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网购论文

大学生网购论文

大学生网购论文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上购物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一、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已经成为了网络购物市场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文的研究,了解更多的关于大学生网上购物的行为、内容和特点,有利于企业在网上销售的过程中,制定合理、合乎逻辑的市场战略和目标。

二、理论模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形势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影响市场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采用的理论模型是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戴维斯在1989年在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理理论主要是用于解释客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戴维斯通过舍弃理理论中的主观规范概念,并吸收其他相关理论,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见图一)。该模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前者反映了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后者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容易程度。

图1 技术接受模型

在使用技术接受模型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中,使用较多的外部变量主要有三类即网站相关特征、组织特征以及和消费者个人相关的特征。

三、研究假设及研究变量

(一)研究假设

(1)感知有用性。网上购物的感知有用性指利用网络更好地完成购物活动,提高购物效率。网上商店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产品信息、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多种类型的商品,从而减少了体力,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可以帮助消费者感知网上购物的有用性,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意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假设1:H1:大学生越强烈的感觉网上购物有用,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活跃的网上购物意向。

(2)感知易用性。网上购物的感知易用性指消费者花费尽可能小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消费者觉得某项服务的使用更简单,他们的态度就会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假设2和3:H2:大学生越强烈的感觉网上购物易于使用,就越会感觉网上购物的有用;H3:大学生越强烈的感觉网上购物有用,就更容易产生积极的网上购物意向。

(3)感知风险。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是指对于网上购物的结果感到不确定。由于不能直接看到或接触到商品,所以它很可能满足不了需要。Vellido等人(2000)发现,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对网上购物有直接的影响[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假设4:

H4:越小的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更容易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上购物意向。

(4)信任。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产生信任问题的根源。在交易过程中,信任促进合作,增进人际沟通。因此,信任可以降低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促进购物意向。Chircu等人的研究(2006)发现信任对网上购物有直接的正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假设5和6:

H5:越强的网上购物信任,就会产生越小的网上购物风险感知;

H6:越强的网上购物信任,越容易形成良好的购物意向。

(二)变量的选择

根据上文陈述,测量大学生网上购物接受度模型的变量如下:

感知有用性用4个指标来衡量:提高购物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节省资金,能够买到在商场不能买到的商品;感知易用性用两个指标来测量:过程简单,易于学习;感知风险用7个指标来衡量:财务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信任将用2个指标来衡量:安全的网上购物和网上购物的成熟技术;网上购物意向用3个指标来衡量:计划网上购物,建议朋友网上购物,增加网上购物的数量和频率。

四、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是河南省郑州大学的在校本科大学生。本次共调查了200位同学,回收问卷185份,其中无效问卷35份,有效问卷150份,由73名男孩和77名女孩组成,具体的赝本特征如表一所示。

(二)网上购物的接受模式测试

结构方程模型由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组成,用来测试衡量指标和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用来测量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同时估计测量方程和结构方其中,x和y分别表示显化变量ξ和η,Λx和Λy分别表示潜变量和显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矩阵,δx和εy表示明显的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LISREL8.7软件测试在此模型中的所有假设,其结果显示于表三。LISREL软件还提供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如表四所示,网上购物接受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符合要求。因此,这个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是非常好的。

六、结论

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H1,H2和H3。即大学生越认为网上购物是有用的,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活跃的网上购物意向;大学生越认为网上购物是易于使用的,就越容易产生网上购物的有用性;大学网上购物感知的有用性越强,就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网上购物意向。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只支持H5和H6,H4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这表明,网上购物的信任会影响大学生的购物的意愿和对风险的认知。但是,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对网上购物意向没有显著影响。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大学生网上购物的风险感知能力较弱。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来评估网上购物的风险。此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网上购物是一种新的购物方式,所以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去进行网络购物,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紧跟时尚。其次,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可能首先影响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态度,并进一步间接影响购物意向态度。在本文中,网上购物接受模型的建立没有考虑态度变量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是怎样的通过态度来间接的影响网上购物意向。

通过研究,我们向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以下几点建议:电子商务网站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种类、加大折扣力度等措施提高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满意度;通过加快交货速度等措施提高网络购物的便捷性;紧密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活动,进一步的挖掘新的需求,开拓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商品。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0.

[2]中国财智咨询公司.2011年中国在线购物调查报告[R].北京:2011,05.

[3]Fishbein,M & A jzen,I Belief, attitude,intention,and beh-

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ddisonWesley Pub Co 1975.

[4]Fred D. Davis,Richard P. Bagozzi,Paul R.Warshwa.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8).

[5]Amo ako-Gyam pah K & Salam A F An extensionof the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 in an ERP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

nt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6) .

[6]Burton- Jones, A & Hubona,GS The mediation of external variabl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formation & M anagement,2006,(6).

[7]Shang,RA,Chen,YC& Shen L Ext rinsic versus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consumers to shop online[J]. Information & M anagement ,2005,(3) .

[8]Siucheung Chan,Mingte Lu. Understanding Internet Banki-

ng Adoption and Use Behavior:A Hong Ko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3).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在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了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针对在职及学生群体开展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网购经验、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而网络团购态度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感知风险 有用性 易用性 可接触性 行为意向 网络团购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网络团购是指通过互联网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其运作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Anand和Aron,2003)。根据团购的性质和团购的目标不同,网络团购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消费者自助团购模式;职业团购模式,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团购性质的公司、网站和个人;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周曙东、叶辉,2003)。站在商家的角度,网络团购的优势在于信息快、成本低、销量大。对于消费者来讲,其优势为:省钱、省心、省力(肖建中,2006)。

在现今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值得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研究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技术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人的使用态度和其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的,而使用的态度是由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共同决定的。感知有用性指个体相信使用一种特定的系统将对其有所帮助,感知易用性指个体期望免于努力的程度。其他因素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而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及至消费者接受新技术和新系统(见图1)。

1960年Bauer将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引入消费者行为,而后被概念化为一个两因素、多维度的概念(于丹等,2006)。Forsythe和Shi(2003)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感知到的财务风险、产品绩效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以及他们与消费者网上行为的关系;Miyazaki 和Fernandez(2001)认为消费者感知的网络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是B2C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

除上述因素外,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经验以及可接触性也应加以考虑。与普通网络购物相比,网络团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形成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从而使得独立的消费者可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这是消费模式的一种创新。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模式与一个新技术被接受的过程相似。本文引用技术接受模型建立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和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此外,我们还将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也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变量。基于上述表述,我们形成理论模型(见图2),并作假设。

假设1:网购经验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假设3:可接触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4:感知有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5: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6: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形成图2中的理论模型。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测量量表主要基于Davis(1989)的量表体系,并根据网络团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形成调查问卷的初步设计。然后征求相关学者及部分网络团购用户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问卷的预发放,针对30-50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对问卷进行修改,之后完成问卷的最终设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公司员工、在校学生等人群进行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调查,实际收回190份有效问卷。本科生占40.5%,硕士研究生占14.7%,博士研究生占3.2%,参加工作人员的占37.9%,其他人群占3.7%。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上网达到5个小时以上的占68.4%,上网达到8个小时以上的占43.7%。

分析结果

(一)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影响因素题项的因子分析。由于因子分析析出的变量与预期假设不符,所以需要对因子模型进行调整。删除部分不合理题项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1因子分析结果。每个因子的变量的载荷度均大于0.6,因此调整后的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

其次进行团购态度的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非常强。

第三部分为行为意向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也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也非常强。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度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这里采用Alpha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网络团购态度、网络团购行为意向的Alpha值都大于0.7,符合要求;感知有用性的Alpha值为0.681,较低但可以接受;网购经验Alpha值较低,但基本是能用来测量永固网购经验的,故保留。

(三)回归分析

1.对网络团购态度的回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五个因素对与团购态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中,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559,整体解释度较高。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对这五个因素的p值分析,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和有用性这四个因素与态度的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其中,消费者的网络团购风险与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态度是成负相关,即感知风险越大,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消极;其他三个因素与态度均成显著正相关。而易用性在p值0.05水平下不显著,在p值0.1水平下显著,可以得出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不如其他变量明显。

2.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意向的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t值等于15.647,团购态度的p值

3.总结。分析结果验证了之前假设,网络团购感知风险与团购态度呈负相关,即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高,网络团购态度越消极。有用性、易用性、网购经验、可接触性这四个因素与团购态度呈正相关,即感知网络团购越有用、越易用,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消费者的网络团购经验越丰富,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网络团购越容易接触,消费者的态度越积极;同理,团购态度与行为意向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2,相关程度很高,即网络团购态度越积极,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越强。

结论和未来研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用技术接受模型时,增加了两项因素,即网络团购经验和网络团购可接触性。根据我们的调研及分析结果,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感知风险、网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而易用性只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影响。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可接触性作为我们新提出的因素之一,也起到很大作用,网络团购商家应尽可能使网站做到易发现、产品易搜寻,尽可能避免浪费消费者的寻找时间。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着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因此建议网络团购商家从易用性和有用性这两点出发,结合感知风险、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迎合消费者心理,使得网络团购成为消费者日常的易用且实用的消费方式。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包括:关注的是网络团购平台,研究的是中国环境下的技术接受理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了“可接触性”和“网购经验”影响变量,并发现这两个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有很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分析出几个变量对网络团购的不同程度影响,这对规范网络团购行为以及发展网络团购有重要的启示:采取措施减少客户对网络团购的感知风险包括货款类风险和商品类风险;提高网络团购对客户的价值,即团购对用户的有用性;提高网络团购流程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提高网络团购的可接触性。

本论文在收集问卷时,兼顾了学生及在职员工两个群体,但问卷收回数量仍然相对偏少,在样本代表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将来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放更多的问卷,对比不同人群在不同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和意向方面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其次,本论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而提出的理论模型相对较为简单,将来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尤其是与网络团购商业模式更为相关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曙东,叶辉.解析网络营销模式[J].商业研究,2003(22)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

前言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人们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需要,可转化为通过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来实现。因此,网络虚拟物品的消费也就诞生,并随着该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而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助推器。

网络虚拟物品的消费变得日益普遍,那么他们的购买动机是什么,营销策略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成为了营销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迄今为止,诸位学者对于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研究大多都局限在理论上的研究,利用相关实证进行研究的几乎很少,这是其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而本文主要在以往购买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实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1.网络虚拟物品及购买动机概念

1.1 网络虚拟物品的概念

学术界对于网络虚拟物品的概念研究不多,网络平台对此概念的使用也很不规范,没有确定的统一说法。

对于“网络虚拟物品”的定义,我国学者(李琳,2005)给出了现阶段比较全面的阐述:虚拟物品,是指在网络游戏服务商预设的网络游戏环境下,存在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可能受到法律保护的客体,具体包括虚拟金币(货币)、虚拟装备(武器、装甲、药剂等,即“item”)、虚拟动植物(宠物、盆景等)、虚拟角色(虚拟人,ID账号)等。其中,狭义的虚拟物品仅仅指虚拟装备和虚拟货币(Richard A Battle,2004)。

1.2 购买动机的概念

动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并在心理学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对于购买动机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种确切的、值得公认的观点。结合上述文献对购买动机的解释,本文研究的倾向,使得把购买动机的定义为:直接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反映了消费者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达到需求采取购买行为的推动者。

2.相关文献回顾与假设

2.1 心理动机及其假设

2.1.1 价格动机

虽然价格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不是唯一决定购物的因素,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晖(2005)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价格往往成为左右顾客取舍的关键因素。对于一般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经常成反比,价格越低,销售量越大。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价格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1.2 探索动机

在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研究中,涉及到探索动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但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Bartle研究指出,通过两个维度将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参与者分成了四类,他们分别是成就者(Achievers)、探索者(Explorers)、社交者(Socializers)和杀戮者(Killers),而这里面的探索者就包括了探索动机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探索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1.3 性动机

迄今为止,由于社会习俗的影响,使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往往会造成性压抑,个人形象和个人能力的限制造成对异性缺乏吸引力,使得造成许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Whitty(2003)研究指出,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自然的交往环境和话题,有利于异往。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性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1.4 攀比动机

攀比动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学者的共同关注。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为解释网络虚拟物品攀比性消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凡勃伦(Thorstein Bveblen)在1899年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并对其产生的动机进行了分析,认为上流社会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并因此而导致地位竞赛的社会后果。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攀比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2 社会动机及其假设

2.2.1 工作动机

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工作动机就成为工业心理学或组织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而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新的工作动机理论,而此时的工作动机理论被当作为内容型理论,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证实与动机有关的各种因素。如马斯洛(Maslow,1954)的需要层次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是工作动机理论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最能被人们所熟知的认知理论是期望理论。勒温和托尔曼对期望理论作了早期研究,他们认为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随后弗卢姆(Vroom,1964)发展了期望理论。伯特和劳尔(PoterandLawer,1968)扩大弗卢姆的研究,认为期望理论的核心是报酬越高,其工作动机将越强。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学者对于工作动机在网络虚拟物品中的研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这个领域中只有少数的几篇文章提到这方面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工作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2.2 成就因素

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20世纪80年代初,Dweck等人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成就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2.3 领导动机

所谓领导动机是指渴望实现影响或控制他人而使他们情愿地、热情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动机。

张春兴(1994)研究表明,领导动机主导的社区参与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对他人形成影响力和控制力,以及营造自己的荣誉和名声。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领导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2.4 交际动机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均离不开人际交往。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网络交往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不可代替的新型的交往方式。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8:交际动机是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出消费者购买网络虚拟物品的动机,利用SPSS17.0软件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影响因素的8个变量进行分析和处理。各变量Cronbach's系数都大于研究建议的可接受水平0.80,显示了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另外,删除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变量。其中变量包括两大类: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与心理动机有关的动机包括价格动机、探索动机、性动机和攀比动机;与社会动机有关的动机包括工作动机、成就动机、领导动机和交际动机。

首先考察收集到的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因子。这里借助巴特利特(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049.445,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显著水平(Sig=0.000)小于0.05。同时,KMO值为0.809,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的数据样本很适合做因子分析。

注:因子提取方法:主成份法

从表3-3可以看出,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在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方面,前六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3.762%,表示这六个主因子解释了原来所有变量83.762%的信息。而第六个以后的因子特征值都较小,对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可以忽略,即提取出六个因子是合适的,且本次因子提取的效果得以肯定。

经过正交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趋于平均,并得到了主因子的复合矩阵(如表3-4),其中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51.828%,第二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7.770%,第三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4.164%。

从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主因子在与心理动机的指标上有较大的负荷,主要解释变量指标包括价格动机、探索动机、性动机、攀比动机机,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4、0.660、0.984、0.978,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主因子命名为心理动机因子。

第二主因子在社会动机的指标上有较大的负荷,主要解释变量指标包括工作动机、成就动机、交际动机,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46、0.810、0.963,为此我们可以把第二主因子命名为社会动机因子。第三主因子也在社会动机的指标上有较大负荷,主要解释变量的指标包括领导动机,内部一致性系数分贝为0.846,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三主因子命名为非社会动机因子。

第二主因子和第三主因子虽然都在社会动机上都有较大负荷,但是两者解释的变量却是不同的,因子分析表明第二主因子解释的变量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有影响,而第四三主因子解释的变量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没有影响。

通过实证可以发现假设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心理动机方面,价格动机、探索动机、性动机和攀比(竞争)动机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产生影响,证实了这四个相关变量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有较好的预测效力。

第二,在社会动机方面,工作动机、成就动机和交际动机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产生影响,与研究假设一致;而在领导动机对网络虚拟物品购买动机不产生影响,与研究假设存在差异性。

第三,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游运营商采取以销售虚拟物品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运营模式,网路虚拟物品的购买动机必须作为网络游戏的设计参照因素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许华伟.网络虚拟物品消费动机的测量[J].中国软科学,2010(04):135-145.

[2]杨本芳,胡强.网络虚拟物品价值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09):142-143.

[3]王卓铭.网络游戏中虚拟物品交易浅析[J].新闻界,2006(03):59-60.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扎堆消费是网络购物一大特征,本文从网络外部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网上消费者扎堆消费的本质原因。本文认为高销售量通过形成网络外部性,进而减少消费者感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最终促成其购买决策,从而进一步推动扎堆消费。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的网络消费者决策的概念模型,并为网络商家营销实践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 :网购;网络外部性;感知风险;交易成本;消费者购物决策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较上年增加5987万,增长率为24.7%,使用率从42.9%提升至48.9%。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商户不满足线下店,线上商店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全国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已达到23.5%。网络平台对消费者以及企业的聚集作用日益明显。最早进入行业市场的企业形成垄断,许多后进入市场的中小电商企业亏损严重。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以及快捷性优势日益突显,许多大型网络购物平台如淘宝、京东、天猫、亚马逊、聚美优品等不仅成为了消费者购物首选地,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但是据调查显示,真正盈利的商家数量越来越少,且不管是行业内,还是行业之间比较,经营情况均呈现出日益严峻的两极分化特点,即胜利者可以获得全部,失败者将一无所有。如目前淘宝商家惨淡的现状,超过80%的商家都没有盈利。网络消费者做购买决策时在从众心理引导下,往往会选择已经有多数人购买,并且评价还不错的商家,极少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选择购买没有任何销量的产品。例如,当进入淘宝搜索产品关键字“达芙妮短靴”,出现数百家店铺销售该产品,尽管会进入一些店铺浏览查看,但最后往往是会选择销售量最大的店铺购买。这造成了个别商家该款产品销量破万,而其余商家销售量几乎为零。在产品名称型号都相同,甚至价钱略有优惠的情况下,消费者仍然选择销量大的商家。为什么消费者往往倾向选择销量最大或次大的产品?是什么因素促使网络消费者最终做出购买决策?这种现象会对消费者购物决策起到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

2、理论背景

2.1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的评价某一产品并进行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的产品过程[1]。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购买动机的支配下,通过对比不同的购买方案,经历分析、评价到最后的选择。而本文所指的网络消费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通过搜寻网页,对比同一款产品的不同商家,做出评估,最后下单购买的行为。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会影响消费者最后的购买决策,特别在做评估环节,很大程度受他人影响,影响主要包括他人的购买数量、购买后评价。根据赵伊娜于2013年在《商业时代》调查分析可知,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会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2]

2.2 网络外部性理论

网络外部性是互联网经济的显著特征,它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通俗的说就是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数量有关,这意味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多,将会带动单个用户效用的增加。

网络外部性的概念最早是由Rohfs(1974)提出的,他指出网络外部性是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源泉。Katz和Shapiro在1985年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较为正式的定义: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变化,相应地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随之变化。这种在特定消费行为方面的“映射性”被称为“网络外部性”,也有的文献称之为“网络效应”。

经济学家所关心的是这种网络结构“映射性”的经济含义。他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某一消费者是否购买或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消费者是否已经购买或使用了这些产品或服务,例如销量高说明该款产品映射范围广,使用该产品或服务的人多,从而这也将驱动新消费者购买,并且历史销量越高,这种驱动力就越强。

2.3 感知风险理论

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 Bauer)提出的感知风险理论认为,感知风险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由于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无法完全判断产品好坏,这种对购买结果感到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最初的概念。本质上说风险由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决策后果的严重性两部分组成。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而言,而错误决策后果更多是指由于购买商品后可能承担的损失。在网购过程中,存在不同形式的风险,有的是能被消费者感知的,而有的是不能被感知的,它们与实际发生的风险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感知风险是一种主观感受,未必与现实情况一致。由国外研究者研究发现,消费者所担心的风险主要包括六个部分,财务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1993年Stone·Gronhaung已经用实证的方式证明该六种风险可以解释88.8%的总感知风险。

2.4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最早出现在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为达成某一协议产生的成本。在科斯之后,威廉姆森等许多经济学家又进一步对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威廉姆森(Williamson)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前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事前可以理解为合同签订以前,事后理解为合同签订之后。合同签订之前,由于双方对结果的不确定会提前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此过程会涉及到开销与费用。合同签订成功以后,履行合约条款也会涉及成本费用,所有与交易双方交往过程产生的成本,统一称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主要分为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

H.A Shelanski等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在实体店购物或是在互联网上购物,交易成本都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特别需要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交易成本是指消费者为了完成网上交易而花费金钱购买设备以及花费时间学习网购流程、谨慎挑选产品或商家以及承担会买到假货风险等成本总和。

3、研究分析

随着网络购物越来越成熟,已有研究者聚焦在网络购物决策上,不过他们更多是将精力集中在购物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探究,少有学者从网络外部性这一大背景下结合具体网购行为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消费者网购时,是在一定心理衡量基础上进而产生购买意向最后才会做出实际购买行为。销售量作为网络外部性的一个指标,即高销售量意味着网络外部性更加明显,而网络外部性又是消费者感知消费风险与降低交易成本的动因,因此当消费者看见有较高销售量的产品时,其感知风险与交易成本都比较低,进而做出购买决策。下图是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的网络消费者决策模型:

3.1 销量是网络外部性强弱的重要体现指标

网络外部性由平台的规模、用户量、交易量、评论量等因素决定,其中交易量即销量对网络外部性影响最为显著。交易量越多意味着该款产品被人认可度越高,其影响力以及辐射范围越广,这就会驱动更多新消费者加入,从而形成正网络外部效应。我们认为,网络外部性可以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与交易成本。

3.2 交易成本显著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意愿

于珊珊等人已经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感知交易成本与购买意向负相关。通常情况下交易成本分为四类,而我们认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类:

直接选择高销量产品意味着减少了选择的范围,降低了时间成本,同时销量越高,体现该商家信用越高,也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3.3 感知风险显著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意愿

由于网络购物所特有的交易方式——双方不见面的离线交易,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感知到的风险往往比传统购物方式高。有研究者将网购风险分为八种类型,而我们认为可以将现代网购风险概括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称为产品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对产品期望与预期不符。第二种是时间风险,在网购过程中可能会花费各种时间,如搜索时间、评估时间、收货时间等,花费时间越长意味着风险越大。第三种称为隐私泄露风险,网络环境越安全,隐私泄露风险越低。第四种是社会风险,即周围人对所购产品的评价,别人的评价越差意味着社会风险越高。

互联网购物过程中,当消费者感知的潜在风险越大,其购买意愿越弱。减少消费者感知风险是提高网络商家销量的主要途径。

4、对新商家的指导

由于有成本、风险化解门槛及相关消费特征限制了新进入的商家获得盈利的经营行为,这就更需要新进入商家从各方面进行突破。

4.1 差异化竞争

所有购物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从这个最根本的方向出发,就是要提供差异化的竞争,从销售的商品和服务内容,到交易方式都可以实现差异化,来满足消费者无法被其它商家满足的需求。例如无数商家都在淘宝售卖各种服装时,就可以推出定制服装图案服务,虽然前期成本较高,一旦积累了早期的顾客和评价后,在网络外部性特征影响下,就可以转到其他利润率更高的产品了。

4.2 吸引眼球

根据上文论述,切实的从消费者角度思考,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减少搜索筛选商品的时间,保证消费者在较短时间内购买到满足其需求商品。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的注意力已然成为稀缺资源。成功、快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已成为网络商家一切营销策略致胜的第一步,也是减少时间成本的关键。我们认为快速吸引注意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该有适当夸张量化的标题。如:全网销量20万(服装类)、癌症克星,不看悔终生(保健产品,如具有治疗功效的松茸)。其次虚拟店铺应注意协调的色彩搭配、有特色的logo。最后应突出对顾客的承诺,将对顾客的承诺放在一眼能识别到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

参考文献:

[1]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

[2] 赵伊娜.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的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分析[J].商业时代.2013年13期21-23.

[3] 李海英,林柳.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网络购物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9年12月1147-1149.

作者简介:

谭淑媛,云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5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项目编号:90924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0871126。

摘要:本文对创新扩散理论(IDT)和技术接受模型(TAM2)进行拓展,分别引入扩散过程中的传播渠道和时间变量、感知风险与感知价格变量,并将两个模型进行整合,构建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意愿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人感知因素与创新扩散因素两大类。网络团购的传播渠道(大众传媒和人际关系)、时间(成交订单数)相容性、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与感知价格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对消费者的参与意愿无显著的影响。其中,相容性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意愿的影响最大,感知有用性和人际关系传播的影响次之。

关键词:网络团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创新扩散;消费者感知因素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网络团购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涌现出包括拉手网、美团网等一批优秀的团购网站。然而与实业界对网络团购的重视相比,国内学术界(不包括台湾地区)关于网络团购的学术研究相当有限。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探讨商家如何制定团购最优销售决策和库存决策;二是关注网络团购的动态定价机制;三是对网络团购营销模式或现象进行阐述。综而观之,鲜有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对网络团购行为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由于中国现阶段的网络团购模式主要是线上一口价,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会因为购买人数的增多而变化,这与早期国外网络团购的动态定价机制不同,因而国外一些研究结论不能直接运用到中国的情境中,这就亟需我们进行本土化研究。

虽然可以借鉴的网络团购文献不多,但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及消费者线上消费行为的研究已有颇为丰硕的成果,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消费者态度、意愿和行为的关系出发,技术接受模型(TAM2)与创新扩散理论(IDT)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但是,以往研究侧重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特征对消费者采纳行为的影响,较少地从传播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接纳行为。Rogers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指出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特征、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方面。只考虑创新特征的因素,会引起过度重视创新的偏见[1]。基于此观点,本文认为,网络团购是多个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群体购买行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播以及成员接纳行为的时间对网络团购的参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为此,本文尝试性地从传播的角度,将网络团购的传播渠道、时间两个因素引入IDT理论,将感知风险和感知价格两个因素引入TAM2模型,并将TAM2模型与IDT理论相结合,深入分析并论证其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行为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传播渠道与时间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或许与中国消费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及从众行为有重要关联;感知风险与感知价格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或许与中国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回避价值观有重要关联。这是本文的重要贡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补充了现有相关理论,丰富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实证经验。

二、理论基础

(一)新技术接受模型(TAM2)

Fishbein和Ajzen[2]于1975年率先提出理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用来分析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随后Davis[3](1996)在此基础上对TRA理论进行改进,建立了TAM模型,包括感知有用性(PU),感知易用性(PEOU),使用态度(ATU),使用行为倾向(BI),以及实际使用行为(AU)。PU和PEOU是该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变量,PU表示个体认为某一系统或者技术对提高绩效的有用程度,PEOU表示个体认为容易使用某一系统或技术的程度。模型中,ATU直接影响着使用行为倾向,从而影响实际的使用行为。但Legris[4]等学者认为TAM模型应该增加一些变量才能使模型更具说服力。于是Venkatesh与Davis[5]之后又重新对TAM模型进行了扩展(TAM2),增加了对感知有用性的社会影响因素和认知影响因素,并删除了使用行为态度,因为它对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的预测较弱。TAM2模型被广泛运用于探讨电子商务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其中,还有学者将TAM模型应用于网络购物行为中,探讨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行为意向。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 创新扩散理论(IDT)

创新扩散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个体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接受采纳行为。将网络团购视为一种创新,是因为创新并非都来自研究与开发,当实践者运用新方法以满足需求解决问题时,创新即由实践中产生。网络团购与传统的卖方一口价的销售模式相比,可以视为一种交易模式上的创新。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说,参与网络团购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创新技术的接纳者和采用者,而不是研发者。他们在接纳和采用的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促进利益最大化,不断促使商家对网络技术进行改良,对团购方式进行优化,使网络团购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逐渐完善,这就符合罗杰斯的“再发明”的观点。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创新扩散理论作为研究网络团购扩散行为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 TAM2与IDT的整合

TAM2与IDT既有相似之处,又互相补充。创新扩散理论解释了客户接受创新的喜爱或者厌恶的态度,但是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些态度怎样演变成接受或者拒绝的决策行为。而TAM2理论提供了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却没有考虑社会环境对技术接纳行为的影响。TAM2的结构要素可以看做是创新扩散理论中创新特征的子集,如果将之综合,则比任何一个单独的模型都更有说服力,这一点被很多实证研究所证实[6]。

本文借鉴这种分析框架,将这种整合模型引入网络团购的消费者行为中。结合网络团购的特征,对IDT理论进行拓展,考虑传播渠道和时间的影响作用①。同时,对TAM2的感知变量进行扩展,引入感知风险和感知价格两个变量。将影响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因素分为消费者个人感知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感知价格)和网络团购创新扩散因素(包括相容性,传播渠道和时间因素)两大类构建概念模型。其中,传播渠道在本文操作化定义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和人际关系的传播,时间因素在本文操作化定义为商品成交的订单数。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假设

(一) 消费者个人感知因素

感知有用性(PU)是指人们认为使用这种系统将提高工作效率的程度。感知有用性是行为意愿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感知有用性越强,越能激发人们的使用意愿[5]。在网络团购的环境下,感知有用性指消费者使用网络团购提高其购物成效的程度,它反映消费者对网络团购为其购物带来的便利性和有用性的主观感受。当消费者感知网络团购可以提高其购物的效率,为其生活带来巨大便利时,将会激发其参与的意愿和兴趣,即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感知有用性对其参与意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感知易用性(PEOU)是指人们使用这种系统所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行为意愿的第二大决定性因素。感知易用性越强,越能激发人们的使用意愿[7]。具体到网络团购的环境中,感知易用性指消费者认为使用网络团购这种方式的难易程度。消费者希望通过网络团购来提高购物效率,如果网络团购不能为其带来便利,反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费者将不会参与这种购物方式。可见,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感知易用性对其参与意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在不考虑其它条件的前提下,这种系统越易于操作,人们对该系统的感知有用性越强[4,8]。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分别与行为意愿的关系,以及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关系在TAM2理论中均得到验证。具体到网络团购的环境中,倘若消费者认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即可以掌握网络团购操作流程,并且可以提高其购物的效率,则他们认为网络团购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对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H2a: 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对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H2b: 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对其感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

感知风险是指消费者对网络团购不确定性感知的程度。以往研究发现,由于线上交易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感知风险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线上交易行为的重要因素[9]。有关网络团购风险的研究,Lai[10]将网络团购的不确定性分为三类,包括财务风险、时间和心理风险、由第三方或者其他群体作为发起者组织网络团购交易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此外,商品的质量和性能风险、物流配送的风险、社会风险以及网络团购的动态价格都是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将影响消费者对线上交易的信任。网络团购以线上交易为主,因而对网络团购风险的感知将削弱消费者的参与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对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负向影响。

在消费者价格行为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消费者在评价商品的价格时,并不仅仅依据商品的客观价格,而是将商品的实际价格与内心的价格标准②进行比较,这种由比较而产生的价格被称为感知价格(perceived price),反映了顾客的感知货币代价。在参考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实际价格越高,消费者的感知价格也越高,感知的成本就会越大[11]。

网络团购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但随着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花费的成本增加,消费者会不断降低自己的参考价格来弥补自己的交易费用。当消费者在对网络团购商品的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进行权衡时,消费者的感知价格越高,感知成本越大,消费者感知到的收益就会被削弱。进而消极地影响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消费者的感知价格对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负向影响。

(二) 网络团购的创新扩散因素

相容性是指“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1]。一项创新的价值观与接受者原有的价值标准和经历的相容性越强,该创新被采纳的速度就越快[12]。具体到网络团购的环境中,相容性指网络团购与消费者的价值观、消费观、消费习惯等方面的一致性程度。网络团购开辟了更广阔的购物环境,但它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线上购物经验,并且其预付款的方式还会带来许多不确定性。这些特征需要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相匹配,匹配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消费者的参与兴趣,进而积极地影响消费者的参与意愿。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相容性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传播渠道是指一项创新传递给潜在接受者的手段。通常情况下,传播渠道的异质性越强,覆盖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创新的传播速度越快。网络团购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大众传媒渠道如门户网站、SNS、论坛,另一类是人际关系渠道如口碑传播。这些传播渠道通过传递产品信息、买方评价等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网络团购的特征和现状,将传播渠道定义为大众传媒影响和人际关系影响。这些渠道对网络团购的正面传播越广泛,越容易激发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信任,进而积极地影响消费者的参与意愿。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大众传媒的正面传播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H7:人际关系的正面传播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时间是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中扩散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罗杰斯将时间因素的测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决定采用或拒绝创新经历的过程;二是个体或单位比其他系统成员采用创新早晚的程度;三是一个系统中创新的采用速度,通常指给定时间内该系统中采用创新的人数。具体到网络团购的环境中,本文对该要素的定义主要采纳第三种类型,即某个阶段内参与网络团购的人数。为了方便测量,对其操作化定义为:某阶段内该商品的历史成交记录和现阶段的商品订单数。Lai[13]等的实证研究发现,成交订单数量影响着消费者参与团购的意愿。成交订单数量越多,消费者感知到的信任越强烈,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Kauffman[14]的早期研究也表明了历史成交的订单越多,未来新增订单数量的增加速度越快。因此,本文将用商品的成交订单数来测量时间,并提出如下假设:

H8:商品成交订单数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三)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

参与意愿代表着消费者付诸既定行为的一种动机。消费者需要首先明确意愿,之后才会付诸行动。因而这种行为意愿是实际行为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15]。Ajzen[16]等人也认为,一个人意愿越强烈,他做的尝试就越多,采纳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的关系在TAM2理论中已得到验证。具体到网络团购的环境中,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烈,其落实到参与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9: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对其参与行为有正向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为保证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本文除了成交订单数外,其它变量的测量工具以国内外文献中使用效果好的量表为基础,在征求相关学者专家的意见并对部分有丰富团购经验的消费者进行访谈和预调查后,进行了适当修改。而成交订单数由于学者研究的比较少,至今尚未找到可以测量该变量的量表,因此,本文采用了现有的研究框架,通过专家访谈开发出成交订单数的量表。问题的题项采用Likert5级量表来测量,要求被试结合自身参与网络团购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刻度依次为“1-很不符,2-较不符,3-不确定,4-较符合,5-很符合”。具体变量的定义与量表来源见表1。

(二) 抽样方法与样本

正式研究的抽样以三种方式进行。其一,用非随机抽样方式中的判断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所在地区及人群种类;其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重庆、贵州、武汉、上海(分别代表西、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共四所,向在校本、硕、博学生发放问卷;其三,采用非随机抽样方式中的任意抽样法,与重庆、北京、河南、浙江、广东等地与课题组有协作关系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委托其召集有团购经验的消费者接受调查,问卷以邮寄或E-mail形式发放。本研究为所有愿意参与调查者准备了若干小礼物,以示感谢。

三种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187份,回收率为791%。我们按照如下标准剔除无效问卷:(1)填答严重缺漏;(2)答案有明显的规律性;(3)在“是否参与过网络团购”及“对网络团购是否了解”题项上回答“否”的问卷。最终我们得到有效问卷728份,有效回收率为613%。样本特征见表2。

五、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 信度与效度

首先,用SPSS170软件对40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KMO值为089,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法旋转,抽取出九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总变异的612%。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07,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其次,我们用LISREL85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将40个题项按10个因子拟合模型,拟合结果较好,χ2df=268,RMSEA=0065,NNFI=093,CFI=093,IFI=093,标准化因子载荷在051至084之间,都达到较高的显著性水平(P

(二) 假设检验

我们用LISREL85对概念模型的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前文提出的9个假设中,8个得到支持,而H2a未得到支持。具体的检验结果如下:1.感知有用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感知有用性对参与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β23=024,t=245),表示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越强,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即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对其参与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1获得支持。

2.感知易用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感知易用性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γ21=014,t=117),表示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不会直接影响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即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对其参与意愿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2a未获得支持。这与现有文献并不矛盾,以往研究中也有学者发现感知易用性在前测实验中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影响会消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消费者对线上购物行为并不陌生,因此消费者对网络团购操作的感知易用性对其参与意愿没有明显的作用。

3.感知易用对感知有用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γ31=075,t=857),表示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越强,其对网络团购的感知有用性也越强,即消费者的感知易用性对其感知有用性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2b获得支持。

4.感知风险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感知风险对参与意愿有负向的路径系数(γ22=-013,t=-227),表示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强,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弱,即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对其参与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关系,本文假设3获得支持。

5.感知价格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感知价格对参与意愿有负向的路径系数(γ23=-023,t=-253),表示消费者的感知价格越高,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低,即消费者的感知价格对其参与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关系,假设4获得支持。

6.相容性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相容性对参与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γ24=034,t=367),表示网络团购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相容性越强,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即网络团购与消费者消费观的相容性对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5获得支持。

7.大众传媒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大众传媒对参与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γ25=016,t=198),表示大众传媒对网络团购的正面宣传力度越大,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即大众传媒的正面传播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6获得支持。

8.人际关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人际关系对参与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γ26=024,t=300),表示人际关系对网络团购的正面宣传力度越大,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即人际关系的正面传播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7获得支持。

9.成交订单数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路的径系数可以发现成交订单数对参与意愿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γ27=016,t=210),表示成交的订单数目越多,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即成交订单数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8获得支持。

10.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从表4的理论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有正向的路径系数(β12=032,t=443),表示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越强,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即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参与意愿对其参与行为确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假设9获得支持。

六、结论

本文结合TAM2模型和IDT理论,尝试性地进行拓展,构建了一个整合模型,并运用728位来自中、东、西部不同群体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对影响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因素进行检验,有如下发现:

第一,影响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意愿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人感知因素与创新扩散因素两大类。个人感知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与感知价格。创新扩散因素包括网络团购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相容性、大众传媒的正面宣传、人际关系的正面传播与成交订单数。个人感知因素中,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与感知价格有显著的负向的影响。创新扩散因素中,相容性、大众传媒的正面宣传、人际关系的正面传播以及成交订单数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消费者的内在感知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消费者的参与决策。

第二,网络团购的传播渠道(大众传媒和人际关系)和时间(成交订单数)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国外文献很少将创新特征、传播渠道以及时间因素在一个模型中予以考虑来研究消费者的采纳意愿。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了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中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依性与和谐性,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是集体主义。因此,中国人对相关的群体会表现出依赖、认可的态度,尤其是与自身有直接亲缘、地缘关系的他人。这种文化特征使中国的消费者更易于采取从众行为。网络团购是多个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群体行为,因此群体的传播渠道和群体成员的行为对个体消费者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感知易用性对消费者的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有可能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使消费者对线上购物逐渐熟悉,对操作网络团购并不感到困难,因而感知易用性对其参与意愿没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感知易用性显著地影响感知有用性,从而间接地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消费者的参与意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感知易用性对消费者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但需要考虑具体的环境。

上述结果说明:(1)消费者的个人感知因素与网络团购的创新扩散因素共同影响着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进而影响其参与行为。这些因素在之前的文献中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本文对这些因素及其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意愿和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是对现有网络团购研究以及网络营销创新研究的补充和完善。(2)本文将创新扩散理论进行拓展,在考虑相容性的同时,引入Rogers提到的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传播渠道和时间,并与网络团购的特征相结合,将传播渠道操作化定义为大众传媒与人际关系的传播,将时间操作化定义为网络团购成交的订单数,避免了过于关注创新特征而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扩散中的传播过程所带来的局限性。(3)本文采用的整合模型能较好地呈现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有用的研究框架。虽然已有个别文献运用该框架对电子商务的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但将其运用到网络团购的消费者行为的文献仍不多见。本文是将此框架运用于网络团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次尝试,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对管理实践而言,本文的结果表明:相容性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有用性和人际关系的传播。因此,网络团购的商家要充分利用相容性、感知有用性和人际关系的传播三个重要因素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网络团购与消费者既往购物经验、购物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相容程度;完善网络团购这种营销渠道的功能,提升网络团购商品价值,并利用好消费者“口碑营销”的人际关系传播渠道,增强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关注度,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愿望,而不仅仅通过降价促销来吸引消费者。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考虑了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未考虑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以后的研究可以尝试考虑引入一些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对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愿、参与行为进一步分析。此外,针对不同特性的消费者群体参与意愿的跨组比较(如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群体)也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注释:

①由于社会系统所包含的范畴较为广泛,与本文讨论的内容关系不大,因此不做考虑。

②这种内心的价格标准被称为参考价格(reference price)。

参考文献:

[1]罗杰斯. 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2]Fishbein M A,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1975.

[3]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4]Legris P, Ingham J, Collerette P. 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 Management[J].2003, 40(3):191-204.

[5]Venkatesh V, Davis F D. 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J].Decision Science,1996,27(3):451-481.

[6]Hu, P.J., Chau, Y.K., Sheng, O.R, et al.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99,16:91-112.

[7]黄斐,王佳.基于感知价值的消费者接受行为模型和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3(6):19-27.

[8]刘枚莲,黎志成.面向电子商务的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06:(7)32-37.

[9]Pavlou, P A.,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t. J. Electronic Commerce, 2003,7:101-134.

[10]Kauffman R J, Lai H. Consumer adoption of group-buying auctions: an experimental stud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2.

[11]Blattberg, Briesch, Fox. How Promotions Work[J].Marketing Science,1995,14(3): 122-132.

[12]Goodhue D L. Developemnt and measurement validity of a task-technology fit instrument for user evalu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J].Decision Sciences,1998,29(1): 105-138.

[13]Kauffman R.J., Lai H, Lin H et al. Do textual comments and existing orders affect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group-buying?[A].Proceedings of the 42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2009.

[14]Kauffman R J, Wang B. New buyers′ arrival under dynamic pricing 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 case of group buying discounts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8(2):15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