率与质量更高,故采用纸笔填写的方式对该所中职学校三个系部的任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12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88.7%。有效被试中,男、女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8%、78.2%;年龄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5%、44.5%、25.5%、15.5%;职称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分别为16.4%、67 3%、16.3%、0%;教龄为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5%、18.2%、27.3%、10.9%、29.1%;所在各系部(信息系、外语系、经贸系)的比例分别为29.1%、34.5%、36.4%。问卷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均采用SPSS 21.0。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等题项;第二部分是该所中职学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调研,分别从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使用意向这五个维度对题项进行设计。选项描述改编于文献或根据理论自主编制,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5点计分法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

(二)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根据测验工具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吴明隆,2010)在李克特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a系数,一个量表的信度愈高,代表量表愈稳定。研究表明,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如果在0.7-0.8之间,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若信度系数低于0.6,则重新编制或舍弃该量表。如表2所示,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90,各维度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三)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验或量表所能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吴明隆,2010)效度通常是指内容效度与建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或量表内容或题目的适切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否反应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吴明隆,2010)文章中问卷各维度的编制均有相应文献支持,因此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建构效度指能够测量出理论的特质或概念的程度,即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多少某一心理特质。(吴明隆,2010)建构效度可以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抽取共同因素,此共同因素与理论架构的心理特质甚为接近,则可说此测验工具或量表具有建构效度。

由表3可知,KMO值为0.838,Bartlett卡方值为1077.420(P=0.000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模型关系,笔者建立四个复回归分析模型,运用SPSS 21.0对四个复回归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以求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值。第一个回归模型以易用性感知PEOU作为自变量,有用性感知P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3;第二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IS作为自变量,有用性感知P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4;第三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lS作为自变量,易用性感知PEO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5;第四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lS、有用性感知PU、易用性感知PEOU、学科文化SC作为自变量,使用意愿I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1、H2、H6、H7。

如表5所示,四个回归模型中DW值都均接近于2,VIF均小于10,容差均不接近于0,表明自变量间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因此可进行路径分析。第一个回归模型中,“易用性感知PEOU”可以解释“有用性感知PU”30.9%的变异量,影响系数为0.556(t=6.949,p=0.000

根据上述路椒治龅穆肪断凳填入原先的理论模型中,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会受到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制约。有用性感知是决定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原因,其影响系数达到0.397,易用性感知的影响系数为0.196。因此,转变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认知是提升其使用意愿的关键,他们越容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越能轻松地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越能清晰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越熟悉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步骤,他们就越会发掘其有用性,并乐意尝试信息化教学。同样,开展信息化教学若能加强学习效果、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越强。

院校支持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系数为0.257,又间接影响着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等变量,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375、0 357。因此,学校及系部的支持态度与力度决定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强弱,学校需通过一定的政策、财力以及培训等支持手段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易用性的认识,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认知,从而提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学科文化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直接效应为0.152,可见如何帮助中职教师挖掘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知识点、寻找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调节变量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性别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不同性别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由表6可知,F=0.253(p=0.616>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接受虚无假设,表示将假设方差看作相等,因而t检验的数据要看第一行假设方差相等的t值,t=2.353(df=108,p=0.02

(二)年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297>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3.086(p=0.030

(三)职称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职称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 482>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0.875(p=0.420>0 05),表明职称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假设H10不成立。

(四)教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教龄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091>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5.106(p=0.001

(五)所在系部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所在系部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197>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0.256(p=0.775>0.05),表明所在系部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假设H12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

本文基于技术模型的视角,强调了个人认知、组织环境、课程内容、技术支持这四个因素的相互制约,并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假设并构建了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发现: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共同影响该校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院校支持对信息化教学意愿具有双重的影响,既能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这两个因素为中介影响信息化教学意愿,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意愿。学科文化、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以直接作用于该校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该校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提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策略,即国家政策引领与院校组织支持、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培训机制完善、教学实践深入与个人认知转变,以便系统化地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一)宏观策略:国家政策引导与院校组织支持

从实证分析看,院校支持是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学校是否会大力支持信息化教学,关键在于国家或地方政策是否对其实施条件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中职学校的管理层仍需正确解读文件精神,并从财力、物力、人力三方面提供支持。

以往国家或地方政策在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上仅局限于口号宣传及标准颁布,但往往不能引起学校的关注与重视,中职学校的重心仍倾向于学生管理与学生技能训练,对教师专业发展并不重视。虽然,国家为此也加强了中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并对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国家或地方政策应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通过率与认证率。除此以外,国家政策层面更应该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经费的投入,并督促地方政府将经费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则应对地方中职学校提出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得奖指标、信息化教学公开课实现目标等),并对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从实证调研中可以发现:年龄为31-40岁的老师比41-50岁的老师更倾向于开展信息化教学,教龄为6-10年的比11年以上教师更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笔者推测,刚入职的年轻老师由于生活压力比较大、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繁忙、工作环境不太适应等因素,并不愿意花太多心思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上。因此,学校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首先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形成学校管理层、技术服务层和教学实践层的三层融合,持续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保障,减轻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便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上。

(二)中观策略: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培训机制完善

信息化h境的创建可影响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信息化环境的创建须从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两方面着手,硬件条件主要包括建立数字课堂、微格教室,配备信息化教学装备、筹建信息化办公室或教育技术中心等;软件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教学公开课资源的筹建、信息化教学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唯有创建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才能感知信息化教学的易用性。

此外,中职学校还需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有水平,发现已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校本研修、专家讲座、教师观摩等多元化的培训。同时,各系部也可组织同一领域教师组建信息化教学共同体,督促教师自主探讨与互相评价,共同挖掘教学知识点,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案例,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生、共长,从而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感知。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1 个人业务档案的特点

个人业务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反映个人经历、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和业务实绩等为内容的文件材料;是以个人为立卷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加工整理而成的个人业务档案材料[1]。个人业务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材料(基本情况、学位、学历证明、资格证书等)、任职材料(职称晋升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以及聘任证书等)、成果材料(专业工作总结、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考核材料(年度考核、奖惩情况、考核小组审核意见等)和其他材料(参加的学术团体、社会兼职和荣誉证书等)。个人业务档案作为重要的人事档案之一,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性

个人业务档案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而成的。从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的专业技术性,集中反应了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学习、工作业绩、职称、科研等活动情况。

1.2 独立性

个人业务档案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入职后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每次业务进修学习、学术、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活动中,个人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变化的过程的真实反应,是人事档案中的一个独立的整体。所以,个人业务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沿其业务成长的发展独立管理。

1.3 动态性

个人业务档案是不断充实和变化的,是随着个人在技术生涯中每一阶段成长而“成长”的。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科研论文和专著发表、业务交流、教学和培养人才等,以及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逐步提高的每个过程中所不断产生的新业务材料,使个人业务档案在不断补充中逐步完善。

2 个人业务档案的作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服务行业,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为患者服务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管理好卫生技术人员个人业务档案对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调配人才资源

建立个人业务档案,是医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成果和辛勤工作的承认和体现,也是其在职场生涯中成长历程的最完整、最真实的证明材料。因此,一方面医院管理层可以从业务档案内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准确了解和掌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情况,有利于医院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进修计划;另一方面,通过业务档案所纪录的真实内容和职业成长经历,医院能够较为完整、准确地掌握每个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成就、经验积累等情况,分析每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建立合理的人才构架提供有力的基础参考依据,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实现有效调配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医院专业技术人才资源。

2.2 有利于职称评聘资质甄别,确保人才管理的公正性

职称评定和聘用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工作热情。尤其目前在贯彻实施国家评、聘分开的人事制度改革之际,业务档案所收集记载的关于个人职称评、聘的一系列真实材料,更是成为甄别其相关技术资质的有力证明,避免了职称评审和聘任工作时因资料不全或虚假材料等情况导致错审、误聘情况的发生,更是确保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2.3 有利于促进交流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我院每年及时把新产生的专业技术人员论文、论著、科研成果、专业成就、奖励等资料存人业务档案,同时对相关业绩进行统计、汇总并加以奖励。医院对学术有进步、科研有创新、技术有精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论文、科研、新技术项目等相关业绩材料,汇篇成册进行交流学习,在院内营造了“互看、互学、互助、互补、互促”的学术氛围,增强了医院发展后劲,也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形成学术上良性竞争循环的发展局面。

3 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

我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业务档案的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管理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业务档案意识不强、管理环境和条件相对落后、管理工作繁重、信息化程度不高、档案资料更新不及时等。为了更好的加强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3.1 唤起风险意识,强化管理理念

风险存在于业务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不良后果,危害难以估量。然而很多管理人员把收集、处理、制作、保存和利用人事档案看作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相比之下更为关注的是文件的现行效用和运行效率,很少有人瞻前顾后,有意识地从全局、全程角度防范风险,往往在遭遇不良后果如业务档案不全、失真而无法作为凭证情况时,才领教了业务档案管理面临的种种难题和麻烦[2]。因此,增强业务档案管理风险意识,树立风险意识并培养严谨的业务档案管理作风是规范档案管理的第一步。

3.2 规范管理制度,实施风险管理

首先要规范完善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用标准来规范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如明确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内容、规范对形成个人业务档案相关科室的职责要求、在档案鉴别上遵循“取之有据、舍之有理”的原则等。同时还要完善运行各个部门、过程、环节之间的沟通,要求在各个工作环节形成的材料,要及时收集、登记并汇总后交由人力资源部专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整理归档。其次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应对的重点放在防范上。如果管理者不知其缺、不知其漏、不知后果、不知症结,就会埋藏隐患[2]。因此,建立日后事故的预案,防患于未然更显重要。

3.3 完善规定内容,增强档案效力

要创新性地完善业务档案归档内容,保证档案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如建立人才诚信档案信息,作为业务档案的补充,动态记录专业技术人员各方面情况,增加提供学历、学位、职称、教育培训、科研成果、工作业绩和经历等相关的诚信报告和证明[3],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档案内容全面性、真实性和效力。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近几年来,关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很多人都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这些因素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

在我国,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是从辅助教学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情景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许多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把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集中起来,通过强化感官刺激,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这种电脑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定位,决定了教学改革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不可能触及实质。它只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把静态的内容动态化,把杂乱的内容规范化,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细致、生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并没有突破教材内容,没有打破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本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完全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下,信息技术将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

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离不开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综合学习。中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教育,如通过网络搜集信息,通过E-mail、QQ等信息平台与同学和朋友交换信息,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如果把两者进行整合,中职英语教学就成为教师把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一起作为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师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综合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进行表达、交流的技能,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课程整合,需要根据现有的中职英语教材,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对英语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就需要中职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的观念,改革教学方式。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等等。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地与别人交流,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英语学习任务,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改善英语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同时,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熟练操作相关设备,熟悉信息搜集、加工和利用的各个环节,并且能够预见中职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中职英语教师要根据“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要注意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偏难的内容(如英语语法、音标发音等等),教师仍然要通过讲解或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一般的内容(如课文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如通过网络搜集有关翻译、赏析资料、通过交流平台和别人讨论等等);简单的内容(如单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系统随机检测。

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英语课程整合,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接入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网络教室)和软件(如教师控制系统),更需要中职英语教师具有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这需要物质上的投入,更需要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