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权益实训总结

权益实训总结

权益实训总结

权益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加快我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度,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根据县镇两级关于产改工作的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革任务落实情况

从这次自查情况看,我社区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都十分重视,先后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门动员部署会议和推进会、培训会,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开展改革政策精神宣传;逐步到组摸清核实各组资产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截至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社区集体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基本情况如下:

1.资产总额2,445.65万元。(社区资产总额1,776.48万元,组级资产总额665.97万元)

包括:货币资金296.78万元、应收款项1.00万元、农业资产27.28万元,固定资产2,120.57万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562.57万元、非经营性固定资产1,558.00万元)。

2.负债总额220.15万元。(社区负债总额220.12万元,组级负债0.03万元)

包括:应付款项55.34万元、专项应付款164.81万元。

3.所有者权益共计2,225.50万元。社区所有者权益总额1,556.36万元,组级所有者权益总额665.94万元)

包括:资本8.98万元、公积公益金2,148.20万元、未分配收益68.32万元。

目前,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程序规定,已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并对清查、核实登记结果进行了表决。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工作保障情况

我社区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委员***、老干部***和监督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草案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方案》,制订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各项制度,及时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

(二)加强培训宣传,营造改革氛围

召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培训会及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培训会,对各村民组长、党小组长、妇女组长等进行了政策及业务培训。邀请了*****会计师所的****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解读,通过公开信、宣传手册、宣传条幅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使老百姓明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工作程序,从而更好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

(三)组织了四个工作组赴组调查摸底,筑牢基础,按照“五不漏”原则,深入到农户,深入到田间地块,核实本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情况、各户宅基地情况和承包耕园地情况、公益设施占地和自留地情况,为下一步确权颁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群众参与,据实确权,坚持原则、群众满意,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坚持了民事民办、民事民定,对产改工作中出现的纠纷矛盾问题,社区及时组织人员对矛盾纠纷进行了调处,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100%,既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又确保了农村产权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组历史遗留问题多、利益难调和等原因,工作人员有畏难情绪,工作推进较慢;

(二)部分乡(镇、街道办)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仍然承担农村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工作,未严格实行岗位分离。

权益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题】青少年社会调查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调查

【正文】

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农民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青年问题。2005年7月,笔者随中央党校课题组对四川、浙江两省进行了调研。结合调查的情况,对农民工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农民工的规模和结构:一个对中国意义重大的群体

农民工的规模是惊人的。尽管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对农民工数量的估计差别很大,但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全国农民工的总数也超过1亿。浙江省2004年农民工总数在1200万人左右,四川省从2001年到2004年,农民工数量分别为1260万、1300万、1370万、149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的分别达到560万、600万、660万、74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四川省政协调研估计,一般在40%左右,高的达到50%。四川省乐山市统计,2004年农村劳动力156万人,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6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3.5亿,其中富余劳动力估计有2.5亿人。这是农民工群体能不断扩大的原因。这样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使农民工的供应几乎没有限制。事实上,这些年来农民工的增长一直十分迅速。据有关统计,1994年全国农民工数量为6000万人,1999年达到8200万人,2000年达到8840万人,2003年已有1.14亿人,10年间农民工的数量翻了一番。

农民工的流向遍及全国各地。据四川省调查,农村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转移的比重较大,向省外转移的比重上升,以东部为主,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加快。2004年四川省转移到直辖市的农民工占8%,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占27.4%,转移到地级市的占28.6%,转移到县城的占19.8%,转移到建制镇的占10.8%;在省内转移的占50.3%,转向省外的占49.7%。

农民工的结构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等几个层面来看。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的抽样调查得出几个结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增加;有文化的人去务工,没文化的人去务农;大部分农民工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职业流动经历。这样的结论和现在的情况基本是吻合的。据四川省2004年对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农民工中男性占51.2%,女性48.5%,比例比较接近;年龄分布中,25岁以下的48.4%,25~35岁38.4%,36~45岁10.8%,46岁以上0.9%,其中35岁以下占86.8%;受教育情况,小学文化7%,初中文化51.1%,高中文化36.4%,大专以上4.9%,初中和高中文化合计占87.5%;打工1年以下的占15.4%,1~2年占26.1%,3~5年占31.1%,6~8年占15.1%,9年以上10.2%。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工群体是我国仅次于农业劳动者的第二大职业群体。农民工的数量,清晰地表明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分量。这样规模的群体流动,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极为重要的现象。毫无疑问,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这个群体问题的任何忽视都是不应该的;展望中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走向极为关键。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和存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研究也是从这个角度提出农民工的作用。这方面有许多数据的支持。比如广东省2004年有进城务工人员2629万人,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四川省2003年农民工劳务收入为474亿元,而当年该省财政收入为336.3亿元。但是仅从经济的贡献来看待农民工群体是不够的。这个群体的产生和存在,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农民的非农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相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农民群体来说,任何既有的制度安排都无法解决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农民工的出现是农民在我国既有的制度框架下自发走出的一步,这种离土不离乡、并不改变农民身份的方式是现有条件下成本最小的一种人口转移方式,也必然对现有的身份、户籍制度和职业流动安排产生冲击。这样大规模的社会流动是否蕴育和产生着未来社会制度安排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不应仅从现有的制度安排出发去认识和把握农民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结构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二是农民工相对农业劳动者来讲是文化较高者,相对城市劳动者来讲是文化较低者,这一高一低使农民工的素质提高存在动力和空间。农民工的年龄和文化特征表明他们是农村劳动力中最富竞争力的部分,也使留守农村的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降低。这种情况的存在,短期内会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影响。但长期来看,农民工大部分将回到农村,务工生涯对他们的锻炼和提高将变为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农村建设的发展。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么大规模的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流动,为农村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锻造和提高着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农民工是农村的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二、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农民工从农民转化为工人,从农村居民变成城镇居民,有效地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教育培训。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关系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2004年四川省培训劳务人员513.5万人,其中培训后获得岗位证书的162.83万人,占培训总人数的31.7%,在当年的劳务收入中,据估计,农民工通过培训,提高素质而实现的劳务收入增量达到5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劳务收入增量的50%。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四川省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培训农民工1000万人次,创造采取了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网络培训、品牌培训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有三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资金投入。培训就需要资金,由于培训量大,资金的需求也很大。以四川省为例,2004年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有:国家投入劳务扶贫资金3000万元,阳光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市、县、乡四级财政筹措资金2亿元,民间投入劳动技能资金1亿元,农民工自身投入培训经费人均50元,达2.5亿元,几项培训投入总额达5.46亿元。二是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农民工是现实的,培训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划不划得来,严重影响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事实上在四川的调查中,有20%的农民不愿意或不积极参加培训,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农民工以为培训一花成本,二费时间,三耽误挣钱,特别是要交培训费、技能鉴定费、交通费等费用,极不划算。三是培训的质量。培训质量取决设备、师资、教材,也取决于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把握,从调查的情况看,这几方面都有待加强。

考虑以上情况,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侧重在降低成本和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上下功夫。从构建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出发,有两个方面的措施:

1.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分开,本身就是不经济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方面,因此,要立足现实做出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毫无疑问,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和现实的,也是成本比较小的方式。目前有的地方推广的“初三分流”和“高中2+1”培训模式,让职业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结合,十分有效。但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出发还不够。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融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内容,不仅为升学服务,同时在教材编排、课程安排、学制设置等方面作出综合考虑,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鼓励多种力量兴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投入,培训农村劳动力中高级技能人才。

2.加大流入地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这有利于使农民工的培训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农民工流出地的教育培训工作由于当地转移劳动力的压力而动力较强,而流入地和用工单位由于农民工供给较大而产生培训的动力不强。实际上流入地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培训更具针对性,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这项工作。流出地着眼于农民工一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流出地结合就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用工企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比如可以把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经费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同时对职工培训经费和职工工资的比例作出规定等。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有一个担心,就是会整体增加农民工的用工成本。我国现阶段的许多企业是成本敏感型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使这些企业面临困难的境地。去年和今年广东等地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企业提供的农民工工资偏低。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一段时期的现象。中国经济不能总建立在低廉的用工成本上,这样的经济是脆弱和缺乏竞争力的。农民工素质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会倒逼中国经济提升品质、调整结构、增加科技含量。中国在发展,中国经济在成长,中国的农民工素质在提高。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促进的,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提高素质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三、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一个问题的两面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在城镇中就业,但与城镇正式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的正当权益时常受到损害,他们维护权益的渠道和手段都很少。农民工群体的弱势,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具有最基本的争取经济利益的色彩,利益诉求和合法权益的保障具有一致性,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可以说,他们的主要利益诉求目标就是使其合理的基本的权益得到保障,享受一种与城镇正式工人相同的无歧视的待遇。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民工权益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拖欠工资问题。获取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农民务工的主要目的。尽管2004去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拖欠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四川省农调队调查,还有10%的农民工反映用工单位拖欠工资,人均被拖欠工资2040元,人均被拖欠工资3.7个月。建筑业拖欠工资的情况比较突出,其次是餐饮娱乐、个体工商和家庭装修等行业。四川省清理拖欠工程款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4年7月,全省拖欠工程款73.4亿元,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2.77亿元。此外,还有克扣工资的情况。四川省反映,有78.9%的农民工节假日加班不能足额得到双倍工资。

2.工作环境和条件问题。一是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的在10小时以上,而且休息、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温州市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温州市农民工一周工作时间54.89小时,平均每天9.14小时(6天)。二是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所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作,一些企业卫生条件很差,一些农民工因此患上职业病,丧失劳动能力。三是安全得不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伤工亡事故的多发群体。2003年四川省21个市州共发生进城务工人员工伤事故1994件,工伤人数3420人,工亡事故339件,工亡433人。不少用工单位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四川省调查,一些地方的用工单位按规定发放劳保用品的只有20%,建筑、采矿等行业危险系数高,劳动安全保障缺乏的情况十分严重。

3.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普遍参保率很低,社会保障缺乏。四川内江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总数的5.2%,参加工伤保险的为14.1%,参加医疗保险的为1.3%;遂宁市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4%,没人参加医疗保险;成都市参加综合保险的农民工不到10%。农民工参保率低,除了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外,还存在用工企业不愿支付保险费用、社保“门槛”相对农民工较高、缺乏针对农民工实际的保险制度安排等原因。农民工的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失,使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4.子女教育问题。这是农民工十分关注且非常重要的问题。四川省农调队调查,全省随父母进城的学龄人口总人数在140万人左右,这些农民工子女上学面临三难:一是城里高昂的学习费用难以承受,据调查,在成都市上学的子女年均学习费用为2496元;二是上学路远,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地处城郊,上学十分不便;三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简陋,教学质量差。另外留在老家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管教,导致不少“留守”孩子在成长和教育方面出现问题。还有的农民工带着孩子四处流动,入学不稳定造成辍学。

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除了针对农民工具体的权益受损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完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维权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工维权和权益保护监督等方面以外,有两个问题很重要: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努力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害,处于受歧视地位,大多与其身份有关。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管理制度是造成城乡分隔、阻障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障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为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指明了方向。各地贯彻中央精神,统筹城乡就业,探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1995年浙江苍南县龙港镇率先为农民进城办理城镇户口。2000年,浙江全省取消了进城控制指标和“农转非”计划指标,并对进城落户人员的待遇享受作了政策规定。2001年,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浙江衢州市实行“零门槛”落户政策,在市区居住或有就业岗位的人员,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在市区登记为常住人口,嘉兴市则只要在市区购房,即可落户。总体看,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面向未来可行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二是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有法可依,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在农民工中存在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文本不规范、条款不合法的问题,反映了农民工维权的法制现状。浙江温州市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仅占38%,集体合同签订率仅占34%,个体业主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仅为8.2%。这种情况使得农民工的权益维护没有有效的保障。制定完善的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从目前的情况看,包含了对现行法规政策的清理,要坚决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补充和完善保护其“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的条款,同时,要尽快出台针对农民工权益维护统一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民工目前依法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要动员各有关方面,开展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四、农民工的组织化:不仅仅是维权的需要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和组织化程度低是联系在一起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目前仍处于散沙状态,这导致农民工在与企业主谈判时处于弱势,表达利益的渠道少,维护权益困难。农民工这种组织化程度低的状态,不利于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在他们权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会出现无组织的抗争行为,给非正规的地下组织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把农民工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农民工维权的需要,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政治要求。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首先有一个群体定位的问题。农民工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他们有特殊的利益诉求,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从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来讲,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他们作为新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和传统工人的区别与中国社会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农民工的阶层定位。

把农民工看成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就使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成为他们组织起来的重要方式。农民工不同于传统工人阶级的新特点,使农民工中组建工会工作迫切需要理论创新和组织创新。

目前农民工中组建工会的工作正在深入开展,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工入会率不高。四川省总工会调查,成立了工会组织的县以上35050个企业中,进城务工人员有64.7万人,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的有23.5万人,占这些企业进城务工人员的36.43%。农民工人会率低的原因,一是有些企业负责人不愿建会,认为成立工会是给自己找麻烦,而且增加了企业成本。二是有相当多的企业工会发挥维权作用不够或不敢维权。一些农民工工会干部摆脱不了被雇佣的现实,无法开展维权工作。农民工的主要利益诉求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工会不能很好地发挥维权作用,使他们加入工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农民进城务工的方式比较复杂,增加了组建工会的难度。农民工务工的形式多种多样,所在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很多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强,农民工中组建工会的工作面临十分复杂的情况。

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要创新方式。根据农民工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工会,不搞一个模式,不按传统职工工会的评价方式来衡量。比如推行工会主席委派制,由地方工会委派工会主席在—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开展组建工会的工作,工会主席的工资由上级工会负责,这样有利于农民工工会在这些企业中真正发挥维权作用。又比如根据地区的特点,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街道、社区、乡镇、工地组建社区工会、工地工会、项目工会等新型工会,根据行业的特点组织农民工行业工会,根据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情况形成工会共管机制等。二是要切实维权。保障合法权益,是农民工最大的利益诉求,也应该是农民工工会最重要的职责。工会只有真正发挥出这样的作用,才能取信于农民工,赢得农民工的拥护,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

做好农民工的党建工作是把农民工组织起来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农民工这么大的群体应该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让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新时期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才会落到实处。把农民工组织起来,还要鼓励支持党领导的各个群众团体,如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农民工中建立组织,竭诚为农民工服务;一些行业协会、团体,也应允许其在农民工中发展。

权益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1 林业发展基本情况

宿豫区环抱宿迁中心城市,国土总面积1123km2,下辖16个乡镇,共189个行政村,总人口62.42万人,林业用地面积26760hm2,其中商品林面积23940hm2;生态公益林面积2236hm2。全区林木总株数2200万株,活立木蓄积总量178.3万m3。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4%,林木绿化覆盖率28%。全区99%以上农户均有林地,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17.5%,拥有6670m2以上营林大户46个。全区木材加工企业6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林业产业年产值8.5亿元。此次纳入林改面积为1.44万hm2,宿豫区近年来已发展林业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建设,64万宿豫人正沿着“生态宿豫、绿色家园”的生态大道阔步前进。

2 落实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的形式及措施

2.1 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切实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年初,区政府印发《宿豫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8月10日,区政府专门召开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副区长叶锋就林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分别与各乡镇签订了林改工作目标责任状。区农委和各乡镇也相应配套经费,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广泛宣传,反复培训,切实提高林改人员业务和政策水平

2010年8月、9月,区政府先后组织4期600人以上林改培训班,各乡镇分管副镇长、林业站长、村组林改人员及部分林业大户、群众代表参加培训,参训人员比较系统地学习打好基础。区农委还组织区林果站干部职工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的林改培训会,并在调查摸底、村民决议、股权证填写、林权证办理等关键环节,分期举办林改骨干培训班,各乡镇也相应举办村镇培训。通过各种传媒融入林改的积极性,为林改工作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2.3 把握原则,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贯穿林改全过程。一是在方案制定上,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把政策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定切实体现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二是在选择方式上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林农的自,鼓励各村社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确权到户的方式。三是在调查登记上尊重农民意愿。在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现行林改政策的前提下,制定了“四到场、四签字”的调查登记制度,即在调查统计和勘界确权时,做到林权权利人、相邻林权权利人、林权勘界技术人员、乡村林改工作组四方人员共同到场,经双方当事人认可,四方现场签字盖章并公示后再予以统计、登记。四是在林地经营上尊重农民意愿。确权发证、落实林经营主体仅仅是林改工作的第一步。面对我区林地分散、人均林地少的问题。我们在林地经营权限、方式问题上,坚持在守法的前提下,完全由林权所有人说了算。

2.4 依法办事,规范操作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办事,严格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确定改革政策,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具体问题,切实做到依法办事。同时,参照有关法律法规,我们还出台了《宿豫区林权纠纷调处办法》,依法、有序调处林权纠纷,维护生态稳定和社会和谐。

3 取得成效

至2010年11月底,全区16个乡镇189个行政村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共完善承包合同12877份,落实改革面积1.44万hm2,落实承包到户登记面积1万hm2,实行均股均利面积4246hm2,分配集体林地股权107639份,发放股权证书107639个,已办理林权登记发证2324份,村民表决实行集体统一经营林地29.8hm2。全区集体林地改革率近100%。

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得到有效落实。通过改革,明晰集体林权关系,承包者对林地倍加珍惜,加强护林,有效地遏制了盗砍滥伐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了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综合效益。有效增加林地利用率,提高林地产出率,促进林农增收。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宿豫建设,通过林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仅今秋明春全区已落实造林地块570个,造林潜力466.9hm2以上,全区林业呈蓬勃发展势头。

权益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我县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劳动力资源富余。现有劳力32万人,占总人口的45。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劳务经济萌发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民开始走出“山门”,外出探寻治穷致富门路。二是劳务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秘书网网址: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的富余劳力转向城市务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三是劳务经济较为成熟阶段。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从宏观加以正确引导,从微观搞好服务,使全县劳务输出人员逐年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份额逐年攀升,劳务经济总量逐年增大,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县年输出剩余劳动力稳定在15万人左右。20__年第一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已形成庞大的就业群体。20__年,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资金8.3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呈稳定、有序发展态势。⒈人员构成及务工地点分布状况

据初步普查结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占68.5,女性53130人,占31.5。主要务工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唐经济圈,分布在本省和其它省区仅占25左右。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5。

⒉外出的组织形式

从全县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成建制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成建制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已登记有组织组建的公司、队共14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队34个);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用人企业(单位)到各乡镇招聘外出的占5;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5。

⒊外出务工收入

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⒋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据农经年报统计,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1.71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8.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2。全县15.7万农户中,有3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2万余户。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

⒈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商城县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落实外出务工人员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加强维权的通知》等,对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有296个行政村(占总数的80)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四是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济南、合肥、苏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及时便捷服务;在外出人员最为集中的苏州市,设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五是不断加强纵、横向劳务合作,与上海、深圳、东莞、郑州、新疆等地的劳务中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初步形成了县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协作、网络健全的农民进城务工服务机制,为促进劳务产业 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尝试。

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树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政绩的目标任务之一来考核,确立了“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经济理念,树立劳务输出“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讲诚信”的品牌意识,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如20__年,我县在江苏宜兴务工人员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导致6人先后死亡。事件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矽肺病事件处理的方案和解决办法。然后,通过法律途径,责成对方赔偿440万元,为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⒊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

为方便农民外出务工,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清理、废除限制外出务工的不合理规定,扎实、真诚的为劳务输出服好务。县公安局及时为务工人员办理身份证和户口迁移手续,提供各种证卡。年春节期间办理临时身份证3000余份、边境通行证1000余份。交通运输部门为外出人员开设绿色通道。工商、城建、税务部门积极为成建制到外地地务工、经商的人员提供相关证件、证明等。经贸、技术监督部门及时发放特种行业从业人员操作证。计生部门与输入地计生部门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员计划生育的合同化管理。司法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为外出人员务工、创业搞好服务。县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维权,及时处理较有影响力的外出妇女务工人员维权案件3起。县劳保局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忙之后,组织专人将最新用工信息发送到乡、村、车站。农业部门及各乡政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及时研究耕地流转问题,防止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耕地撂荒。县新闻单位及时刊播劳务信息、宣传好的经验,营造务工致事光荣的良氛围。去年,共外出录制商城在外创业人员突出业绩专题片12部。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业税征收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人事档案关系管理、养老保障等都作了具体安排,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走的放心、创业安心、回乡安心。

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规划,积极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20__年县农开扶贫办,开展了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学制设一年长训班、3--6个月短训班,专业设置七大类型,首批选送150余人,现已毕业就业,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的效果。今年又选300余人参加技能中长期培训。县劳保局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缝纫工、电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县建设局举办青工技能培训班17期,受训农民工3000余人次;县、乡工会(工委)共举办培训班26期,培训3400多人,向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百问》1000本;县、乡妇联举办法律培训班23期,培训1170人。各乡镇先后举办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劳动保护、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劳动合同、就业指导等培训,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⒌典型引路,加强引导,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社会发展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县总工会提出并推行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双向维护机制”(简称“双向维权”,就是输出地党政工组织与输入地党政工组织互相联动,携手维权),受到了上级工会的肯定和推广。如去年12月中旬,县工会驻合肥市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在合肥市总工会的帮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时间内就为我县四个乡127名务工人员讨回了拖欠工资款398600元。县委、县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 展。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扩大了视野,回乡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乡农民刘怀同在武汉三镇多年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20__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在苏州务工人员楚德生在苏州学会了水暖制品生产技术,去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暖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去年,全县务工回乡人员投资办企业的有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挣钱填肚子”到“赚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组织输出——维权成才——积累创业——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劳务输出带来的几点启示

我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达15万余人。近年来,开放的政策、市场的拉动、政府的组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县劳务输出规模与日俱增,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农村劳力输出走的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自力脱贫致富的路子。农村大量劳动力投入市场竞争,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希望。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以我县为例,全县至少有6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或在城镇经商、办厂等,由农村到城镇落户,成为城镇居民。作为现代城市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__年,商城县出现近万户“耕地代管户”,代管农田面积近10万亩。外出务工人员将闲置耕地经营权全托或租赁给种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托管费,或种田能手向外出务工人员交少量的耕地租赁费,各种税费由外出务工经商户承担,此举不仅发挥了闲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村劳务输出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劳务输出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输出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⑶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在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输入地的户籍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儿童入学交高费等。

⑷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执行“两个确保”政策不涵盖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企业未为农民工交纳养老保险费用,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交纳“三金”。

2、几点建议

⑴营造保护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转变农民工思想观念,给农民进城务工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废除或修改妨碍农民进城务工权益的有关政策性规定,特别是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

权益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外零售企业 组织管理

国外零售企业组织的管理

现在,国外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的组织管理正积极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纷纷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向下分权。在沃尔玛的组织结构里,上层的CEO下面只设四个事业部: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国际业务、配送业务,下层就是庞大的分店。众所周知,家乐福的各个分店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管理更趋扁平化。

组织扁平化

传统的零售企业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层级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下级间层级分明,每个人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中间为一个庞大的管理层。该结构在稳定的环境下,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组织结构,适合企业的发展。但当前,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迅速,就像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所说的那样: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特别是在零售业,市场环境变化迅速,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已明显不利于零售企业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零售业的广泛使扁平化结构和管理成为可能。

管理分权化

当前,管理分权化已成为国外零售企业组织管理的共识。它和扁平化趋势产生的背景一样,都是由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及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所推动的。分权化是指上层管理者把一些管理权和决策权与下级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鼓励下级并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在沃尔玛,不仅给商店经理分派任务,而且允许其享有决策资格。他们有权根据销售情况并决定商品的促销策略。JC彭尼是美国著名的百货公司,历来都重视管理的分权。每个季节,采购员在达拉斯总部选择商品,并且把他们通过闭路电视展现给所有的彭尼店经理。在此过程中,每个经理都具有一定的建议权。

零售巨头家乐福在管理分权方面做的更远,它实行以门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家乐福的门店和店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独立的行事权,包括商品组合结构的建议权和决定权、商品的价格变动权、人事管理权、商品的促销权等。家乐福以门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其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重视员工培训

国外的零售企业一般都很重视员工的培训。早在1975年,沃尔玛就成立了培训部门,培训对象面向全体员工,包括底层的营业员。沃尔玛为员工安排的培训有:入职培训、技术培训、工作岗位培训、海外培训等。现在沃尔玛在其总部本顿维尔已建立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培训中心——沃尔顿零售学院。法国家乐福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在每个区域总部几乎都建立有培训中心。它可以在六个月内,从培训新员工开始,边工作边教学,培训出能独立带班的组长。美国著名建材零售商Home Depot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把其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玛莎(Mark & Spencer)百货公司是英国零售业中规模最大而且盈利能力最高的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玛莎百货不仅在公司内部培训员工,同时还把员工送到相应的供应商那边。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并为各级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正确、合适的企业文化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外的大型零售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他们不仅制定了切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强化,使之深入人心。

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和机技术在西方零售企业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国、欧洲、日本,许多零售企业采用POS、EOS、SCM、MIS、CMS等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早在1988年,管理者们就可在2小时内把全球4500家分店盘点一次。同时通过公司的闭路电视,总部能向各分店展示各种新产品的信息,以便合适地采购。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零售企业的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国外零售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成为国外零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

广泛采用连锁经营

自1895年,世界上第一家连锁店诞生以来,连锁经营就以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已成为国外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连锁经营以产权或契约为纽带,将独立的店铺组织起来形成整体,从而使企业经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国外零售企业在国内外的扩张,绝大部分采用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以发挥规模效应。如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英国特易购、法国家乐福、日本伊藤洋华堂等企业都是采用连锁经营模式。

据有关资料称,在欧洲,连锁业实现的销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0%至60%。在美国,事实上连锁店已经控制了美国的零售业,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已占社会零售额的60%以上。日本连锁商店的销售额已占零售总额的30%。

重视供应链的管理

近几年来,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价格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要求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重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将生产、流通和顾客消费与服务等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控制、协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从而使企业利益最大化。零售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使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变得融洽。

在国外零售业中,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的合作可以说是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典范。他们通过EDI和卫星通讯网络共享信息。宝洁公司告诉沃尔玛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保证其有稳定且价低的货源;沃尔玛也把各分店的销售和存货信息传向宝洁。这种关系使双方都获得了"双赢"。虽然家乐福对供应商施加许多苛刻的条件,但也很重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上世纪70年代,曾有28家法国企业与家乐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的23家现在已成长为大企业。现任家乐福CEO官迪朗说家乐福的秘诀是:与供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平等互惠、双赢共荣。玛莎百货也同样重视供商关系,其中有一部分供应商,从玛莎成立之初就一直与其合作到现在。

对我国零售管理的启示

努力提高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借鉴国外组织管理经验,我国零售企业的组织管理应大量信息技术和机技术,适时引入MIS、CRM、ERP、EOS等信息系统。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强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这既是零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我国的零售企业应大力促进商业活动的信息化、智能化、化等,以求得自身的。另外,我国零售企业也要切实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市面上的许多数据库软件如Oracle、Sybase等,都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和挖掘创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

在组织管理中适当分权

当前零售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即使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企业管理人员也不能掌握一切信息,同时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有限,因此企业应适当分权。零售企业可以把财务、采购、配送等集中起来,把促销计划、部分人事权下放给分店和相应人员,同时让分店有一定的采购建议权,就像沃尔玛和彭尼百货一样。另外,要采取各种切实改变管理人员的官僚作风,把员工当作合作伙伴,使每个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切实加强零售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零售企业可以从企业精神、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提炼和设计。然后进行企业行为文化的设计,包括制定行为规范、完善规章制度等。最后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包括建立企业文化的传播部门、实施企业VI视觉形象工程。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零售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管理人员模范带头作用,不然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定会失败。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参与愿望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而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内在地增强了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在国外大型零售企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重视员工的培训

人是企业管理和经营的载体,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零售业要提高竞争力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提高。零售企业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积极建立全面的员工培训制度。培训不仅面向管理人员,也要面向零售企业的基层人员。另外,也要从观念上着手,改变零售人员不需要太多培训的偏见。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我国零售企业应大力采用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提高规模,增强实力。可通过兼并、收购股权、特许加盟等方式来扩大分店规模。在分店管理中,应注重整合效应,真正做到连锁,发挥规模效益,切实发挥连锁总部的采购、管理、配送、营销等功能。配送中心的建设一定要跟得上,因为它是连锁企业的扩大经营规模的关键。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在税收、、、行政等方面支持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提高我国连锁企业的集中度。

构筑良好的零供关系

零售企业应彻底抛弃以前那种与供应商互相制约、争夺利益的狭隘思想,应面向消费者,从整体利益考虑,注重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共享是SCM的关键,信息技术的投入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国零售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管理、采购、配送、信息共享等方面出发,积极实行供应链管理。

在传统的零售商—供应商关系中,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商品需求变动远大于零售商所面对的需求变动,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从零售商上溯到生产厂,库存量大幅上涨,正像挥动的牛鞭,从手柄到鞭梢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最后造成供应商存货过多,面对消费者的反应变慢,同时也导致了零售商的销售下滑。通过实行供应链管理和构筑供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零售商和供应商可以共享信息,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生产和销售适合消费者的商品。另外零售商可考虑与重要的供应商交叉持股,从而使双方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新型的零供关系,可以为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达到供商双赢的状态。

:

1.赵凡禹.零售巨头沃尔玛[M].长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2.哈里森.世界零售第一王国:全方位解析沃尔玛[M].北京:线装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