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一、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

(一)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投入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设备设施简陋,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尽管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学生平均占有教育经费数却相对减少。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种廉价教育,其办学成本往往要超过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费投入不足仍将成为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近几年全国高等教育扩招,主要增加的是高职(专科)名额,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将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与家庭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整个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培养的学生素质较高,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和接受的程度也高。

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有效扩大办学经费投入

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有效扩大办学经费的投入,对于解决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投入与教育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有效促进就业

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提出岗位技能人才素质标准,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生产建设一线需要,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切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就业,也可从根本上解决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三)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舞台,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和实践素质。

(四)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三、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立高职教育中社会实践的科学机制

(一)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

1 实现思想教育中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使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做到在“知”的基础上达到“信”,从而指导“行”。

2 实现技能教育中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平稳衔接

课堂教育是强调逻辑的阐释、推理的论证以及间接经验的传承,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传授和累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得受教育者拥有一技之长。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师生获知一线的技能资讯和情报,从而使他们的技能培养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

1 建设教师队伍功能

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在实际技能的丰富和拓展上能给学生更多的指导。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可能全部由一线的熟练工程师来充实,因此高职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以员工角色顶岗工作,还是以指导老师身份参与实际操作,或是以参观学习和科研课题研讨等方式进行,都将起到促进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功能。

2 优化课程体系功能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知识,还可以检验课程体系,从而根据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其中,将碰到的问题反馈给指导老师,从而实现课程体系有意或无意的优化功能。

3 提升技术素养功能

当今社会人才构成体系基本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其培养的高职毕业生是介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将占据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智能型操作岗位。

4 推动校企合作功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掌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体现这一目标的直接评委――企业将决定这一目标的效用。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灵活的校企合作将是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5 推广就业品牌功能

商品变成消费品惊险的一跃是由消费者做出的,而高职院校要成功地将学生变成员工则是由企业来把握的。在这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就业品牌的打造直接决定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呼吸空间。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良好素质使他们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也使学院在酒店业界享有良好的口碑。

(三)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中社会实践科学机制的探索

1 以逐步完善的制度建立社会实践的科学机制

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实践环节的比例和计划安排,建立明确科学的指标,并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防止和纠正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随意性和不平衡性。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要求教师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要更多地进行实践指导。高职教师只有经常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深入基层,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完善。

2 以日益精彩的内容建立社会实践的科学机制

在内容上科学界定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地位和作用,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开展社会实践,从而保障实践效果的科学机制。并且实践活动要体现时代主题。只有富有时代性、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因此,要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明确活动的主题和指导思想,赋予实践活动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开展,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践教学对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6月对参与健康教育临床实践的高职护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于进行临床实践教学前后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实践1月后,护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得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实践前,其心理健康比例、积极应对、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实践前。消极应对和SCL-90总平均分呈正相关,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SCL-90总平均分呈负相关。结论:临床实践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 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4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LIANG Guo-long,SHI Wen-qing,CHEN Yu-lin

(Faculty of Nurs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Nanning5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The 90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before and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After one month of clinical practice,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was better than before practice,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verage scor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promoted.Negative coping style was correlated with bad mental health,while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correlated with goo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were promoted by clinical practic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may be the promoted factors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Mental health

目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关于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较少,关注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些应激中介因素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实践教学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与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探索促进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2年5~6月参与某三甲医院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临床实践的2010级我校高职护生9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3±2.1)岁。我校共有156名2010级高职护生报名,在接受10学时的“鼻咽癌健康教育”培训及6学时的“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培训后,最终90名护生通过考核,参与本项目。这90名护生,在带教老师、责任护士或主治医师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对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然后连续1个月追踪、鼓励患者采用新掌握的方法开展自我护理。

1.2工具及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1~5级评分,统计9个症状因子平均分和总平均分;均分在1.0~2.0提示为心理健康,2.1~3.0之间提示为亚健康状态,3.1以上提示为不健康。(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积极应对12项,消极应对8项,共20个条目,按0~3级评分,分别统计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值越高表示该应对方式使用越多。(3)自尊量表[1]。共1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分值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1~7级评分,所有条目分累计,得分越高表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问卷调查在项目开始前、开始1个月后,分2次进行。2次调查各发放问卷90份,均有效收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践前后受访护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表1)

2.2实践前后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表2)

2.3护生实践前和实践1个月后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平均分比较(表3)

2.4实践1个月后参与护生的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相关性分析(表4)

3讨论

结果显示,实践前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护生的SCL-90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的均分高,与王永红、高珩、邱映明和陆小兵等学者调查临床实习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相同[1-4]。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低,又与他们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和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的不同,第一次调查在完成实践前培训考核后进行,参与护生得到额外的辅导与社会支持,参与的护生都经过考核挑选等诸多因素有关。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自我能克服生活挑战过上幸福生活的肯定,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环境下,能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缺少或不能很好地利用时,个体面对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就会较为显著[5]。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则有负面影响[6]。在实践1个月后,SCL-90各项症状因子均分均低于实践前,自尊量表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积极应对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实践前,消极应对的均分显著低于实践前(P<0.01),表2显示,学生心理健康较实践前明显好转,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可能与护生在帮助鼻咽癌患者的实践过程中自尊的提高、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从患者身上学到更多积极应对等因素有关。

表4显示,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护生的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呈正相关(P<0.05),提示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能促进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消极应对方式能损害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

4小结

临床实践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损害因素,在今后的护理教学改革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红,韩爱敏,王荣,等.高职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50-151.

[2]高珩,何英利.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 全科护理,2010,8(7A):1696-1698.

[3]邱映明,叶小青,邹晓波.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85-87.

[4]陆小兵.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3.

[5]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42.

[6]吕文艳,侯爱和,王会芳.高职护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16-519.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本文结合“概论”课新教材特点和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概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案例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8-02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必修课。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强化对这门课的引导和改革。然而,当前“概论”课在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因此,这就对“概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构成了严重制约。

“概论”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灌输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渠道多、信息量大、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现为:“过程 ―无趣; 结果―无用”。

其次,我们使用的“概论”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严格按照章、节、目的体例来贯穿讲授。“概论”课应用这种“讲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但相对于我院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时安排偏紧的实际,很容易囫囵吞枣,弄成夹生饭,也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试以期末“一考定乾坤”,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局限于教材、教师划定的范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应用

1.“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的应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的学习手段,把专题式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耦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领悟伟人们思想的精华,带领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感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具体而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取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概论”课教学能否带来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职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专业偏见,认为像“概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导致其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更是“索然无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因此,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政治理论内容往往不甚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和实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不足。

因此,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达到理论教学同高职学生在思想实际、成长需求以及全面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根据现有《概论》教材体系的框架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12个专题教学内容。二是,每一个专题教学以案例引导,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抓住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解决自己思想困惑的最佳钥匙。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文本案例、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四是,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仔细推敲高职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制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3-5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开展“概论”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占“概论”课程总分30%)。而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指出学生写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要很好地把握它们,必须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学习、领悟。这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克服了以“课堂为环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切实的功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尤为如此。

三、“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概论”课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已积累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仍不尽如人意。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相比,“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具体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使用“案例+社会实践”模式教学,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对互动性要求较强的案例教学的评估分析中,会出现学生参与不够,甚至会出现冷场、僵局等问题,而教师又慢慢的回到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中,导致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即便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时很感兴趣也很主动,重视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却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及理论的强化与总结,加之学生课后不看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案例讨论,才能较好地取得实效。

第二、“案例+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教学也以课堂和课外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 “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确立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加之“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涉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完全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限地监督,由此也就不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考核,从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学生对“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甚至有的学生的调查报告都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四、小结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台州学院结合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足本地,开展主题先行,点面结合,以专业性、服务性为

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合理组队,明确任务台州学院各二级学院招募团队时,采用按项组队的形式。首先是确定团队负责人。队长必须责任心强,组织经验丰富。接着,根据预期目标,将成员人数严格控制在5-15人,其中要有至少一名组织能力强,一名文字能力强,一名是台州本地人。要求每个队员各尽其能,注重团队合作。最后,选定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表,明确注意事项,制定实践计划,进行申报立项。这种以按需组团形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能够有效地促进队员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培养团队合作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专业,走进基层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遴选、培育与立项,必须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围绕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科学设计实践选题。[2]台州学院致力于摸索并扩展“订单式”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模式,结合各专业特色策划活动方案,例如以开展基层调研为前提的“赴企业、农村和机关单位”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学、思、行的统一。

(三)结合课题,服务就业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台州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申报省、市、校立项科研,并将课题研究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放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使参与课题的学生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能够为暑期社会实践规范有序地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台州学院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办法,编写了台州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案设计、调研需求、动员实施、宣传指导、总结展示、评价表彰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成立以校团委为总策划,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组织发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分工明确,便于加强管理。

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丰富成效评价体系的途径

(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1.结合社会调研和科研实践活动坚持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调研选题,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台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二级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参与者为主,充分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等,开展集体研究和攻关,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2.利用学生骨干挂职锻炼集中组织学生骨干到台州各社区、企业、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经受磨练,增长才干。作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挂职的学生骨干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台州这座城市的认识;同时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行动”,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奠定基础。3.提倡创业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践,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社会,充分焕发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开展各类实习和见习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主动开展创新实践,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改革运作形式1.加强项目化运作根据学生现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项目课题,进行社会实践。在团队成员组织结构上应提倡多元化,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优势互补,进行项目申报;再次,通过台州学院网站对申报的实践项目进行公开评估,对创新点突出、思路详实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深化基地化运作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应鼓励各二级学院成立实践基地,坚持“双向受益”和“就近原则”,加强校地的交流联系,探索校地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持续开展奠定基础。3.合理确定专业教师指导一方面,学校应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以其擅长的研究领域进行分配,保证“一队一师”,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支持,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实践方向,极大地提升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融入课题的项目化运作中,使教学与学生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院应完善教师指导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社会实践队伍中。[3]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政治课,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已日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一个关键词,代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彰显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正进行全面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的政治课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政治课改革,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改革?本文拟围绕这两方面问题展开,在对政治课改革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着重谈谈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工学结合模式给高职政治课带来的新理念

按照职业教育领域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所谓的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其特点是: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工学结合模式及特点对高职政治课改革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和指导。它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原则。工学结合模式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这就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根据其课程目标要求,以基于学生“学会做人”所应具有的综合职业素质来进行。即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奠定基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工学结合模式强调与社会需求对接,为学生就业服务。这就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树立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就业素质需要为导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职业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工学结合模式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这就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转变观念,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中的综合职业素质养成,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而言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秉持的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开放的实践中培养、提升学生“学会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政治课改革的实践探究

(一)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有机融合,突出教书育人

政治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或多或少脱离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只有将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有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功效。

我们就“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社会调查。对北京第一机床电器厂有限公司、ABD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科装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17家国有、外资、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1.高职生应该具备综合职业素质

“用人单位希望高职生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对这个问题的调查显示,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用人单位还比较看重非智力因素,按被提及率从高到低排在前六位的是: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尊重谦虚、自律诚实、主动灵活。

“影响高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排在前六位的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认为自己的员工应该是“勤勉的,要努力工作,要有上进心。”并且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团队精神。正像一家外资公司经理说的那样:“可能这里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一流的,但他们结合起来,绝对是一流的。”一些公司还希望能招聘到“有创造力、有个人见解”的职员。

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并不只是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应该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即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2.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欠佳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的高职毕业生“总体上是良好的”,另有一半的单位则认为“总体一般”。而在回答“高职毕业生欠缺的职业素质”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而“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却排得比较靠后。

调查还表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目前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的职业道德素质”按提及率由高到低为: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劳动纪律。

可见,毕业生最欠缺的不是外在显性的“硬技能”,而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软技能”,即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个性品质、动机等内在隐性因素,这是用人单位不满意并希望改善提高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在明晰社会需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握教学对象――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能体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高职生作为年轻人,实际上对国家大事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明辨是非及独立思维能力还不够,有时不能正确分析、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他们希望也愿意在教学中同老师探讨,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思想、学习、生活问题。

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它归根到底是一门教学生“学会做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知识传授”的“教书”目的,应该在“教书”中实现政治课“育人”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要将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教学的切入点。

‘是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不回避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注意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根据不同专业而使教育内容有所侧重;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硬性灌输,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参与课堂学习。如开展讨论、演讲、案例分析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主动性,锻炼他们正确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完成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突出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社会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来实现。理论学习是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的基础,社会实践是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的关键,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内化,最终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功效。

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课通过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这无形中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实践在原有的途径外,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新途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主动让学生带着政治课的内容、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工”的实践过程中去领悟和体验,使政治课在“工”中延伸,引导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利用好学生实习实训这个社会实践平台,我们可以从三个环节上把握。一是实习前,政治课教师为学生社会实践做动员准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讲清相关职业道德规范、实习的管理要求,介绍来自于实习中的真实鲜活事例,说明遵守道德和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会做事,而不能只会技术、技能。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他们的专业实训实习同时也是政治课的一次社会实践,要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_二是实习中,政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管理。采取与学生社会实践同步做调研的方式。教师或去车间,或与班主任、实习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表现和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协助班主任或实习指导老师解决,也在学生回来后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三是实习后,政治课教师组织实践总结和评定。学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交流社会实践的收获和感受,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惑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总结进行成绩评定。

利用学生的实训实习引导他们进行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的统一,学生们能更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规范,找到自己在就业前所存在的差距,职业行为习惯得以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法纪观念、诚信自律、团队合作等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突出服务育人

过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从政治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忽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求政治课作为基础课,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课程性质及内容,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工作和内容体系中,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又注意结合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教育更加具体、细致、有针对性。将共性教育和个性辅导有机融合,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实现服务育人的教育功效。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调适方法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和实习期间。平时学习、生活中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学习有压力、对未来前途焦虑迷茫、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等。实习中的心理问题,据我们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表现是:怕苦怕累,不能尽快适应管理制度和实习环境;担心实习不能顺利完成而焦虑;个别女生畏惧机床、焊枪等实习操作,担心伤着自己,不敢接触正式操作,心理上有强烈的抵触感。

对于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整体情况;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或讲座,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矛盾;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就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中的普遍困难、问题向学校提建议,多给他们提供心理关爱和生活关怀,帮助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则需要采取个别谈话方式,面对面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训实习来进行。学生在“工”的过程中,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有了亲身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业发展方向、发展措施、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等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实际。此外,请有一定成就的本校毕业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经历,讲人生、讲就业、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