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5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原有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变革目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学科生态建设,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现有的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掌握金融、证券、保险、投资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基本业务技能,能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或资金有关的宏观管理或实际工作,并且有一定的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金融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系统掌握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相关金融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在金融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金融理论与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2)熟悉国家有关银行、证券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金融业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3)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一定的从事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的能力;(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

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维护和基本的硬件维护能力;(5)掌握经济学的基本

方法,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6)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专业外语学习,掌握阅读专业文献的词汇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

金融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每一部分都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策,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课程、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导论、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和科研基本方法。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政学、金融学、保险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审计、银行会计、经济法学、银行信息系统、网络应用基础、文献检索、金融史、金融法和投资项目评估。专业方向课包括金融公关与营销、金融期货、金融专题、金融统计、银行制度比较、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信托与租赁、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精算。另外,还有实践环节的军训、劳动、教学实习、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

二、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未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处在金融体系最基层的农村信用联社在岗的基层人员,很多是农信社职工的子女或原有员工的亲属。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 个人业务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偏低,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造成了混乱。特别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金融部门更是缺乏高素质的负责人, 一些业务素质不高、思想境界较低的人员长期占据领导岗位, 使得金融工作开展相当被动, 甚至因违规行为给信用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

与农村金融机构人才严重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等整个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农林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农学概论等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农业经济运行基本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设置并无异于财经院校和理工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进入工商行业金融机构[3],而直接服务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毕业生占很少的比例。即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不懂得农业、农村、农民固有特性,不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特点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照样要从头学起,显示不出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本身应具有的优势。作为用人单位有什么理由舍财经类院校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选择农林院校毕业生?

(二)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目前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更适合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更加注重金融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相对较弱,系统性不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必须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一个系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高素质人才而言,三位一体,也是判断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重要标准[4]。而农林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是金融专业培养机制仍局限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用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实验、实践教学及科创项目很欠缺,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短期内很难进入角色,也致使用人单位更多愿意招收具有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人员。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薄弱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资金用途考察时分不清方向;开展理财业务时搞不清农民消费特点;农业保险业务中,确定农作物受损时不会测产等等。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农林院校的金融专业在整个学校学科体系中都是弱势学科,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等各种因素,农林院校更多的重视自然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轻视属于社会科学的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致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太乐观。二是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常常出于保密需要,许多科室和部门不能让学生接触,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限制[5]。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或薄弱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三、改革高等农林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应突出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林院校的设立初衷是振兴我国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农村金融人才有其重要的办学宗旨。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具备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懂得农村金融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农林院校无论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农村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能够适应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为农村金融培养更多的,熟悉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根据农业本身的特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农村金融人才。

(二)构建系统性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农林高等院校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将农村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到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方面系统构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从学科生态的观点看,学科和建设一流大学有着密切关系,一流大学能够培养一流的学生。农林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一流金融人才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学科建设。在学科生态建设的环境下,农林高等院校应该加强金融学科生态建设,使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有机融合,为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林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教学环节既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因此,农林高等院校应该转变农林院校对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金融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另外,还要提高农林高等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强.中澳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扬州大学查理・斯窦大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耿传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3]汤凌霄,黄谨,张友农.理工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是什么:

经济学是基础,金融学是延伸

经济学专业:经济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历经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已延伸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是其他应用性经济学科延伸的母体。

经济学着眼于整个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石油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等有关经济的每一条新闻无不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关系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金融学专业:金融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经济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同时,现代金融学依然停留在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内。

学什么:

经济学涉及广,金融学涉及深

研究领域:大学里所见的经济学专业主要偏向宏观学术研究,其研究的面很广,课题很大,所以一般不针对具体实用的经济学科领域。而金融学专业属于经济学专业研究领域,则是专对金融货币流通市场上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如期货、股票、债券、保险、银行、风险投资等)。

无论是金融学专业还是经济学专业,大学里所设的课程还是相对较难的,学生应认真打如知识的基本功。其次,学生应在课余时间里尽量参加社会实践,和金钱多打打交道,以便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

做什么:

经济学偏管理研究型,金融学偏业务实用型

无论是回首过去,还是展望未来,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是一张可见可摸的厚实大饼,两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也互有交叉。不过,经济学专业的应用领域较广,可以说是最接近哲学的学科,只要存在思维和经济活动,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有用武之地,其专业毕业生更多从事的是理论性或管理性的工作。金融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则相对要窄,主要应用于货币和信用领域。但是同等工作类型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研究方面会略胜一筹,因为金融学专业所传授的知识会让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容易深入分析,工作内容专攻性较强。每年各大银行都会招收一批金融学的学生,保险行业也是金融学人才一展身手的好去处。

院校推荐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讲派系,而这种派系经常是以毕业院校来划分。在金融机构中,很多人都是以学长、学弟、学姐、学妹相称,一家公司中经常不乏同班同学。而一些校友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北京大学:基金业的“老大”华夏基金公司就是北大学子扎堆的地方,共有7名基金经理来自北大,大约平均每4个基金经理里面就有一个是北大人。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又有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经济学者,其经济学整体实力在我国同类高校经济学科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享有“北有北大,南有复旦”的美誉。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1984年,首任院长是朱F基同志。相比北京大学盛产商界精英,清华大学的校友在政界的地位更为受人瞩目。

上海财经大学:在上海财经大学电视宣传片中提到,“在上海地区的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财税等部门的负责人中约有60%是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市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中约有80%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是盛产基金经理的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圈子最强的一个。2004年起,由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和李振宁发起成立,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正式在民政局注册成立,是为数不多的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的校友会之一。“浦江金融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内部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2007年至今每季度举办一次。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金融学在业内小有名气,其输出了不少基金经理。南开大学是我国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经济学科的大学之一。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对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内外的经济学界享有盛誉。

南京大学: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基金经理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了。石波与朱平、吕俊等人合称为中国基金业的“黄金一代”。

厦门大学: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青元、前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便毕业于厦门大学。另外,素有“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也毕业于厦门大学。易方达基金多位基金经理都毕业于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投资者报》在2013年初的报道中称,在盛产基金经理的大学中,武汉大学的投资能力最强。进入统计样本的毕业于武汉大学的现任基金经理共计12位(含学士、硕士、博士和MBA,下同)超越业绩比较基准回报率为44%,排名第一。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大学不是“985”就是“211”,而在这些光环下还有一所,一般人或许不曾了解,但是被业内人士广为熟知的专科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其前身是创办于197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部级重点中专――浙江银行学校, 2000年6月开始升格筹建并招收高职学生,2002年1月获准正式建院。2006年12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学生毕业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多名银行高管。

金融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日益发展的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当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出明显不适应,金融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十分低下、金融机构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现状已显示出高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无法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无论是从经济社会的需要,还是从国家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角度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考虑,如何培养介于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与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两者都有所兼顾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普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普通高校金融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多样化、高质量的需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善沟通、能动手、会协调、谋创新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此,在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同时,重视和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环节、推进金融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现有培养计划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应有分量

普通高校现有人才培养计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应有比例。一方面公共基础课较多,且规定学分过高;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历来偏重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尤其许多高校秉承“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也需要尽可能开设。因此,在总学分无法明显扩张的情况下,普通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最终往往会对实践教学的分量进行压缩。

2、实习时间短、金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普通高校的金融本科生一般只有第八学期才有可能安排实习。而与此同时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还面临着取得学位前的一件重大事情——毕业论文的撰写,学校方面原则上会要求学生返校进行集中答辩和修改、装订并提交论文等相关事宜。这样留给学生实习的时间实际上非常拮据。加上面临就业,许多学生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如何找到工作单位和顺利拿到学位和毕业证上。于是造成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实习当一回事,而是为了对付学校规定随意找单位盖个章甚至在打印社掏钱买一份实习鉴定表敷衍了事。这样金融实践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实现。

3、真正有金融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

普通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最大“瓶颈”之一在于缺乏那种真正具有行业背景和实际经历的专职教师。由于金融业在中国一直是排名靠前的高薪行业,因此高校要从该行业“挖进”人才来充当专职教师的机会不是很大。而留在金融专业的专职教师往往是理论型和研究型,他们不擅长也不会足够重视金融实践教学。对于完全的金融实践课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而对于那些理论与实务并存的课程,他们往往也只重理论的讲授而轻实践环节,这样使得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与质量难以真正实现。

4、经费投入不够,金融实验实训场地缺乏,实验实训设备陈旧和不足

与理论教学相比,金融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来支撑。金融业领域较为宽广且实务性强,金融交易和产品较为丰富且创新快,这些都要求高校必须给本专业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实训场所和跟上市场实际脚步的实验实训设备。但由于资金问题,许多高校在搭建这个平台时做不到位,突出表现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不够,即使有也更多是象征性的,设备不足或陈旧。加上实验实训管理制度不健全,设备损坏和故障成为常态,这些都导致金融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5、受行业性质制约,校外实习基地过少

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相比,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较大困难,那就是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真正建立。金融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因此金融机构对于员工的要求近乎苛刻。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形象直接代表着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这将影响到该机构能否抓住客户和市场。因此各金融机构在其营业中会尽可能使用能代表公司形象的熟练员工和业务能手。此外,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使得其不得不注意安全性、商业机密的保护、营业环境的优雅性等,这些都造成了金融机构与普通企业存在不同——各金融机构不愿意冒风险接纳大批业务不熟练的未毕业高校学生。于是普通高校要想为其金融本科学生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能真实接受学生批量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说是一种奢望。

三、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

1、构建科学的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的基础上,普通高校能否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事关其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而其核心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有效,能否做到在加强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教育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是普通高校金融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确定金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不仅要涵盖军训、认知实习及学年论文、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分析模拟实验、金融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等传统模块,同时把职业资格标准和模拟竞赛引入课程体系;然后,更为重要的是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分量。要将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由过去的普遍不足20%提升到35-45%。这就要求我们对理论课要认真审视、理性考量后适当压缩,重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无需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而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理论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2、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在提高金融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要想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必须把好质量关。一是重视金融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保证教材质量。必须做到其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验设备相适应。教研组要围绕金融实践教学定期组织研讨交流会,编写与已独立设课课程配套的实验教材,对于没有独立设课的实验,要编写好与主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资料等。对课程实习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更应该强调编写稳定性、通用性较强的实习教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是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更新金融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金融实践教学方式。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动态,及时把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实践教学理念前沿动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开展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三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同行定期互查教案、查备课、查教学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情况,设立督导团查看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和考核情况并及时对师生的教和学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此来规范金融实践教学工作。 四是建立和健全金融实验室管理制度。其内容应涵盖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员守则、学生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等,让师生在规范、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教和学。

3、改变思维,打造高水平金融实践教学师资

高校首先要力争引进有金融实务部门工作经历和双师型教师来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思维,开拓教师与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交叉兼职与横向交流的途径。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进行寻访交流,增强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选聘实际工作岗位的专家为兼职教师长期、稳定合作,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还可以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寻求双方在生产、教学、科研和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通过这些渠道实质性提高实践教学团队的师资水平。

4、加大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

近年来,各大高校和有关部门都在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但由于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对资金支持的要求明显要高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其他专业。要想金融实践教学收到预期效果,必要的投入和资金支持不可或缺。首先,高校要保证有足够大气的、仿真的实验、实训场地。要更加重视实验室的规模,改善环境,优化结构。要以现代化网络资源为基础,建设模拟操作与真实操作相结合,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等业务于一体,教学、科研、实践于一身的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开放式的金融实验室。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其次,要有完备的实验实训器材和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及其更新和维护。各类实验室,要不断更新设备及软件,引进新的分析系统,保证实验、实训课程更加贴近金融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再次,要有足够的实训和校外实习使用经费等。面对这些,高校不得不“烧钱”,但这恰恰是金融实践教学真实开展的保障。

5、夯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其模式创新,有效拓展学生毕业实习(实训)机会

实习基地是联结学校和社会的纽带,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高校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域优势,加强与各种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的联系,拓宽实习基地范围。力争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单位密切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金融学本科学生创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条件。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逐步完善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提高金融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此相适应,要把实习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统筹规划、加强管理、突出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实习,在熟悉这些机构的业务流程的同时,使学生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夯实专业知识,又有机会提前适应市场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并从制度上确定实习时间、实习流程、实习目标、具体要求等事项,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此外,还可以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6、创设实践教学的师生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

高校应创设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正能量”。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教研教改活动及课题的申报;激励在校优秀教师参与社会和行业培训,让其在为社会提供专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其更大自我价值;形成给与相应学分的制度以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用资金报酬和学分奖励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证券模拟大赛等各项竞赛。这些将不仅有助于金融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对于师生之间建立互信,加强沟通,加深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将有很大裨益。

四、结论

日益发展的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以往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出明显不适应,高校无法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培养有别于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而又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两者都有所兼顾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的面临的最佳选择。改革和加强金融实践教学是普通高校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分析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质量监管、教学师资、资金投入、校外实习基地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对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探讨。同时认为,真正提高金融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加大研究与改革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王明华.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12 (14) :8-11.

[2] 赵天娥. 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3(08):200-202.

[3] 盛志君,赵明,张肖. 普通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8):127-128.

[4] 赵冰梅,赵礼强. 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0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