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论坛发言稿

教师论坛发言稿

教师论坛发言稿

教师论坛发言稿范文第1篇

也许,他骨子里根本就不适合成为老师: 沉默、闭锁、木讷、不善言辞。他曾一度觉得自己像一棵卑微的小草,除了被生活裹挟,一生难有作为。后来居然继承师业,多半还是要归功于他的三位老师。

第一位是他的初中数学老师,刚刚工作,年纪比他大不了几岁。老师的第一节像是在相亲,局促而慌乱,结果被一道几何题挂住了,满脸通红,嘴唇紧咬,急得直跺脚……后来在深夜,他常看到老师房间的窗棂上映出桔红的剪影,而老师的课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味道……

第二位是他的高中语文老师,个头不高,貌不惊人。可是一开口授课,就震倒了所有人。老师上课手头上从来没有教案,一张口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所有的知识一个挨一个按程序往出蹦,而且诗书满腹,无穷无尽:一个文言词的用法,几十个文句信手拈来,一字不差;讲《红楼》,能一字一句地背出宝黛的原话夹……唯一遗憾的是老师的眼晴永远盯着天花板,从不顾盼他"跪拜"的目光……

第三位是他毕业时的实习指导老师,一位年龄不算大的"老学究",严厉得要命。试讲的时候,他不小心在板书时写错了字,把印度的"土兵"变成了"士兵"。"老学究"勃然大努,一把将他从讲台上拉下来:"误人子弟!",当众大声呵斥道。他羞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现在他仍然不善于表达,不长于交际。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并不比一棵草强大多少。但唯独课堂是他不卑不亢的领地。只有在那里面对孩子,他才能从容自如,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他常常想起人生中的三位老师:

从第一位老师身上,他明白,没有人人注定为了什么而生,没有什么事可以一劳永逸。要做要一件事,需要力气,需要劳动,除了勤能补拙,别无捷径;

从第二位老师身上,他明白,专业是每个从事它的人的脸面,要靠努力、能力、实力为自己挣脸,越是专业的事,越要用专注的心去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的尊严;

从第三位老师身上,他明白,"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言显大义,自己所上的每一课,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与教育关联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妙的存在,需要精心、精致、精确无误。

回想三位老师,他更明白,教育就像掬一捧沙,稍有松懈,良知便会从指间流走。因此,教育人应弯得下腰,沉得住气,方能抬得起头。

教师论坛发言稿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胡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四点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睿智型、专业化的校长队伍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校长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加强中小学校长学习力、研究力、实践力、领导力“四力”建设为重点,通过开展校长论坛活动,帮助校长群体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改善思维品质,促进广大中小学校长由经验型、教师型向学习型、专家型转变,切实提高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打造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奠定坚实的长效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首届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经局党政班子研究,决定成立以县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县教育局党政班子成员、人事股股长、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次论坛的举办。

领导小组将组织专家和领导、校长、支书组成评委组,现场对各位校长的参评论文和交流发言进行评分,最后分项授奖,并将结果在本系统内公布。

三、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年10月—年11月):广泛宣传校长论坛的意义,动员全县各相关校园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积极参与、精心准备。

(二)论文准备阶段(年11月—年12月):参加论坛交流的校长按照统一要求结合本校、本人实际撰写论文。

(三)论坛交流阶段(—学年寒假期间):各参会人员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报到参会,具体事项届时另行通知。

四、活动内容和方式

(一)论文撰写要求

按要求参与论坛活动的校园长须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教学科学理论,根据本人所在校园的改革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心得和管理实践探索,紧紧围绕如何当好校长、如何依法治校、如何带好队伍、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办好学校、如何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来撰写参与论坛交流的论文(字数原则上控制在6000字以内)。

总的要求就是要牢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行文流畅,力争对同行有所启迪。论文应充分体现自己所作所为、所学所得、所思所悟,对工作有切实效用,切忌空洞无物、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防止使参与论坛活动流于形式,切忌无实事求是之风、造哗众取宠之势。

(二)论坛交流方式

论坛活动具体举办形式为集中组织、分段进行、逐一上台发言交流、统一评分、依学校类别分组评选。每位校长参照各自论文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发言,发言交流时间原则上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最多不能超过45分钟。

(三)考核办法

评分分为专家、领导评委评分和民主测评评分两个部分。每位校长发言后由评委依据评分细则进行打分,评委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同时发放无记名评分表,由参与论坛交流的各位校园长(学校党支部负责人一并参与评分)进行民主评分,民主测评得分为去掉三个最高分和三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总分为专家和领导评委打分的70%与民主评分的30%之和,即:总分=评委打分×70%+民主评分×30%,当场公布得分。

最终按总分的高低,由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论文等级和交流发言等次,从而确定获奖人员。本次论坛共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成绩特别突出的,可单列授予特等奖。

校长论坛交流活动将作为对校长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评比,对校长履职情况的一次综合考核,同时将作为对其所负责学校工作进行考核的一个方面,各校长参加论坛活动成绩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年终对所在学校当年考核的奖励分。

(四)论坛机制

通过开展首届校长论坛活动,尝试逐级建立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论坛长效机制,时机成熟后在教育网站上设立“校长论坛”贴吧。今后校长论坛原则上县级每年举行一次,在领导小组领导下,适时在进修学校以专题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各乡镇中心学校也应本着力求实效的原则结合本乡镇工作实际,谋划建立相应的校长论坛机制。

县、乡两级校长论坛活动通过介绍国内外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前沿理论,着力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搭建中小学校长总结反思、互动交流平台,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团结领导教师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率先垂范推动学校发展的能力,促进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在理论上进一步有所提升,在实践上进一步收获成功。

五、参加人员及论坛举办时间、地点

本次论坛参加人员为各完中、职中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初级中学校长,县一、二幼园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届时视情况邀请县级部分领导和部分县直部门领导指导论坛活动,上述各学校支书(校长兼任支书的由副支书参加)参加民主测评打分,全程参加论坛活动。

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

论坛举办时间另行通知。

六、相关要求

1.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论坛交流活动,将此次活动作为对本校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和检验;各参与校长要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完成论文的撰写、定稿,严禁抄袭或请他人,一经发现将依照有关纪律严肃处理;交流发言时,建议发言人尽可能使用powerpoint进行展示,利用幻灯片阐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理念(如确定使用的,请提前与进修学校业务组联系)。

2.论文定稿后,务必于年12月31日前,以word形式发送至邮箱,联系电话:,联系人:。

3.个人做交流发言前,须将各自论文准备21份在现场提交给每位评委。

教师论坛发言稿范文第3篇

这场缘分结于十年前。2006年盛夏,来自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界近千位同仁聚首圣城曲阜,共同开启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研究的序幕。我作为西北偏远县城的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很幸运地聆听了钱梦龙等许多专家的报告和课例,我们一起坚定了一个信念:语文教学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牢牢抱紧,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寻找中华民族最真实的根。最记忆犹新的是课题组副组长陈刚教授引述闻一多《祈祷》中的诗句:“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我的耳边回响着那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课题研究的路是寂寞的,忙碌的;却也是充实的,幸福的。在融合传统文化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也收获了一起追寻、共同成长的喜悦与幸福。2009年,我们承担的课题顺利结题,同年十月我参加了在红色圣地延安举行的结题表彰大会。

将近四年的行程,从曲阜到延安的一路追寻,一次“麦加”朝圣之旅,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一次精神家园的回归。今天,我组织并辅导我的学生参加“孔子杯”全球青少年华文大赛,师生一起探寻语文课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抒写学习中华文化的感想,表达对中华古老文明的崇敬之情,这又何尝不是那场缘分的延续?何尝不是表达对中华文脉的延续?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明确这次大赛的主题内涵,我首先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部分的《论语》,告诉学生: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走近孔子,走进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为什么?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思想言行的基础,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其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为了帮助学生发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我列举了必修3韩愈的《师说》一文的插图南宋版画《杏坛图》。它描绘了孔子端坐杏坛抚琴歌咏、弟子恭立四周的情景,旁有一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告诉学生:为什么现在把教育界称作“杏坛”,就来源于它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语出《庄子・渔父》:“孔子游夫缁纬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现在的曲阜孔庙中实有杏坛。我还给学生朗读了自己当年游览曲阜后写的《走近孔子》一文描述的想象:“三月的鲁国大地,春意盎然,孔子设坛于那片怒放的杏林之中。72位得意门生围坐四周,聆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思想的契合点,我举了《侍坐》中孔子与弟子“言志”的例子。孔子最赏识曾点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反映出孔子在积极用世的思想之外,又向往自由自在的超脱生活的一面,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吾与点”自然成为后人们仰慕的一种人生境界。可见,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今人是相通的。

“孔子杯”主题写作大赛要求学生参赛必须写成手写稿,我深切体会到组委会的良苦用心。在电脑等“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动手技能日益退化,连最基本的写字技能也在淡化、弱化,这是传统文化流失的最浅显的体现。我结合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优美的汉字》,告诉学生: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把汉字写好,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了让学生慎重对待、规范书写,我亲自设计、印制了参赛专用稿纸,供学生誊写。

教师论坛发言稿范文第4篇

2001年,我与张悦群为“发表式作文教学”课题研究一事登门向顾老师请教。我们向他说明了四级发表学生作文。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课题研究的构想,他当即予以肯定。顾老师对我们说:现在有不少人在假搞课题,不花精力花财力,希望你们真搞课题,你们结题,我要参与。后来,我们的课题研究既有阶段结题,又有终段结题。2002年10月,我们搞课题阶段结题,要聘请专家,我以为请一两个语文名师就可以了,可顾老师不同意,他说:“不是作文教学的专家,不能指导你们的课题研究。”后来,由他亲自挑选的南京师大附中许祖云和兴化中学柳印生两位擅长作文教学的特级教师作我们阶段性课题结题的专家组成员,他做结题组长。

2005年,初中语文实施新课程完成了一个循环,江苏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开始实施新课程了。由于种种原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有违母语教学规律的怪现象,早已退休、年逾七十、体弱有病的顾老师出于语文教育家的敏感与责任心,于11月底在电话里跟我说:要召集大学、中学的部分行政和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怎样正确对待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以便引导新课程的实施不偏离语文教育规律。座谈会之前,顾先生给每一个参加座谈会的人定好一个发言角度,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写好发言稿。座谈时,顾先生认真听取每个人的发言,座谈会后,他要我收齐每个人的发言稿,摘取要点,形成座谈纪要。最后,座谈纪要由他审阅。顾先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斟酌字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轻易放过。2006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用4个版面刊载了我们的《倡导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座谈会纪要》。

2006暑期,全国中语会会长陈金明教授来扬州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高峰论坛”做报告时,了解了扬州语文教学及研究的过去与现状,对我说:“扬州的语文教学有特色,应该把扬州人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做法总结一下,形成文字,在报刊上发出来。”我把这话告诉顾老师,顾老师立即说:“扬州的语文教学有历史的渊源,现在又出现了你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这在全国并不多见。陈教授要你做的事,我也曾思考过,只因为我在扬州,不便叫你们做。现在陈教授提出来了,你作为一个地区的语文教研员,应该尽快把这事做好。”一个月后,我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七篇文章,顾老师审阅后还给我们写了个短序。《语文教学研究》于2006年11期用16个版面发表了我们扬州人的这一组文章。

2007年10月,顾老师应邀参加福州一中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回到扬州的第二天,顾老师把我召到家里用了近两个小时讲了他在福州一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他对福州一中的语文教研活动赞叹不已,他说,他虽在扬州大学教学,但对扬州的中学语文教学极为关注。现在福州明确提出创建名牌语文,标志性的口号是:求实、去弊、创新、兼容。我们扬州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基础,也应该像福州那样,做实事,形成特色,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做出扬州人的贡献。他建议我们成立一个多名特级教师自愿参与的文化传承工作室,举行一次论坛,针对当前语文教育现象展开讨论,大家重新读一读叶圣陶,用自己的阵地,创扬州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名牌。时隔一个月,我又到了顾老师家里,告诉他我们如何落实他建议的行动计划。顾老师听说我们准备举办“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首届中学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非常高兴。他说:“语文教改必须与时俱进,‘三老’思想值得传承。以后像论坛之类的活动,可每年一次,规模视情况而定,可大可小。举办论坛活动之前,一定要布置大家围绕主题写论文。”除了谈搞论坛之事外,他还跟我谈了三件事:一是语文教学要抓四点,即语言文字、思维训练、结合生活、生态环境;二是语文教研活动要向青年教师倾斜,要培养青年人,要求青年教师像蒋念祖那样勤奋读书;三是教研要有阵地,建议《扬州教育》小学版要开“亲近母语”专栏,中学版上要开“当代扬州语文教育”专栏。这是我最后一次单独拜见顾老师。

2008年4月5日至6日,我们在江苏省扬州中学如期举办“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首届中学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活动,顾先生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观摩青年教师上课,与青年教师亲切交谈,有些青年教师还抓住难得的机会请顾老师批阅论文。论坛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是顾老师作报告。他深情地说:“关于重读叶圣陶的课题,我已酝酿了两三年时间,当今重读叶圣陶,不但具有纪念意义,对我们教师来讲,还有一个再教育的问题。重读叶圣陶,就是要重读‘三老’的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把握叶老关于语文教学的精髓:语言、思维、生活、生态。”这是顾先生最后一次所作的公开讲话。

顾老师是全国知名的语文教育家,接受顾先生恩惠的在全国有很多,但作为中学语文教研员如此接受顾先生教诲的,我大概是很少中的一个。我在想,如果没有顾老师的教诲,我的教研生涯将充满坎坷,我甚至想说:如果没有顾老师的指点,扬州的语文教研也许了无声息。

教师论坛发言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综合英语 论坛模式 自主学习 素质拓展

在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的课程教学中,常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综合”二字贯彻到教学中去。在英语教学中,一般认为“综合”就是英语能力的综合,即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全面体现,以及由此出发的英语基础的夯实。但传统教学过程往往忽略了教学对象即学生本身,也就是各种能力、思维和素质的综合体。从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都经历了从培养“全人”向培养“半人”的嬗变,又都蕴育着从“半人”走向“全人”的变革。在新的世纪里,大学教育必须也必将走出“半人时代”,迈向新的“全人时代”,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公民。由此看来,大学本科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掌握,更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综合英语的学习上更需要充分体现这个目标。为此,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综合英语课堂论坛模式,即Seminar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Seminar

Seminar在《韦氏词典》上的解释是:1.A group of advanced students studying under a professor with each doing original research and all exchanging results through reports and discussions;2.a meeting for giving and discussing information。中文一般翻作论坛或研讨会,适用于大型公司、国际会议及大学课堂等。论坛的模式一般包括主题(theme)、材料(background information)、议题(topics)、宣讲人(the presenter)、讨论小组(discussion groups)及结论(conclusion)等。而在大学课堂的Seminar开展中,特指由一位教授或指导教师主持的关于某个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参加者一般是选修这门课程或对此感兴趣的若干学生,而议题则限于严肃的学术问题,而不是类似于口语课上的天马行空式的讨论。探讨的过程更是要求一定的理论基础、充分的事实依据和严谨的论证。

Seminar绝非空谈,任何议题都必须得出相关的结论(conclusion)。但首先应当明确,结论不是唯一的。由于议题常常是富有争议的,那么只得出一个结论的Seminar注定是失败的。为了保证结论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有必要进行分组讨论,并且严格要求一个组至少得出一个结论。其次,结论也不应当是死板的或教条的。大学课堂的学习不能将学生活埋于理论,而应当使他们活跃于现实,所以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可以将Seminar比作一道答案不唯一的推理题,或者是一道应用题,但万万不能是一道证明题,因为没有结论在那里等着你,你需要绞尽脑汁地去理解主题、搜集资料、论证辨析,最后得出能够自圆其说的结论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但同其议题严肃性相对的是,其形式应当是不拘一格的,包括PPT展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宣读等。

二、Seminar的课堂实践――听,说,读,写,思

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引入Seminar的想法实际上是来源于大学英文课上经常进行的演示(presentation)。但一般presentation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展示,而往往忽略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就论题的思辨过程。学生在下课后往往觉得只是进行了一次口语练习。而Seminar作为一项创新课程的设计,应突出建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及辩证思维能力;在内容上应与本科生课程注重操作层面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突出宏观性和批判性;在授课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避免片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贯彻“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思想。

简而言之,开展Seminar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从而从学科角度出发塑造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听

在听力方面,课程组除了听力课之外,还在综合英语课上设立了每周两课时的听说课,并安排在语音教室上课。以往这两个课时基本用于完成《综合教程》课后的听力和口语练习。由于教材上的听力材料偏旧偏难,不适合学生水平,且与精读课上的讨论经常重复,所以收效甚微。而采用Seminar的形式,在听力训练上可以同听力课的专门训练区分开来,不再是重复的听写和做题,而是立体化的以人为媒介的听:在一个小组讨论完毕并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在进行听力练习,因为不仅要听懂同学所讲的语言,更要领会语言所传达的意思,以及迅速捕捉到自己对其他同学观点的反应。而为了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须事先设置提问时间,要求学生就刚才所展示的内容作答,并且将作答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当然也有穿插于Seminar内容中间的直接的听力训练,比如在开展第一册第三单元“When Lightning Struck”的论坛时,可以让学生听两小段关于空难的英文报道,从而引出本次论坛的主题。

2.说

都说听说不分家,还举上面的例子:学生在听同学发言展示的时候,心中已经捕捉到自己对他人观点的反应,进而进行内在消化,再用得体的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典型的课堂口语训练。而宣讲人(the presenter)的展示更是演讲艺术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开展第一次课堂论坛时可以就宣讲人的台风、礼仪、演讲技巧及如何做好观众等进行交流,并把这些项目列入评分项,进行长期评估,相信对学生未来的职场竞争也小有帮助;而如果采用角色扮演(role-play)的形式来展示讨论结果,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景对话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意。因此为了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一定要鼓励,甚至强制(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形式上的不拘一格。

3.读

在阅读方面,由于Seminar的议题是提前一星期告知学生的,所以他们会有充分的时间查找,阅读,筛选和精粹各种文献资料,这就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至于阅读的范围,却在于教师事先布置的“被动阅读”。一年级学生知识存储量和自主学习能力通常不足,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给他们指一条“明路”,即提供背景材料等相关信息来指引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向和范围。以第一册第一单元“Never Say Goodbye”为例,由于课文内容涉及到生离死别的主题,故可以把议题定为如何调整角度看待死亡。为此我补充了三个背景材料,第一个是帕瓦罗蒂的“快乐”葬礼,第二个是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还有一个是关于死亡哲学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在课后教师也会列出本单元的推荐阅读或影片(Suggested Reading and Watching)。比如第六单元“Towards a Gender-free Society”的推荐阅读是李银河的《女性主义》、波伏娃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及伍尔夫的《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推荐影片是《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和《鲸骑士》(Whale rider)。这样原本的课堂活动就延伸到了课下,其效果和可行性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持续的体现和评估。

4.写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瓶颈问题。一开始,学生习惯于事先写好发言稿,然后在课堂展示的时候上去念,这种做法限制了临场发挥和思维的训练,是Seminar的大忌。但是在课外布置写作任务势必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如下方案:每组必须提交讨论过程中每个组员的观点(summary),以及最后本组通过讨论和思辨得出的结论(conclusion)。虽然论证部分已经在台上展示了,但这些观点的概括有助于教师了解整个讨论的进行过程,同时可以监督每个组员参与讨论。另外,它还可以作为以后教师评分的依据。这项写作任务的要求是务必符合英文economy的原则,力求简洁、清晰、明了,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思

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技能的话,那么思维能力无疑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学会思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Seminar最着重的培养目标。这首先体现在议题的选择上。如上文第二部分所述,主题是同精读每一单元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但议题(topic)必须来源于主题而高于主题,涉及到物质、精神、艺术、历史、环境、文化、哲学、宗教、道德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重大议题,但又绝非空谈,总是由一个微小的角度切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例如在第一册曾做了两次关于死亡的论坛。第一次是上文提到的“Never Say Goodbye”单元,另一次是第三单元“When Lightning Struck”。但两次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第一单元是如何辩证地看待死亡,第三单元则是如何直面死亡。原先担心这个主题太沉重,离学生生活太远。但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不仅能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事例,也能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非知生焉知死、死是生的延续等,并能够由此进入生命意义的拷问。另一次Seminar的议题是关于女性主义的,学生的反响和讨论也相当热烈。有一位男生提到在他家,反而是男性被“压迫”,同时还乐于接受这种“压迫”。大家在笑过之后也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是什么样的人在倡导女权呢?是为了温饱而奋斗的普通民众还是生活富庶闲适的上层社会?这样,死知识就变成发散的活思维了。从诸多类似的事例可以看出,永远不要低估学生,他们常常使我们出乎意料又受益匪浅。

三、问题与解决思路

在一年级本科生中间开展Seminar已有一年,也碰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所以开始时惰性很大,不愿意去查资料、写观点、动脑筋,而且在讨论中常常把任务推给其他人。对于这些现象,当然要批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行机制,包括规定宣讲人的轮流制,组员观点的提交(见上文),以及评分时以宣讲人的表现决定每个组员的分数等,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其次,一些学生由于各方面能力的限制,提出的论点不免浅薄,论证不够充分,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结论;另有学生虽然准备充分,但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全是参考文献中连篇累牍的抽象语言,更有甚者,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准备好详细的发言稿,等到演示的时候就拿着稿子从头念到尾。这就需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宁要自己的浅薄,不要别人的深奥。参考文献上的东西可以引用和参考,但绝不能掩盖或代替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锻炼不仅有益于独创思维的培养,也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作了铺垫。Seminar是论坛和研讨,绝不仅仅是个人风格的展现,也不是一方的单调输出,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所以一次成功的论坛一定不是台上的慷慨激昂,台下的各顾各,而是整个教室充斥着“头脑风暴”和思想的火花。尽管这听起来很是理想化,但使专业的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提升综合素质,打造真正聪慧的头脑和负责稳重的个性,又明明是最务实的目标。因此尽管Seminar的尝试不到一年,各方面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项目,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去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学术界,2006,(1):54-55.

[2]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online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