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1.1材料与设计考虑到用于生态修复高陡石质边坡的喷播基质厚度一般只有8~10cm,营养、水分等条件十分有限,本研究兼顾植物根系分布、种间竞争、水土保持效果、耐干旱、耐贫瘠等特性,选取14种广东高陡边坡生态修复常用草、灌、乔植被类型(见表1),设置15种组合方式,每种组合涉及草、灌、乔等不同植被类型,各植物种在不同组合中的配比方式及播种密度见表2。本研究利用特别定制的塑料盘(模拟陡峭边坡的喷播厚度,并将盆倾斜60°处理)进行为期3个月的试验(规格:长100cm×宽50cm×高8cm),每组合设置7个重复。

1.2供试基质本研究利用基质是经课题组优化的人工基质(其主要成分为:土壤、粘结剂、保水剂、成孔材料),其中,基质使用的土壤占主体,采自广州市花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其全N、全P和全K的含量分别为1.32、5.19、9.56g/kg;有效N、P、K的含量分别为:153.6、135.9、161.2mg/kg。有机质含量和pH值分别为21.8g/kg、5.64。所有土壤经风干,压碎后过5mm筛后使用[18]。

1.3指标分析方法本研究测定植株的成活率(%),株高(cm),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鲜重和干重;g/pot),以3d为一测定周期进行3个月的动态观测。并采用ACE自动土壤呼吸监测系统(ACE,英国)测定各处理组合的基质呼吸,采用土壤硬度计(TE-3,南京)测定各基质硬度。其中,总成活率的计算公式:草本总成活率/%=(草本总成活数/草本总发芽数)×100,灌木和乔木的计算类同。1.4数据分析本项研究所采用的数学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用来进行各处理组合之间的土壤呼吸及土壤硬度显著差异性(LSD检验),以便确定最佳植物组合;简单相关分析,用来评价各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关系。上述数据分析使用Excel2007和SPSS(19.0版)软件。文中所用植物名以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简称CVH,网站:.cn)中记录名称为准。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目前我国南方的人工石质边坡常用14种绿化植物,设计15种不同组合,通过观测不同组合中各植物类型的成活数、高度、盖度、生物量变化及土壤中微生物呼吸和硬度变化,来考察植物在特殊的喷播基质中的初期生长、竞争状况。

2.1不同组合中各植株在特定土壤基质中的存活情况成活率是评价种子在本研究特殊基质中利用效果的直观指标(见表3)。总体上,乔灌木的成活率明显劣于草本。就草本而言,在这种特殊的基质中,播种密度越大,成活率反呈下降趋势,而最终的总成活数基本趋于一致;乔灌木成活率变化直接受草本播种密度影响。如:狗牙根在C14和C12中的播种密度分别为40和20粒,但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5.0%和50.0%,最终成活数均是10株(表2,表3)。糖蜜草在C15、C9、C12中的播种密度分别为100、50、25粒,平均成活率分别为13.71%、29.4%、57.2%,其成活数均在13~14株之间,其他草本植物均表现出类似趋势。灌木和乔木在各组合均设置同样播种密度的条件下,其成活数因草本植物的播种密度不同而异。结合直观数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3),草本总成活数显著占优势的组合为C3、C4、C12;灌木成活数最高的组合为C6、C10、C14,乔木总成活数最高的组合为C1、C2、C11、C13、C15。整体上,草本表现较高成活率的组合,其乔灌木成活率相对较低。

2.2不同组合中植株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高陡石质边坡绿化来说,植物高度生长不是绝对的越高越好,要因种类而异,原则上为了更好的控制初期基质的流失,植物生长越快越好,但因植物过快生长会导致养分的迅速贫瘠,因此,较好的生长模式:初期草本生长越快越好,中后期草本长势减弱,给乔灌木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本研究针对各植物在不同组合中的高度生长进行了3个月的动态观测(图1):在播种后的前50d左右,同种植物的高度生长在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异极小,但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不同播种密度下的同一植被类型的高度生长表现出较大差异。所有组合中的狗牙根在第50天以后开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长趋势,其中,播种密度较低的C2(平均存活株数为5)表现最突出。糖蜜草的表现与之类似:组合C2和C6(平均存活株数为5)在50d后的长势优于C9和C12(平均存活株数大于14)。而狼尾草表现刚好与之相反,50d后存活株率越大的C8、C10、C13(均2株)的生长长势优于C11(平均存活株数为1.6),即植株密度越大,生长越占优势。由此推论,为了促进早期优势生长,而抑制后期优势生长:对于匍匐型草本植物,可相对提高播种密度,对于直立型草本植物,可相对降低播种密度。对于灌木,播种密度不影响高度生长,但其与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有密切关联,如山毛豆和刺槐,在C14、C15中的表现最佳,其相应组合中的草本植物只有一种,且存活密度较低。特殊的是,乔木几乎在所有的组合中都表现出随时间延长高度生长增加明显的趋势。

2.3不同组合中的群落数量特征

2.3.1不同组合中各植株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播种密度和植物配比方式对群落的盖度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可直接反映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变化趋势。在本研究设定的3个月生长周期内,整体上呈现出草本植物的盖度增长速度远大于灌木和乔木,草本植物成为混播后的前期优势种。各组合中草本植物盖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出的增长趋势与播种密度关系不大。如:狗牙根在C1、C3、C7中的播种密度是C2、C4、C8的2倍,但6个组合中的盖度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图2),且这6种组合中的草灌比值与草乔比值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初步得出结论:边坡喷植初期,草本生长受灌木和乔木的影响较小。不同于草本植物,草灌密度比值对部分灌木盖度影响较大。C12中猪屎豆的草灌比(14.12,图2)远远高于其他含猪屎豆组合(表3),但其盖度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合。草灌比值较低的C2、C6、C11、C14(分别为:8.86、4.20、4.12、7.37)中,山毛豆的盖度增长速度明显高于C1、C8、C9、C12(草灌比值分别为:17.71、21.05、13.66、14.12)。乔木生长也同样受到草乔比值的影响,即比值越大,盖度增长越慢。如C7中的车桑子生长较差,其草乔比值为7.01,而C12中的刺槐基本呈现出勉强维持生长状态,其草乔比值高达21.31。这一结果显示,在今后的喷播基质中,草本植物的播种比例不能过大于灌木和乔木,否则会严重影响灌乔的初期生长,尤其是针对匍匐性强的草本植物。同时,灌木和乔木表现均较差的是组合C12,山毛豆在C12中甚至出现了在第69天死亡的现象,其草本平均存活数高达24.29(表3)。其次是C3,其草灌比为8.91,并不是很高,但其草本平均存活数高达16.57。因此推断,除了草灌比和草乔比是影响乔灌木初期生长的主要因素,草本植物的播种密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总之,选择合适的草种配比和合理的播种密度,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是保证灌木和乔木初期正常生长的关键。虽然草本植物在群落生长初期通常占据群落的优势地位,但考虑到其长期竞争力低于灌木和乔木,甚至有可能在群落演替中逐渐被淘汰,因此,在各组合筛选过程中,在保证灌乔能够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较高的草本播种密度。当然,植被初期生长的覆盖速度是与喷播基质的流失速度呈正比的。表4结果显示,C7组合盖度在第40天最先达到100%,C3和C4的覆盖速度次之,为45d。C6在第80天才到达100%。考虑到多种因素,C5、C6和C11是生长速度较慢的组合,建议C3和C12组合效果较差。

2.3.2不同组合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根据表5的土壤基础呼吸可以看出,虽然C4盖度很快达到100%,但其初期的生长量并不高,其地上生物量为260.38g,显著低于C11,其相对应的土壤基础呼吸只有7.13molCO2/(m2•s),显著低于覆盖速度相对较慢的C5、C6、C11[土壤基础呼吸分别达到10.12、15.7、17.07molCO2/(m2•s);p<0.05]。即过快的草本覆盖速度反而降低了土壤呼吸能力。基质硬度随组合物种多样性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初步推断,在工程施工早期,根部初期生长较慢的植物种占据优势可有效提高基质硬度,增加基质的抗雨水冲刷及风蚀能力。组合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2.4相关性分析对总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盖度达到100%所需天数、物种多样性、土壤呼吸及土壤硬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表6),土壤呼吸与地上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总盖度达到100%所需天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边坡基质要想维持长期有效的有机营养,其具备相对较慢的呼吸速率是非常必要的。土壤硬度与物种多样性及地下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喷播植物在施工后初期,要呈现出慢生长的重要性。组合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鉴于目前国内用于高陡石质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主要是液压喷播,其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将植物种子与基质充分混合后,同时喷在高陡石质边坡上。但由于喷播基质的特殊性(如本研究利用基质具高粘结性及碱性等),会导致植物种子的发芽及成活情况与普通土壤条件下的差异较大。在本研究中,高播种密度并未产生高的植被成活率,所以从成本角度讲,应该采用试验设置的中等播种密度。虽然草灌混播护坡效果是从最初以草本为主到后来以合理地草灌木结合的转化过程,但在种植前期,草本植物的生长优势若得不到合理控制,会严重影响乔灌木的初期正常生长,而目前,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在本研究中,过快的草本盖度增长严重限制了乔灌木的发芽、成活与生长,这与利用实生苗灌木与草本混播时的受影响情况一致。因此,适当降低草本类先锋植物的播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土壤基础呼吸强度代表了土壤碳素的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的总体活性,与土壤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其主要包括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动物呼吸3个生物学过程,其中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起主导作用,其可以作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效果的评价指标。本研究中组合群落植被的初期生长不仅影响了地上生长特征,同样影响了基质基础呼吸强度。有研究显示,不同的防护工艺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和土壤性质的改善有不同的效果。而本研究利用的是喷播基质,在此工艺基础上的草本植物初期覆盖速度过快,反而抑制了基础呼吸,但覆盖速度过慢,会导致基础呼吸强度过高。石壁边坡保水保肥十分困难,要合理利用喷播基质,须保证喷播植物对基质养分不能利用过快。因此,适中的植被组合可提高基质自身的养分可持续性。这与杨自全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植物早期生长过快,导致对土壤中养分消耗过快,反而不利于生物活性的增加,从而影响呼吸。本研究中,草本植被盖度增加过快的物种表现出植株细高、生物量低、扎根浅等现象,不利于基础呼吸。但草本植被覆盖度过慢,致使预留的竞争空间被狗牙根、糖蜜草等利用,实现快速繁殖,也会严重影响乔、灌木的初期生长。因此,建议根据山体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处于同一气候带的草、灌、乔植物种,其主要物种要具有自我繁殖能力,易与当地植被融合,保持物种多样性,这样有利于保持长久并产生近自然修复效果。考虑到乔木自身重量较大,针对喷播基质这类比较薄的生长土层,栽植乔木反而会导致边坡的不稳,且影响司乘人员视野,提高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等因素,建议高陡石质边坡建立灌草型或结合小型乔木植物群落为宜,尽量少栽植大乔木。同时,考虑到山体植被生态修复既要迅速达到绿色效果,又要持久不衰,保持生物多样性,构成稳定的多物种的立体植被结构,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能力和互利共生原则是非常必要的。高陡石质边坡在早期的复绿过程中,基质具备较高的硬度有助于土壤的保存及提高抗冲刷能力。本研究土壤硬度与地下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喷播植物在施工后,要呈现出较慢根系生长的重要性,即选择盖度增加较慢的草本植物种类是有效方式之一。组合总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即用于此类特殊受损高陡边坡的生态修复植被群落的初期生产力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大,张相锋等[32]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点。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首先,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初高中知识间存在一个大台阶。初中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侧重定性研究,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都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

这样做无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降低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完必修内容之后,会考合格,带着成功的心态迈向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面对高考考纲未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他们的智力、能力相对较高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相一致。在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探究,我们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将选修内容降低要求下放到高一、二年级,形成“必修+选修”同步进行,但要求不同步的教学,不搞一次到位,这样做,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起到一定的降阶作用。而到高三年级上选修时,此时选修课的复习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基础上的循环上升,也降低了必修与选修的台阶,选修课着重于提高,但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提高,要把复习成为上升和深化的起点。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为了让校本研修成为持续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增长点,我们在组织校本研修时重视人文积淀,倡导知识更新;强化个人品|,提升人文情怀;提倡交流合作,呼唤共生智慧;强调责任担当,注重实践反思。

一、规范、创新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1.常设教师培训机构

“教师发展学校”是北京市一零一中学于1998年成立的教师研修专门机构,旨在强化教师分类研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教师发展需要,设计并实施各类校本研修课程和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日常工作纳入学校教科研室工作中,校本研修的实施、考核、奖惩与管理制度健全,既有教师参与校本研修计划制订的规章制度,又有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研修方案与总结。

2.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主要采取“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的方式,即学校依托“教师发展学校”,采取专家和名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研修方法,着重培养每名教师独特的风格与专长。外聘专家与本校各学科项目组的名师作为领军人物,与其他教师一起,组成链式项目组与学科项目组,开展常态、多样、内涵丰富的课堂教学与研究活动,同时开展与之相关的其他学术性研究活动,以谋求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一方面可以深入发掘名师教学领先领域的教学实践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名师、骨干教师高端发展提供学术性支持;另一方面,围绕这个链条,优秀的年轻教师也可以自由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自由汲取有益的营养。

二、体系多元的校本研修资源建设

1.多方整合校内外资源

一是校外专家、学者的高端引领。校外教授、专家的高位引领能够帮助一线教师理性反思自身工作,关注并尝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前沿问题,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学校邀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还特别关注高端文化对师生的熏陶,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部委领导、著名作家等都曾到校与师生开展交流活动。

二是发挥名师骨干的专业示范。在校本研修中,教师不仅是被研修者,也可以是研修者。将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发挥其指导和亲身示范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校本研修课程开发

“教师发展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办学特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有选择地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研修课程,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五大领域”的纵横网络式研修课程体系。

“三个层次”即: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高端研修,如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在中观层面,主要关注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研修、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等;在微观层面,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与模式创新,如课例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等。

“五大领域”包括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情怀与视野、教师身心健康等。学校围绕研修课程体系的“五大领域”自主研发校本研修资源。一是以教师基本功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通过讲座和评比的形式开展。二是以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等。三是以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学法指导实践研究、学科课程建设等。四是以开拓战略视野与家国情怀为主的高端讲座系列,着重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帮助教师了解政治经济现状、学习国家政策、解读国际形势等。五是以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主的课程系列,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调试、职业幸福认知、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卓有成效的校本研修实施

(一)制订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研修目标

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具有高学历背景的优秀职初教师,主要是需要对他们的教育潜能进行开发;对于骨干教师的发展,主要是需要快速高质量的引领;对于专家型名师主要是对他们的教学智慧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分享。

1.职初教师围绕教学基本功提高起点

职初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实现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衔接。新任教师研修主要依托“教师发展学校”展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在两年内完成包括通识研修讲座、基本功评比、新任教师诊断性听课、常态课展示和教学特色评比等在内的研修活动。

2.骨干教师教学高端发展的快速引领

“链式项目”骨干教师研修活动旨在展示学校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帮助骨干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其课堂教学能力的高端发展。骨干教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态・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所在教研组教师、职初教师及教学干部都要参与活动,填写听课反馈表。邀请海淀区教研员、特级教师等进行点评,帮助上课教师磨课,完善教案、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名师和专家教师的智慧挖掘与分享

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北京一零一级教师系列论坛”,旨在为学校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提供交流、分享自己教育思想的平台,为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同时丰富学校办学文化。

4.形成系统的网络研修资源

学校关注网络资源对教师研修中所发挥的传播便捷、范围广的优点,将“精品课程”“骨干研究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大师课程”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全校教师学习。同时,开发“协同备课”平台,各校区各学科组将自己的备课成果共享出来,共同学习进步。

(二)开展与时俱进的通识培训

1.开拓全体教师的社会视野

学校通过学习来引导、推动教师更好地发展与生活。主要包括全校讲座(每学期6学时),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社会热点、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生活与健康、高端文化等问题,帮助教师与时俱进。

2.引领学科教师的理念改进

针对特定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教研组及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部门也会组织专题讲座,进行业务研修,如语文组的“立足基础教育 顺应时展”、物理组的“北京市初中物理教育改革动态”等。

3.关注毕业年级的接力研修

开展各类初三、高三考试分析、研讨活动,尤其在初三、高三年级学期末,开展“新老交接会”,并印制《北京一零一中高三教学工作总结》《北京一零一中初三教学工作总结》,对毕业年级各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年级组长工作进行总结,将宝贵经验传递给下一届的毕业年级教师,充分实现“传帮带”。

4.提升班主任管理艺术的常态研修

班主任工作主要以讲座、交流和实践的形式,通过新老班主任师徒结对、优秀班主任专题讲座、年级组长会等活动开展诸如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等专题研究和探讨,促进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日常研修有全体班主任集体研修、新班主任研修和自主学习。

(三)坚持自我教育的专业阅读

学校在职专任教师300多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自我教育”课题向全校教师宣传“自主发展”的理念,帮助教师树立自我发展的职业发展途径。学校要求教师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的著作,让教师在自我阅读、自我学习中感受理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体会书中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要求全校教师共读一本图书,如《我的教学勇气》《学会提问》《核心素养》等。同时,通过征集、评选读后感等方式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将思考固化为成果,并刊登在学校的内刊上,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培养方式。

(四)倡导个性体现的课题研究

多层次、多形式的课题研究能够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知识能力结构,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设立“国联杯”表彰每年在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参与了“学生学习力与学科建设研究”“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学科能力“高端备课”项目、部级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世界遗产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通过三级课程整合开展京剧教育的研究)、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子课题:学生学习力与课程建设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学校开展了实施自主课程实验项目,以“自我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除了上述部级、市级、区级课题以外,教师还开展了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难点突破的“草根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五)聚焦实践升华的论文与课例

为促使教师们对自己的研究课中的教学问题进行聚焦和研究,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而达到改善教学、积累智慧成果、分享有效经验的目的,学校组织开展“课例研究”“教育智慧”“微创新”等征集评比活动,对形成的优秀成果组织参加校外比赛、校内表彰以及成果固化,形成《一零一中校本培训协作体课例研究成果集》。

四、校本研修成果与特色

从学校发展层面看,校本研修推动了教研组建设和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在科技、艺术、体育竞赛等方面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社团、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在近三年的北京市海淀区办学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评分都名列全区前列,这是社会对学校坚持“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肯定和激励。

从教师发展层面看,在德建设方面,学校每年都有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师德之星”和“师德标兵”,多名教师荣获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称号,15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在教科研方面,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承担部级、北京市级和海淀区级的各项课题,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市区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得教学能手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奖项。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持续多年开矿的后遗症已逐渐显现:地表严重塌陷,耕地良田流失,煤矸石山自燃则造成了大气污染。 全国 1500 个矿区,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多达 200 万公顷,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2013年8月29日,在鄂尔多斯召开的讨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论坛上,专家们对位于准格尔旗的神华集团的黑岱沟和哈尔乌素两大煤矿表现出兴趣。如果复垦后进行土壤改良,两个矿区将形成18万亩的平整农地。对于地处蒙晋陕三省交界带、缺乏平整地块的准格尔旗来说,这是异常宝贵的资源。

矿区复垦,是国土部认为可缓解用地紧张、维护“耕地红线”的途径之一。当天,国土部也召集全国重点矿企和一些地方国土部门人员到来,调研《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施行半年后,在国内矿区的执行情况。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就提出矿区“边开采、边复垦”,至今仅完成了初级复垦,远远未达到生态修复目标。国土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罗明说,全国矿区损毁土地以及待修复面积,目前还没有国家部门的精确统计。 粗放式复垦

按国土部法律中心产权处处长刘燕萍的保守估计,全国1500个矿区,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多达200万公顷,并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而各类矿区中,煤矿问题占“大头”,特别是埋藏较深的井工煤矿,损毁土地几乎占到损毁总量的一半。井工煤矿是深层采煤,在地下作业,危险系数也高。

土地损毁后,土层,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河道淤积,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使区域生态功能下降。同时,井工开采破坏了地下水系,从而引起潜在的水体污染,露天开采则产生大量废渣,这两种开采方式均污染土壤。

因此,国务院在1989年了《土地复垦规定》,要求从事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对损毁土地进行整治,以达到恢复可利用状态。

事实上,多数矿区的复垦,是为了工程安全而非生态环境考量。比如,为了应对地质灾害,及岩土层欠稳定性、易坍塌等问题,极少对如何利用废弃物,如对煤矸石、矿井水、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费心思。

在准格尔旗的西南处,神华集团下属神东公司大柳塔煤矿矿区内,一片采煤沉陷区上,遍布着沙棘、野樱桃等经济林木。这片井田是神东公司最早建成的千万吨矿井,井田面积190平方公里,由于井工开采、地下作业,矿区形成了严重的沉陷区。

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柳塔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05年,该矿区累积形成的采空区面积42.69平方公里,地表塌陷影响面积约50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区的最大环境负效应就是直接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破坏。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自然恢复是一种最自然、优化的方案,成本也很低。但对于已经造成严重破坏的矿区,就需要采取一定比例的人工干预。相对而言,南方降水充沛,很多地方适用于自然恢复,植被能很快生长起来。但对于内蒙古等北方生态脆弱地区,则必须前期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

如,地形重塑生态修复技术开发,即为了协调与周边生态与原有地表的关系,进行人工地形重新塑造;对于土壤酸碱度的调整,依托当地的现有材料,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和肥力增加,再比如利用煤矸石、秸秆等混合物做成作物增肥基质;矿井水净化与回用技术、风能太阳能节水灌溉系统的保水集成技术等。

神东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复垦工程,种植草木,建造防风固沙工程等,将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了60%。在植被茂密起来的同时,这些措施也存在致命的弱点:植被仅覆土0.5米至1米深,其下均为矸石,植被的生长全部依靠矿区建设的地下管道来引水人工灌溉,这使工程变得非常昂贵,因此难以复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认为,这种修复效果不佳、仅是地表恢复绿化的表面工程十分普遍,“有数量,但质量不过关,与生态恢复目标相距甚远”。

伊金霍洛旗科技局局长段宝峰也认识到,大柳塔煤矿的修复工程,为粗放式的土地复垦,仅属于初级阶段,还需要精细化的技术进行彻底修复。年初,伊金霍洛旗科技局邀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技术合作,初步规划,在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满来梁露天煤矿实施每年100亩-200亩的技术集成实验基地,在神华集团的神东矿区实施2000亩产业化示范基地,预计明年3月正式实施。

按目前的计划,对井工地下作业的神东矿区,将集中于矿区与地表、地下协调系统关系的修复,包括地形重塑、塌陷区治理、水系关系改良,以及地下水修复;对露天开采的满来梁煤矿,重点方向是探寻修复与开采相结合,以及开采区地表植被群落筛选与经济性作物研究。

黄锦楼主张,以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前期通过人工技术对于土质和肥力恢复,提供充分的生物生长条件后,后期全部依靠植物的自然生长恢复。如果一味追求人工修复,缺点一是系统不稳定,二是持续恢复费用太高。

“如果要考虑技术的推广适用性,还需要长期跟踪和评价应用效果。”黄锦楼说,这也是全国矿区复垦和生态修复的现状,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全国普遍复制。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表示,煤炭矿区复垦是中国量大面广、难度最大的复垦工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都需要攻关。

问题是,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以及不同矿区的问题皆有区别,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比如,内蒙古矿区皆在生态脆弱区,有着生态的敏感性、稳定性差、环境承载能力弱、恢复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应研究减少地质扰动、快速植被恢复等共性技术。而安徽省的两淮煤炭基地,生态承载能力和容量较好,水土条件也不错,自然恢复性能、抗干扰能力比较强,可以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企业的动力

矿区土地修复效果不彰,主要在于修复成本高昂。中央补助杯水车薪,企业和地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融资难以操作。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区复垦的费用主要由企业出资。根据黄锦楼的估算,因修复方式不同,矿区每亩土地复垦造价约为3000元至1.5万元不等,这对于占地面积大的矿区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投入。

2012年12月,国土部土地整治中心人士公开披露,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40亿元,地方财政进行配套支持,其费用是从每年收取的矿山企业生态治理保证金中提取,以形成一个总体投入约每年500亿元的规模。

生态治理保证金,最早是由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在国内率先实施的,即在生产的吨煤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矿区整治和生态修复,这一模式2007年后在全国铺开,但并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标准。

2009年国土部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仅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按各地规定执行,缴存数额不得低于实际治理所需费用”,因此,企业在实际执行时多少不一。比如,作为试点的山西省煤炭企业按照吨煤10元的标准提取环境保证金;而神华集团神东矿区提取的吨煤保证金为1.3元,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提取的吨煤保证金为0.45元。

黄锦楼的研究团队在鄂尔多斯即将启动两个修复项目,企业投资以外,主要资金来源还依赖于申请课题和引进修复公司的融资。

矿区面积越大投入越多,产生的效益却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矿区治理和修复不像直接的环境污染整治,可以短时见效,因此普遍来看,作为责任主体的国内矿区企业,用于修复的专项资金额度均偏小。这导致复垦和治理往往只进行到初级,而不理想的修复结果又使土地的价值不能得到完全开发,进而影响到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1992年,黑岱沟和哈尔乌素煤矿陆续开始土地复垦。这两大露天煤矿通过植被群落构建、治理水土流失等方式,如今相继回填形成六个排土场,59个植物总群落。为黑岱沟、哈尔乌素和大柳塔矿区的土地进行复垦和治理,神华集团下属企业已经投入资金30.65多亿元,未来将陆续投入的费用难以匡算。尽管如此靡费,初步复垦后的土地利用率并不高,还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虽然已经形成了平地,但还需要借助更多技术进行土壤改良,才能达到种植要求。”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土地环保处副处长郑海峰说。

按照相关规定,土地复垦后优先用于耕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复垦后应当交给农民集体使用。然而,初步复垦后的土地往往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下、长满杂草,可利用效率极低,即便耕种“产量也不高,又缺水缺肥,这样复垦后,土地就是交还给老百姓也没用”,黄锦楼说。

矿区征占的基本属于农民集体土地,采矿企业需对失地农民发放补偿费。内蒙古一带,地广人稀,黑岱沟和哈尔乌素的整个开采区共有人口1.6万人,哈尔乌素露天煤矿63平方公里,仅有一个村。从2006年至今,共转移安置村民6000多人,采取一次性补偿每亩地7万多元,这里人均几十亩地,因此补偿金额不少。

“由于农作物无法正常生产,这种经济价值比补偿费还低,因此,农民宁愿要失地补偿,也不愿意企业来复垦。”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振琪说。

由此,仅完成初级阶段复垦的矿区土地,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地农民反而成为矿区修复的一股阻碍力量。据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徐良骥介绍,今年初,安徽省国土部门到淮北、淮南两个煤炭基地,组织地方国土局进行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广,项目拟落实时遭到了基层民众的反对。原因在于煤炭企业对失地农民有青苗补偿费,比如,淮北的失地农民每年每亩地获得补偿1600元-1800元,而一旦复垦后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可能远不及此数字。

据刘燕萍估算,目前全国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国际上50%-70%的平均复垦率水平,更低于欧美国家超过80%以上的数字。

长远看来,“如果矿区土地不能彻底修复,未来的煤炭量开采结束,矿区关闭,这些土地怎么办,农民还向谁要补偿?到那时,矿区农民失地问题将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胡振琪说。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和DNA重组的开创性发现。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导致了一种极其强大的创新技术,称为老鼠基因打靶。如今,这项技术实际上已经应用到生物医学的所有领域,从基础技术到研发新治疗方法。

基因打靶经常用于不活跃的单基因,也就是一种基因“淘汰”。这种基因“淘汰”实验已经让人们弄清了胚胎发育、成人生理、衰老和疾病的大量基因的角色。时至今日,老鼠的10000多基因(大约是哺乳动物基因组的一半)被敲除(实际上是使其灭活)。而且,全球研究人员持续不断的研究将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基因敲除小鼠”弄清所有基因的功能。

现在,利用基因打靶几乎可以对小鼠进行任何类型的DNA修饰,因而能让科学家弄清生命(物)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基因角色。基因打靶也已经产生了500多种不同的人类疾病的老鼠模型,包括心血管病、神经退化性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

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功能的信息是由DNA携带的。人类的DNA则包裹在染色体中。它们是成对出现的,一条遗传自父亲,另一条源自母亲。在这种双倍染色体中的DNA序列的改变增加了人们遗传的突变,而且是由一种称为同源重组的过程出现的。

所谓同源重组是指,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就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点发生。这种同源重组的过程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保存了下来。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于50多年前进行的细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因而与其他2名科学家共同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究的思路

马里奥・R・卡佩奇和奥利佛・史密斯两人都意识到,同源重组可以用到哺乳动物细胞特异性的基因修饰上,而且他们朝着这个目标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卡佩奇证明,同源重组可以发生在引进的DNA与哺乳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之间。他同时证实,缺陷基因可以通过与引进的基因进行同源重组而得到修复。最初史密斯的工作则是试图修复人体细胞的突变基因。他曾认为,通过修复骨髓干细胞的导致疾病的突变可以治疗特定的遗传性血液病。在这种思路之下,史密斯发现,内源性基因可以像靶子一样打掉(灭活)而不论其活性如何。这提示,所有基因都可以通过同源重组而获得修饰。

为了用同源重组修饰细胞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找到适合的细胞进行研究。但是,卡佩奇和史密斯当初研究的细胞类型并不能用于创建基因打靶的动物。这就需要另一种类型的细胞,也就是能产生胚胎的细胞。只有这样,DNA修饰才能遗传下去。

而伊万斯的工作开拓了卡佩奇和史密斯的研究。伊万斯是研究老鼠胚胎癌细胞(Ec)的,尽管这种细胞来源于肿瘤,但也几乎可以生成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思路,用EC细胞作为工具来引进遗传物质到老鼠的生殖细胞中。最初,由于EC细胞携带了异常的染色体而且不能导致生殖细胞的形成,他的研究没有成功。但是,伊万斯转而探索替换EC细胞,结果发现,从早期的老鼠胚胎可以直接创建染色体机能正常的细胞。如今,这些细胞被称为胚胎干细胞(ES细胞)。

而下一步的研究就是要弄清ES细胞是否能促成生殖细胞的产生。于是,他们把一个种系的老鼠的Es细胞注入到另一个种系的老鼠的胚胎,结果产生了“马赛克胚胎”。所谓“马赛克胚胎”是指两种种系的生殖细胞的结合。而“马赛克胚胎”能由母鼠携带并分娩产生后代。而且“马赛克后代”繁殖后,它们的后代也能探查到Es细胞衍生的基因。根据孟德尔定律,这些基因现在是能够遗传下去的。

惊人的成果

有了这些结果后,伊万斯从遗传上修改Es细胞,为此需要选择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因为只有逆转录病毒才能把ES细胞整合到老鼠染色体中。伊万斯证明,通过“马赛克老鼠”能让逆转录病毒把Es细胞的DNA转移到老鼠的生殖细胞(染色体)中。最后,伊万斯用Es细胞生产了携带新的遗传物质的小鼠。

更大的成功体现于Es细胞的基因同源重组。1986年,所有条件都成熟了,能够产生第一代基因打靶的ES细胞。卡佩奇和史密斯已经证明,在培养的细胞中通过同源重组可以对基因打靶。而伊万斯的贡献则在于发现了把Es细胞的DNA送达老鼠胚胎的工具。下一步就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最初,卡佩奇和史密斯选择的是一种称为hprt的基因(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因为它易于鉴别。这种基因导致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疾病,称为雷一纳氏综合征(Lesch―Nyhansyndrome),又称先天性高尿酸血症综合征。临床症状除了痛风外,还包括神经系统障碍,如舞蹈症、智能低下、痉挛、自残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等。

卡佩奇为这种基因打靶制定了战略并研发了一种新的正负双向选择的方法,可以在老鼠身上代代使用。1989年,利用ES细胞的同源重组产生靶向基因老鼠的报道首次出现。此后,基因敲除老鼠的报道就呈指数式地上升。因此,基因打靶开创了一种高度多功能的技术。如今,在发育动物和成年动物中这项技术都可引进到特定时间点,或特异细胞和器官被激活的基因突变,由此开拓了健康和疾病研究的新天地。

现在,几乎哺乳动物生理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用基因打靶来研究,许多研究团队和无数生物医学研究项目都在使用基因打靶的方法。总体上讲,基因打靶可以让我们理解哺乳动物胎儿发育中成千上万的基因的作用。

但是,分别地讲,卡佩奇的研究还发现参与哺乳动物器官发育以及参与描绘身体蓝图的基因的角色。他的研究让人们弄清了人类几种天生畸形的原因。

伊万斯则把基因打靶应用到建立人类疾病的老鼠模型上。比如,对于一种人的遗传病――囊性纤维变性――他研发了几种模型,并且把这些模型应用到研究疾病的机理,以及测试基因治疗的效果。

史密斯也利用基因打靶创建了一些人类遗传病的老鼠模型,如囊性纤维变性和血液病――地中海贫血。而且,他还为普通的人类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设计了无数的老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