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张凡 单位:石河子大学

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夯实阅读培养基础

丰富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励方式,将会鼓励学生从事专业学习与阅读的信心与勇气,也会激发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浓厚兴趣。首先,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涵养与文学造诣,而阅读实践则是必备因素,这也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身为中文系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和底蕴的深厚是安生立命之根本,对古今中外的书籍要广泛涉猎,尤其是中外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家作品,如果教师自身读书面狭窄,“而学生读书的种类和内容又容易受课堂教师的影响,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内容的广博性拓展。”[2]同时,对于已成经典的作家作品,身为中文系的教师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拘于教科书的一些评价,“照本宣科”是教师对知识的一种简单而肤浅的处理方式,是要不得的,它只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更甚的是学生所学不多,得益更少。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去提升从事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以自身的阅读魅力去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中文系教师在准备新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充分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组合工作,根据所承担课程内容的需要,在该课程开课或教学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开出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或“资料性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并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做到学生阅读有的放矢,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让学生在短期内熟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增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阅读指向与兴趣,以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对待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因而,在“阅读书目”的罗列过程中,要走出所授课程的范围,要不限于课堂并走出课堂,及时关注当下社会阅读热点、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阅读的乐趣。第三,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对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课前三分钟”活动为互动载体,合理利用课前闲散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展示课外阅读的表达平台。在开展此项活动前,授课教师可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数,以学号为序进行人员编排,每位学生以三分钟为限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近期阅读的一本书,其中包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其他;同时,教师应以对学生的介绍做简要的评价,并对该学生的继续阅读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以此提升学生继续开展课外阅读的信心。类似于“课前三分钟”这样表达与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待于授课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师生的共同坚持。二是授课教师围绕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课后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关联性阅读,以点带面达到对整个课程内容的全面把握;教师开展此类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课外阅读,以课下小组讨论、课堂小组汇报的形式给予展示,教师做好每个汇报小组的点评,指出每组同学对问题回答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提出下一步努力的途径或方法。这些活动安排,既达到了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检验,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两个课堂”有效互动,激发阅读兴趣与热情

大学的课堂有内、外之分,但“两个课堂”关系并不矛盾,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两个课堂”的联袂互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不断提高“第一课堂”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中文系的文学课堂是个不断延伸的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个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的课堂,其本身就饱含激情、活力与想象;再说,文学阅读是个开放性的阅读行为,其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向往崇高、建立品格、陶冶情操、培养气度、憧憬未来的理想之途。因此,如何给中文系的文学课堂增添色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使文学课堂成为中文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知识海洋。首先,有效借助校内、外交流与沟通平台,发挥“名人效应”,邀请当代文坛一些知名作家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让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以作家写作生涯报告会,或以作家访谈等形式一起分享作家文学人生的喜乐哀乐,共同探讨文学人生的理想梦境。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将学生与所要了解、研究的对象建立联系,搭建两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既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也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真正读懂作家的文学人生、读懂作家作品的文学世界,其实际效果会比乏味、枯燥的“因循”教科书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意义。其次,充分利用校、院各类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的机会,邀请当代知名学者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谈读书、谈人生,这样既让学生一睹文学史教科书的编者、或著者的风采,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师级学者的学术成长、成熟的历程,也可通过学者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把学生心目中原本非常抽象的文学史建构变得更具有人情味。通过与当代作家、知名学者的“面对面”交流,突破课堂教学固有模式,以作家的“现身说法”以及知名学者的“名人效应”的影响与激发,不断唤起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第三,文学课堂应及时关注当代文坛现状和学科研究前沿,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为学习和研究平台,不断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文学阅读研究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研究团队,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通过申请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并立项,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文学研究工作。中文系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力促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的研究训练,指导和引领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研究学习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与课外阅读中不断增强对研究项目的理解和信心,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一定研究性的基础。同时,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的申报及研究过程,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项目研究这一联系纽带,大力促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尽早进入学科前沿,以师生间的相互探讨最终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情如姊妹,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要课堂教学“活”起来,多角度地不断触动学生阅读神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跟着多姿起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起来了,也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奇幻的色彩。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主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盘。因而,在中文系的课堂上,教师在把握好文学课堂特点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活动主题、授课形式让文学课堂不再落寞与沉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充分互动,真正达到学生素质与文学修养的全面提升。

课外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毫无疑问,文学圈是核心概念。根据丹尼尔的描述,笔者以为其所说的“一小群”与当前英语课堂上的小组类似,一个小组的成员即可成为这一小群学生(当然也可以是课后自由组合),“读一本书”保证了这一小群学生能够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深度研讨”“,圈”即“群体”,是学习的主体体现。课外阅读是文学圈在本研究中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形来看,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能力提升更多地发生在学生课后的英语意识与英语交流上。但第二语言的学习又决定了学生不大可能有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情境,而文学圈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这样,将文学圈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可以利用前者促进后者的情境,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亦为实践奠定基础。

二、精设步骤,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途径

有了上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文学圈又应当如何应用呢?笔者通过研究,寻找到了重要步骤。一是基于共同爱好,共选一本书,共建一个组。在学生进入初一时,笔者就注意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基于文学圈的思想,笔者推荐学生以《悦读联播》作为阅读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朋友圈去初步形成阅读圈,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建立的阅读圈中成员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调整,让阅读圈成为文学圈。这样,通过一本大家都愿意阅读(这一点很重要)的书,将文学圈形成。二是围绕一个话题,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深入阅读。笔者以为文学圈是离不开对文学的研读的,尽管初一学生能力有限,但这样的要求可以给学生培养一种意识。从英语行文特点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然后在文学圈内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不只是浅显的“读”的层次,更能抵达理解、运用的层次。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局限于学生理解后再交流再应用,因为语言有一个特点,即其有可能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三是教师适度介入。课外阅读从时间角度来看,发生在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之外,但其与课内学习应当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学生的文学圈当中发挥着指导的作用,尤其是《悦读联播》中概括出来的二十多个话题与中学英语学习有不少一致的地方,那么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泛读、精读,并且由教师适当点拨与提醒,就能有效地为课内学习提供前置性铺垫或后置性重复。总体来说,只要保障了以上三个步骤的衔接与完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得文学圈能够成为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有益途径。

三、反馈评价,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保障

还有一点必须着重强调,那就是对文学圈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时的反馈与评价。事实证明,完全自由的课外阅读,作用是不大的,至少指向性是不强的。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文学圈方式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对其提供反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式的指导。以《悦读联播》为例,其图文并茂,而初一学生的注意力还不那么容易集中,因此学生在“圈”中阅读并交流的时候,往往重点难以一致,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提供指导,告诉他们重点是什么(一般是英语语句及其蕴含的英语表达习惯),图片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是形成表象、增强记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样的指导持续一个月左右,就能让学生形成习惯。二是阅读内容的指导。由于是课外阅读,学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指导,如任由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有可能形成的是一个机械学习的过程。而如果教师能够在研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在阅读内容上形成一个方向上的指导,则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比如说读《悦读联播》时,每一个主题的指明,及其与课内学习可能的联系点等。

四、结语

课外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课外阅读能力得到加强,才能更好地巩固语文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当格外注重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兴趣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课外阅读能够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加强和巩固,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良好衔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契合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温习原有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同时,对于新知识,学生也会花一些时间去加以记忆。可见,只有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记忆基本知识,以便在课外阅读方面打开困顿的局面。

3.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这个部分的参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交流水平和分析能力等综合素养,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现状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面,仍然会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孩子们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阻碍了课外阅读培养预期效果的顺利实现。

1.词汇量较少,严重影响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需要构建在一定的词汇量基础上。然而,很多小学生的语文词汇量非常少,他们不注重对书本教材中词汇量的积累,在课余时间对教材外的词汇更是不愿过多摄取,致使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经常因词汇量少而犯愁,对书本内容无法理解,对课外阅读丧失了兴趣,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

2.语法不熟练,制约了课外阅读速度。

课外阅读所涉及的是文章,需要借助一定语法知识来进行阅读分析归纳,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的语法知识仍然少有涉及,这势必制约学生课外阅读的速度,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其他因素导致学生课外阅读能力限制。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有时候课外阅读能力却出现下滑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干扰。比如:对所阅读的文章题材不感兴趣,对课外阅读缺乏信心,对文章进行课外阅读的动机不明,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

三、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若想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就应当从课外阅读的预期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积极对策,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1.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明确课外阅读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理解并破解学生对课外阅读课的恐惧感,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利于课外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2.注重词汇语法的学习,为课外阅读提供智力支撑。

学生应当从自身寻找突破口。在课余时间可以增加阅读量,积累更多的词汇,避免一旦出现生词,就去翻阅词典的不良习惯,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词义相近用法却不同的词归结在一起,进行集中辨析,使学生知道在某种语境下运用哪个词语更加准确更加贴切,如“华丽”“美丽”“壮丽”之间的词义毕竟相近,却各有所用,分析到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会大幅提升,才会焕发一种快乐阅读的氛围。

3.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适应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文章,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寻找关键语句,并抓住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阅读。例如,学生在课外阅读终于到“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词义进行猜测,从而形成一种快乐阅读的氛围,对猜对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对成语进行全面的解释,使学生的词汇量得到增加,利于快乐阅读目标的实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健康成长,让我们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把他们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大阅读环境之中,让他们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做出各自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轻松学好语文,让语文能力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利霞.浅谈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07).

[2]张晓培.重视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J].吉林教育,2010(02).

课外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外阅读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课外阅读不受重视。调查表明:少数学生表示不愿意课外阅读。为什么有学生不愿意课外阅读呢?(1)这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殃及课外阅读;(2)他们认为读书就是读课本,而没有认识到阅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汲取广博的知识精华;(3)学生看电视、玩电脑比阅读课外书更有兴趣;(4)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有力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2、课外阅读有盲目性。学生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很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读物、报刊等。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暴力、色情内容的非法出版物。造成这种危险状况的原因是,初中学生分辨能力不强,社会阅历不深,自控能力差,易受不健康读物的影响;缺乏教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尤其是教师的指导。

3、课外阅读习惯欠佳。调查发现,按计划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仅占37.6%。有62.4%的学生阅渎无计划,不懂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对阅读内容也缺少计划。调查也发现课外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学生电也很少。这说明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等方面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认真学习新课标,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

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他们不满足教科书里的内容,课外书正是他们学习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等各类知识的“天窗”,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两句话说得好:“好书点亮智慧,阅读陪伴成长”。“阅读是人类最优雅的行为,也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期,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考试成绩的累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精神,更新观念,根据农村实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

教材是一个载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导的作用,而且要随时准备少导,甚至不导。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和接受训练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和教科书所设计好的思路左右学生的思路,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主动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教科书,学会自己动脑,自主阅读,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阅读是情感和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现实,了解古今中外,建立起自己生活与观察社会的联系,在有意无意的阅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提供极大的帮助,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丰富的课外阅读,能开阔视野,让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晓事明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而且科学、健康的课外阅读,又能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入的意志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语文阅读教学,让它走近学生,走进社会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阅读事关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学校语文学科来说,其教学有没有问题呢?应该说有,问题就出在我们教师的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教学,必然是课堂上的“精雕细刻”,课后的大兵团标准仿真“练兵”作战。阅读教学也就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暇顾及学生的喜怒哀乐,更不会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一句话,没有把学生摆在阅读的主体地位,也就不可能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曾有人问欧阳修如何习文,欧阳修回答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之。”这一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还是要注意学生的多读、多写这一实践,而不是越俎代庖地为学生条分缕析地分析文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思想一定要把它倒将过来,与其点评他人的文章,不如多点评些学生写作。

五、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问。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激励学生思考,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促进自我发展。但是真正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绝非一日只之功,短时奏效,需要广大的语文老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讨论;角色分工;讨论方式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的重心只是围绕考试大纲背记语法句式和各级单词,阅读课悄然演变成语法分析课或词汇讲解课,学生只扮演忠实的听众,并未真正参与到阅读交流活动中。此外,为迎合大班教学的快速运转,阅读能力的评价与测试也多以选择题为主(80%)。再者,长期以来,中学生英语阅读素材过于陈旧,缺少时效性,可接受的信息十分匮乏。一些专家指出,这种被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阅读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初高中阶段实施一定量的课外累计阅读(初中10万~20万字,高中20万~36万字),阅读内容不应重复课本内容。这一新规不仅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充分的阅读空间,还使精泛结合,学以致用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首次为广大英语教师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模式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英文报刊阅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一种读者在阅读中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的认知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最主要的能力,它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是跨出句子平面,走向语篇的深层次理解(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评价性理解(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的看法)。

英文报刊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触角的最佳表现渠道,现代英语中新词语的出现与这些领域里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英文报刊信息量大,是英语教科书远远无法比拟的。报刊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报刊语言清新、简练、妙趣横生、浅显易懂、纯正地道、富有感染力。这些生动鲜活的阅读素材能迅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能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跨东西方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具有强大阅读能力的人。

二、分享式讨论模式

拓展更多的阅读途径,加大语言输入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步实现从题感向语感的过渡,最终实现语言输出能力的快速提高是每位一线英语教师的首要目标。而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无疑是提高英语阅读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上,阅读讨论模式不是当代教育的创举,在我国母语阅读传统中早就有以书会友的习俗,曾有“读书亦无友,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陶渊明在他的《移居》中也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享式阅读讨论由阅读中小组成员创设问题或情境开始,引发学生讨论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中的倾听、质疑、析疑、辨疑等活动途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平等地参与阅读,并在对阅读素材的体验中有充分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三、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阅读讨论小组的编组方式

分享小组成员的人数以5~6人为宜,座位方式可以是T字形、扇形、环形等。分享讨论强调的是小组的集体行为,教师分组时应该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分组的科学性既可以保障小组合作成员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各项比赛的公平性。

2.阅读讨论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

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成员必须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确保人人都有任务可做,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分工轮换制,让学生有多重锻炼。

(1)讨论指导者(Discussion Director):负责根据报刊素材准备讨论议题、讨论形式,并且监控讨论过程,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

(2)文采摘录者(Literary Luminary):负责从素材中摘取具有文学特色的片段或者美词美句为组员大声朗读,引导组员共同赏析。

(3)连接者(Connector):负责把素材内容与外界相关事物链接起来,如:链接现实生活经验,其他相关文本、作品等。

(4)词汇扩展者(Vocabulary Enricher):负责从报刊素料中寻找重要的词汇,帮助同组成员扩大词汇量。

(5)艺术探险者(Artistic Adventurer):负责用其他艺术形式展示报刊素材主题,包括:视频、音乐、图片等。

(6)总结概括者(Summarizer):负责概括阅读素材的主题以及讨论后所得到的结果。

有关阅读讨论小组中的角色分配,国内也有学者王笃勤提到过,包括:组长,监控员,问题专家,代言人,激励者和记时员,而角色设立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监测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操控者,而是一位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及反思者。

例如:在一堂阅读《21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三第556期的Front page文章Ideal lovers on screen 中,小组的讨论指导者提出问题:Why do so many people enjoy this story,especially the female fans?文采摘录者在文章中选取了《何以笙箫默》的经典台词,让组员翻译并且诵读赏析;艺术探险者用PPT展示了电影中的精彩桥段并配上主题曲。在这样的分享讨论中,师生间、生生间多维互动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分享讨论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挖掘了学生的阅读潜能。

3.阅读讨论方式

小组成员将课前分配好、填写好的任务表带到班级参加讨论。分享组的组员轮流讨论英文报刊素材中的相关问题,各抒己见,每人发言时间3~5分钟。讨论中,要求每个成员要认真聆听,要互勉、互助,组员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

4.阅读讨论小组的评价

评价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评价讨论中的表现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多样性、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同伴互评、教师总评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该更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特别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是否勇于质疑,是否大胆发言,是否乐于参与等等。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经验,而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分享讨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坚持不懈地在阅读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的优质组织,高效实施,将报刊阅读讨论模式落到实处,就能使阅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彻底“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