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1重点实验室建设

1.1基础建设。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以“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为基础平台进行实验室建设,该舱体造价1000万元,相应配套实验设备360万元,成为本区特殊环境医学研究的主要支撑平台。实验室使用总面积共2793平米,万元设备总数217台(件),设备总金额3927.15万元。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特色研究方向,本实验室建成6个研究室:野战外科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病理生理学研究室、药理学研究室、卫生勤务研究室,并与3所基层医院联合,分别建成代表高原、沙漠、高寒环境的3个现场实验基地。除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拨款支持外,医院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并每年拨款30万元成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根据实验室规定的特殊环境医学的研究方向,选择8~10项具有一定创新和实用性的项目给予资助,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期限为1~2年,每项经费支持额度不超过3万元,为本院和相关单位具备一定科研思路而暂无立项课题的人员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为下一步申请军队、自治区及国家科研基金打下研究基础。1.2人才队伍。本实验室以新疆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临床医学研究所、输血科、药剂科、病理科、检验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等20个科室及相对固定研究人员62人组成,并聘请客座专家10名。实验室组成人员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博士后8人、博士36人、硕士15人、本科19人。其中,8人在全国各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任职,5人在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16人在全军56个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任职,8人在新疆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8人在原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客座专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著名专家1名,国内著名专家3名,疆内知名专家4名。组成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国内野战外科领域著名院士担任。定期邀请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的学术引领作用,在提高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制度建设。为使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达到运行正常化、管理规范化,本实验室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因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在新疆自治区尚属首例,为规范其操作和管理,制定《西北地区特殊环境模拟舱检测规范》(DB65/T3441-2012)和《西北地区特殊自然模拟舱操作管理规范》(DB65/T3663-2014)两个自治区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为重点实验室制定《总则》《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对外开放管理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为了规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利用与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制定《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细则》。各种规范的制定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提供规范和保证[1-2]。

2重点实验室管理

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联合单位,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动物实验中心负责,为了保证有效运行,成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由科技厅任命,并设秘书1名,负责与科技厅和各个组成单位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了克服实验中心固定人员少,研究室多的局面,在管理上采取“六化”管理措施。2.1科室管理精细化。为加大科室管理力度,根据科室点多面广的特点,并结合工作人员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充分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管理意识,本实验室建立“交叉网络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每个人负责一个研究室的相关管理工作,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每周一科务会上各室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由科室主任进行讲评,提出要求并协调各个管理小组之间的工作。此模式一方面锻炼个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管理上不留死角,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上的推诿,使科室运行高效[3]。2.2科学研究团队化。从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始,本实验室以建立研究型团队为主要目标,将科室工作人员从单纯实验保障型向实验保障和研究复合型过渡。利用科室承担的全军及军区课题,将科室人员分成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人均由博士或硕士担任,如一名博士带领一名实验员负责脑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另一名博士带领另一名实验员进行肠道黏膜通道性方面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在读研究生和科室实验员也组成研究小组。将大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由各小组负责实施。在动物实验及取材时通力合作,取材后各小组进行各自所取脏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这样一方面节约科研团队时间和经费,另一个方面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收到很好效果。本团队2015年获批原科研创新团队。2.3人才培养自主化。针对动物实验中心人员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问题,为了加快研究步伐,不能靠等高学历研究人才的引进,本实验室注重现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坚持于每周五上午进行科研课题讨论,并针对每个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要求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国际前沿的读书汇报。针对科室招聘人员学历低的状况,为了适应研究型科室的发展战略,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专业硕士。在此模式下,一名主管技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于2015年7月顺利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另一名实验员也于2015年考取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正参与本课题研究,另外两名实验员于2016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本科2名博士分别获批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并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名博士后顺利出站;重点实验室获批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博士培养点,科室人员在共同的课题攻关中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4]。2.4联合攻关多学科化。重点实验室的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有军内著名的野战外科院士,也有高原医学、航空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家教授。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下,实验室既在军内进行研究合作,同时也在疆内与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内与放疗科、烧伤科、输血科、急诊科、ICU、临床医学研究所、检验科、营养科、心内科等科室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加快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2.5研究方向特色化。因为本实验室具备“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这一特色平台,在科研方向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创伤机制及救治研究为“十一五”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建立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模型,前期研究经科技成果鉴定认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救治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成功建立沙漠干热环境中暑模型,在美国急救医学杂志,并在国内外首次将姜黄素应用于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提示姜黄素有明显的脏器保护作用,以此推测姜黄素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有效药物,其机制7个科研攻关小组正在积极研究中,有多篇文章陆续发表。本实验室已经在沙漠干热环境研究中形成特色优势,但在高原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学科优势。近期拟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联合,以新疆民族医药为突破口,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研究方向,以期在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损伤保护的药物研究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2.6安全管理常态化。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贯彻条令条例,遵章守纪,从军区部队发生的事故问题中汲取教训,逐步加强全科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本科在实验过程除了强调生物安全外,还存在毒麻药品管理的安全、消防安全、消毒锅的压力容器安全、人工实验舱的操作安全等,加上新疆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科实际情况,科室安全工作实行四级负责制(包括各实验室、各组、总值班员、主任)。为了加强安全,启动24小时在岗在位的安全值班,并制定值班制度,明确值班的责任,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5]。

本实验室已经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但仍存在基础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科研实力不强,没有形成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等问题。随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多学科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医学的研究特色,促进本院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的研究发展。

作者:刘江伟 是文辉 杨帆 雷权 许永华 张云宏 单位:1.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 2.新疆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参考文献】

[1]房世杰,任红松,李进,等.对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35-38.

[2]田伟,陈吉.疗养院健康管理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22-24.

[3]张洪清,台红祥,郑楠.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42-43.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1984年,为全面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知识背景。但直到2001年,国家科技部才首次将军队院校的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我校“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幸成为全军第一个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验室,由于军队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经过5年的管理实践和摸索,实验室初步找到了一种既符合军队医学院校管理实际,又不违反《办法》的管理运行模式,于200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

我校是一所军事医学特色鲜明的医学单科高校,按照学校“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军事医学研究,1999年将三个军队重点(开放)实验室组建成“创伤、烧伤与复合伤联合实验室”。2001年,作为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行列,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5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正式成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具有以下主要特色:(1)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立足军事医学优势,始终坚持姓“军”为“民”的宗旨,既突出以现代火器伤为代表的战伤研究,同时选择冲击伤、撞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军民两用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以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军民两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2)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紧密。联合实验室下属全军战创伤中心和全军烧伤中心,拥有60张床位,因此,科研课题大部分源于临床,通过基础研究,阐明“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思路。目前实验室在严重烧伤救治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多发伤、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战创伤休克的救治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3)救治与防护相结合。“伤”的防护是防止人类免受伤害的根本措施。实验室在针对伤员如何救治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创(战)伤防护器材的研究,先后研制出新型扫雷防护装备、软式防弹衣和防冲击波与破片背心等一批战创伤防护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4)共性与个性研究相互结合。“伤”的种类很多,各种“伤”的发病机制和救治虽各具特点,但在病理过程和防治上,“伤”仍有许多共性问题,如应激、缺血缺氧、感染、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各种伤转归的关键问题。实验室在开展冲击伤、撞击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单个伤研究的同时,始终抓住“伤”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在基础理论与救治上取得重大突破。

2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方向分散,科研场地不集中:实验室由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虽然在科研大方向上,都以“伤”为研究目标,但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各自侧重不同,且均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由于各实验室致伤模型不统一,在创伤的共性科学问题研究上,经常出现矛盾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场地上,虽然归属于同一依托单位,但分散在不同的二级单位,彼此相距10多公里,从客观上造成管理不便。

2.2 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组建之初,虽然有2名院士牵头,但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匮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总后“三星”人才均为无。此外,实验室合并时,为将来能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固定人员大多为从各实验室遴选的有较多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的高级职称研究人员,中、初级职称人员偏少,人才梯队职称、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倒置。

2.3 军队管理体制与《办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队管理体制特殊性。例如:实验室主任、依托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均无权决定实验室的固定编制人数,实验室很难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二是军事医学研究的特殊性。实验室长期担负军队自“六五”以来的数十项指令性科研课题,部分研究内容属于保密范畴,无法进行学术交流或吸引客座研究人员。

3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凝练方向,集中实验室科研场地:实验室聘请了国内外20余位同行专家,听取实验室主任的报告,进行严格论证,将实验室研究方向调整为创伤研究领域两大方向,即将主要科研工作聚焦于创伤应激、缺血缺氧、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影响各种伤情转归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带动冲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伤类的研究。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实验室主任王正国院士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成为全军第一个获“973”计划资助的项目,通过5年攻关,在创伤救治理论和救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结题时被科技部评为“优”,并由实验室副主任蒋建新研究员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再次获得“973”项目延续资助,成功实现了实验室方向转换。同时,实验室依托单位充分发挥军队强大的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自筹经费3000余万元,将一幢5500 m2办公大楼改建成为实验室主体大楼,除部分有特殊场地需求的研究单元,实现了实验室所有公共研究平台的集中管理。

3.2 完善制度,保证实验室科学高效运行。实验室根据《办法》和实际管理需要,制定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责》、《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实验室客座人员管理办法》、《实验室流动人员招聘办法》、《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实验室科学研究财务管理制度》等共16项规章管理制度,完善了人、财、物的管理,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推进“课题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突破研究室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实行“三定”(定人操作、定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专管共用,遵循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面向全国开放。组建“创伤救治协作网络”,使本实验室在创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尽快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及推广,建立了高效、灵活、广泛的开放合作渠道。

3.3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借助2003年军队院校改革,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剔除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12人,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优秀毕业研究生中选拔19名中初级科技人才充实实验室固定人员队伍,使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达到80人,平均年龄从建设前45岁,调整为42岁,其中实验室各个功能研究单元的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研究系列和实验系列人员比例从建设前的约9∶1调整为4∶1,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从建设前的14∶4∶1调整为约9∶3∶1。在总部决定固定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人员管理制度。以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实行下聘一级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需要决定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同时,依托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加速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举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种培训活动,培养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栓心留人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室工作并参加和负责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培养学术带头人。先后有5名学术骨干归国担任实验室功能研究单元主任。建设期间,共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2人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1人获黎鳌烧伤医学奖,1人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2人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称号,5人被授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军队优秀博士研究生,初步缓解了实验室拔尖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匮乏的局面。

3.4 改革创新,克服实验室体制障碍:(1)建立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中心的科技体制。在依托单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下,推行校长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明确实验室主任的职责为:对实验室政治思想、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全面领导。(2)试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打破功能研究单元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在全实验室范围内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3)设立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从2003年开始,实验室利用科技部下拨的运行建设经费,设立了“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面向全国招标,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客座研究。(4)统一实验室的公共财务。实验室各功能研究单元的实验用房占用费,实验水电气费,公用仪器的运行费等由实验室统一支付,由实验室办公室年度末汇总并从各课题组扣除;各功能研究单元负责人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经费预、决算情况报告,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送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批准执行。对于进展不良或不按实验室有关规定执行的功能研究单元,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中断或取消其经费的使用。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认真学习贯彻区教育局、区进修校教科室的有关文件的指导精神,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坚持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以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科研的统领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重点工作:

本学期在上级有关部门和校领导的领导下,认真积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继续加强新课标学习

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因此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将贯穿于本学期。本学期继续配合教务处加强对各集备组工作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对主讲人材料的规范进行加强管理

二、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1、对上学期初一年段《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阶段工作进行检查和交流。

2、学校新课题研究工作展开

(1)本学期初对学校新课题进行研讨,力求通过市级立项。

(2)各学科教研组成员在平时教学中,自觉进行教育科学有关理论的研究,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做到既提升教育理念又提高教科研能力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整理和收集教学感悟、教学反思、案例设计,每月至少上交教科室一份本组活动材料(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或一些实践经验或汇报本组课题研究情况等等)。

(3)本学期各学科教研组围绕承担的课题每组上好一节校级公开展示课,学校进行摄像,上传有关教案及反思。(开学初上报校级公开课时间上传到教务处洪祥春主任处)

(4)期末写好本学科课题阶段性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炼成果,把握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个案研究与分析,全面系统地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做好教科研工作材料的整理工作,使材料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使课题研究进一步落到实处。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教研组也做好以上各项工作。(至少上一节校级公开展示课,相关材料上传到“网上邻居-教科室”)

4、做好教科研的校园网络工作,定期、经常性地给主页提供新的教科研动态和教科研信息。

5、围绕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6、继续收集、翻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实践,生活化教育教学及其他教育科研的理论、好文章、好材料,为课题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7、让全校学生也充分了解初中研究性学习,收集有关初中研究性学习材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2、建立健全教科室档案。

3、讨论、修改、实施《教科室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及制度》、《教育科研工作奖励细则》。

四、继续进行《教苑集》、《秀中课改信息》的编制工作

1、学期初进行《教苑集5》的编制工作,不断丰富教科室的资源,对一个学年以来的各个学科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等材料进行汇编,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将作为一种制度写入教科室的制度中。

2、进行每月一期的《秀中课改信息》的编制工作,对学校的课改情况进行实时报道,对学校进行宣传。

附:各月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我校科研工作计划、布置工作;

2、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工作会议:明确科研工作计划;上学期的阶段总结进行检查和交流;讨论制订好本学期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十月份:

1、新课题进行试点;

2、阶段小结。

十一月份:

教苑集及课改信息编制;

请专家下校指导课题开展工作;

十二月份:

课题实验阶段小结;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为了规范、加强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2、实验室隶属于国防科工委,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挂靠于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接受国防科工委、科技部等有关上级组织的领导、督促和检查。

3、实验室是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水环境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聚集,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4、实验室的目标是,根据国际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需求,确立其学科方向和布局,鼓励和提倡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针对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开发利用及其相关领域中的重点、难点和紧迫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5、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依靠多年来在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中的科研优势,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重点难点及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技术方面,进行综合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

6、实验室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坚决地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开放运行管理方针,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或合作研究。

7、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实验室设实验室主任1名,副主任3名。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任期为五年。实验室主任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推荐,国防科工委聘任,报科技部备案。副主任由主任提名,哈尔滨工业大学聘任。

8、实验室实行主任全面负责制。主任对实验室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财务、专职人员聘任、研究生教育、资产、行政后勤、安全卫生等实行统一管理。实验室内一切重大事宜均须经实验室主任或主管副主任同意方可实施。

9、为了保证各项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实验室设立主任负责制下的室务委员会。

10、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课题指南、基金评定以及其它重大学术事宜。

11、实验室设立专门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设办公室秘书和财务助理各一名,协助主任、副主任等处理日常事务。

12、实验室下设首席科学家引领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下设若干责任教授课题组,责任教授的职责是管理课题组的日常运作。

13、实验室接受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的拨款以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同时,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各类科研经费。

14、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补助费中列支,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

15、实验室应充分发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作用,室务委员会的民主决策作用,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研究、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工作者的创业乐园。

16、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包括客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博士后及临时工等都必须遵守本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制度

为保障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正常建设和运行,特制订本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服从上级领导安排,认真完成所承担的各项研究任务和工作任务。

3、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爱护仪器设备和公共设施,不得私自占用和转让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和材料用品。

4、实验室人员在工作时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学习环境。

5、实验后的有毒污染的废物要及时进行专门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6、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衣着整洁,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和工作鞋。实验人员实验完毕后应将公共工作区域清理干净。

7、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得在重点实验室聊天及大声喧哗。私人待客均须在会客室内进行。未经办公室批准,任何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区。

8、重点实验室的钥匙除各人分管之外,实行统一管理,由办公室负责。未经办公室批准任何人不得另配钥匙,流动工作人员不得配备本实验室钥匙。

9、实验室所有资料、文件均需存档保管、专人负责。

10、重点实验室所有仪器必须建立仪器档案,每台仪器指定专人管理、维护,要经常保持清洁和维持正常运转,各项技术指标均应定期测试,贵重精密仪器更要做好各项登记并存档。

11、实验室人员接待外来人员时,应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用管理办法

1、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运行效率,更好地为实验室科学研究服务,特制订本办法。

2、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按照其功能类型设专人负责日常运行维护与管理。

3、对于新进入实验室流动人员(兼职教授、客座人员、研究生等)、第一次使用仪器者必须经相关仪器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取得仪器使用操作资格,方可进行仪器操作,且第一次使用时必须有管理人员在场指导。

4、实验室仪器管理人员应定期举行有关仪器基本原理和操作的讲座与培训,编写培训手册、仪器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建立仪器使用的预约登记制度。

5、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实验室仪器设备拥有使用权,但使用仪器设备必须按操作要求进行。

(1)操作前认真查阅仪器操作说明和使用注意事项。

(2)检查仪器运行是否正常,并在仪器使用本上登记,记录仪器运行状况、使用时间等。使用人发现问题,须立即向管理人员报告。

(3)

仪器一旦在运行中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在使用本上写明情况并报告管理人员。

(4)

管理人员根据仪器出现问题的程度,有权暂停使用,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随意强行使用。

(5)

管理人员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实验室主管负责人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经同意后,管理人员负责联系修理事宜。

(6)

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仪器损坏或发生事故的情况,视其损坏程度和情节,对责任者处以批评教育、书面检查、处罚等。

(7)任何人有权制止违反规章的操作。

(8)使用仪器设备人员必须维护公共卫生、保持清洁,保持良好的实验工作环境。

(9)仪器设备使用完毕,使用人必须报告仪器管理人员,确认仪器设备运行正常方可离开。

6、任何人不得私自将仪器设备借给非本实验室人员使用。如属工作需要必须事先请示管理人员,经批准同意后预约安排时间,并遵守本办法规定,按操作要求进行。

7、任何人不管何种原因损坏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都必须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1)

维修费在1000元以内(含1000元)由当事人全部赔偿。

(2)

维修费在1000元至10000元,当事人赔偿1000元,余额由课题组支付。

(3)维修费在10000元以上,实验室承担一半经济损失,另一半由当事人与课题组负责。

(4)仪器设备全部损坏,不能维修,按其实际价格进行赔偿,其当事人与课题组赔偿金额参照上述条例执行。

8、为鼓励实验室人员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多出成果,仪器设备使用仅收取维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实际消耗品成本费,所收取的费用只能用于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维修维护和耗材购买。

9、实验室大型仪器购置及平台建设需在广泛听取实验室研究人员对仪器设备需求建议的基础上,经室务委员会讨论决定。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活动条例

1、为建立和加强学术联系,扩大实验室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开阔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动态,实验室将定期及经常性地举办学术讲座活动,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来室做学术报告。

2、

实验室鼓励本室研究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学术交流,如日常学术进展报告、专题讲座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情况介绍等。

3、

为保证学术讲座活动的经常性和条理性,实验室于年初制订本年度学术活动计划,由室务委员会及各课题负责人根据实验室重大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动态提供学术讲座候选人,筹划可能产生重大效应的方向性报告。

4、实验室主持科研项目的固定人员每年至少做学术报告一次(以正在主持进行的科研工作内容为主)。

5、每个课题组每半年进行一次学术交流或报告会议。

6、全体实验室人员每年举行一次全面的学术交流(2天)。

7、对应邀来实验室进行学术讲座的专家、学者(已在本实验室做阶段性研究和访问者除外),由实验室支付部分费用:

(1)顺访:邀请做学术报告,实验室负责在哈尔滨2天内的食宿。

(2)专门邀请:实验室负责3天内国内旅费和食宿,4~7天内国内旅费和食宿由实验室与负责邀请人分担。

(3)实验室不负责国际旅费部分。其他情况由室务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另行商定。

8、每次学术活动应保留相关照片、资料等,由本次报告的直接联系人配合办公室整理,由办公室统一存档保管,以便用于宣传、上报材料、参考借阅等。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1、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为了保证实验室的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科研、行政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全体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根据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实验室人员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设备使用规定。

3、不准随便丢弃、倾倒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及其废液,需按有关规定处理。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应设置专用储存库房,在实验室中的存放量不准超过一个星期的实验用量,必须随用随领。

4、剧毒物品应统一购买、统一存放。存放剧毒物品须用保险柜和铁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实验人员必须当日向保管员领取,当日使用。剩余部分须立即交还保管人员妥善保存。一旦发现丢失,必须立即查找,同时向学校保卫处及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5、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安全防护管理的规定。

6、实验室人员在进行试验研究工作和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如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穿防护鞋、戴防护手套等,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

7、实验室必须配备消防器材,消防器材不得随意搬动。值班人员应学会使用消防器材,管好消防器材,积累消防经验,有情况及时通知办公室工作人员。重大问题要迅速报学校保卫处或派出所。

8、不准擅自拉接电线、改装电路、增加电器设备,不得超负荷用电以及自行加大线号和保险丝。

9、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时必须锁门、关窗、关水、关气和关闭除冰箱培养箱之外的仪器设备和电源。

10、不准在实验室吸烟、做饭、住宿、聚餐和跳舞等。

11、节假日需明确安排值班人员,值班人员要经常巡查,在锁门前应检查门窗、电源等是否关闭。发现有盗、火、水的不安全因素应及时通知办公室工作人员。重大问题要迅速报学校保卫处或派出所。

12、凡携带物品出门,必须持实验室开具的“携带物品出门许可证”,方可出门。

13、实验室工作人员每人只能持有所在实验室的钥匙,不得自行复制其他实验室的钥匙。实验室工作人员丢失钥匙,需要用值班室的备用钥匙另配钥匙时,须经办公室同意。

14、流动人员结束工作离开实验室时,须将钥匙交回办公室。

15、每个房间必须有一把钥匙集中在办公室,以备万一时使用,平时任何人不得使用。值班期间,值班人员要认真保管好各房间的钥匙,不得丢失,只能将钥匙用于防盗、防火、防水等安全保卫工作,不得另作他用。需要换锁的房间,工作人员应将一把新钥匙交到办公室备用。

16、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客座人员和学生)应尊重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及值班人员,配合值班人员工作,严格遵守安全保卫制度。

仪器设备概况

实验室现有使用面积8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3900万元,其中主要包括物化指标与结构分析测试平台、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和数值模拟与大型计算基础研究平台。

物化指标与结构分析测试平台包括用于物质成分分析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多功能色谱系统、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仪、总有机碳/总氮测定仪等大型分析仪器,以及用于物化指标和结构分析的顺磁共振波谱仪、电化学分析系统、Zeta电位测定仪、粒径分布及颗粒计数仪、原子力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富里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快速动力学停留装置、热分析系统等大型设备。同时还配备了在线余氯分析仪、在线氨氮分析仪、在线溶解氧分析仪、在线总锰分析仪、在线臭氧分析仪等多种在线仪表,可随时接入各种模拟系统,为科研研究提供各种分析手段。

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包括微生物基础与应用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两部分。配备遗传分析系统、脉冲场电泳系统、显微操作系统、原子力显微镜、荧光显微镜、MIDI微生物鉴定系统、凝胶成像系统、突变检测系统、梯度PCR扩增仪、双向及普通电泳系统、全自动发酵罐、低温及超低温冰箱、高速离心机等大型设备。

数值模拟与大型计算基础研究平台拥有高性能计算集群和多种仿真软件,可进行流体与河床动力学计算与建模、多维环境质量模式计算、环境工程仿真、化学与生态系统模型计算、3S技术应用与开发等工作。

随着实验室研究人员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活动非常活跃,对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平台的需求不断增长,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大型仪器甚至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

建设期间,实验室将所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20万元以上)纳入到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网络(202.118.253.19/Index.jsp),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需要使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上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网络进行网上预约。

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平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宗旨,配合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独立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实验室正着手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平台非工作时段服务管理办法》、《仪器设备平台操作培训及独立操作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力争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公用平台达到全天候为科学研究服务的目标。

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的开放共享,大大扩展了实验室的辐射范围和作用,提高了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

在功能平台建设方面,实验室人员结合研究方向,研制了一系列可以共享的新设备,包括废水生物处理设备、膜组合工艺设备、絮体形态原位检测装置、高级氧化除污染装置、流域水质监测模拟水槽等,可以作为公共研究平台提供给实验室人员使用。

物化指标与结构分析平台

元素分析仪

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全自动固相萃取仪

总有机碳分析仪

固体总有机碳分析仪

顺磁共振波谱仪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荧光光谱仪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快速动力学停流装置

微波消解萃取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

Zeta电位测定仪

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

多功能色谱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颗粒计数器

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平台

遗传分析系统

显微操作系统(数控显微操作仪+倒置荧光生物显微镜)

脉冲场电泳

冷冻干燥机

絮凝剂絮凝形态检测分析系统

扫描仪

包衣机

振荡培养箱

双层全温度恒温振荡器

离子交换层析系统

箱式电阻炉

离子色谱

超纯水仪

石蜡切片机

超声波清洗器

超低温冰箱

光照培养箱

电子天平

保藏柜

粗纤维测定仪

数值模拟与大型计算平台

高性能计算集群

热线热膜分析仪

ISO国际标准热水散热器热工性能试验台

维护结构构件综合能耗试验台

研究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变化规律科研对促进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要遵循科研实验室规则,注意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因此,对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1.人员管理。研究型生物实验室其主要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一是培养研究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一些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一些技术人员对于实验室的器材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如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尚未能掌握,尤其是在当前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也在不断地产生。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掌握了现有实验室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上,还要加强对一些新思想、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对实验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敏感性和掌握度,进而保证研究型生物实验室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定期进行学术汇报。要想全面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实验进展情况和发展情况,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在这里,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于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定期的学术汇报,将实验室所有的人员召集,由管理人员和导师主持会议,并且还要由科学人员将实验进程和实验结合进行报告和汇总,提出近期发生的情况和遇到的情况,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最终将问题合理解决,确保实验有效地进行。

2.仪器管理。在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科研仪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实验仪器的管理,同时,这也是保障实验进行的基本条件。

首先,实验仪器要有专门的人员管理,保证实验设备的正确合理使用,并且,还要针对实验室所拥有的实验设备,建立相关的设备档案,如在新的仪器进入实验室以后,需要贴上相关的标签,并且将仪器的性能、用处进行详细地了解,并且建立相关档案信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实验仪器作好相应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加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为此,需要仪器管理人员加强对仪器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厂家联系,避免仪器损坏,而且带来不必要的事故。

其次,要加强对贵重仪器的管理。在管理贵重仪器时,需要根据相关的说明书,编写操作规程,将所要注意的事项和使用说明全部规范地列出来,加强对使用人员的指导,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因此,这些贵重仪器成本高,为了有效地节约科研成本,必须要加强规范使用。

此外,对于药品的取用,要坚持最少量原则,用最少的实验药品取得良好的科研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可以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药品,不仅可以做到经济节约,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安全管理。首先,药品的安全性。实验室药品作为重要科研资源,是研究型生物实验室宝贵财富。因此,要加强对科研药品的安全管理,在具体的实践中,科研药品在分类存放,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药品,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要对所有的实验材料进行登记备份,同时,采用冷冻干燥法进行药品的保管。

其次,要加强对药品稳定性的检查。实验室也是一个流动性比较大的场所,离开人员要将材料移交处理,因为,这些材料包括了包含了科研人员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是极其有价值的信息,一旦丢失,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4.废物回收。虽然研究型生物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同时也是垃圾产生的主要场所。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使人们更加关注对于实验室所产生的废物。为此,除了要加强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仪器管理和安全管理以外,还要加强对废物的处理,这也是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科研人员对垃圾会进行处理,但是不可避免了是还是会一些垃圾渗入地下,或者是流入河中,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污染,尤其是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越来越进步,随之所产生的废物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废物回收值得研究和探讨。

二、强化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

1.创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在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中,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控制管理模式,实行服务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包括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本着服务的管理理念,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出条件。

2.构建研究型生物实验室文化。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需要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样,现代形势下的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管理也要构建其特色的实验室文化。如实验室进行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一方面,可以将科研人员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缓解决工作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调整科研人员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促进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埋,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加强了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使得科研工作快速进展。因此,在加强研究型生物实验室文化的建设,为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发挥良好的推动力。

3.创建绿色科研。研究型生物实验室就是要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绿色科研又称环境无害科研、环境友好科研、洁净科研,即用科研技术和方法把使用和生产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材料,产物及副产物减少到最低,其核心就是使更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人口控制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有农业和食品问题,都要通过科研来解决,科研可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三、总结

总而言之,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作为保证科研工作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必须要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并且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完善和配套的管理措施,建立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科研实验资源,才能使实验室真正发挥科研的基地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在宁.试论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2,(02).

[2]徐静,阎斌伦,.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9,(06).

[3]吕岫华,刘伟,刘巧丽,王明连,马雪梅,闫红.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