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汇报

课程汇报

课程汇报

课程汇报范文第1篇

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教学实践中,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一

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根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这是本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具体讲也就是:

1、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作;

2、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使用;

3、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获得计算机学科方面良好的主体结构,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教学实践中,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去帮助学生达到目的,现将本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如下:

(一)以“玩”促学

小学生对“玩”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选好入切点,让他们在“玩”中接触电脑,感知电脑,即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这样就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教学寓教于乐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指法》这节课中,一开始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用说要求他们背诵键盘上的26个字母键。所以,在通过“CAI”软件游戏进行教学中,学生们一边击键一边念字母,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致盎然,个个跃跃欲试。从而,学生在玩“CAI”软件游戏中学到练习指法的要点。

(二)以“练”促学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练习,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许多电脑知识是在反复、大量的使用练习中才能熟悉、体会、掌握的。如在学习汉字输入时,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输入自己写的一段话,这样比输入书本上的一段话兴趣更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输入”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实际应用汉字输入法及灵活处理实践中的细节问题,使学生在乐学、趣学中提高操作技能。

(三)以“帮”促学

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在接受、理解一种新事物中总存在个体的差异,新的知识、概念,有些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了,而有的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耐心启发和引导,那就需要“一对一”的指导,充分发挥“小老师”的骨干作用。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思考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它。这样学生们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相互协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总之,要做好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有趣生动。

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二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个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下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刚刚升入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是第一次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玩”。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他们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玩”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在宽松氛围下的动手动脑的有效的学习,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玩”中学,由浅入深,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还不幼稚,因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简单易懂,在课程的布置和内容上注意简单易懂,要适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一些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方法和教学软件,配合一些适当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防止一些笼统的理论,让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为使学生掌握鼠标的习性,左右键的用法,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我从一些游戏入手,如纸牌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把兴趣和创新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主动地问老师、回过头来再学习基础知识。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越来越高。

本学期还重点学习了指法,指法学习是枯燥的,假如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竞赛谁的成果好或者与老师竞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果就必需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坚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于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在于缺乏发明性的思维。

在“画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发明性的火花,克服学生电脑绘画中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如在教学“画月亮”时,先让学生考虑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局部学生从常规思维动身,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局部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发明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发明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本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有局部学生在上机课中不能按要求带脚套;

2、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还不太会去合作、推荐。

3、在评价作品环节方面,语言太单调。

在新的学期里,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小学信息课程教学工作汇报三

回顾第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实际制定各项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难易结合,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学得愉快、学得好,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这半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讲为辅,以练为主,以用为目的,使学生在练习中、实践中或"玩"中学会如何使用电脑,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呆板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开学时,学生大多数刚接触电脑,对电脑有着一种神秘感,对学习电脑也有着一种极大的兴趣感,作为教师要怎样才能将学生的这种兴趣继续保持下去呢?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先问学生什么是电脑,电脑有什么作用,然后根据书本讲了许多有关电脑方面的科学知识,让他们感到电脑原来是这样一回事,使他们对电脑有了一定的认识,打破了不敢碰电脑的神秘感。接着讲解了电脑的作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游戏入门,学习指法。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对于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学习指法。这个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工作总结《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就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在教学鼠标的使用时,有些学生不敢握鼠标,或是操作不灵活,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采取的是游戏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鼠标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安排一些拖箱子(训练拖动)、纸牌(单击、双击)和扫雷等游戏,通过游戏,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序掌握得好快。

三、小组互助、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深厚的兴趣,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很多,有的家庭有条件从小接受计算机教育,在操作技能方面水平很高,可以说是"小专家",而有的学生在校外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本学期只是第一次接触,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于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将每一个班按每列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组有6个人,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在教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监督检查。水平相当的能一起探索、实践,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得到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深厚学生的帮助,这样发挥了优秀学生"小老师"的作用,激励其更加努力。这样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时,老师布置好一个任务,通过小组学习,使这个任务是由学生进行解决的,而不是教师将方法直接讲给他们。通过实践证明,小组学习不仅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发展。

四、开展竞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课程汇报范文第2篇

一、校本研究总体思路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本次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教育思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课改工作的实质是一项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是一项宏大的教育科研系统工程。所以,我们确定的校本研究总体思路是:以新的课程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和保障作用,以课改实验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积累新课程的教学规律为目的,以省市级规划课题为龙头,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做到课改与校本培训结合,与校本教研、科研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提高教师的素质,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我校课程改革的特色

1、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增强教育科研的先导和保障作用

20年6月8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教育部教基[20]17号文件的形式下发。此时,恰逢xx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的开局阶段,由于形势需要,我们校于20年10月在全区小学中率先组建了教育科研室。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较好地发挥了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设计、指导、培训、总结和推广的作用。“十五”起步阶段,我们以《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市级课题为龙头课题,带动起全乡其它4个市级课题和3个区级课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当时即将开始的新课改做了舆论上、素质上、观念上的准备。经相关部门验收,我们的4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获奖。

20*年,我们又开展了以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此来带动《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两个市级课改滚动课题和各校的校本课改实验课题。

在科研工作的认识层面上,我们注重树立五种意识:先导意识、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过程意识、创新意识;在管理层面上,我们注意三个结合: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相结合、操作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走进管理与走出管理相结合;在操作方法层面上,我们注意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研究成果与工作成绩结合、长与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校本研究主要解决的是当前问题,而重点课题解决的是长远问题。校本研究是分散研究,重点课题是集中研究。

我们注重规范以课改实验为核心的校本课题研究。在校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区科研室的指导下,注意了以下科研兴校模式的探索,即问题课题化、课题常规化。问题课题化,目的是实现教与研的统一。就是通过从课改实践中提炼出问题,加以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一个“提出问题,提炼课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推广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提炼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听评课)扎实开展,从中找到可以提炼的问题。课题常规化,就是建立教育科研保障机制,制度要完备。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崎说,看一所学校好不好,不是看它有没有大房子,有没有好的设备,而是有没有好的教师。所以,课题研究,贵在培养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师和科研骨干,先后到全国十几座大中城市参加学术活动和培训。请师校的领导和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

(2)积极参加学术团体的活动。作为省创造力开发专业委员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我们积极参加了该委员会组织的活动。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区教育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3)结合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以在岗提高为主要形式,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

2、加强校本教师培训,让学校成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

千头万绪抓根本。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核心。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校由科研室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以校为本,四位一体(教研、培训、科研、管理),课题牵动,分科推进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各有关方面形成合力,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学校领导先后为教师做了《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行为的关系》、《有关课改几个问题的解读与思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是学校德育的生命》等专题讲座。

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课改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操作是否娴熟,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校本培训中,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取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了骨干培训、讲座、研讨会、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具体方法有:组织学习、学者引领、树立典型、互动合作、外出考察、强化评价等。

3、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全面创新,理想课程实现的需要凹显出教师教研的必要性,提供了教师自主教研的广阔空间,提出了教研走向校本的全新要求。我们认为,校本教研要以教学和教师素质现状为研究起点,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以课题为牵动,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反思为载体,扎扎实实开展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走研究之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抓学习,是为了奠定研究基础;抓设计,是为了创造研究的契机;抓反思,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时空。

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教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研的直接目的的基本理念,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素质的迅速提高。

4、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张扬个性

为了使课程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意从学生本位出发,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重视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多元化和趣味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和义务意识,关爱和合作意识。在课程开发中,以生活本位、学生中心、注重过程、强调开放、体现综合为原则。采用课程引入、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新编等开发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入选区小学教研室的《校本课程汇编》的有数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音乐、自然等。其中,品德与生活科的《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紧紧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以水为线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学科综合性。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

三、课程改革的过程考核

课改的过程考核(评价),在课改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上,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在20*年启动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省级课题,20*年4月正式开题。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采用教师自我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同事评价的策略,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采用的方法有教学反思、课堂听课、评价访谈、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我们为此编制了相应的评价工具(量表),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评价都采用量表,并按照评价流程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在区小学教研室的指导下,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宗旨,遵循以下原则: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承认个体差异,注重结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做到考试与其他课程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在学校评价方面,我们注重中心校的自我评价和对下属村小的课改评价。因为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通过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可以促使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并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我们每学期都要对各校的课改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平时还要下各校进行专项调研,准确掌握课改进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四、课程改革的基本成绩

1、课改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我校先后被评为区“九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十五”中期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东北地区教育情报工作先进集体、省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体育组。区科研室先后3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多次为区小学教研室提供活动现场。曾代表我区接受市小学教研部调研、科研部中期检查。

2、课改提高了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和实实在在的校本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我校现有部级创造教育骨干教师2人,市级先进12人,市区学科骨干18人,市优课教师14人,区级先进15人,区科研骨干11人。2人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区课改标兵。在区里组织的规范化评优课评比中,我校有16人获奖,另有部级创新课1节,省级3节。在市区组织的基本功大赛中,1人被评为市一等奖,4人获区级奖励。全校教师共撰写市级以上优秀论文260多篇。

3、课改促进了学生发展

课改的实施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近几年的质量监测成绩在区内均名列前茅。学生在英语、体育、艺术及其他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课程改革的有关经验

1、几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以教师素质提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2、教师的素质,是学校的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无形资产。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学校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教师和孩子们一样,也需要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育机构,但教育不应只是为了学生的。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六、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

课程汇报范文第3篇

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市关于深入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要求,切实开展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进一步推动全县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学校文体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现将我县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结合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实际,我们把开展课外文体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与全面实施《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体育教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全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实施。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思想重视,组织健全,切实保障课外文体活动开展

我县十分重视学校文化、体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开展文体活动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核内容之中。三年来共投入近2500万元专门用于学校体艺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需求。另外,通过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优美校园建设工程、义务段校舍维修工程、学校迁扩建工程等,促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合理配置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努力改善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环境,全县各校音、体、美器材基本达到省一类标准。

县教育局、县体育局、团县委联合成立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学生体育运动的领导,对县级及以上的体育活动,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文体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中小学文体活动的领导、规划、指导和评估;学区也成立领导小组,对辖区内中小学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各中小学也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学校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县形成“县教育局—学区—学校”三级组织体系,为全县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同时,制定了《***县中小学生文体活动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文体示范校评选,实施文体工程年度考核和奖励,召开全县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动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和推进会,举行大型文体展示活动,扩大宣传,优化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整体环境。

(二)多措并举,创造条件,深入推进课外文体活动实施

为了进一步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我们把推进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与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深入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的实施。

1.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各校认真执行省定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体艺教育教学质量。县教育局在每学期初对所有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和体艺专职教师任课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

2.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各学校制订文体活动方案,根据学生兴趣、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分年段制定每周“体育艺术2+1”活动安排表,大力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下午课外文体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做到时间、地点、项目、内容、学生、辅导师“六落实”。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使每位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做好学生体质标准测试工作,重视学生体育健康情况,测试数据及时录入国家数据库。我们逐步完善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督查、评先和公告制度,将体质测试结果作为升学、毕业、评优的重要依据,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全面公示。三年来,全县学生体质平均合格率逐年提升,数据入库率达到100%。

4.认真做好“2+1项目”测试。根据《“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和测试要求,各校成立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各兴趣小组负责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组成的“体育、艺术2+1项目”认定小组,依据《标准》和学校实际,在每年的5月和11月组织测评认定。学生可以采取参加竞赛、课外考级、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法获得项目认定,并将认定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一是定期开展“四节”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年一届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要求各校做到班班发动、人人参与、校校开展;比赛项目要大众化、群体化,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参加一项体艺活动,达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二是不定期开展体艺活动。结合主题活动或节庆日,举办社团文化节、校园吉尼斯、汇报展演、趣味竞技等小型多样的体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艺技能的舞台,丰富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出台《***县中小学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各校结合学校实际,挖掘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设施,因地制宜创设特色项目,打造学校文体“金名片”,推进文体工程纵深发展。如昆阳一小的课本剧、***职教中心的音乐、***县小的书法、***中学的健身操、县实验中学的篮球、***小学的乒乓球、***十小的排球等,逐步成为我县文体特色教育的品牌。

7.探索教体结合新模式。借助学校体育资源,走教体结合路子,把业余训练项目有选择性地设置在各中小学校,实行资源共享。三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引进专职教练员3人,在各中小学校设11个训练基地,从小学到中学形成比较完善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在训适龄运动员达到284名,已有省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6所。

8.加强文体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加强对专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兼职教师的上岗培训,重视专业成长,提高文体师资业务水平。目前,一支以体艺专职教师为核心、全体教师为主体,校外体艺专业人士为辅助的,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文体师资队伍已形成,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整体工作的开展。三年来,共落实县级以上课题10余项,市级以上获奖课题5项,多篇论文获得市一、二等奖。

(三)体艺并进,打造品牌,全面彰显课外文体活动实效

三年来,通过创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县,特别是把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广泛深入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全县中小学生每天课外文体活动不少于一小时达标率为96%,学生参加文体活动普及率达94%,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合格率达85%以上、优秀率达24%以上。全县现有省级艺术特色学校6所、体育特色学校5所、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1所,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8所、现代化教育学校4所、体育特色学校6所、艺术特色学校5所、科技特色学校2所、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2所、德育特色学校11所、寄宿制达标学校13所,省、市示范校共32所。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县共有60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文体赛事中获奖。其中,2009年,获得省艺术节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2010年,获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一等奖1项,课本剧《掩耳盗铃新传》获全国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一等奖,4支合唱队参加省中小学生合唱节比赛均获一等奖,1队获全国中学生健身操比赛二等奖;今年,5个节目参加省舞蹈节比赛,获4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学生艺术节目《萧江大鼓》登上了2008年上海世博会和2011年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的舞台,***县职教中心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县教育局已连续多年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授予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艺术节展演优秀组织奖。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实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以来,我县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活动开展不平衡、文体活动纵深发展不够、工作连续性还有待加强、文体科研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文体工程全面均衡、优质和谐发展。

1.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学校体艺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体艺设施配备,争取两年内全县各中小学体艺设施配备率完全达省定标准。

2. 加强文体工程科研工作。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及时推广各校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文体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我县文体活动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文体特色品牌。

3. 建立文体工程长效机制。文体活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阶段性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督导评估,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组织机构责任明确、实施方案科学有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使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精细化、科学化、个性化。 

课程汇报范文第4篇

对于我这个只有半年学医经历的学生来说,应该从医院中最基础的护理工作开始。来到医院,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畏惧,即使自己曾以病人的身份到过此地。

镜中的我,穿着干净的白大褂,戴着洁白的帽子和口罩,想想自己第一次穿着白大褂的那份自豪,心底的那份坚定与自信犹然而生!

看起来很简单的护理工作,让我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原本的自信荡然无存。我开始虚心向护士学习,紧紧地跟着护士,寸步不离,年轻的护士耐心地给我讲解着关于护理的知识。慢慢地,我穿梭在各个病房,了解了她们的护理术语和一些日常工作。

我协助护士接诊病员,做好四测(测血压、测体温、测脉搏、测体重),熟练地掌握了血压及体温的测量方法,接触配液环节,在严格坚持“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浓度、对剂量、对方法、对时间)的原则下,并为病员配液。

终于有了我实践的机会,想着护士叮嘱我的操作要领,端着装有止血带、胶布、碘付的器皿,来到病房。面带着微笑:“阿姨,该打针了1我给病人绑上止血带,用碘付进行消毒,然后拿起针头,小心翼翼地扎入病人的血管中。看见管中有回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蔓延全身。想不到,身平第一次扎针竟然会如此的顺利!

护士在休息的时候,给我讲着因为静脉注射的输液管中一个小小的气泡,而使病人死亡的真实事例后,我大为震惊,不免开始崇敬这些平凡的护士们。

课程汇报范文第5篇

敬爱的党组织: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称为新***主义革命时期。在这段期间,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以后,中国无产阶级把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成为新时期历史的主人。在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主义革命的进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北伐战争从基本上**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土地革命战争指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抗日战争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在反侵犯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成功;人民解放战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新***主义革命的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成立以后,举国上

下百废待兴,国家的建设成为主要任务。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首创了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事业。伟人的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脊梁,肩负着建设社会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断开辟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投身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升自己,为做社会主义***人做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