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用文写作论文

实用文写作论文

实用文写作论文

实用文写作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网络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工作和生话中的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文在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应用文写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工作思维能力。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写作能力也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它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致不高,消极对待,甚至把应用文写作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仅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还被当作苦差事,教师始终难以突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瓶颈。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课不是太好,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再加上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同时应用文写作法规性政策性较强,而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自身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缺乏,使得学生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因而也无法组织应用文的语言。另外应用文写作与其它文学体式相比,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这使得较多接受形象思维训练的大脑要转变为用逻辑思维来写作,会因缺少写作素材,而一时无从下手。

(二)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应用写作的格式,学生一学就懂,一放就忘,遇到实际问题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施教时,应用文文种的选择基本凭着教师的想当然而进行,没有调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到底哪些文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这样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应用文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于是消极应付。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非常多,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思路。首先是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多数教材基本按照“事务交往文书”、“个人交往文书”、“礼仪交往文书”、“经济交往文书”、“公务交往文书”、“法律交往文书”和“科技交往文书”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编排,其中涉及的日常应用文极其有限。其次是重视理论、轻视训练,许多教材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再次是例文陈旧、脱离实际,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心理距离,没有亲和力。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大约34课时,主要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因此,没必要以培养专业秘书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次,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绕着应用、实用来选择。

再次,增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趣味性。基于应用文写作的枯燥,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无话可写的状况,必须设置一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把教、学、做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在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和网络化等四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面对近千种的应用文文种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几十种文种。可按照“实用、应用”的原则进行,也即选择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文种进行施教。那么哪些文种是学生今后常用的呢?这就要求教学者去生活实际进行调研。调研得来的文种势必是零散的,与传统的应用文教材按“事务文书”、“私人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公务文书”、“法律文书”和“科技文书”等七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的固有模式不一致,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应用文教材体例的类型化,打造“模块化”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写作理论的教学与工作流程的熟悉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上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

同时,在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课一直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课无法直接为专业服务。理想的基础课应该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贴近专业、为专业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如果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得巧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适用的应用文文种,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文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些专业文种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应用文教学中设置一个专业文种模块,这一模块可象菜单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文种学习。如设计类专业可设置“投标书”、“招标书”、“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等;旅游专业可设置“旅游指南”、“导游词写作”等;财经类专业可设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报告”等;影视动漫类专业设置“剧本与分镜头”等,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既突出了共性,又照顾了各专业的个性。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既考虑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的普适性,又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的原则,可设计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日常工作模块加一个专业模块来串联一系列文种。

1.活动策划与开展文书写作。计划与策划书、合同与协议、邀请书、海报、条据、总结等;

2.召开专题会议文书写作。通知、请示、报告、会议指南、致辞与演讲、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

3.毕业与找业文书写作。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聘书(竟聘书)、个人简历、竞聘辞、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等。

4.创业文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则与公约、声明和启事、状与辩护词等。

5.各专业个性化文书写作。剧本与分镜头、说明书、招标书与投标书、广告文案、旅游指南、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模块化设计使文种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机结合,因而学生在掌握某些文种的写法的同时也熟识了一项具体工作的流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事实材料产生的成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针对应用文写作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以及因学生自身阅历及社会实践缺乏而无话可写的现状,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写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实际运用情境,通过情境来说明具体文种的用途和功效。这样使应用写作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表述,而是可知、可感、可想、可操作的现实环境,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同时,情境的存在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起需要、引发动机、吸引注意,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设置一定要贴近实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让他们感觉新奇、有趣、实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增强感知创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等。模拟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

(三)教学理念人文化

教学上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施教时,要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即选择那些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文种来讲解,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合格规范的文种的写法,又要讲授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讲授书,就应让学生知道如何打官司;学了劳动合同就应让学生知道劳动纠纷解决的途径。再如在学习简历、求职信的写法时,应让学生懂得决定一份求职材料的优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是否为进入职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给自己作了一个职业规划,同时提醒学生在求职时招工中的各种骗局,让学生能“见招拆招”。教学过程中就要链接这些实用的小知识,以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这种认知社会的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手段网络化

实用文写作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作为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两大部类的写作活动,其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存在着应用写作滞后于文学写作的现状。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写作人才的需求,当今应是真正建立起科学化的、当代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训练体系的年代。“当代应用写作学”的理论与训练体系,应由“两个理论层次”:“当代应用写作原理学”和“当代应用文体写作与训练学”共“九论”构成,在“九论”研究中要科学界定其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和重点。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期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建设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写作学理论专著、教材和论文成果的丰硕,足以令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然而,作为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两大部类的写作活动——应用(或实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其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相比较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即应用写作还滞后于文学写作的研究水平。

应该说,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从重视文学写作研究转向了越来越重视应用写作研究。在应用写作研究领域,同样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诸如著作、教材和论文等),其中不乏有创新之作。但从学科建设的视野审视,应用写作学还未能形成较为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应用写作教程,仍明显地停留在“知识+格式+例文”的经验和方法的归结层面上,未能建构起深刻揭示应用写作自身本质特征和内在写作规律的科学化的理论与训练体系。当代应用写作学还未能出现像“文学写作学”那样的诸如“诗歌创作论”、“小说创作论”、“散文创作论”、“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论”等那么多的宏篇理论巨著。这种研究现状不能不令我们写作学界同仁倍增时代责任感。

2O世纪9O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新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在逐步转轨变型,现作活动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应用文体写作的适用范围几乎遍及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商贸等各个领域和科学技术、文化交往的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写作人才迫切需求的客观事实,不允许人们对当代应用写作学的研究与理论建设问题等闲视之,所以,20世纪9O年代成为应用写作大发展的年代,成为应用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逐步形成的年代。笔者认为,到了21世纪初期的今天,应该是当代应用写作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尽快提高质量和层次与水平的年代、是真正建立起科学化的当代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年代。

二、首先应准确界定当代应用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与内容

建立科学化的当代应用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首先必须弄清楚和回答四个重要而又基本的问题,即何谓应用写作?何谓应用写作学?应用写作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应用写作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如何界定?这些根本而又重要的理论问题。写作界学者们虽已有多种论述,但认识却很不统一。

我们说,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生产的写作实践活动主要分两大部类:一类是具有审美功能的文学写作活动,一类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应用写作活动。所谓“应用写作”,是指在经济社会管理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商贸组织所广泛运用的各种行业性的常用文章的写作。它一般包括处理公务的机关应用文和处理私务的日常应用文两大类。

从现当代文体分类学的角度看,写作学界一般把当代文体分为四大部类,即文学类文体、应用类文体、理论类文体、新闻类文体。而广义的应用写作,除包括上述应用类文体(公务应用文和日常私务应用文两大类)外,还包括一些习惯上人们不称之为应用文的新闻文体、理论文体等,人们又多以“实用写作”称之(相对于文学写作而言)。

就当代应用写作(广义)而言,又通常把它分为四个部类:第一类是行政公文写作(十三类);第二类是工作事务文书写作(诸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第三类是日常应用文写作(诸如书信、申请、协议等);第四类是行业专用文书写作(诸如法律文书、财经文书、新闻文体、理论文体、外交文书、军事文书、科技文书等)。对现当代应用文体要进行系统归纳分类,可多至数百种。

应用写作的“应用”二字,是其基本的特性和功能,它具有以下四层含义:一是它的写作内容是经济社会管理和社会生产与生活以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在经济社会管理中起到“中介性”①和“工具性”的功能作用(它不像文学写作那样对阅读欣赏者只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作用);二是它有着直接明确的写作目的,或传播信息、或交流经验、或指导工作、或指挥行动、或协调关系、或告知事项等,其针对性很强,行使着行政管理的社会职能(它不像文学写作那样主要是为了审美愉悦和消遣,作者的创作思想是靠“形象”描写本身予以间接地表现的,其创作目的在于寓教于乐,陶冶人们的情性);三是它的写作表现方法不是采取文学写作的艺术化的方法(如虚构、夸张、典型化等),而采用的是朴实简练、准确真实、实录直书式的表达方法,直接宣明写作的主旨和目的,靠无可置疑的事实材料表述和逻辑分析论证来理智地“说话”;四是它的文体结构组合形式一般都有大致的规范性和格式化的要求(它不像文学文体那样没有结构的格式化要求,追求创意性的特色)。由此可见,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明确写作目的、真实具体的写作内容、朴实简练和准确直书式的语言表达、写作格式规范性的要求、直接产生实际工作效率的写作价值,以及在经济社会管理中起到“中介性”和“工具性”的管理功能作用等特点,构成了当代应用写作活动的本质特征。

应用写作和文学写作其精神劳动的最终成果形式固然都是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思维、反映的产物,运用的表达工具都是语言文字,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和传达信息,但二者的区别却是十分明显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的社会功能作用不同:应用写作的直接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指导经济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管理,以及日常工作的开展,主要行使经济社会管理的“实用性”功能;而文学写作的主要功能是“审美性”,即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对阅读欣赏者实现着审美愉悦和陶情冶性的教育影响作用。“实用性”是应用文体写作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中介”和“工具”的本质功能;“审美性”是文学文体写作成为大众“审美欣赏教育”的本质功能。这既是两种写作活动的“个性”特点,又是二者的本质区别点。

由此论之,所谓“应用写作学”,就是研究现当代应用文章的写作特点、过程、功能作用、写作规律和写作规范、方法、技巧的一门学问。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矛盾论》)之说,应用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当代应用类文章在写作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各种特殊的矛盾性的问题。

由应用写作的特殊的矛盾性问题,决定了当代应用写作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应由九个方面构成:一是应用写作活动运作过程、特征、功能和写作规律的研究;二是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构成的研究;三是应用写作活动产生、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的研究;四是应用写作作者应具备的智能素养研究;五是应用写作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六是应用文体的分类与分类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七是各类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原理、写作规范、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八是各类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的研究;九是当代应用写作工具与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如电脑写作操作技术)的研究等。

三、当代应用写作学理论与训练体系的建设

由以上对当代应用写作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探析,我们认为,建立起科学化的“当代应用写作学”的理论体系与教学训练体系,应由“两个理论层次”与“九论”构成。其理论体系的层次构成为:

上编为写作基础理论层次:“当代应用写作原理学”,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应用写作行文过程、特征、功能与规律论——主要是对当代应用写作行文运作过程的研究,包括对应用写作的取材、炼意、谋篇、行文、定稿、成文与行文办理程序的研究;包括应用写作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作用、写作行文规律的研究等。它旨在阐明应用写作活动行文运作过程的特点、内容与规律。

(二)应用写作理论体系构成论——主要是对应用写作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内容、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的研究,以及对应用写作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等。它旨在阐明如何科学地建构当代应用写作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与训练体系。

(三)应用写作产生发展流变论——主要是对应用写作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学科理论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国内外应用写作学的研究状况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它旨在阐明应用写作产生、发展与演变的特征、内在规律与历史经验。

(四)应用写作作者智能素养论——主要是对从事应用写作的作者应具备的智慧、能力、素养以及智能结构如何合理形成的研究。它旨在阐明从事应用写作的作者要成为高素质的写作人才应该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和智慧与能力。

(五)应用写作教学目标与方法论——主要是对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职能、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它的研究应做到: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定教学对象和培养对象,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文体写作与训练的类别和内容。针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与社会对写作人才需求存在的偏差问题,其研究应注意做到:纠正写作教学目的的误区,使应用写作人才的培养与当今务实致用的社会需求相结合;纠正写作教学培养目标的误区,使应用写作人才的培养与为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相结合;纠正写作教学方法的误区,使应用写作人才的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相结合;最终实现“懂理论、会写作、能办文”的(“学者+作者+实务者”)“三位一体”应用写作人才的培养目标。

下编为写作技术理论层次:“当代应用文体写作与训练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六)应用文体分类论——主要是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对当代应用文体分类的原则、标准、方法、意义和作用等进行研究,从而对当代所有应用文体作出系统、全面、科学的类别划分。它旨在阐明各类文体的独立意义、个性特征和社会功能作用。

(七)各类应用文体写作原理、规范、方法论——主要是对当代各类各种应用文体的文体特点、写作原理、写作规范、写作方法与技巧等的研究。它的研究应做到各种文体写作原理、写作规范和写作技法论述的理论性与写作实践训练的可操作性达到有机结合;其研究应改变过去那种“知识+格式+例文”的旧格局,构建起“写作理论+写作规范+写作方法技巧+例文导学”的新模式,力求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八)各类应用文体写作实践训练论——主要包括对各类应用文体写作教学实践环节的写作技能训练(工程)体系的研究;各类应用文体写作训练效果测评体系的研究等。它旨在阐明各类应用文体写作技能训练的特点、内容、过程、途径、方法和写作规范与要领等,应力求达到文体写作理论指导与文体写作实际训练的有机结合与最佳结合。

实用文写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思考

一直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重视文学写作而轻视实用写作的倾向。迄今为止,当代实用写作学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很多相关的研究著述和编写的实用写作教程,依然仅仅是停留在较为初期的归结层面上。最近几年,文学理论建设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近三十年里,仅仅与文学理论有关的教材就出版了二百多种。可是我国对文学理论的建设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为此就需要对各个层次的文学理论建设提高重视度了。

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振奋与开心。但是,实用写作是人类社会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的,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与理论研究水平相比较而言,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通俗来讲,就是文学写作的研究水平远远超过了实用写作的研究水平。

一、实用写作学理论研究

在对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进行思考与探索之前,我们先来简要的了解一下何为实用写作。实用写作是指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为目的的各类写作活动。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外对实用写作理论研究的现状不容客观。尤其是在国内,对于实用写作理论的研究,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在很大程度上沿用的是传统的文章写作理论以及文学创作理论,没有完全针对实用写作的理论。

二、实用写作与文学写作文体思维间的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写作是一门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方法的学科。毋庸置疑,它也是一门与思维运用密切相关的学科。据此看来,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来把握这门学科,对写作思维学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学写作与实用写作是写作的两个重要分支,下面我从这两类不同文体的思维形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研究它们在思维能力培育过程中的特点。

文体思维的内涵实质上是指文章形式,其包含着一定的语言体式和语言体式所负载的内在结构模式和总体风格模型。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这两类文体具备了不同的总体风格和结构模式,同时也是写作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文章体载。文体思维的通俗来讲就是指作者的书写思维,是某一个体所具有的特定思维状态,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思维行为和产生思维效应,从而得到文体化的文章和作品。文体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写作训练才能形成的。

三、实用写作与公共关系

现如今,写作的实用性被人们看好,实用写作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功能也早就不再局限于“实用”的范畴,它已经开始同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融为一体,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经济落后的卖方时代,人们推崇“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产、消费观念,这种纯朴善良的价值观既反映了人们非常自信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的匮乏和消费对生产的依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卖方市场已逐步被买方市场所取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每个组织甚至是每一个人都已经被深深的植入了“实用才是硬道理”及“宣传方为世人知”的思想理念。如今,在商品经济潮流和经济铁律面前,作家们开始不得学点“自我宣传”的技巧,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公共关系工作。

四、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思考及其发展趋势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首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这一概念。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要求。

因此,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写作学理论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总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教训,积极吸收西方文论的有益成分,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理论精华,科学构建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理论体系,使之既有深远的历史内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具有科学发展的意义。

如今,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的发展速度迅猛,形势一片大好。实用写作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以系统功能为中心的文体功能写作教学的产生与发展的系统功能写作理论,其是在98年的第三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上首次出现的的。系统功能写作理论,源于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综合了西式理论的特色,同时也很好的结合了中式理论的严谨,是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的中坚力量,不可或缺。

五、结语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旷世之作,几乎都是善于继承与创新的结果,永垂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华。我坚信,只要我们矢志不移地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不断把研究推向深人发展的科学轨道,当代实用写作学理论建设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并世界文学理论舞台上发出自己强劲有力的独特声音,为世界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603.

[2]胜利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宣言.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1997:34、218.

实用文写作论文范文第4篇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厘清的问题应用文是体现写作者综合素质的实用性文章。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私事务、交流传递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文章的总称。要写出具有实用性、真实性和程式性的应用文,考察写作者对于政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体现写作者在专业领域的业务知识修养,也体现写作者对于文章构思表达的写作素养。因此,应用文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实用性文章,写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目的,掌握写作材料,选定适合的文种,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最终修改定稿。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体现着写作者的综合素质,应用文的写作质量与写作者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应用文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应用文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现代学子应当具备的人文素质之一,能够支撑学生的终身发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正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展开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调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辞章建构能力以及把握读者心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以教学策略的设计带动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落实,以达到提升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对位分析应用文写作是一种体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写作活动。应用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发挥多元智能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智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应用文的写作过程需要经历明确写作目的,掌握写作材料,选定适合的文种,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最终修改定稿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多种智能的共同作用下,确定写作目的,选择适合的文种,展开调查和分析,为写作准备材料;学生发挥优势智能,如语言文字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进行应用文的写作表达,同时可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会更加全面,从而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换句话说,学生通过应用文的写作,可以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出发点是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发展学生的智能。应用文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书面文章,使用范围较广,种类极多,所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也非常丰富,为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基于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阈下,教师要以应用文写作为载体,以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语言文字智能为核心,辐射统领其他智能,并向语言文字智能聚合。结合不同的应用文文种,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元智能,并使各种智能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基于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教学内容,即应用文文种。教师要关注这一文种涉及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如文种概念、特点、写作格式、写作注意事项等。

2.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文种和学生的学力,明确在本文种教学结束时,学生能够掌握什么,能够写出什么,能够写到什么水平。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步。

3.明确各种智能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教师要选取适合于文种学习与写作的教学方法,并明确各种智能如何在教学环节中体现,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请参照多元智能与教学活动对位分析表:

4.在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在做好多元智能与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对位分析之后,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调整,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展开教学。

5.做好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工作。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教师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巩固教学成果,调整不足之处。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反思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发挥各项智能。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教师要理解多元智能理论,要做好前期的教学顶层设计,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实施进行思考与实践,要有预期评估,把握教学设计的准确度。

2.教师加深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在进行多元智能理论与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对位分析时,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可以发现各项智能并不是孤立、独自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而是多种智能在一个教学环节中联动,共同发挥作用。在多种智能中,语言文字智能是贯穿始终的一项智能,但这一智能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优势智能。以语言文字智能为统领,向其他智能辐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多项智能联动,向语言文字智能聚合,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多元智能理论不是僵化、机械的,而是联动、有活力的,为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注入了活水。

3.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当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看到评价学生不能一元化,不能凭一个成绩就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多元、细化的评价标准。在制定应用文写作的考核标准时,教师要参照各项智能指标,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优势智能,联动弱势智能的特点,加大过程的考核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出合理的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学校、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提供多元立体的学习条件。除了比较常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应当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同时,可以引进微课,为学生自学和发挥多元智能创造机会。

四、结语

实用文写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作文评价 作文文体教学 驾驭文体能力 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表达与交流”模块对高中写作教学无疑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由五本课本中“表达与交流”内容编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注重什么淡化什么。具体为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必修二: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必修三: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理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必修四: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必修五: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不管从标题上,还是从篇目内容及课后练习上,认真分析比较,我们都可以归纳出“表达与交流”的三大内容:一谈如何写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谈“虚构”与真实,侧重虚构,三谈好文章的四项指标――深刻、充实、文采、新颖。没有涉及它们与文体的相关,更没有涉及文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指导。必修教材的“表达与交流”忠实地执行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并不特别强调文体,小学以叙述文为主;初中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普通高中只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文体规定。这反映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美国高中作文教学却与我们不同,文体教学在美国高中作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作文教学的几大模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在作文教学纲要和指导观念里,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和写作基本能力训练与表达方式的训练共同组成美国的写作教学的三大内容。这三大训练有多种训练体系,有单向的也有综合的。“文体”意识和实际指导在这些体系中随处可见,如“思维―表达训练体系”主要进行思维和文体写作的训练,其他还有一般文体写作训练体系、实用文体写作训练体系。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叙述文、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劝说文、技术性文章及常用应用文,对每一文体都有明确规定。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文体教学得到了同样的重视。

如三册《美国语文》(2004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著名中学语文教材。文体类型(除编译时由于篇幅关系删去的戏剧、诗歌外)统计如下:

文体类型具体类型举例:

(1)小说:短篇小说、科幻小说、长篇小说;

(2)散文:分析散文、讽刺散文、说明散文、思考性散文;

(3)其他类:日志、神话、传说、故事、叙述文、布道、自传、劝说文、演讲、格言、书信、通告、游记、回忆录等。

课后写作练习文体训练类型举例:

(1)想象、娱乐、感受类:神话、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电影情景、人物传记、日记、续写、改写、广告、网页制作、格言等;

(2)通告、阐释、描述类:通信、通告、新闻报道、报告、描述性信件、摘要、讣告、课程描述、竞赛公告等;

(3)劝说、建议、说明类:说服性的短文、给校长的建议、建议专栏、收藏者指南、提议、有说服力的信条等;

(4)分析、评论类:文学分析、社论、批判性回应、说服力评价、比较研究等。

与淡化文体教学对应的是中国作文评价标准是面向文学性、诗意和哲理性很强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通用标准;与注重文体训练对应的是美国评价标准鲜明地体现为分文体定标准。这种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做法是较为严谨的。它能充分反映评价学生驾驭不同文体的能力,较之抽象地评价内容充实否、结构完整否、符合要求的“通用”标准否,更能起到实际的评分指导与规范作用。

我认为美国作文教学对文体教学的重视,是美国作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在美国教学中最令全球教育界惊奇的事就是美国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只要受过普通教育的美国人,都能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且表达清楚,同时尽可能遣词造句,使意义更准确。而这种情况,反映的正是美国高中作文评价有相当高的效度。

美国作文教学之所以卓有成效,注重文体教学和注重效标效度的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作文评价功不可没。这样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测,而是通过客观分析得出的。了解美国文体教学与分文体制订评价标准的作文评价,并对评价效度进行分析,我国作文评价的效度问题亟待解决。

怎么改进甚至改革高中作文教学呢?作文成绩与写作能力是否成正比呢?

举个比较绝对的例子,假如高中作文教学只有新诗教学,作文练习与测评题只有新诗形式的测评题,有这么一个可能结果,老师抱怨作文难教,学生抱怨作文难学难写、没东西可写、太多束缚不自由……还有一个可能结果是,作文测评成绩不错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不会写读书笔记,不会写文学评论,不会写报告,不会写社论,不会写计划书,不会写基本的商业策划,不会写比赛公告……作文测评成绩不好的高中毕业生在社会上却成了新兴作家或者公司的文案高手……于是作文教学改革呼声四起,兴起了半命题写诗、话题写诗、材料写诗、漫画写诗、不定题材写诗、生活化写诗、心灵化写诗、学生诗作互评、多就少改诗、总评诗、面评诗、每日一诗……

当然,上述是一个较为绝对的例子,可事实是,这个绝对例子与当下高中作文教学内容的关系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高中作文教学中并未有更多样的文体介绍和指导,在大部分学生的脑海中,他们知道的文体就只有文学性质的记叙文、散文、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诗歌和戏剧,就在这有限的三四个文体中选择,较之于事实上丰富多样的文体而言,“文体不限”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体不限么?脑海中根本就没有多少文体概念知识,何谈文体不限的选择呢?在记叙文、散文、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诗歌和戏剧范围内分文体定标准的作文评价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文体定标准作文评价呢?如前文所示美国中学文体训练类型涵盖了工作岗位上大部分的文体写作,培养了美国人而不是美国学生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而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作文教学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在进行工作岗位上基本的文案写作时一般都是初次接触,能力匮乏。这不仅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缺失造成的后果,还反映了对应于淡化文体教学的淡化文体评价的作文评价的低效度。

任何测评都涉及效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在作文教学中或者在升学考试中指作文测评的分数反映学生作文真实能力的程度。在判断作文测评是否有效性时,在考虑到测评的内容效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最容易理解,它关心的是测量的内容。比如某一个学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内容效度就会考察诗歌写作测题是不是与这个学段教授的诗歌写作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正相关。

效标效度稍微复杂些,是指当前一项测验结果与作为效标的资料或数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效度的高与低,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点加以考查,尤其是能力的测试。实际上能力都是无法测量的,因此我们只能确定一个或几个能反映能力的标准,然后做间接的比较。这种人为确定的效度标准简称“效标”。效标效度关心的是测量结果和另外一个效标(criterion)的符合程度。比如,据说微软公司招人的时候会考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像“纽约有多少个水井盖”之类。考察者并不真的关心答题者是不是真的知道纽约有多少个水井盖,他关心的是答题者以后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效标)。那么考题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工作业绩呢,或者说这些考题和工作业绩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效标效度。比如,在美国高中作文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与测评,这个测评,除了关心测评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外,更关心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及发展。测题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写作能力呢?或者说这些测题与日后的写作能力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的区别首先是调查者(investigator)的观察的取向(orientation)不同。使用内容效度的调查者,关心的是测量的得分。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测验,那么学生在这张试卷上的得分正是教师所关心的。使用效标效度的调查者,他关心的是效标的得分。比如上面举的招聘的例子,公司并不真正在乎你在招聘试题上的得分,他在乎的是你以后的工作业绩(相当于效标),上面举的作文测评的例子,教师还关心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相当于效标)。

这是两种效度在观察重心上的区别,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推论(inference)的程度的不同。对使用内容效度的测量者来说,基本上不存在推论。还以作文测题为例,作文成绩高分就说明这学生作文能力好,教师不需要进行推论,作文成绩得分直接说明问题(如果要引申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在进行推论了)。在效标效度的例子里,推论是很明显的。招聘试题上的得分真的能预测将来的工作业绩吗,诗歌写作成绩好真的能预测将来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吗?局限于记叙文、散文、小说、论点论据论证式议论文和诗歌的写作成绩好,真的能预测将来的写作能力吗?这时候推论的意味已经很强烈了,实际上效标效度就是用来衡量这种推论的可靠性的。

测量者关心的是测量得分时,用内容效度;测量者关心的是效标得分时,用效标效度,也许还需要解释一下,这两种效度并非只能用于不同的作文测题,而是取决于测量者如何使用作文测题。比如,同样是一套或一系列作文测题,两种效度都可以用来考核它,这取决于施测者如何使用这套或者一系列作文测题。如果施测者只想从中知道学生对相关的写作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那么他应该关心这套或这个系列作文测题的内容效度如何;如果施测者想以此推断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中的写作能力,那么他应该关心这套或者这个系列的写作测题的效标效度如何。

在关注效标效度时,不能忽略了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它们是在时间上对效标效度进行的分类。它们的区别是时间上不同,同时效度的效标和原测量工具是同时施测的,而预测效度的效标是在原测量工具之后施测的。比如学习期间正式进行的作文写作测验的同时效度的效标是与这些测验并行的学生写作练习成绩和老师观察评价等,而预测效度的效标则可以是期末考作文成绩,高考作文成绩和生活工作中的写作能力。

前文已经说道,效标效度的使用者真正关心的是效标上的结果,因而待检验的测量工具其实是作为效标的替代物出现的。为什么要使用替代物呢?其理由在预测效度这里很明显,效标是作用于将来的,我现在要知道结果就必须使用替代物。比如要知道学生在将来正式高考时的可能成绩,那么我们需要使用有较高的预测效度的模拟试卷。又或者要知道学生将来写研究报告的能力,那么教学时应该使用有较高的预测性的作文测题;这两个例子里的模拟试卷和写作测题都是为了实现预测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替代性的测量工具。

结合以上关于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的分析,我国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的现状如下:高中作文教学模块“表达与交流”有三大内容:一谈如何写好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二谈“虚构”与真实,侧重虚构,三谈好文章的四项指标――深刻,充实,文采,新颖。作文评价对应于这三大内容的评价标准。那么从理论上说作文评价已有了较高的内容效度。可是内容效度高并不代表作文评价的效度高,并不能真实反映作文教学的成效如何,是否科学合理。在作文教学中,文体教学的严重缺失,文体意识严重匮乏导致学生日后生活中自由写作思维极为狭隘,没有可供自由选择的文体写作,驾驭文体能力相当乏弱导致学生日后无法快速应对丰富多样的文体写作,这反映了我国高中作文教学评价相当低的效标效度。

事实上,高中毕业后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开始社会生活、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多少人会继续进行我国高中作文类型的写作,例如写文学性、诗意、哲理性很强的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反而是当下高中作文教学所淡化的形式规范性很严格而且思维能力要求各具特色的其他文体写作特别是实用文体写作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写作,可是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忽视对效标效度的分析,并没有把驾驭这些文体的写作能力当做预测效标来分析和重视。缺少这种效标效度分析的作文评价就无法发现当下作文教学成效低微,学生应对生活与工作的实际写作能力低弱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全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2]陈文中.外国大学入学作文考试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04(4).

[3]周鸾飞.近五年我国高中教学作文评价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贺义廉.高考备考作文训练的现状与误区[J].当代教育论坛,2008第5期.

[5]王选遨.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教学新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3)

[6]朱晓斌.西方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VOL24(4).

[7]张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及评价回归生活的诉求[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9.

[8]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瞿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