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便及时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现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担任两家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一方面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投稿的热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稿件的质量问题感到忧虑。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论文被无情地退稿。有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对稿件太挑剔,有的则认为投稿要靠特殊关系。其实,就我所知,目前外语类学术期刊都有稿件难求的问题。稿件难求并不是说没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优质稿件难寻。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标题,而且要使小标题层次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要么统一使用名词短语,要么统一使用动词短语,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级小标题应单独占一行,而且小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要规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2篇

一、博览群书,杂采众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语文教师就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 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

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同时,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又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要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老师只有“读万破卷书”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术业有专攻,“精”于语文专业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师不但是教学的实施者,还是教学的研究者,要知道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引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语文教师还要养成自觉的理论意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有几种教育教学理论是不可不知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后现论、多元智力理论、合作教学观等等。作为专业的语文教师,不可不熟悉孔子、陶行知、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前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思想。自觉的理论意识不是说动辄这个理论那个理论,而是强调教师要有这个方面的习惯。自觉的理论意识的形成过程同一于教学实践过程。这种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要有执著的教育情结,敏于发现和思考教学实践中的显隐问题,切于摸索和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自觉地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检验和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具体的过程中又渗透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而后超越之,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提高

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经验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成功举措,来源于教学活动的收获,也就来源于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只有及时对经验进行总结与评价,及时推广与应用,才能对教学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比对出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是否真正地得到提升,是否真正地改正了教学中的缺点,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训往往比经验更为珍贵与重要。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训进行探讨与认真研究,寻找出客观与主观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及时纠正与诊断、及时补缺与整改。

在前面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地预设。把之前的经验作为教学动力,把教训作为科学指南,有针对性的运用到下一个环节教案的设计上、或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能充分运用优势、克服教学弊端,保证后续教学有序、高效、持久地开展下去。

经常写“教育随笔”就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新教育实验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在教学中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反思性的实践品质,有助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自我认识就没有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2这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只有经过广泛的博览杂采,深入的教学研究,持续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为了实现优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已经备受教师们的青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及体验教学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决定着体验式教学的成败。基于我国教育的现状,目前多数老师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和实施体验式教学,没有认清自身较色的转变。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历并结合相关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在本文中分析了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较色转变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实现有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转变 教师角色 语文课 体验式教学 对策

一、简析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意识与体验性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和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这不仅仅关系到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学思想的革新和转变,还有利于培养新型的社会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感悟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触摸式的感觉来学习语文知识,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熟悉的环境下和情境中不自觉的就了解了知识的内容,并且可以学以致用,能做到不读死书,不读书死,不死读书,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达到既定的教育和学习目标。

二、在体验教学中语文教师角色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语文课文言文和古诗的学习上,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的去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考点,而完全忽视了语文课学习的目的,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雪》时,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至于诗中表达的情感教学却很匮乏,老师也很少开展引导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树立远大理想的引导。初中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也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教学科研能力十分的低。虽然部分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有自身特征,使得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初中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中要呈现民主、和谐、活跃的氛围,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研究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是的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语文教师不仅担任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担当着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语文课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语文课的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新课改中体验教学思想为依据的,它主要是要求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参与知识感受的体验,然后利用同化理论和图式理论,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能更为深刻的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和教育目标。如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羚羊木雕》时,可以这样开展体验式的导入:每个人的成长都少不了一些磕磕碰碰,那面对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都来说一说吧!然后学生可以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析,并引出本课学习。接下来,教师说我们再来欣赏《羚羊木雕》,看看文中的小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吧!这样就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然后展示主人公的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是充满友情,珍惜友情。但另一面,在大人的价值观上,很多成年人却是见利忘义,重财轻义,虽然他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尊重孩子自己的培养情谊,不懂得他们最渴望最珍惜是小伙伴之间的友情。然后再通过讨论,得出如何处理亲情和友情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以引导者的身份发挥作用,而学生成为了课堂主角。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实验;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279-02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实验教学在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本科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这一模式主要是基于一些实际任务,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启发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知识与理论,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套实验教学体系包括一个实验教学目标与一条任务主线、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和四种教学方法。

一、一个实验教学目标与一条任务主线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因此,该套实验教学体系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轻松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时有畏难情绪,笔者认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因此,要让学生一直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有效配合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信息反馈,将具有共性和特性的问题纳入教学中。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1.教师的充分准备与精心指导。(1)三个实验层次都需要教师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真正激发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任务的可行性,提出包含具体问题的任务。(2)三个实验层次都要编制实验计划、指南和软件操作说明。实验计划的设计要符合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进度;实验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经济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实验指南的撰写应与课程的实验计划保持一致,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3)指导学生选择创新性实验内容。每个小组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往往是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教师要提供各种选题,并让学生参阅已有的建模和研究报告,引导其选择切实可行的选题。(4)检查、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定期检查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软件操作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其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5)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及评定实验成绩。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及时上交。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日常的实验工作量、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报告成绩。

2.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对待。在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学生提前做好软件学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安装Eviews软件、阅读Eviews软件操作说明,充分利用集中上机时间,结合具体任务认真练习软件操作,有问题及时向教师求助。在创新性实验中需要学生有较丰富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在实验前期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包括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等,在实验初步完成后,还需要通过学生及师生间的多次讨论,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因此,创新性实验会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且学生要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三、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全面覆盖实验教学内容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使学生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其最终实现方式是创新性实验,但创新性实验要求掌握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难度较大,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学前必须掌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这就需要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在完成这两者以后再开始实施。所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特点及建模要求,针对不同的W习内容,必须分别采取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实验方式,前两者是后者的基础。(1)采取验证性实验讲解模型估计与检验的基本理论;(2)以经典案例引出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数据诊断、模型设定与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和方法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3)以创新性实验让学生进行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操作,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分析。

1.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验证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基本软件。(1)由教师提出与要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小型”任务;(2)由学生思考要完成该任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要讲授的理论知识;(3)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4)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软件操作,并验证基本理论知识。在本套实验教学体系中,该模式采用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对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时间变量与虚拟变量等重点、难点理论的验证,并让学生熟悉实验软件的基本操作。

2.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构建模型的方法论。综合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经典案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掌握构建与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的技能。(1)由教师提出一个能贯穿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中型”任务;(2)由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该任务;接着,教师分步骤讲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3)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全过程。在本套实验教学体系中,该模式仍采用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对“理论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全过程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并掌握实验软件的系统操作。

3.通^创新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的教学形式。(1)由教师提出一个“大型”任务――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2)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自行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撰写报告;(3)由教师组织答辩、反馈意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全过程与实验软件的操作。

四、四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本套实践教学体系中,核心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该方法贯穿于三大实验教学层次,在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中分别将学生放置到相应的“小任务”、“中型任务”、“大型任务”中,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明确培养目标。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围绕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展开讲解,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同样,学生也带着对经济问题的疑惑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冲动,主动参与到授课中来,积极讨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新知识与新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合使用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经典案例教学法。在三个实验层次中都需要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教师单方面做出简单的结论性评判;在创新性实验中尤其要注意结合经典案例,让学生在模仿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究问题,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广析,孔荫莹.浅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15):72-73.

[2]郭亚军.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3,(11):55-58.

[3]王欣.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4,(3):146-148.

[4]孙文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5,(2)(上):36-37,73.

[5]张勇,陈国平.本科计量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探讨[J].学周刊,2014,(12):9-10.

The Design of "Task Driv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Econometrics

TIAN Cui-jie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40-02

一、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直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学实践环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教育类课程在教师培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与开设时间不足,教育实践课程缺乏。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大体为,教育理论课25%,教育实践课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开设的三类课程中,公共课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专业课占65%~70%,教育类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其中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大约为总课时的1%~2%,主要以单一的教育实习、见习形式进行。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规定,本科生的实习时间是6周,专科生的实习时间是4~6周。这样有限的课程和较少的授课的时间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知识,真正进入实习阶段之初,很难展开教学工作,而且实习学校也不信任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还经常会发生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的情况。

2.有利于促进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促进其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高师毕业生一旦步入教师工作岗位,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主要靠设置的教育类课程培养,而这类课程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教学工作。如果高师院校能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将实践课程的地位从边缘位置提升到中心位置,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境应变能力,这些新教师就可能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较快 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新任教师对教学岗位的良好适应,还能减少其内心的冲突与困惑,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与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有利于教师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选择与判断,影响其对理论知识的筛选、过滤、学习与运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实践性知识积淀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后继发展与学习。构建合理的高师教育类课程,丰富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重视理论认知与经验体会的融合,就能唤醒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养成不断感悟、体验、积累、发展实践知识的习惯,激发其终生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促进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实现对教学与教育的开拓与创新。

二、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1.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调整课程比重

参考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从两个层次推进。

第一个层次应为教育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程,其设置比例应提高至20%~25%之间。当然,仅仅增加此类课程的比重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课程的门类,教学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可以突破原有的较为单一的课程门类,提供较为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教学理论课具体开设课程可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等,教育技能课可以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专题、教学实验、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功训练等。在教育技能课中,师范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家型教师的结构化经验。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事微格教学,使其在模拟的状态下通过自己的表现来体验、纠正和形成正确的经验,从而积累实践性知识。

第二个层次应为教师实践性课程。其设置比例应不低于总学分中的15%,最高比例可调至20%,以强化学生的教师实践知识,体现教师专业的实践特色。教师实践性课程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见习,而应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所提出的四层次教师教育实

践课程模式可供借鉴。该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为体验层,要求学生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开展教师教育文化系列活动(如教育经典影视欣赏、教育名师讲坛、师范生入职教育)感悟、体验教师职业角色;第二层次为实验层,即在教育技能课中,适当开展中小学教育模拟练习,在大学课堂中生动再现中小学教育活动场景,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教师实践知识;第三层次为践行层,即教育见习与实习,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但总学时应不少于半年;第四层次为研究层,实践者的研究与思考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必要条件。要引导师范生在理论课堂和实践的“临床环境”中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使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实现螺旋式提升。四个层面的课程不是先后递进的直线关系,而是贯穿于师范生教师教育学习全过程的立体交错的实践课程系统。

2.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新的教育类课程教材的编写,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类课程教材重视理论体系、枯燥行文的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和行文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材的文字叙述力求生动活泼,不再追求严谨的逻辑顺序,应注重充实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灵活应用的方法。在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的阐释之外,教材还要适当加入存在争议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与反思的能力,为形成教师实践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材中还可以充实一些教改经验教训、教学心得体验并提供个案分析、方案设计等练习项目,促进学生通过建构性学习,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一是高师教师对教育理论观点的论证,应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实践,注重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客观数据和实例进行诠释,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避免用理论论证理论的空洞说教。二是课程内容应删除重复空泛的旧内容,融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与教学环境相呼应。三是要抓住教育热点问题和教学典型案例,引导高师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唤起他们探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统合教育专业内部知识,在多门教育理论课程之间进行渗透和整合,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之间进行整合,从而激活知识在践行层面上的活力。五是高师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深入中小学收集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启发学生反思与追问,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积累教学实践知识。

3.实践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1)实际案例分析

教师可带领师范生亲赴中小学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观看教育教学实况录像、视频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某个教学情景作为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将课程传授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工作能力。

(2)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

邀请中小学专家教师承担示范课,要求师范生进行观摩、体验和反思,初步掌握教师实践性知识。

(3)教育教学经验交流

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是个体的,但是它所包含的元素却是可以提取和可供借鉴与交流的。请中小学领导、教师及家长等以多种方式给师范生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组织师范学生进行讨论,以利于取长补短。此外,还可以将历届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成长记录提供给学生参考,利用替代性强化获得间接经验,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4)模拟教学

教师通过组织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内容的一系列角色活动,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模拟教学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准确分析自己的教学素质,明确提高自己教学素质的方向,消除其在正式教育实习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实践就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育中的某一原理、原则、方法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和实验,探讨个案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这种专业的指导和引领是实践知识快速生成的有效手段。

(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在微格教学中,授课者可以通过录像资料的重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自觉自愿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微格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反观自身、反思自我的条件,它是促使师范生迅速提高自身实践性知识、适应真实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6)全程化、导师制的实习方式

全程化意味着实习时间的延长和贯通,包括在不同阶段和时间实地考察、观摩,深入到课堂、学生活动等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并亲身体验教育教学实践。如廊坊师范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就将教育见习、实习细化为教育基本功与教师入门、教学见习、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四个部分,要求学生前三学年均进行每学年不低于16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导师制则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得到中小学专家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一名导师针对一名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均要求师范生必须真正深入到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发挥专业“引路人”和“保护者”的作用,有效地引领着实习教师的教学适应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快速生成。促成学生尽快地由新手成长为熟练教师。

参考文献:

[1]石生莉.教师实践知识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2]袁克定,申继亮.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1998(3).

[3]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 课程? 教材?教法,2005(6).

[4]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2005(1).

[5]宋改敏,李景元.实习教师是如何习得实践性知识的?[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